大孤山镇

大孤山镇 大孤山镇简介 大孤山镇沿革 大孤山镇大孤山、北念头、上刘家、下刘家、 大孤山镇行政区划 大孤山镇村庄代码 大孤山镇村庄来历 大孤山镇农村建设 大孤山镇产业发展 大孤山镇经济发展 大孤山镇教育发展 大孤山镇组织建设 大孤山镇地方特产 大孤山镇名人故里


大孤山镇位于中部偏东。东邻南黄镇和徐家镇,西毗夏村镇,南接白沙滩镇,北连冯家镇、下初镇。东西10千米,南北12千米,面积96.8平方千米,人口2.82万人。辖大孤山、北念头、上刘家、下刘家、胡家、丛家、士子于家、万户、南口、北姜家庄、任家夼、大史家、宫家桃、小史家、八门邹家、大木、李家庄、入夼、吴家沟、果园、上册、上夼、赵家、山西头、河东、八里甸、小孤山、水井、林家庄、石硼杨家、东林家、店子头、俞介庄、河南、山东头、西林家36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大孤山,距市区10千米。盛产巴梨、大姜、茶叶,境内多山丘。为乳山市苹果基地和柞蚕茧主产地、大孤山镇位于中部偏东。东邻南黄镇和徐家镇,西毗夏村镇,南接白沙滩镇,北连冯家镇、下初镇。东西10千米,南北12千米,面积96.8平方千米,人口2.82万人。辖大孤山、北念头、上刘家、下刘家、胡家、丛家、士子于家、万户、南口、北姜...

详情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大孤山镇所有镇中心区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大孤山镇介绍

大孤山镇位于中部偏东。东邻南黄镇和徐家镇,西毗夏村镇,南接白沙滩镇,北连冯家镇、下初镇。东西10千米,南北12千米,面积96.8平方千米,人口2.82万人。辖大孤山、北念头、上刘家、下刘家、胡家、丛家、士子于家、万户、南口、北姜家庄、任家夼、大史家、宫家桃、小史家、八门邹家、大木、李家庄、入夼、吴家沟、果园、上册、上夼、赵家、山西头、河东、八里甸、小孤山、水井、林家庄、石硼杨家、东林家、店子头、俞介庄、河南、山东头、西林家36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大孤山,距市区10千米。盛产巴梨、大姜、茶叶,境内多山丘。为乳山市苹果基地和柞蚕茧主产地、

大孤山镇位于中部偏东。东邻南黄镇和徐家镇,西毗夏村镇,南接白沙滩镇,北连冯家镇、下初镇。东西10千米,南北12千米,面积96.8平方千米,人口2.82万人。辖大孤山、北念头、上刘家、下刘家、胡家、丛家、士子于家、万户、南口、北姜家庄、任家夼、大史家、宫家桃、小史家、八门邹家、大木、李家庄、入夼、吴家沟、果园、上册、上夼、赵家、山西头、河东、八里甸、小孤山、水井、林家庄、石硼杨家、东林家、店子头、俞介庄、河南、山东头、西林家36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大孤山,距市区10千米。

境内多山丘。为乳山市苹果基地和柞蚕茧主产地。盛产巴梨,尤以上册村的巴梨最佳。烟即高速公路过境。

1951年设上册乡,1958年改上册公社,1981年因驻地迁址更名为大孤山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1989年12月撤乡建镇。1995年,面积95.9平方千米,人口34423人,辖

胡家、万户、南口、士子于家、丛家、任家夼、北姜家庄、大史家、宫家桃、八门邹家、入夼、小史家、大木、李家庄、林家庄、吴家沟、果园、上册、上夼、赵家、山西头、河东、小孤山、八里甸、水井、石硼杨家、东林家、西林家、店子头、俞介庄、河南、山东头36个行政村。

大孤山镇下辖村:上石灰刘家村、水井村、北姜格庄村、俞介庄村、东林家村、 大史家村、河南村、胡家村、果园村、林家庄村、八门邹家村、入夼村、河东村、宫家桃村、山西头村、丛家村、下石灰刘家村、山东头村、上册村、 店子头村、吴家沟村、士子于家村、小孤山村、万户村、西林家村、北念头村、 李家庄村、八里甸村、小史家村、大木村、 上夼村、石硼杨家村、大孤山村、任家夼村、 赵家村、南口村

371083104(36村):~201大孤山村 ~202河东村 ~203北念头村 ~204胡家村 ~205南口村 ~206上石灰刘家村 ~207下石灰刘家村 ~208士子于家村 ~209万户村 ~210八门邹家村 ~211上册村 ~212果园村 ~213赵家村 ~214山西头村 ~215大木村 ~216吴家沟村 ~217小史家村 ~218宫家桃村 ~219大史家村 ~220北姜格庄村 ~221任家夼村 ~222丛家村 ~223水井村 ~224店子头村 ~225河南村 ~226山东头村 ~227俞介庄村 ~228西林家村 ~229东林家村 ~230上夼村 ~231林家庄村 ~232李家庄村 ~233入夼村 ~234石硼杨家村 ~235八里甸村 ~236小孤山村

大孤山明永乐五年,林兆行由福建莆田县百累迁此立村(前苗姓居住,元末迁走)。念先祖林和靖(北宋诗人)隐居福州西湖孤山而取村名孤山,嘉靖年间,李姓从大崮头迁入,更今名。北念头明崇祯年间,王姓由牟平县王家疃迁居立村,以姓氏王字为虎头吉祥之兆取名念头。1980年更此名。

上刘家清乾隆年间,刘姓兄弟三人由黄格庄迁此立村,以烧石灰为业,取名石灰刘家。后析为两村,坡上称上石灰刘家,1950年简称上刘家。

下刘家清乾隆年间,刘氏三兄弟由黄格庄迁此定居,以烧石灰为业,称石灰刘家,后因坡上析上石灰刘家而改称下石灰刘家,1950年简称下刘家。

士子于家明洪武年间,于姓由荣成县赤山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形似狮子的巨石取名狮子于家,清末更名于家,1980年更此名。

万户秦始皇三十七年,姜姓由夹河下游公鸡岛(今烟台市区西)迁通天岭,后移此定居,初名山庄。南宋初年更名鲁宋里,元中统年间又更名万户。

南口明崇祯十四年,王其礼由石疃王家迁此定居,因村旁有核桃树故称核桃树底下。清乾隆年间,姜姓由北河崖、万户迁入。嘉庆年间更今名。清末,刘、李姓由汤上、大崮头迁入。

宫家桃清康熙三十九年,宫姓因缴不起皇粮迁走他乡,刘姓由黄格庄迁此定居,称为宫家逃。后更今名。

八门邹家明末,曾有八户邹姓居此,故名。清雍正年间,唐姓由唐家迁此,随后程、柳、孙姓分别由莱阳县鸭沟、栖霞县大柳家、白沙滩迁来。

吴家沟明崇祯年间,吴姓由云南迁此山沟处定居,故名。后吴姓迁封赠山。清康熙年间,丁姓由河东、王姓由西纪村、姜姓由万户迁入。乾隆年间,谭姓从文登县七口、任姓从上夼来居。

上册清康熙九年,丁姓由河东迁其西北3里处定居,称小北庄,同时李姓由大崮头来居。雍正年间,与河东分离另立田赋户册,故更此名。上夼清顺治年间,周、于姓由文登县高村和相于家迁河东村北山夼立村,故名。康熙十四年,丁姓由河东迁入,后任姓从海阳县西小滩迁入。

赵家明万历年间,赵姓由境内河南迁此立村。清乾隆年间,林姓由东林家、西林家,张姓由牟平县东仙姑来居。后程姓由八门邹家迁入。

山西头清顺治五年,夏姓由光明顶来居。乾隆年间,林、吕姓由东林家、莱阳县迁此,因位居林家村之北,故名北林庄。乾隆三十一年,更此名。

河东明嘉靖年间,刘姓由黄格庄迁此,隆庆年间迁大浩口。万历年间,丁姓由莱阳县团旺迁此立村埠后。清初,翟、潘姓分别由湘沟、潘家迁入,因居小河之东,故更名河东丁家,1945年又更今名。

八里甸明成化年间,于姓由狮子于家迁此立村,因距大孤山八里而得名。明末,王姓由王家宅口迁入。清初,许、李、丁姓由许家埠、莱阳县岘子湾、河东迁入。

水井明万历年间,丛姓由文登营迁此建村,因此地井水甘洌清澈,故名。清初,崔、仇姓分别由崔家、仇家洼迁此。

俞介庄明万历年间,赵姓由西泓赵家迁此为宁海州进士俞介看守田庄,故名。清初,赵姓迁走,宋姓由北江村迁入,袭原名。清末,焉姓从焉家迁入。 河南明初,吕、赵姓居此,因位于锯河之南,故名,明末迁走。清初,丛姓由水井来居,后张姓从海阳县哲阳、王姓从海阳所迁入。

一、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 基础设施建设。在环境整治方面,以美化为重点,主要针对村道两旁违章搭建的房屋、 道路上堆放的 杂物、行经村庄的河道以及村中的卫生死角,加大整治力度,消除“脏、乱、差”现象,净化了通道,美化了环境;以绿化为重点,结合开展“村在绿中”活动,采取镇上帮一块、村里出一块、外部扶一块等方式,搞好沿路、沿街绿化,在道路硬化方面,积极引导各村因村制宜,借助外力帮扶,加大资金投入,搞好街道硬化,特别是 河南村加大硬化力度,2007年硬化街道10000平方米,总投资达40万余元。在 土地治理方面,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积极向上争资立项,主要是抓好投资160万元的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新建3条 拦河坝、1个平塘,新修5公里山路,该项目已经入验收阶段,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以 沼气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利民工程。从宣传引导入手,通过外出参观、示范引导、技术指导等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地把农村沼气建设的意义、作用和政策,宣传到农户,积极引导农民把发展沼气与 家庭院舍美化、绿化、净化结合起来,标准化沼气池与猪栏、厕所、 厨房配套建设,加快沼气进村、进户的步伐。以点促面,做到镇有示范,村有样板。标准化卫生厕所350户。与此同时,又开展便民浴池建设,新上水井、大孤山村浴池2个,河南、万户两村浴池正在建设中。三、以 文化大院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群众文体生活质量。在继续搞好八里甸、水井等村文化大院设施配套的同时,集中抓好了投资40万元的店子头文化大院建设现已竣工,投资20万元的西林家、东林家、上册等村的文化家室正在建设中,力争年内新建和改造文化大院、农村活动室6处,新建健身广场、 篮球场4处以上,成立秧歌队16个,确保10个重点村都建立起集宣传教育、文体活动、科技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大院,为群众提供学习、健身、娱乐、陶冶情操的场所。

一是大姜产业。进一步扩大 大姜种植规模,靠品牌带动规模生产,靠品牌提高 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使大姜真正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现“大孤山”牌大姜正处于注册审批阶段。 二是 茶叶产业。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习惯,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和技术指导等途径,引导有关村发展优质茶叶种植,把孤山茶做出名堂,创出品牌,今冬明秋发展茶叶面积700亩。

三是 水果产业。充分发挥隆鑫果蔬等农字号企业的带动作用,突出良种苗木推广,加大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创汇基地建设,提高果品生产的优质率,四是 花生产业。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依托华隆食品、君达粮油等企业的带动,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促进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协调发展,确保将花生出口基地稳定在万亩以上。

五是 畜牧产业。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协会辐射,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养殖观念,调整 养殖模式,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不断做大全镇畜牧业,全镇畜禽存养量达到35万只(头)。

2012年共外出招商30余次,已引进并开工项目7个。全年镇域税收达到2200万元,同比增长18%,是五年前的2倍多。占地130亩,总投资1.3亿元的金海有色金属科技开发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一期工程完工投产,正在实施投资5000万元二期工程,公司现与上市的烟台园城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入股,计划投资2.6亿元,对原有厂区进行扩建,新上冶炼项目。藏仙谷生态园核桃深加工项目厂房正在建设中,设备已购置。乳山市昌盛大力环保餐具有限公司引进烟台维佳工贸有限公司在乳山投资建厂正在积极运作之中。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技改重点突出。振兴铸钢投资1.2亿新上树脂砂再生线、树脂砂自动造型线、树脂砂调制生产线等4条生产线,目前9000平方米的框架厂房已完工,现在正在进行设备基础建设,准备设备安装,达产后铸钢产能将由1.5万吨提升到3万吨。汉泰大麻纺织公司与德国公司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德方投资80万美元,新建标准厂房3000平方米,新上大圆机、制衣机30多台套,投产后年可增加销售收入1800万元,利税可增加300万元。

——现代农业富民增收。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富民强镇的重点来抓,大力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在建立镇土地流转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信息中心。现有大史家核桃、河东金银花、上下刘家蓝莓、于家特色养殖等5户实现了大户土地市场化运作,形成产业经营规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省土地整理项目,投入2000多万元,对上册、打木等9个村1.5万亩的农田进行综合整治,重点建设水利设施、硬化田间路网。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已有4座平塘、12座大口井及新硬化的5万平方主的田间路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加强规模产业发展。引进福喜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5处,年出栏肉鸡可达400万只;发展大姜1.5万亩,茶叶3000亩,蓝莓600亩,猪存栏量20000头,全镇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城乡建设统筹推进。按照镇村实际情况,今年对上夼、胡家、南口、北念头、大史家、姜家庄、任家夼、打木、宫家桃等9个村和店子头、赵家、果园、八门邹家等4个2011年连片整治村进行综合治理,栽植各类绿化苗木4.5万余棵,硬化街道8.3万平方米,新建休闲健身广场13个,新上路灯300盏,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不断加强对沿村、沿路、沿河生活垃圾的清理,特别是冯乳线、202省道、河林线等重点区域,对已整治村继续实行长效管护,对农村生活垃圾及时进行清运,镇村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近三年先后投资近2000多万元,按照“三清三化”的标准完成了29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村健身广场29个,改扩建农村办公场所29处,连年被评为环境综合整治先进镇。

——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完善镇村群众服务中心功能。改建并粉刷了2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让民政、计生、林业、农房、社保等服务窗口集中入驻,统一办公。二是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将36个村规划为十大社区,制定了《社区服务十大指导计划》用于指导全镇社区建设。目前,十大社区相关服务配套设施正在逐步有序推进。8月份试点的大孤山社区,已开展各类社区服务30余次,社区的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社区整合的功能优势不断呈现。三是改造农村村级活动场所。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改建或翻修胡家、小史家、入夼等11个村级活动场所,对西林家、杨家、南口等25个村级活动进行升级改造,统一配套了办公桌椅、刊板等。四是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大对低保、五保、贫困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建立一对一帮扶100余对,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目前,全镇合作医疗入保率达100%,新型养老保险入保率达98%,今年以来共发放7.25救灾款1401户,损坏房屋补助89户,共计约200万元。

乳山市大孤山镇初级 中学成立于1987年。学校占地约45亩,建筑面积70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1%以上。学校的主体建筑是1998年镇党委政府投资150万元建成的两座教学楼。学校现有教职工104人,学生987人,19个教学班。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学校有计算机室2个,学生用计算机106台,学生9人一台微机;多媒体教室12个,实现了多媒体、电视进教室;语音室1个,理化生实验室各1个,图书室1个,阅览室2个,美术室、 音乐室、舞蹈室等专用教室齐备;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 宽带连接和局域连接,教师用计算机人手一台,实现了教师办公微机化;多媒体设施、电视、DVD等先进教学设施已配备到教室,各种教学仪器完善,达到了一类标准,实验教学开课率100%。 校园主干道全部硬化,整洁美观,环境绿化花香叶绿,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为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办学思路,以加快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全人教育为宗旨,坚持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走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之路,引领全体师生向着“打造特色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目标开拓奋进。学校有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他们敬岗爱业,乐于奉献,形成了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以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学生,以宽松而又严格、自主而又高效的管理体制服务 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特色。先后有20多人被评为各级教学能手和优秀 教师。

学校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师生精诚团结,勤奋努力,艰苦创业,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威海市规范化学校”、“威海市语言文字学校”、“乳山绿色学校”、“乳山市电教示范学校”、“山东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是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大孤山镇党委高度重视农村两委换届工作。一是提早部署,多次召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提出要适应形式,扩大民主范围,严格用人标准,着力选好配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真正把那些政策水平提高、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勇于奉献、党员和群众拥护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综合考察,全面掌握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状况。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村两委班子进行了综合考察,将36个农村两委班子分为21个基本不动、7个有待观察、8个必须调整三种 类型,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三是搞好 培训,周密部署,确保换届选举工作圆满成功。对全体驻村干部特别是大会主持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对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具体地安排部署。切实做到了统筹安排,严格程序,依法选举,顺利地完成了全镇36个村的选举工作。四是解决好农村退职干部的后顾之忧。换届前,就研究好农村退职干部待遇方案,适当调高标准,使退职干部不使倒劲,主动让位,确保了换届工作顺利平稳,没发生任何问题。

大孤山特产册梨,誉称天下。册梨的誉称,有一段优美的故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上册村丁书方经商来到时英国租借地威海卫,遇一英人在卖果树苗。丁向来对果树栽培有兴趣,当即买下140棵,栽于本村东河岸面积约3亩的沙土地里。栽后第五年开花结果,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至秋果实所剩无几。但金黄色的果实香甜爽口,深受乡人好评。一天,宁海州衙门公差路过此地,见此果特殊,遂买尝之,连称:“好果,好果。”当问起此果名称时,丁支吾半天说了个“洋梨”(现名“阳梨”由此演变而来)。差人品尝后,又买了几个带回衙门。第二年,丁用纸糊了许多袋子套在梨上,用麻绳将袋口扎紧,以减少虫害,效果甚佳。是年8月,宁海州衙门又来人,要买“洋梨”上贡朝廷。原来上次那位差人把带回的梨送给知州品尝,知州老爷如获至宝。为炫耀本地所产,他以产地上册村为名,将“洋梨”更名“册梨”上贡朝廷。册梨进京后,被评为一级土特贡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誉为“天下第一梨”。从此,册梨名声大振,誉满全国。当地群众育苗栽培者渐多。民国《牟平县志》载:“南塂、樗岚、松岚、陈家、初家、果园、上册等村,多种册梨,为土产出口之一宗。”

1950年后,政府组织专家对册梨培育苗木及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大力推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1957年,册梨被国家定为特供果品,用以招待外宾。至1959年,全县册梨栽培面积发展到2500亩。改革开放后,扩大至6000余亩,1990年代初,年产册梨500万公斤。

千年古银杏树位于大孤山镇万户村,高26.6米,主干胸围8.10米,树荫蔽地700平方米。树龄已达1200余年。传说北宋代末年,曾有几名抗金志士藏于此树,躲过金兵的追捕。这株银杏树历经沧桑,生机盎然,主干笔直,枝繁叶茂。此树根部萌出的一根枝条,亦长成一抱粗的大树。此树一直被当地人认为是风水宝树,每逢节日或办喜事,都在树上挂彩贴红,以求吉利,方圆几十里的老人敬树如神。如今在银杏树东侧,竖立着一座“银杏碑”,碑正面雕刻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的题字:“沧海桑田千年树,人杰地灵万户村”。

大孤山镇是元代宁海州刺史、万户总管姜房和民国修编《牟平县志》的总纂于清泮的出生地。

姜房(1184~1240),元初重臣。今大孤山镇万户村人。金末,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义军四起。姜房组织义军,平定了动乱,稳定了胶东局势。时元政权授姜房为宁海州同知,后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等职。史载:“房抚治有方,政崇宽简,躬行勤俭,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风俗丕变,民之富庶,倍于邻郡,所辖军民倍颂其德”。朝廷加授姜房为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并赐以金符,封天水郡开国侯。在位19年,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年)卒。

于清泮(1874~1957),今大孤山镇八里甸村人。幼时家境贫寒,发愤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人。宣统元年(1909年),授知县不就。1932年夏应聘重修《牟平县志》,被举为总纂。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走访了全县大部分村庄,翻阅了无数书卷,三年之功,完成《牟平县志》。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邀清泮效力,被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将其缚住双脚拖于马后,仍宁死不从。后为避日军寻衅,归村任教。遇荒年,常出面于街头募捐,所得款物全部用于赈济饥民,深得村民敬重。

周边诊所

大孤山镇卫生院 地址:威海市乳山市威青线

周边乡镇

大孤山镇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

周边村庄

大孤山村 地址:威海市乳山市

小孤山村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大孤山镇小孤山村民委员会

山东头村 地址:威海市乳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