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楼村

范家楼村 范家楼村概况 范家楼村大事记 范家楼村经济发展 范家楼村社会进步 范家楼村组织建设 范家楼村人物简介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范姓迁此居住建村。因建有楼房,故名范家楼。村内老 祠堂大门古联曰:“来自江南绵世宅,安居海曲振家声”,诏示后人,范姓是由江南 迁徙于此。范家楼村原由范家楼、陈家山前两个自然村组成,陈家山前1962年单列行政村。三庄镇 范家楼村范家楼村位于三庄镇政府驻地正西五里处, 335省道横贯村南,西与夏家岭村接壤,北与陈家山前村为邻。隶属三庄镇政府管辖。全村总面积406.66公顷,其中耕地184.33公顷,山场、河滩222.33公顷。全村地处丘岭,只有村前13.33公顷湖地,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1983年以来, 果树发展53.33公顷,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另外,该村建有板栗种植园、桑园各13.33公顷。2000年, 全村共有800户,2350口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7‰...

详情

范家楼村地名网_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范家楼村资料简介
  范家楼村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10210921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102。范家楼村与三庄一村、三庄二村、三庄三村、邱前村、西王家寨村、大王家寨村、李家沟村、北陈家沟村、小庄村、后高庄村、前高庄村、齐家沟村、徐家沈马庄村、惠家沈马庄村、台庄村、小卜落崮村、建国村、大沈马庄村、四亩地村、龙泉官庄村、战家沟村、三山前村、双河村、向阳村村、贾家沟村、孙家庄子村、惠家下河村、茂山村、上卜落崮村、下卜落崮村、窝疃村、下崮后村、上崮后村、陈家山前村、泉子岭村、西王家村、贺庄村、后石沟崖村、前石沟崖村、高家庄子村、板石村、车疃村、刘家庄子村、庙沟村、陈家店村、庞家店子村、张庄村、邱家庄村、孟家沟村、大刘家沟村、竖旗山村、塔山村、杨家官庄村、三合岭村、西高家沟村、讲合沟村、官庄村、大夏家岭村、上夏家岭村、吉洼村、山东头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范家楼村同名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范家楼村介绍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范姓迁此居住建村。因建有楼房,故名范家楼。村内老 祠堂大门古联曰:“来自江南绵世宅,安居海曲振家声”,诏示后人,范姓是由江南 迁徙于此。范家楼村原由范家楼、陈家山前两个自然村组成,陈家山前1962年单列行政村。

三庄镇 范家楼村范家楼村位于三庄镇政府驻地正西五里处, 335省道横贯村南,西与夏家岭村接壤,北与陈家山前村为邻。隶属三庄镇政府管辖。全村总面积406.66公顷,其中耕地184.33公顷,山场、河滩222.33公顷。

全村地处丘岭,只有村前13.33公顷湖地,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1983年以来, 果树发展53.33公顷,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另外,该村建有板栗种植园、桑园各13.33公顷。

2000年, 全村共有800户,2350口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7‰,现有范、夏、胡、孔、李、赵、宋、迟、董、席11个姓氏,均为汉族。

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23万元。人均纯收入2900元。

范家楼村是日照市东港区苹果生产流通强村。1997年,被东港区委、区政府授予“农业明星村” “安全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合格村”等称号。1998年, 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农村先进党支部”“规划建设管理明星村”“党员电教、 科技工程示范村” “先进民兵连”等称号。1999年,被日照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好村党支部”“五星级安全文明村”称号,被东港区委、区政府授予“五好村”称号。2000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五好村”、“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1911年,范家楼村的绅士们,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下,为了让后代接受新制的教育,带领村民,砸毁了滚石崖庙内的神像,利用庙堂创办了日照西部第一处新学制小学。

1931年,范崇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1938年12月~1939年2月,中共日照中心县委为了便于与特委(驻莒县桑园) 取得联系,也为了提防汉奸朱信斋制造事端,迁至范家楼村办公。

1938年下半年,范家楼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范崇学任党支部书记。

1942年夏~1944年1月,滨海军区六团(俗称“老六团”),先后三次进驻范家楼,作为作战指挥部。1944年1月23日将贯匪巨奸朱信斋部一举歼灭。

1943年9月, 滨海军区野战医院三所,为配合“老六团”攻打朱信斋部,进驻范家楼,战地医院设在学校。

1948年月,为了躲避战争的炮火,济南大华火柴厂迁至范家楼学校生产。1949年春迁回原址。

1964年建成西沟蓄水量达1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是年建成范家楼小学。

1976年,安装100千伏变压器一台,全村照明达70%。

1986年,建果园20公顷,后发展到53.33公顷。

是年,范家楼小学搬迁至335省道北侧,实现了“六配套”。

1989年春,退休村主任范丰证,建起了三庄镇第一家个体经营的地毯厂、水泥预制厂,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1991年,从泰安农学院毕业的范伟宁,对苹果管理积极进行技术指导,引进新品种,并建立了第一个私营苹果销售公司,拉动了全村果业的生产与销售。

1992年冬,范家楼东河实施了截水工程,投入资金10万元,投工20万个。

1996年,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建成路域经济开发区3.33公顷。

1996年底~1999年夏,村党支部与学校一起编写了范家楼村“三史” (校史、党史、村史),并投入5万元建立了“三史展馆”。《 日照日报》、《 大众日报》先后进行了报道。

1997年,投资达8万余元,开通村北东西大街。

1997年,投资30万元,建成了种鸡孵化场一座。

1998年,全村安装程控电话100余部。

1999年,村内外修桥两座,投资6万余元。

1999~2000年,投资10万元,投工30万个,对西岭53.33公顷土地进行“坡改梯”,栽植板栗、苹果、桃树20公顷。同时整修生产路6000米。

2000年8月,村内硬化大街4条,长达1400米。

是年,全村电网进行改造,安装300千伏变电器一台,70%的果园通上了电。

1949年粮食亩产75公斤。 1952年,全村建起了3个初级社。1955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成立后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河滩植树60多公顷,打机井10眼, 蓄水量达1300立方米。购进10部新式水车,灌溉面积达53.33公顷。1956年粮食亩产量达200多公斤。

1957年至1977年间,全村投资12万元,投工300万个,打机井2眼,建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1座,挖塘坝2个,修河坝1000多米,渠道1500米,改造瘠薄土地66.66公顷,其中仅1964年就改造梯田26.66公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粮食亩产达到了440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起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83年粮食亩产650公斤,比1978年增长220公斤。

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全村积极为村民搞好良种示范引导服务,改革耕作制度,改进生产技术,引进了济南13、济南17、鲁麦21等小麦优良品种, 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29.82吨。2000年粮食亩产达920公斤,总产达1414吨。

全村畜牧养殖也有所发展, 近几年来发展规模养鸡10家,养猪2户。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23万元。

该村工业始于60年代,先后建成粮食加工厂、砖瓦厂(已停业)工副业项目各1处, 从业人员30余人,收入8000多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该村大力发展了集体和个体工副业项目,建起了地毯厂、网套厂、网袋厂、小型铸造厂等多家企业。 1997年村集体投资30万元建起了东港区第一家种鸡孵化厂,年实现利税4万多元。 2000年由个人投资10万元的木器加工厂投产运营。2000年底全村工业从业人数60多人,实现工业产值100多万元,利税20多万元。

1954年,范家楼村供销社建成,为该村第一个商店。之后,又陆续办起了粉坊、磨坊、豆腐坊、挂面坊(已停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该村抓住改革机遇,乘势而上,村党支部重点在壮大集体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突出发展了第三产业。该村充分发挥335省道横贯村前的优势,大力发展路域经济,并于1992年借省道拓宽硬化之机,在路边划出了60亩地的“经济开发小区”,鼓励村民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已建成饭店4处,网袋厂、网套厂各1处,废品收购站1处,手扶车销售点1处,车辆维修点2处,水泥预制厂2处,农药化肥经销点1处, 年创收30余万元。1994年,村民范崇贞组建了全村第一个果品流通联合体。之后,又有8个民间流通联合体相继建成,从业人员100多人。年苹果流通总量达2000多吨, 创收200多万元,成为日照市果品流通第一村。同时,该村近几年还发展煎饼、 大饼、油条加工、服装、理发、小商店等个体工商户30余户。2 000年底,全村从事第三产业已达50多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创收300多万元。

该村是全镇的苹果专业村,现有优质果园面积800多亩,户均1亩,主要有红富士、 嘎啦、乔纳金、红星等品种,年产量达1500多吨,收入25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1000多元,占人均总收入的40%。

1949年前,由于社会及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困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学龄儿童入学率逐渐提高。1964年,该村投入10多万元, 在东河边新建范家楼小学,建房48间,占地2公顷,并实现了校舍、课桌椅、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86年,该村筹建联办中学,小学迁至村南335省道北侧,并投资20多万元,建房49间,使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1997年该校被命名为“区级规范化学校”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该村先后有144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生30多名。该村于1986年改造了村委文化大院,并配备了彩电、放像机、影碟机等设备,充分发挥电教作用,组织党员、群众观看科教片。1998年该村被授予“全区党员电教科技工作示范村”称号。2000年,该村已有30多名农民获得了初级以上技术职称,80%的农民具有了初级以上技术水平。

1949年前,大多数村民过着衣难遮体,饭不饱腹的贫困生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元。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初步改善。1978年人均纯收入160多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29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000余元。全村已拥有各种机动车辆72辆,摩托车123辆,彩色电视机300余台,安装程控电话146部。

1949年前,村民住草房,胡同窄,石绊脚,大多数为土打墙,伸手可触屋檐, 村庄零乱不堪,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出现砖石结构的房屋。进入70年代后,开始以钢筋、水泥预制板建房。该村于1985年对村庄进行“新村” 规划,从1985年至1990年在新规划区内建房200多户,并实现了统一标准建房。 同时开通“四纵三横”7条街道,总长2500多米。1997年,该村投资10万元,投工20余万个, 对在村内1200米长的河道进行了石衬,并架桥2座,实行了以坝代路,有力地改善了村容村貌。2012年春又投入6万元安装300千伏变电器,进行了电网改造,稳定了电压,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2000年8月,该村借日(照) 东(平)高速公路在该村建料厂之机,投资6万余元,硬化街道4条,总长1300多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65平方米。1998年被东港区委、区政府授予“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明星村”称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集体经济有所发展,村民福利也随之改善。自1985年起,在规划区内村民拆旧房建新房按每平方米200元补助。 自1996年以来,对全村55岁以上男女劳动力免基建工、义务工,且村提留按20%征收。1998年起,对苹果流通过万斤的减免本人全年“两工”,过10万斤的全家免“两工”。从1998年开始给丧葬户抚恤金80元,对老党员去逝外加60元。1998年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医疗补助。

1937年,范崇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38年该村成立第一个村党支部,范崇学任书记。同年12月,日照县委及八路军日照办事处迁居该村办公。 时间达3个月之久,范干民从事组织工作,范希彭从事交通工作。1939年,范干民在自己家中成立了“乡动委员会”。1940年12月,日照县委七区设在三庄镇,区委书记范祥明、区长范干民,工作人员20余人,管辖三庄、竖旗山、沈疃、西湖等地。1942年~1944年,“老六团”(滨海军区六团,团长何东升)为切断莒日两县日伪军联系,铲除滨北抗日根据地间的障碍,曾三次进驻该村作为作战指挥部, 时间长达11个月。1944年1月30日“老六团”打响了“石沟崖攻坚战”,活捉了贯匪巨奸--朱信斋及其小老婆,实现了广大人民“杀猪(朱)过年”的愿望。该村群众为配合作战,洗衣、做饭、救护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抗日及解放战争中,该村先后有109名热血青年参加革命, 其中11人光荣牺牲。范家楼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第二延安” 、“莫斯科”之称。1950年中共地方组织全部公开,全村共有党员62名。 自1996年新一届村党支部成立后,时任支部书记的范崇科同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村庄规划建设,发展私营园区,狠抓廉政建设,形成了坚固的“战斗堡垒”。该村先后被授予“文明单位”“农业明星村”“五好村”“安全文明村”“五好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合格村”“规划建设明星村”等区、市级荣誉称号。2000年党支部建有5个党小组,全村共有党员104名。

1939年3月, 建立了范家楼村农民协会。之后,村农救会、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相继建立。1955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范崇贵任社长。 1958年9月成立三庄人民公社。1960年设立范家楼生产大队,范丰柏任大队长,下设22个生产小队。 1968年9月成立范家楼大队革命委员会,夏良俊、范伟恒先后任主任。1983年底建立范家楼村民委员会,设委员5人,范丰正任主任,下设9个村民小组。2000年范家楼村民委员会由4人组成,主任范伟伦,委员范丰宝、范立东、范滨。民兵连长范伟伦、治安主任范立东、调解主任范丰宝、妇女主任李宜兰、民政主任范伟笑。

(?~?) 范家楼村人,清朝道光年间大学士,秉性耿正,体查民情,曾打官司到兖州府,告倒了日照县太爷。

范干民(1914~1941) 范家楼村人,1937年毕业于日照县立中学,同年参加革命。1938年8月到岸堤干校学习, 并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1月回日照县委干组织工作。1940年12月任日照县七区区长。1941年3月2日晚,在黄墩孔家口子开会时,不幸被捕, 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同年8月壮烈牺牲,年仅27岁。其子范伟远现任临沭县政协主席,1997年春,向村“三史“馆工程捐款600元。

1903~1939) 范家楼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范家楼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期间,他积极发展党组织,掩护革命干部,组织革命武装打击敌人。1938年底, 他被委任日照县七区武装工作团团长。1939年8月18日,不幸被捕,同年8月21日壮烈牺牲,时年36岁。其妻房振英,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先后当选县、 专署参议员, 1965年病故。长子范伟泰,原在南京下关区派出所工作,曾荣获“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勋章”,1979年离休。女范伟萍,原任常州市商业医院副院长, 1988年离休。次子范伟功,原航天部六O一所高级工程师,1997年退休。1997年春,其三子女向村“三史”馆工程捐款3000元。

女,1921年生,范家楼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先后在滨海《农村报社》、济南市政府秘书处工作。 1954年调北京二机部工作。 1960年调北京三机部工作。 1964年调北京七机部工作。1983年离休,居住北京。1999年5月,向村的“三史”馆工程捐款5500元。

1920年生,范家楼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8月,到岸堤干校学习,毕业后到日照中心县委工作,后转战南北。历任中央青工部部长,中央建材部副部长,中国玻璃陶瓷局局长等职。 已离休,居北京。2000年8月,回乡探亲,为村“三史”馆工程捐款3000元。

1913年1月生, 范家楼村人。1985年12月入党,1985年5月离休,1994年1月,国务院颁发他“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20年入范家楼小学读书,1926年入日照县立中学读书,1937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4年6月,他到美国实习,1946年7月期满回国。 回国后,先后参与了津浦铁路、成渝铁路、云南沾盖机场、安徽裕溪口煤港、重庆望龙门港区、镇江大港、江阴船厂的船坞设计、审定工作。离休后,专事著书立说,1985年5月,被《中国大百科全书》聘为编写组成员。

1923年生,范家楼村人。1929~1935年在范家楼小学读书,后考入县立中学, 1949年7月毕业于西北医学院。西安解放后,他报名参军,后到部队医院工作。1983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生理学工作者之一,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1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脑腓肽会议”上,他的论文报告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1992年10月,国务院颁发他“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周边生活服务

范家楼村惠民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

周边村庄

范家楼村 地址:日照市东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