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至镇

中至镇 中至镇地理位置 中至镇经济概况 中至镇民营经济 中至镇农业经济 中至镇社会事业发展 中至镇产业特色 中至镇科教文卫 中至镇旅游民俗 中至镇人口数据


五莲县中至镇地处东经119°16',北纬35°46',东距县城8.5公里,西与五莲县于里镇相倚,南与莒县的桑园乡为邻,北与高泽镇接壤。据《五莲县志》记载:因镇驻地处在北京与南京的中点上,故称为中 中至镇。全镇总面积99.02平方公里亩,镇驻地处在城乡结合部,位于县城西部经济隆起带上,省道郝李路纵贯东西,中石路横穿南北,东靠省道央赣路,西临206国道,境内县乡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该镇原属莒县三区。1943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属莒北县中至区。1949撤消莒北县划归五莲县,设立中至区。1950年按序数为五莲县第九区。1958年撤区并乡划为中至、学庄两个乡,同年9月两乡合并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消公社建制,成立中至乡,共辖33个行政村。1994年撤乡设镇。2005年底,全乡拥有36个村,3.2万人。中至镇2005年,全镇计划...

详情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至镇介绍

五莲县中至镇地处东经119°16',北纬35°46',东距县城8.5公里,西与五莲县于里镇相倚,南与莒县的桑园乡为邻,北与高泽镇接壤。

据《五莲县志》记载:因镇驻地处在北京与南京的中点上,故称为中 中至镇。全镇总面积99.02平方公里亩,镇驻地处在城乡结合部,位于县城西部经济隆起带上,省道郝李路纵贯东西,中石路横穿南北,东靠省道央赣路,西临206国道,境内县乡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

该镇原属莒县三区。1943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属莒北县中至区。1949撤消莒北县划归五莲县,设立中至区。1950年按序数为五莲县第九区。1958年撤区并乡划为中至、学庄两个乡,同年9月两乡合并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消公社建制,成立中至乡,共辖33个行政村。1994年撤乡设镇。2005年底,全乡拥有36个村,3.2万人。

中至镇

2005年,全镇计划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其中工业8.5亿元, 农业2.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41%、48%、1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4年增长8%以上,实现境内财政收入42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万元。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万亩,辖36个行政村,2.7万口人,镇驻地处在城乡结合部,位于县城西部经济隆起带上,省道郝李路纵贯东西,中石路横穿南北,东靠222省道,西临206国道,境内县乡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2005年,全镇计划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其中工业8.5亿元,农业2.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41%、48%、1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4年增长8%以上,实现境内财政收入425 万元, 地方财政 收入233万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高水平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76亿元,新建中至工业基地一处,基地内达到了水、电、路、讯“三通一平”,五莲县欣欣机械厂、五莲县中发塑料厂已初具规模。同时,依托334省道的区位优势,培植了一条经济隆起带,依托潍坊潍柴、北汽福田、河南新飞、青岛双星、五征农用车制造、锦红工艺品等知名大企业,搞好挂靠联合,形成了以机械、工艺品、食品、水泥等优势加工产业。全镇民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 家,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年营业收入达7.3亿元。其中,五莲县欣欣机械厂已经投入资金1200万元,新上半轴套管生产线、油缸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年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实现利税680多万元,一举跨入全县先进企业行列。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高水平建设。先后 投入资金2760万元,新建中至工业基地一处,基地内达到了水、电、路、讯“三通一平”,五莲县三得利食品厂、五莲县德龙铸造厂已初具规模。同时,依托334省道的区位优势,培植了一条经济隆起带,依托潍坊潍柴、北汽福田、河南新飞、青岛双星、五征农用车制造、锦红工艺品等知名大企业,搞好挂靠联合,形成了以机械、工艺品、食品、水泥等优势加工产业。全镇民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 家,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年营业收入达7.3亿元。其中,五莲县欣欣机械厂已经投入资金1200万元,新上半轴套管生产线、油缸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年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实现利税680多万元,一举跨入全县先进企业行列。

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以桃为主的杂果园1.2万亩,号称“江北蜜桃”第一镇。2004年,万亩蜜桃基地被 日照市科技局评为市级科技示范园,“中至蜜桃” 还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标志。花生、梨、桃获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全镇蜜桃品种已达二十余个,一年三季都有鲜桃供应上市,其中引进的日本新品种仓方早生以个大、口感好、耐贮运而闻名,为日照市独特稀有品种,产品远销到青岛、上海、济南、安徽等国内大中城市,深受客户好评,全镇年产各类杂果30000吨,年增加群众收入达1500余万元。

按照“三纵两横一斜”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围绕镇域经济发展,加快小

城镇建设步伐,先后投入资金680万元,栽植芙蓉、侧柏、 木槿等各类花草 树木10万余株,新增绿地1600平方米,铺设彩色水泥地板砖2000平方米,油化路面20000多平方米,乡村道路硬化面积占全镇道路的80%以上,已形成了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社会风气向上的新型小城镇。中至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勤劳淳朴的三万中至人民热情欢迎四海宾朋前来投资创业,进行经贸合作,在这方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文明经商,发财致富,共展宏图。

中至镇号称“江北蜜桃”第一镇。1996至1999三年间,对桃 花山流域、大将沟流域、万牛湖流域进行山区开发,建成万牛湖万亩旱薄地开发基地、万亩蜜桃基地和沿中至河3000 余亩的丰水梨基地。全镇现有以桃为主的杂果园1.2万亩, 2004年,万亩蜜桃基地被日照市科技局评为市级科技示范园,“中至蜜桃”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标志。花生、梨、桃获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同时,投入资金2760万元,建成中至工业基地,达到了水、电、路、讯“三通一平”。并依托334省道的区位优势,培植了一条经济隆起带,依托潍坊潍柴、北汽福田、河南新飞、青岛双星、五征农用车制造、锦红工艺品等知名大企业,实施挂靠联合,形成了以机械、工艺品、食品、水泥等优势加工产业,培植发展了欣欣机械厂、中发塑料厂、鑫源铸造厂、五莲制钳厂、华丽抽纱厂、华龙座具厂和水泥厂7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镇民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年营业收入达7.3亿元。

投入扩规模 打造机械加工业大镇 中至镇充分发挥 机械加工优势,抓招商,上项目,抓投入,扩规模,全力打造机械加工大镇。2005年1—5月份,全镇机械加工业实现产值8000万元,销售收入9200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30%、28%。中至镇立足城市经济 板块的优势,努力打造机械加工业大镇,积极挂靠五征、北汽福田、潍柴等大型企业,培植壮大机械加工业。他们重点抓了优势企业的规模膨胀和发展,特别是欣欣机械厂、鑫源铸造厂、水泥厂的规模膨胀,力争全镇2005年内完成技改项目投资3680万元,同比增长84%。同时,在招商引资上做大文章,依托机械加工业的群体优势,抓投入、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重点抓好欣欣机械厂新上半轴套管生产线、 油缸加工生产线等项目,逐步形成一条以德龙铸造厂、五莲县制钳厂、华龙座具厂为龙头的机械加工业经济隆起带。依托机械加工业形成的规模优势,他们以商招商、以企招商,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政策保障,着力营造一个更宽、更广、更舒适的发展环境,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大跨越。2005年1—5月份,全镇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个,实现招商引资5600万元。多渠道力促农民增收。

中至镇把帮助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在搞好农业、 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二、三产业,实现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多方面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基地促增收。杂果、黄烟、桑茧是该镇农业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渠道。该镇瞄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这两个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首先搞好区域化布局。在中至河以东、郝李路以南,把中至、陡峨等村桃园连接成片,建成万亩蜜桃基地;其次抓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普及名优特新品种,不断提高品种档次,2008年全镇农业基地年产果品、瓜菜700余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550余万元。

龙头企业带增收。该镇确保建一个龙头,连一片基地,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全镇共有龙头加工企业12处,涉及肉类、花生、玉米等多个加工领域。如中至良种猪繁育基地、中源养猪厂、庙后粮油加工厂等“农”字号企业,带动了该镇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形成了8个猪牛羊、蛋鸡、养殖专业村,1800个养殖专业户,40处种植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近260万元。

二、三产业帮增收。中至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同时利用近城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和扶持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加大餐饮名吃的 品牌推介,将名吃的无形资产发展成为有形 餐饮效益,建成餐饮一条街,有效地转移农村 劳动力1000余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300多万元。

科技卫生配套齐全。全镇初、小学面积18476平方米,校舍763间,在校师生2798人,教职工185人,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使学校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镇中心小学先后被评为 “日照市规范化学校”、“日照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医疗卫生积极推广新型全作医疗,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全镇总人口的85%以上,镇医院被县委、县府表彰为“群众满意单位”。

董家营遗址位于五莲县中至镇董家营村西,遗址总面积1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0.2—1.5米。共挖掘墓葬45座,其中,大汶口文化37座、龙山文化3座、周汉时期5座、灰坑151座,龙山文化房址5座。表面耕 土层暴露的遗迹有陶片、残石器等。该遗址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好。2001年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出土的器物有陶竟15件,单耳壶(杯)20件,豆10件,杯8件,小罐30件,大罐2件,背壶7件,盆4件,器盖6件, 玉石器22件,青铜器、铁器8件。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56年曾在大将沟村发掘出陶罐、青铜剑、花杆戟等,据考为春秋战国时文物; 1944 年在滨北专署支持下该镇的陡峨村曾建枪厂,生产的枪支大部分供给解放区民兵使用,俗称“陡峨枪”。

抬灯官。抬灯官的节目,多在迎新春、闹元宵时杂于高跷、旱船、龙灯行列中。灯官既是高跷队中的滑稽小丑,又是高高在上的总指挥,他塑造的是与民同乐、朴实可爱的小官形象。灯官面涂小丑脸谱,身穿县官袍服,头戴 丑角乌纱,帽子顶部装有精制的小灯笼。其配角是扮作壮汉的两名抬夫,抬夫共抬一根颤动的腊杆或竹杆,杆的两端装有美观的彩灯;灯官伏于杆上,时骑、时坐、时蹲,在 高跷、旱船行进中指挥队形变换;在街头场地演出时,灯官在杆上作精巧表演——或蹲、或站、或倒鼎......滑稽诙谐,可笑可爱;其唱词多是讽时笑世的数板,或是地方小调。此角色非经专门训练者不能充当。1945年前后,莒县城关、夏庄、招贤、峤山等地尚见,后因传人老化,渐绝。当今吕剧《龙凤面》中的四老爷、《逼婚记》中的历城县令等角色的塔轿舞姿,皆吸取了“抬灯官”不少精华。

刘二姐赶会。“刘二姐赶会”是昔时莒地高跷队中最显眼的角色,她是正大方、倔强、勇敢、健壮的村典型。其腕挎竹篮,篮盖彩巾,脚踩高跷,作赶会状大方庄重行进;其侧、其后有数“无赖”(举鸟龙者等)行轻狂、挑逗之态;刘二姐应势反击——或鄙视,或不睬,或怒目而视,或呸之一痰,高潮时,从篮中掏出装有灰粉之类的纸包,抛击群丑,使其“狼狈不堪”,塑造了一个正派、刚强、邪不敢犯的良好形象。此节目,至民国十年前后,同乐会与驻莒旧军,扮杂耍时,为惹人发笑,竟将这正派村姑粉成招风惹草的野丫头,用低级下流的行动勾引、挑逗纨绔群丑。因此,1957年以后,此节目被当做毒草淘汰。

王大娘。王大娘是莒地高跷队中不可缺少的反面角色,此人物是民间熟知的泼妇形象,以她的举止动作来揭露、讽刺民间此类村婆。在高跷随歌舞行进时,王大娘以其泼荡之姿逗人发笑,引人联想。在街头驻足演唱时,多以此角色演唱《锯大缸》中的王大娘,或《王婆子骂鸡》中的王婆。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6746
13565
13181
家庭户户数 99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26537
家庭户男 13435
家庭户女 13102
0-14岁(总) 5291
0-14岁男 2668
0-14岁女 2623
15-64岁(总) 18471
15-64岁男 9518
15-64岁女 8953
65岁及以上(总) 2984
65岁及以上男 1379
65岁及以上女 160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5473

2017年,23809人(2017)。

周边小学

中至镇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兴街

周边乡镇

中至镇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

周边村庄

两河村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

庙后村 地址:日照市五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