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村
莲花池村
莲花池村隶属钢城区 颜庄镇,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处。西临莱芜八景之一的汶河,东面与新汶矿业集团的潘西煤矿相连,北面是颜庄火车站,南面紧靠205国道和莱韩公路,莱磁铁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方便。村庄占地约300亩,耕地470亩,共346户,1126口人。据土地庙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梁、罗、彭、高4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原名贾家庄。据村中老人回忆,“文革”前村东土地庙一石碑上刻:“赢邑之东,古贾家庄,今莲花池也。”又据建庙施主名录碑载,上刻施主名多为梁姓。据传说,后来梁家出匪贼,被官兵剿没,只逃脱两人;其余姓氏人家也害怕受牵连纷纷搬走。此后近百年,此处无人居住,田地荒芜,贾家庄不复存在。直到明末清初,先后有李、杨、黄、武、何、戴、王、闫8姓人家陆续搬来,最初在贾家庄原址以西200多米处建村。村里人见村旁有一泉,泉水涌出,蓄水成池,池中每天早上(黎明时分最清楚)出现有的大如脸盆、有...
详情莲花池村隶属钢城区 颜庄镇,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处。西临莱芜八景之一的汶河,东面与新汶矿业集团的潘西煤矿相连,北面是颜庄火车站,南面紧靠205国道和莱韩公路,莱磁铁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方便。村庄占地约300亩,耕地470亩,共346户,1126口人。
据土地庙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梁、罗、彭、高4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原名贾家庄。据村中老人回忆,“文革”前村东土地庙一石碑上刻:“赢邑之东,古贾家庄,今莲花池也。”又据建庙施主名录碑载,上刻施主名多为梁姓。据传说,后来梁家出匪贼,被官兵剿没,只逃脱两人;其余姓氏人家也害怕受牵连纷纷搬走。此后近百年,此处无人居住,田地荒芜,贾家庄不复存在。直到明末清初,先后有李、杨、黄、武、何、戴、王、闫8姓人家陆续搬来,最初在贾家庄原址以西200多米处建村。村里人见村旁有一泉,泉水涌出,蓄水成池,池中每天早上(黎明时分最清楚)出现有的大如脸盆、有的盘子大小的一朵朵红青菜,酷似莲花(周围绿色,中间粉红色),故改村名为莲花池村。
莲花泉在40年前还常年喷涌,水极清澈甘甜,冬暖夏凉,周围绿柳婆娑,风景优美。且有一美丽的传说:村中穷人婚丧嫁娶需用餐具,可到泉边焚香祈祷,泉中即漂出所需餐具,用后还给。后有贪心之人用后不还,从此求之不得。
村民曾多次整修莲花泉,每修一次都有所扩大。20世纪60年代末重修时由于挖得较深,曾挖出十几个榆树圪垯,有人说池中红青菜即与此榆树圪垯有关,是此物经水浸泡生成的红青苔。
清光绪年间,此泉被列为莱芜县著名的八大泉之一,政府派人巡查,大旱之年禁止农民用泉水灌溉。1959年由于修建莱磁铁路,挖土填路基,形成一片低洼地,莲花泉水便形成一汪汪荷塘、稻池。纵横交错的水渠相连,鱼虾成群,荷花吐艳,稻谷飘香,一派“江南”风光。可惜随着附近煤矿矿井的不断开采延伸和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莲花泉逐年萎缩,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泉水于涸,原来的水田又成了旱田。
莲花池村历史沿革无多大变化,一直为今颜庄镇所辖。
莲花池村历史悠久,村民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繁衍生息。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莲花池村广大村民勤劳勇敢,事事争先,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抗日战争初期,乡里的抗日动员委员会就驻在本村。他们一直发展到20多人,天天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组织民众参加抗日工作,建立学校,成立妇女识字班,搞得红红火火。村里也出现了一批抗战英雄:如黄秀才、李和等人都有歼灭敌人的业绩。黄秀才头脑聪明,志向远大,1936年就考上颜庄高等学堂,因家贫上不起,第二年再次考取。因抗战爆发,未毕业他就参加了村里的抗日工作。1943年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黄秀才毅然参加八路军。他作战勇敢,多次负伤,是一等残废军人。解放后,黄秀才任徐州市委党校书记。解放战争年代,全村只有360多口人,1946年大动参就有 22名青壮年参军,1948年又有3人参军,其中有2人加入了著名的“铁七连”,立下战功。青壮年参军上前线,妇女、儿童忙支前。妇女们做军鞋,碾米做饭,送军粮,护伤员,样样都干。1946年,莲花池村以大动参工作做得好,按人口比例参军人数多,支前工作出色,被评为莱芜县支前模范村,获得县政府颁发的锦旗。村农救会长戴兴俭被评为模范村干部,获得一枚毛主席、朱德两人像章。当时《大众日报》以《支前模范村莲花池》为题作了报道。村里的民兵也不甘落后,战斗英雄黄秀才的哥哥、民兵队长黄秀胜,带领民兵积极参战,押送俘虏,抢救伤员。l947年3月21日《大众日报》登载了他的英雄事迹。他是当时颜庄区有名的积极分子。后来他光荣负伤,是二等乙级残废军人,解放后一直在村里工作,曾任村支书。
解放后,莲花池村也一直是县(区)、公社(镇)级先进单位,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奖状锦旗。1945年抗战胜利后,村里以王则悌、杨守献、杨守礼为首的农民就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变工组。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戴兴勤任社长。1956年与南下冶村伙办高级社,1957年后独立,杨文明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这时,潘西煤矿在莲花池村东建立,1959年村中修铁路,村民积极支援矿区建设。修铁路需要搬迁,他们毫无怨言,后来的莱芜梆子剧《三定桩》,就是根据该村真实故事编写的。
勤劳智慧的莲花池村民,在大力支援矿区的建设的同时,也依托煤矿发展自己。从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就大搞副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先后建起了煤矸石砖瓦厂、硫磺厂、炼煤厂、运输队、饭店、粘土矿、石灰厂等企业,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是当时颜庄公社有名的富裕村。1978年公社党委在莲花池村召开了社员年终分配兑现现场会,各村干部对莲花池村的普通一家一次领到几千元钱羡慕不已。村里的砖瓦厂、硫磺厂在1972年建厂之初就受到省、地区的大力表彰,先后参加了全省和泰安地区基建工作会议,并由村里负责副业的支部委员杨文聪作了典型发言,两厂的图片和煤矸石砖也在济南展出,1972年3月27日发的山东省革委生产指挥部科技办公室情报组《科技参考资料》作了详细介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的莲花池村村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广开门路,经济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来的村办企业的基础上,运输业、建筑业、装饰业、饮食服务业、修理业、养殖业等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村里先后有40多家在矿区周围建起了商业服务楼。1994年村里建起了占地30余亩的农贸市场,投资15万元,在市场内建起了钢架天棚,内设水泥货台,并立了大集,不但方便了周围村庄的菜农,而且更为潘西煤矿2万名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增加了莲花池村的经济收入。《莱芜日报》曾两次报道了该村兴建农贸市场的情况。个体经济发展较有名气的有:李昌发经营的百货超市,日销售额上万元;李昌宝拥有莱钢至济南、张店、临沂的高档客车多部,是钢城区有名的个体客运户,于1997年办起钢城鹏翔出租汽车公司;杨世海、李淑祥、杨世忠是较有实力的货运业主;李安自改革开放初就发展养殖业,被誉为“能人李安”。村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度增长,由生产队时的约200元增长到2001年的3600元。莲花池村从容奔向小康,居民生活日益殷实,集体经济不断发展,现在全村实行“三统一,四不要”,就是统一耕、浇、脱,耕、浇、脱的费用和集资提留不要,就是不向村民敛收一分钱。对老弱病残村里有照顾。村里安装了闭路电视,通了自来水,电话户拥有率达到了60%以上。1997年,《莱芜日报》曾以“莲花池村还是模范村”为题报道了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在发展经济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莲花池村自古有尊师重教、崇尚文明的优良传统。杨永泰、杨永廉等人是村里受人尊重的私塾先生;杨永泰还能同时为人看病;杨守俊是十里八村著名的专治痔疮的大夫。20世纪30年代初,黄汉清毕业于泰安三中,是当时村里最高学历者,曾任颜庄高等学堂教师。早在“五四”运动后,莲花池村就带动相邻的北下冶、东西照临、涝坡村合办学堂,由杨永泰与外村一人任教,后因战乱学校解散。后莲花池村又自办学校,在抗日战争中断断续续,1943年重新恢复时,教师杨永泰不屈服日寇奴化教育,重新教起私塾教材“三字经”、四书、《论语》等。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有村小,1969年与北下冶村联办中学,至1980年合并于颜庄联中。1975年村里重建砖瓦结构的新校舍,1982年又与北下冶村联办小学,盖起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前出厦教室。教室的宽敞明亮、桌凳的整齐、教学设备的配置,在当时的颜公社是首屈一指的。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1年,全村已考人大中专院校学生44人。其中杨世虎、闫振贵、杨金玉已获硕士学位参加工作,王宝井、杨晓娟正在读研,闫振贵山农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杨文强上海交大本科毕业分配于莱芜电厂……
莲花池村民淳朴善良,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觉悟高。在潘西煤矿。“四·四”煤尘爆炸事故、“七·一三”瓦斯爆炸事故发生以及遭受龙卷风袭击时,给予工人老大哥以有力支援,送水送饭,体现了工农一家亲的鱼水之情。
周边
钢城区颜庄镇莲花池村退役弪昏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
周边村庄
莲花池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