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下村
崖下村 崖下村历史 崖下村特产 崖下村名人
崖下村隶属钢城区辛庄镇。在莱芜城东10公里处,坐落在丘山脚下,北面是桑园、百嘴红村,东面靠山,西面邻赵泉洼,南面与有名的芦城洼接壤。有305户.855口人,1002亩土地。崖下村,据《刘氏家谱》与出土坟墓记载,先是“神、施、姚、环”四姓氏定居,又有村碑记载。洪武年间,刘氏:春、和、山兄弟三人,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因村北山脚下有较大的土崖,故名崖下村。现有刘、葛、李、张、侯、王、司、吕、亓9姓,刘是大户,有400余人,葛、李次之。 崖下村1937年至1941年划为鹏山区义和乡;1942年至1946年划为汶阳区;1946年至1955年归芦城乡所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崖下村归辛庄公社赵泉管理区所辖;1985年至今归辛庄镇管辖。 村人憨厚,老实,虽说姓氏较多,但从古至今,从不以大欺小,像是一家人,不管谁家,不管姓啥的,只要有事,大家...
详情崖下村隶属钢城区辛庄镇。在莱芜城东10公里处,坐落在丘山脚下,北面是桑园、百嘴红村,东面靠山,西面邻赵泉洼,南面与有名的芦城洼接壤。有305户.855口人,1002亩土地。
崖下村,据《刘氏家谱》与出土坟墓记载,先是“神、施、姚、环”四姓氏定居,又有村碑记载。洪武年间,刘氏:春、和、山兄弟三人,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因村北山脚下有较大的土崖,故名崖下村。现有刘、葛、李、张、侯、王、司、吕、亓9姓,刘是大户,有400余人,葛、李次之。
崖下村1937年至1941年划为鹏山区义和乡;1942年至1946年划为汶阳区;1946年至1955年归芦城乡所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崖下村归辛庄公社赵泉管理区所辖;1985年至今归辛庄镇管辖。
村人憨厚,老实,虽说姓氏较多,但从古至今,从不以大欺小,像是一家人,不管谁家,不管姓啥的,只要有事,大家都帮忙,团结得好似一家人。该村有位叫刘士芹的人,1948年已去世,他说话和气、办事公道。村里人大小事都找他商量。除此之外,此人对《周易》挺有研究,早在1935年,他就预言:“以后不长时间,就一家一台戏,灯头朝下着,泉水向上流,耕地不用牛。”他的预言果真不长时间,就得以实现。
崖下村,司家的香油坊挺红火,色好,味正,买卖实在,周围几十里就这一家。司轮先、司纯先兄弟两个,从清朝就制作香油,由于经营有方,越来越盛腾,全家人有的外出购芝麻,有的磨磨,有的看火,几把车子在外转,特别是近些年都用上了电器。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对香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香油坊的香油有时供不应求。崖下村的人注重沙河治理。村北临汶河上游,先前河水时常泛滥,淹没土地房屋。早在1942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奋战一冬春,修筑了长2700米、宽2米、高2米的沙堰,在堰外种上了芦苇,几年后芦苇长成片,盘踞了大量泥沙,整个村北呈现出200亩的芦苇荡。从此崖下人,安居乐业,到了1973年,全村人又对先前沙堰进行了复修,加了宽,增了高。1980年,全镇人、全村人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改河造地运动。大家吃住在工地,先在芦苇荡外面又筑起了一条长3000米、上宽2米、下宽12米、高3米的大沙堰,后将芦苇荡清除,盖上了半米厚的土壤,在原有的土地基础上新增耕地200亩。
崖下村重视教育,翻开刘氏家谱,刘士学算是最早的文人(清朝)。他高等师范讲习所毕业,一生在外地教书,对崖下村的教育做了一定贡献。该村从1955年办学至1999年40多年的时间,先后有大中专生几十名,这些人中,有工程师,有厂长、矿长,也有经理,他们在祖国各地,爱岗敬业,为国家建设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也为崖下村老老少少的脸上增了光,添了彩。
村办幼儿园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幼儿园。
村两委注重村民生活的改善,全村道路宽阔平坦,两旁杨树成行,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早以成为电话村,村内磨坊2处,百货铺2处,家家看上了大彩电。眼下支部村委一班人,描绘着更加宏伟的蓝图,带领大家沿着富裕的大道奔向美好的明天!
周边村庄
崖下村
地址:济南市钢城区
崖下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陡崖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