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崖头村
尧崖头村, 尧崖头村概况, 尧崖头村大事记, 尧崖头村经济发展, 尧崖头村社会进步, 尧崖头村组织建设, 尧崖头村人物简介
尧崖头村位于沂水县城西9公里,黄山铺镇政府驻地偏东北1.5公里处。隶属沂水县黄山铺镇。元末明初,郎、王、周、苗等姓始居成村。继有赵、武、张等姓徙此,村后靠养老山,前临溧水(后改名为清源河),村东西各有一座桥,初名双桥官庄,后人在村北养老山前的崖头下建石灰窑, 邻村人皆以“窑崖头” 称之,沿为村名,后“窑” 演变成“尧” 。全村辖区总面积149.2公顷,其中耕地52公顷,河滩7公顷。200 0年, 全村共有476户,1401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3‰。有武、赵、张、王、刘、付、苗、杨、黄、肖、周等18姓氏,均为汉族。全村地处丘岭地带,村前地势平坦,清源河横贯东西,水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及多种蔬菜,植被面积16.6公顷,植被覆盖率90%。交通便利。兖(州)石(臼所)公路自村前而过,环乡公路与兖石公路相连。境内驻有水泥厂、...
详情尧崖头村位于沂水县城西9公里,黄山铺镇政府驻地偏东北1.5公里处。隶属沂水县黄山铺镇。元末明初,郎、王、周、苗等姓始居成村。继有赵、武、张等姓徙此,村后靠养老山,前临溧水(后改名为清源河),村东西各有一座桥,初名双桥官庄,后人在村北养老山前的崖头下建石灰窑, 邻村人皆以“窑崖头” 称之,沿为村名,后“窑” 演变成“尧” 。全村辖区总面积149.2公顷,其中耕地52公顷,河滩7公顷。200 0年, 全村共有476户,1401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3‰。有武、赵、张、王、刘、付、苗、杨、黄、肖、周等18姓氏,均为汉族。
全村地处丘岭地带,村前地势平坦,清源河横贯东西,水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及多种蔬菜,植被面积16.6公顷,植被覆盖率90%。
交通便利。兖(州)石(臼所)公路自村前而过,环乡公路与兖石公路相连。境内驻有水泥厂、建材批发市场、食品站、电视转播台、医院、学校、商店等,是投资建厂、经商的黄金地段。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60万元柜颈签才,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61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0.22∶8.95∶0.83, 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600万元,全村纯收入900万元。
该村为沂水县经济强村。 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列全县第一名。1984年5月,被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全县第一个“文明村”;1992年,被中共临沂地委授予“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称号;1995年,被临沂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8年,被临沂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被临沂市“美在农家,美在家庭”活动领导小组授予“美在农家明星村”称号;2000年,被山东《法制日报》社评为“法律重点服务单位”;并先后被沂水县委、县政府授予“工业明星村”、“小康村”、“ 五好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居”、“普法先进集体”、“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村水泥厂1997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型一档乡镇企业”。
1944年6月,村民武善凯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年9月,成立中共尧崖头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武善凯任书记,成员地拜巴:徐得法、国庆芝、武传林。
1965年,建油坊、磨面坊、馍馍坊、暖坊,开始轧棉花。
1974年,建变电室,安装80千伏变压器1台,使全村农户通电,街道安装路灯。
是年秋,建成临沂地区第一个村办水泥厂,年产量2000吨。
是霸姜全年,建养猪场一处,建猪圈200间。
1981年,建渗拒删露天影院、水泥预制厂、石子加工厂。
1982年,村规划街道,建统一标准房500间,硬化道路500米。
1984年,建成年产4.4万吨水泥生产线。
1987年,建大桥一座。
1989年,建教学楼一栋。
是年,全村吃上自来水。
1990年,投资27万元在尧崖头大桥以南铺设18米宽的柏油路300米。
是年,投资24万元,在水泥厂南运输路南头兖石公路北侧,建永兴大门。
1992年,投资1200万元新建一条10万吨水泥生产线。
1996年1月,永兴集团总公司成立。
1997年1月18日,凯利水泥集团成立,武兴传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是年10月26日,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村视察工作。
1998年,投资115万元,建大型加油站、车辆修理厂各一处;投资176.2万元,建塑料编织厂;投资27万元,建泰康大桥。
是年,建高标准住宅楼一栋,水、电、暖、气、电话、电视、太阳能“七通”,30户居民喜迁新居。
是年,建 秸秆气化站一处,锅炉房一处。
1998年,建石灰粉厂。
2000年,建成第二栋住宅楼。
是年,购买原沂水县水泥厂。
2001年5月19日,又一10万吨水泥生产线竣工投产。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全村粮食亩产不足70公斤,1949年武善凯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率先组织了互助组。1952年办起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挖大口井,修拦水坝,粮食亩产达到270公斤。
1970年至1977年,投资10万元,投工8万个,将斜坡地改造成水平田。打大口井9眼,修“三面光”渠道5000米,选用优良品种,使粮食亩产突破了千斤大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1983年粮食亩产达到760公斤,比1978年增长260公斤。
1990年后,集体挨提统一管理榆殃轿,统一良种,统一收打,粮食产量、质量不断提高,产值效益也在逐年增长。至2000年,全村粮食亩产600公斤,总产46.2万公斤。
第二产业 工业:该村工业始于1974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利用资源优势,建起了一座村办水泥厂,从业人员100多人,当时设备陈旧,工艺简单,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不超过2000吨,年收入1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建筑业、能源交通、水利垫局杠糊工程、城镇建设等基础建设。村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至1980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198 4年投资120万元,建成4.4万吨水泥生产线。还先后建起水泥预制厂、石子加工厂等企业。1992年投资1200万元,建成年产10万吨水泥生产线一条,至此年产量14.4万吨,产值2880万元, 利税560万元。1996年,经上级批准,组建了村级企业集团--永兴集团总公司, 书记武传兴,总经理武兴传。1997年1月,组建凯利水泥集团公司,武兴传任董事长、 总经理。先后建起塑料编织厂、石灰粉厂、加油站等企业。2000年1 0月,投资1800万元购买年产18.8万吨水泥厂一处。 2001年5月19日,又一10万吨水泥生产线竣工投产。至2001年,年产水泥生产能力达48.8万吨,全村工业从业人员115 5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3亿元,创利税835万元。
建筑业:1999年成立建筑队,从业人员150人,年产值500万元。
第三产业 1965年办起磨坊、染坊、榨油坊、挂面坊、暖坊、馍馍坊及门市部,取得了微薄的收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紧靠公路的优势,建起建材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繁荣当地经济,为村民致富奔小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村利用本地企业优势,大力发展运输业。 现有各种运输车辆200辆,运输能力80万吨。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00人,实现总产值1000万元,年末 固定资产原值1200万元,创利税150万元。
文教科技 新中国成立前, 群众文化科技落后,1948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占26%。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51年,投资建起了尧崖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76%。
1989年,投资18万元建起二层教学楼,配置了教学设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先后有86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专30名,中专56名。投资25万元办起了文化大院,配备了球类、棋类、电视、音响、书籍等。
多年来, 坚持对文化科技事业不断投入,先后派120多人去济南建材学院、 山东工业大学等院校及科研部门培训深造,有8人获大专学历,50人获中专学历。
人民生活 1949年前,村民过着贫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60公斤,人均纯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500元。 1982年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人均年存款余额4100元。村民住上楼房,用上燃气,全村拥有机动车辆132辆, 各种摩托车98辆,安装电话320部,彩色电视机400余台,全部为有线电视。
村庄建设 1949年前,村内道路狭窄不畅,房屋既矮又小,多为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1982年~1986年间,按村规划,拆除旧房建200户统一标准房,开通8条大街, 硬化道路500米,安装了路灯,有6名环卫人员负责街道卫生等。1998年,在开发区内建高标准住宅楼。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搬迁住楼,有70户居民迁进新居。又在村前建起高标准小康楼。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9年全村用上自来水,幼儿免费入托。住楼户每户补贴5000元。1992年以来,村民的“三提五统”全部由集体承担。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 养老保险制度。对在村办企业就业的村民实行养老保险,60岁退休,发给退休金。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4年6月, 武善凯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的第一名中共党员。 1944年9月,成立第一届村党支部,武善凯任书记,成员有徐得法、国庆芝、武传林。 解放战争时期,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有20多名青年参军参战,150多名民工参加淮海战役等支前工作。
历任村党组织负责人:武善凯,1944年9月至1945年12月;武传林,1950年1月至1954年12月; 武善凯,1955年1月至1960年12月;武善平,1961年1月至1982年8月;武善祥, 1982年9月至1984年12月;武传兴,1985年1月至1998年6月;武兴传,1998年7月至今。
赵永福(1922~1947) 1943年参军,1947年在解放蒙阴城的战斗中冲锋陷阵,在敌人被打垮逃跑时,他不怕牺牲拦截阻止爬满国民党逃兵的军车,只身一人跳上敌车与国民党逃兵拼杀,壮烈牺牲。
贾秀章(1939~1965) 济南下乡知识青年,1964年来村第六生产队落户,期间,各种农活不会就问,不懂就学,吃苦耐劳,积极肯干,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称赞。 1965年3月15日,黄山区委失火,他得知后拿起救火工具,一口气跑到离村1.5公里的黄山区委, 投入到救火队伍中去,当他得知区委文件和武装部的枪支弹药还在屋内,便奋不顾身第一个冲到屋内抢出文件和枪支弹药。终因屋内火势太猛,贾秀章壮烈牺牲。贾秀章牺牲后被中共临沂地委、沂水县委追认为中共党员、烈士,成为知识青年和全省人民学习的榜样。
武善凯(1914~1969) 1944年6月入党。1944年9月任村支部书记。1945年积极报名参军,参加了三年解放战争。1953年,由部队转业地方工作,任费县卞桥十一区武装部长。 1955年1月,回村任支部书记,1956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原初级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组织群众搞好农业生产,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用粮,使全村没有因饥饿造成人口减员。
武善祥(1935~1984) 1959年入党,1982年任村支部书记,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走立足实际、 重工强农的路子。在抓好农业的同时,对水泥厂进行了扩建,1983年5月破土动工,利用一年的时间建成了年产4.4万吨的水泥厂,1984年5月1日竣工投产。在建厂期间,他以身作则,跑天津,下济南,去广州,联系设备,购建厂材料,在建厂的施工工地上他有时三天三夜不睡觉,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早上起来拿一个煎饼,边吃边向厂里走。在他的带领下,水泥厂建成后当年的产值、利税就比原来翻了两番。他为村成为全县第一个文明村作了重要贡献。1984年当选为中共沂水县委委员,县人大代表。由于长年劳累过度,积劳成疾,1984年12月14日病故。
武善平(1931~1995) 1958年6月入党。1961年1月任村党支部书记。清正廉洁,对两委成员严格要求,在村内倡导喜事新办,丧事从俭,树立正气。在抓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抓好副业项目。1965年,他带领群众建起了油坊、磨面坊、馍馍坊、染坊、 暖坊、轧棉花坊。每个工日从0.25元增长到了0.50元。1974年建变电室,安装80千伏变压器1台,使全村农户通电。1974年秋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建起了全区第一个水泥厂,年产量2000吨,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同时建起了养猪厂一处, 猪圈200间。水泥厂建成后,每个工日的的工值提高到1.10元,全村群众欢欣鼓舞。1976年水泥厂由2000吨发展到5000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办企业得到了发展和加强,1981年水泥厂由5000吨扩大到8000吨,同年建起了水泥予制厂,石子加工厂,为村里继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村里原来的光棍汉相继娶上了媳妇,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武兴传 1951年4月8日生, 1988年任水泥厂厂长,1990年7月入党,1996年任永兴集团公司总经理,1997年企业改制,成立沂水凯利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8年任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走企业强村富民的路子,开拓进取,求新务实,使一个只有年产4.4万吨、产值80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年产48.8万吨,拥有固定资产1.25亿元, 职工1155人,技术人员120人的集团公司。主导产品为:凯利牌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 先后建起了石灰粉厂、塑编厂、加油站、大修厂。完成工农业产值1.2亿元。 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县政协委员; 1997年被 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山东省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经理)”,1992年被沂水县人民政府授予“农民企业家”称号,1997年被评为“临沂市十大改革开放新闻人物”。
周边政府机构
沂水县黄山铺镇矸尧懒头崖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
周边生活服务
美团专送
地址:南朱东村
周边村庄
尧崖头村
地址:临沂市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