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彦镇

白彦镇 白彦镇历史 白彦镇景点 白彦镇特产 白彦镇历史人物 白彦镇交通 白彦镇经济 白彦镇教育 白彦镇医院


白彦镇位于东经117°33",北纬35°14"。地处 平邑县南部, 沂蒙山区西南边缘, 沂河水系 温凉河上游。地处三市(临沂市、枣庄市、济宁市)四县(平邑县、山亭区、滕州市、邹城市)交界处,由原白彦、山阴、黄坡三个乡镇整体合并而成,系省级中心镇,东与魏庄乡、郑城镇为邻,南靠枣庄市,西与济宁市接壤,北临流峪镇,距县城35公里。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山区特点,除温凉河两岸有部分平原外,多部为山地丘陵地形。全镇总面积190.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4688公顷,占总面积的26.6 %。 共有40个行政村,144个自然村(182个村小组)。古代白彦镇自古为人文汇萃之地。春秋 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鲁国大夫 叔孙豹倡筑武城以御齐,以此地石门为武城西门。公元前355年前后,孔子弟子 子路曾宿于石门。东汉光武帝建武元...

详情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所有镇乡结合区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介绍

白彦镇位于东经117°33",北纬35°14"。地处 平邑县南部, 沂蒙山区西南边缘, 沂河水系 温凉河上游。

地处三市(临沂市、枣庄市、济宁市)四县(平邑县、山亭区、滕州市、邹城市)交界处,由原白彦、山阴、黄坡三个乡镇整体合并而成,系省级中心镇,东与魏庄乡、郑城镇为邻,南靠枣庄市,西与济宁市接壤,北临流峪镇,距县城35公里。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山区特点,除温凉河两岸有部分平原外,多部为山地丘陵地形。

全镇总面积190.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4688公顷,占总面积的26.6 %。 共有40个行政村,144个自然村(182个村小组)。

古代

白彦镇自古为人文汇萃之地。春秋 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鲁国大夫 叔孙豹倡筑武城以御齐,以此地石门为武城西门。公元前355年前后,孔子弟子 子路曾宿于石门。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此地方圆百里,人口聚集,文化发达。唐开元年间,附近小青山上曾建文昌阁,农历三月三日,有“青山庙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五月八日,白彦 温凉河泛滥,石门村北曾冲出一古墓,墓志显示,墓主名“程昱”,字金川,金代进士,仕至巩昌节度使。1853年7月,幅军领袖程四虎(祖籍白彦石门村),与数十人竖旗反清,历经9年,被清军击溃。

明鲁怀王、悼王墓位于白彦镇 小山后村东北,毓秀山南麓。两墓东西相距50米,葬于同一墓园内,墓前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仅剩些许残砖断瓦。墓地按照古代“四神定穴”法修建,前方为朱雀山,后方为五座山头代表的玄武,左方为石筑龙状石墙,右方为白虎山。东为鲁怀王墓,高10米,直径30米;西为鲁悼王墓,高7米,直径16米。墓室均为砖石结构,底部用条石铺成,上部为拱型青砖垒砌。鲁怀王姓 朱名当漎(1473年9月22日-1505年10月29日)享年32岁,配临清州南城兵马指挥副王轩嫡长女王氏,系 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代孙,鲁庄王朱阳铸嫡长子,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封世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追封怀王。鲁悼王姓朱名健杙(1494年11月4日-1520年10月10日)享年27岁,怀王嫡长子,太祖朱元璋第六代孙,弘治十六年(1503年)封世孙,明嘉靖七年(1528年)追封悼王。

抗战时期

940年(民国二十九年)2月至3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在山东省费县对日伪军进行的战斗。1940年初,此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指挥第686团、特务团和苏鲁支队干2月14日一举攻克费(县)滕(县)公路上之要地白彦,全歼守村伪军,日军为恢复费县与滕县之间的联系,于3月7日以驻城后的100余人,向白彦发动第1次进攻,被第115师特务团一部击退。12日,日伪军又从乎邑、城后、梁丘调集700余人,分3路向白彦发动第2次进攻。八路军主动撤离白彦,在周围山地阻击日伪军。日伪军付出很大伤亡才占领无险可守的白彦。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一部与日伪军反复夺山东省费县白彦(今属平邑县)的战斗。1939年秋,第 115师由鲁西进入鲁南,在当地抗日武装的配合下,开与扩大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2月至3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在山东省费县对日伪军进行的战斗。
  
  在白彦3次争夺战中,八路军共歼日伪军800余人,粉碎了日军重占白彦控制鲁南山区的企图,为向天宝山区发展扫除了障碍。
  白彦地处蒙山地区南部的太皇崮山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土豪孙鹤龄的老家和日伪的重要据点。为扩大蒙山根据地,扫除蒙山根据地向南发展的障碍,115师686团、特务团和苏鲁支队一部于1940年2月14日,对白彦之敌突然发动进攻,一举摧毁了孙鹤龄的大本营,并解放了白彦周围地区,还在白彦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日伪遭此打击后,便调动兵力向刚诞生的白彦抗日民主政权发起连续反扑,我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在白彦及其周围地区开始了为期14天的白彦争夺战。3月7日,驻滕县日军百余首犯白彦,遭115师特务团伏击后溃退。12日,日军纠集城后、平邑、梁邱之敌千余,在孙鹤龄残部的配合下,分3路再犯白彦。我军在白彦外围与之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从城后方向进犯白彦之敌,被686团阻击于白彦西南的柴山,大部把歼;从平邑进犯之敌,在白彦之北遭痛击。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争取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我军主动撤离白彦进入山区,日伪于当日16时占领白彦。是夜,686团乘敌立足未稳之际,在夜幕的掩护下向白彦之敌发动猛烈进攻,经1夜激战,敌人于13 日拂晓仓皇从白彦西北方向逃走,白彦又重新为我掌握。19日,敌又调集2500之众向白彦发动第三次进攻。由平邑进犯白彦之敌在官庄一带首先与我军交火,被我击溃。是日下午,围攻白彦之敌四面攻打白彦,我军突围,白彦重落敌手。21日,滕县之敌出动300余人,在大炮的掩护下直取柴山,被我守军击退。入夜,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向白彦之敌发动总攻,先取村西敌弹药库,后入敌营将敌打散,接着后续部队与先打入敌营的先头部队汇合,与敌在白彦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激战1夜,敌人在毒气的掩护下逃窜。是役,共有800余日军毙命,伤日大队长田野,并缴获武器弹药一大宗。白彦战斗震慑了蒙山地区的日伪顽匪,拔掉了日伪在蒙山地区的一颗钉子,为蒙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扫除了一大障碍。
  、第一次反“扫荡”
  面对蒙山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蒙山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的大好形势,日本侵略军恨之入骨,妄图扑灭蒙山抗日烈火。他们集中日军第三十二师团、二十一师团、独立第六混成旅团的部分兵力共计8000余人,在青纱帐未起之前,于1940年4月中旬到5月下旬,对蒙山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消灭115师主力和伪化蒙山全境。

近现代

1947年8月由 邹县、 滕县、 费县等地析置,县人民政府先驻 平邑县白彦镇 白彦村,后移驻 山亭村。属 鲁南行政区第二专区。

1953年7月撤销,其辖区划入滕县、邹县、 平邑三县,其中33个乡划归平邑县。

1959年,为平邑县白彦公社,现为白彦镇。

1980年白彦镇东石门遗址出土的陶背壶

1979年在白彦镇东沟村出土的镇远将军铜印章

境内主要有红山、常山、毓秀山、金家顶、范家崮、太皇崮、老山、青山

、山阴寺、四开山,山势纵耸沿立,平邑县第二高峰四开山狼窝顶(海拔674米)坐落境内;太皇崮海拔505米,四壁峭立,平地突拔,十分险峻,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 白彦战斗,名列史册;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代孙第六代孙葬于毓秀山前。


  

文物名胜

东石门文化遗址

位于白彦镇东石门村西岗子,南北长150米,东西宽80米,文化堆积1~15米。1980年出土一批完整的红陶鼎、灰陶鼎、镂孔豆、背壶等器物,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

明鲁怀王、悼王墓

两墓均在白彦镇小山后村东北,毓秀山南麓。两墓东西相距25米。东为鲁怀王墓,墓高10米,直径30米;西为鲁悼王墓,墓高7米,直径16米。墓室均为砖石结构,底部用条石铺成,上部为拱形青砖垒砌。1972年两墓各出土圹志1合,共4块,现藏于县博物馆(详见石刻造像)。鲁怀王名当,明太祖朱元璋第六代孙,鲁庄王嫡长子,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封世子,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追封鲁怀王。鲁悼王名健,怀王嫡长子,太祖朱元璋第七代孙,弘治十六年封世孙,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追封鲁悼王。

太皇崮(大筐崮)

太皇崮位于白彦镇境内,沂蒙七十二崮之一,祊河之源。海拔540多米,属典型的岱崮地貌特征。该崮造型似玛雅之古金字塔,又如一座神秘的巨型古堡静静地矗立在旷野之中,远望卓尔不群,近观气势非凡。

据《沂州志》、《沂州府志》载“祊水,出费县大筐崮。”《费县志》亦有记载“大筐崮南北有泉,为祊水源,其实非也。”西北东南流向的温凉河,自平邑县郑城镇境内入费县境内,又行经关司、梁邱折向东北入许家崖水库,再行至费城街道办事处,流入祊河。

该崮呈三角形,为三层崮顶。崖壁最高处可达50多米,最顶层崮顶四周峭壁如削,徒手无法攀上其顶。崮上人文遗迹众多,是岱崮地貌崮群之中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崮之一。该崮第二层崮顶西崮台上有人工雕凿的天池(饮马坑)和石臼窝,下临深渊,不知何人凿就;有拴马橛,为一独立巨石,与主体崮顶若即若离。崮南坡,高岩耸立,巨壁贴面。岩下依地势地形建有云台寺。该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尽劫难,佛头尽毁,佛身犹存!岩上有碑刻隐然,年代久远。

1942年农历2月21日,日寇进犯我革命根据地。汉奸告密于前,日伪出兵于后,我皇崮区区长孟育民、区农救会长公浩、区中队指导员王万立等九人被围于此,孤绝无援。九人凭此天险与敌周旋,自晨至昏,毙敌无算。至夜,敌于崖后搭云梯偷袭,九义士或慷慨战死,或抱敌投崖,悉数殉国,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温凉河(温河,王河)

温凉河也称 温河,王河;为祊河在 费县境内最大支流,居 沂河水系二级支流。源于平邑县南部太皇崮西北大刘家沟北山。(据《沂州志》、《沂州府志》载“祊水,出费县大筐崮。”《费县志》载“大筐崮南北有泉,为祊水源,其实非也。”)西北东南流向,自平邑县魏庄镇东南行10里许入费县境,又行经关司、梁邱折向东北入许家崖水库,再行至费城镇东北南东洲入祊。

传说有一年的三月三日,梁王携文武二妃来到温凉河边,举目远望,青龙山层岩百姿,怪石如磐,秀木葱茏,虬枝生风,俯首凝目,河水清澈澄明,不时会看见一群群潺头鱼溯流而上,水底有一层绿缎似的细沙,细沙上点缀着五彩石子,玲珑剔透,晶莹夺目。三人下马涉河,忽然武妃惊奇地嚷道:“奇哉,妙哉!北边河水温温,南边水寒刺骨。”

在当地,有这样的传说。古代 蒙山一带,由于山峦层层,山又多又高,水排不出去,水灾非常严重。大禹就带着一伙人在蒙山顶上安下营盘,治理这一带的水患。他带领百姓在蒙山前开出一条河治水,现在叫浚河。在开这条河的时候条件非常简陋,向南有汶山阻挡,往北有肖山阻隔,大禹愁得茶饭不思,试过很多办法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大禹在钟罗山东边二神山脚与小花山接口处开出一个豁口,把积水排走了。“蒙山九回头,费县水倒流”就是从那时候形成的。

据说, 大禹治水的时候,舜的两个妃子 娥皇和女英听说大禹治水有方,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执意恳求去给民工烧茶做饭。舜王答应了她们的要求。治水任务完成后,娥皇和女英把锅里没用完的温水倒在地上,在她们倒水的地方突然冒出一眼清泉来,泉水翻出的水花像串串的珍珠,还冒着温气,掬一捧喝下去,顿觉清香甘甜,神清气爽。泉水顺势而下,与梁邱境内的地表水汇合,左边凉,右边温,人们便叫它温凉河。据说住在河边的人因为常饮此水,大都健康长寿。史书记载,大禹的确在蒙山一带治过水,然后又治徐淮水。

在当地,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温凉河水之所以一半凉一半温,与东海龙王有很大的关系。相传古时候,东海龙王三公主被青龙洞里的泥鳅精抢走,洞中逼亲,三公主誓死不从,泥鳅精无奈,逼其在青龙山上牧羊。当时青龙山下是四五十里的寒江湖,三公主见一年轻书生欲投湖自尽,便前去搭救,原来书生是柳毅,因拜师学医无成,无颜回家面对父老,因此轻生。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恨晚,互诉衷肠,便产生了恋情。三公主破指血书,柳毅怀揣血书,跋山涉水,历尽了千难万险,将血书送给东海龙王,东海龙王遣青龙斩杀了泥鳅精,扒掉了堵水岭,湖水倾泻东逝,形成大河。龙王欲迎回三公主,三公主爱慕柳毅,誓死不回,由青龙保媒,与柳毅结拜为夫妻。一年冬天,暴雪遮天盖地,河水冰封尺厚,三公主为破冰 饮羊,手被磨破,冰未能破开,不由得席地痛哭,恰巧东海龙王来看女儿,见此情此景十分心疼,龙威大发,对着青龙山边的河源头连吹三口龙气,喷气如狂风,温浪滚滚,顿时温腾腾的河水顺流而下,冰融化了,羊喝上了温水,从此这条河冬天一边流温水,一边流凉水。

一条温凉河,一半温,一半凉,让人们平添了几多遐想。春秋末期的梁王曾为此赋诗一首:“万古奔腾兮,云影岚光。山水相傍兮,上下一色。龙女饮羊兮,令尊神呵。一河温凉兮, 天下独绝。”

梁王咏温凉河的诗句中提到了龙女饮羊的故事,但并没有说明龙女的故事是导致一河水有温有凉的原因,而只是在诗句中提到一条河流一半温、一半凉这一天下独绝的现象。

据介绍,这河里的水就是一半凉一半温,在冬天表现更为明显,河南面都结冰了,而北面的河水依然哗哗作响,从不结冰。、两股不同的水交汇,在一定距离内,没有完全融合的水自然会有半温半凉的现象。

白彦老咸菜

在我们沂蒙老区,百姓的餐桌上有三宝:煎饼、小米、老咸菜。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煎饼做军粮支援前线,用小米救助伤员,用老咸菜哺育自己的孩子。如今,老区人民的生活好了,煎饼也早已不是唯一的主食,唯有老咸菜依然让人们难舍难弃。说起老咸菜,不得不提平邑的白彦老咸菜

自唐朝开始,居住在平邑县白彦镇一带的人们一直沿习着先民们制作老咸菜的传统技法,腌制之风,盛行不衰。附近村民效仿制作,越传越远,遍及费县、平邑南部、枣庄、山亭北部,滕州、邹城东部等地区。特别是白彦镇的百姓,家家制作,年年制作。

经过多年的传承,人们积累出一整套腌制方法:秋后将腊菜去其梗蔓、根须洗净晾干,放入瓷缸,按照十斤菜二斤盐的比例,一层菜一层盐,加入井水至淹没上菜为止;第二年春节前后少雨季节,把腌好的咸菜捞出,用麻绳串起,晾晒月余,干度以不超过3.5%的水分为宜,切忌雨淋水洗;清明节前后,择风和日丽之日,用腌菜的盐水和晒干的菜块一同放入生铁锅内,加入大茴、花椒之类的作料,用松柏等干柴文火煮一整天,当地称之为“烀”咸菜,有一家烀咸菜,全村人都能闻到香味。每年清明节前后,邻居主妇在一起聊天之余都会附带上一句“您家烀咸菜啦吗?”

这种用特殊方法制作的老咸菜清口利痰,生津健胃,助消化,利肾通络。蓄存缸内十余年不变质,而且越陈越香,日久味增色浓。因这种咸菜制作方法主要靠煮,所以当地人称为“熟咸菜”,因放置时间长也叫“老咸菜”,因产于鲁南白彦镇一带,外称“白彦老咸菜”或“鲁南老咸菜”。

烀”好的咸菜可直接食用,也可爆炒、凉调,当地有“一个咸菜也能喝四两酒”之说,最有意思的是百姓在地里干完活又渴又饿之时,回到家倒上一碗白开水,扭一块老咸菜,往瓜干煎饼(鲁南特产)里一抿,卷上一颗大葱,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令旁观者垂涎欲滴。

南洞(白彦)大樱桃

白彦镇境内山峦起伏,地势西高东低,镇内北面有海拔320余米的四海山绵延横卧,南面有太皇崮至老山顶群山环绕,全镇山泉、河流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山岭梯田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小气候、特殊的土壤、优越的山水资源等特殊环境,造就了白彦镇这个远近闻名的樱桃之乡。

樱桃,自古有“春果第一鲜”和“三鲜之一”(民间有四月八尝樱桃、黄瓜、蒜薹三鲜)的说法。白彦镇栽培樱桃历史悠久,名扬四方,据考证,在高庄工作区南洞村明朝末期就开始栽植樱桃,当时的散居在山上的农民在耕作放牧之余,经常性的采摘山上的野果、野菜食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左右,很多农民都会采食到一种果个透圆、顶部带尖的果品,因这种果品为最早成熟果实,在熟透时味道酸中带甜,果汁较多,口感十分好,在当时果品和蔬菜极度缺乏的时期,深受当时的农民喜爱。在习惯性采摘后,不少农民就对这种果树进行在家中移栽,由于它树叶、树体、果型类似桃树,

但结果较小,农民就管它叫樱桃或小樱桃。在南洞村和余家沟村还保留着百年树龄以上樱桃古树20余株,它们虽树老干枯,但历经沧桑仍萌发新枝,满树枝繁叶茂,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生活着。据一些年已高的老人讲,因为樱桃为最早熟果品,白彦樱桃还成为了达官贵人必要的物品,安排专人下来采购,据说当时峄城县知府还专门把白彦樱桃向晚清政府上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日伪军等坏分子基本上都不糟蹋和破坏樱桃,自此以后,樱桃也成为当时白彦镇农民在栽植桃、杏、板栗、花椒等果树后,逐渐栽植的又一新鲜果品。经过近300多年的栽植和发展,樱桃品种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到黄樱桃、红樱桃、酸樱桃、甜樱桃等品种,到目前的乌克兰、红灯、黛红等国内外嫁接改良的30多个品种。该镇农民还有在家庭院内和房前屋后栽植樱桃的风俗习惯,院内栽植一棵樱桃,预示家庭美好、生活如意吉祥,在白彦镇,你可以看到每家每户都会在房前屋后栽植樱桃,这也算是白彦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吧。

近年来,该镇不断做大做强樱桃产业,立足全镇实际,科学规划樱桃发展,变零散种植为集中、规模种植,在高庄、徐庄、姜庄、山阴、后河等10个工作区60个村建立了12个樱桃种植区域,采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行樱桃规模化种植和发展,通过10多年的努力,全镇樱桃种植面积有原来的不足5000亩发展到现在的3.5万多亩,形成樱桃种植

专业村40个,樱桃种植大户1200余家,同时,该镇加大樱桃种植管理和科学技术推广力度,组织果农强化学习和科技培训,优选新品种,科学管理,扩大种植规模。镇党委、政府除了组织果农在品种改良、品种多样化上作文章外,还引导广大果农积极发展大棚栽培,广大果农认真学习大棚管理技术,采取冰块提前休眠、蜜蜂花期授粉、地下保暖等科学管理措施,使大棚栽培樱桃三月下旬成熟,果体增大,果色鲜红,比普通樱桃提前40天上市,质量与露天栽培一致,个大、色艳、味美的白彦樱桃每公斤樱桃卖到了40多元钱,樱桃让该镇很多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道路。

目前,该镇樱桃已成为了全镇农业重要支柱产业,全镇年产樱桃达到1200余万公斤,广大农民建立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25个,吸纳樱桃专业户2000余家,每年樱桃采摘季节,后河、南洞、高庄、徐庄,河西,蒋沟等60余个农村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农民忙着采摘樱桃,许多操着不同口音的樱桃收购商开着车辆在田间地头忙着收购,一个个樱桃市场红火起来,并吸引着周边山亭、滕州、费县等地方群众前来买卖樱桃,白彦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樱桃大市场。由于种植规模面积大、樱桃品种多、产量大,加之该镇所产樱桃富含蛋白质、糖、磷、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多种保健微量元素,使之成为了大城市畅销果品,远销上海、广东、济南、大连、沈阳、哈尔滨等20多个城市,白彦樱桃以独特的产地和优异的美

味成为了广大市民的抢手货。白彦镇以种植樱桃和绿化荒山多次被评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先进单位,被临沂市委、市府命名为沂蒙樱桃之乡。

程四虎

名九三,排行第四,外号程四虎,清末幅军起义领袖。生卒不详。祖籍白彦镇石门村,后迁至今流峪镇水寨定居。1853年7月,陈更池、薛得志等数十人于今仲村镇仙姑山一带结幅聚众起义,与境外各地幅军联合作战,势如破竹。程四虎聚众响应,首由石门村起事,后于1860年立水寨为营,竖旗造反。修守寨圩,起用林献英为军师。张白旗,以白布缠头为识。义军联络各寨,发展武装,势力迅速壮大。程四虎以水寨为据点,转战蒙阴、新泰、莱芜等地,攻打官府,杀富济贫,如有所获,交公分配,纪律严明,所向披靡。1862年4月,联合马传山、岳相林部夜袭攻占南泉寨。6月1日,南泉幅军与清军激战,寨墙被炸而失守,众首领被杀,余皆退守水寨。清军纠集地方民团多次围攻水寨,程四虎身先士卒,联合周围诸山寨幅军数千人,凭险扼守。终因抵御不支,所部于6月24日突围,退走宝泉崮。6月25日,程四虎联合白莲池教军2000余人分路突击,杀回水寨,时清军范正坦、绪纶、司元魁等盘距水寨各路险要,幅军攻打受阻,激战3时许,毙清把总司元魁后收兵。10月31日,率众支援淄川义军刘德培,获胜而归。1863年4月,黄国瑞带清军先后攻破旗山、旺山、大仲村等幅军寨圩。幅军进退维谷,唯程四虎与邹县教军联合,拥兵5000余人,继与清军对峙。8月,清军四面包围宝泉崮,并收买幅军首领王荣祥、李殿友以作内应。程四虎率众反击,与官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在清军内外夹击下,宝泉崮失守,程四虎率2000余人夺路东走,固守水寨大营,后因势单力薄被迫投降清军。至今民间尚有“程四虎、贾二郎,打起仗来真刚强”之美誉。

宗凤英

宗凤英 女,1923年生,今白彦镇山阴村人。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帮助支持丈夫和婆婆做抗战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是远近闻名的妇救会长。在当时敌情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她多次化装深入敌占区,探摸敌情。有一次被敌人发现,列为全村活埋对象之首。面对敌人的严刑酷打,置死于不顾,绝不泄机密。后经我军营救才幸免于难。1946一1948年,她组织发动全村妇女大力支援解放战争,看护解放军伤病员,筹备军需物资。先后做拥军鞋1000多双,烙煎饼20000斤,碾米8000斤,磨面5400斤,送烧柴12000斤,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军。由于工作突出,她多次被评为抗战模范和支前模范,受到上级嘉奖,并于194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宗凤英的丈夫是革命烈士,两个儿子分别于1973年和1974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屡立新功。

贾锡兰

贾锡兰(1897—1963) 女,今白彦镇北沟村人。她生长在农民家庭,日军入侵后,她亲眼看到侵略者的暴行,义愤填膺,积极参与抗日救国。1940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某部七连驻进北沟村,她为战士腾房子,补衣服热心招待伤病员,对待战士如同亲人。1942年11月,被推选为村妇救会会长。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春,国民党军重点进攻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她根据上级指示组织村里几名共产党员,成立民兵小组,想方设法保护民兵枪支。秋天,组织妇女为战士做军鞋,备军粮,支援前方。到1949年,她负责的12个村子,共为前线做军鞋1.5万双,烙煎饼18.9万公斤,碾米5.4万公斤,磨面2700公斤,送柴草81万公斤。当时《鲁南时报》报道了她的模范事迹,多次被评为县和鲁南区的拥军模范。1952年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4年7月被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病逝。

孙鹤龄 , 孙益庚父子

孙鹤龄(1866~1940)孙益庚(1904~1940)孙鹤龄,字梅轩,又字闻天,白彦镇人,地方劣绅。孙氏祖居龙湾村,先世以经商致富,占地3000多亩。其父孙淑亭曾捐得“河厅司马”,赫一时。孙鹤龄出嗣其伯父孙锦亭,以纨裤少年纳粟捐资,买得“监生”资格。及长,嗜吸鸦片,粗通文墨。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费县志》时,担任采访兼筹款。清末以来,相继担任白彦社长、乡长,统治镇压群众,搜刮民脂民膏,掌握生杀予夺大权,为害地方30多年,是当时县境南部最大的封建势力。孙鹤龄起初以“保境安民”为口号组织民团,在担任社长期间仍兼任团总,派购武器,组织民团,分白彦社为东、西、北3排,排下各有数团,团置练长。各团共有钢枪1000余支。他抽调精锐60多人组成“白彦局子”,名为治安武装,实系镇压群众的工具,并豢养20多名家丁,充当保镖和打手。一切开支向各村摊派,人民负担沉重,怨声载道。1931年春,韩复榘任命孙鹤龄为鲁豫清乡办事处副主任,办事处设在山亭(今属枣庄市)。白彦乡长一职,由其子孙益庚袭任。  孙益庚青年时即吸大烟,终日喷云吐雾,接任乡长后,一切政务皆委之于各排练长。不久,鲁豫清乡办事处撤销,孙鹤龄返归乡里,成为其子的后台。“七七”事变后,白彦地处要冲,为伪顽和共产党争夺的重地。1938年冬,国民党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札委孙益庚为第八游击队支队司令。孙益庚在原有民团的基础上整顿编制,扩充实力,设8个处、两个团,拥有钢枪1500余支。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曾两次派人与孙益庚联系,争取与他合作抗日。他不但毫无诚意,反而日益走向反动,勾结日伪骚扰鲁南革命根据地,变本加厉地破坏抗战。孙鹤龄曾给费县伪维持会长左济臣写信,要求日军派兵前来消灭抗日力量。1938年,国民党五十七军霍守义部驻石门一带,孙益庚为自保计,表面上与该部的一些团、旅长结拜为把兄弟。但时而迁怒于霍守义部,对其供给筹措屡有不驯,霍部对孙氏父子亦日益不满。后由于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工作,五十七军官兵抗日呼声甚高,危及孙氏父子的根本利益,彼此裂痕日益加深。据此,通过五十七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在部队揭露孙氏父子的种种罪行,取得上下的支持。194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三),五十七军团、旅长多人以拜年为名到蒋家庄(今郑城镇宁安庄)将孙氏父子逮捕。接着,党组织公开发动群众,召开控诉大会,向五十七军控告、请愿,要求处决孙氏父子。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八),八路军解放了白彦镇,解散了他的武装。五十七军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遂于1940年2月22日将孙鹤龄、孙益庚父子枪决(另有父子皆安然寿终说)。

境内交通发达,342省道岚济(岚山头至济宁)、地庞(地方至庞庄)公路东西贯穿全境,平枣公路在境内跨越南北,车枣公路、白滕公路西南交叉,全镇交通四通八达,村村实现了三通(通电、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闻名全国的“ 将军红”花岗石及 角闪岩、石灰石、黄沙等矿产品。

农业以 樱桃、黄烟、花生、地瓜、中药材、瓜菜、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建有全县面积最大的黄烟生产基地,系山东省万亩优质花生出口基地、 沂蒙樱桃之乡。

白彦的经济社会建设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先后建成白彦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位于镇驻地东南2公里由西石门、东石门、龙湾、大营四个村组成,耕地面积6500亩。现已建成冬暖 蔬菜大棚140个,春暖弓式大棚800个,高科技示范大棚一个。对农民增收就业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白彦镇 工业聚集区位于镇政府东北,规划占地面积460亩,划分了中药材加工产业区、门窗加工制造产业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区三个产业区;此外新农村和社区建设也在井然进行中 。

平邑七中

校址在白彦镇。1960年建成,始招3个初中班,时称平邑八中。1962年,原七中(在地方)停办,遂称七中。1968年,始招高中班。1970年,改称平邑县白彦中学。1978年,复称平邑七中。该校地处山区,距县城近百里。“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尚好。同时,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改变了学校面貌,解决了师生的生活问题,促进了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师生同心致力教学。1978年,被教育厅定为省重点中学。至1988年,计有642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82年,全校3个高中毕业班,有113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88年,该校被载入《中国著名中学》一书。

平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平邑县第二人医院始建于1951年6月,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约1.5万㎡,其中办公楼、门诊楼、特检楼和病房楼等业务用房1.1万多㎡,是一所融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一级甲等非营利性综合性医院,承担着白彦镇8万余人口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农村卫生室一体化办医管理等任务。医院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山东省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市消费者满意单位、市十佳创新发展乡镇卫生院等荣誉称号。是临沂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批准设立的急救站,也是平邑县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全院拥有有美国GE-0.2T核磁共振、GE螺旋CT、柯达CR、北京万东数字胃肠机、上海澳华电子胃镜、蓝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彩超、C型臂等各种大型医疗设备。
  设有内、外、妇、中医、理疗、五官、口腔、急诊等临床科室14个,设有放射、特检、检验、药剂等医技科室8个,设有办公室、财务、医务科、护理部、公共卫生、医保办等职能科室15个,开放病床180张。
  医院现有职工18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0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30余名,专科学历的60余名;中、高级职称40余名。
  近年来,医院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7000人次,病床使用率80%以上。
  全院职工凝聚发展共识,践行为民服务,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秉承“职责、荣誉、奉献、巩固、创新、提高”的院训,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力求建成平邑南部山区广大患者首选医院。

周边小学

白彦镇中心小学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

周边乡镇

白彦镇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

周边村庄

山阴村 地址:临沂市平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