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站镇

腰站镇 腰站镇历史沿革 腰站镇由来 腰站镇地形地貌 腰站镇气候特征 腰站镇新农村建设 腰站镇文化生活 腰站镇经济发展 腰站镇旅游资源 腰站镇民间工艺 腰站镇特色产品 腰站镇民风民俗


腰站镇位于两个地区三个县市的交汇处,德州地区与聊城地区的交界处,平原县、夏津县与高唐县三个县的汇集点,全镇共有人口26330人(2017),下辖47个村庄,紧靠105国道,交通便利,全镇以预制建材加工、木片加工、板材制造为主,同时也是农业大镇,近两年新增企业较多,另原有化工淀粉制造业、面粉加工业两大支柱产业为依托。平原县辖镇。1956年设腰站乡,1958年属郭庄公 社,1965年析置腰站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61.33平方千米,人口26330人(2017)。105国道、平腰公路过境。辖耿楼、石佛街、孔庄、窑上、韩庄、芝坊、锅培口、小辛庄、大魏庄、北堤上、小魏庄、阚庄、小屯、小吴庄、徐庄、陈牌庄、林桥、小李庄、小庄、王双堂、前槐王庄、后槐王庄、马庄、东韩营、西韩营、蒲河、大张庄、梁庄、东咸庄、西咸庄、郭庄、土屋、耿楼、塘坊、宋范、沙庄、...

详情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所有特殊区域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介绍

腰站镇位于两个地区三个县市的交汇处,德州地区与聊城地区的交界处,平原县、夏津县与高唐县三个县的汇集点,全镇共有人口26330人(2017),下辖47个村庄,紧靠105国道,交通便利,全镇以预制建材加工、木片加工、板材制造为主,同时也是农业大镇,近两年新增企业较多,另原有化工淀粉制造业、面粉加工业两大支柱产业为依托。

平原县辖镇。1956年设腰站乡,1958年属郭庄公 社,1965年析置腰站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61.33平方千米,人口26330人(2017)。105国道、平腰公路过境。辖耿楼、石佛街、孔庄、窑上、韩庄、芝坊、锅培口、小辛庄、大魏庄、北堤上、小魏庄、阚庄、小屯、小吴庄、徐庄、陈牌庄、林桥、小李庄、小庄、王双堂、前槐王庄、后槐王庄、马庄、东韩营、西韩营、蒲河、大张庄、梁庄、东咸庄、西咸庄、郭庄、土屋、耿楼、塘坊、宋范、沙庄、柳庄、大白布屯、小白布屯、大尹庄、姚庄、黄庄、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北张4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砖瓦、 建筑等行业。农业主产粮棉、苹果、梨、家禽。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曾设驿站在今腰站村附近。为使驿站方位好辨认,便堆土筑一高台,并在台上种下槐树一棵。槐树旁边建一铁匠铺,制造兵器,设一茶馆饭铺,为过往信使提供饮食。经年累月,槐树枝繁叶茂,像一把巨大的伞盖。据说,夏季在树下纳凉饮茶,阴凉清爽,苍蝇不至。历代人们慕名而来瞻仰,有的在附近定居下来,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杂姓村落。北宋年间称药家镇。明代改称谭家镇。清乾隆年间,漕粮旱路过此,因其地处高唐县与恩县中间站,故又改称腰站。

腰站镇位于北纬36°55'—37°10′、东经115°45'—116°16′,地处鲁西北平原,北依德州,南邻聊城、临清,东连济南,西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与河北省相望。 腰站镇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坡降在1/5000-1/8000之间,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差10.5m。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物产丰富。腰站镇属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湿12.7℃,年极高气温41.7℃,极低气温零下22.5℃冷热、干湿明显。晚秋经常出现干旱,干旱对于喜温好光的棉花影响比其他作物小,这是腰站镇种植棉花历史悠久的气候原因。盛产棉花、杂果、地瓜、蔬菜等作物。棉花是腰站镇的特色作物,植棉历史悠久,素有“银夏津”之称。境内栽培以棉花、小麦、玉米、谷子为主。

县降水经流大部分在7、8月份,其他月份基本不产生经流,或只产生微量经流。多年平均流量2720.3万立方米。全县共有土地130.79万亩,可利用面积101.03亩。

腰站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地广阔而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土地总面积1217.9万亩,其中耕地1285.17万亩,垦殖率达67%,每个农业人口平均近2亩。可供垦殖的后备土地还有百万亩。土壤质地,砂质土占84.34%,粘质土占4.63%,适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料、瓜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其中宜棉面积达800万亩之多,是全省、全国商品棉基地之一。

水资源丰富。地上,黄河水可供利用;地下,可供开采的淡水有147765万立方米。德州市矿产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天然气储量15亿立方米,煤炭储量9.5吨,具有广阔的开采价值。

一直以来,腰站镇党委政府把和谐新农村建设当作一件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项措施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清洁农民生活环境。小康村创建活动的开展,使不少群众靠勤劳致富先富起来,盖起了漂亮的新房,但是很多家庭不太注重卫生清洁,垃圾随处乱丢乱放。为此,腰站镇把整治卫生,美化、净化环境,作为加强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和谐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清洁在我家”活动。首先从学校做起,制订措施,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清洁在我家”活动,教育、引导小学生注意清洁卫生。要求小学生从自己家庭做起,带动家人重视搞好卫生,提高村民公共卫生意识,为建设整洁美观、环境卫生的新村作出共同努力。其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大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对村容村貌、路容路貌进行彻底清理,责任到片,限期完成,最后统一观摩,打分排队,张榜亮相。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道路、村庄、庭院环境的净化、美化。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去年以来,腰站镇在47个自然村全面启动了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并将并将文化大院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收看收听电化教育节目、接受科技文化培训、咨询生产生活信息、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阵地,切实做到“一室多用”、“多室共用”。积极组织农村秧歌队、龙灯队、老年协会等群众文化组织,每年正月十五举办农民艺术节,每年十月份举办“丰收杯”农民鼓会,活跃了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提高了农民的文化品位。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努力挖掘腰站镇历史文化,从保护历史风物、历史文献等个方面,去寻找腰站的历史神韵,并将此广播于广大群众之中,从而树立起作为腰站人的自豪与自信,为建设和谐农村奠定深厚的文化源基。同时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卫生先进户、生态庭院示范户、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等精神文明创评活动,全面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平原县腰站镇是一个只有2万余人口、离县城30公里的偏远小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相继“冒出”了服装、制鞋、梳绒、禽蛋加工四大富民产业,涌现出“家庭工厂”60多家,使全镇摆脱了“民营弱镇、财政穷镇”的落后帽子。

复制“沙庄制鞋现象”,激活7个专业村

平原县腰站镇沙庄村是一个拥有800余人口、典型的农业村庄。去年春天,村党支部书记沙文平通过亲戚关系,与德州宏祥鞋业公司联合,在家搞起了半成品加工。公司免费提供缝纫设备、布料,并上门教技术。沙文平认准了这是个“只赚不赔”的好事儿,而且非常适合农村妇女干,既不耽误农活,又能在家门口挣钱。他把村里的闲置学校和原村办公室利用起来,组织30多名妇女搞加工,每人每月平均收入800元。

镇党委、政府就“沙庄制鞋”现象进行了认真总结,按照“建一个工厂,带活一个村庄,培训一批工人”的思路,复制“沙庄现象”,带动起了后槐、王双堂、北堤等7个村庄从事服装鞋业加工,镇上在建房、用电、员工培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如今,全镇已有600余人从事服装鞋业加工,服装制鞋设备已达400多台,仅此一项年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新上一台梳绒机,提供5万元贷款支持

镇党委书记李元红说:在农村无论发展哪项致富产业,都要符合两条:一是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放在第一位,使农民愿意在粮棉生产之外另辟致富蹊径;二是因势利导,搞好服务,帮助群众解决难题,保护好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

去年初,镇上面对各地如潮的发展态势,接连组织了三次“农民外出参观团”,到省内外民营经济发达的河北清河等地参观学习,选择富民项目。通过参观学习和市场分析,他们确定了羊绒加工这一产业。搞羊绒加工,每上一台梳绒机,运转起来需要5万元的投资。镇政府很快就出台了优惠政策:谁新购置一台梳绒机,镇政府协调贷款5万元,并在用电方面给予帮助。同时,镇上成立了羊绒加工产业协会,统一外出购置设备和原料、统一开展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提供销售。不到两个月,全镇就新上了60台梳绒机。目前,该镇已发展起羊绒加工龙头企业3家,小型加工农户62家,拥有设备140多台,20个村庄的300多农民成为梳绒工人,仅一项产业年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不养鸡不产蛋,温州老板却扎堆来搞禽蛋加工

“这里既不养鸡、也不产蛋,却有这么多的温州老板来这里扎堆搞禽蛋加工。眼下,已有7家‘乡吧佬’企业做好了开工建设前的准备,我们正在打造‘温州食品产业园’!”李元红说。

为什么腰站的吸引力这么强?一位苍南的老板说:“我们来之前,腰站的负责人首先了解我们的企业能不能安置当地劳动力,这让我觉得该地的负责人是可以信赖的。”另一方面,该镇抓住了温州老板经商爱“扎堆”的习性,营造了适宜温州人生活创业的气候。镇元亨食品厂总经理黄兆权已在腰站镇干了3年,从开始创业到名扬四方,腰站镇政府给他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镇民经办主任崔建勇早已成了该企业的“大秘书”,从公司的招工、贷款、用地、用电到各类营业执照的办理,没让老黄跑一步腿。

“‘元亨’是我镇招商的无形招牌,有7位温州投资商都是黄兆权给介绍来的。”崔建勇高兴地说。

原是一株古老的国槐,位于德州腰站镇南北大街上,据说因历代官衙在树千上贴告示,一层加一层,

故当地人称“千层槐”。

古槐干围约260厘米,干高400厘米,全高约8米,

树冠覆盖直径约11米,朝西南一枯杆形如“龙头”;嘴照逼真。

对这株古槐的传说很多,有秦始皇病逝后停尸车于树下,

至今夏天无蚊蝇的说法,可见这株古槐的生长年代之久远.

腰站镇有一座古建筑,即沙庄村清真寺。该寺始建于明代,有大殿7间,南讲堂4间,主讲堂3间,沐浴室2间,大门1座,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寺内古柏青翠,环境肃穆。清乾隆年间,有一位状元白云龙曾为该寺书写匾额一块,后惜遗失。该寺曾于清道光年间重新翻修。1955年又维修一次,至今尚保存完好。

腰站镇民间工艺主要有神像雕塑,家具的雕镂、及玩具制作等。其形式是桌椅等器具花边图案的雕镂,内容多为“吉祥”、“如意”、“福寿”等,配以“蚂蚱牙”、“卷草”、“花鸟”、“山水”等图案。玩具制作以泥塑木雕人物、走兽为主。有虎、狮、人等。

腰站镇剪纸构图简捷,剪法粗犷,是一种颇受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装饰品。因事而剪,因人而置。过春节剪“连年有余”、“吉祥如意”;婚事剪“鸳鸯”、“蝙蝠”、“抱角”、“月亮”;老人生日剪“长寿桃”、“松鹤延年”等。民间擅长剪纸者多为家庭妇女。剪纸创作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由表现吉祥喜庆发展到展现生活,形式由花、鸟、虫、鱼发展到人物、山水景色、民间故事、戏文人物等,构图也大为复杂,方法由剪裁发展为刀刻(故剪纸又称之为刻纸)。剪纸创作成就最大者应首推贺艺民、宋仙月、范俊厚、郑金琪等。其中贺艺民成就最大,影响最广,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时代气息浓厚,布局对称,造型新颖,变形大胆,简洁洒脱,粗犷豪放,颇具北方特点。其作品曾多次出国展出,剪纸作品“和平与友谊”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收存。

腰站镇书画艺术,素以普及广,从事人员多而著称。人们用书画装点居室,款式夙以“中堂”、“条屏”、“条山”为主,多为纸本图轴。品种有写意、工笔;书种兼真、草、隶、篆。清末民初,书法较著名的有李士奎、李毓英、刘晓山;绘画有张筑岩、任南宫、郑化成、李荣清等。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书画普及愈广,从事业余书画者愈多。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书画事业的发展,县书法、美术两协会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书画展览和笔会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书画事业的发展,丰富了全县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近年,从事书画人员出版书选、画选者渐多,如刘恩常、张文明、孟昭友、王世震的书法作品选集及刘汝阳、叶兆信、任敬彬、张永利等人的美术作品选等。2004年冬县书协、美协协同出版了《腰站镇县书画作品选》,收入腰站镇籍书画界人士作品近200幅,充分展示了腰站镇县书画艺术水平和书画队伍的规模。

扒鸡

德州腰站镇的著名特产,它以五香脱骨、肉嫩松软、清香不腻等特点而闻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称。德州扒鸡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内及水旱码头上,即有叫卖烧鸡者。1692 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扒鸡面世。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驻跸德州,下榻与其少时的老师著名诗人田文家,尝到了州城名产——五香脱骨扒鸡,龙颜大悦。从此,德州扒鸡做为贡品进入宫廷。乾隆年间,扒鸡制作艺人被召进皇宫御膳房,从而德州扒鸡名扬天下。德州扒鸡自问世以来,受到各界好评。1956年,在“山东省肉类加工评比会”上,被评为同类产品第一名,同年6月在北京“全国食品评展会”上,轰动京华,被誉为“中华第一鸡”;自1981至1983年,在商业部举办的“全国肉禽蛋类制品评比会”上,连续三届获优质产品称号; 1988 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此类产品未设金奖);1989年获全国首届民用产品大赛精英奖; 1990 年获 90 年代国内首届美化生活大奖赛金奖,并深受国内外料理专家和商界人士的赞扬。 1985 年 6 月,日本“新居滨市中获公民馆友好访华团”来德州扒鸡联合企业公司访问,日本教授藤原建树先生品尝了德州扒鸡后,赞不绝口,并挥毫题词:“美味世界第一”。

腰站的民间文化历史久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民间舞蹈“牛斗虎”。“牛斗虎”舞蹈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原创地是腰站镇锅培口村。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由马颊河北渡,在平原、德州一带作战。腰站镇锅培口村民王仁参加了太平军,并学会了“牛虎拳”套路。太平军失利后,王仁回到锅培口村。此时盗匪蜂起,民不安生。王仁便在村内聚集了30名青壮年,办起了“武对子社”,向人们传授“牛虎拳”。“武对子社”看庄护院,保卫乡邻,受到百姓称赞。后来,乡亲们为表达对“武对子社”的护卫之恩,便用竹片、胶布、纸扎制裱糊成牛头,用黄布制成牛身,用绒布缝制成虎衣,由人穿戴起来对打,成一套路,以示对“武对子社”的纪念。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村民李有亮进一步整理规范了动作套路,把牛头越做越大,老虎越做越小,形成了融舞蹈与武术为一体,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牛斗虎”舞蹈。

“牛斗虎”舞蹈采用一牛、二虎、一牧童、六武士为阵容,是一种模拟动物形体、习性、动作的表演。“牛舞”动作刚劲,粗犷彪悍;“虎舞”动作轻盈,矫健威猛。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牛”“虎”相斗,气氛活跃。该舞多在春节、元宵节、庙会或其他重大庆典活动等场合演出,成为腰站镇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特色艺术,备受群众喜爱。

除了“牛斗虎”舞,腰站镇还有扭秧歌、推旱船等民间艺术。秧歌分徒手、彩绢、花棍和腰鼓四种,以扭为主,或载歌载舞,或只扭不唱。表演样式主要有“十字穿心”、“二龙摆尾”、“四门斗”、“疙瘩圈”、“剪子股”等。盛行于1940年至1950年左右。后经过挖掘整理,又增加了几种形式。如今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村村都有表演队。旱船的制作很讲究,船身以竹、木扎成,长者近3米,短者1米多,上搭顶棚,下围布裙,船裙垂于地面,画有水波及游鱼等。舞时,坐船者(旧时多男扮女装)以暗挎在肩上的带子悬船,并可随时交换假腿姿势,另一人在船外随锣鼓节奏,时而像漂浮于平湖微波之上游荡,时而如在狂风巨澜中疾驶盘旋。尤以腰站镇沙庄村的旱船闻名四周各乡。其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古装戏剧,1950年后又增添了现代题材。

周边政府机关

腰站镇政府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委(105国道西)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7:00

平原县腰站镇徐屯社区小屯村民小组 地址:德州市平原县

周边乡镇

腰站镇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

周边村庄

阚庄村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

林桥村 地址:德州市平原县

耿楼村 地址:德州市平原县

沙庄村 地址:德州市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