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权屯镇

鲁权屯镇 鲁权屯镇沿革 鲁权屯镇由来 鲁权屯镇历史 鲁权屯镇乡镇概况 鲁权屯镇经济状况 鲁权屯镇大事记 鲁权屯镇经济发展 鲁权屯镇特色产业 鲁权屯镇社会进步 鲁权屯镇名人


鲁权屯镇,位于卫运河东畔,武城县西北部,镇机关驻地距武城县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与武城镇和四女寺镇接壤,南与甲马营乡为邻,西和北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故城县隔河相望。该镇地处冀鲁大平原,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位于恩北洼滞洪区边沿。东西最大距离15.45公里, 南北最大距离12.45公里,总面积811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139公顷。主要河流卫运河,境内流长8.5公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棉花、花生、大豆、西瓜等。全镇植被面积6700公顷,覆盖率82.6%。明永乐年间(1403~1424),鲁权、任整、管增、管贵等姑表四兄弟由即墨迁此落籍,因鲁权年长,德高望重,后人便将四兄弟及其子孙居住的鲁珩、管辛庄、管珩、任珩、陈珩、王珩六个村庄统称为 鲁权屯。1958年,设滕庄公社鲁权屯管理区。1965年4月, 公社范围缩小,该管理区与邢庄管理区合并,建立鲁权屯人民公社。1...

详情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所有主城区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介绍

鲁权屯镇,位于卫运河东畔,武城县西北部,镇机关驻地距武城县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与武城镇和四女寺镇接壤,南与甲马营乡为邻,西和北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故城县隔河相望。该镇地处冀鲁大平原,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位于恩北洼滞洪区边沿。东西最大距离15.45公里, 南北最大距离12.45公里,总面积811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139公顷。主要河流卫运河,境内流长8.5公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棉花、花生、大豆、西瓜等。全镇植被面积6700公顷,覆盖率82.6%。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鲁权、任整、管增、管贵等姑表四兄弟由即墨迁此落籍,因鲁权年长,德高望重,后人便将四兄弟及其子孙居住的鲁珩、管辛庄、管珩、任珩、陈珩、王珩六个村庄统称为 鲁权屯。1958年,设滕庄公社鲁权屯管理区。1965年4月, 公社范围缩小,该管理区与邢庄管理区合并,建立鲁权屯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3年11月23日,撤乡,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原马庄乡南部的18个村划归鲁权屯镇。2008年6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武城县滕庄镇和鲁权屯镇实现合并,原滕庄镇行政区划划入鲁权屯镇管辖。2011年,恢复四女寺镇建制,原四女寺镇辖区分治。

鲁权屯镇驻地俗称五珩六处,由任珩、鲁珩、管珩、陈珩、王珩和管辛庄六个村组成。据《任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鲁权、任整、管贵姑表兄弟从即墨移民于此,因鲁权年长,故将居住地称为鲁权屯。

鲁权屯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辈出。隋末漳南义士窦建德以这一带为根据地,掀起反隋起义,史称河北义军。后窦建德兵败被俘,在长安被杀,其部将刘黑闼又收拾残部,在漳南镇村筑坛再起,留下了点将台等古迹和朔月漳南的传说。

自唐武德七年(624年)至宋至和元年(1054年),漳南镇作为漳南县治所,存在了400多年。2006年5月,漳南镇出土了一批唐调露二年(680年)的寺庙石刻文物。明代,境内大吴庄人吴中曾任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工部尚书近40年,主持修建了北京宫殿和长陵、景陵、献陵。境内李贤屯、青苏厂等沿运河村庄留下了元明以来烧贡砖的官窑遗址。

全镇辖47个行政村,总人口36242人,均为汉族。人口自然增长率7.1‰。全镇有王、刘、张、李、苏、任、管等62个姓氏,其中王姓人数最多。

建国初期,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60万元,1978年为1200万元,2000年为10.87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57∶19。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84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4.8亿元。玻璃钢、铝合金、胶木轴瓦、裘皮是该镇四大支柱产业。特别是玻璃钢,全镇47个村都有加工点,70%的劳动力参与其生产和销售。

强镇由来 该镇自1975年引进玻璃钢生产以来,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玻璃钢生产基地,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自1980年以来,连年被德州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为全县乡镇财政收入第一名。1993年以来,连年蝉联德州市十强乡镇。 2000年,全镇有中型一档企业3家,即山东金光玻璃钢集团、 山东武城华能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山东中南集团;中型二档企业4家,即武城县玻璃钢胶木轴瓦制品总厂、山东震宇集团公司、德州恒春集团、武城县甘泉皮毛厂;工贸区4处; 集贸市场3处;村办工业小区16处;小型企业167家;加工点和个体工业加工户2100多家。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全国农村科普先进集体,全国五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安全文明镇,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市级文明礼貌单位,全市民营经济先进乡镇。

1965年4月,鲁权屯人民公社成立。1968年,漳南镇变电站建成供电。1969年5月, 武城县召开民兵独立师组建大会,北甘泉村民兵连作为惟一的特邀民兵连到会表演。

1975年4月, 山东省第二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公社党委副书记刘向坤代表公社贫协在会上做典型发言。是年, 李贤屯村办企业负责人袁洪江带领郑庆岭等4名社员,到德州国棉厂学习玻璃钢生产技术,拉开了全镇玻璃钢生产的序幕。苏庄村村办企业业务员苏金昌从东北请回玻璃钢技术员薛金玉,开辟了又一条玻璃钢生产技术渠道。

1979年,在公社党委书记王兴华、革委会主任王金锋的主持下,公社创办武城县玻璃钢公司、武城县轻工机械厂,加强对玻璃钢行业的扶持和管理。

1981年,鲁权屯公社创办工业供销公司,对玻璃钢原材料实行统购分销,打通了普及玻璃钢生产的“肠梗阻”。是年,马庄砖瓦厂生产的土砖被评为山东省公社工业优秀产品。

1982年,在公社党委书记王友相、公社农具厂厂长袁金玺的主持下,公社农具厂与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联合研制玻璃钢冷却塔,并于1983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秀产品,鲁权屯农具厂更名为武城县玻璃钢总厂,全公社由此掀起了社队工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的热潮。

1985年,田(庄)代(官屯)路铺筑柏油路面,这是纵贯全镇、与外界相连的第一条柏油路。1990年,横贯全镇的郑(口)郝(王庄)路铺筑柏油路面,全镇交通干线形成。

1993年, 鲁权屯镇区东移,新区占地80公顷,设主街3条,辅街10条。次年,新区框架基本形成,镇政府、信用社、邮电局、武城县玻璃钢总厂等大部分党政企事业单位迁入新区,并由此带出了一批新企业。1995年,鲁权屯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之一。

1995年10月4日, 镇党委书记史光毅主持召开发展民营经济再动员千人大会。这是自“文革”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会,为全镇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96年8月4日至14日, 卫运河行洪,最大水量仅次于1964年,全镇600多公顷运河滩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是年,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韩喜凯来慰问灾民,并视察企业。

1997年,武城县玻璃钢总厂改建为山东金光玻璃钢集团公司,为全省规模和产品销售量最大的玻璃钢生产企业。199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视察金光集团、华能公司、中南集团。

1999年,全镇民营企业实施大投入促进大发展战略。山东金光玻璃钢集团在镇驻地东侧再建新厂,企业规模跃居全国同行业第四名。华能公司、恒春集团、震宇集团、中南集团、胶木轴瓦制品总厂等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面貌焕然一新。 是年, 全镇投资170多万元,按二级路标准,对郑郝路鲁权屯段进行升级改造,郑郝路更名为郑(口)夏(津)路。全镇实行村委会直选。

是年,镇党委书记于龙浩荣获第一届“德州人民好公仆”“武城人民好公仆”荣誉称号。是年,鲁权屯镇生产的双孢菇、鸡腿菇通过省级无公害检测认证,鲁权屯镇被命名为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

2000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人李春亭、林廷生、林书香到该镇视察。是年,配合龙四路改线工程,全镇着手顺河街改造工程,鲁滕路建设工程上马。镇区范围进一步扩大。是年,第二届武城人民好公仆评选揭晓,镇人大主席苏之泽、金光集团董事长苏芳志、漳南镇村党支部书记郑海民,被县人大常委会授予“武城人民好公仆”荣誉称号。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 全镇粮食亩产平均35公斤左右,总产240万公斤左右。1965年建立人民公社后,全镇实施农业“八字宪法”,开挖四支渠、丰收河、利民河、利民河北支等沟渠,大搞水利建设,建立邢庄农业试验田,培育良种,改革耕作技术。特别是1970年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全镇大搞井泉建设,使水浇条件进一步改善。1978年,全镇平均粮食亩产达到380公斤,总产190万公斤。

1980年以来,全镇实行农业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大种棉花,粮棉面积比例达到3∶1,农业收入直线上升。1985年以后,在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思想的指导下,全镇大力发展林果、大棚蔬菜、养鸡、养猪、食用菌等高值、转化增值、深化增值项目,使农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革。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产值1.47亿元, 其中,种植业7800万元,林业700万元,养殖业4200万元,食用菌2000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前至建国初,全镇仅有红炉、小修配、豆腐坊等零星家庭作坊,从业人员340人。 1962年,公社建起马庄砖瓦厂,部分村队开始发展队办工业,项目以制作鞭炮、 开油坊、编筐、加工烟叶为主,全镇从业人员670人,年产值13.5万元。1966年,先后建起青苏厂、北甘泉、南甘泉三个裘皮厂,并迅速成为省内主要裘皮出口生产商;建起大吴庄、青苏厂、邢庄、罗厂、辛庄等14处橡胶加工厂,其中大吴庄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胶木轴瓦生产基地,后更名为武城县玻璃钢胶木轴瓦制品总厂;全镇工业从业者1800人,年产值40.7万元。1971年,公社以一盘红炉、三间土房为资本,建起公社农具厂。1975年,玻璃钢生产在李贤屯、苏庄村兴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并遂步向各村普及。1978年底,全镇工业从业人员达3000人,工业总产值4100万元。1979年以后,全镇实施玻璃钢一品带动战略,设玻璃钢公司,加强管理,建工业供销公司,搞原材料联购分销,落实先富政策,鼓励“能人”办厂,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促产品上质量、上档次、增品种,使玻璃钢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到1990年,全镇注册玻璃钢企业47个,加工点遍布村村队队,工业从业人员7200人,玻璃钢产品达到20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年工业总产值达2.7亿元。1990年以后,又新上了铝合金和钢制品加工业,使全镇工业再添生力军。各企业内引外联,强强联合,强弱联合,产销联合,资源配置逐渐向骨干企业集中,逐步形成了个体加工户、推销员?小型企业?骨干企业?支柱企业的梯形发展结构,并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1993年以后,全镇加强小城镇建设,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1998年以来,全镇实施以大投入促大发展战略,各企业扩场地,修厂房,增设备,添项目,外塑形象,内强筋骨,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2000年,全镇已形成玻璃钢、 铝合金、胶木轴瓦、裘皮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从业人员1.2万多人,完成工业年产值6.4亿元,创利税1.2亿元。

第三产业 1965年前,全镇没有集市,仅靠赶周围郑口、滕庄、旧城大集和供销系统走村串户解决群众的生活日用品供应。1965年,在鲁权屯、马庄各设供销社和集贸市场,各村设立代购代销点。1972年,设邢庄中心店、西王屯中心店。1979年以后,随着玻璃钢加工业的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玻璃钢原材料销售点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并形成专业市场,成为周围乡镇及德州、平原、故城等县市的玻璃钢原材料集散地。 运输业、饮食业等也应运而生。鲁权屯、北甘泉出租车市场自发形成。1989年, 建起甘泉商业街。1991年,鲁权屯农贸市场迁入新址,更名为漳南市场。1997年,由大吴庄、师庄、北甘泉联合兴建集贸市场。2000年,服务于当地生产生活的第三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村代销点数量成倍增加,并出现了固定的食品、蔬菜摊点,从事三产的个体工商户达1600户,从业人员3300多人。

1965年,建立鲁权屯、马庄信用社。随后,又设立县农行鲁权屯、马庄营业所。

1965年,设鲁权屯、马庄邮电支局。1993年邮电支局设备更新,分别安装程控电话交换机。1995年,增上南甘泉、北甘泉邮电支局。

玻璃钢、铝合金加工是该镇的特色产业。玻璃钢年产量达3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有“玻璃钢之乡”之称。1989年,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据此命名武城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1990年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中华之最。其主导产品有玻璃钢风机、冷却塔、空调器、风机盘管、水箱、消声器、模压座椅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三峡、首都亚运村、北京西客站等国家重点项目,都使用了鲁权屯镇的玻璃钢产品。部分产品还出口肯尼亚、阿尔及利亚等10几个国家。山东金光玻璃钢集团公司、山东武城华能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山东中南集团有限公司是鲁权屯镇的三大骨干企业。金光集团是山东省玻璃钢行业第一家省级集团公司, 注册资金4122万元, 固定资产4100万元,2000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1300万元,在全国同行业名列榜首。该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1994年与新加坡外商合资,生产中央空调末端产品。2000年与法国卡奥集团合资组建青岛金光卡奥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自动化抄表系统及模压电表箱,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000年承揽加工了济宁九九公司的5台4000吨冷却塔,创下了全国加工额最大的记录。华能公司的拳头产品改性菱镁通风管道,在技术上有突破性进展,产品投放市场后普遍受到用户好评。该产品在全国第三届科技人才技术交流展示大会上荣获科技成果金奖; 1999年10月该产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00年6月被中国菱镁行业协会推荐为名优产品; 在2001年5月12日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省级专家鉴定会上,专家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鉴定结论为: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中南集团是省内玻璃钢行业中惟一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缠绕、模压、喷射、注射、拉挤、糊制六种玻璃钢成型工艺。其开发研制生产的玻璃钢斜流管道风机、玻璃钢轴流风机、玻璃钢冷却塔,被国家建材局评定为“山东建材名牌” 产品;“SMC组合式水箱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成果获山东省乡镇企业局技术进步一等奖。2000年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的加拿大八条拉挤生产流水线项目填补了省内环保型门窗生产的空白。铝合金加工业主要生产与玻璃钢产品配套的空调部件,如风机盘管外壳风口、散流器等。钢制品有高温消防排烟风机、防火阀等。

文教科技 1945年,鲁权屯镇有小学19处,在校学生360人。1985年,有初中5所,在校学生1230人,小学43所,在校学生4920人。1996年全镇开展教育普九达标活动,根据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各村办小学合校并点,全镇投资900万元,建镇中学2所,教学楼一座,在镇驻地、南甘泉、邢庄、西王屯、马庄、赵家庄村建完全小学7处。 1998年,在漳南镇村设私立学校一处。2000年,全镇在校中学生2100人,小学生3400人。

1965年, 设鲁权屯、马庄卫生院各1处。“文革”中,各村设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1980年以后,村卫生室实行赤脚医生独立经营,延续至今。

1970年,公社设广播站,村村户户实现了通有线广播。每村配一名专职通迅报道员,负责撰写稿件,新闻工作空前活跃。1973年,设公社专职通讯报道员。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录音通讯《麦收时节访邢庄》和通迅《改革之火从这里燃起》《山东科技报》刊登的消息《玻璃钢冷却塔在武城研制成功》《大众日报》刊登的座谈纪要《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乡企发展》《农村大众报》刊登的故事《三道歉》等,较好地反映了全镇政治、经济的发展过程,对面上的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长篇文章《谈谈我们邢庄今年秋种的几点打算》,对全省农村的秋种工作发挥了指导作用。《中国乡镇企业报》头版头条刊登消息《鲁权屯工业供销公司促进乡企发展》后,在全国掀起兴办工业供销公司热潮。同时,通讯报道工作也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公社专职通讯报导员苏之泽、王书生、李强、张文武、陈风山、苏芳志、王洪军先后转为国家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1972年,公社电影队建立。1974年,公社组织社史展览。1975年,公社党委副书记刘向坤在省第二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上发言,介绍了举办社史展览的经验和体会。同年,公社建立文化站。

1975年,随着玻璃钢产业的兴起,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日趋深入。开始,各玻璃钢生产企业主要与棉纺系统的空调设计人员挂钩,生产玻璃钢风机叶片。随后,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生产空调器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1989年,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在该镇举办玻璃钢技术培训班,使玻璃钢生产由靠实践经验向以理论做指导发展。各企业有230人获得初级技术职称,89人获中级技术职称。

人民生活建国前,由于连年战乱,土地瘠薄,耕作技术落后,全镇人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每人年均口粮80公斤,居住以木棂窗户土房为主。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70年代,农民口粮虽不能完全满足,但缺口不大,大部分住宅已变成瓦房,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为生活奢侈品。1979年以后,粮食大幅度增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第二产业开始普及,群众生活有了明显好转,粮食自给有余,大部分人开始有存款,一般家庭开始“自行车要冒烟的(摩托车),收音机要带唱片的(录音机),洗衣服要转圈的(洗衣机),电视机要带色的”,住宅开始变成砖瓦房。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机作业程度提高和收入的大幅增加,群众生活向更高层次发展,农田运输用四轮(拖拉机) ,小麦收割用联合(收割机) ,秋季收割用 秸秆还田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农民文化生活大为改善。有线电视接入农户,秧歌队、农民剧团应运而生。居住条件大为改观。楼房、轿车、空调、卫生间进入了农民家庭。2000年,全镇村村通自来水,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通柏油路, 通公共汽车,去济南、德州均有直达班车。全镇有轿车390辆、摩托车7300辆、拖拉机4700辆、电视机2100台、电话座机7200部、手机4100部。

镇村建设 1985年,田代路铺筑了柏油路面,为境内第一条柏油路。1990年,郑郝路铺筑柏油路面, 全镇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之后,各村加快村级公路建设步伐。1992年, 镇政府对驻地老区街道进行了拓宽改造。1993年兴建新区。1997年,进行路域开发, 先后在郑夏路两侧完成了三联工贸区、漳南镇工贸区、镇驻地工贸区建设和16个村办工业小区建设,镇村面貌焕然一新,搭起了玻璃钢城的框架。

清代,在境内甘泉居住的宋代苏轼后裔共出了5名进士,6名翰林,58名知县、县丞、教谕、举人等县以上功名人物,99名贡生、监生,成为武城县最显赫的科举世家。民国时期,鲁权屯乡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甘泉村苏树清,化名戴冬,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和井径备用台的创建工作。任珩村鲁子青,早年参加革命,后任广东韶关地委统战部部长。新中国建立后,西王屯村人葛东升,为军队高级将领;甘泉村人苏之渤,曾蝉联第六届、第七届亚运会手枪短射冠军。

(?~611) 隋清河漳南(今鲁权屯镇漳南镇村)人。大业七年(611年),他刺杀前来抓兵的县令,在窦建德的帮助下聚众入高鸡泊(今鲁权屯镇东部恩北滞洪洼)起义,自号将军,是河北农民起义的首创者。后被金兵杀害,所部归窦建德领导。

(537~621) 隋清河漳南人。大业七年(611年)为200人长。他助孙安祖起义事发后,率部起义,入高鸡泊投奔高士达。高士达牺牲后,他继为领袖,称将军。在战争中每得战利品,分给将士,自奉甚俭,“每获士人,必加恩遇”,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成为隋末三大农民起义主力军之一。大业十四年(618年)建都乐寿,称夏王。后在驰援王世充途中因轻敌被杀。

(?~623) 隋清河漳南人,窦建德少时好友。隋末参加瓦岗军。618年瓦岗军失败后,他收拾余部再起,半年之间收复窦建德失地。唐武德六年(623年) 在唐太子建进攻下,兵败被杀。

甘泉苏氏三代五翰林 《甘泉苏氏族谱》卷四载:六世裔苏?,字茂先,清翰林院庶吉士。七世裔苏廷礼,字采臣,太学生,清翰林院检讨。七世裔苏习礼,字肆三,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敕封儒林郎,翰林院检讨。八世裔苏襄云,字龙起,号木斋,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八世裔苏?,字其度,号杏村,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翰林院检讨,加二级,充武英殿纂修官,功臣殿纂修官,奉直大夫。

周边派出所

鲁权屯派出所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中远大街

周边小学

鲁权屯镇第二小学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兴鲁社区村委会

周边乡镇

鲁权屯镇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

周边村庄

礼义庄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