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泉村

醴泉村 醴泉村历史沿革 醴泉村三面环山 醴泉村唐槐 醴泉村醴泉寺 醴泉村黄花山寺 醴泉村饸饹面


醴泉村,曾名“陈家庄”、“南陈村”,隶属于邹平市 青阳镇。明代属醴泉乡,清代属范公乡,民国时期为邹平二区。有张、邢、刘、潘等姓氏。解放后,曾属醴泉区,后改为石樊区。1958年后属青阳人民公社、青阳乡、青阳镇。全村有660户,共2540人,山林面积6000余亩。主要产业有养殖、餐饮服务、运输,村民以打工为主。据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青阳乡土志》记载:此地于隋唐时建村,因陈姓居此故取名陈家庄。元末明初,因战乱只剩陈、董两户隐居山中,后由杏行子、桃行子、姑子庵等五个小村庄合并为一村。当年的坐地户陈氏早已不见,仅余陈氏坟茔。1955年,章丘山陈村划归青阳乡时,为区分村名,遂称这里为“南陈”。2006年,村民、乡镇为推动文化旅游申请更改村名,后经有关部门批准,更名为“醴泉村”。醴泉村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头,只见青草掩映,梯田碧绿如织。这些山头都属于鲁中长白...

详情

醴泉村地名网_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青阳镇醴泉村资料简介
  醴泉村是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青阳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681112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681。醴泉村与西窝陀村、耿家村、刘家村、钟家村、马埠村、东窝陀村、浒山村、化庄村、徐家村、郭家庄村、青阳村、新立村、代家庄村、西董村、贾庄村、韩家村相邻。 还有2个地名与醴泉村同名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青阳镇醴泉村介绍

醴泉村,曾名“陈家庄”、“南陈村”,隶属于邹平市 青阳镇。明代属醴泉乡,清代属范公乡,民国时期为邹平二区。有张、邢、刘、潘等姓氏。解放后,曾属醴泉区,后改为石樊区。1958年后属青阳人民公社、青阳乡、青阳镇。全村有660户,共2540人,山林面积6000余亩。主要产业有养殖、餐饮服务、运输,村民以打工为主。

据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青阳乡土志》记载:此地于隋唐时建村,因陈姓居此故取名陈家庄。元末明初,因战乱只剩陈、董两户隐居山中,后由杏行子、桃行子、姑子庵等五个小村庄合并为一村。当年的坐地户陈氏早已不见,仅余陈氏坟茔。1955年,章丘山陈村划归青阳乡时,为区分村名,遂称这里为“南陈”。2006年,村民、乡镇为推动文化旅游申请更改村名,后经有关部门批准,更名为“醴泉村”。

醴泉村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头,只见青草掩映,梯田碧绿如织。

这些山头都属于鲁中长白山,它们各有名头,各有故事。如村东为四尖山,曾有狼出没;村南为白云山,上有千年古刹醴泉寺;村西为黄花山,曾有一座以武闻名的涌泉庵;西南则是雕窝峪莲花峰,是隋末农民领袖王薄的起义之地。

村民称这白云山为“南山”,又名黉堂岭。相传,东汉大学者郑玄曾在此著书立说。黉堂岭上有一口古井,井中有一种叶子细长的水草,状似野韭菜,郑玄常用它来捆扎书卷,称为“郑公书带草”。

这黉堂岭上有“猫头峰”,它是青阳镇最高的山峰,海拔765米。附近岭上有范仲淹读书洞。相传,范仲淹少时曾在此划粥断齑,埋头苦读。而《元史·张荣传》记载:“金末,山东群盗蜂起,张荣率乡民在黉堂岭拒守。”

白云山北坡上的醴泉寺原名龙台寺,始建于公元531年(南北朝时期)。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建成之日,东山恰有一泉涌出,中宗听说后便欣然赐名“醴泉”,醴泉寺因此得名。

这醴泉属于济南七十二名泉,有很多文人曾为它留下墨迹。此外,醴泉村还有黄花山涌泉、醴泉寺冷水泉、南陈家胡同青崖泉等名泉。“我们的山泉水最养人,甘甜清冽。每次出远门,我都要带着村里的泉水、井水。”村党支部书记张念鹏自豪地说。

村西的黄花山上有座庙宇,名唤“黄花山寺”,又叫“涌泉庵”,村民称其为尼姑庵。据当地史料记载,此庙为李自成先锋官陆祥出家后所建。陆祥法号路禅。后路禅邀请少林拳师为僧人教习武功,并抄拿了当地恶霸刘真久,号称“神和尚”。

村西南是雕窝峪莲花峰,相传为王薄起义地点。乡民流传,王薄原是西窝陀村铁匠。那时的醴泉寺住持是法惠和尚,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王薄自小常去寺内玩耍,法惠教他读书、明理,与他议论天下。日积月累,王薄学业大进,被人称为“知世郎”。后来,王薄创作了闻名后世的《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史料记载,王薄在大业七年(611年),以长白山为据点发动农民起义,活动在齐郡(今济南)、济北郡(茌平境)之间,山东农民纷起响应。八年后,起义军扩大至数万人,为隋将张须陀所迫,北上与孙宣雅、郝孝德等起义军会合,复南下围章丘城(今山东章丘北),又为张须陀所败。后仍活动在山东中部一带。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投宇文化及,守聊城(今山东聊城)。窦建德攻聊城,他开门引窦军擒宇文化及。同年降唐,任命为齐州总管。武德五年(622年),为仇家杀死。

陈氏虽已消失,但两棵三人抱的古槐存留至今,村民称其为“唐槐”。镇林业部门在古槐上挂着一张树牌,上写树龄为500年。村民邢强推测,这古槐可能是明初移民所栽,它是山西移民文化的象征。相传,曾有人伐锯古槐,不料,老木上滴出红色液体,伐木人四散而逃。此后,百姓就将古槐看成神灵,“滴血唐槐”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1996年第1期《历史研究》记述:据圆仁记载,在醴泉寺时,圆仁由“典座僧引向新罗院安置”。可见这些新罗院都是附属于寺院的,并由新罗侨民所建立。为了提供寺院和新罗院的食粮之需,寺院周围应有一定规模的寺院庄田。除赤山法华院庄田一年可得五百石粮食外,据记载,醴泉寺也有庄园十五所。

唐代时,鉴真和尚的第四代弟子、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曾到寺院拜谒,该寺还专门设有新罗院以供新罗僧人进修;这是因为在宋代,大儒范仲淹曾在此苦读,划粥断齑;这是因为在元代大德四年,曾任工部尚书的邹平人贾驯在醴泉寺旁主持建造了范公祠;这是因为在民国年间,学者梁漱溟曾在此设立乡学、医院;这是因为在抗战期间,我军曾在此设立兵工厂和后方医院。

淄博作家李国经《於陵故事》曾撰文写过范仲淹与醴泉寺的故事。结合醴泉村张念斌的讲述,笔者整理如下:相传,少年范仲淹来醴泉寺读书时,生活清寒,每天只煮一次粥,盛入碗中,俟粥冷凝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只用腌制的野菜佐餐。但他不为穷困所移,昼夜苦读,学问大进。醴泉寺住持慧通和尚欣赏其志,每天送他四块粗粮饼子充饥。

黄花山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该寺山门朝北,有南北两座大殿,南殿五间为佛爷殿,神像五尊;北殿三间有千手千眼佛三尊。两边僧房有36间,总占地4亩。门前有古柏一棵,院内有核桃、银杏两棵,都是一丈多高,八九尺粗。

建寺的僧人叫路禅,是李自成部队的先锋官,武艺高强,被称为“混江龙”。他曾请来少林拳师,广收门徒,寺内僧人曾达240余人。

醴泉村有个独特的美食:青阳饸饹面。村民刘玲跟丈夫邢金伦在醴泉寺边开了一家山村饭馆,就以饸饹面为招牌。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就为尝尝“当年的味道”。

30年前,地瓜做的饸饹面是青阳人的主食。在饥饿的年份,它是活命的东西,是本地的忆苦饭。30年后,人们吃惯了白面馒头,又回想起当年这‘粗糙’的味道。这地瓜面条配上花椒芽、薄荷芽、香椿芽、马扎菜等几道山野菜,人们吃得很尽兴。而在孩子们眼里,饸饹面就像本地的肯德基、麦当劳,他们觉得新鲜。

支书认为,地瓜饸饹面能够“重出江湖”,是因为醴泉寺旅游带动的。醴泉村的山村饭店有十多家,醴泉村有醴泉寺这个“大靠山”,有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青阳小米”这个招牌,就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路子,而是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无烟产业。

醴泉村一角 (15张)

周边政府机关

邹平县青阳镇醴泉村村委会 地址:滨州市邹平市

周边住宅区 写字楼 房地产

醴泉社区 地址:滨州市邹平市

周边门

耘泉醴伶易公园-北门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

周边景区,

醴泉公园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醴泉路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醴泉路

周边小学

醴泉小学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醴泉小学(文化路东)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醴泉小学(文化路东)

周边AAA景区,旅游景点

醴泉寺 地址:滨州市邹平市醴泉寺
营业时间:08:00-17:00
滨州市邹平市醴泉寺

周边村庄

醴泉村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青阳镇醴泉村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