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庄集镇

杨庄集镇 杨庄集 杨庄集镇自然资源 杨庄集镇行政区划 杨庄集镇特色村 杨庄集镇大事记 杨庄集镇经济发展 杨庄集镇社会进步 杨庄集镇著名人物


杨庄集镇位于 菏泽市东北部,与 济宁市 梁山县相邻, 220国道贯穿全境,是市级重点镇和郓城县 中心镇。镇域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9.1万亩,辖63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总人口6.2万,镇区人口1.84万人,镇区建成区面积为2.86平方公里。全镇共有各类企业45家,规模以上企业26家,201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58592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17157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46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9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利税3.1亿元。先后被评为“全省清产核资工作先进单位”、“全市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全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先进乡镇”、“全市煤炭工作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乡镇”、“平安郓城建设先进乡镇”、“2015年度项目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三等奖”等荣誉称号。<...

详情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杨庄集镇所有镇乡结合区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杨庄集镇介绍

杨庄集镇位于 菏泽市东北部,与 济宁市 梁山县相邻, 220国道贯穿全境,是市级重点镇和郓城县 中心镇。镇域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9.1万亩,辖63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总人口6.2万,镇区人口1.84万人,镇区建成区面积为2.86平方公里。

全镇共有各类企业45家,规模以上企业26家,201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58592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17157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46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9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利税3.1亿元。

先后被评为“全省清产核资工作先进单位”、“全市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全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先进乡镇”、“全市煤炭工作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乡镇”、“平安郓城建设先进乡镇”、“2015年度项目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三等奖”等荣誉称号。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中国铁路大动脉—— 京九铁路距该镇10公里,距菏泽海关货场60公里。 济菏高速、 日东高速可通往全国各地。煤电、人力资源丰富。已探明境内优质煤储量28.15亿吨,是华东地区最后一块大型整装煤田,现4对 矿井已全面开工建设,3处电厂均已进入前期工作,煤田开发前景广阔;杨庄集市话装机总容量1.7万门,年供电量1.98亿千瓦时;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中国移动、联通基站信号实现无缝隙覆盖,是投资创业的宝地。

自然环境优越。现有山东博汇集团投资的万亩速生杨林和正在规划中的万亩水库,届呈现出林海水邑的优越自然风光。该镇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产区。是优质 奶牛、鲁西黄牛、小尾寒羊、 青山羊饲养、繁育基地。盛产 杨木、国槐等经济林木,木材蓄集量20万立方米。

安康庄行政村 程垓行政村 辛集行政村 杨庄集行政村 曹屯行政村 大胡庄行政 村 李寨行政村 东赵庙行政村 冯李庄行政村黄庄行政村 大陈楼行政村 吴屯行政村 毛直屯行政村 郑垓行政村 洼里行政村 常庄行政村 代庄行政村 袁屯行政村 朱庄行政村 红门厂行政村 马阁行政村 李家垓行政村 焦庄行政村 向阳行政村前刘庄行政村 明楼行政村 中王行政村 后唐街行政村 南何行政村 东孟庄行政村 西赵庙行政村 刘寨行政村 西程行政村 后孙庄行政村 崔楼行政商白行政村 仝大庙行政村 东程行政村 何家庄行政村 苑垓行政村赵家垓行政村 薛王行政村 东陈庄行政村 新张庄行政村 杨街行政村 温庄行政村 南张庄行政村 路楼行政村 大王庄行政村 新潘庄行政村 东马庄行政村 李旺楼行政村 赵家庄行政村 柳条圈行政村 李家楼行政村辛庄行政村 夏庙行政村 后刘庄行政村 东梁垓行政村 李赵街行政村 陈屯行政村 前孙庄行政村 北闫庄行政村

元朝末年,孟氏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孟庄。明永乐年间(1403年),李氏、胡氏、郭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孟氏乏嗣,未改村名,因与西孟庄重名,1982年按方位改为东孟庄。清末属郓城杨二庄里,1928年归郓城二区万花乡,1940年归郓城二区,1946年属郓北县三区,1949年重归郓城二区,1958年属杨庄集乡,后改为公社,现属杨庄集镇。孟庄村位于郓城县东北部,琉璃河南岸,东与济宁市梁山县拳铺镇李乡村为邻,西与杨庄集镇赵庙村相连,南与马庄村接壤。全村辖区总面积146.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0公顷,河滩占地20公顷。全村地处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发展 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盛产 小麦、 玉米、 大豆、花生及各类 蔬菜,以反季节韭青种植为主。境内交通便利,滨郑220国道从村北斜穿而过,村北砂石路、村西柏油路与国道相连接,西距京九铁路郓城站25公里,南距嘉祥机场50公里。水源丰富,琉璃河水常年不断,是发展高新农业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338户,总人口13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现有李、郭、胡、代、张5个姓氏,均为汉族。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37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0∶20∶3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200万元,全村纯收入420万元。

该村是全县经济强村之一,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在全县名列前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可喜成绩。1997年,被授予省级“科普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被授予县级“先进党支部”和“模范村委会”称号,是年被地区授予“小康村”称号。

1944年,村民胡克连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4月,李同成组织10户村民成立了全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3年,成立中共孟庄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李同成任党支部书记。

1958年,从天津引进拱棚韭青种植,开始发展韭青生产。

1975年,组建了建筑队,当年建了15间标准瓦房学校。

1986年,用上了高压电,同时建变压室一处,安装80千伏变电器一台,使全村95%的户通上电。

1990年,韭青种植面积达到66.7公顷,亩效益达5000元。

1995年,开始搞村庄规划,共通街道5条,所有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

1996年,筹集50万元,修建了3000米接往220国道的柏油路。

1998年,被地、县命名为小康村。

建国前,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1952年4月,李同成响应党中央号召,带领10户农民成立全村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全村先后办起2个初级社。1955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挖井20眼,修路、修渠15条,购进小型抽水机、新式 水车20部,保证了大部分地浇上水, 粮食亩产200公斤,韭青亩产值1000元,受到中共郓城县委、县政府的表彰。1970年打机井15眼,购12马力柴油机10台,抽水机10台,磨面机2台,确保旱涝保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粮食单产700公斤。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经济效益,该村统一购进小麦品种鲁麦1号,并不断更新换代,粮食亩产连年增长,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高产粮5万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该村成立了韭青生产协会,从产前、产中、产后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统一到外地购进优良高产韭青原种雪韭791、 汉中、独根红等,不断进行改良换代。1990年以来,全村共建起冬暖式大棚、拱棚400个,主要种植韭青、黄瓜、芹菜、 芸豆、 西红柿等,每年向市场提供新鲜蔬菜400万公斤,亩产值5000元。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00万元。

工业企业蓄势待发前景广阔。规划出占地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基本实现“五通一平”,现入驻企业28家。新上纺织企业5处,纱锭达10万枚,可生产21—60支高、中档30余种 棉纱。挂车企业3家,可生产半挂、全挂、 油罐车、集装箱和自卸车等8—60吨40余种不同型号的挂车。年生产能力10000辆。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突破荷泽”战略为总抓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4.2亿元,地方 财政收入980万元。企业总量达45家,初步形成纺纱织布、挂车制造、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从业人员6460人。

该村从1975年组建第一个建筑队开始,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承接各类中小工程。2000年底,建筑业从业人员240人,年实现产值30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00万元,创利税90万元。

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决心利用该村特有的资源地理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者在此投资建厂。

1955年,办起第一个商店后,又陆续办起粉坊、 磨坊、 豆腐坊,取得了较微薄的经济收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地理优势,在巩固壮大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招商引资,年创收20余万元,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繁荣了当地经济。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00余人,实现总产值400万元。村内设有幼儿园、卫生室、饭店、理发店、维修部等;另外设有几处零售商店,主要经营食品、粮油、 种子、 化肥、农药及日用百货等商品。

文教科技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适龄 儿童入学率占35%。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1969年,投资7000元建起孟庄小学,1976年投资2.3万元,对小学进行扩建改造,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1994年投资60万元,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标准化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村先后有30余名学生考入大专院校。1995年投资20万元办起了文化大院,配备了各种文体娱乐设施,成立了 老年人太极剑表演队、 秧歌队,并多次参加县级比赛,取得了较好名次。人民生活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仅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30公斤,人均纯收入32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15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更是显著提高。现全村拥有机动车辆150辆,摩托车40辆,程控 电话150部, 电视400余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木石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80年代后,大多利用砖、石、木、 水泥为主建房。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该村制订了优惠政策,鼓动村民拆旧房,建三室一厅的标准四合院。先后开通了村内6条大街,600多米长,并投资50万元硬化了大街和通往220国道的路面以及全长4000米的柏油路,逐步实现了美化和绿化,安装了路灯,又把街道分为4个卫生区,各小区有专人负责 街道卫生。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以上。1999年,该村投资120万元进行了低压线路改造,实现了“三通”(通电、通水、通路),被地、县评为 模范小康村和山东省科普文明村。

集体福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初,村民用上手压井水,新建了幼儿园,幼儿免费入园,小学生免交部分书费、学费,对考入高中的学生一次奖励500元,考入 大学的学生奖励1000元。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标准房,并补助一定数额费用。对60岁以上老人免除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70岁以上老人免除村提留和乡统筹。村卫生室设有高压消毒锅、诊断床等设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医疗补助。

李若武(1905~1962)曾在第四野战军历任战士、排长等职。在平津战役的多次战斗中受到奖励,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光荣负伤。建国后,转业回到家乡,身残志不残,积极带领全村民兵搞好军事训练,并经常向广大民兵进行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他艰苦朴素,从不向组织伸手,深受全村群众的爱戴,于1962年病逝。

李若灵1961年出生,历任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职。自1984年担任村干部以来,处处严以律己,发挥模范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统一规划,建起来了一排排三室一厅的四合院,修了柏油路面,大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科学种田,并向种植无公害蔬菜方向发展,改造了低压线路,使全村实现了“三通”(通电、通水、通路)。1998年以来,先后被菏泽地区评为小康示范村和省科普文明村。

周边政府机关

杨庄集镇政府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东升大街阳光小区旁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办公时间08:30-17:30

周边乡镇

杨庄集镇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

周边村庄

杨庄集村 地址:菏泽市郓城县
菏泽市郓城县

杨庄 地址:菏泽市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