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濮镇

临濮镇 临濮 临濮镇历史 临濮镇社会 临濮镇景点 临濮镇人物 临濮镇楼子庄村 临濮镇孙寨村


鄄城县临濮镇位于城区西南20公里,地处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北枕黄河,南接牡丹之乡,西靠中原油田,东通水泊梁山,是鄄城西南的交通枢纽和工农业产品集散地,也是鄄城西南的门户和历史重镇,素有“南数临濮北数阁”之美称。全镇总面积58.27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3696人(2017年) ,5.1万亩耕地。该镇因临古濮水而得名,是鄄城较古老的重要集镇之一。春秋时称城濮,为古代军事要地之一。《春秋》载:“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公会齐侯于城濮”。又载:“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晋楚战于城濮。”《辞海》载“城濮,春秋卫地。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齐宋秦等国联军,战败楚国于此,约当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隋朝始置临濮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鄄城南界、雷泽西界,设置县治。因临古濮水而定名临濮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废临濮县并入鄄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

详情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临濮镇所有镇乡结合区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临濮镇介绍

鄄城县临濮镇位于城区西南20公里,地处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北枕黄河,南接牡丹之乡,西靠中原油田,东通水泊梁山,是鄄城西南的交通枢纽和工农业产品集散地,也是鄄城西南的门户和历史重镇,素有“南数临濮北数阁”之美称。全镇总面积58.27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3696人(2017年) ,5.1万亩耕地。

该镇因临古濮水而得名,是鄄城较古老的重要集镇之一。春秋时称城濮,为古代军事要地之一。《春秋》载:“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公会齐侯于城濮”。又载:“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晋楚战于城濮。”《辞海》载“城濮,春秋卫地。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齐宋秦等国联军,战败楚国于此,约当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隋朝始置临濮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鄄城南界、雷泽西界,设置县治。因临古濮水而定名临濮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废临濮县并入鄄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设临濮县,属河南道濮阳郡。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临濮县,隋置,寻省;唐复置,金省。故城在今山东濮县南六十里。或谓之小濮。蒙古南侵,尝驻兵于小濮,即此。今为临濮集”。宋末元初称小濮。金兵侵占黄河流域后,于贞元二年(1154年)废临濮县改为临濮镇(见《金志》)并入鄄城县。明清为濮州34集镇之一。 临濮镇是城濮之战的发生地。据《春秋》记载,晋文公五年(前632年)曾在此发生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晋楚之战,史称城濮之战。当时楚、晋争霸,形成必然交锋之势。宋、曹、卫三国先后脱离楚国归向晋国,楚国进攻晋国,两军相遇,晋军主动退让九十里至卫国城濮(今鄄城临濮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王款待甚厚,问他将来怎样报答。重耳说:如果晋楚打仗,我先“避君三舍”。成语“退避三舍”即自此而来。楚之主帅子玉统率的左中右三军被晋文公统率的上中下三军打败,楚军元气大伤,晋国声威大震,确立了称霸地位。城濮之战是春秋争霸关键性的一战。

临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文化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历代统治者都把临濮视为军事要塞,经济政治枢纽,在此设郡立县,大加发展。黄巢安营古址、庄子庙 钓鱼台,东岳大帝青铜像等文化古迹至今犹存,晋楚城濮之战、公子耳退避三舍等历史故事历代传唱。

临濮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通过小城镇开发工程,交通、通讯、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日益完善,镇域内村村公路贯通,镇驻地商贸街和各类商品经营楼房规划整齐,工业园、建材、木材等经济园区和专业市场设施齐备,管理完善,电热仪器加工、地毯、档发、木材加工、花生脱壳等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进一步繁荣了临濮经济。

临濮社会治安良好,民风淳朴,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经济发展氛围浓厚,是理想的投资发展环境场所,已有森昊木业有限公司、昌运化工厂、封密环厂等企业相继在临濮落户,为临濮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庄子钓鱼台遗址位于临濮镇庄子庙村南华观遗址北约1000米,是鄄城八大景点之一,有“钓台阴雨雾蒙蒙”之诗句。战国时期,道家学派重要人物庄周曾垂钓于此,故称“庄子钓鱼台”,简称“钓鱼台”。后人又在其著《南华经》的南华观旧址上建庙以祀庄子。其后将南华观改名为庄子庙村。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又将庄子庙改为南华观,《庄子》一书改名为《南华真经》。因黄河决口,该台渐被淹没,清末时尚有4亩许一方高地,后被淤为平地,仅存遗址。自1985年以来,已恢复修建了南华观,占地20余亩。主体建筑漆园大殿5间,为庑殿式仿古建筑,内塑庄周雕像,正中墙壁绘制太极八卦图,雄伟壮观。

临濮亚圣夫子庙由孟子五十四代孙孟思安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由六十二代孙孟闻山重修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毁于黄水。原有殿堂、断机亭、棂楹三小门、墓门、应门、月池、水井各一,为当地一大胜景。1990年从原址出土有碑刻5通,为天启元年翰林院清查祭祀整理庙貌赐族人冠带衣巾碑、崇祯五年知州刘锽新撰崇祯五年碑等。孟子五十四代孙孟思安原任陕西榆林道佥士,正德初告老还乡,经濮赴邹,因家乡有兵变滞留临濮,后其子克谐试于濮,补弟子员,遂世居濮水。虑于每年回邹丁祭路远不便,因而建亚圣孟夫子庙于临濮,形成山东孟庙南北各一,至今五百年。

计然

临濮镇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计然故里。计然,又名计倪,原姓辛,名文子。其先祖是晋国逃亡公子,避居于濮上(今鄄城县临濮集)。然天资聪慧,博学强记,满腹经纶,尤善于出谋划策,著有《万物录》13卷。学业有成后,周游列国。适逢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卧薪尝胆,发誓报仇灭吴。范蠡荐然于勾践,计然提出的发展农工商的策略被越国采纳,行施10年,国富民强,兵精粮广,遂称霸天下。后范蠡用计然之策经商,不几年便成为百万富翁。留有《计然子》15卷。

楼子庄位于临濮镇西南3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鲁西南著名的古村落。相传旧时村中有一戏楼,建于九尺土台之上,巍峨高大,数里之外可见,故得名楼子庄,如今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当年的戏楼早已不复存在,但村名却沿用至今。

楼子庄全村有人口1500余人,姓氏众多,有李、薛、高、王、朱、范、牛、马、崔九个姓氏,民风淳朴,村容整洁,治安良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有耕地2000余亩,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及蔬菜等,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楼子庄村交通便利,距沿黄公路0.5公里,柏油马路贯穿全村,村内规划整齐,村容整洁,随着第三代民居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翻新建筑设,这座百年古村也重新开始散发出了勃勃的生气。

孙寨村位于鄄城县临濮镇西南三公里,地处鄄城县与牡丹区交界处,北依楼子庄,西接曹庄,东临白庙,南靠东孙庄,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孙寨行政村下辖孙寨村和白庙村,两千余人口,主要有孙、林、梁、李等。民风淳朴善良,民居井井有条。

常住人口43696人(2017年)。

孙寨村最先由明朝洪武初年孙氏奉圣旨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后,林姓、梁姓也随之迁徙而来,至今已有6000年历史,据孙氏家谱和洪洞县志记载,孙寨孙氏为孙膑后裔。明清时期,孙寨出进士一人,举人3人,秀才数人。

孙寨村西临炎黄公路500米,每天早上至晚上,由村口路过前往鄄城、菏泽、濮阳及全国各地的大、中巴客车络绎不绝。

随着山东省村村通公路、户户自来水工程的开展,孙寨村2008年全村通公路,2011年,自来水的普及率也达到了100%。随着经济的发展,孙寨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入新农村合作医疗社也减轻人民的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工作人员的增加,人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已逐渐步入小康生活。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孙寨完小基本趋于完善,开设幼儿园学前班,1-6年级小学教育,全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学,配有校党委书记一名,校长一名,副校长3名,名誉校长1名,各类职称教师若干名。周边白庙、东孙庄、楼子庄等小学生在此学习。

周边行政单位

鄄城县临濮镇联合村退役屑溧簧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

鄄城县临濮镇赵刘庄役怄堑玫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

鄄城县临濮镇炎骞萆董庄北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

鄄城县临濮镇董南鄄庄绾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

周边乡镇

临濮镇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