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头镇

冢头镇 冢头镇概况 冢头镇历史沿革 冢头镇行政区划 冢头镇地理气候 冢头镇自然资源 冢头镇人文环境 冢头镇经济状况 冢头镇社会事业 冢头镇门户网站 冢头镇获得荣誉


冢头镇位于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素有“小上海”之称。北临 禹州市,东接 襄城县, 郑尧高速、金孟线公路和前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和中部为黄阜岗,西南部为平原,总面积54.08平方千米。全镇辖35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该镇西寨村、南三郎庙村为回汉杂居(有回族群众1000余人),总人口54352人(2017)。境内有纪信冢、薄姬冢、兰河七孔石桥、柿园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冢头镇素有“小上海之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原名镇,曾孕育出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 汉高祖刘邦的重要大将纪信,汉文帝之母薄姬,清朝诗人仝轨,近代抗日名将牛子龙等。冢头自古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商贾云集,曾有“小上海”之美称,有“日进斗金”之说。镇内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面积有3万余平方米,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造被称作“河南第一桥”的兰河七孔石桥;建...

详情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所有城乡结合区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介绍

冢头镇位于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素有“小上海”之称。北临 禹州市,东接 襄城县, 郑尧高速、金孟线公路和前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和中部为黄阜岗,西南部为平原,总面积54.08平方千米。全镇辖35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该镇西寨村、南三郎庙村为回汉杂居(有回族群众1000余人),总人口54352人(2017)。境内有纪信冢、薄姬冢、兰河七孔石桥、柿园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

冢头镇素有“小上海之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原名镇,曾孕育出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 汉高祖刘邦的重要大将纪信,汉文帝之母薄姬,清朝诗人仝轨,近代抗日名将牛子龙等。

冢头自古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商贾云集,曾有“小上海”之美称,有“日进斗金”之说。镇内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面积有3万余平方米,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造被称作“河南第一桥”的兰河七孔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解学士故宅;刘斯和故宅和秦都司故宅。这些故宅都为一门四进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主房为两层楼房,有方形雕花木窗,花纹细美,工艺精湛。院内红石作阶,青石铺路,现整体院落保存完好。

冢头镇十分重视对古镇的保护,先后投入100万元横穿东西两寨对兰河进行绿化,投入500万元对明清古街进行加固。该镇2007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被省建设厅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2010年,经专家组考察、评估、论证、验收,冢头镇一举申报成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冢头镇党委、政府对源渊流长的历史文化、悠久的饮食文化进行规划,并把挖掘地方文化,打响小吃品牌、开发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整合风俗文化和茶食文化,提高品位和档次,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重振“小上海”昔日风采。

西寨村、东街村、北街村是冢头镇的中心,西寨村大街是冢头的一个招牌,古镇2000多年积淀的精华,都在这条街上体现出来。在这条仅仅数百米长的街道上,荟集大小古店铺多达百个,并不宽阔的街道两侧,随处可见明清时代的建筑。走在冢头镇的西寨大街上,让人有徘徊在异乡和进入古装电影的感觉。仔细一琢磨,是这里的建筑使然。在冢头最热闹的大街上,除了极个别的新楼房穿插其间外,临街的门面房多是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古建筑。据当地人说,这些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值得提及的是,一些古建筑有明显的南方风格痕迹,这可能是南方商人在此居住时所建。笔者在东大街口,看到矗立着一通石碑,是清朝时期重建该街的记录,这印证了当地人的说法。另外,镇中蓝河上连接镇东镇西的那座建于明朝的七孔红石桥,东大街上的古老辘轳井,“大跃进”时期的砖拱房等,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顿生时光倒流之感。

冢头镇始建于汉朝。据传,汉文帝刘恒极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后,文帝遵照母命将灵柩在此埋葬,并建造看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坟墓,朝中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年年都来谒拜、封香。为供养需求,在冢南边兴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起初称作冢子前头的庄,后几经变改,冢头便由此得名 。

1964年建冢头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改镇。1997年,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5.4万,

镇中心为三条街,即西寨村、东街村和北街村。全镇辖冢头西寨、冢头东街、冢头北街、 纪村、前王庄、王寨、北三郎庙、郭庄、高庄、焦南、焦北、陆村、圪塔王、圪塔寨、仝村、花刘、李梓楼、陈寨、段村、小庙张、柏坟周、 李渡口村、 梁庄村、花园、天地庙、高刘庄、柿园、拐河、达理王、小李庄、三郎庙、李子曰庄、靳庄、蓝育、秦楼35个行政村 。

在河南省郏县东北隅的许(昌)洛(阳)古道和郑(州)南(阳)公路交会处,有一个人杰地灵、天裕物丰的古镇,这就是冢头。郏县冢头镇位于郏县东北13公里处,北临禹州,南临许洛古道,东接襄县,郑(州)--石(人山)高速公路、郑(州)--南(阳)公路南北纵贯全境,蓝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冢头镇自古为中原腹地,商业发达,商贾云集, 2007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 “中州名镇”,2010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资源优势明显。

冢头镇水资源丰富,全镇有兰河、肖河、马皇河、灰河等4条河流,常年水流不断,其中兰河水清凉、甘冽,用兰河水煮制的茶饮后余味悠长,唇齿留香。境内四季分明,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左右,平均年降雨量在690毫米左右,无霜期达220天,为红薯、理想大根等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

总人口 52893
27675
25218
家庭户户数 13867
家庭户总人口(总) 52332
家庭户男 27304
家庭户女 25028
0-14岁(总) 13529
0-14岁男 7464
0-14岁女 6065
15-64岁(总) 35016
15-64岁男 18255
15-64岁女 16761
65岁及以上(总) 4348
65岁及以上男 1956
65岁及以上女 239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52538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4352人(2017)。

薄姬冢

薄姬冢也即薄姬墓,在冢头镇北隅穿镇而过的蓝河之滨。墓高约11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郏县志》记载:“汉薄后,郏人。”她原是秦时魏王豹的家眷,公元前204年,纪信生擒魏王豹后,薄姬进入刘邦王宫,做了一名织女,后又擢升为宫娥,进而得到刘邦的宠爱,生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即位后,薄姬成为皇太后。

纪信冢

在蓝河之滨,还葬着代君而死的汉朝大将纪信。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4年,在楚汉战争中,纪信为掩护刘邦荥阳脱险,假扮刘邦,被项羽火焚。纪信被烧死后,埋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荥阳至今还保存有完整的纪信将军墓。如今,在蓝水河畔的柿园村,还能听到关于古战场的许多故事。 由于纪信是代主而死,因此受到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极力推崇。纪信死后,被刘邦追谥为“忠右”(后世人称忠烈侯),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

纪信冢也即纪信墓,位于冢头镇纪北村,南临许洛古道,北靠黄阜岗,冢高12米,南北、东西各21米,周长65米,占地380平方米。《汉书》记载:“纪信,汉人也。”纪信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公元前207年,纪信加入刘邦义军,楚汉战争第三年(公元前204年),为掩护刘邦荥阳脱险,被项羽烧杀。此事《汉书》《史记》均有记载。刘邦称帝后,下诏纪信故里称“纪信村”,后称纪村。唐朝书法家卢藏曾在纪信碑上撰文凭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曾在纪信庙留诗一首。

蓝河七孔石桥

位于冢头镇西寨村,建于明嘉靖十三年,为当时知县陈王绶所建。石桥高大宏敞,坚固耐久,七孔拱圈上雕刻图案,中间一孔顶端置一避水珠。龙驮桥身,龙头朝北,龙尾朝南。龙头雕刻精致,栩栩如生,龙嘴亦各含避水珠一颗。桥上两边各有十八根石柱,红石条互相连接成桥栏。百姓为纪念陈公功德,在冢头西门外立建桥碑和清官碑一座,在弥陀庵当年陈公坐堂处立陈公长生碑,上刻“讳王绶字玉章号松麓,赐进士第御诗持等,文林郎郏县正堂署汝州事陈老爷长生位,浙江温州府永嘉籍”,以表敬慕并祝愿陈公永生不死,至今碑文保存完好。

秦都司宅第

秦都司宅第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清康熙武生随征都司秦可都的府宅。府宅坐北朝南,占地37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00余平米,多为砖木结构,为一门四进四合院。一进三间,两间作为商铺。二进是客厅,红石做基,木雕为门,上刻凤凰麒麟等图案花纹,形象逼真,寓意吉祥。三进三层楼房,红石基础,青砖砌墙,楼房无主门,进出由两边厢房通行。

解学士故宅

解学士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学士解保祥的官宅,占地2800平方米,现存历史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一门四进四合院。二进主房时会客厅,除两边山墙以外全部为木柱结构,红石做阶,青石砌门,青砖铺路,六个立柱支撑整个建筑,镂空雕花格子门,屋内有木质雕花屏风,上有“福禄寿”三个梅花篆字。两边为东西厢房。

刘思和宅

刘思和宅建于清咸丰年间,是甘肃道台刘思和的故居,刘思和曾入翰林。建筑占地3000平米,现存1100平方米。宅院坐南朝北,为一门四进四合院,主房五间为二层楼房,砖石木结构。且每进都有东西跨院。主房为二层楼房,有方形雕刻木窗,花纹细美,工艺精湛。

十方院

据现存“清嘉靖十三年崇次戊辰季秋” 重修碑记载:“凡古踪当废坏之余未有下待人而兴者也,邑东二十五里许有十方院古刹也。”庙院十分宽大,占地三十余亩,整体建筑有山门、关帝殿、三郎殿、广生祠等,各殿侧均有廊房。每年二月初三为文章社会,十月十八为香火会,远近香客络绎不绝。

大王庙

大王庙位于南寨门外蓝河北岸,明陕、山二省商贾为集会之便捐资创建此庙。东西各有高大山门,两山门相夹为庙内两层高的古戏楼。正面左右各有抱厦三间,东西各有六间厢房。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所有枋木上和两边立柱上都精刻人物花鸟,盘龙麒麟。大殿彩色壁画已有300多年历史,画笔细腻传神,人物飘逸,色彩丰满,至今清晰完好。

石佛寺

据现存《石佛寺创建元武殿记》碑文记载:“郏东蓝溪之侧,有石佛寺建自唐代梵宫之最古者也。”为全国二十四大寺之一。原貌为五进庙院。从里到外依次建造关帝殿、佛爷殿、祖师殿、老君殿,塑像形象逼真,凌空若舞。建筑全为木结构,琉璃瓦盖顶,飞檐挑角,雕栏画栋,古香古色。

天地庙

相传汉文帝之母薄姬葬在冢头后,汉文帝派兵在此驻守,看护坟院。朝中达官显贵、皇亲国戚每年都来祭扫,设立庙宇,汉文帝贵为天子只敬天地,故取名天地庙。天地庙院十分宽大,占地三十余亩,有房屋数十间。

孝文化厚重冢头底蕴。在冢头流传着不少汉文帝尽孝薄后的传说,位列“二十四孝”之二的“亲尝汤药”讲的就是文帝孝母的故事。在冢头龙湖社区,每年举办“孝行天下——感恩父母洗脚节”活动,孝文化一直在这里悠悠传承 。

冢头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住宅,“秦都司宅第、“解学士宅第”、“高运章宅”、“刘道台宅”、“崔家祠堂、宅院”等当时大户人家的宅院,共有房舍2000多间,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通过这些建筑,可看出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2010年12月14日上午,郏县冢头镇镇长张毅从国家建设部捧回了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匾额和证书。

历史文化成就“冢头”之名。据《郏县志》记载:“汉薄后,郏人。”汉文帝刘恒之母,薄姬死后,文帝遵照母命将灵柩埋葬在此。朝中皇亲显贵年年都来拜谒,出于供养需要,墓院南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冢头也因此得名 。

商业文化铸就冢头辉煌。冢头自古有航运发达的蓝河穿县而过,且地处于洛阳至许昌、南阳至禹州两条管道的交汇处,早在明清时期,冢头镇已经成为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曾有“小上海”美称。当时各种烟行、酒馆、百货、药铺、餐馆、茶馆、戏院、澡堂、油坊等各类商铺达500多家, 有“日进斗金”之盛况说 。

民居文化鲜活冢头历史。在冢头镇,一砖一瓦皆有故事,其民居和各种文史建筑无不浸染着特有文化底蕴,在这里的古建筑多是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保护区内明清古建筑共有房舍2000多间,身处古街巷,使人有时光倒流之感 !

茶文化丰满冢头韵味。冢头镇的茶文化源于 “万里茶道”,如今的冢头,还有茶馆20余家,这里被誉为“茶文化的活化石” !

饮食文化引聚冢头人气。与茶文化一起在冢头留存至今的还有饮食文化,郏县闻名的“饸饹面”、羊肉泡馍、炒羊肉、烧鸡、油酥芝麻饼等至今还吸引着无数食客慕名前来品尝 。

冢头饮食、茶文化历史悠久,烧羊肉、烩馍、烧鸡、茶水远近有名,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纪谦称冢头的茶文化为“活化石”,附近禹州市、襄城县、汝州市及县内其它乡镇的人们经常到冢头就餐、饮茶,餐馆、茶社常常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在冢头镇,文化底蕴还有另外一种体现方式,这就是冢头的茶食文化。冢头素有“中原茶文化之乡”的美名。明清时期,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各方商贾来往不绝,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一直生意兴隆。几百年来,这里比较完整的保留着茶馆行业的旧貌。在蓝河七孔桥两端,溪岸幽处,分布着不少茶馆。煮河心水,泡龙井茶,细品漫谈,茶馆成了冢头人一个主要的娱乐场所。

冢头人的吃也很讲究。冢头镇的风味小吃历来享有盛誉。饸饹面传入冢头已有2000多年;羊肉烩馍在冢头也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蓝河边的曹记烩馍不光在冢头,在整个郏县也闯出了不小的名头。如今,冢头的风味小吃花样不断翻新:炒羊肉、熬馍、老汤烧鸡、糊汤面条等小吃以绝佳的口味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冢头大快朵颐。

饸饹面

关于金钢饸饹面有不少有趣的记载。《明史》记载,崇祯年间,明三边总督孙传庭兵出潼关,来河南与李自成义军作战。据传,为了改善伙食,他传谕三军,每军可以携带20台桦木饸饹机。这年10月,明军与义军在郏城东南讲武场相遇,义军佯败。明军追杀义军15里,至郏城东冢头、柿园一带的蓝河岸边李庄,义军用“以利诱之,以敌取之”的策略,弃金银、辎重于道,等明军将士纷纷抢夺财务时,引兵反击,大获全胜。孙传庭部溃不成军,只得轻骑突围西窜,几十部桦木饸饹机为郏地李庄百姓及义军所得。李庄百姓为纪念义军的战斗精神,将其美名为“金钢饸饹”。精巧的饸饹面制作设备顿使百姓喜不自胜,一时街旁馆巷,“金钢饸饹”招子旗迎风飘舞,至此,饸饹面制作水平又进一步。今天在冢头,饸饹面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主食,郏县仅县城内的饸饹面店已近百家。从事饸饹生意的郏县商户被称为“饸饹人”,身影遍及全国。而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饸饹面,是始传自西汉之时的宫中名吃,在归葬薄姬娘娘时传入冢头,至今已有2100年历史。

“饸饹”在冢头人心目中是一种不能代替的美食。据传,饸饹面是西汉宫中名吃,归葬薄姬时传入冢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所谓“饸饹”就是用饸饹器挤压的一种面条,下到羊肉汤锅里煮熟后,带汤盛到碗里,再放上切好的熟羊肉片、生葱段、羊油辣子和其他作料,就是一碗上好的饸饹面。

羊肉烩馍

冢头的名吃儿还有羊肉烩馍。这里的羊肉烩馍要数“曹家羊肉烩馍”最地道,是祖传。据说,曹家祖上即为厨师,其绝活儿是炒羊肉。明嘉靖时期,郏县县令陈王绶上任时带着家眷路过冢头,陈母吃了曹家的炒羊肉,觉得味道不错,就是吃的馍太硬。陈王绶就向厨师建议,说为啥炒羊肉的时候,不把馍放在锅里一起炒?这样不就烂了好嚼了?于是曹家的祖师爷就把馍跟羊肉一起烩,一尝味道还真不赖,从此就改为羊肉烩馍,遂成为冢头的一道名吃儿,延续至今。

茶馆

说到冢头,还得说说遍布街巷的茶馆。茶馆是冢头镇一景,冢头西寨的一街两巷,每隔几户就会有一家茶馆。有的茶馆很简陋,空空荡荡的没有装修的房屋里,放上几张矮桌,几把矮凳,再在桌上放上几只茶碗或搪瓷缸子就成。来人坐在桌旁的矮凳上,店家续上茶水,就成了生意。

冢头的茶馆兴盛于明清时期。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在此交会,各方商贾来往不绝,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的生意一直兴隆。如今冢头的茶馆,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条件参差不齐。讲究的有空调、彩电,普通的是小瓦屋、本木桌、粗瓷碗。不论茶馆的条件优雅、粗劣,人气都很旺,来喝茶打牌者多是中老年人。连远在十多里外的禹州人也都跑来喝茶聊天。

糊汤面

说道糊汤面要数西寨的伊斯兰饭庄的味最绝,糊汤面采用传统的羊肉高汤配以海带和精致好面条制作做而成利用传统的炉火和工艺而成,具有味道鲜美,香而不腻,滋补的特点.

该镇主导产业有特色农业、矿山机械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特色农业,以小麦、玉米等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0000亩;以烟叶为主的传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税收达到1000万元;以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其投资3.7亿元的矿山机械制造业年产值达到7000万,利润2000万元;其正在积极筹备实施的旅游服务业,是该镇新的希望经济增长点。

烟叶,理想大根,红薯为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了三个农作物种植加工基地,即前王庄理想大根种植加工基地。2003年种植面积达5000亩,预计2004年达到10000亩,产品属无公害、纯天然、低盐度、保健型的绿色食品,经过初加工后直接出口日本,是平顶山市唯一的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并被河南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红薯“三粉”加工基地。冢头镇红薯种植面积大,淀粉含量高,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产量超过6000万公斤,加工的“三粉”产品口味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已被河南省农业厅批准为3万亩无公害红薯加工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该镇自古商贾运集,素有“小上海”之美誉。镇内有固定工商户近千家,冢头是最早引入烟叶的内地乡镇,是近代中国三大烤烟发祥地之一。冢头烟区位于被世界地理学家称为“黄金烟草地带”的北纬32度至37度之间。冢头的烟叶以气味醇和、香气浓郁、劲头儿大、燃烧性能好、烟灰洁白、口感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而驰名中外,因此,吸引了上海、安徽、湖北、浙江等地的客商到此采购。 据记载,1938年,冢头镇有磅秤27台,烟所17家,从业人员500多人,日收购量达5万多公斤,使冢头成了中原最主要的烟叶集散地之一,盛况空前日进斗金。烟商的云集,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兴旺发展,冢头遂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名镇,人称“小上海”。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实现村村通公路,使冢头的投资硬件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全镇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强力推进以打井配套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大格局,为农业生产备足了后劲。

河南省创佳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是一家集绿色农副产品研发、种植、深加工、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协作建设了三万余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拥有9000亩芦笋基地,通过了出口基地备案,是河南省最大的绿芦笋种植及出口示范区和产量千吨以上的国内最具规模的绿芦笋加工企业,产品出口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公司投资1.2亿元,建成占地200亩的速冻蔬菜加工厂,厂房面积30000平方米,年加工速冻果蔬能力10万吨,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冢头镇的茶文化源于 “万里茶道”,这里被誉为“万里茶道”一“节点”, 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北到俄罗斯恰克图,总长5000多公里,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冢头就相当于茶商们歇脚的一个驿站,正因如此,冢头茶馆业异常兴盛,当时,遍布街巷的茶馆多在小瓦屋、原木桌、粗瓷碗的简单环境下,赶集后的人们纷纷进入茶馆喝茶聊天。如今的冢头,还有茶馆20余家,有的甚至开在自家院子里,老人们来茶馆,1元钱,一坐几个小时甚至一天,茶馆成了人们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这里被誉为“茶文化的活化石 ”!

未来的冢头镇,将在原有经济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城镇旅游业,该镇书记张毅高兴地说:“‘游古镇、看新村、品美食’的‘冢头一日’游计划正在实施准备阶段,希望新兴的旅游业能重振冢头历史之繁华和辉煌 !”

该地现有固定工商户近千家,还吸引1500多个流动商贩、手工业者前来经商务工。每到农历双日有集贸会,每月逢“9”和“22”为物资交流大会。随着沿路开发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镇区内逐渐形成了百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家具一条街等专业市场,商店林立,顾客络绎不绝。

2007年5月11日,由平顶山市民间文化保护协会主办的平顶山市茶饮文化研讨会在冢头镇举行。会议提出了许多整合利用开发冢头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专家级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举办冢头茶食文化节、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举办大型主题庙会、建立保护修缮古建筑体系等,这些建议为扭转冢头久在深山无人识的境地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同时也在如何提高民间文化保护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冢头镇始建于汉朝。据传,汉文帝刘恒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后,文帝遵照母命将灵柩埋葬在此,并建造护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坟墓,朝中皇亲显贵年年都来拜谒。出于供养需要,墓院南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冢头因此而得名。此后,朝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常到此进香祭祀,酒楼、饭庄、货栈、商号等由此而兴,逐步发展成小城镇,称为“冢头”。为供养需求,在冢的南边西寨村兴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明代,冢头已发展成为千余户人家的集镇,明清时期商贸的发展使西寨村和东街村街区达到最大规模,冢头成为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商贸以妆粉、皮货、钱铺为主,兴盛时期商铺达到500多家。如今,冢头已成为一座一桥相连东西三街两处、居住人口近万的大城镇。

随着商业兴隆,冢头镇的风味小吃也声名远播。羊肉烩馍一直在冢头久负盛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还有炒羊肉、熬馍、老汤烧鸡、糊汤面条等大部分集中在七孔石桥西。

该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群按照“特色经济强镇、历史文化名镇、商业贸易重镇”发展定位,咬定目标抓牢“四个重点”,正气实干打造“四个冢头”, 把冢头镇带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该镇先后被省、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镇”,被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先进乡镇”;在2010至2013年全县目标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名列第一。2014年1至8月份,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57亿元,同比增长17%;财税收入2231万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6120元,同比增长10%;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505亿元,同比增长12%,切实交上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

冢头镇有综合文化站一个,室内活动场所包括图书室,文娱活动室、多功能教室、科技咨询室、电子阅览室等,图书室库存图书5000余册,文娱活动室设置有象棋、军旗、跳棋,该镇还成立了冢头镇民间艺术协会,组建了舞蹈队、秧歌队、老年合唱队等群众文艺团体;35个行政村都建成了农家书屋,配有图书、象棋等休闲娱乐设施 。

该镇教育水平高,镇内有郏县第三高级中学、冢头镇一中、西寨回族小学、冢头实验小学等一批优秀学校。

该镇投资50 万元建成了镇级垃圾中转站、建成村垃圾收集点130个,有保洁员26人;共建成公共绿地面积120000平方米,街头绿地、景观绿地等小型公共绿地面积40000平方米 。

设有镇级中心卫生院1个,占地3600平方米,床位86个。

全镇3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交通网络十分健全,镇区公交线路2条,通公交或客运班车的行政村数量24个,占全镇行政村总数的70% 。

百度贴吧冢头吧创建于2006-01-01 00:37,先后历任4位大吧主,冢头贴吧作为冢头镇的门户网站,是了解冢头镇人文习俗的捷径。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周边政府机关

冢头镇政府 地址:平顶山市郏县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7:00

周边桥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寨村兰河桥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S231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S231

周边诊所

冢头镇卫生院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周边乡镇

冢头镇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