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吕庄村

大吕庄村 大吕庄村建制沿革 大吕庄村行政区划 大吕庄村自然资源 大吕庄村人口民族 大吕庄村经济概况 大吕庄村社会事业 大吕庄村历史文化 大吕庄村风景名胜 大吕庄村著名人物


大吕庄村 ,位于 四间房乡西北部,东南距四间房乡政府驻地4千米左右,东与本乡 魏南呼村、 李南呼村、 西呼村接壤,南邻省道S101,西和 白道口镇前吾旺村、后吾旺村、韩河京、李河京、白道口村毗邻,北靠二帝陵,与 内黄县梁庄镇的李庄、前桐村、前嘴头村相连。《汉书》注:金堤,右堰也。民国《重修滑县志》载:成帝(前32年)时,东郡金堤决,河堤使者王延世率卒运土塞河,自金堤而增筑之,堤上建有金堤驿,民修庐舍皆居其上。此时,该村之前身和周边的乌巢(南呼)、曹村堡(曹村)一样有了村庄雏形,后因村周围遍植枣树,谓之东枣林村。另据《重修滑县志》载:隆安二年(398年),后燕范阳王慕容德率4万户自邺南徙滑台,称南燕。一次迁来4万户,是当地人口的6倍。村人口随之大增,东枣林自东向西延伸部分称西枣林。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村因吕姓较多,依姓立村,将东、西枣林合并称吕家庄。明...

详情

大吕庄村地名网_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关街道大吕庄村资料简介
  大吕庄村是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关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1052600225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0526。大吕庄村与滑台社区、康博社区、欧阳社区、古城社区、锦华社区、高铁社区、天台社区、白马社区、向阳社区、锦华村、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四街村、五街村、七街村、八街村、赵庄村、双庙村、焦庄村、东孔庄村、北滹沱村、卢庄村、耿园村、东唐村、西唐村、东林头村、西林头村、刘庄村、史庄村、谢庄村、薛庄村、东关村、辛屯村、贾固村、野店村、沙沃村、张庄村、小西关村、大西关村、北关村、史固村、双村营村、珠照村、北孔庄村、牛庄村、东小庄村、北苗固村、南苗固村、张固村、孔林头村、大林头村、康庄村、西小庄村、夏庄村、刘店村相邻。 还有8个地名与大吕庄村同名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关街道大吕庄村介绍

大吕庄村 ,位于 四间房乡西北部,东南距四间房乡政府驻地4千米左右,东与本乡 魏南呼村、 李南呼村、 西呼村接壤,南邻省道S101,西和 白道口镇前吾旺村、后吾旺村、韩河京、李河京、白道口村毗邻,北靠二帝陵,与 内黄县梁庄镇的李庄、前桐村、前嘴头村相连。

《汉书》注:金堤,右堰也。民国《重修滑县志》载:成帝(前32年)时,东郡金堤决,河堤使者王延世率卒运土塞河,自金堤而增筑之,堤上建有金堤驿,民修庐舍皆居其上。此时,该村之前身和周边的乌巢(南呼)、曹村堡(曹村)一样有了村庄雏形,后因村周围遍植枣树,谓之东枣林村。

另据《重修滑县志》载:隆安二年(398年),后燕范阳王慕容德率4万户自邺南徙滑台,称南燕。一次迁来4万户,是当地人口的6倍。村人口随之大增,东枣林自东向西延伸部分称西枣林。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村因吕姓较多,依姓立村,将东、西枣林合并称吕家庄。明洪武七年(1375年),王、高等姓自山西平阳府迁徙而来时,仍为吕家庄。清宣统元年(1909年),滑县改6乡为16区,村属广通区(东北一区),称大吕庄。民国18年(1929年),滑县改16区为自治10区,村属4区第53乡—一吕家乡,辖大吕庄、后吕庄。自此,大吕庄村名延续下来。

据志书载,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地繁衍生息,颛顼、帝喾二帝(北距二帝陵不足10千米),在此域封国建都,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汉置白马县,隶属东郡,民在此结庐而居,因初建村落四周遍植枣林,谓之东枣林村。明洪武初,白马县废,并入渭州。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该村属仁寿乡潘张里。清宣统元年(1909年),滑县改为6乡16区,该村属广通区。中华民国改为区乡保甲制,该村属东北二区河京联保处。1940年7月,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委建高陵县,该村划入高陵四区。1949年9月,高陵县撤销,该村归滑县二区。1956年9月,大吕庄、西呼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南呼乡。1958年3月,该村属四间房乡人民公社,称大队,1983年11月,实行村民自治,至今为滑县四间房乡管辖。

耕地6507亩

大吕庄村姓氏因历代战乱、灾能荒,人口大量流动,详细情况已无可考究。传说西汉东枣林立村,隋末吕姓依姓改村为吕家庄,次马姓、高姓,现高姓不足20口人,吕姓只有1户,3口人,马姓已无,具体情况无考。明洪武七年(1375年),王姓从山西省平阳府迁入,据传尚有和姓、刘姓等姓氏的先祖们相继至此,繁衍生息。 2009年底统汁,大吕庄村有姓氏86个,5158人。其中王姓最大,刘姓、和姓、李姓、秦姓次之,还有于、赵、张、徐、郭、左、齐、杨、单、韩、程、魏、潘、郑、史、朱、袁、高、周、姚、卢、董、申、宋、贾等姓,另外还有50余姓都不足10口人,不再一一罗列。如今大吕庄村人口达5525人,是远近闻名的大村之一,也是四间房乡第一大村。

新中国成立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村人耕土为生.吃不饱,穿不暖,唯有少数的个体手工业,亦仅为维持生活而已。

民国时期始,村里有几家染坊、两家饭铺、一家马车铺,两家粉坊(用绿豆加工粉皮)、一家豆腐坊和马家坟老油坊。其中有三家染坊较为出名,即用靛泥印制花鸟鱼虫各种图案的土布,俗称印花布。、有青、蓝两种颜色,图案花底呈浅白色,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盛不衰,为人们的衣着装饰增光添彩。

1953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事加工业的村民转做农业生产。后根据生产需要,农业社成立木业组,打造用于大功河行驶的大木船,在技术革新中还创造出了一畜拉八盘磨的奇迹。文化大革命中,各生产队分别建有窑厂、染坊、轧花厂等。

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方针指导下,

大吕庄村以加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私营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0至1990年,属自然起步阶段。此一时期村民商品经济意识开始增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个体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等转移。村民先后办起了三家冰糕加工厂,三家面粉加工厂,两家小型电线、电缆厂和两家果脯厂等,还有两户购置了大卡车开展运输业务,这些在当时的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表率作用。1984年后,果脯厂发展迅速,生产旺季用工500多人,年加工杏脯近百吨,枣脯200余吨,产品远销北京、山东等地,部分通过省外贸出口,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要的是增强了村民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1990年至1996年,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此阶段王会科的果脯厂得以扩建,王朝殿领办的果品加工转产豆制品加工,村民王俊平还创办了安阳市光华化工厂,并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合作,共同开发油田用助剂产品。同时,村木业(带锯加工)再次兴起,大吕庄村1993年7月被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千村创百万”工程活动先进单位。

1990年后,是该村个体私营企业走向辉煌的阶段。村党支部书记王会科、村委主任秦天增带领村民贯彻执行一系列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吹晌了大吕庄村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进军号,全村逐步形成了以木业加工为主体,建材加工、电线电缆盘具加工和煤球加工、果品加工等企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大,成为村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彰显:创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了一批人就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稳定。

随着国家政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倾斜,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拾遗补缺”,到90年代的“有益补充”,以及后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逐步被人们及社会所认同,一些与之相关的偏见与歧视逐步消除,理解、鼓励、支持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合法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者被评为各级劳动模范,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光华化工”厂长王俊平曾被选为县政协委员。 2007年,村“两委”在村南通国道路一侧规划了长1200米、宽80米的个体私营工业园区,当年便有16家企业入驻,向工业园区化迈出坚实步伐。截至目前,全村加工业户56家,拥有固定资产330万元,从业人数380余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利税200多万元。

明清时,村里就有几家大户在家中设有私塾教馆,聘请先生教育子女,穷人子弟读书,要向先生贡钱粮,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主要方法是学生跟着先生识字和背诵;民国时期,村建有一所公立学堂;1945年,中共冀鲁豫边区民主政府在村成立了“抗日中心小学”,位于前街中段路北农会院内,政府派遣教师,不收学费,最多时有5个教学班,学生达2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大吕庄村完全小学”;1971年,首开初中班,更名为“联中”(含小学),1981年,联中撤销,全乡统一布点,学校名仍为“大吕庄村完全小学”;2000年,通过“普九”验收,2002年,实现“五、三”向“六、三”转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2003年四间房乡完成第一批布点工程,村学校更名为“四间房乡第一完全小学”;2005年新建36间教学楼,2006年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免收学生学杂费;2009年达到国家二类学校标准。现在,学校拥有教室36间,办公室9间,生活用房7间,幼儿班9间,总计校舍61间。

另外学校设有图书室(藏书7920册)、仪器室、微机室、电教室等,体音美器材及教学仪器齐全,篮球场、乒乓球室、跑道等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完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长期以来,村学校为社会和高一级的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和优秀人才,多次荣获上级表彰和奖励:2001年,获全乡教育教学管理综合评估“先进学校”称号;2003年获滑县教研教改工作“先进学校”称号;2005年获2004年度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先进学校”称号;2007年获县教体局“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奖”等多项殊荣。

自1998年起,村里出了研究生,至2010年全村共走出大专以上学生220多人,其中博士生5人,硕士生20人,另外还有中师、中专40人。

大吕庄村不仅在教育上取得了不小成绩,在文化艺术方面更是成绩卓著,别具一格:(1)以大平调戏曲为代表的民间戏曲艺术,久负盛名,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板凳头戏王”王端开始,前40年边演边教,分代不够明显,仅解放后就传承了六代,先后分10批培养了150多位专业演职员,先后有50余人成为国家正式在职演职员,其中有个别人改行走上了其他工作岗位,村里还专门编有《大吕庄大平调志》;(2)武术大洪拳自成派系,祖辈传承;高跷、秧歌、腰鼓、纸扎、刺绣等各具特色;(3)书法、绘画、摄影等更是屡获全省、全国大奖,仅该村就有各艺术家协会省级以上会员14人,其中书法家1人,画家1 人,摄影家12人,尤其是摄影艺术,该村目前共拥有国家摄影家协会会员9人,省级摄影家协会会员3人,拥有艺术家如此集中的村庄,可谓全国罕见,他们与时代同步,彰显了村人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疙瘩爷庙会:前2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经历了秦的严苛法制和汉初的无为而治后,汉武帝选择了“罢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学成了民族思想的主流,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庙的出现,并作为宗教而存在。东汉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鼻祖老子也被尊为道教最高灵魂入物的三清之一,即有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唐代达到鼎盛,明朝又得到皇家扶持。自汉代传至中国的佛教,7世纪远自西来的伊斯兰教,元朝随之而来的基督教,都有各自的活动场所,即寺庙,且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农历三月二十日,是该村一年一度疙瘩爷庙会。庙会会首由村中知名人士三年一届轮流担任,会首负责大会的资金筹措及程序安排。大会期间,会首领乐队及村民抬疙瘩爷画像请神敬神,剧团、歌舞、杂技、秧歌、腰鼓尽情表演,方圆几十里,甚至百里外各类商贩及庙会游客云集村域,家家户户住满亲戚朋友。前来庙中祭拜烧香的人擦肩接踵,庙宇内外鞭炮声昼夜震耳欲聋,大会人山人海,商业贸易红火,会期长达四天。

风俗

日常禁忌:杨公忌日,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等日,人称此为不祥之日,村人办事多避之;正月初一,早晨起床忌打喷嚏,忌做针线活,吃饭忌说“吃完”,包饺子、蒸馍忌数数儿,忌说“完了”之言语;忌早饭前说梦,“早起说梦,一天不幸”;忌站店铺门坎,俗话说站门坎不赚钱;忌小孩儿衣服在院中过夜,俗云:“如落上贼星,孩子长大好偷盗”;忌夜晚小孩儿玩火,谚云:“玩火发呓怔,娘打屁股疼”;忌随身缝补衣服,谚云:“就身裢,做贼襻”。

婚嫁禁忌:忌属相相克之婚配,谚云:“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断,猪遇猿猴不到头,龙逢兔儿难成对,金鸡见狗泪交流”;忌初一、十五完婚;忌妻比夫长一岁,谚云:“妻大一,没饭吃”;结婚用品忌单数;包喜饺子忌已婚妇下手;忌孕妇、寡妇接送新娘;新娘上车时,忌属相相克的、戴孝的在场;花烛之夜忌洞房熄灯。

丧葬禁忌:忌泪滴尸。忌子孙在出殡时提鞋,“掖”绑腿带。个别姓氏忌土,即忌三月、六月或九月、腊月动土;晚辈死于长辈前忌埋入坟茔。

另外还有语忌:长辈去世,忌说死,称老了、下世了;小孩夭折,忌说死,说走了,丢了;坐车、船忌说翻。数忌:忌说二百五之数。行忌:出门忌逢七,俗语,七不出,八不入。 病忌:忌下午、晚上探看病人,借药锅忌还。丧忌:忌穿孝去邻居家。年岁忌:对老人忌说七十三、八十四。庭院植树忌: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正当院不栽鬼拍手(杨)。血色忌:妇女坐月子、流产、不过满月忌入他人庭院。建筑忌:忌左右邻家房脊高于自己的,忌两家的门口错对。取名忌:孩子取名,忌于亲戚、长辈重字重意重音。生意忌:清早忌赊账,清明忌还帐。行车忌:忌喝酒。

东枣林遗址:位于村老街东门外北侧200米处,距出村东西大路不足50米。该遗址长、宽各60米,面积3600平方米,高出周围耕地2~3米,文化层厚度不均,散落有砖块、瓦片。1978年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分给个人经营遗址渐为平地,痕迹不复存在。据传,此处即为村落遗址,对研究大吕庄的历史文化有较高价值。

雷音寺遗址:位于村老街西门外南300米处,距出村东西大路200米。遗址分西北至东南两部分,相距50米左右。西北为主遗址,长、宽各70米,高出地面2~3米;副遗址长、宽各20米,高出地面1.5米左右,总面积8100平方米。1958年平整土地清理时,发现很多砖块、瓦片。主遗址东南侧有水井一口,文化特征明显。

太平寨遗址:太平寨遗址,环绕村老街一周,尚有两段遗存于村东南侧,其中最长段130余米,最高处2.5米,底部宽4.5米;另一段长35米,高1.5米。

皮商王庙:位于村老街南门里,正对村通国道之路,始建于东晋。仅据明万历年间重修皮商王庙碑记载,亦有四百多年历史。几经修复,现存为1999年重修状,前卷棚为三个开间,中间立一石雕望乡台,2004年被盗,仅剩底座,2007年又仿前作补。后殿三间,塑有皮商王神像。整个建筑坐落在1.2米高平台上,年逢农历三月二十日以庙立会,香火兴旺。

三官庙:位于村老街东段路北,始建年代无据可考,“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2004年在原址上建有带走廊的殿堂三间,殿内有轴神像。整个建筑雄伟壮观,高出地面0.7米。

玄帝庙:位于村原北寨门外,1999年重建。庙坐北面南,不足一间屋大,存石碑三通,皮商王庙台上留一残碑。据可辨认少量文字记载,为明崇祯三年(1635年)创修玄帝庙之刻,文载此庙为明中叶由外地迁来。还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重修碑刻。

大门楼:位于村后街中段路北,相传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50年)王姓七世王栋所建。王家富裕,其膝下三子,分别盖有三处相同之门楼,宽敞壮观,抬轿进出人无须下轿。现存只有此一处,1978年重修,高3米,宽2. 85米,进深3米。

古槐:村委会对面王成元院中长有一棵国槐,树高9米,树围2.1米,虽躯体内朽为空洞,部分树枝干枯,但大部分枝叶茂盛。据王的曾祖父王玉魁(1990年辞世)讲,从他记事时该树便是此模样。传说该树为明槐,即明朝洪武年间,王氏祖先自山西洪洞古槐树下迁徙于此,栽植该树,以示纪念,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碑刻:村存有重修皮商王庙碑、玄帝庙碑、创修太平寨碑、重修皮商王庙观音堂碑、王裕佩和刘金广等6勇士节义碑、王全德烈士碑、荒年志碑等碑刻。其中重修皮商王庙碑,保存于皮商王庙台左前方,碑高120厘米,宽52厘米,厚I8厘米。后配碑座,碑身保存完整,字迹一般清晰可查。正面碑文,背面落款,立石于大明万历岁次庚子孟冬吉日(1600年),主要记载当次皮商王庙重修情况;玄帝庙碑,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三月立,为重修玄帝庙碑,现保存基本完好,大部分字迹清晰;创修太平寨碑,现存于皮商王庙左前方,碑高103厘米,宽126厘米,厚19厘米,碑座已失,碑身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主要记载自清光绪八年(1888年)起历时四年,本村创修太平寨大功告成情况;重修皮商王庙观音堂碑,高116厘米,宽142厘米,厚20厘米,系长方形碑,因被折为两段,部分文字损失,民国五年(1916年)立,略述两庙重修情况。

王海济(1876年——1927年),字方舟,号老方,出生在村一耕读门第。少时即入私塾就读,但不嗜“五经四书”,长武术,酷爱技击,建馆立场,收徒传艺,是一位领军人物。王海济爱打抱不平,在百姓中威望甚高,交了不少朋友。如濮阳徐镇的张德温,号老井,村人刘福增,号老庆,人称“三剑客”。

民国以来,军阀混战,兵匪一气,滑县境内数遭匪患。来自河东的“杆头”(匪首号),自制土炮,夜聚明散,绑票放火,肆行劫掠,无恶不作。村周边的西呼、高寨、四间房、牡丹街、李官寨遭劫难以计数。性格刚毅、抱有忧国忧民思想的王海济深以为忧,谋划再三,认为请兵保护不如自练乡团。其号召乡民,广纳武生,制枪械、勤操练,以大鸿拳为基础,兼练技击和其他硬功。王海济后被命名为“滑县东北第一团练会会长”。

1920年,传教师裴兰田、毕金花将一心会(大刀会)传入滑县,以缑大罗村、阎庄、白道口、西傅村及大吕庄为中心,涉50多个村庄,发展会徒5000余,编5个团,村所在五团,团长就是王海济。

1921年5月14日,匪首李书田、戴敬先率匪劫滑县东北二区小吴村,危在旦夕,急派员请王海济援助。王海济深明大义,即派次子王裕佩率众前往。交战中,王裕佩及刘金广、王修身等武艺出众。战斗数时,匪夷败走,三人急追,因后继无人,匪夷复为反击,终因寡不敌众,亡于阵中,王裕佩头颅还被匪夷割去。同去的王修生、刘希生、王章亭等见状,奋不顾躯,全力营救,又致王修生、刘希生阵亡,王章亭伤重未愈,为保一方平安付出血的代价。

1927年8月,滑县农民自卫武装组织红枪会李保安、薜明法、马远武率会徒1000余人,将县城东一心会所控制的傅村何、宋、王三姓家牲畜财物抢掠一空,房屋烧成灰烬。一心会裴兰田、毕金花率一、二、三、四团主力开往南苑村一带攻打红枪会,王海济带领的五团负责攻打陈营村。王海济出征前遇三个不祥之兆:其一,清晨会馆门前旗杆倾倒,众劝其不要出征,但王海济思虑后仍按传教师指令行动;其二,王海济在四间房五爷庙前率众出征时,战马立身嘶鸣,拒不向前,王海济用枪杆直捣马的臀部,马才勉强前行;其三,进入陈营寨外的前沿阵地布置战场时,炮药即轰。

王海济作为主帅,为不涣散军心,镇定自若。听得一声号令,王海济凭借上乘武功,率众冲人寨内,不料被红枪会团团包围,陷入内外夹攻的混战窘境,终因寡不敌众,不幸阵亡。此役双方激战三日,互有伤亡。滑县县长李国钧调解无效,后八里营郭东元、苑村陈太鹅、路寨曹元祥等人出面调解,一心会包款赔枪后,王海济之尸体才被抬回。

王海济的阵亡,村民无比悲痛,大鸿拳元气大伤。王家后继仅留独苗。王海济的63个徒弟为其送金字匾一块,上书“德比韩樊”(韩、樊指两位英雄)四个大字,滑县县长率众临村吊唁,并在匾额上加盖自己印章。为使王海济先生流芳千古,村民在村南门外为之立德行碑三通,与相距不远的其子王裕佩等6勇士节义碑交相辉映。

大跃进

1958年“大跃进”中,德行碑被毁,节义碑被王海济的后裔藏存。

王全德(1908年——1946年),字本臣,出生在村一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为地主扛长工的父亲,因受压榨病逝,故在幼小心灵深处埋下复仇种子。含辛茹苦的母亲徐氏垂泪抚之,倾力供其读私塾,寄予厚望。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生活窘迫,社会动乱,使王全德自幼养就勇敢、刚毅性格。王全德爱看革命书籍,深受爱国主义思想影响,逐步成长为一进步青年。为摆脱贫困,不受人欺侮,始在街上做炸油条、炸麻花小本生意,与母沿街叫卖,饱尝人间之苦。王全德诚实淳厚,乐善好施,为人正直。为争取长工的利益,常带头与地主说理,王世续家谱时,推他为首事,彰显出一定的组织能力。

1938年,滑县东部农村抗日救国组织普遍建立。***、张建亭时从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归来,确定以濮、滑、东、长四县边抗日救国会的名义,开办各类训练班,大量培训农村基层干部、青年和妇女骨干。王全德参加在高平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抗日训练班,系统学习了统一战线、游击战争理论和党的基础知识.聆听了贺沛霖、***、汪继延等人授课。根据表现,王在培训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按照豫北地委书记王从吾指示,开展“红五月运动”,突击发展党员,王全德在村第一批发展刘金俊、王玉学、王章礼、王玉魁、王其海等七人入党,并组建了中共大吕庄村党支部,王任支部书记。

1940年,为便于对敌斗争,巩固和加强沙区政权建设,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决定划大县为小县。是年7月,以滑北办事处为基础的滑县北部、内黄县南部,在杨桑村(内黄县六村乡)宣布建立高陵县(因境内有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二帝的陵墓而定名),处于“拉锯区”的大吕庄村隶属高陵县四区(牡丹街),经受了“四·一二大扫荡”和1942年大灾荒的严峻考验,以致部分党员脱党。抽调区里工作的王全德仍兼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民兵模范班深入沙区,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战,同日伪军进行反“封锁”、反“蚕食”斗争。

1944年后,沙区抗日斗争出现大好局面,王全德又发展一批党员,并成立贫农团,深入开展以回地赎人,减租减息,增租增佃,清查地主黑地为主的民主民生斗争。树立了雇、佃、贫农的优势地位,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取得了战胜灾荒、生产自救的胜利。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区抗联副主任王全德(兼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区部分干部、群众,先后拆除了本村部分地主的房子及河京雷音寺,浮财分给贫雇农,人民群众经济上得到改善,政治上初步翻身。然而,一些地主恶势力对王更加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1946年1 2月10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国民党第五军大举北上进攻沙区,高陵县沦陷,刚刚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断,土改中逃亡的地主拼凑还乡团卷土重来,顽、匪、会(道门)、杂乘机蠢蠢欲动,配合国民党军队,大肆破坏抗日根据地,疯狂杀害共产党人、干部、民兵及无辜群众,使刚刚从硝烟弥漫中挣脱出来的劳苦大众,又一次陷入国民党军队的蹂躏之中,区、村政权和民兵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农会主任刘金俊,共产党员王章礼、马中堂、王玉学、王德贵,民兵赵金凯,村民王子炳先后被杀害。其他一些共产党员、农会干部、民兵为保存革命力量背井离乡,王全德最后一个连夜出走,暂避浚县裴庄。村地主还乡团向王的一叔伯兄弟要人,并恐吓若找不回王全德,就拿其问罪,并株连全家,还诱骗让买一支枪。一向胆小怕事的叔伯兄弟无奈去裴庄向王说明情况。深明大义的王全德说:“一人做事一人担,不能因为我再连累你”。当晚,王全德回村后就住在与之近门的还乡团员王××家里,第二天一早即大义凛然的去了村还乡团驻地。王惨遭毒打,敌人一无所获后,狠毒地将其用铁丝穿透锁骨,押解到贾席珍所控制的白道口灭共委员会核心区韩河京村小寨内请功。一路上,王全德义愤填膺,骂声不止,路人见了,无不痛惜。在匪窟,贾首先封官许愿,企图诱其就范,将村共产党一网打尽。王全德软硬不吃,坚不吐实,棍棒、皮鞭、老虎凳、灌辣椒水等酷刑用尽,丝毫没能动摇其革命意志,回答均是“不知道”三个字。贾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将王衣服扒光,吊在树上,下堆柴火燃烧,脖子挂上石块,继续用皮鞭抽打、审讯。生死关头,王全德坚贞不屈,后被拖到温村村外枪杀,临终前昂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终年38岁。时间是1946年农历十二月二日,距本村二次解放只有十二天。

为了纪念王全德烈士,1947年农历三月初六日立石悼念,碑文写到:“耳公受训后每作之事人不能作或谓受良好家庭教育大有益于世人自公参加共产后立志奋斗非将威名震荡环球功业永垂宇宙不忘发奋飞腾”横书“英勇堪钦”。

刘庚仁( 1902年——1964年),男,汉族,出生村一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扛长工,过着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

1942年12月5日,冀鲁豫地区成立第四军分区,辖八路军南进支队的十六团,在滑县和周边地区开展以反“蚕食”、反“封锁”、反“掠夺”为主的游击战,沉重打击了日、伪、顽势力,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次年春,刘庚仁参加十六团,编入二营四连任战士,转战于抗日第一线。

卫南战役

1943年7月30日下午3时,卫南战役打响,十六团在瓦岗一带正面主攻,担任尖刀突击队的四连跳壕搭梯,冲上原庄寨墙,人村巷战,全歼伪四十六师残部并俘伪师长,毙敌200余人。刘庚仁在战斗中表现英勇,被提升为班长。

1944年5月19日,双村营战役打响,担任主攻的十六团在胡乃超参谋长指挥下,英勇作战,突围时,胡不幸牺牲。后十六团和骑兵团隐蔽进入白道口以北靳庄设伏,又歼敌1100人,刘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4月,白道口一带解放后,刘庚仁随团参加了著名的南乐战役0 24日夜该战役打响后,刘庚仁所在的十六团向元村守敌进攻,消灭敌大部,刘臀部受伤,不下火线,随团继续围歼逃至村东南日军碉堡内的余部。5月7日伪贾席珍、王书林部在姜庄据点予以反扑,9日夜,十六团、骑兵团趁敌立足未稳奔袭姜庄据点,为举行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滑县战役

刘庚仁随团参加“豫北战役”、“滑县战役”,屡立战功。抗日战争胜利后,刘编人二野一纵队。

1947年6月东渡黄河,参加了鲁西南战役0 8月底,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11月16日,攻克了宿县,直逼长江。

1949年4月15日,从安徽枞阳渡长江时,刘庚仁升任排长。渡江后转战于屯溪、婺源、东平一带,1 1月抵达贵州,参加剿匪。

1950年10月,刘庚仁转业到贵州省交通厅,先后在公路局、航运局任办事员、科员、主任科员等职。

1958年,刘庚仁提前退职休养于贵阳。

1962年,刘庚仁携子女返回故里。

1964年,刘庚仁因病逝世,享年62岁。

王其林(1907年——1982年),父辈人丁兴旺,弟兄7人,有“七狼八虎”之说。家境虽不富裕,亦属村中颇具影响门户。

王其林自幼聪颖,读过几年私塾,算得上村里的文化人。后因家庭少步败落,其又染上吸大烟恶习,不几年家便一贫如洗。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入华北地区。1938年春夏之交,在濮、滑、东、长一带建立由中共直南特委利用国民党名义创建的抗日游击队,番号为冀鲁豫边区八县保安司令部民军第四支队,队伍迅速扩大到近千人。王其林同秦道龙满怀抱负参加民军,随军深入敌占区实习,在打击煤矿警备队、袭扰道清铁路、攻击鹤壁集伪据点战斗中机智英勇,先后从战士晋升为班长、司务长等职,还不时骑马带枪回家,引起周围大户注意。

1939年春,民军北上,王其林与所在支队失散,被迫返乡。

1944年,王其林积极参加民主民生斗争,进行减租减息,增资增佃。一向被地主阶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王被抓,先送至安徽省蚌埠挖煤,后被谴往日本北海道煤矿当劳工。

因环境恶劣,劳动超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饥寒交迫,非伤即病。更由于受到精神、肉体虐待,轻者伤残,重者致死,甚至不时发生因病被活埋和人吃死尸现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消息传至日本煤矿,王其林同众劳工一起,争权益,砸工厂,是年11月回到祖国怀抱。

1946年11月,国民党王敬久集团第五军约9个旅近5万兵力,由滑县一带并肩北进,离陵、内黄两县随之全境沦陷,土地改革中逃亡的地主还乡团卷土重来,大肆进行反攻倒算,区、乡政权和民兵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干部、党员、民兵及土改中的积极分子部分被杀,村王全德、刘金俊等多人遇难,王其林等免遭一劫。

豫北战役

1947年3月,第二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发动豫北战役.4月中旬楚旺攻坚战后,高陵全县解放。经区委批准,村恢复的党组织,由王其林任支部书记。王其林在区委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贯彻“五四指示”,成立贫农土改复查团,联合中农开展土改复查运动,清查和孤立地主富农,重点打击还乡团的反攻倒算。至此,村政权牢牢掌握在以王其林为主要负责人的共产党人手中。该阶段,面对土改复查、对地主还乡团的清算及胜利果实分配的复杂局面,王其林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党的政策掌握准确,地主的浮财该收的收,胜利果实该分的分,在县区带了好头,产生很大反响。

是年大扩军,支援前线作战。经过王其林为负责人的党支部广泛发动,全村此次参军人数达74人,支前民工300余人,为全国的解放立下功劳。

王其林对村人喜欢半个多世纪的大平调艺术情有独钟。尤其在“板凳头”班登高台的过程中,他大力支持,使村大平调完成了一个历史跨越。

王其林对人才的培养有目共睹,对大平调戏班中进步青年的培养更胜一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时,经其推荐出去工作的有王华国、刘国治、和玉山、王国禹、王其桥、王其省、王秀英、王长宽、赵新修、王东双等十多人,其中有两人成为县级领导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村回归滑县二区(白道口),王其林当选为二区区委委员,出席了中共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运动中,还是和西呼并村,南呼并乡过程中,王其林均为党支部书记。

1957年9月,滑县改设1镇3区25个中心乡,村所在的南呼乡合并白道口区四间房乡,王其林作为南呼乡书记参加专署会议。

“文化大革命”中,王其林已不是当权派,但有人将其诬陷为叛徒被进行过批斗。

1979年7月,年已72岁的王其林,在村全体党员民主选举中当选为支部委员,分管学校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继续发挥余热。

1982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王其林因病逝世,享年75岁。

周边村庄

大吕庄村 地址:安阳市滑县

吕庄村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东吕庄村 地址:安阳市滑县

西吕庄村 地址:安阳市滑县

小吕庄 地址:安阳市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