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安村
后安村 后安村建制沿革 后安村自然资源 后安村人口民族 后安村历史文化 后安村风景名胜 后安村著名人物
后安村 , 白道口镇中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北接周街村,南望白马坡,东接 前安村,西邻西河京。村内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长400 米,东西长500米,村庄面积300亩。早在元朝,村西北约一里处,居住着八户尚姓人家,时称尚庄。元末明初,战乱频发,中原大地,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李氏三兄弟随迁民大军,跋山涉水,迁来中原。一兄弟落户于浚县东九股路村,一兄弟南下远走,至今去向不明,另一兄迁居于此,用芦席搭了茅庵,开始垦荒种田,在此地繁衍生息。因结芦席为庵,此地称为席庵。当时地多人稀,为方便农具相互借用,尚庄的八户人家也搬迁于此。之后,赵湖村东南约一里地的采堂村采氏一族,为避水患也搬迁到了金堤之上的席庵村,与李姓尚姓共同居住。金堤之上,能年年躲过水淹,图安居之意,随将席庵村改名为“安上村”。三姓族...
详情后安村 , 白道口镇中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北接周街村,南望白马坡,东接 前安村,西邻西河京。村内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长400 米,东西长500米,村庄面积300亩。
早在元朝,村西北约一里处,居住着八户尚姓人家,时称尚庄。元末明初,战乱频发,中原大地,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李氏三兄弟随迁民大军,跋山涉水,迁来中原。一兄弟落户于浚县东九股路村,一兄弟南下远走,至今去向不明,另一兄迁居于此,用芦席搭了茅庵,开始垦荒种田,在此地繁衍生息。因结芦席为庵,此地称为席庵。当时地多人稀,为方便农具相互借用,尚庄的八户人家也搬迁于此。之后,赵湖村东南约一里地的采堂村采氏一族,为避水患也搬迁到了金堤之上的席庵村,与李姓尚姓共同居住。金堤之上,能年年躲过水淹,图安居之意,随将席庵村改名为“安上村”。
三姓族人共同在这里垦荒种田,农具互用,和睦共处。农闲时节,白马坡的盐碱土壤,土淋成小盐及大碱,挑担四方贩卖,贴补家需。虽勉强顾住温饱,但也四邻和谐,尊老爱幼,共建家园。当时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中执掌事务的族长,站金堤高岗之上,遥眺西方苍穹,心潮澎湃,忆往昔,于山西洪洞槐树下,迁徙跋涉,来到这里,已有多年。为让后人记住是西迁而来,三姓族长商议,将安上村改名为“西安村”。
直到上世纪土改时期,一邮差送信至此,遍查全村并无信笺上所标之人,村中一老人说:“白道口西南约十五里也有一西安村,去那里找找吧”。邮差最后在那里找到了收信人。为避免村庄名字混淆,报请政府,随将村名改为了“后安村”,一直沿用至今。
2500亩耕地
全村现有人口900人,全是汉族,村民中有高中中专文化80人,大专15人,本科8人,研究生2人。姓氏有采、李、尚、齐、王。
二月初二的龙王庙会;正月十九的长舂观庙会;二月十九的菩萨庙会。
龙王庙、菩萨庙、天爷庙、三官庙、土地庙、长春观。
领妞、采春和、尚秀领,三位老革命同志,抛家离妻,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身经数战。采领妞牺牲于卫南县上官村,采春和尚秀领牺牲于山东省英州。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建国后,滑县人民政府追认三位为烈士,并在县烈士陵园里,立碑纪念,告慰英魂,让后人世代缅怀。
采公,名论述:出生于1921年,卒于2009年,一生勤奋好学,从教多年。中年时期,开始行医,看愈病人不计其数,三里五村的病人就医,他从不收费,远处乡邻,他只是收取医药本钱。他精通医道,多方面知识渊博,人文礼仪无不谙熟,知识传授从不吝教,与白道口多村的采氏族人,修订了“采氏族谱”,受到八方乡民的高度评价,八十九岁时,在后安村病故。
李永卓:明代晚期秀才,性格耿直,不畏强权,人称“铁毛秀才”。
周边行政单位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镇嘴安瞟村上轱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周边
白道口镇曳搛村后安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周边村庄
后安村
地址:安阳市滑县
后安村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二安镇后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