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镇

石林镇 山城区石林镇 石林镇概况 石林镇沿革 石林镇自然环境 石林镇交通区位 石林镇文化遗产 石林镇美食小吃 石林镇红色历史 石林镇古代建筑 石林镇古代商业


石林镇是河南历史文化名镇,剪纸艺术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总户数9870户,人口4.03万。位于 鹤壁市山城区东部太行山东麓,北接安阳,东部和南部邻汤阴。历史悠久,既有唐寺、宋庙、清民居古建筑的古色古香,又有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2005年5月被纳入河南省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二十六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石林镇位于鹤壁市北部,西依太行山,南临淇水。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4.03万人。辖西石林、中石林、东石林、南唐宋、前马、西马、东马、军王庄、黑家岗、罗庄、施古道、张家爻、白寨、时丰、北唐宋、黑塔、东寺望台、西寺望台、前柳江、后柳江、大么屯、赖家河、卜家沟、胡家沟、三家、温家沟、小寨沟、李古道、范家坟、宋沟、郑沟、西九寺、店庄、沈柏、柏乐、苗庄、淇洪、耿寺、柳涧39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汤鹤铁路、豫39省...

详情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介绍

石林镇是河南历史文化名镇,剪纸艺术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总户数9870户,人口4.03万。

位于 鹤壁市山城区东部太行山东麓,北接安阳,东部和南部邻汤阴。历史悠久,既有唐寺、宋庙、清民居古建筑的古色古香,又有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2005年5月被纳入河南省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二十六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石林镇位于鹤壁市北部,西依太行山,南临淇水。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4.03万人。辖西石林、中石林、东石林、南唐宋、前马、西马、东马、军王庄、黑家岗、罗庄、施古道、张家爻、白寨、时丰、北唐宋、黑塔、东寺望台、西寺望台、前柳江、后柳江、大么屯、赖家河、卜家沟、胡家沟、三家、温家沟、小寨沟、李古道、范家坟、宋沟、郑沟、西九寺、店庄、沈柏、柏乐、苗庄、淇洪、耿寺、柳涧39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汤鹤铁路、豫39省道过境。

1958年建石林公社,1985年改乡。1997年,位于鹤壁市郊区东部,距区政府10千米,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军王庄、小寨沟、西石林、中石林、东石林、李古道、范家坟、宋沟、店庄、郑沟、西寺望台、淇洪、苗庄、耿寺、沈柏、柏落、柳涧、西酒寺、胡家沟、张家窑、前柳江、大磨屯、赖家河、东寺望台、黑塔、寺丰、白寨、施古道、卜家沟、罗庄、黑家岗、北唐宋、西马村、漫家沟、东马村、后柳江、前马村、三家村、南唐宋39个行政村。?年划入山城区。2010年1月4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2010年代码及城乡分类】410603100:~201 111西石林村 ~202 112中石林村 ~203 111东石林村 ~204 112南唐宋村 ~205 111前马村村 ~206 111西马村村 ~207 111东马村村 ~208 220军王庄村 ~209 220黑家岗村 ~210 220罗庄村 ~211 220施古道村 ~212 220张家爻村 ~213 220白寨村 ~214 220时丰村 ~215 112北唐宋村 ~216 220黑塔村 ~217 220东寺望台村 ~218 220西寺望台村 ~219 220前柳江村 ~220 220后柳江村 ~221 220大么屯村 ~222 220赖家河村 ~223 220卜家沟村 ~224 220胡家沟村 ~225 220三家村村 ~226 112温家沟村 ~227 112小寨沟村 ~228 112李古道村 ~229 112范家坟村 ~230 112宋沟村村 ~231 112郑沟村村 ~232 220西九寺村 ~233 112店庄村 ~234 112沈柏村 ~235 112柏乐村 ~236 112苗庄村 ~237 112淇洪村 ~238 112耿寺村 ~239 112柳涧村 (原石林乡代码410603200)

石林镇地势西高东低,属浅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海拔高度200米左右。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4℃—14.0℃,年均降水量625—675毫米,全年无霜期222天。凌河、汤河分别自北部、南部流经,有汤河水库、温家沟水库等小型水库6座,水利灌溉面积达到3.1万亩,成为 山城区重要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

这里位于 豫北城市中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东距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3公里,境内省、市、区三级公路总里程超过100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向北到北京不足五个小时、向南到新郑国际机场仅两个小时即可到达,交通便捷。

剪纸石林镇的柏落、罗庄、南唐宋、郑沟四个村的剪纸艺术比较突出。尤其是柏落村,50岁以上的妇女大都会剪纸,该村村民刘树东的剪纸作品最出名。剪纸艺术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社火石林自古就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每年元宵佳节各村都有文艺活动。中石林、李古道、罗庄、耿寺等村的高调、乐腔最为古老。以村为单位的民间表演队表演节目,也叫“出故事”。耿寺村的高跷抬阁、寺望台的高跷、军王庄的抬花轿等最为精彩。

金龟舞《金龟舞》这项民族民间舞蹈,是鹤壁市石林镇时丰村众多民间历史悠久的项目之一。查证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现为省非遗项目,并报国家级。

粉条粉皮三家村粉条历史由来已久,全都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原料选用上等的红薯粉和绿豆粉。粉条粗细均匀,久煮不烂,因而远近闻名。在粉条的基础上,又开发了粉皮。

三家村蜂蜜三家村有养蜂采蜜的传统。养殖的多数是土蜂,现蜜蜂品种得以改良。

石林小米石林历史上就是小米的主产地,石林多为岗坡旱地,小米生长期多施用农家肥,尤其是石磨生产的小米口感香甜,粘、烂,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石林军事会事会议

1947年6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石林村法隆寺中佛殿召开各纵队首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副司令员徐向前、腾代远、参谋长李达以及各纵队首长陈再道、宋任穷、王近山、陈锡联、曾思玉、王宏坤、王秉璋、杨勇等。

石林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两翼钳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方针,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打入蒋管区,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石林军事会议的历史价值

刘伯承同志在《刘伯承回忆录》中写到“石林会议后,准备出击到外线,到大别山。打出去前,还准备打几仗,多消灭点敌人,出去包袱轻点,也减轻点根据地的负担。如打了汤阴,打了安阳等,这些都做了,这才过黄河南下。”

历史验证,“石林军事会议”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重要转折点,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标志,是刘邓大军这支英雄部队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见证,在我国军事史、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既丰富了刘邓大军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原的文献记载,又把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起点由抢渡黄河向前推溯至“石林军事会议”,弥补了中国革命史文献中的一个空白。

石林军事会议旧址的保护开发

2005年4月,“石林军事会议”旧址被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列为“鹤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2010年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其纳入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主线的“中原解放战争战地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列为全省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二十六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6月,省政府将其列为“河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乡镇。

石林古代民居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九门相照”。它是石林古代民居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所谓“九门相照”就是整个民居从前到后有三重院落,共九道门,在同一中心轴线上,一字排开,门与门相照。建筑物结构一般采用石头地基,上部为砖木结构。

三家村古民居三家村也叫三冢村,因 管叔、 蔡叔、 霍叔葬于此得名。三家村老街古建多,且以“九门相照”居多。宋、明起,三家村张姓族人便定居于此。建筑物形式多样分别有楼、瓦房、平房,装饰花样繁多,图案异彩纷呈,绚烂多姿。有些建筑物虽然已经破旧了,但从现存的建筑上仍然可见当年建筑物的风采。仅从这些建筑物的斗板上就可看到万字,福字,寿字图案,万字不断头图案,钱形图案,万字与钱字合一的图案,这些图案千变万化无一重复。房角的墀头也雕有各种不同的福,寿,宁,康字样和莲花,菊花,麒麟等图案,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平安,长寿的美好愿望。

索家大院”位于东马村“索家大院”相传是一索姓人家府第,后成为李姓宅院。它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院落,而且都是“九门相照”。院内楼房,瓦房,平房布局工整。东院临街东南角和西院西南角各有一座高大的青砖更楼,上面有枪眼,城垛。西院最后一进院主房是五间瓦房,是整个建筑中最别出心裁的一座。瓦房东西两间“甩袖”,中间三间有1.5米宽的走廊.走廊外侧有两根红色木拄。柱上装饰雕刻精美的云纹图案。房门顶上有木质槅扇。房角有墀头。房屋建筑风格是明末清初建筑。

卜家沟村古民居为清代建筑,数量多,且保存完好。人们把土地与建筑融为一体,使“九门相照”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有一座“九门相照”背靠土岸,门前开阔。门楼高大,气势宏伟。进入其中,院落小巧玲珑。它最后一进院东面是一座两层楼房,西面是瓦房。楼房门斗板上刻“竹苞茂盛”四字。而南面土岸上被开凿出一孔宽敞的土石窑洞。如果不是仔细观看,根本发现不了那是孔窑洞。

罗庄民居也特别富丽堂皇。以付景泰的住宅为例,在他宅第中有一处“九门相照”简单明了。南北长约150米,宽约18米,三进三出自成一体。九道门从前而后首尾想见,格外顺敞。整个建筑虽然简单,却不失豪华。门楣之上木雕彩绘花纹,房檐下门窗斗拱上朱漆,彩塑独具匠心。虽经过风雨剥蚀,依然可见当年的风韵。整座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防御功能,宅内门后有杠、门栓等五道安全装置。门前原有更楼一座,楼上日夜有专人打更看守,主要负责住宅内及周边人家的安全。

时丰古民居位于时丰老街,是王泽辩兄弟三人宅第,长150米,宽约90米是典型的“九门相照”,为明末建筑。该建筑群整体布局合理,房屋错落有致,气势辉宏。

张家祠堂位于石林三家村,明代建筑,有院和享堂。大门门楼和享堂大殿屋脊上装饰有兽。享堂有三间,出檐抱柱,大殿内有木雕槅扇,东西两墀头上装饰有麒麟图案。堂内供奉张姓祖先木雕牌位一座和石碑一块。

崇兴寺位于石林耿寺村。始建于唐代,历代再扩建,至清末,寺院占地约4000平方米。寺内现存佛殿两座,石碑、罗汉像座和石雕罗汉像。

火帝真君庙位于西寺望台村南。火帝真君庙始建于唐贞观三年,明正德十二年和清乾隆六年重修,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庙内遗存有古佛祖石像一尊,古石碑半块及碑座、古石香烛各一座,石迎风、石压风各一对,石墩六个,石兽两对, 宋时萧银宗屯兵扎营时所用旗杆二处。后在原址上又修复庙宇十三间,戏楼十五间,转花楼六间,六角亭一座,水井一眼,配房六间,庙内供奉有多尊神像。

郡王庙又叫真武庙。位于大么屯虎头山。郡王庙始建于宋代,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约为4000平方米。据庙内石碑记载明弘治五年重修,万历三十年和清光绪二十年又修。原有正殿和东西配殿多间,庙内现有大殿三间,东西殿各三间,客房八间,戏楼一座,遗存《重修真武碑记》等古石碑四座。据传说,古有一神勇无比的将军夜跨神虎巡山,百姓常于夜间听见虎啸和银铃声,因此该山得名虎头山。由于此庙灵验异常,历代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庙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十分热闹。

泰山庙位于黑塔村。因村中有黑塔故村名黑塔,相传村中有东大寺、西大寺两大寺院,而且寺内塔石林立。至清代,因羑河水每次泛滥成灾,逐渐衰落。村中现仅存有泰山庙和黑石塔,据泰山庙门前石碑记载,清道光年间和光绪年间两次因河水淤积泰山庙台阶十层而重修。现庙内存古庙宇一座,古石碑两座,神像四尊。

卧龙岗天齐庙位于石林罗庄村东,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汉明帝永平年间,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占地7450平方米,庙内有月台、山门、戏楼、三吨重的铁钟、六合石佛塔等,有“千年古刹”之说。建筑风格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布局对称合理。1947年4月至6月,刘邓首长指挥豫北战役时,曾在此设立指挥部。(附天齐庙全貌图)

古观音堂位于东石林村南岗,背靠将军岗,下临汤河支流,现存佛堂一座,清代石碑一通。

老爷庙桥位于三家村。该桥属于拱桥的一种,为石台石拱结构,跨1.3米,台高1.2米,桥面宽大10.8米,长工10米,清雍正十三年重修,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桥体题字“日月星明”仍清晰可见,虽老爷庙不复存在,但是当年的古桥却风韵犹存。

冬青桥位于三家村。建于清乾隆十五年,有250多年的历史。该桥属石台石拱结构,跨径3.25米,台高1.5米,桥长10米,属半圆拱单孔拱桥。桥体石面纹路雕刻清晰,桥体古朴凝重。

石梁桥位于三家村。建于明建文元年,已有600多年历史。结构属于3孔石台砖拱结构,属马蹄拱桥。3个桥拱跨径均为1.4米,台高1.5米,桥面宽2.6米,桥长5.9米。

北鸳鸯桥位于东马村。该桥跨径3米,台高0.5米,桥面宽5米,桥长12米,也属于石拱桥的一种。建于唐僖宗中和辛丑,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桥两侧拱石上雕镇水兽,雕工精美,栩栩如生。南鸳鸯桥始建于元天历己巳年,重修于清末,桥跨径2.8米,台高0.5米,桥面宽4米,桥长10米,为石台拱结构。

顺行桥位于石林北唐宋村北。建于清道光五年,今有180年历史。该桥属于单孔石台拱结构,跨径3.2米,台高1米,桥面宽4米,桥长30米。据桥头石碑记载,该桥是往来于鹤壁与汤阴的煤商出资所建。

黑塔原在黑塔村中,因塔为黑色石头雕刻垒砌而成,又因塔石材质细腻,人称“黑玉塔”,也叫“黑塔”。现迁至黑塔村北岗坡之上。塔为四方形,塔基4米见方,高约4米,分12层。塔基座上雕四大金刚,第二层雕西方三圣图案;以上三至十一层每层上雕三位佛,最上层是宝顶。整座塔通身黑色,雄壮而庄严。

曹操墓时丰村北原有两个大土堆,当地人称“大冢”和“小冢”。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在大冢附近浇地,水流至此漏于地下,遂挖地三尺以探究竟,挖出墓石碑刻,后经汤阴县文物部门考证为 曹操墓。据当时参与挖掘的老人回忆,该墓用白石垒砌,规模宏大。四壁雕刻精细,有龙纹图案,墓门上有朱砂大字。现仍有部分地下建筑。

李燧墓李燧墓位于山城区石林镇李家坟村东北隅,明弘治年间,官至工部尚书的 李燧75岁告老还乡,死后葬于此。李燧墓围墙长约800米、宽300米,墓区大门朝南,原有多级青石台阶和长10米、高6米的青石牌坊。牌坊下面立有两排石柱,石柱前有两个高约两米的石狮子,石狮子旁边分别立着两只石羊。墓区内原有旗杆、神道和石象生等物。

时丰摩崖石刻时丰村南羑河南岸悬崖上有一处村民称为“大石炕”的地方。“石炕”平整光滑,“石炕”下方有三米见方的摩崖石刻,隔河而望可见有“相州龙兴寺”“唐”、“天”等字样。

赖家河商周文化遗址位于石林乡赖家河村,于1981年首次发现,1982年、1984年先后两次进行复查,查得文化层厚度1米至1.5米。遗址内发现有3个遗址,坑距为1.5米左右,坑口直径1.5-2米。赖家河商周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文物多为灰陶片、石器和陶器。此外,还发掘出一定数量的兽骨和鹿角龙山时期等文物。

黄沙洞位于石林赖家河村青龙山上,山腰部从东至西并排有三个天然石洞穴,称“黄沙洞”。西面一洞,相传绕山转岭,与鹤壁集房子山相通。这里也是赖家河商周文化遗址的所在地,出土过大量的文物。

平顶柏位于赖家河青龙山上,树龄1000多年。因树冠平整如砥,旁枝从不向上生长。传说为北宋时期箫殷宗征战路过此地,在该树上凉过战袍而压平。

神庙岗位于时丰村西。现长约400米,宽约60米,岗上松柏成林,四季长青。传说村中人家办喜丧之事,晚上到此烧香,早上就能取到所需桌、椅、锅、碗等物,此岗就叫神庙岗

豫北第一湖—汤河水库1958年修建,位于石林与汤阴县交界处。水域面积8000亩。水库中部有两个半岛,面积6.7万平方米,岛上树木丛生,植物茂盛,各类野生鸟类栖息于岛,繁衍生息,是一处天然的鸟类博物馆。周围鱼塘遍布,花木丛生,河滩宽阔,可划船、餐饮、垂钓,供旅游开发利用。

煤炭运销清中后期,随着鹤壁煤矿的兴起,石林乡成为鹤煤外运的主要通道,可分南北两条路线。北线由鹤壁集经罗庄到汤阴;南线由鹤壁集走校场、鹿楼,耿寺过吴家洼到宜沟,直运淇县,浚县,滑县。

罗庄是鹤煤外运的最大集散地。由清代至民国初期,罗庄贩煤、运煤的商户有十几家,其他小煤商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付景泰的景泰煤厂,付升华、付长只兄弟开的南德盛、北德盛煤厂,新记煤厂、复庆煤厂等煤厂最有名,规模也最大。煤炭运输方式多采用人推马拉。一般脚夫零辰从鹤壁集、沙锅窑出发,中午把煤送到罗庄各大煤厂。汤阴城里、菜园、任固、高城等地以及东边更远地区的煤商头天晚上住宿在罗庄,中午装车运往各地。罗庄的煤厂规模大、本钱足,常常赊账给各地煤商,而且不欺不瞒,诚实守信,对远道来的煤商来往安排食宿,因此,罗庄煤商生意兴隆,老街里车水马龙,最多每天有近百十辆车运送煤炭。罗庄煤厂最兴旺的时期,由鹤壁集煤矿修有小罐车道到道罗庄,每天工人们都推一节节罐车由小铁道往返于罗庄和鹤壁集之间,大大提高了煤炭运销量。

煤炭外销带动了运输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700口人的罗庄村,几乎每家都有人从事煤炭运销。李安学老人的父亲、伯父、每天往返鹤壁集和罗庄之间运煤,挣脚钱;82岁的李合堂老人一家几辈人卖煤,送货到汤阴,收现钱。他们肩扛背驮,牲口拉。牲口驮煤,赶脚人为了多运煤,背上再背一袋。

旅馆耿寺是 淇县、 浚县、 滑县通往鹤壁西部山区的必经之路,也是石林第二条鹤煤外运通道,距离 鹿楼集又近。每天赶集上店的,做买卖的络绎不绝。特殊的地理位置给这个800口人的村子带来了商机。一个耿寺村十三座旅店(也叫留人店),店内食宿设施齐全,有客房和牲口棚。李春喜家的店最大。光房子就占地一亩多,仅牲口槽就十三个,一个槽上可栓四到五头牲口,最多能容纳六十头牲畜吃草料。随着人流量的增加,铁匠铺、木匠铺、煤厂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

皮革作坊三家村原有皮革作坊,主要生产皮鞭、牲口套等生产生活用品。

铁匠铺石林铁匠铺主要生产锄头、镰刀、铁锨等生产生活工具。分布在耿寺、石林和寺望台等村。

周边政府机关

石林镇人民政府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S302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S302

中共山城区石林镇委员会 地址:鹤壁市山城区010县道与302省道交叉口东南50米
鹤壁市山城区010县道与302省道交叉口东南50米

周边景区,

鹤壁鹤鸣湖景区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郑沟村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郑沟村

周边乡镇

石林镇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

周边村庄

中石林村 地址:鹤壁市山城区

东石林村 地址:鹤壁市山城区

西石林村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政府北(胡后线西)

黑塔村 地址:鹤壁市山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