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镇

花石镇 禹州市花石镇 花石乡 花石镇名称来历 花石镇历史沿革 花石镇行政辖区 花石镇社会 花石镇城镇建设 花石镇历史文化


花石镇, 河南省 禹州市市辖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花石镇位于 禹州市西北部郊区,距 龙岗新区13公里。全镇总面积72.02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4.7万亩,辖33个行政村,2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097人(2017年),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8300人。 是一个以农业经济繁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农业大镇和新兴工业镇。花石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省会 郑州仅80公里,距新郑机场30公里,省道S237线、 永登高速公路横贯南北,省道彭花路贯穿东西,与禹登铁路,在全镇形成三横一纵的交通网络。花石镇地形复杂,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境内红干石、耐火石资源丰富。近年来,花石镇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优势为驱动,带动了全镇整体经济迅猛发展。全镇形成了铸造、“三粉”加工,板材加工、中药村种植、...

详情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花石镇所有主城区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花石镇介绍

花石镇, 河南省 禹州市市辖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花石镇位于 禹州市西北部郊区,距 龙岗新区13公里。全镇总面积72.02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4.7万亩,辖33个行政村,2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097人(2017年),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8300人。 是一个以农业经济繁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农业大镇和新兴工业镇。

花石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省会 郑州仅80公里,距新郑机场30公里,省道S237线、 永登高速公路横贯南北,省道彭花路贯穿东西,与禹登铁路,在全镇形成三横一纵的交通网络。

花石镇地形复杂,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境内红干石、耐火石资源丰富。近年来,花石镇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优势为驱动,带动了全镇整体经济迅猛发展。全镇形成了铸造、“三粉”加工,板材加工、中药村种植、畜牧养植等五大特色产业,生产的产品远销全国17个省市区。

清康熙年间,村南沟深涧阻,商旅往返艰辛,遂建红石桥一座。此桥初名“三砖桥”,传说上京举子捐“四十八两黄金”建造。清嘉庆四年(1799)年,于红石桥北筑寨一座,号曰“永安寨”。据传,因桥砌五彩花石一块,“永安寨”遂以花石代称。古时也有称“花池”者。三座寨门,南曰“花石”,东曰“枕颍”,西曰“怡山”。寨内呈“丁”字街巷布局。后因清末民初刀兵不止,杆匪蜂起,加之户丁淅增,商家入驻,寨垣日显狭小。清同治元年(1861),接原寨北寨墙再建一寨堡,遂有南北寨之分。南寨北墙,即北寨南墙,南北寨共和一墙,开设一门相通,呈连环之局。出于安全考虑,北寨未另辟寨门,且在南北线上数设“腰门”。

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 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仍辖密县、新郑二县。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新郑从钧州划出,钧州仅领密县。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 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 禹州。花石镇辖区分属白沙里、王桥里。

清初沿袭明制,仍设禹州,归 开封府管辖,领 密县一县。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为 直隶州,领 新郑、密县二县。十二年降为散州, 乾隆六年(1741)复隶属开封府。花石镇辖区属钧阳里。

中华民国初年改里为区,改甲为保,钧阳里为钧阳区,花石镇辖区属钧阳区。

1928——1936年禹州改为八个自治区,六区为花石。后废自治区,设区公署,署下设联保处:禹州设城关、姚召寺、古城、花石、文殊等五个区公署。花石镇辖区属花石公署。

1941年撤销区公署,改为花石镇。

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禹州建立八个区,第四区为花石区。

1962年6月29日,禹州政区又调整为13区两镇,仍为花石区。

1968年11月11日撤区,划分为21个公社,为花石公社。

1984年4月,原来的人民公社改称“乡(镇)”,为花石乡。

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县设立禹州市,为省直辖县级市,计划单列。花石乡仍直隶禹州市管辖。

2013年撤乡建镇改称花石镇。

辖33个村委会:花南村、花北村、阎寨村、王庄村、荆山岭村、徐庄村、王桥村、许屯村、张村、张寨村、崛山村、西刘垌村、柴垌村、东柳村、西柳村、白北村、白南村、桃园村、白佛张村、白龙村、罗义村、侯楼村、夏庄村、冯庄村、山张村、冯家门村、蜂王湾村、神林店村、孟庄村、观音堂村、柳树沟村、郭寨村、河东张庄村。

中学教育质量继续在全市保持前列,中学中招总成绩在农村中学中居 花石镇美丽乡村 (3张) 全市第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乡参合率达到90.6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28人,完成任务100%。60岁以上老人开始领取每月60元的养老金。新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合率达到91.28%;

完善许洛路、彭花路、禹登高速两侧平原林网和绿色通道,栽种各种树木5.5万余棵。以沿省道村为重点,在全镇33个行政村中开展了村庄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聘任35名保洁员,对垃圾进行了清运和管理,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讨论制定了河东张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案,当下禹州市规划局测绘部门正在对该社区的地形地貌进行测绘,2012年3月底前准备起动建设。

花石镇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景色秀美,风景宜人,碧波荡漾、浮光跃金的白沙水库如一面明镜镶嵌其中,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颍河水似一条玉带流经全境,秀美的五旗山巍巍挺立,苍劲的云头岭霞遮雾罩,自然美景美不胜收,义勇武安大殿、闫寨夏文化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爷庙、石佛寺、龙潭寺等个代悠久的唐代建筑,这些历史人文景观让人看后,又令人叹为观止,另在王桥村东侧,原有刘知远次子后汉隐帝刘承佑的颍陵,在文革中被破坏。三国名将关羽千里走单骑,河北寻兄,“过五关斩六将”的第一关东陵关,更是因为关云长的英雄气概而声名远播,千年不衰,东陵关还有着优美的风景,远看,关左是箕山山系的群峰环绕,关右是具茨山系的层峦叠嶂,近看,颍水涛涛,切割得峡深谷幽,峭壁巍巍,秀美的花石镇,美丽的白沙湖,千古绝唱东陵关,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度假圣地。看优美风景,品特色小吃也是花石一绝,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花石羊肉汤更是以独具特色的风味,老少咸宜、肥而不腻的口感,让人吃后赞不绝口的感叹吸引着八方宾。与钧瓷有异曲同工之美的颍河石硬度高,意境美,常有奇妙之作现身。

白沙湖位于禹州西北30公里,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集观光、会务、度假、娱乐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白沙水库东起二龙山,西接逍遥岭。景区内有石崖峭壁,石雕佛龛,石径幽壑,飞瀑清泉,湖心小岛,游艇帆船,古木幼林,画壁勾檐,粼粼碧波,柔软沙滩。一年四季、一日四时,阴晴雨雪,旦夕晨昏,景随时易,景随步移。您可以乘扁舟荡漾,可以坐快艇穿梭,可以篝火野营,可以夜听松涛波声晓看红日青山。景区东岭关是三国时期关羽保护二位皇嫂“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时“过五关斩六将”的第一关,至今还遗存有“义勇武安王庙”。庙前有戏楼和望嵩桥等文化遗迹。

石羊关石刻是北魏时期官道上设置的关隘遗址处的一处石刻。“石羊关”原名“阳城关”,南临颍河,北靠九顶凤凰山,是个东西长、南北窄的小乡村。原村在古关隘所在处,村子中间立有青石雕刻,昂首仰望的“石羊”,所以称“石羊关”。石羊雕刻刀工细腻,技术精湛,石羊造型美观,形象逼真,不但是村子的象征,更是村民平安、吉祥的寄托。1951年修建水库时,居民全部搬迁,“石羊”也随之迁至新村南头路边。现老村已淹没水中。在老村北岸岩石上雕刻有几处石佛像,据考证为北魏时期所刻制,文字列于下方无佛处,现已剥落殆尽。旁边不远处,有多处古采石场旧址,相传是修建少林寺、中岳庙时所取大型石料之地。

栈道位于 白沙水库上游的玉翠山下峭壁上。其修建年代不详。据传是曹操为了进一步控制洛阳而秘密修建的军事要道,并在此栈道附近长期屯兵。古栈道大部分已遭到破坏,仅留栈孔。现修复长度约2公里,栈道宽1.2米。栈道骨架用钢筋水泥浇铸,外用木板镶铺。沿途建有亭、台、索桥等设备,将白沙水库景区内的鬼谷子洞、姜子牙钓鱼台等景点连为一体,已被游人作为攀登山崖、游览风光的交通道路。栈道由景区西侧山崖处进入林区,是白沙水库景区内的一个重要旅游景观。

禹王洞为一天然溶洞,位于白沙水库支流马峪河北岸。相传禹王曾在此治水。洞外山势雄伟,森林茂密,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洞内洞连洞,路连路,宽者同时容纳六、七百人,窄者仅一人能通过。四壁到处是石花、石瀑、石笋、石柱、石塔,奇洞怪石,气象万千。禹王洞的深度至今仍然是个谜。已探明的共有2000多米,已开发可供游览的约700米。洞有三厅十洞,50多个景点,其中“群狮迎宾”、“禹王观瀑”、“金龟出洞”、“二仙对弈”、“瑶池仙境”、“蓬莱仙岛”、“镇海宝塔”等形象逼真,造型奇特,是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天然溶洞,也是登山、旅游、避暑之胜地。

白沙古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秦汉以来就是 阳翟(禹州市)西北边陲的经济文化中心。以后历代建制沿革及名称虽然有所变化,但它做为禹州西北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却一直没变。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知州刘魁在白沙创建白沙书院,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政府在白沙设立驿站,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白沙镇归钧阳里管辖,是昔日钧阳里的治所所在地。乾隆年间,清政府在白沙设城守营防汛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曾为 民治县治所。后白沙因兵扰匪劫,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河南省大型水库——白沙水库的修建,白沙重现昔日的辉煌。

位于花石镇白北村,,坐北朝南,白沙河从义勇武安王庙门前由西向东流入颍河(水),禹(州)、洛(阳)公路在殿西约500米处由南向北通过。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汉朝武安侯灌夫的祭殿。据《汉书》载:“灌夫好住侠,在颍川作为横恣,侵夺百姓。”三国时,为纪念 关羽经过东岭关,百姓毁灌夫塑像,改祭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但殿名未改。当地也有称为“五虎庙”。该殿历代多有修葺。据大殿前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重建义勇武安王庙碑记庙创与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证明大殿始建于元代晚期,明洪武十九年重修,明正统八年重创之。解放后,河南省文物局于1953年、1963年、1977年前后三次拨款,对义勇武安王大殿后坡和部分檐、檩、构件等进行了修补。义勇武安王大殿面阔和进深皆为三间,歇山九脊式。殿顶为绿色琉璃瓦覆盖,脊筒瓦件饰盘龙,盘龙由东、西两端倾向屋脊中心点。脊鸱和戗脊及垂脊、仙人等亦为绿色釉件。戗脊和垂脊上相对均称的装饰着仙人、兽形构件。从整个殿顶看去,庄重大方,布局合理,兽件、仙人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义勇武安王大殿,在屋脊殿式、瓦件,屋架梁檩、斗拱、瓦件等方面还保留着明代的建造风格。同时,殿架梁檩、檐檩、斗拱等为研究明式建筑法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大殿的对面就是明朝时期建的古戏楼,
  如今保存依旧完整,每年还在唱着大戏,在中国的古戏楼仍发挥着作用的已经是凤毛麟角。

杨家庄园是明清时代白沙望族杨氏家族的民宅,位于花石镇白北村。庄园建于明末清初,占地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系砖石结构。原格局有花园两个,楼房近百座,分布于白沙街中段两侧。现存有花园轮门楼5座,地上有“清嘉庆年制”字样的石刻匾额。杨家大院现存的5组建筑均为5进宅院,院的最后部为花园部分,主建筑为两层10间,红石条铺底,青砖砌墙。中间为二进或三进过厅,过厅大部分为5间,建筑精美,过厅两侧均有配房,过厅前为大门,大院方位为坐东向西或座西向东,大门均向街心。杨家大院建筑是典型的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斗拱高啄。其木雕、砖雕艺术取材考究,工艺精美,是古代建筑技术的宝贵遗产,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位于花石镇白北村,是一座独拱石桥,曾是去往嵩山的必经之路。桥宽6米,长18米,状若彩虹,横跨在颍河支流上游。桥上石栏杆对称,左右各四根,料石雕刻有飞鸟、猴、羊、狮及花卉图案。红石雕龙张嘴向西,欲吞颍河,龙尾向东,大有横扫激浪之势。整座桥造型美观,气势不凡,富有民族特色。桥头碑文记载此桥为“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陆军中将毅军马步统领兼带巡缉等马公志敏号逊斋”。修建碑记载了修建此桥的不易,比先前汉王代楚明修的栈道还难。桥下河水清澈透底,游鱼嬉戏,河两岸垂柳轻拂,清爽怡人,是游人度假消暑的最佳去处。

汉墓群是禹州城西郊汉代直到白沙一带官民集中留下的墓葬群。禹州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国都,秦汉时期又为颍川郡首府,贵族阶层人物较多,城周围也就相应地出现了集中的墓葬区,尤其禁沟以西,地面保留下来的汉代墓冢及地下埋藏的墓室众多,故称“汉墓群”。汉墓群总面积67万平方米,墓室为青砖(即汉砖)结构,上刻有各种图案,系空心烧制而成。从出土的汉墓来看,墓主上有王公贵族,下有黎民百姓;墓室形制不一,各有特点,为全国所罕见,对研究古代葬俗和汉代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刘阁老墓

刘阁老墓位于花石镇白北村,据传为明代开国元勋刘基(即刘伯温)的墓葬。刘基缘何墓葬于此,不得而知。整座墓葬占地13000多平方米,有一高3.4米,方圆50米的大土冢。冢前有柏林,古木虬枝苍翠如墨,以前墓前有鸾殿三间,现只余屋瓦断砖残片。坟前有石人石马仪仗景观。石人石马雕刻细腻,刀法圆润,栩栩如生,维妙惟肖,是中原明代高官墓葬保护比较完整的墓葬之一。

位于花石镇花北村,属明末地方财主看戏用的专用建筑。戏楼坐南面北,砖石结构,宽9米,高5米,深15米,楼前有4根红石柱支撑。戏楼飞檐斗拱,饰以雕刻和图案。雕刻分石雕、木雕塑,图案大多是传统的爱情传奇故事和花鸟图形。花石戏楼与古时大院相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户庄院式建筑群。花石戏楼历代都是当地乃至方圆几十里最繁华的地方。每逢唱戏,台下人头攒动,成百上千。就连来往于禹州、洛阳的商贾、香客也在此歇脚看戏。

周边诊所

花石卫生院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花石镇花南平安大道花石卫生院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花石镇花南平安大道花石卫生院

周边乡镇

花石镇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

周边村庄

岭东 地址:许昌市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