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河镇
拐河镇 拐河镇概况 拐河镇沿革 拐河镇历史 拐河镇行政区划 拐河镇历史文化 拐河镇自然资源 拐河镇农业产业 拐河镇科技致富 拐河镇教育概况 拐河镇城镇建设 拐河镇拐河名片
方城县拐河镇,位于南阳盆地北部边缘,伏牛山东南麓, 南阳、 平顶山两市结合部, 方城、 鲁山、 叶县三县交界处,因淮河重要支流 澧河穿境而过,澧河水随山曲,又名拐河。全镇现辖35个行政村、人口32342人(2017年)、总面积179.2平方千米(2017年)。拐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西周时期,拐河属缯国领地, 蚕丝业初始。 唐代,拐河手工业、冶炼业兴起,留有白秀沟、银钱洞采铅炼丹遗址,诗人 李白曾在此 游览汉代著名文人高风故居,并留《 将进酒》诗作五首。 明清时代,这里丝织业兴盛,陕、晋、鲁、豫等地商贾云集,陕、晋商人建有会馆,为 方城县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拐河资源丰富,风光秀美。以滑石、 萤石为主的矿石资源储量上亿吨;以桃、 板栗为主的林果面积达1.5万亩以上;素称“山珍”的香菇、黑木耳年产值两亿元以上;以 丹参为主的中药材道地纯正,久负盛名;洞瀑潭成群...
详情方城县拐河镇,位于南阳盆地北部边缘,伏牛山东南麓, 南阳、 平顶山两市结合部, 方城、 鲁山、 叶县三县交界处,因淮河重要支流 澧河穿境而过,澧河水随山曲,又名拐河。全镇现辖35个行政村、人口32342人(2017年)、总面积179.2平方千米(2017年)。
拐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西周时期,拐河属缯国领地, 蚕丝业初始。 唐代,拐河手工业、冶炼业兴起,留有白秀沟、银钱洞采铅炼丹遗址,诗人 李白曾在此 游览汉代著名文人高风故居,并留《 将进酒》诗作五首。 明清时代,这里丝织业兴盛,陕、晋、鲁、豫等地商贾云集,陕、晋商人建有会馆,为 方城县境内四大集镇之一。
拐河资源丰富,风光秀美。以滑石、 萤石为主的矿石资源储量上亿吨;以桃、 板栗为主的林果面积达1.5万亩以上;素称“山珍”的香菇、黑木耳年产值两亿元以上;以 丹参为主的中药材道地纯正,久负盛名;洞瀑潭成群、怪石绝壁奇立的 七峰山森林公园是养生休闲的天然氧吧。
1991年拐河镇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 中州名镇”,2015年拐河镇入选首批“河南省美丽宜居小镇”。
拐河镇位于方城县北部,东邻叶县,北邻鲁山县。人口32342人(2017年)。辖西关、权庄、黄土岗、杨家庄、西大麦沟、姚店、韩家、白湾、养马口、王家营、南王庄、温庄、崔庄、赵庄、石门、胡庄、徐沟、东关、曹庄、二郎庙、东大麦沟、荆庄、辛庄岭、郭沟、杓留、白秀沟、顺店、各庄、横山马、许良庄、聚合庄、史家庄、果木庄、河套圆、韩沟3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西关村。方(城)拐(河)公路过境。
1949年设鲁南区,1958年建拐河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建镇。1996年,面积180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辖权庄、黄土岗、杨家庄、大麦沟、姚店、白湾、韩家、养马口、王家营、南王庄、崔庄、南张庄、石门践、胡庄、徐沟、温庄、澧阳东、澧阳西、曹庄、织纺沟、东大麦沟、白秀沟、沟刘、红旗、新庄岭、郭沟、顺店、葛庄、许良庄、聚合庄、横山马、史家庄、果木庄、河套园、韩沟35个行政村。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经过于此;
1947年11月拐河解放,中共鲁南县委、鲁南县人民政府成立,现坐落在澧河南岸的革命烈士陵园铭记着为拐河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将士们;
1949年3月撤县建镇,隶属 方城县;
1987年撤乡设拐河镇。
拐河镇现辖35个行政村、3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342人(2017年),耕地4.2万亩,总面积179.2平方千米(2017年)。行政代码:411322103。
西关村 | 权庄村 | 黄土岗村 | 杨家庄村 |
西大麦沟村 | 姚店村 | 韩家村 | 白湾村 |
养马口村 | 王家营村 | 南王庄村 | 温庄村 |
崔庄村 | 赵庄村 | 石门村 | 胡庄村 |
徐沟村 | 东关村 | 曹庄村 | 二郎庙村 |
东大麦沟村 | 荆庄村 | 辛庄岭村 | 郭沟村 |
杓留村 | 白秀沟村 | 顺店村 | 各庄村 |
横山马村 | 许良庄村 | 聚合庄村 | 史家庄村 |
果木庄村 | 桃园村 | 韩沟村 |
拐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西周时期,拐河属缯国领地,蚕丝业初始。唐代,拐河手工业、冶炼业兴起,留有白秀沟、银钱洞采铅炼丹遗址,诗人 李白曾在此游览汉代著名文人高风故居,并留《 将进酒》诗作五首。明清时代,这里丝织业兴盛,陕、晋、鲁、豫等地商贾云集,陕、晋商人建有会馆,为 方城县境内四大集镇之一。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经过与此;1947年11月拐河解放,中共鲁南县委、鲁南县人民政府成立,现坐落在澧河南岸的革命烈士陵园铭记着为拐河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将士们;1949年3月撤县建镇,隶属方城;
拐河镇是一个山区乡镇,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5度,平均降水量960毫米,境内有18座中小型水库, 澧河横穿镇区, 水资源丰富,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水资源环境。
矿产资源丰富。拐河镇主要矿产品有萤石、滑石、白云岩、石煤、石英、铁矿石等20多种。其中,白云岩、滑石、石英储量均在亿吨以上,萤石、石煤、铁矿石储量均在千万吨以上,为发展矿石 加工业创造了条件。
旅游资源丰富。拐河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甚多,著名的有牛心山、江豆山、金花姑娘庙、七峰 水帘洞、诸葛石像、孤石滩库区等景点,尤为壮观的“ 拐河五景”更是闻名遐迩,有七峰雪霁、泉涯瀑布、唐山幽居、 神仙洞、 宝泉寺等。拐河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七峰山下,澧河两岸,到处都是桃、 丹参间作园,早春时节,桃花盛开,参花飘香,景色迷人。2003年,七峰山景区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称号。
畜牧资源丰富。拐河镇有畜牧草场5万亩,加上林间草地和作物桔杆,年饲草可达1亿公斤以上。拐河镇大力发展以 南阳黄牛、山绵羊为主的畜牧业,涌现出了15个畜牧专业村。黄牛年存栏3万头,出栏2万头。山绵羊存栏3万只,出栏1.5万只。
中草药资源丰富。拐河镇有药材百余种,主要有丹参、桔梗、 柴胡、枣仁、 夏枯草、车前籽、全虫、蜈蚣等。拐河镇发展起来的丹参、红药、山楂、山茱萸等药材种植逐步形成规模。丹参种植已达1.2万亩,封山育参3万亩,红药、 板兰根、山楂、山茱萸等共0.3万亩。成为伏牛山区最大的药库。特别是所产 丹参完全按照GAP要求进行种植,产品地道,质量上乘。所产 裕丹参为全国丹参行业的免检产品,获得了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局裕丹参原产地认证。
食用菌产品丰富。拐河镇地处山区,栎木资源丰富,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条件。所产食用菌,主要有野红菇、黑木耳、香菇、鸡腿菇、白灵菇等十余种。其中香菇味道鲜美、香气浓郁、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对促进儿童骨骼和牙齿发育、预防佝偻病、抗癌降压有显著功效。黑木耳营养丰富,脆嫩可口,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有益气强身、降低血脂、强筋补血的功效。年产菌类近千吨,产值近亿元。产品远销福建、香港、广州和日本、 东南亚等国。
拐河镇确立了发展“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外向企业和现代企业”的思路。把发展企业放在了重要位置,凡来拐河镇开办工矿企业和 加工业的外来商户,一律给予最优惠的政策。
拐河镇地处山区,三多地少。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山民们过着“望天收”的日子。为祈求丰收,不少村民在村边地头的向阳处,选择一块儿“风水宝地”,砌一个高台子,垒一个小屋子,里面供奉一尊 神像,逢年过节,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拐河镇党政一班人马改变工作思路,既大力发展以 香菇、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天麻、黄姜、“裕丹参”为主的中草药;以板栗、 油桃为主的林果业。镇党委组织农民参观学习,调动他们的种植积极性。与省科研机构联姻,聘请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技术。联系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解决农户资金困难。
拐河镇已成为全县食用菌生产专业镇、中草药基地镇、林果业示范镇。投资300万元兴建的食用菌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过5000万元。以自然产地而著名的“裕丹参”已通过国家认证,全镇种植“裕丹参”2万亩,封山育参3万亩,成为宛东最大的丹参生产基地镇。全镇 特色农业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300多元。
方城县拐河镇人大主席团把发展丹参产业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该镇丹参种植面积在5000亩以上。
为了加快发展丹参产业,拐河镇人大主席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识,把发展丹参作为一条长、快的增收产业,从粗放型逐步转化为集约型。拐河镇人大还邀请县科技局专家及河南省农大技术人员到各村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组织县、镇人大代表及村干部和参农代表到千亩连片种植丹参基地示范园视察,促使农民掀起了种植丹参热情;建议镇政府制订奖励措施,积极扶持丹参产业发展,确定丹参产业发展模式,树立市场品牌。
方城拐河镇位于鹰宛二市结合部, 方城、 鲁山、 叶县三县交界地,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全镇198.2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党员1164名,村组干部283人,人口4.2万人。拐河镇远程教育起步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全镇35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并联了网。拐河镇 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注重硬件配置与管护、 人员配备与培训、收看内容与效果,与实际、实践、实事紧密结合,使全镇远程教育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良性发展轨道。多次迎接市、县检查验收,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有效地推动了全镇思想政治文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拐河镇远程教育工作分两批进行,2005年10月份,拐河镇对35个行政村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主要以支部战斗力、阵地建设、 党员素质,综合治理等,经过细心筛选20个村支部做为第一批远教安装试点村,从一开始就按照上级要求高标准建设。在这些试点村的带动下,第二批远教安装工作在2006年7月份,剩下的15个村一次性完成。
全镇35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333个村民小组,8958户,4.2万人。全镇共有中学5处26班,小学27处136班,幼儿班24班,共有 学生6223人,教师408人。拐河镇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教师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了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彻底消除 农村中小学大量民办教师的现象;实行和坚持一定行政区域内(如市或县)的教师交流制度,城市学校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进修培训,城镇高级 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定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教师流动实行类似球员的“转会费”制度,对流向城镇、民办、私立学校的教师,流入学校应向流出学校缴纳一定的培养费,保障农村中小学的利益;每年安排一定数量农村教师脱产进修,实行农村教师终身教育制度。
拐河镇围绕“生态大镇、旅游文化名镇、区域性中心集镇”的发展目标,重点打造以菌果药为特色的生态产业,致力于将拐河打造成 生态、文明、美丽、 宜居、旅游城镇。紧紧围绕“大城镇”格局,努力在宜居宜业上下功夫。在中心集镇建设上,按照“新区建设高标准、街道整治促提升、老区改造变新貌、澧河治理出靓景”的思路,基本完成全镇总体规划修编,拉大了镇区框架,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集聚能力提高到3万人,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澧阳大道徽派风格改造、澧河治理主体工程、文化广场升级改造、道路改扩建等工程,扩大了镇区规模,提升了集镇品位。
同时,以巩固市级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和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为载体,新栽植行道树近4000棵,新增绿地3000平方米;将管理和保洁队伍扩大到20人,推行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污水、垃圾、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违章建筑治理的“五治”活动,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功能,提升了集镇品位。坚守耕地红线,加大“双违”整治力度,保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维护了发展的形象。在构建“大城镇”格局的同时,拐河镇全面推进镇村一体化建设,山水特色小集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沿镇区道路东北方向,5分钟车程就到了新庄岭村,新庄岭原来叫辛庄岭。辛庄岭是一道名副其实的岭。岭东是条沟,沟东是座山;岭西也是沟,倚沟的走势是个水库。这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到处都是石头,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烂摊子村”。10多年的发展,让辛庄岭变了新模样——地里种了优质林果,村里修了水泥路,农民住上了小洋楼。远远望去,辛庄岭的一排排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宛如一幅写意水墨,村民强烈要求把村名改成“新庄岭”。
拐河镇河南省著名的“生态大镇、旅游文化名镇、区域性中心集镇"。
河南省中州名镇
河南省文明集镇
南阳市50强乡镇
南阳市四星级小城镇
首批河南省美丽宜居小镇
周边行政单位
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群众工作室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客运站(330省道北)
周边中学
拐河镇第一初级中学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第一初级中学(330省道北)
周边乡镇
拐河镇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