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镇

张弓镇 张弓镇历史 张弓镇地理环境 张弓镇行政区划 张弓镇经济 张弓镇科学教育 张弓镇文化事业 张弓镇交通 张弓镇旅游 张弓镇张弓名吃 张弓镇整体规划


张弓镇 位于宁陵县城西南15 公里处,是中国低度白酒鼻祖张弓酒诞生地,国家大一企业张弓集团所在地,古宋 大运河流经地,豫剧《抬花轿》故事发生地,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故里,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特色景观丰富。张弓镇总面积44.3平方千米(2017年),辖27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总人口47900人(2017年),耕地4.2万亩。全镇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张弓镇先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名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省文明村镇”、 “省卫生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等称号。据传,夏朝末年(公元前1784年),商汤伐夏桀,始征葛(都城在今石桥西北 张弓镇 (2张) 葛伯屯一带)。距葛城南20公里处一个古老的村寨,村中有一勇士名叫张弓,他主动戎边御敌。家中新婚妻子时时惦念着丈夫...

详情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张弓镇所有村庄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张弓镇介绍

张弓镇 位于宁陵县城西南15 公里处,是中国低度白酒鼻祖张弓酒诞生地,国家大一企业张弓集团所在地,古宋 大运河流经地,豫剧《抬花轿》故事发生地,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故里,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特色景观丰富。

张弓镇总面积44.3平方千米(2017年),辖27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总人口47900人(2017年),耕地4.2万亩。全镇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张弓镇先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名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省文明村镇”、 “省卫生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等称号。

据传,夏朝末年(公元前1784年),商汤伐夏桀,始征葛(都城在今石桥西北 张弓镇 (2张) 葛伯屯一带)。距葛城南20公里处一个古老的村寨,村中有一勇士名叫张弓,他主动戎边御敌。家中新婚妻子时时惦念着丈夫,每逢吃饭时都要多盛出一碗,放在饭桌上,以示眷念。饭后就倒进瓮里,久而久之就积攒了满满地一大瓮。不久,张弓返回故里,被妻子深情厚意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尝一尝瓮中的饭食。于是,妻 子下厨给他重新蒸煮。说也奇怪,从锅盖处流出来的水,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张弓一尝,甘爽清冽,醇香可口。于是,他连饮满满两大碗,便沉沉睡去。两天后,张 弓醒来,舒展身体,感到浑身通泰,连声赞好。远亲近邻得以尝之,均称美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贡品进贡商王,商王赐名“张弓酒”,赐该村为 “张弓村”。

张弓在明代属迁善乡,为迁六野。民国初期,全县设5个区,张弓属西南区,为张弓集。民国30年(1941年)日伪县政权将全县改设为3个区,张弓为二区。民国34年(1945年),全县改为3区12个乡镇,张弓仍为镇。民国35年(1946年)元月,全县 张弓镇 (3张) 改为2乡2镇,张弓仍保留为镇。民国36年(1947年)3月,全县又恢复2乡2镇,张弓仍为镇。1946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宁柘商民主政府建立,下设2个区, 其中以张弓区为中心。同年2月, 宁陵县民主政府建立,下设6个区,张弓为二区中心,辖毛楼、尖庙、曹西庵、路老家、马桥等。1949年,宁陵解放,全县设 5区1镇,张弓为区政府所在地,时张弓、郭子敬、尖庙、毛楼为乡。1951年,全县设6区1镇,张弓为区政府所在地,时张弓、郭子敬、尖庙、毛楼仍为乡。 1955年,全县撤消区建制,合并为32个乡,张弓、郭子敬仍为乡。1957年,全县合并为17个乡,张弓仍为乡。1958年,全县撤销乡建制,成立人民 公社,张弓为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撤消人民公社建制,改为乡镇,张弓人民公社改为张弓乡。1986年,张弓撤乡设镇,张弓乡改为张弓镇,一直沿用至今。

区位地理:张弓镇东距 商丘市城区50公里、 徐州市180公里,西至 开封市90公里、 郑州市192公里,南距 南京市410公里、 上海市710公里,是沿海地区西进、西部地区东引的桥梁和纽带。 张弓镇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张弓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647毫米,无霜期216天,夏季最热月份为7月上中旬至八月上中旬,冬季最冷月份为1月初至2月上中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适宜人居。主要河流古宋大运河,良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让张弓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物产丰饶。

张弓镇行政代码:411423101。下辖27个村委会:郭子敬村、鲁庄村、南村、符楼村、和庄村、东村、邢庄村、焦楼村、桑楼村、曹西安村、王卜村、姜庄村、管庄村、高堂村、尖庙村、乔楼村、小杨庄村、苏祁庄村、芦堂村、徐营村、何堂村、大徐庄村、小于庄村、小吕集村、毛楼村、西村、北村。

张弓镇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红薯、芝麻等主要作物。1989年,全镇粮食总产14533吨,棉花总产249吨,油料总产136吨。1990年,该镇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91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5270亩,总产达1955吨。1992、1993年,棉铃虫大发生,棉花大幅度减产,农民种棉积极性受到挫伤。1995年,棉花总产仅348吨,而油料总产上升为1620吨。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18279吨,棉花总产608吨,油料总产1409吨,分别比1989年增产3746吨、359吨、1273吨,增幅分别为23.9%、1.44倍、4.36倍。2005年以后,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种子补贴,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30741吨,比1989年增产16208吨,增幅为112%。酥梨总产4770吨。农业总产值138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6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张弓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一高一低一稳定"的战略目标,团结带领广大干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的各项 张弓镇 (4张) 方针政策,团结拼搏,锐意改革,负重争先,真抓实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 8.6亿元,财政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入1720元。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中州名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乡镇"、"乡镇企业示范乡镇"等称号。

农业生产明显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步子加快。温棚数量达2000多个,棉花种植面积2万亩,优质麦2.2万亩,瓜果蔬菜面积1.5万亩粮经比例由原来7:3下降到5:5。今年小麦单产量312公斤,农业产值1.08亿元,创历史最高。我们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涌现出大徐庄、邢庄等海狸鼠养殖专业村15个,管庄等獭兔养殖专业村2个,姜庄、黄庄波尔山羊良种场2个,曹西庵、东村等养殖专业村6个。各种养殖大户有900多户。工业方面,以广吉公司为中心,围绕酒厂,多业并举,一批富有生机活力的企业蓬勃兴起。现有彩印包装、造纸厂26家,酒厂12家,建筑建材厂37家,橡胶化工厂8家,组建了北村、东村、西村、乔楼四个工业区。诸种基础设施建设,聘请专家对张弓镇1995年-2010年镇区建设进行规划,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拓宽了街道,净化了环境,美化了城镇,城建框架基本构成。正在争取国家重点小城镇。镇中、镇小、成人教育学校全市一流,拥有两所大型全托幼儿园、敬老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被评为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全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张弓镇现有“张弓镇职业中等技术学校”中专院校1所,“张弓镇初级中学”和“宁陵县第三中学”中学院校2所,以“张弓镇中心小学”为首的小学14所,并有“康乐幼儿园”、“育博幼儿园”等20多所幼儿园,截止2012年,全镇在校学生984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并建设有“张弓敬老院”一所,现今也已成为张弓镇中小学生“尊老”的模范敬老院!

其中,“张弓镇初级中学”位于张弓镇政府西500米处,S327省道南侧,占地面积60亩。现有在校生1700名,教职员工80多名,并拥有电脑室6间,电脑60台,有两名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多年来,该校秉承优良的治校传统,以优良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社会信誉,赢得社会的认可。先后被授予“市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窗口学校”、“市示范性学校”、“市文明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另外,“张弓镇职业中等技术学校”和“宁陵县第三中学”均为县直管院校。

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与灵魂。张弓六大文化节点,提升特色景观旅游内涵品位。张弓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图书馆、群艺馆、文物馆、档案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后续管理工作正在推进。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惠民工程建设步伐。而且在张弓镇,还可感受豫剧《抬花轿》故事发生地的魅力,欣赏舞狮、高跷、腰鼓、唢呐、大搬亲等民俗表演。

巍巍华夏,酒的国度;悠悠中原,龙的血脉。酒文化在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源远流长。张弓酿酒历史悠久,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所考古专家对距张弓仅2公里的丁堌堆遗址勘探考古证明,其酿造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张弓集地处古代运粮河(今古宋大运河)岸边,这里土质肥沃,没有污染,水质醇甜、清冽,适于作物和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在古代,张弓盛产酿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和小麦,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资源和自然优势。历史上,张弓家家都有酿酒作坊,素有“酿酒名镇”之誉。

张弓酒始于商,兴于汉。自商代以来,张弓已有4000年的酿酒历史,具有丰富的酿酒文化。而有关张弓酒诞生的记载,更让美酒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浪漫与才情。

古时,在古葛国(今宁陵县)城南三十里处一古老村寨,村中有一勇士张弓,此人忠勇侠义。时值战乱,为报效国家,张弓主动戍边御敌。家中新婚妻子忠贞贤惠, 因时时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逢吃饭时都要盛出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摆上筷子,就像丈夫在家一样,以示眷念。过后,她又不忍心扔掉,就放在瓮里,时 间长了,竟积攒了满满一大瓮。张弓服役归来,回到家中,夫妻团圆,妻子向他叙说离别相思之苦,并拉他去看瓮中饭食。张弓被妻子的深情厚意所感动,表示一定 要尝一尝瓮中的饭食。于是妻子下厨给他重新蒸煮,说也奇怪,从蒸笼里流出来的水却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张弓一尝,甘爽清冽,醇香可口。于是,他连饮满满两大 碗,沉沉睡去,但见其脸色红晕,出气均和,只是呼而不醒,妻子焦急万分。两天后,张弓醒来,舒展身体,感到浑身通泰,连声赞好。远亲近邻得而尝之,均称美 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贡品进贡商王,商王赐名“张弓酒”,赐该村村名为“张弓村”。因此,张弓酒亦被称为蒸馏酒的始祖和雏形。

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载,夏、商、周时期,古葛国(俗称葛伯国)在葛城(今宁陵葛伯屯)定都。这里流传着葛伯氏部族的后裔用张弓玉液祭祖敬天的传说。 秦汉以后,张弓集非常繁华,商贾云集,酒幌飘飘,酒香四溢,张弓佳酿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口、回味悠长”的品味特色。西汉末年,刘秀册封张弓酒为宫廷御 酒。《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记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曹操于己吾起兵举“忠义”大旗讨伐董卓,确切地说,这就是三 国时代的真正始点。据记载,曹操在己吾城起兵,和张弓美酒还颇有一段渊源。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药酒救曹操”的故事。东汉末年,张弓是宁陵县南的边沿重 镇,南与已吾县(今宁陵县黄岗乡已吾城)毗邻。曹操立意讨伐董卓,在已吾县招兵举事。夏秋时节,曹军瘟疫蔓延,无法医治,无奈之下,曹操命人沽来张弓酒发 给士兵饮用,结果不日瘟疫邃消,使曹操大军重振了军威,取得节节胜利。曹操盛感张弓酒之神奇功效,赐名张弓酒为“吉祥酒”,并赐匾题字:“冰雪隆冬,已吾 起兵,酒壮军威,凭借张弓”。

滋润千年,味醇万坛;天赋灵犀,地道好酒,流金岁月诉说着张弓酒一个个神奇的渊源,潺潺的清泉流淌着不息的张弓酒底蕴。让我们举起古樽一起品尝那绵香悠长的醇香老酒......

张弓是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故里。张弓酒祖张弓诞生于此,清朝时期有路氏一榜三进士、五辈十将军,解放战争时期有革命传奇人物马金山。历史上诸多名人与张 弓渊源颇深,远古时期人文始祖、乐舞始祖葛天氏在此一带栖息活动,夏商周三代葛国葛伯经常到此巡视,商王封张弓酒为御酒,战国四公子之首“窃符救赵”信陵 君封地信陵豪饮张弓美酒,汉王莽赶刘秀、刘秀勒马回头望张弓,义酒救曹操将士,“先忧后乐”范仲淹家安宁陵常在张弓讲学,明皇帝朱棣到通华寺许愿,邓小平指挥张弓战斗。

“闲言碎语不要讲,单表表山东快书自何方。说起打板儿的过去,那真是,历史悠久,说起来话长呀。”山东快书作为曲艺奇葩,其名称是由谁命名的呢?一代宗师 高元钧!河南省宁陵县张弓镇和庄人。他是新派山东快书的鼻祖,大部分山东快书的演员都是他的弟子,如黄宏、张国立、笑林、卓林等。高元钧对于山东快书的贡 献,就如今天赵本山对于二人转的贡献一样,将一种地方曲艺普及红遍了全国。高元钧(1916—1993),原名高金山。幼年丧父,7岁跟随四哥卖唱乞讨。1930年,成为老艺人戚永立弟子。1946年参加江苏文化界进步人士组织的“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演出大会。1947年, 赴上海参加了左翼作家们举办的“纪念‘五四’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威演出活动,他所演唱的《武松赶会》等歌颂英雄侠义为民除害的节目,深受广大观 众欢迎,并得到郭沫若、田汉、洪深等文坛名家的称赞。郭沫若赞誉高元钧为“民间艺人的一面旗帜”。解放初,他率先编演了《小二黑结婚》、《桥》、《刘巧团圆》等新曲目。1951年,他将“武老二”(“竹板快板”)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抗美援朝期间,先后四次赴朝慰问演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元钧,因对曲艺艺术的特殊贡献,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享受军级待遇,用毕生精力书写了山东快书的璀璨辉。1958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和鼓励。周总理称誉高元钧为“民族艺术的一面旗帜”。

张弓镇自古以来都是豫东地区宁柘睢三县结合处商品贸易、物资交流中心。明清时期晋商、徽商都在张弓镇设有分号,建有“山西会馆”,又加上古宋大运河在张弓设 有码头,交通便利,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商品交流中心。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对于古今张弓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使运河区域成为人才荟萃 之地,文风昌盛之区。

历史上,张弓拥有千年古刹通华寺、宋太祖亭、丘公祠、齐王庙、关帝庙、路氏祠堂、曹西庵、姑子庙、玉皇阁等寺祠。古寺名刹鲜明的时代特征、奇绝的建筑、精美的文物、独特的景观等都极具艺术和科学价值。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的载体,它是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民众了解传统文化、增长社会知识的地方。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该镇的舞狮、高跷、腰鼓、唢呐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同时积极举行了烟花焰火晚会。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民主政府区委所在地、邓小平在此指挥张弓战斗以及张弓是众多次革命战斗的发生地。张 弓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人们探寻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提供了最佳场地。张弓,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 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后人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地方;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人的最佳教材。

张弓镇交通便利,北靠310国道、S325省道、霍连高速、陇海铁路,东临京九铁路大动脉,S327省道横跨全镇,宁黄(宁陵~黄岗)公路纵穿南北,三朱(三丈寺~朱桥)公路从西部越过,镇政府至睢县境、至沟厢、至华堡、至刘楼等公路已建成通车,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全镇公路通达率为 100%,到2002年底全镇村村通公路率达100%。东距商丘铁路枢纽50公里,西距民权火车站15公里,另外东距徐州观音机场、西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均仅两个小时车程,距改建中的商丘观堂机场更是仅30公里左右。

厚重张弓,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古“张弓十景”是古镇名胜的精华。早在明、清时期,对“张弓十景”就有记载,即:“酒祖观泉、卧龙夕照、御井清风、广济渔歌、通华晓钟、王堡待月、会馆夜雨、运河烟柳、御碑迎晖、丘祠晴岚。”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张弓镇注重旅游发展,古镇“新十景”成张弓新名片。即:“张弓酒业及酒博物馆、通华寺、古宋大运河、卧龙桥、御马井、古宋一条街、张氏宗祠、将军墓、堡子堌堆、淮海战役张弓烈士陵园”。下面分别简介之。

张弓酒业及酒博物馆

在中国的酒文化中,张弓首创38度低度酒,改写了中国白酒的历史,成为中国低度白酒的鼻祖。作为国家大一企业,张弓酒业占地面积400多亩,现有职工3000多人,年生产曲酒能力5万余吨,拥有亚洲最大马鞍型酿酒车间。张 弓酿酒技艺特点是混蒸、续楂、老五甑、泥窖、固态发酵等工艺完成,以香浓、味醇而闻名海内外。中国酿酒业泰斗秦含璋、中国知名白酒专家沈怡方、中国酿酒协 会专家组组长梁邦昌、中国白酒泰斗于桥等先后来张弓指导酿造技艺。王光美、万里等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张弓酒题词。张弓也因此素有“酿酒名镇”之称。

张弓酒曾蝉联第四届、第五届全国白酒评比银质奖,荣获阿姆斯特丹第三十届纪界金奖及国家、省部级金、银奖30多项。曾荣获“中国驰名白酒精品”、“口感最好的中国白酒”。2004年以来三次河南名牌评比中都以综合组、专业组评价第一名荣获“河南名牌产品”,同时荣获“河南省安全食品”、“河南省免检产品”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张弓牌”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响遍全国,妇孺皆知。

河南省二级文物---张弓集团南酒厂发窑池。俗话说:“千年老窖万年糟”,“美酒香自老窖来”,这些都是赞美老窖酒深厚的酿酒工艺和传奇品质的。“窖”是指酿酒发酵的窖池,而只有超过100年窖龄的窖池才可以称得上“老窖”。老窖窖泥中总酸、总脂、有机质、腐殖质的含量十分丰富,为数百种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南酒厂发窖池已有几百年历史,现保存有32座,该批窖池可以说是镇厂之宝,历年来张弓酒最好的美酒均通过这些窖池酿窖而成,该批窖池已经被我省文物管理局列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张弓镇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古宋大运河河畔耸立着千年古刹——通华寺。通华寺现座落于张弓镇北村,依傍于古宋运粮河南岸,占地5亩,建有三间大雄宝殿,雄伟壮观,雕梁画栋,奇禽异兽,巧夺天工,古香古色。里面供奉着各位佛祖神像。两边配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大殿前中间有一双面观音菩萨端坐在莲花池上,高达两丈。每年春节庙会,前来烧香拜佛或游览观光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明成祖朱棣去北京途经张弓,在通华寺烧香拜佛,期求国运昌盛。

据传,通华寺是由景氏所建,当时这里是紧挨张弓集的一个小村庄,庄名景畿六,村中景氏乃兴旺大户。后来景氏人丁不旺,领养张弓集一张姓小孩为嗣。景氏无人 后,张氏小孩认姓归宗,景畿六这个村庄随之并入张弓集。寺里景家所立石碑一直残存到解放后,农业合作化期间,人们把石碑当作了牛槽底,由于饲养室多次变更,那块古老的石碑亦丢失无踪。

通华寺约建于隋朝年间,多次毁于战火,或被洪水淹没,唐代又修复原貌,以后几个朝代,几经毁修。原通华寺座落于张弓镇大隅首北200米处(原张弓初级中学)。占地10多 亩,分前、中、后三节院落,并有东跨院。前院一排殿堂分两节,东节六间堂屋,西节三间堂屋,殿堂内除观音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外,还供有很多神像。中院建有 三间龙王殿,东海龙王端坐其间。后院有三间宽敞高大的殿堂,供有如来、弥勒等三尊佛像,两侧立有十八罗汉,殿前有座蛟龙碑,碑座底有一石龟,形态各异,肃 穆威严。东跨院三间堂屋为僧人住所。山门门楼下,四大天王分立两旁。门前有一影门墙,长约三丈,高约丈余。影门墙外是“八角琉璃井”,据说站在井旁可以看 到刘秀避过难的卧龙桥和用以浮厝的山西会馆。整个通华寺的殿堂建筑,雕梁画栋,九檩八搭,用工精细,巧夺天工,房瓦全部用黄绿两色圈筒琉璃瓦,琉璃滚龙脊 三尺多高,奇禽异兽,伫立脊上,栩栩如生,气势恢宏。自修建以来,通华寺香火兴旺,僧人济济,寺庙西北角仅僧人坟地就有10多亩地。可惜的是,1926年,通华寺被冯玉祥的部队严重破坏,随后寺庙改为学堂。建国后寺庙改为校舍,被盖成为张弓完小、初级中学,现为宁陵三中。由于几度拆建校舍,寺庙旧貌已不复存在。

2007年,在北村村委及张弓镇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多方捐款筹资,又修建通华寺恢复成现状。当时通华寺开工典礼时曾有一条长约3米的青龙蛇盘卧在附近一直不走,一些人传言是天龙下凡,忙送来香蕉、葡萄、鲜桃等水果烧香叩头奉祀,引来几十里的数千名群众前来观看。

现在每年的通华寺庙会从大年初一逢到正月十六,庙会期间狮子高跷、民间唢呐、歌舞杂技、游戏娱乐、划艇游船、饮食小吃及各类小商品,工艺品等汇聚于此,场面壮观非凡,每天游客达万人以上。已成为张弓镇最有吸引力、发展力的景点之一。

古宋大运河,又叫张弓河、运粮河、废黄河、小黄河,流经张弓镇7.5公 里。宋朝时期,古宋大运河西接洛水和汴水,东通淮河和泗水,河宽里许,水深数丈,流水湍急,舟船如织,来往如梭,是唐宋时期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张弓镇也 随着水上码头的发达而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张弓商贾云集,晋商、徽商在张弓都设有分号,并建造了闻名的“山西会馆”。

《清史稿》载:“睢州北,黄河故道自考城入。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 决野鸡岗,南流者为张弓河,入宁陵。”又曰:“宁陵自睢(县)入西南者曰张弓河,迳汉已吾城,东入柘城”。《归德志》载:“张弓河上自仪封入(归德府) 境,由宁陵至柘入涡河”。“……柘城北,张弓河自宁陵经牛头城会于柘城东南张桥(惠济河)。”这些记载都说明今古宋大运河,就是古之小黄河、张弓河。

明朝正德年间,礼部侍郎吕楠(系陕西高陵人,正德三年中进士第一名,官居礼部侍郎,著作甚多)曾三渡古宋大运河,路经宁陵,兴作《渡黄河》七绝一首,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诗为:“宁陵三渡小黄河,喜见赛川笑祝鮀。更出寒江渔父雪,酒酣长忆睢阳坡。”这首诗是吕楠的名作,首句开篇明义,写曾三渡小黄河;次句写所见祭祀河神的活动。其中吕楠所描绘的三次途经的小黄河,就是今天流经宁陵县的古宋大运河。而在明朝时,还是一条水上交通要道。

在古宋大运河兴 盛的年代,途经张弓的河上有座广济桥,桥畔是个停靠船舶的水旱大码头。通过这个码头,可以把当地的农副产品和张弓酒运往外地销售,外地的生活、生产用品也 从这里运来,在内地经销,于是张弓寨当时也就成了名噪一时的商埠集会,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他们之中,有悠闲玩景的四海游人,也有途经此地的达官显贵,有 倒买倒卖的小商小贩,也有从事贸易的巨商大贾,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真是一片繁华景象。在这条大河上,时人修建的名曰“广济”的大 桥,飞架南北,蔚为大观。桥为砖木结构,一百多孔,在当时来说,已经不算小桥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宁陵县令王图宁在为张弓镇北广济桥撰写的《广济桥碑记》中,也曾对古宋大运河有过一段描写:“邑西南三十里有张弓镇,北枕黄河故道,岸陡而中阔,河形至此削立而巉绝,及纡回转徙而南,其宽,目不及东西;其深,行不露肩背。其地东通淮、泗,西接汴、洛,实属往来孔道。每岁值霪雨浃旬,则风涛汹涌,无异江湖。”从他描绘的磅礴气势,也不难看出古宋大运河在当时沟通东西商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古宋大运河断流,而成为今天雨源型的废黄河。

1983年3月、2008年8月,在距张弓3公里处的古宋大运河邻岸,先后挖掘出土两艘明朝初期的商船(船体长15.8米、宽4.5米,载重量约22吨;船设9个舱位,12道横格,45道纵格。同时出土的货物有中药材、纸张、货币、生活用具、文化用品、兵器等等,现存于商丘市文物馆)证明,此河乃为有宋以来的运粮河,对当时交通运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古宋大运河在张弓镇境内全长有7.5公里,流经何楼、黄楼、尖庙、邢庄、北村、东村、霍河、郭子敬、焦楼九个村庄,是张弓镇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据传在北村通华寺周围曾挖掘出古码头遗址部分砖瓦碎石、古钱币、瓷器等。

如今,当地群众在古宋大运河里积极发展莲藕种植,每年每户平均可增收三、四千元。由于古宋大运河水质上乘,且处于张弓酒厂下游,酒厂酿酒的微生物非常丰富,再加之深 厚的淤积层,河里种植出来的藕清脆无渣,品质特别好,成为当地的“抢手货”。每到夏天,这里成为一道旖旎美景。放眼望去,上百亩水面碧波荡漾,成方连片的 荷塘里有红荷、有白荷,开得鲜艳、清净、明亮、一尘不染,沁人心脾,美不胜收。微风吹过,一湖吹皱的清水,一股清幽的荷香。

张弓镇党委、政府预算投资400万元在卧龙桥两侧各1000米,进行河面拓宽及相关硬化、绿化、美化,为全镇及周边群众打造一个水上休闲游乐中心。目前,已投入多台大型挖掘机开始施工。

位于张弓镇卧龙桥西北200米张弓酒业院内,紧邻古宋大运河。该井由古代蓝砖砌成,井口呈八角型,长年水位较高,伸手可及。据传,该井历史久远,早在张弓酿酒作坊林立之时已经有之,当时井水自溢,长年不断,据说是因为该井与运粮河下的水脉相通。由于此井水质清澈甘甜,宜于酿酒,所以当时镇里的几十户酿酒作坊均用此井之水。西汉末年,由于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至张弓,人马曾在此井饮水,后人称之为“御泉”。但因为该井口呈八角型,多数人谓之“八角琉璃井”。

此井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事引人入胜。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建立新朝,欲以重兵灭掉刘秀。刘秀兵败奔逃,逃到张弓集北边,累得筋疲力尽、饥渴交加。突 然发现路一侧有一口小井,慌忙下马,到了井边才想起,没有水桶怎么汲水呢?向井里一看,水距地面不远。他自言自语地说:“井要是能歪点多好啊!”说来也 怪,那小井像听话似的居然歪了许多。刘秀见此惊喜不已,连说:“再歪点,再歪点!”那口井果然歪斜见水了,水欲外溢,举手可掬,刘秀忙用双手掬水喝了几 口,随之又牵马饮过。正当他起身欲走之时,听到远处人喊马嘶,王莽追军越来远近,哪里躲身呢?到前面寨子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近藏匿到不远的一座小桥下 面,此桥以后命名为“卧龙桥”。

刘秀喝水、饮马的那口井,被后人称为御泉、御马井、扳倒井或八角琉璃井。此井中水清冽甘甜,封建、民国时期张弓酿酒多用此井中水。现井上建有凉亭,并辟有一园,叫御泉园。

在古宋大运河上横架着千年古桥——卧龙桥。卧龙桥原位于张弓镇原中学院外西南角,北有张弓烈士陵园,南是大隅首,各距200多米。因桥东西各有一株翠柏,所以,人们又以谐音称为“两柏单一孔”――卧龙桥。新中国成立前,卧龙桥被扒,桥底全为石磙、碓窑排砌,柏树也随之不见。后平毁。1995年秋,张弓镇政府与张弓酒厂在废黄河斥资50余万元修建一座大桥,曰卧龙桥。

据传,汉光武帝刘秀当时率领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被王莽的军队追杀到张弓的一座小桥附近,他急中生智,命手下把追兵引开,慌忙下路向小桥鱼贯而入,在桥下躲 过一劫。当时,青蛙的叫声被惊得嘎然而止,桥里的苍蝇蚊子全部飞出。刘秀从桥里出来后,饮过张弓酒后赋诗一首:“香远兮随风,酒仙兮镇中,佳酿兮解忧,壮 志兮填胸。”策马东行三十里到了睢阳区的一个村头,感觉酒力泛胸,醇香盈口,不禁勒转马头回望张弓,频赞好酒,脱口自吟:“勒马望张弓,酒仙伴我行,乘风 三十里,恰如云中龙”。刘秀推翻王莽立为光武帝后,赐其保命匿身小桥名曰“卧龙桥”,并拨出专款命人重新修葺一新;他在商丘境内勒马伫立的那个村庄,也改 名“勒马”,现为勒马镇,为睢阳区一重镇。至今,勒马镇西北二里仍有一石碑,记载的就是刘秀在此休息的事。从而流传下来张弓美酒的千年佳话。

1995年秋,重修的卧龙桥位于宁(陵)黄(岗)路所经废黄河之上、张弓酒厂北厂南侧。共投资50余万元,经过商丘地区公路总段勘测设计队设计,在原桥的基础上两侧加宽,设计标准为20挂100,采用重力式桥墩,由商丘地区公路总段四处承建,于1995年9月18日动工,动用土石方9400米,施工周期100天,于1995年12月建成了一座长41米,宽12米的石拱仿古桥,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1995年底,修建此桥挖地基时,曾出现七条彩色各异的大蛇盘卧一起的神奇一幕,《宁陵报》曾以《卧龙桥下卧彩龙》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也为“卧龙桥”又增添了一道神密的色彩。

关 于“卧龙桥”,还有个张弓镇广为人知的稀奇事,就是桥东侧坑里的蛤蟆不叫唤,只能见到蛤蟆肚皮鼓动,却听不到叫唤的声音,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到底是什么原 因,谁也说不清,但有个传说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据说刘秀在此桥下面避难的时侯,当时坑里的蛤蟆全都叫了起来,声音特别的大,刘秀害怕惊吓着他的战马, 避免王莽军队发现,就轻声说:“你们别叫了,没看见我正在这儿躲难啊。”没想到,坑里的蛤蟆全都停止了叫唤,顿时周围一片寂静,刘秀化险为夷。从那以后, 张弓镇的人从来没有听到这个坑里的蛤蟆叫唤过。

还有一个关于刘秀与蝼蛄的故事,在张弓 镇方圆几十里也广为流传。据说,刘秀在卧龙桥躲难之后,刚从桥下出来,又听王莽追军马蹄声,这时只见平原一马平川,无处可躲,怎么办呢?他忽然看见前面一 老翁正在牵牛犁地,急中生智,赶紧走近老翁身前,说明正被莽军追杀缘由。老翁对王莽篡位逆施深恶痛绝,赶忙对刘秀说,您赶快躺在犁沟里。刘秀依老翁所说赶 快躺下,老翁牵牛翻了一犁厚土盖在刘秀身上使其不露踪影,并连拍刘秀坐骑几下赶它西行。这时,王莽追兵赶到,问老翁是否看见刘秀。老翁指着说刚看见一人策 马西行,王莽军看见马蹄印信以为真,一路向西追去。再说刘秀在土下被埋住,正不能呼吸,此时一蝼蛄爬至他的鼻子上面,不停的在土里拱来拱去,让刘秀奇痒难 忍,但他不敢动弹。此时,蝼蛄竟也拱出一个通往地面的小孔,让刘秀解决了呼吸困难的问题。等王莽军队走远,老翁忙翻开刘秀身上的土,忙施一礼说:“将军, 追兵已远,请您放心继续前行吧。”这时刘秀拜谢过老翁后,第一反应就是抓住刚才那只让他奇痒难忍的蝼蛄一掐两截,扔在一边。此时,不停抽搐的蝼蛄竟然说话 了:“将军甚为无情,若不是我刚才奋力拱出一气孔来,您恐怕已经被憋气身亡!”刘秀这才明白刚才蝼蛄是为了拱土救他,开始后悔不迭。急忙找来一根细棍插在 被扯成两段的蝼蛄体内,刘秀说:“如果你的命大,就活过来吧”。没想到这只蝼蛄真的又活了,不过它的头和身子是歪着的。至到现在蝼蛄的身子还是这样,传说 这是因为刘秀着急逃命,中间连接它的细棍没有插正造成的。直到今天当我们把蝼蛄的头掐掉后,会发现脖子中间有一很小的骨节,这就是传说中刘秀给它插的那个 细棍。此乃,刘秀在张弓二次脱险的故事。

在人民群众中间,还流传着刘秀在张弓三 次脱险的故事。话说刘秀二次脱险后,找到他的坐骑,庆幸天佑吾身。牵马慢走正想逃过此一劫还会不会有什么麻烦事,忽闻酒香扑鼻,抬头一看,前面一寨中酒幌 飘动,酒家林立,这时才感觉饿肚饥肠,辘辘作响。于是赶紧骑马走进寨中,觅了一家上悬“张弓酒家”的小店坐下,心想等填饱肚子赶紧赶路为紧。刚点了几个 菜,还没来得及动筷,忽又听见多处马蹄声从远至今,忙出门察看,原来是王莽追军向西寻觅不到刘秀踪影,又折身回到寨中追寻。此时店家看见刘秀神色紧张,问 清缘由后,得知其是声名赫赫的刘秀将军,二话没说,忙扯刘秀进入酒窖中躲藏,让他钻进一酒缸中,并在其身上盖上谷糠等物作为掩饰,使刘秀又逃过一劫。刘秀 从酒窖出来后,确信王莽追军已经走远,惊魂未定的他才在酒家又为其重新加热的饭菜前坐下。酒店老板并为其端上张弓美酒压惊。在向酒店老板了解张弓风土人情 的过程中,刘秀紧张的心情逐渐舒缓下来,浓香可口的张弓玉液已是半碗下肚,舒心畅饮起来。他感觉张弓地灵人杰,民众淳朴,多次救自己于危难中,又想到自己 匡复汉室的大业重任在身,乘兴赋诗一首:“香远兮随风,酒仙兮镇中,佳酿兮解忧,壮志兮填胸。”留下流传千古的佳句。

北宋时期,张弓一带经贸发达,商人云集,是当时百十余里的商品物资集散地,在张弓古宋运粮河码头南岸逐步建成一条集小作坊酿酒、商品交易、茶馆、小吃、青楼、客栈等一体的繁华集市。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东下宋州(今商丘)一带察看军马粮草筹备情况,乘船沿运粮河经过张弓,到此了解民情,并畅饮张弓酒。留下了“汴河东下巡粮情,喜闻御船至张弓。难得畅饮酒一坛,胜过宫内御赐封。”的美诗佳句。

张氏宗祠位于张弓镇西村,始建于公元1630年,占地8亩 之多,有五间大殿一座,里面供奉着张氏列祖列宗之灵位,大殿前东西配房各六间,是族人议事的地方。南面是三间一过道的大门楼。据《张氏族谱》记载:七世祖 鸣风,张氏名人也诰封武功大夫,进封武翼大夫。长子朝佐,任福建省福宁镇右营游击。次子朝佑列赠武翼大夫。三子孟羲任南阳镇一署,邓州三署的最高长宫。现 有八世祖孟羲等三人当时的画像三幅为证。

清朝张弓路氏家族中曾出过“一榜三进士”和十位将军。路氏在明清时期,习武者甚多。清雍正年间,张弓路氏十二世祖路建屏、路建翰兄弟和其侄十三世祖路德贵,于雍正八年(1730年),一齐名中庚戌科武进士,当时轰动朝野,享誉四方。

路建翰(1704—1748),路璟次子,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八月十四生。字捍仓,号双赐,雍正丙午科(1726年)武举。得庚戌科(1730年)进士后,为官初任甘肃凉州守备,署游击护宁夏总兵印,声名颇佳。其母病逝后,路建翰回宁陵守孝。起复后,补任凉标前游击,调宁夏,诰授怀远将军。乾隆十三年(1748年)会兵前往剿大金川苗酋来犯,五月抵党坝,协攻康八达。战斗中,路建翰冒着矢石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头中石伤,手中枪伤,犹愤呼杀敌,锐不可当,因流血过多卒于阵中。战后,朝廷论平川功列一等,追赠参将,晋赠昭勇将军,并谕祭葬,旌忠烈,抚恤其家人。

路建屏,路璟长子,字伟仓,号止庵。雍正甲辰科(1724年)武举。历任陕西镇番营西把截营守备、直隶冀州都司,诰授武德将军。母亲去世回家守丧,哭逝于灵柩前。晋赠明威将军。

路德贵(1698—1750),路建邦之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六日生,六岁丧父,母育成人。字士魁,号善长,雍正己酉科(1729年)武举。官居徽州(今黄山市)青山守备时,青山遭灾,群众大饥,德贵遣人归里取银赈济,被救济者甚多,民感其德,制万民衣伞献给他。乾隆十五年(1750年)五月三日卒。

路氏“一榜三进士”,当时使张弓路氏家族威名显赫。路建翰的父亲路璟、祖父路三省、曾祖路惟中,分别被朝廷赠封昭勇将军。路德贵的父亲路建邦、祖父路琰因路德贵之功绩,分别被朝廷赠封武德将军。

名门之后,必有将才。建屏之子路德升,字魏硕,号崇文,乾隆辛酉科(1741年)武举,壬申恩科(1752年)进士,御前殿上带刀侍卫,任直隶冀州(今河北冀县)都司,诰授明威将军。建翰之子路德沛萌袭广东潮州府(今潮州市)守备,诰授昭勇将军。

至今,在当地仍广泛流传着将军南征北战、保家卫国的事迹。清朝雍正、乾隆皇帝御赐的三块将军牌位,珍藏在张弓镇裴庄村路统林家中。乾隆皇帝御封将军诰命妇人的圣旨,珍藏在北村退休老干部路绪生家中。裴庄村西北角有将军墓。

朝廷诰授五位将军,诰赠五位将军,路氏一门十将军当时在全国实属罕见,在张弓镇乃至商丘历史上都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堡子堌堆位于张弓镇王堡村东北角,著名的戏剧《抬花轿》(香囊记)故事就发源于这个村。堡子堌堆底部东西宽8米,南北长12米,高7米,占地96平方米。堌堆前有香盆3个供人烧香,周围植有刺槐,枯枝新芽,尽显历史沧桑。

王堡堡子堌堆的“堡”,音“补”,意为围有土墙的乡村。关于这个堡子堌堆,还有一则奇闻轶事。相传,元末明初,连年战乱,加之接连不断的天灾,人们苦不堪言,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土地大多荒芜。明太祖朱元璋立帝后,开始从山西洪洞县向中原大量迁民,王堡村的王氏祖先,就是此间从洪洞县迁徙过来。初来时,村名为王庄,那时还没有这个堡子堌堆。至明成化年间,王庄一王姓老翁,一天早晨拾粪走至庄东头,忽见平地里升起一个土堌堆,而且沙沙有声,越升越高,老翁甚感惊奇,便用粪杈戳了戳土堆,不料土堌堆便就此停止增高。村民也都甚感神奇,大家便称此土堌堆为“堡子”,而且敬起了“堡子爷”, 建有“堡子”爷祠堂,十分美观。王庄村名也因此改称为王堡村,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淮海战役张弓烈士陵园

位于张弓集西北部敬老院前侧,经商丘行署批准,于1978年4月建成,占地面积4662平方米,投资11500元。陵园坐南朝北,园内有接待室、管理室、松柏、花园,苍松挺拔,翠柏玉立,鲜花、修竹相映成辉。墓中安葬着参加过淮海战役的24名烈士。

解放战争时期,张弓集设有解放军后方医院中转站,专门暂时接收救护从淮海战役前线送来的伤病员。这些伤病员,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轻伤 不下火线,重伤不哭,作战勇敢。这些伤病员凡能治好的,经过临时包扎医治脱离危险后,再用担架转送到睢县河堤村西五里的刘里红村,那里有我军的后方医院。 凡是医治无效牺牲的,都就地安葬在了张弓。除入园的烈士外,张弓集村南还有十数个烈士坟墓。

张弓镇淮海战役革命烈士陵园,是本县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基地。每年清明节,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前来祭扫、宣誓,缅怀革命先烈。

另外,张弓景点还有宋太祖亭遗址、山西会馆遗址、丘公祠遗址、天齐庙遗址、关帝庙、路氏祠堂遗址、 姑子庙、玉皇阁遗址 等八处。

宋太祖亭。据说,北宋时期,张弓一带经贸发达,商人云集,宋太祖赵匡 胤曾东下宋州(今商丘)一带察看军马粮草筹备情况,乘船沿运粮河经过张弓,看到码头两岸人来马往,热闹非凡,便下船登岸,询问这里的风土人情,时值烈日炎 炎,便来到岸边一草棚之下,当听到张弓酒如何甘醇甜美时,一向喜爱饮酒的他便命随从送来一坛好酒,众人畅饮,后诗兴大发,随作诗一首:“汴河东下巡粮情, 喜闻御船至张弓。难得畅饮酒一坛,胜过宫内御赐封。”后人便把那个草棚称之为“宋太祖亭”。当地乡绅并于次年在此处建有一亭以纪念。但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此亭已不复存。

山西会馆遗址。山西会馆,是山西商人在明清年间在全国各地晋商所到之处联合捐资建的共同聚会、娱乐、议事的场所。由于古宋运粮河横穿张弓集,并建有码头,因此,张弓古镇是当时方圆百十里的物资集散地,商贸云集的重镇。清朝乾隆年间,晋商在今张弓镇大隅首西北角建盖一所山西会馆。整个会馆占地5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头门、戏楼、钟鼓楼、正殿组成,是会馆迎宾、祭祀、演戏酬神的场所, 会馆的东西两路则由客厅、庭园、书房、客房等组成,为客商议事、寄宿、存货用房。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看台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造型奇特,威严凝重。可惜这一遗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毁灭。

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都拜关公,有关帝庙或关公殿;二是都有戏楼。二者寓意着经商之人要诚信为本、忠厚仁义,同时每当经商者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时,也要举办庆祝娱乐活动等。所以说,张弓镇西村的关公庙就是从那个时候建起的,另外现在西村也仍然保留着每年唱大戏传统习俗,以求风调雨顺、财源广进、洪福太平。

丘公祠遗址。邱公祠位于张弓集东村,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祠堂三间,大门一间,占地六分,供有邱公像,立有石碑一通,香火不断。

清朝咸丰年间,朝廷昏庸,官府无能,贪官污吏盛行,苛捐杂税繁多,压得农民群众喘不过气来,俗话说“官逼民反”,捻军起而反清,曾活动在中原一带,多次敌对清兵,夺城取寨,杀富济贫,声势浩大,锐不可挡。清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捻军孙葵心部入商丘境。十一日捻军盖地而来,南北数十里,车为榖击,人为肩摩,与长枪会众一道,攻破宁陵县城,宁城书院毁于战火,知县龙德照被杀身亡。《捻军闻见录》手稿曰:“此小股捻匪,跨马一二百匹,自毫州西北突入宁陵,县主龙公死之,伤人多寡,未得其详”(手稿20页)。

二月十四日,捻军攻占瓦屋刘,继而攻破平乐寨(今阳驿乡平乐村)、郭屯寨(今阳驿乡郭屯村)等。十七日,又来团团围住张弓寨。在即将攻破张弓集寨时,突遭清军南阳镇总兵邱联恩(绰号邱老虎,福建人,清军猛将,世袭一等子爵)袭击,捻军措手不及,战而不敌,一些人战死,200余人被俘,其余西逃。邱连恩穷追不舍,直至追至舞阳北部的舞渡一带。二月二十五日又于落虎桥同捻军相遇。在双方激战中,捻军杀死邱连恩。与邱连恩同难者山西参将福瑞等21员。朝廷闻讯依照提督的惯例从优抚恤,并在张弓建祠祭祀。

张弓人感谢邱连恩解 围之功。因为他避免了捻军攻打张弓寨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家出资修建的丘公祠,前出后包,雕梁画栋,非常庄严,不仅塑象立碑,以示纪念,而且逢年逢节,群众 都去烧香祭祀。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七日这一天,还特意兴起大会,张弓集四村轮流出钱唱大戏。这天烧香人群,摩肩接踵,摆供焚香,叩谢不已,从早到晚,热闹非 凡,岁岁如是,历年不衰,就是解放前夕也是依然。张弓人给丘公祠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想当年旌旗骤至,救一寨于危急存亡,恩承再造”。下联是“迄今日异 人常怀,合万家之老幼少壮,德感二天”,对联之意流露出了张弓人民感恩戴德的心情。

天齐庙遗址。天齐庙位于张弓镇东村邱公祠西边(现李国际住宅西50米路北,原张弓老影剧院处)。据请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此庙建于盛唐时期。天齐庙建有大殿三间,三间大门朝西。门外有棵几百年的皂角树,树上长有桑树,有檀子般粗。进大门北有廊房10间,南有廊房10间。二门外有一节院,单独包公殿,东大殿三间,里有全神像。天齐庙三间大殿雄伟壮观,五脊六兽,九檩八搭,内供奉东岳天齐黄飞虎及妻子苏凝香,木雕像高坐几案之上,雄姿威武,神采奕奕。

相传,商 朝的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有胆有识,妻子温柔体贴,貌比天仙,商纣王对她垂涎万分,后来商纣王趁机霸占了他的妻子,黄妻含辱跳楼自尽。黄飞虎目睹商纣王荒淫无 道,残害黎民,便毅然反戈,投奔周武王姬发,被封为开国武成王。在讨伐商纣王的战斗中,黄飞虎不幸在渑池遇难。当时黄飞虎的部下就驻扎在宋州(今商丘)一 带。他的部下和子孙便借军队休整之机,就地搭起灵堂,设立牌位,祭奠黄飞虎。商朝灭亡后,姜太公设坛为阵亡将士封神,特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 帝”之职,掌管人的贫富贵贱,还封他为五岳之首,执掌幽冥地府十八层地狱,掌管人的生老病死。张弓人民为了奉祀天齐仁圣大帝,便在东村吊桥西建起了天齐 庙。据知情的老人们讲,天齐爷和天齐奶奶的雕像是木制而成,是活态而不是泥态,高坐几案之上,令人见之无不肃然起敬。还有神奇的就是,人们只要在天爷天奶奶的脚上一摸,他们的身子就会立起来。

天齐庙侧旁有包公庙、大王庙、瘟神店、火神阁和邱公祠,都是三间殿堂。侧殿建筑均为黄绿琉璃滚筒瓦,火神阁门前还有“三目皓皓安天下,六手朗朗定乾坤”的 对联,上额有“火帝真君”的横批,醒目耀眼,雄劲有力。天齐庙大殿与侧旁建筑,构成一组宏伟的建筑群。据说,这些庙宇群山门分向东西南北,平时善男信女络 绎不绝,烧香礼拜,祷告神灵,香火一直盛而不衰。1955年,因当时建盖张弓影剧院,天齐庙被扒掉,现已无痕迹。

关帝庙。张弓西村关公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为张弓山西会馆的一个大殿堂。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到严重破坏。上世纪末,西村群众自发的捐款筹资,重新修建了三间关公庙。大门两侧及殿内还刻有“匹马斩彦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惊鲁肃 江南将士尽寒心”和“马过五关思汉主;花开三月想桃园”等对联。至今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祈求平安进财、纳福者络绎不绝。

那么张弓人为什么会把关公当作惩恶济善、永保平安的护佑神来敬仰奉祀呢?这里面有缘由。关公,名羽,字云长,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关公以其“忠、义、仁、勇”的形象而名扬海内外,一千多年来,广受尊崇,经久不衰。汉封侯,宋封王,清朝对关公的推崇更是达到了高潮,不仅屡加封谥,敕建庙殿,还御笔题颂,把府、州、县春秋两季祭祀关帝定为官制。清顺治九年(1652年)又被谥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其职责和功能随着崇信的不断升温,有增无减——武圣人、武财神、佛教护法伽蓝、道教伏魔天尊、百姓护佑神等。祈盼风调雨顺的农民,视关公为五谷丰登的依靠,每遇旱灾,便要向龙王求雨,同时请关公老爷恩赐甘霖。晋冀鲁豫等地至今仍流传的民谣是:“大旱小旱,旱不过五月十三”。据说5月13日这天关公磨刀要用水,龙王降雨相助,百姓也跟着沾光。商人,尤其是晋商皆奉关公为财神,并借其“忠义”之精神提倡同行讲诚信,增乡情,促团结。他们在省外修盖的会馆,都把关公殿堂作为主体。张弓西村关公庙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建成的。

张弓至今在遇到大旱之年,该村群众也会自发地组织捐款唱大戏,拜求关公向龙王爷求雨相助。说来也奇怪,只要在关公庙前唱大戏,十回求雨九回灵,这也是张弓镇群众几百年来奉祀关公、尊崇至上的原因吧。

路氏祠堂遗址。路氏祠堂原位于现在的张弓镇供销社之处,始建于乾隆年间,为六门祖昭勇将军路三省之家祠,祠堂座北朝南,分前后两段。大门前所立旗杆左右各一,高约8米,上马石(椅子形状)左右各一,旗杆为木制,顶子为锡铸成,大门三楹,两边有一幅木刻对联:

上联:由禽昌迁沙隋代历明清王佰年绵延勿替;

下联:报祖功答宗德典陈俎豆二十世孝享攸隆。

祠堂配有东厢三间,殿宇三楹,门前左右也有木刻对联,为黑漆底金字。

上联:轩辕后昆尧都旧族绵绵延延数千载;

下联:六门衍派七世登科承承继继三百年。

殿内设主致祭,主为:六门祖昭勇将军三省公丝绸织全身坐像,虎皮坐褥,顶的帽上有红婴。其左右有北六门琬、琰、睻、玠、珂、璟牌位,还有十将军的牌位(一榜三进士、侍卫、德沛均在)。

姑子庙、玉皇阁遗址。姑子庙位于张弓镇南村大隅首南200米处(吴建设家南边),玉皇阁位于现在的镇政府院内东北角处。由于二者毁坏时间较长,上年纪的人只知道当时有些残留的砖头瓦片,没有详细记录。

聋子烧鸡。张弓“聋子烧鸡”由祖传烧鸡世家、著名的中华老字号世代相承,发展至今。聋子烧鸡风味独特,色、香、味型俱佳。自清朝以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曾作为河南名吃以招待中央领导和外国政要,被确定为国务院专供食品、河南省优质产品,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十多种荣誉称号。

张弓绿豆丸子。系历史名吃,地方特产,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曾为贡品。利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配方相结合,以牛肉、绿豆、海鲜、芝麻等为主要原料,用色拉油反复烹炸而成。不加色素和防腐剂,色香味俱全,干吃、煮汤、火锅皆可,口感酥脆、清香、可口。还具有清热解毒、醒脑提神、利便止渴,止泻痢,降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微循环,补充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锌、镁)等多种药用和保健功效。

张弓烧饼。张弓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其特点:圆形黄色,以香、酥、脆著称。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叶,用以胡饼上贴烘烤的“胡饼炉”传入张弓。张弓人在烤制大酥烧饼时,使饼上鼓起来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清末皇室曾屡次调贡张弓烧饼。1951年前后,张弓人民也曾以张弓烧饼为礼品,慰问抗美援朝前线的志愿军将士。近年来,张弓烧饼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名吃称号。

路家羊肉汤。路家羊肉汤始创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 年的历史了。秉承传统之风味,在羊肉汤成白色乳状,鲜洁清香,不腻不膻的基础上力求肉鲜汤鲜的制作原则,用火、配料、刀工器皿诸多方面加以改进。现宰活 羊,以优质山羊为主。由于做工讲究,汤味鲜洁爽口,汤中肉软烂鲜美,生意兴隆红火,受到群众的欢迎与厚爱。八十年代,即被收入中国名菜谱。

镇政府先后制定了张弓镇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近年来,随着张弓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镇树立“规划是先导”的理念,坚持高标准制定集镇总体规划,使集镇建设从无序建设向有序建设、从被动规划向主动规划转变。2009年以来,该镇聘请了省、市规划部门着手对集镇进行总体规划,编制了《张弓镇总体规划(2009-2020)》, 从镇区未来发展和整体功能布局出发,坚持“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并重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贯彻生态思想,强化自然景观,从而逐步形成规划科学、布局 合理、功能齐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集镇建设蓝图,规划区域将形成“一心、两带、三片、四轴、一区”的空间格局。同时,张弓镇制定镇域旅游发展规划促进镇域 旅游业发展。以“千年张弓”酒文化工业游为龙头,大力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游、文化古迹民俗游。着力打造十大人文景点。

为更好地开发张弓镇旅游资源,镇党委、政府把交通通讯、饮食、住宿等旅游资源配套设施建设作为镇重大项目建设来抓,努力提高张弓镇旅游水平。目前,张弓有聋子烧鸡、绿豆丸子、张弓烧饼、路家羊肉汤四大名吃。住宿有张弓宾馆、卧龙宾馆等。同时,加强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管护工作,提高张弓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为旅游开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周边诊所

樟溪卫生院 地址:商丘市宁陵县S327张弓镇农贸市场南侧
商丘市宁陵县S327张弓镇农贸市场南侧

周边乡镇

张弓镇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

周边村庄

张弓南村 地址:商丘市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