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楼村

何楼村 何楼村村名由来 何楼村姓氏族谱 何楼村白坡洼传说


何楼行政村原属太康县逊母口公社李大庄大队,1975年底划归五里口公社,1989年与李大庄分开设立为五里口乡何楼行政村,位于五里口北3公里处,东邻杨庄,西邻李大庄,南邻申庄,北靠白坡洼,全村有何、甘、张、王、李、赵、刘、祝、武九姓,耕地面积2507,人口1740人。全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近年来加大种植业调整力度,养殖业和西瓜、辣椒套种得到了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明朝时期甘姓始祖任明朝安居知府,受奸臣所害,带领全家逃到新郑,住到何氏一位官员家,与何氏官员结拜,何氏为了友情辞官不做,带领全家人与甘氏全家从新郑来到太康西南35里处,用茅草搭起草庵居住。甘氏心中害怕,又没住处,与是就和何氏商量,我是犯官,怕官兵追来,不如分开住。于是甘氏就带全家迁到苗集。当时没地方住,就住在苗集东王庙里。甘氏连气带怕,得了重病,又不让治,结果死在东王庙中,埋在了东王庙后。后来何氏...

详情

何楼村地名网_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五里口乡何楼村资料简介
  何楼村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五里口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162720822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1627。何楼村与五东村、五西村、包庄村、吴庄村、刘店村、刘庄村、新集村、桂李村、郭楼村、格大李村、范楼村、杨庄村、王寺安村、邵楼村、申庄村、王庄村、李公玉村、马小庄村、轩尧村、墩埠村、常岗店村、李大庄村相邻。 还有22个地名与何楼村同名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五里口乡何楼村介绍

何楼行政村原属太康县逊母口公社李大庄大队,1975年底划归五里口公社,1989年与李大庄分开设立为五里口乡何楼行政村,位于五里口北3公里处,东邻杨庄,西邻李大庄,南邻申庄,北靠白坡洼,全村有何、甘、张、王、李、赵、刘、祝、武九姓,耕地面积2507,人口1740人。全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近年来加大种植业调整力度,养殖业和西瓜、辣椒套种得到了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明朝时期甘姓始祖任明朝安居知府,受奸臣所害,带领全家逃到新郑,住到何氏一位官员家,与何氏官员结拜,何氏为了友情辞官不做,带领全家人与甘氏全家从新郑来到太康西南35里处,用茅草搭起草庵居住。甘氏心中害怕,又没住处,与是就和何氏商量,我是犯官,怕官兵追来,不如分开住。于是甘氏就带全家迁到苗集。当时没地方住,就住在苗集东王庙里。甘氏连气带怕,得了重病,又不让治,结果死在东王庙中,埋在了东王庙后。后来何氏建起了楼房,甘氏全家从苗集又回到何氏这里,结婚生了五个儿子,个个都能干,结果家中有了钱财,又与何氏修起了寨子,为了防匪,附近刘姓、李姓、赵姓、祝姓、吴姓、张姓、王姓人也都迁到寨里,就把村名改为何楼。

明朝时期,何姓和甘姓从新郑逃难到此居住,其他几姓后来陆续为避匪患迁居于此。现有人口何氏1040人,甘氏412人,张氏9人,王氏20人,李氏105人,赵氏80人,刘氏40人,祝氏10人,武氏8人。由于何、甘二家有过命的交情,在双方父母去世后,两家子女在后来续谱排辈时约定在用字上要有相同的字或对应的字,只是后来年代久远,有些已经对不住了,现在何氏谱序字辈为:复、天、中、春、国、之、然、绍、永、立、红、广、志。甘氏谱序字辈为:仁、义、礼、志、信、有、维、元、运、清、金、立、林、照、永、福、德、庆、祥、明。

白坡洼是指墩埠以东,申庄以北,现李以南,王寺安以西的大片洼地,海拔不足10米,因白坡寺建于此而得名。

解放前,由于白坡洼地势低洼,常年内涝,雨季长期积水,十年九涝,旱季盐碱覆盖,白茫茫一片,除了芦苇基本不长庄稼,周围老百姓有“蛤蟆尿一尿,庄稼全淹掉”的俗语。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炸开黄河大堤,黄河水一泻千里,淹没了白坡洼所有土地,在原来盐碱地上覆盖了厚厚一层淤土,才把盐碱压了下去。黄水退去后,慢慢才能种庄稼,但因为低洼,还是时常遭水灾。后来老百姓有句谚语说:“进了白坡洼,淹旱都不怕,淹了吃小鱼,旱了吃地梨,不淹不旱吃麦仁”,说明了白坡洼土地肥沃,出产丰富。

解放后,党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1958年以后带领群众在白坡洼内及周边先后开挖了中心河、东一支渠、西一支渠等八道沟,以墩埠到王寺安官道和出何楼向北中心路为基准,每隔1000米就修一条生产路,栽上杨树,逐渐形成了现在白坡洼“田成方、树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格局,现在的白坡洼也成了五里口的粮仓。

周边村庄

何楼村 地址:周口市太康县

何楼村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

何楼村 地址:鹿邑县

何楼村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小何楼 地址:周口市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