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河乡

象河乡 象河乡行政区划分 象河乡自然地理 象河乡农业发展 象河乡经济发展 象河乡石材开发 象河乡历史风貌 象河乡象河古迹 象河乡旅游建设 象河乡历史名人


象河乡位于泌阳县的最北部,地处方城、泌阳、舞钢三县(市)交界处,距泌阳县城56公里,东距驻马店市区70公里,北距舞钢市区25公里。许泌路、平桐省道及桐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南距驻南省道9公里。东接下碑寺乡,西连羊册镇,西北部与南阳市的方城县交界,北部与平顶山市的舞钢市相邻,南连春水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象河乡古名缯关、泻关、象河关、白马关。根据《水经注》、《荆州记》的有关记载:春秋时代楚曾设长城起叶县经方城入毗阳绵延数百里。并且在此设关隘以拒中原,属天下九大名关之一,所以象禾历史上又叫象禾(河)关;又因传说伍子胥曾骑白马在此守关,所以民间又称“白马关”。又传说唐末时李希烈兵屯这里,因在南河获大象以为祥瑞,遂将象禾改名为象河。象河乡总面积130.21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4.7万亩,辖11个行政村(槐树李、岗王、霍庄、象河、吴楼、焦林、何庄、刘台、上曹、...

详情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象河乡所有村庄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象河乡介绍

象河乡位于泌阳县的最北部,地处方城、泌阳、舞钢三县(市)交界处,距泌阳县城56公里,东距驻马店市区70公里,北距舞钢市区25公里。许泌路、平桐省道及桐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南距驻南省道9公里。东接下碑寺乡,西连羊册镇,西北部与南阳市的方城县交界,北部与平顶山市的舞钢市相邻,南连春水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

象河乡古名缯关、泻关、象河关、白马关。根据《水经注》、《荆州记》的有关记载:春秋时代楚曾设长城起叶县经方城入毗阳绵延数百里。并且在此设关隘以拒中原,属天下九大名关之一,所以象禾历史上又叫象禾(河)关;又因传说伍子胥曾骑白马在此守关,所以民间又称“白马关”。又传说唐末时李希烈兵屯这里,因在南河获大象以为祥瑞,遂将象禾改名为象河。

象河乡总面积130.21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4.7万亩,辖11个行政村(槐树李、岗王、霍庄、象河、吴楼、焦林、何庄、刘台、上曹、下曹、陈平),144个自然村,2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740人(2017年),大多居住在象河街。

象河乡位于泌阳县的最北部,北距舞钢市2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3°9′-北纬32°52′之间,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地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912毫米,年平均气温16.1℃。

象河乡属浅山丘陵地区,总体上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境内有全市第二高峰舞凤山(本地人俗称五峰山),海拔872米;荒山林地面积13万亩,主要林种有火炬松、麻栎等,森林覆盖率达37%;有一座中型水库霍庄水库,三座小型水库上曹水库、岗王水库、徐庄水库,主要河流有象河、界牌河、外埠口河、陈平河等;耕地面积4.7万亩。

农业是象河乡经济的重要基础,建国以来,象河的粮食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向蔬菜、林果业、养殖业、经济作物等产业发展,曾有"烟叶、花生和大枣,象河乡的三大宝"的美称。

象河大枣是泌阳特产,个大、肉厚、色鲜、味美。具有悠久的加工历史。早在明朝天顺年间,泌阳人焦芳(官居吏部尚书),曾把家乡大枣作为贡品,献给武宗天顺皇帝,深得皇帝推崇,令朝中大臣每天至多准吃五颗,天顺御枣由此得名。该枣果实呈长圆柱形,肉褐味甘,果纹皱密,色泽明亮,可与浙江义乌大枣媲美,是加工南枣优质原料。象河素有万亩枣园之称,现有枣树30余万株,其中已挂果28万余株,年产鲜枣400万公斤左右,加上邻近的枣园面积,资源充足。象河乡枣类加工厂有丰富的加工经验,其产品87年被地区评为优秀新产品,并获一等奖;88年在北京食品进出口博览会上获金奖,并被省评为“二级合格企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营养和保健益寿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产品畅销全国,深受用户好评。在无核蜜枣加工的基础主,开发南枣,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填补了东南亚及港澳市场空白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象河乡的农业生产正向商品化、集约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大牲畜存栏2.8万头,羊9.5万只,香菇150万袋,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8元,财政收入261万元。象河乡境内拥有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3座,农业灌溉十分便利。

象河除焦桐高速公路、省道平桐线以外,乡村道路也十分便捷,“村村通”通行里程近50公里。2010年,投资1300多万元,新修了22公里的乡乡道下(碑寺)—象(河)—宋(田)线,东西贯穿全乡8个行政村,结束了2万多名群众祖祖辈辈走“泥水路”的历史。拥有35万KVA变电站一座,全乡变压器总数达300多台,年平均用电量4000多万KWh。乡卫生院具备三级甲等标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医护人员30多名,病床40多张,医疗设备主要有生化分析仪、B超、X光、全自动血球、多普勒等,年平均接诊患者6000多人次。全乡中小学校12所,拥有教职工260多人,在校学生390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县前茅。

象河乡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岩(芝麻灰、芝麻白)、大理石、含钾岩(可用于生产钾肥、白水泥、磷酸二氢钾、锰钢和国防所需的稀有金属等)、铁矿、页岩、玄武岩、矿泉水等矿产资源。

2004年以来,花岗岩的开采加工已经成为象河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目前,象河境内已有金泰、中天、盛达、远泰等石材加工企业30多家,葛庄南山、五里沟、黑石板沟、钱黄庄西山等花岗岩开采点40多处。年产各类花岗岩板材2000多万平方米,产值7亿多元,从业人员10000多人,产品主要销往陕、甘、宁等省区。石材集聚区年产量占河南省总产量的近70%。

截止2010年底,全乡五级(乡、村、组、个体、联合体)七业(农、工、商、运输、建筑、饮食服务、其它)共有经营单位和个人750多个,从业人数5453人,年创产值8亿多元。

泌阳县象河乡,因山地较多,石英、钾长石、大理石储蓄量极具丰富,花岗岩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环境污染 (5张)

目前,象河乡已建成泌阳县石材开发区,集聚了上百家石材加工企业,“开发区内已上多片锯、抛光机等设备300余台,日产各类石材达到15000平方米”,成为长江以北芝麻白花岗岩系列产品加工、生产、销售最大的集散地,产品辐射全国各地,远销国外。同时,由于生产粗放,工艺落后,环保设施配套不健全等原因,当地群众一直承受着污染之痛,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象河古称象禾,也叫缯关、泻关、象河关、白马关。在春秋时属楚国,北与韩国交界,曾隶属于舞阴、毗阳。明清两代均在此设置巡检司,民国和解放初时设象河(大)乡。新中国成立后象河原属南阳专区管辖,1965年归驻马店专区,属春水人民公社,1975年年底增设为象河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为象河乡人民政府。

象河关的设置,最早应推至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因这里是缯国之封地,故得名缯关。当时缯关仅是一般的屯兵守卫之地,不为天下所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地修建了一条堪称当时中国最早也是最长的国道—夏路,加之战事纷繁,版图更变,它的军事和经济价值骤然上升。为防御外侵,楚国便在关山和五峰山中间宽约五六公里的山坳里横向垒起了一道长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楚长城。这段长城宛如一把大锁,截断了南北交通,截断了侵略者的铁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外敌难入,象河关便成了盛名天下的雄关之一。

1957年在安徽省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战国青铜器“鄂君启金(车)节”上的铭文中就有“自鄂往,庚阳丘、庚方城、庚象禾、庚焚、庚繁阳、庚下蔡、庚居巢、庚郢……”的记载,“庚”即经过的意思,可见“象禾”的名字早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根据《水经注》、《荆州记》的有关记载:春秋时代楚曾设长城起叶县经方城入毗阳绵延数百里。并且在此设关隘以拒中原,属天下九大名关之一,所以象禾历史上又叫象禾(河)关;又因传说伍子胥曾骑白马在此守关,所以民间又称“白马关”。又传说唐末时李希烈兵屯这里,因在南河获大象以为祥瑞,遂将象禾改名为象河。 象河乡自然风景 (9张)

抗战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此视察国防,并在象河回族小学发表演讲;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曾在此驻军;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毛妮曾长期居住活动在这里。

悠久的历史给象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2010年初,河南省楚长城考察队在象河经过近两个月的考察,认定:象河楚长城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状况最好、预警配套设施最完善、宽度最宽、残存长度最长的楚土筑长城,和安阳曹操墓等一起,被列为2010年河南省五大考古发现之一。另外,还有战国烽火台、古石刻岩画(八处)、隋唐时期的关山摩崖石刻、始建于唐代的清真寺、元代石桥,、古(象禾)关城(关衙)遗址、小马庄新石器遗址,光石脑山寨、老寨、刘寨、歪头山寨、跑马岭山寨、茶山寨等10多处古山寨遗址,张老院、盈福禅寺、黑石寺、万寺、观音堂、禅音寺等10多处古庙遗址,还有‘中原第一树’陈平银杏树(白果树)、张老院三棵近千年的银杏树(白果树),其中陈平银杏树有2000多年的历史,树干周长11.2米,需八人才能合抱,树高30多米,树冠覆盖面积达3亩多。还有天顺御枣制作工艺、古兰经唱诵表演、高庄接骨药、刘长久社火表演、马发泥塑工艺、根雕制作工艺等民间技艺、民间习俗、民间文学、民间医药、民间美术、戏曲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多项。

象河古称象禾,也叫象河关、白马关,在春秋时属楚国,北与韩国交界,曾隶属于舞阴,毗阳。

1957年在安徽省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战国青铜器“鄂君启金(车)节”上的铭文中就有‘庚象禾’的记载,由此可见“象禾”的名字早在战国以前就存在了。根据《水经注》、《荆州记》的相关记载:春秋时代楚曾设长城起叶县经方城入毗阳绵延数百公里。并且在此设关隘以拒中原,属天下九大名关之一。

因此历史遗迹众多。据相关专家考证象河关古关城遗址面积约为180多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东至外埠口河、西至霍庄东头、南至南河、北至北河。比现在的象河街新街大三倍多。而现在能看到的遗迹除了古官衙遗址、清真寺外大多数为明清遗迹。

象河古城壕,象河街老街主要位于新十字街南北街(平桐路)以东,东菜园以西,老城墙在护城河(城壕)以内。现在城墙已全部毁坏,只残存有部分城壕,东城门附近的城壕在老街东头刘秀白家东墙外至韩玉山家门前,残存长度约有200米,城壕宽约10米。西边残存城壕较短,约有30米左右,在工商所以南至河底。

古建筑,象河回族小学门楼,据说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这里发表过演说;老教堂,据说美国传教士曾在这里传教。

神龙洞位于五峰山主峰南坡偏下,万寺庙(清代以前也叫温寺)位于其南坡山脚下,距离象河约5公里。从象河往东,过街东河往北经良庄,花路羊,何庄,赵庄一条水泥路即到,沿赵庄北河上行即可先看到北岸的万寺庙,然后沿庙前小路直达山坡上的神龙洞。

据初步考证,万寺庙应始建于北宋而鼎盛于明代,从现存雕刻精美的石龙石龟来看,当时的寺庙应该相当讲究。据说万寺庙附近的看花台是当时有名的大戏台,是万寺庙起庙会的地方。

山坡上的神龙洞,是因为传说有人看见从中出来过龙而得名的。传说神龙洞里有一坑水,不但能治很多疾病【经常有人去求医求药】,而且能够取雨,天旱的时候,只要有人去将坑里的水挖干并祷告一番,天就能下雨。
  传说有一老汉到五峰山顶放羊,光听到有人喊‘背背’‘背背’,就是不见人,仔细寻找,发现一个用红石头雕刻的祖师爷的石像在喊他,老汉就试着将它背起,居然很轻,就将他背下山来,走到龙洞的时侯,石像突然变得很沉,由于背不动了,老汉就把它放到了龙洞内,从此也就有了祖师爷坐龙洞的传说。

由于万寺庙位于秀丽峻美的五峰山下,奇妙的神龙洞旁,再加上年年起庙会,盛况空前,香火旺盛,名声很大。所以,相传明朝的焦阁老在回乡时还曾到此游览。而且,焦阁老在回朝时还将万寺庙的看花台如何繁华热闹,五峰山的如何秀丽峻美,神龙洞的如何神奇告诉了宫里的娘娘。引得娘娘偷偷随焦阁老来到万寺庙赶庙会看风景。传说焦阁老被杀,也可能是因为此事。
  (现在看到的万寺庙是近代信众在老温寺庙旧址上修建的简单寺庙;两年前信众又在旧址西边约300米处修建了一处新温寺庙。)

关山位于象河街西北约2.5公里处。传说因为它处于象河关古关口的旁边,是形成关口的天险,所以被称作“关山”。

关山山体大部分是由花岗岩组成,大块的花岗岩最适宜雕刻。所以,在关山的东头和西头分别由古人雕刻了两处佛像组雕。据有关专家初步考证,这两处石刻应该是隋代雕像。东部石雕象有22尊(当地人称18罗汉),像高约50厘米,全部为浮雕,雕工精细,形态各异,表情生动。西部石雕像残存有25尊,像高约30厘米,全部为浅浮雕,形态不太明显。

关山东头和西头各有一座寺庙。据说都是在老庙遗址上重新修建的。特别是西部寺庙的周边遗留有大量的古寺庙遗物,有古井、石香炉、石盆、石碑等,在山顶上还有旗杆窑。

关山是象河乡距离象河街最近的风景名胜,山上林木茂密,松涛阵阵,巨石林立,就像一个神奇的大盆景,不但自然风光秀美,而且有大量历史遗迹,还是香火旺盛的宗教活动场所。所以它是象河乡及其周边人们首选的近距离旅游观光地点。

婆子山摩崖石刻,当地人又叫它佛沟石刻,位于象河乡霍庄村委庞庄西1.5公里处。是泌阳县象河乡与方城县小史店乡的交界处,从象河到佛沟道路较近而且平缓,并且与象河乡关山的石刻距离较近、时代特征也接近。

佛沟石刻是在几块较大的花岗岩石上采用深浮雕的手法,雕刻了尺寸不一、风格各异的佛像130多尊。据相关专家考证,这些佛像不是在同一时期一次雕成的,而是从北魏时期到隋唐时期分多次雕刻而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该石刻位于两不管的地方,过去政府和民间都对它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所以,有一部分佛像毁坏严重,甚至被盗取。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各类文物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对旅游开发的高度重视,泌阳县象河乡和方城县小史店乡都对该石刻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由于佛沟石刻现在的位置是在小史店的境内,所以,小史店已经将它进行了初步开发性保护。

但是,从该石刻与象河关的距离,以及与关山石刻的关系等多种因素分析,它应该是与古象河关的繁华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有关的。是古象河关周边重要的一处历史遗迹。

自象河街向东,沿下宋路向东约13公里,再折向北过陈平约2公里即到陈平白果树和迎福禅寺遗址。

迎福禅寺遗址位于象河乡陈平村委白果树村民组(现在只有两户人家),距离象河街约15公里,龙王掌山脚下。遗址内还生长着一棵1200多年的银杏树,被人称作“中原第一银杏树”。遗址内到处都是古寺庙毁坏后留下的残破佛像、建筑构件、石碑以及古陶瓷残片等遗物。据传说,迎福禅寺兴盛于唐代,而毁灭于明代末期。

陈平白果树,树干粗需八个成年人合围,树高近40米,树冠可覆盖面积500平方米。该树树龄虽过1200多岁,但是仍旧枝繁叶茂,并且每年仍然挂果。树上有一树洞,人称树泉眼,内有清水,常年不断。

该遗迹位于象河乡东刘台村委堰坦韩村北50至200米范围内,大碾刘西300米。

该遗迹主要分布在三处花岗岩岩石上,其中一组岩石上刻画特别多。该岩画主要是由大小不一的半圆形坑洼组成,组成岩画的坑洼多少不等,深浅不等,图形不一样,非常奇特,非常难懂。并且大多数坑洼内都长了苔原,被风刮日晒腐蚀得相当严重。

据河南省楚长城考察研究队的专家介绍:他们考察过的早期长城沿线都发现了这样的岩画,可能与古长城有着某种密切联系。他们走访了解到的初步说法是:这些岩画可能是古长城守军排兵布阵或者是练兵时的图谱。

该遗址位于象河乡焦林村汪口组东南约200米,焦桐高速公路西侧。临近象河关古驿道的东侧,楚长城遗址东南约400米处。

据传说,该遗址叫单于祠,也有人说是禅音寺。现场的大量建筑遗物有春秋战国时期的也有汉唐时期的,但是未见寺庙遗留的残破佛像等遗物。可以看出,该遗址从春秋到汉唐都被利用过,或许用途有所改变。(据汪口的村民讲在这个遗址里还发现过记事的铜碑)

据不少人讲,楚国大将伍子胥曾被困这里,为了保护楚王的妃子,伍子胥不敢冒然突围,急得一夜须发皆白。楚王的妃子为了解除伍子胥的后顾之忧,恳切的对伍子胥说楚王可以没有我,却不能没有你,你应该马上突围出去保卫楚王、保卫楚国,不要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到我这里。但是伍子胥仍然不愿弃她而去。无奈之下,王妃就谎称要方便一下,在伍子胥离开她的瞬间,王妃就跳到院内的一口井里自杀了,伍子胥已无时间和精力打捞运送王妃的尸体,就找了一个大石板将井口封了起来。没有了王妃的拖累,再加上伍子胥的官兵群情激忿,英勇杀敌,很快突出了重围。
  (该遗址虽然占地面积较大,遗物较多,但是由于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又被焦桐高速公路占去了大部分,现在很难看到全貌。)

张老院位于象河乡上曹村的北约3公里处,五峰山主峰的东边。从上曹自然村往北,过上曹水库,小赵庄,和尚庄,顺河而上,看到三棵枝繁叶茂的大白果树即到。

据文物工作者初步考证,张老院应始建于唐代,而鼎盛于北宋早中期。庙院占地约1000亩,从现存数量众多庞大的柱础可见其当时寺庙规模之庞大;从现在仍可看到的三处塔林遗址(分别位于寺统岭南头、大塔头、石碑后),三处和尚坟的规模可以看出当时张老院僧人的众多。相传,由于当时僧人太多,庙内住不下,主持就在张老院沟入口处建了一处庄院供他们居住,后来发展成了一个小村庄,就是现在的和尚庄。从张老院那三棵近千年的白果树也足以证明庙院的历史不短了。

据了解,张老院原来的十多块石碑在修上曹水库时被用在了坝堤下,现存两块残碑;现在还可以看到规模宏大的望经楼,阅兵台等建筑遗址;塔林还有雕刻精美的石塔,砖塔地宫等遗物。

据当地村民讲,原来在张老院沟的入口处放着一块石碑,是记述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到张老院游览情况的记事碑,上面还写着“敬德到此一游”几个大字。可惜的是十几年前此碑被人盗去。

张老院毁于何时,暂无从考证,但是,好事人在其遗址上又建了两所房子,塑了神胎,目前香火仍然兴盛。

遗址位于象河乡槐树李村委小马庄东河两侧。河东北侧至下宋路南,南至河道,东至堰坦韩西河;河西北侧至庄东大石头,南至土包以南,西至小马庄东。面积约为100多万平方米。

河西遗址,据初步判断应为生活区。因为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精致的成品石器,并且有使用的痕迹,也发现了大量古陶片,红烧土等遗物。没有发现半成品石器。在这里发现了磨制精美的石(镰)刀、石玦、石凿、石箭头、石斧等石器遗物,还有夹沙红陶、细泥红陶、带早期纹饰的灰陶残片。

河东遗址,据初步判断应为(石器)生产区。因为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石器半成品,还有磨制石器的磨制工具,陶片较少,精致的成品石器较少。大多数石器没有使用的痕迹(也怀疑它是处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时期)。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半成品石球、石斧、石锤、石棒、石钻(锥)、石凿,还有大小不一的磨制器具(也有人认为它是石碾子)。

歪头山寨位于象河东北部,距离象河街约7公里。从何庄村委(山)赵庄往北再向东直接可以到达歪头山寨,也可以从双山沟西岭脊向北直接到达该山寨。

因为该山寨所处的山顶向北歪着,所以该山寨被当地人称作歪头山寨。它位于五峰山主峰(大寨)的正南方,象河关楚长城的正东方,是楚长城正东方向第一眼看到的最高山峰,从山寨向西看一览无余,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该山寨所处的山峰,南部较平缓,东、北、西三面是悬崖绝壁,所以该山寨的寨墙也仅仅将山顶围了一部分。该山寨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左右,近圆形,寨内较平缓。寨墙全部用石块干磊而成,墙宽约1米左右,墙体毁坏严重,残墙最高处2米多,大部分已倒塌毁坏。

据相关专家初步考证,该山寨修建年代较久远,应该是战国时期,楚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并且能够看出曾经释放狼烟的痕迹。至于后来是否被作为他用,也未确定。不过,它的毁坏,肯定是因为它失去了存在的作用,被无聊的人推倒取乐的缘故。

从象河街往南至南各庄再往西过李木林,约4公里处的山(南)脚下,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岩石的下面有一个古人雕刻的高约2米,宽约1.5米,深约2米的石窟,石窟内雕刻有三尊佛像,中间的那尊高大,两边的略微低矮一些,据初步判断,此石窟的雕刻时间应为隋唐时代。该遗迹保存比较完好。(据当地居民介绍,这些佛像是风婆婆,管刮风的。十几年前在石窟的前面还有许多大石柱等遗物,据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大庙院。)

从石窟往上走爬上山顶,就可以看到一个古山寨,几年前山寨的规模还很大,寨墙也很明显。寨墙都是用石块干磊而成,沿山顶绵延很远,仔细观察山顶寨墙的石块,年代较久远,寨墙宽度约1米,几年前残存高度还都有1米左右,现在由于开采花岗岩修路将它毁坏殆尽了。而在山顶寨墙南侧的半山坡里,还修建有一个面积不大,寨墙不是很高的小山寨,初步判断小山寨的年代比较晚。

在山顶寨墙的南侧还有一个精致的小庙,是用长方石条干磊而成,约有两米见方,房顶已被破坏,而四面围墙还保存完好。很有特色。但是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个小庙叫做老爷庙还是山下的古庙叫做老爷庙。

象河有被探险者和旅游爱好者称为“中原张家界,天中太行山”的五峰山、千古名山关山、龙王掌、韭菜皮、大寨山等峻秀山峰,还有石塔沟、大罗沟、小罗沟、油路沟等清幽山谷。石盆剑瀑布、神牛圈瀑布更是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象河境内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山上怪石嶙峋,悬崖峭壁,多种野菜、野花、野果、中草药满山遍野,多种野生动物栖息出没。象河的山水是一块保持原生态的处女地。

象河风景 (7张) 象河乡关山惊现隋唐摩崖造像,该景点位于象河乡象河村西北1.5公里处的关山脚下。关山是伏牛山的余脉,山势平缓,海拔286米,是一座以石为主的土石山。摩崖造像就坐落在关山270米处的悬崖上。山上奇石林立,秀峰处处,松涛阵阵,山涧飞溅,开着紫花的半支莲和挂着黄苞的无名野花在风中招展,山上没有路,却又像到处都是路。一半隐于土层,一半裸露在外的石头与层层叠叠的奇石组成的天然石梯,令人脚下生风,神清气爽。山上有个寺庙叫关山罗汉寺。寺东侧10米左右就是摩崖造像处。据《泌阳县志》记载,该石佛属隋唐时期石刻。22尊石佛在民国时期曾遭土匪毁坏,有些面目已不太清晰 ,但端庄的姿态仍栩栩如生。石佛大小不一,分三层排列。第一层靠崖体左侧立有5尊,第二层立有15尊,第三层立有2尊。石佛高约30公分,宽约10公分。

热情好客的象河人民,将始终敞开博大的胸襟,真诚欢迎各地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共同谱写象河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繁荣富强、和谐美好的新篇章。

张宣武,原名张明霖,泌阳县象河乡洼李村人。1922年在冯玉祥部下当兵,曾任排、连、营长。1933年投入川军田颂尧部任团长。1945年9月,赴河南漯河接受日军第13独立守备队的投降。后任中将军长。1949年12月在四川起义。建国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和省政协委员、省民革主委等职。1984年10月病逝于济南。

周边公司

泌阳县恒丰石业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象河乡
营业时间:09:00-18:30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象河乡

周边乡镇

象河乡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

周边村庄

象河村 地址:驻马店市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