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泉村
双泉村 双泉村自然资源 双泉村经济发展
双泉村位于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木兰山南麓的木兰川,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村民600多户2500多人。其中的 大余湾现有村民108户,居民324人,有 75栋明清时期古民居。这些古宅均用大块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大余湾得木兰之灵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村谱记载,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出自该村。这里村民聪慧勤劳,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窑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如今,这里制陶业仍十分发达,远近百余里还有很多人家保持着用木兰“川里货”的习惯。大 双泉村 余湾的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细看族谱,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缘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则至今保留明...
详情双泉村位于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木兰山南麓的木兰川,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村民600多户2500多人。其中的 大余湾现有村民108户,居民324人,有 75栋明清时期古民居。这些古宅均用大块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
大余湾得木兰之灵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村谱记载,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出自该村。这里村民聪慧勤劳,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窑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如今,这里制陶业仍十分发达,远近百余里还有很多人家保持着用木兰“川里货”的习惯。
大 双泉村 余湾的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细看族谱,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缘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则至今保留明清时代(主要是清嘉庆年间)石砌宅子数十幢,建筑风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春日里走进大余湾,老宅虽陈旧,仍可看出昔年的气势。古宅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谱都保存下来。
大余湾人砌筑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余湾人的岁月如同一首悠长舒缓的歌: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水清塘旁。梅花映白雪,桂飘十里香。秋兰入幽室,凌霄攀高墙……这也正是这个古村湾历时600多年绵延发展至今仍味淳品正的真正原因。
由于显著的建筑特点、人文特点,2002年11月,大余湾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大余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早在2007年,黄陂区就完成了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保护和修建的两部规划,并通过专家组评审。按照规划,投资商将对大余湾总投入约1.5亿元,建设“三线十二节点”、“五个自然组团”、“前庭后院”。建成后的大余湾将形成古建筑参观区和后山体验区。
古建筑参观区通过对5户重点古民居的展示和百来户民居的集中打造,让游客从房屋的精雕细琢中、从装饰摆设的讲究中、从家庭文化的打造中,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后山体验区以大余湾600年的人文历史、典故传说衍生出系列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在爬山的过程中去探寻、去体验,如孝子文化——摞子石的故事,风俗民情的传统——晒米石的传说,大余湾的读书传统——西峰尖的书院和文庙,大余湾繁盛的根源——葫芦塘探秘等等。两个区域自成一体,特色鲜明,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大余湾的综合旅游体。
目前,景区的道路改造、塘堰整治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工程正在进行,预计将于2010年全面开园迎客 。
周边
滚上水怏筒嵫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周边旅游景点
萦讯慧泉俱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周边政府机构
木兰乡双泉村钟孬役乓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周边出入口
大湾杩啮余胨-检票处(出入口)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Y151(将川线)
周边村庄
木兰乡双泉村
地址:双泉村宋大湾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