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镇

上津镇 上津镇基本概况 上津镇经济状况 上津镇行政规划 上津镇地理位置 上津镇气候 上津镇河流 上津镇物产 上津镇区位环境 上津镇历史沿革 上津镇名胜古迹 上津镇历史由来


上津镇,隶属湖北省十堰市,素有“朝秦暮楚”之称,东距十堰城区10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其境内有省道郧漫路、上湖路过境,316国道穿境而过,其中福武高速公路出口距集镇6.5公里,人口有24214人(2017年)。上津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西北部,与陕西省山阳县交界,南依汉水,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地埋位置十分重要,东距湖北省十堰市区10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可考历史记载为三国时(公元262年)魏在此地首建平阳县,距今已有1700余年。迄今为止,上津历经了县、郡、州的变革,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置州,2次建乡,1次建公社,1次建区,2次建镇。1985年,上津古城被湖北省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为全省25个重点建设边贸口子镇之一。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为全国历史名镇。镇辖1...

详情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所有镇中心区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介绍

上津镇,隶属湖北省十堰市,素有“朝秦暮楚”之称,东距十堰城区10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其境内有省道郧漫路、上湖路过境,316国道穿境而过,其中福武高速公路出口距集镇6.5公里,人口有24214人(2017年)。

上津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西北部,与陕西省山阳县交界,南依汉水,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地埋位置十分重要,东距湖北省十堰市区10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可考历史记载为三国时(公元262年)魏在此地首建平阳县,距今已有1700余年。迄今为止,上津历经了县、郡、州的变革,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置州,2次建乡,1次建公社,1次建区,2次建镇。

1985年,上津古城被湖北省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为全省25个重点建设边贸口子镇之一。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为全国历史名镇。镇辖16个村,2个林场。98个村民小组,8504户,24214人(2017年)。版图面积226.5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32400亩,林地面积55059亩。集镇面积5.2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到1.5万人。

上津镇地理上属深切割的中~低山区,海拔标高一般为500~1000m左右。区内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七月平均气温28℃,一月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788mm,多地形雨,无霜期237天。境内特色产品,上津五香豆豉、孙家湾贡米、十八盘云雾茶、金钱河鱼、拐枣酒、核桃、板栗、茶叶、黄姜、烟叶、山野葡萄、享有盛誉。境内的赤铁矿、石灰石、多晶硅、金属镁、黑墨石、大理石、汉白玉等储量丰富,品位高,有极高的开采价值。保存完好且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上津古城现存铁箍云峰、长堤柳浪 、天桥古洞、松山仰面、白岩云桥、仙鹤凌宵、山山叠翠、伍峪青幔等古代八大自然景观和以明清一条街为主的二十多个闻名景观。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古为 商国之地, 春秋属 晋, 战国属 秦, 北朝西魏时建立上津县,比郧西建县早938年,历史上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设州,可见上津是秦楚咽喉,政治中心,军事要地。

上津 古城保存完整,建于 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周长1236.6米,高6.8米,设5门,面积8万平方米,城基厚度6.12米,是湖北省保留完好的古城 ,被列为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亦是全县旅游景观之一。因城池依山滂水,四周植柳围城,故名“柳洲城”。城外的金钱河水,过去居民出城西门下坎10步就可见靠岸船只桅杆,水离墙脚15米,后受水患威胁,水位高于城壕。1964年洪水淹城高1.5米,柳树被毁,河床上长。当地政府修筑“红卫堤”,其长3000米,高4米,宽5米,成为公路堤,堤内造田400亩。

上津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甘薯、豆类次之;经济作物花生、芝麻占据一定位次。

工业企业主要以小型为工业为主。如木器加工、车辆修配、传统火纸加工业等。乡镇企业主要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境内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备,畅通便捷,覆盖率高;集镇供电、供水、排水、科教卫生、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服务功能强大。境内有大小水库6座,投资1个亿的玉皇滩电站,装机1万千瓦。镇内有工业企业18家,商贸繁荣。

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亿元,农业总产值1.5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4.8亿元,社会生产总值达到8374万元,财政收入252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4106元。工业企业37个,个体工商户570余户,从业人员2850人,主要工业门类有:建筑建材、水电等。主要工业产品有:砖瓦、砂石料等

截止2010年底上津镇管辖18个村,分别为:津城村、伍峪坪村、黄龙湾村、刘家湾村、吴家沟村、丁家湾村、孙家湾村、绞肠关村、过风楼村、王家庄村、吴家铺村、十八盘村、郭家渡村、严家湾村、铁箍岭村、石庙村、磨沟村、云岭村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坐落在美景的金钱河畔。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

风型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虽春秋两季稍短于夏冬,但严寒酷暑时间不长。每年12月-次年2月初, 天气最冷。最低 温度平均为3.7度,最冷时曾下降到零下10度左右。6月-8月下旬天气最热,最高温度平均为27.3度,最热时曾达到40度以上。年平均温度约在15度左右。上津镇多年平均降雨量755.5mm,年最大 降雨量1107.1mm,年最小降雨量462mm。雨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常年主导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无霜期从3月24日至11月10日,约232天。上津镇主要灾害天气:春季的低温,夏季的干旱 涝渍, 冬季的 寒潮大风等。降雨:上津镇雨量充沛,初夏有 梅雨,盛夏有 雷、阵雨,春秋季有连绵雨,年平均降水量在1044.7毫米左右。全年雨量分配大致是:春季3-5月约占24%,夏季6-8月约占41%, 秋季9-11月约占23%,冬季12-2月占12%。7月份降水量最大,平均在290毫米左右。12月份降水量最小,平均在23毫米左右。 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下旬。1973年3-5月三次春雨期降雨总天数达35天。1982年8月中旬-10月下旬三次秋雨期降雨总天数达20天。梅雨持续期最长的是1977年,达45天。上津镇 地势低,因而不怕缺水,只怕多雨,一般少雨年份,常出现暖冬,往往是农业的丰收年。

上津镇是水网地区,境内河道纵横,水面广阔,灌溉便利,水质优良。全镇现有河流118条,计水面面积6776亩,池塘227只,计水面面积851亩,合计水面面积7627亩,占耕地面积的17.1%。境内主要河流有七条,横三竖四。

上津镇系鱼米之乡,自然条件良好,闻名遐迩。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上津镇物 产品种日益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作物有粮食、油菜、棉花等数十种,还有 蔬菜、 花卉等。畜禽也品种繁多。其它类有 向日葵、 蓖麻、 芦栗、 白木耳等。

郧西县上津镇位于鄂陕两省交界处,南依汉水,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地埋位置十分重要,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 陕西东出的 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公路,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 优势和 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千百年来,无数次政权兴衰更替和上万次血风腥雨的洗礼,为古老的上津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建筑群,南北文化的象征山陕馆(南、北会馆), 湖北省现存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等,无一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由 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日前在京揭晓。郧西县上津镇入选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津古城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 )。上津镇位于郧西县西北部,南依 汉水,北枕 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可考历史记载距今已有1700余年。1985年,上津古城被湖北省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列为全省25个重点建设边贸口子镇之一。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历史名镇。2013年上津古城入选全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津镇现存古代八大 自然景观,以及以明清一条街为主的20多个闻名景观。其中包括:铁箍云峰、长堤柳浪、天桥古洞、松山仰面、白岩云桥、仙鹤凌霄、山山叠翠、伍峪青幔等。此前,2003年命名了首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05年命名了第二批5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3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图为上津古镇街景。

上津古城

上津古城位于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为明代城址。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省漫川镇接壤,南临江汉流域,北枕秦岭山脉,古城坐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

古城周长1236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7米,呈梯形,为青砖砌成。四方各有一个城门,分别叫做接秦、达楚、通汉、连郧,西南一角还有为方便百姓劳作而开的角门。

上津古城自诞生起就一直伴随这块特殊地理位置,融进独特的酸甜苦辣,荣辱与沧桑。走在古镇中,恍惚间竟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古老甚至破旧的城墙,斑驳的建筑,无不是历史的痕迹。在古城明清街上,当年的“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大砍刀、煤油灯、发黄的文件袋,向人们述说着烽火岁月。现在的上津古城,既不显赫,也不喧嚣。

由 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日前在京揭晓。郧西县上津镇入选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985年,上津古城被湖北省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列为全省25个重点建设边贸口子镇之一。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历史名镇。2013年,入列全国第七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郧西上津文化旅游区正式被列为国家4A级景区。

上津古城 (10张)

杨泗庙

杨泗庙位于上津镇上,据史料考证,至少在北宋年间就有了江渎庙,被复建的江渎庙建于“大清同治四年寅丑秋月”(庙内檩枋有题记)。中国历史上有祭祀岳三神、四渎水神的民俗传统,祭祀的四渎水神为“江淮河济”。江渎庙是先人祭礼长江的所在。据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介绍,江渎庙除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其建筑样式和建筑风格在三峡库区少见外,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江淮河济”四渎庙之一,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十分丰富的古建筑文化价值。

山陕馆

全国各地的诸多 山陕会馆中,有的也称“ 西商会馆”,有的叫 陕西会馆或 西秦会馆。尤其在云贵川一带,由于明清时陕西商帮的经济在那里处于垄断地位,当地便保存了好多会馆,像成都、重庆等地的中心繁华街道,就是由于有会馆而命名为“陕西街”、“陕西路”。

南、北会馆:南会馆,又名山陕馆、陕西会馆,座落在古城东北后山腰250米处,青砖银楼,古朴生动,粗而不俗,风格独特,细而不腻。门额上书“山陕馆”,字体遵劲。内置小型院舍,房屋五六间,是古代驻津会馆仅存的一座,也是郧西最完整的会馆。门额及墙砖上雕作有“山陕馆”字样,字体遒劲,飘逸挺拔,馆内置小型四合院,分设东西南北四厢房各六七间,各厢房结构不同,用途各异,分工齐全,是一座集吃住、游玩、仓储、集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旅馆、驿站。北会馆,位于南会馆以北10余公里处,与南会馆遥向呼应,单户独院,整体结构、布局、功能与南会馆基本相同,但细微处又风格迥异,区别有致。南会馆房顶坡面平缓,圆润流畅;北会馆房顶坡面陡急,檐角尖翘;梁栋花纹雕饰处理上,南会馆豪放自然,北会馆做得精细玲珑,是典型的南北建筑风格对比体现。

南北会馆是古代各地驻上津的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众多会馆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座,也是十堰乃至湖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两座古会馆。它既是集古代高雅精湛的建筑艺术与经济实惠耐用的设计理念创造的产物,更是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后的产物,既是研究古代南北文化发展融合的难得实物资料,更是研究古代南北建筑技术与建筑风格的“活宝库”。

古戏楼

古戏楼是一栋尖顶,数重,层次深度感极强的古代剧院,舞台南北左右对称,檐角高低、大小、前后错落有致,内用木柱列梁架设,外用青砖垒墙围之,墙楼和谐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青砖黑瓦彩柱画梁,飞檐跷角的美丽图画,其建筑工艺、布局、设计均显示出了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当今建筑设计的难得教材,更是一件规模宏大、价值连城的绝美工艺品。相传每逢重大节日或大型庆典、祭祀活动秦楚两地戏班均要来此同台演出,南唱秦腔、北演楚戏,相互竞技,比示演艺水平,抢争观众,甚是热闹,民间传曰“对台红”便是由此而来。

天主堂:民间又称天主教堂,位古城内中心位置,古街西侧,民居四合院丛中,占地500余平方米,始建于清末,教堂集西方建筑艺术与东方文化于一体,绿树掩映中的主建筑,尖圆顶,青砖墙,楼顶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四角钟楼高耸,钟声清脆圆润,复式楼内,设有经堂,每到周日,虔诚的男女信徒,集聚一堂,诵经念佛,气氛浓郁,小院四周辅以中式民居四合院,中西合璧,增添了别样情调。

明清古建筑群

主要位于古城内和古城北门外,以明清古街、两旁古建筑为主体,明清四合院建筑为辅,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古街总长约1.5公里,青石街道宽3米,两旁建筑青砖黑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朴雄浑,左右对称,高低和谐,错落有致。单个四合院一进数重,内置天井,围以小屋,雕窗临井,古色古香,风格独特,一般三四户一院,两三院一族,邻里相处,亲如一家,温馨和谐,有“千里胡洞娃,院子三四家”的美称。

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

在古城明清街上,当年的“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大砍刀、煤油灯、发黄的文件袋,向人们述说着烽火岁月。

走在古镇中,恍惚间竟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古老甚至破旧的城墙,斑驳的建筑,无不是历史的痕迹。

上关县旧址 (4张)

天主教堂

上津镇 天主教堂位于古城内,古街西,建于清末。教堂四角钟楼高耸,错落有次,内设经堂,典雅别致,诵经念佛,气氛浓郁。

位于上津镇内的天主教堂 (7张)

上津镇自然景观

主要有山石景观、河潭景观、植物景观等三类20余个景点。

1、山石景观:主要景点有嵩山仰面、伍峪青幔、三山叠翠、仙鹤凌霄、白岩云桥、云岭延年、天桥古洞、佛爷洞(老人洞)、铁箍云峰、十八盘、绞肠关等。于此处举步登高,绝顶远眺,可一览众山小。山中穿行,奇峰幽径,漫漫青帐,犹如世外桃园,洞中探奇,奇景异说,如入仙境。漫步山林,心胸开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自然恬静,神情舒畅,心旷神怡。

2、河潭景观:主要景点有长堤柳浪、游龙出水、金色沙滩等。远山如黛,近堤碧翠,烟雨柳丝,长虹卧波。河水如练,沙滩似锦,或波涛阵阵,气势磅礴,或静若处子,微波不起,长堤漫步,可领略幽静飘渺之优美,嬉水沙滩,可体验惊涛拍岸之惊奇。

3、植物景观:主要景点有栓马古村、千年白果等。青水绿水,玉树琼枝,或苍劲有力,或遮天蔽日,或柔蔓轻绕,或笔直擎天;和山石相依,与花木共眠,或造访于山野人家,领略纯朴民风,品尝山野茶炊,话古之沧桑,品今之辉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感油然而生。

在这三大类20余个景点中又以长堤柳浪、伍峪青幔、铁箍云峰、三山叠翠、白岩云桥、天桥古洞、仙鹤凌霄、嵩山仰面等古八景为最。

长堤柳浪:古城西700米,金钱河一带,其河床巨宽,河水清澈,河滩沙质松软,沿河植柳,形成一路柳如青丝的风景线。逢至绵绵春雨季节,更像一幅古朴的烟雨柳丝图,飘渺朦胧,犹如仙境一般。清代诗人王霖观长堤柳浪后呤:青青堤上柳,飘忽自成春,欲作三眼势,应来九烈神。波平分鸭黛,浪咸起鱼鳞。若向江中渡,风流自有人。

伍峪青幔:位于古城北二公里,伍峪河入金钱河口处,此地连绵数里,土地肥沃。每至夏季,漫漫玉米青帐,象一个暗堡林立,礁石密布,卧虎藏龙的古战场,铁戈争鸣,阴气逼人,构成了金钱河上游古城北门最后一道天然保护屏障,因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工事作用而闻名。如今此处已成为郧西县最大的医药化工基地和乡镇工业园区。

铁箍云峰:位于古城西南部,今铁箍岭村。因地势险峻,山高坡陡,如华山天险直插云霄。长年云雾缭绕,云在山中,山在云中,山随云动,云随山移,山云融合,飘渺朦胧而得名。

三山叠翠:置身城头,极目西眺,山青水绿,鸟语花香,近山低,远山高,层层相连,山山鼎立,如翠峰叠加,如争功邀宠,巍巍群山凭空增添了无尽的动感与灵气。

白岩云桥:位于城西泗峪河中游,今石庙村海拔1338米的白岩寨寨下,白岩沟内。两山夹峙,沟深谷狭。虎行猿啸的深涧峡谷。桥上白云缭绕,桥下涧水怒吼,桥上是千年古寨,寨后是万丈悬崖,崖为白色,故名白岩寨。寨周郁林丛生,山峰笔挺,如仙境一般地方,清陕西临生来此慨曰:犹是人间地,而无四马哗。近代史上“鄂保四团”,“反村”运动的匪徒均居此为寨,直到解放后匪乱平息,此处才日渐落寂。

天桥古洞:位于城北今黄龙湾村,金钱河流经此处,突的变窄,有如自石谷中流出。两岸山如刀切,牛羊均不能过。滩陡浪急,下流不远即为“蛤蟆嘴”(游龙出水)。自谷中喷涌而下的河水冲向伸入河里的岩石,急速折回,渐起数丈之高,有如游龙自水中冲突而出,据传岩石巨洞内有一只蛙精,已有千年道行。每当船排通过,蛙精便突然鸣叫,受吓落水者便被其吞食,而岩石对面亦有一洞,洞内有一千年蛇精,听见蛙叫便出来争食,过往船舶无一幸免。为助民众通行,一过路游神便在此河两岸山顶之间架了一座桥梁,距河高约百丈,故曰天桥。为防两妖破坏,并在桥头的悬崖中修一岩洞,日夜守护,自此两岸上下百姓畅通无阻。今桥虽不在,但岩洞犹存,悬于半崖,只能靠绳梯通行。

仙鹤凌霄:金钱河上白鹤盘绕,河岸高山耸立,古松倒垂,鹤行松山,时而盘旋鸣转,时而一飞冲天,时而嘻戏滩涂,时而与游人为伴,静静的河水,挺拔的云峰,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人鸟共处图。

嵩山仰面:位于今孙家湾村,此处山势陡峭,山峰林立,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在皓皓的月光下或朦胧的薄雾中,有如美女仰面诵诗,秀发飘飘,口鼻分明,双乳高耸,手脚清晰,娇媚动人,栩栩如生。

清末四合院:一进数重,内置天井,四周小屋,雕窗临井,古色古香,风格独特。一般三四户一院,温馨而和谐,素有“千里胡洞娃,院子三四家”的美称。

上津镇的地形呈椭圆形的 盆地状,四周是崇山峻岭, 金钱河从北面漫川关蜿蜒而过,南向流入汉江。上津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在周朝的时候属于绞国。公元前700年, 楚武王率兵灭掉了绞国。 秦国惠王的时候,同 楚国交战,楚国打败了,将上津等地割让给秦国,于是上津就归属于秦国。

公元223年, 魏文帝在这里设立平利县,在此屯兵控制汉江的上游。从此揭开了上津设置县、镇、郡守的历史。历史上,上津曾经四次建县,六次设郡,两次设州,直到清顺冶年间,它才并入到现在的郧西,成为郧西的一个重镇。

上津历史的丰厚,连它的这个名字,也有很多传说。影响较大的有四种说法。第一、最简单的说法。津有渡口的意思,这儿是位于夹河关之上的渡口,于是就叫上津。但是,夹河关上面曾有过许多渡口,有上津渡口,应该也有个下津,或者中津,或者别的什么津,可是没有。可见这个简单的说法靠不住。

第二种说法是最浅显的说法。说在古城的上首有一条河叫泗峪河,泗峪河的上面有一个渡口,于是就叫上津。这个说法很浅显,但依然不可信。

第三种是很牵强的说法。说这里原叫 天津,理由是金钱河这儿是皇帝上船下船的地方,因与北方的天津同名,遂改为上津。

第四种是杜撰的说法。说当年在这里修建城池的时候,名字一时难以定夺,正好遇着地理学家郦道元从这里路过,经他掐指一算,说这个地方就取名上津吧。人们就问他,你为什么取名上津?郦道元颔首微笑,神秘兮兮地说了一句:“天机不可泄露!”于是,这里就叫了上津。事实上,我们没有材料证明郦道元到过上津,但是郦道元确实知道这个地方。

因为在他的《水经注》里,写的非常的明确,那就是“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

事实上,在取名上津的时候,上津叫“上州”,有时候叫“上洛州”,在上洛州最关键的一个地方定了一个渡口,上洛州的渡口,如果说全面一点就是叫上州津口,你不能叫州口吧?也不能叫州津吧?只好叫“上津”,这样简化而来。上津因金钱河而设津口,也因渡口的设立而全面的繁荣。

周边乡镇

上津镇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