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集

黑龙集 黑龙集地理位置 黑龙集美丽传说 黑龙集悠久历史 黑龙集乡土文化 黑龙集旅游资源 黑龙集特色美食 黑龙集特色文化


黑龙集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西北部,向东距离207国道10余公里,黑牛路(省道二级公路)和黑魏路相交于此,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南阳盆地南缘.襄宜平原北沿。北靠邓州市.东临襄北重镇黄集镇,西接老河口市薛集镇,南面襄州区石桥镇,是襄北著名的古老集镇,相传已有近300年历史,鄂豫两省交界的人们都将此集镇俗称老集。据《襄阳地名志》记载:黑龙集原名为老集,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偶遇大旱,地裂禾枯,一日,一条黑龙突然从天而坠。倾刻,东起一岭,西陷一沟,龙卧沟中。当地乡邻百姓都将舍不得吃的水泼在黑龙身上,祈求黑龙降福免灾。是夜,黑龙摇头摆尾,腾空而起。直冲云宵。顿时,倾盆大雨直泻而下,庄稼得救了,人民生命得救了。这里的人们为纪念黑龙显灵降福的功绩,遂建庙塑像敬祀,寺庙取名为“ 黑龙庙”,并定为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道光年间,庙会逐渐发展,来往的人流增加,形...

详情

黑龙集地名网_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黑龙集资料简介
  黑龙集是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4206071010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20607。黑龙集与石桥、小河村、梁营村、竹元村、周洼村、宏道村、石庙村、上坡村、柴岗村、杜河村、柳堰村、郭营村、老家村、李庄村、杨营村、张史村、大户杨村、柳营村、朱杨村、张营村、崔岗村、关庙村、史李村、田营村、司岗村、前常村、石黄村、加岗村、马坡村、吴集村、李百户村、付王村、付加村、五峰村、万家坪村、安阳口村、石桥村相邻。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黑龙集介绍

黑龙集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西北部,向东距离207国道10余公里,黑牛路(省道二级公路)和黑魏路相交于此,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南阳盆地南缘.襄宜平原北沿。北靠邓州市.东临襄北重镇黄集镇,西接老河口市薛集镇,南面襄州区石桥镇,是襄北著名的古老集镇,相传已有近300年历史,鄂豫两省交界的人们都将此集镇俗称老集。

据《襄阳地名志》记载:黑龙集原名为老集,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偶遇大旱,地裂禾枯,一日,一条黑龙突然从天而坠。倾刻,东起一岭,西陷一沟,龙卧沟中。当地乡邻百姓都将舍不得吃的水泼在黑龙身上,祈求黑龙降福免灾。是夜,黑龙摇头摆尾,腾空而起。直冲云宵。顿时,倾盆大雨直泻而下,庄稼得救了,人民生命得救了。这里的人们为纪念黑龙显灵降福的功绩,遂建庙塑像敬祀,寺庙取名为“ 黑龙庙”,并定为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道光年间,庙会逐渐发展,来往的人流增加,形成集市,故易名为“黑龙集”。

黑龙集之悠久历史早已载入史册。《辞海》记载:“汉置朝阳城为朝阳县,以其地为治,南朝宋废。”据《襄阳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黑龙集为襄阳县北乡第28方;民国9年,为襄阳县第13区,民国25年,为襄阳县第3区区辖镇(即黑龙集镇),民国30年,正式实行“新县制”后,黑龙集为北屏乡。1947年冬,黑龙集解放,为桐柏军区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第2区;1948年夏划还襄阳县,为县属第2区;建国后,1951年为石桥区管辖;1987年9月为襄阳县辖镇(即黑龙集镇)2001年4月,黑龙集镇撤销,二次划归石桥镇管辖。自此,黑龙集仅为黑龙集一个行政村所在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黑龙集日后能否再从石桥划回来,恐怕只能让历史来见证了。

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勇敢,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其南与襄阳区的黄集,龙王两镇交界;东与河南省邓州市构林镇接壤;北与河南省邓州市都市镇相连;西与老河口市薛集镇毗邻。素有鸡鸣“闻两省(湖北、河南),一脚踏三县(市)”,历为鄂豫边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在千百年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黑龙集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世代奋斗,繁衍生息,反抗阶级压迫,战胜天灾人祸,发展科学文化,不断地向着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征程中,特别是近代,现代各个不同的革命时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黑龙集人民贡献出了自己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无数革命志士和数以百计的革命先烈及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浴血奋斗,勇于牺牲,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新中国建立后,黑龙集人民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经历了峥嵘岁月,经受了浩劫动乱的考验,经过了艰辛的探索,开创了改革的前程,使黑龙集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动人事迹,写下了新的历史篇章。

1、黑龙庙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黑龙庙,位于黑龙集老街北十字街中心。早已废毁,遗迹无存。
  据当地老人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偶遇大旱,地裂禾枯。突然有一条黑龙坠地,百姓们都将仅有的少许的水泼洒在龙身上,是夜便有暴风骤雨,黑龙腾空而起。乡人为了感谢黑龙显灵,降雨免灾的功绩,遂建庙敬祀,寺庙取名:黑龙庙。
  传说归传说,另据黑龙集文化人李虹和齐保华在2007年4月经多方考证,黑龙庙并非如当地老人传说是兴建于清乾隆年间,而是更早。据现存于黑龙集村东门外二组东南方向一座石桥上发现了一块大清嘉庆二十三(1819)年冬月重修黑龙庙的庙碑序文记载:“黑龙庙初修于何年何代已无人晓知,始重修于雍正十年(1733年),乾隆四十二年(1776年)重修,嘉庆二十三(1819年)年冬月再修。”
  农历的每年三月初三,黑龙庙举行一次盛大庙会,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焚香敬龙。祈求上苍保佑,岁岁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道光年间,朝庙敬神者越来越多,以庙为中心,形成了集市,发展为贸易场所,故取名黑龙集,俗称老集。集虽随庙而生,可至今庙废集存且规模扩大,已非昔日之比了。
  清咸丰6年,当地豪绅为了防御王聪儿领导的白莲教农民义军的进攻,动员成千上万的穷苦百姓修筑黑龙集土寨,寨墙高大坚固,呈正方形,南北门,东西门距离各有两里多,现今遗址犹存。

2、朝阳城 黑龙集历史的象征

朝阳城,俗讹传为“朝王城”,位于襄阳区石桥镇黑龙集街正南方向2.5公里处。其城址直径约1.5公里,高于平地数尺,中垦为田,四周瓦砾犹存。城池西北角一自然村名叫城址柳家(属朱杨村五组),因柳姓居住,建村于朝阳城遗址处而得名。
  据《辞海》、〈襄阳县志〉和〈南阳县志〉记载:“朝阳城,因在朝水之北而得名。北距河南邓县,南距樊城各60里。”东汉朝设置“朝阳县”即以其地为治,南朝宋废毁。
  自东汉(公元25—220年)建立朝阳县城,到南朝宋代(公元420--479)城池废毁,其间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其地域辖区及其官员均无任何记载,可能是年代久远之故,也可能是文字记载毁于战乱,未留下片言只语。
  据王半坡世纪老人王云斋回忆说:城址东北角曾有一石碑,上书:“张将军避难处。”张将军何许人也?无人知晓。
  此城址于1984年,被襄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由襄阳县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处,立碑为志。

3、八路坟

位于黑龙集崔岗村,抗日战争时期,黑龙集地区的父老乡亲积极为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付出自己的努力!

4、祖师殿

位于 石桥镇吴集村

香飘黑龙集的千层油馍

黑龙集是襄北著名的古老集镇,相传已有近300年历史,鄂豫两省交界的人们都将此集镇俗称老集。小镇上会作油馍的人倒不少,但都没有杨生茂的油馍做得好,他做的油馍层数多,号称“千层饼”,其实有二三十层。层匀、薄厚一致,互不粘连。再就是层薄,薄得透亮,有人说像书页纸,倒也不算夸张,用刀切开,抖动几下,一层一层,历历可数。还有就是味道好,他把佐料都碾成了细粉末,拌在面团里,看不出调了什么料,不像一般的做法,把葱叶蒜苗,或辣椒生姜什么的都撒在表面。他做的油馍表面油光黄亮,望眼生欲,内表味香酥软,吃着可口,细嚼慢品,余味无穷,这小吃在方圆可算得一种美食了。
  杨生茂做小吃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油馍是他最拿手的绝招,很具特色,别人咋学也学不会的。据说他和面时用筷子长时间地搅动,可能是提面的筋骨,有人在场他不做,封锁技术,有人想拜师他不教,也有人想花钱买“专利”他也不干。结果,1993年初冬的一个早晨他把这个好手艺带到了坟墓里,人们无不为之惋惜。估计他没想到去见马克思,这么偶然,这么匆忙。他可能想到不能动时再转让,传给别人,可上帝没按他的意愿办,真是太遗憾了。他的老伴跟他几十年,也没学到手艺,他想传给儿子,可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所以此技就失传了。我们不能不被这种封建落后、固执保守的思想所愤愤然。

黑龙集史氏舞狮 传奇而惟美

襄樊市襄阳区石桥镇黑龙集村九组(史家庄)史氏民间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史家庄上的史氏第二代祖先,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清雍正初年(1723),偶遇汉口发大水,史氏祖先一担两筐,挑着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一路自汉口逃荒要饭到黑龙集落户。老祖先的两个儿子,虽是一娘所生,但生性脾气却截然不同。正所谓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老大性格温和,喜欢静,老二则生性顽劣,喜欢动,不喜欢静。兄弟俩长到12岁以上。老大拾柴供父母在黑龙庙前卖馍为生,老二则跟着经常来黑龙庙三月三庙会上的杂耍班舞刀弄枪。是年,河南开封府相国寺的武僧净空大师云游到黑龙庙来诵经授法,交流武艺。发现史家老二是个练武的好苗子,当即收为门徒,带回相国寺传授武艺,同时老禅师也把北方舞狮技艺亲传给了他。12年后,老二学成归来,回到黑龙集,组建了自己的舞狮班子,这就是黑龙集史氏狮舞的第一代鼻祖。史氏祖先,世代以习武为生,狮子滚刀,狮子滚绣球,登高踩柱,看家拳、六合拳、十步拳、双刀穿杆子、双节棍、九节鞭等30余种看家本领练的出神入化,内家功夫已刀枪莫入,再配以兵器刀、枪、棍棒、鞭、哨子(一种兵器,长棍子头起用链条连一截短棍)辅助,外家功夫更是如虎添翼,已臻化境,卧牛之地,无人能进,一箭之地纵横驰骋。
  乾隆年间的某年三月三,老河口市张集街借三月三庙会,张集举办开集仪式,请黑龙集舞狮班到会助兴,舞狮班分骑15头毛驴赶到张集应邀作舞狮杂耍表演。当时,张集街居住有张、何两家大户。何家请的是黑龙集史氏舞狮班,张家请的是来自老河口城里的舞狮班,张家请的班子演技不如何家请的黑龙集史氏班,顿生妒意,指使家丁偷走史氏班的毛驴,想以此刷刷史氏班的面子。手下人将此事报告给了史班主,并建议何家派人寻找,却遭到了史班主的拒绝。史班主说:“别理他,我们演我们的,放心,叫他们咋法将驴子拉走的,再咋法一头不少的给咱牵回来!”
  于是,史氏班在舞狮的同时,配已刀枪棍棒,个个如上足了发条,一把大刀只耍的连水都泼不进,观众们只看得瞠目结舌,赞不绝口。当天晚上,15头毛驴果然一头不少的被俏俏送了回来。
  据史氏舞狮第九代传人现年47岁的代表性人物史文有和32岁的史运奎介绍:在中国,舞狮的种类主要分南狮和北狮两种,史氏舞狮属北狮,流行于和长江以北,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一头狮子)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起来已活灵活现,舞动起来更是惟妙惟俏。史氏舞狮,多以成双成对,或者两大两小,嬉戏玩耍,打诨逗趣。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狮头上有绿结者为雌狮。
  就舞狮的表演方法而言,舞狮又分文狮和武狮两种,而史氏舞狮的表演方法则属武狮。史氏武狮着重武术技艺,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由一武士下场,先打一趟大洪拳、小洪拳,或耍一通大刀,然后手持红绣球,引诱狮子出场,装扮成狮子的两武士,配合着钹、锣、鼓家什的节奏,边走边舞边跑,表现扑、跌、翻、滚、跳跃、擦痒各种形态的动作。让人们在欢笑愉悦中获得享受,获得启示。
  史氏舞狮传到第八代史宗彪、史正乐、史学富、史文选、史文秀等人时,正赶上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他们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习武舞狮,灯里没油了,史家百姓都自觉把自家仅有的一点煤油拿来添上,以示支持。狮子皮坏了,需要买新的,东家一元,西家八角往一块凑。正是因了史家上下祖祖辈辈的热爱和全力支持,才得以使史氏狮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十年“文革”结束后,国家经济建设正处于复苏阶段,人们的精力主要放在忙生产,抓经济建设方面。史氏舞狮也就自然解散。弹指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低矮的民房,换成了拔地而起的楼房,有几家居民的住处不比城里人宽敞?“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已不再是神话。现在人们虽然富了,有钱了,精神上却变得空虚了。经历过岁月风霜洗礼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怀恋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夜不闲户,路不拾遗”的情景,怀恋起那时逢年过节舞狮舞龙走村串户的热闹与和谐,那时虽穷,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特别富有。史氏舞狮第九代传人史文有、史运奎、史学兵、史学恩、史明金、史学志、史学修、史学鹏等,于2000年初,决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毅然重组舞狮队,并以襄阳区雄风舞狮队命名,再出江湖。
  襄阳区雄风舞狮队自2000年成立以来,连续十年代表襄阳区参加襄樊市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舞狮大赛,夺得第一名,荣获大奖。同时为迎接我国“神六”航天英雄聂海胜回归故里襄樊,为迎奥运的胜利召开等市区大型文艺活动,已多次在襄樊市人民广场、诸葛亮广场、南湖广场,长虹路进行了表演。他们精湛的武艺,粮良的素质,高超的技艺,古朴的风格,新颖的套路,开心的节目,赢得了广大观众阵阵掌声,声声喝彩。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湖北卫视、楚天都市报、襄樊电视台、襄樊日报、襄樊晚报等诸家新闻媒体称他们这支队伍是文明之狮,威武之狮。他们的表演,充实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可口的精神食粮,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树起了一面大旗,在传承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开了先河。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民间艺术团体,有领导、有组织、有章程、有发展计划,有成员名单,大型活动有申请,有批示。但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扰,如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高(遇有大型活动想起来了,平时却很少过问),演出收入过低,经费没有保障,演职人员收入没保证等。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黑龙集史氏舞狮队在党的领导下,在上级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下,一定会舞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舞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舞出一条农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红日东升,春满大地。舞狮者又开始了他们新的一天征程。我们期待着襄阳雄风舞狮队明天会更好!

周边医疗

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黑龙集卫生院 地址: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黑牛路
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黑牛路

周边村庄

黑龙集村 地址:襄阳市襄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