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蒲潭镇

隔蒲潭镇 隔蒲潭 隔蒲潭镇基本概况 隔蒲潭镇历史遗迹 隔蒲潭镇科研文化 隔蒲潭镇经济发展 隔蒲潭镇农业发展


隔蒲潭镇,镇政府驻隔蒲,人口61227人,面积6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1个村委会:蒲阳、鞠堤、马堤、黄江、长林、袁联、陈刘、三黄、大徐、么屋、府河、詹坝、大余、付榜、宋褚、和平、建设、庙头、黄金、红旗、铁塔、灯塔、钟垸、刘蒲、下河、军席、前进、刘塘、周万、三里庙、雷公桥、水酒铺。隔蒲潭镇位于 江汉平原北部,北高南低,三面环河。平原湖区537平方千米,占90%,东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岗地;曾店镇枫梓岗为最高点,海拔76.2米;沙河乡的北湖垸为最低点,海拔19.0米。涢水自西北向 隔蒲潭镇 东南流经全境,汉北河横贯南部。在 云梦县东南方向的隔蒲潭镇新府村,有一个始筑于晋代用土垣夯成的水城,城外四周防御工事有护城壕,其正北方向为一条自然的古河,东、西、南方向为人工开凿的护城河,城垣四角设有土台,因位置处在新府村,当地人就叫它新府城。对...

详情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隔蒲潭镇所有特殊区域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隔蒲潭镇介绍

隔蒲潭镇,镇政府驻隔蒲,人口61227人,面积6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1个村委会:蒲阳、鞠堤、马堤、黄江、长林、袁联、陈刘、三黄、大徐、么屋、府河、詹坝、大余、付榜、宋褚、和平、建设、庙头、黄金、红旗、铁塔、灯塔、钟垸、刘蒲、下河、军席、前进、刘塘、周万、三里庙、雷公桥、水酒铺。

隔蒲潭镇位于 江汉平原北部,北高南低,三面环河。平原湖区537平方千米,占90%,东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岗地;曾店镇枫梓岗为最高点,海拔76.2米;沙河乡的北湖垸为最低点,海拔19.0米。涢水自西北向 隔蒲潭镇 东南流经全境,汉北河横贯南部。

在 云梦县东南方向的隔蒲潭镇新府村,有一个始筑于晋代用土垣夯成的水城,城外四周防御工事有护城壕,其正北方向为一条自然的古河,东、西、南方向为人工开凿的护城河,城垣四角设有土台,因位置处在新府村,当地人就叫它新府城。

对这一文化遗址, 孝感市博物馆的专家初步考证为屯兵之城。而武汉大学老且教授则认为新城府很可能只是一个公元三世纪的封建庄园遗址,

博物馆考古专家一行驱车来到这个神秘的古城。

城的四周有护城壕

新府城城址位于云梦县东南方向23公里处的隔蒲潭镇新府村。此地为湖泊地带,古城址座落于府河支流汇合冲击处的一块平原上。现在,城址的四周都是农田、池塘。

整个新府城城址呈 不规则形状,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城内现为农田,城的中心处为下辛店镇江家门湾。城的北垣上为民居建筑北袁湾;东垣上居住有曾家台湾、新府街等;南垣上居住着东王湾、西王湾;但西垣破坏严重,上世纪80年代土地平整时被夷为平地。

出土遗物多

为解剖此城垣,考古人员开挖一条探沟,利用自然剖面刮断面,以了解城垣内部结构及成因。断面底长4.82,深3.2米,斜坡度为25度。共分七层:第⑥—⑦层为褐黄夹砂土或褐灰土夯筑,其内含有六朝时期青黄釉碗残片等遗物,应为早期城垣遗存。第②—⑤层土质黄褐或灰褐,内夹少许碎 青砖, 瓦片、 青花瓷片等,经夯实,且第②层斜坡脚下有青砖帮砌,墙宽30cm,残高50cm,层层内收,每一层都成斜坡状。出土遗物都均为明代,故属晚期多次加修而成。

有五座水门

考古人员发现此城设有五座水门。即南门、东门、北门、西门、西南门,水门一般宽9—13米,深3—3.8米,入口呈外八字形,内通大明塘一口,外接护城壕及河道。门底积青灰淤泥厚0.30—0.70米。在南门水门,发现有外用 红砂石条垒基,并加砖砌有马面;在东门水门下,考古人员发现用木桩防护加固等。

在城坦上没有发现陆门,故此认为新府城始筑城时为一水城,其主要交通工具为船或木筏。由于破坏严重,且未经发掘,至于水门上部结构尚不知晓。

在对城中15处台基进行钻探时,发现位于城中心的一处台基,共分七层:第⑥、⑦层为 夯土层,土质板结,土色褐灰,与北城垣土质土色类似,且第四层伴出有青釉瓷碗残片,其时代应与城垣⑥—⑦层年代相当,属六朝时期建筑遗迹。而③—⑤层,多夹有明代 青花瓷器残片、砖瓦片等。①—②层则夹杂近现代遗物。

该台基呈椭圆形,长155米,宽55米,高出田畴0.8—2米,现为江家门湾驻地。此外,考古人员在几处小型台基发现宋、明时期的遗物;也有唐、明时期的遗迹。其中在一台基的东侧,发现明代水井两口,据考古人员勘测,井的四周为薄青灰砖垒砌,口径近1米,深6米未见底。

屯兵之城

据《云梦县志》载:新府城即新城也,为东晋大司马桓温筑(永和五年,公元349年)。

东晋永和5年(公元349年)正月,北方的后赵国君石虎去世,由太子石世即位;不久,彭城王石遵杀了石世自立为帝。这时,东晋的桓温被提升为 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听说后赵发生混乱,担心石遵上台后又如石虎在世一样,穷兵黩武,与东晋交战,便出兵到安陆,提前作好防御准备。兵到安陆后,他见府河在云梦东南方五十余里的地方一折向南,是难得的屯兵之地,便在那里筑起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命名为“新城”,即今下辛店镇新府城。

文教科技1900年,隔蒲潭镇有 私塾17处,学生180余人。1903年开始举办学堂,建小学2处。1912年之后,限制私塾,发展新教育。1932年,兴办初级中学隔蒲潭镇民众学校,招生40余人。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12处,在校生200余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8%。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隔蒲潭镇创办农民业校20余年,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多数学员达到初中文化水平。

90年代初,全镇有镇中学1处,辖2个分校。东校占地5.3公顷,教学楼1座,2538平方米,有14个教学班,49名教职工,在校生868人。教学器材2463件(套);西校占地2.3公顷,有教室43间,10个教学班,37名教职工,在校生550人,教学器材1596套(件)。

全镇有中心小学1处,联办小学5处,村级小学21处,民办小学8处,其中完全小学16处。

有142个教学班,303名教职工,5130名在校生。2000年全镇学龄前儿童入班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和初中毕业率分别达到75%、98.5%、97%。2000年输送高中生100名,中专生(含委培生)70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

2000年,隔蒲潭镇村村有科技副主任,有各业农民技术员312名。有科技推广服务机构7个,镇村科技推广体系已基本构成。2000年推广科技成果12项,科技增收贡献比例提高到48%,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

隔蒲潭镇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烂灿的文化。诸如 舞蹈、 曲艺、 书法、 绘画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隔蒲潭镇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

1960年建文化站,1961年建广播站,1971年建电影队。1982年,大村、机关、学校建图书阅览室、档案室。2000年底,全镇有民间体育表演队4个,民间乐器演奏队4个,电影放映队2个,各种文体活动场所21处,有调频无线广播台1座,有线电视卫星接收站3处,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50年代初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20公斤,总产240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000公斤,总产达到1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隔蒲潭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社会化服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广良种繁育,科学治虫,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连年丰收的好成绩。2000年粮食亩产960公斤,总产已达1960万公斤。

1990年以来,隔蒲潭镇全力发展高效田,实行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模式由单一的“粮粮”型、“粮棉”型,调整为“粮菜”型、“棉菜”型、“菜菜”型、“果菜”型。

烟店镇建冬暖式大棚36个,中小拱棚48个,主要种植 双孢菇、小油菜、 韭菜、 黄瓜等10余种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场供应2万吨蔬菜,亩产值1万余元。

隔蒲潭镇非常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2000年,新增植树10万株,发展完善农田林网1333公顷,占地53公顷的 新疆速生杨林业育苗基地1处。实行林粮间作500公顷,营造改善果园400公顷,绿化了环境,取得了效益。

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239万元,其中种植业1900万元,林业300万元,畜牧业39万元。

隔蒲潭镇土质肥沃,农产品资源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麦、玉米、大豆等。现有速生杨育苗基地一万亩,是 鲁西最大的速生杨育苗基地;优质抗虫棉种基地一万多亩,形成了"农户+基地+公司"的典型经济协会模式。2006年,隔蒲潭镇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

周边行政单位

湖北省云梦县隔蒲潭镇灯塔村巳退役蟀军人服务站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

周边小学

隔蒲潭镇深港小学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西大路

周边乡镇

隔蒲潭镇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