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镇

信陵镇 信陵镇概况 信陵镇沿革 信陵镇行政区划 信陵镇经济发展 信陵镇社会事业 信陵镇自然资源 信陵镇旅游资源 信陵镇重要景点 信陵镇历史文化


信陵镇地处湖北省 巴东县,是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恩施自治州唯一的港口镇,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信陵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全镇国土面积87.69平方千米(2017年)。13个村和6个居委会,常住总人口60882人(2017年),其中土家族、苗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5%。巴东县辖镇,县政府所在地,县政府驻地西壤坡。信陵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长江南岸。面积87.69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60882人(2017年)。辖6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黄土坡,。据《 湖北通志》:梁为信陵郡。康熙年代的《 巴东县志》记载:信陵城,在治西15里,梁置信陵郡于此。民国初改为城镇。1949年改城关镇,1958年改为长江公社,1961年恢复城关镇,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信陵镇。1996年...

详情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信陵镇所有镇中心区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信陵镇介绍

信陵镇地处湖北省 巴东县,是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恩施自治州唯一的港口镇,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

信陵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全镇国土面积87.69平方千米(2017年)。13个村和6个居委会,常住总人口60882人(2017年),其中土家族、苗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5%。

巴东县辖镇,县政府所在地,县政府驻地西壤坡。信陵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长江南岸。面积87.69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60882人(2017年)。辖6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黄土坡,。

据《 湖北通志》:梁为信陵郡。康熙年代的《 巴东县志》记载:信陵城,在治西15里,梁置信陵郡于此。民国初改为城镇。1949年改城关镇,1958年改为长江公社,1961年恢复城关镇,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信陵镇。1996年,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4.1万人,辖西瀼坡、火焰石、营沱、水聚坪、荷花、黄家湾、土店子、将军山、自断脉、老屋场、青岭、高阳、万户沱、三朝观、黄土坡、红石梁、中元子、金竹园18个行政村和葵花街、车站街2个居委会。2004年,镇政府驻黄土坡,人口46226人,面积87.2平方千米,辖西壤坡、黄土坡、红石梁、金堂、大坪、白土坡、营沱7个居委会和荷花、土店子、将军山、黄家湾、水聚坪、金竹园、三朝观、中元子、青岭、老屋场、高阳、自断脉、山帽子、龙潭坪14个行政村。

【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422823100:~001 121西壤坡居委会 ~002 121云沱居委会 ~003 121北土坡居委会 ~004 121大坪居委会 ~005 121黄土坡居委会 ~006 121红石梁居委会 ~200 122荷花村 ~201 220水聚坪村 ~202 220黄家湾村 ~203 220将军山村 ~204 220土店子村 ~205 122三朝观村 ~206 122金竹园村 ~207 220中元子村 ~208 220青岭村 ~209 220高阳村 ~210 220老屋场村 ~211 220青山村 ~212 220火焰石村

该镇辖西瀼坡、营沱、白土坡、大坪、黄土坡、红石梁、神农溪7个社区及荷花、水聚坪、黄家湾、土店子、金竹园、三朝观、中元子、青岭、大面山9个行政村。

信陵镇属 三峡库区移民重点镇,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恩施地区的黄金口岸,信陵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 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社会经济建设,围绕“农业稳镇、科教兴镇、开放强镇、民营富镇、市场活镇、依法治镇”发展方略,凭着对教育发展的责任和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确保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信陵镇人民政府组建了“信陵镇基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实质性工作机构——教育办公室,由信陵镇党委委员、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朱艳同志任组长,中心学校校长任常务副组长,政府教育干事及中心学校工作人员为成员。教育办公室代表镇人民政府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落实乡镇长管理教育的事务,保证了信陵镇教育的稳定进步。

信陵镇现有初中两所、中心完小8所(另有两个教学点)、公办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7所。在校初中生2267人,在校小学生4299人 ,在园幼儿1300多人。在职教职工465人,退休教师167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59人,中级职称317人,初级职称81人,学历合格率100%。

信陵镇自然资源丰富,一是属天然富硒地区,盛产玉米、小麦、油菜、土豆、红薯、芝麻、花生,此外长江沿岸宜柑面积广,主产 红桔、 脐橙、 血橙、 夏橙等品种,尤以其品质优良而享誉全国;二是矿产资源丰富,石灰石、水泥用粘土分布广、储量大、产量高;三是海拔(最高达1635.6米,最低66.8米)高低悬殊,具有山区垂直性气候特征,适宜农作物及药材的生长;

镇域临江20余公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名胜古迹甚多。古传 巴东“八大景”和“摩岩石刻”、“古亭秋月”、“无源仙洞”、“巴山公园”等令游客流连忘返,国际旅游景点 神农溪隔江相望,巴东长江公路大桥横江卧波。1988年巴东县被国务院列为开放县,信陵镇当之无愧地成为巴东开放的前沿阵地。

①古亭秋月

“古亭秋月”即“巴东八景”之一,又名秋风亭,是宋朝名相 寇准19岁任巴东县令时所建,故又称寇公亭。位于新县城东南,海拔176米处,高10余米。古亭秋月,坐南朝北,背临风光如画的金字山,面对滔滔不绝的长江,十分壮观。古亭为木质结构,红柱彩瓦,两层飞檐,四角攒尖,雕梁画栋,做工精致。亭顶筒瓦有“万古不朽”铭文。

秋风亭有不少关于 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的美丽传说。县志载“秋风亭,在旧县治左,寇莱公建”。原址江北旧县坪,南宋乾道年间尚存,后随县城迁于江南。寇准20岁任巴东县令,为官清廉,劝民农事,植柏栽桑,为人敬仰。明朝知县盛皋为纪念寇公,便在今址仿建秋风亭。后经清康熙初年、嘉庆二十一年、同治五年几次修葺,光绪二十四年重建保存至今。秋风亭能保存至今并不断完善修葺,则是由于人们热爱寇准,推崇他正直的人品和体察民情的作风。

秋风亭也成为诗人墨客邀朋聚友、思古抒怀、吟诗作画的场所,为历代名人逸士所题咏,有记可考的诗词20余首。北宋诗人御使中丞 苏辙云:“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 南宋诗人 陆游过巴东,泊舟登亭赋《秋风亭》:“江水秋风宋玉悲,长官手自葺茅茨,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

美丽的古亭秋月,绵绵不绝的敬仰之情。

②无源仙洞

无源洞是古巴东八景之一,又叫“仙洞灵泉”,古称兀渊洞,位于信陵镇东面2.5公里处的金字山山麓,海拔高214.6米。洞口高15米,宽9米,洞深且大。据《巴东县志》记载,洞内“可容万人,居民每避兵于此。”相传有人执烛探洞,燃完七支半仍无尽头,深邃莫能穷其源,所以名叫无源仙洞。

洞中有溪流沿洞涌出,玉珠四溅,水声潺潺,飞泻如银,在洞口形成飞瀑,如一条白练呼啸而入长江。洞中泉水随着早、中、晚时间的变化,流速以缓、急、慢交替,颜色以清、浑、黄变换,真是变幻莫测。洞中石钟乳、石笋交错分布,千姿百态。无源洞洞中有洞,参差错落,宛如迷宫。山路及洞壁间亦有不少摩崖石刻,盛赞此洞为“无源仙泉”、“灵山圣境”。

游人也多在此吟诗留迹。有首诗这样描写无源洞:“此洞何年驻列仙,危岩突兀泻银泉。斜痕散湿酣朝露,远势飞流破晓烟。一幅晶帘云外挂,千里雪练岭头悬。潺湲听罢歌声沸,疑是山中别有天。”

③巴山公园

巴山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东部3公里的金字山麓峡谷深处。古为巴山,形如金字故名。是峡江中唯一一处集山、水、林、泉、洞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

巴山森林公园树木茂盛,泉石清幽,盛夏最高气温27℃,历为人们疗养休假的地方。植被丰富,有松、柏、柑橘及各种林木带5千余亩,有近2000多平方水域的盘山水渠供游人水上娱乐活动;有1800余米山夺曲径及三道人工瀑布直达水、旱二洞。洞上有新建的宏伟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横跨幽谷,长220米,高125米,宽12米,曾有诗赞曰:“岁月悠悠长与共,幽泉凌跨千年拱。”

近来巴东县人民政府加大投资,对蓄水后的巴山森林公园无源洞风景区进行重新打造。公园内自然景观中的内外平湖、峡谷、溶洞、响泉、瀑布组成了三峡风光一个完美的缩影。还对巴山森林公园无源洞进行了延伸开发,将风景区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度假、餐饮于一体,既能充分体现巴东人文风情,又能展现景区奇特山水的综合娱乐场所。

巴山森林公园秀丽可爱,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观赏。

巴东县最早立县时叫归乡县。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从秭归分出置归乡县,属归州治下。梁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改归乡为信陵郡,为郡治。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废郡改县,名为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名巴东县。由于巴东所在地古代属于巴国,且地处巴国之东,故称巴东。后来历朝历代,巴东的隶属关系不断变更,直到民国21年(1932年)设置为巴东县,隶属恩施专署管辖。解放后,恩施作为专区(地区、州),巴东县一直属恩施管辖。

最初,梁朝信陵郡、北周乐乡县治均设在五里堆。隋后,巴东县治设在旧县坪。南宋期间,巴东县治由江北旧县坪移到江南信陵镇。

巴东县治为什么从旧县坪移到信陵镇?巴东县治从旧县坪移到信陵镇的准确时间是哪一年?民间传说,是北宋时期寇准来巴东做县令时(公元981~984年),将县城从江北旧县坪迁往江南金字山下,并留有一个《迁城锁山》的传说故事。有人论证,巴东县治从旧县坪南移到信陵镇是在南宋乾道年间,即公元1165~1173年。若干年来,关于巴东县治从旧县坪移到信陵镇的准确时间和原因,众说纷纭。

明代诗人思荣,来过旧县坪,留下题为《旧县》的七绝一首:

人家仍在瀼西东,兵火迁移旧县空。

山鸟不识兴废事,野花枝上语春风。

——明·思荣《旧县》

这首诗中,有两个重要信息:

1.诗人写此诗时,县治早已搬迁至信陵镇。

2.巴东县城从江北旧县坪迁移到江南信陵镇的原因——“兵火”。

综而述之,应该是南宋乾道年(公元1165~1173年)间“兵火”的缘故,巴东县治从旧县坪迁移到了江南信陵古镇。随着旧县坪文物研究,相信一定会有一个答案(或参考答案)。

自南宋开始,巴东县治再无变更,只是县城归属有些变化。晚清时县城属在市里,民国20年属近圣区,民国25年为第一区信陵镇,解放后曾改名城关镇(县直辖),1981年9月,定名为信陵镇至今。古镇之所以定名信陵,是因为“巴东,古信陵地也”。巴东立县时即为古信陵郡,后人沿袭古名,顺理成章。

信陵古镇坐落在长江北岸海拔880米金字山下,面临长江,呈东西走向。三峡长江边的几个县级城镇,唯独巴东自古不设防,没有修建城郭。究其原因是信陵镇所在地山势太陡峻,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建造。镇内建筑,不是吊脚楼,即是用石头砌成高碚搭建的楼。关于此,清同治《巴东县志·城池》载“县治,依巴山之麓,背山为城,面水为池,前滨江岸,后逼高峰,营建所不能施,故向无城郭。”

信陵古镇作为巴东县治至修建三峡大坝而搬迁,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

周边中学

湖北省巴东一中 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信陵镇北京大道湖北省巴东一中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信陵镇北京大道湖北省巴东一中

周边汽车站

巴东县聚宝盆汽车客运中心 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北京大道84号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北京大道84号

周边乡镇

信陵镇 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

周边巴东县

兴娣刀炯银渔需店 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沿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