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乡

三胡乡 三胡乡沿革 三胡乡行政区划 三胡乡自然环境 三胡乡自然资源 三胡乡人文环境 三胡乡市政建设


三胡乡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1949年设三胡区,1958年为公社,1962年复设区,1975年复为公社,1984年改区,1996年改乡。境内居住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9个民族。据1982年人口普查,三胡乡有20195人(2017年)。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4.1%,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元、明时代隶属散毛宣抚司。散毛宣抚司,有覃氏土司世居其地,司治在三胡猴栗堡老司城。其地域相当于今天的翔凤镇,三胡及绿水乡的茅坝、上寨、龙咀一带。领大旺安抚司、东流腊壁蛮夷长官司、卯洞司、漫水司、百户司。清代,三胡乡的讨火车隶属体乾乡元阜里,三胡为体乾乡贞肃里。民国元年(1912)沿袭旧制。1914年始,设置为区乡。1933年,编组保甲,全县设4区、21乡、2镇、225保。三胡属一区,乡设猴栗堡,辖12保。...

详情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所有城乡结合区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介绍

三胡乡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1949年设三胡区,1958年为公社,1962年复设区,1975年复为公社,1984年改区,1996年改乡。

境内居住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9个民族。据1982年人口普查,三胡乡有20195人(2017年)。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4.1%,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

元、明时代隶属散毛宣抚司。散毛宣抚司,有覃氏土司世居其地,司治在三胡猴栗堡老司城。其地域相当于今天的翔凤镇,三胡及绿水乡的茅坝、上寨、龙咀一带。领大旺安抚司、东流腊壁蛮夷长官司、卯洞司、漫水司、百户司。清代,三胡乡的讨火车隶属体乾乡元阜里,三胡为体乾乡贞肃里。

民国元年(1912)沿袭旧制。

1914年始,设置为区乡。1933年,编组保甲,全县设4区、21乡、2镇、225保。三胡属一区,乡设猴栗堡,辖12保。

1943年,贞肃改为“三胡乡”。

1946年,重新划分乡镇区划,三胡乡政府在胡家。(重要集镇及村庄有:三堡岭、苏家堡、猴栗堡三个集镇和范家沟、马柳光、滥泥坝、韭菜园、铅厂坪、阳河坝、黄柏园、四季沟、冬瓜坝、刘家坝、二虎坝、苗寨沟、冯家沟、构树田、梨园沟等15个村庄。全乡14保151甲。)

1949年11月9日,建立来凤县临时人民政府,12月1日正式建立来凤县人民政府,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组制,全县改建6区1镇147村,设三胡区。

1952年,对三胡区划作了部分调整,三胡为“二区”。(辖22个乡,即:梨园、金龙、六正、二虎、胡家沟、马柳、漫塘、兴隆、韭菜园、黄柏园、八股、文坪、塘坊、桅杆、上峰寨、太坪、革勒、正南、长白、鼓架。)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59年,增设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制,,将三胡改为区。,区辖公社、大队、生产队。

1975年8月,再次撤区并社,将三胡区的镇坪、光明、和平、高潮、文坪、太平、鼓架、林场大队划出组成三胡公社,其它区划不变。

1984年6月2日,遵照省委关于设区建乡。

1997年1月,机构改革,撤区建乡;5月改小乡为管理区;2000年管理区撤消。2001年10月将5个管理区改为5个工作队,2003年3月工作队撤消。桥亭子与荆竹两村合并,韭菜园村与三堡岭村合并,形成县、乡、村组织体系。

三胡乡的讨火车隶属体乾乡元阜里,三胡为体乾乡贞肃里辖老司坪、猴栗堡、白户庄、金洞沟、楼房沟、尚虎城、青龙嘴、苏家堡、范家沟、红鱼泉、刘家坝、胡家沟、韭菜园、黄柏园、漫塘。

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旧制。1914年始设区乡。

1933年编组保甲,三胡属一区,乡设猴栗堡,辖12保。

1943年,贞肃改为三胡乡;1946年重新划分各乡镇区划,三胡乡政府在胡家沟,重要集镇及村庄有:三堡岭、苏家堡、猴栗堡三个集镇和范家沟、马柳光、滥泥坝、韭菜园、沿厂坪、阳河坝、黄柏园、四季沟、冬瓜坝、刘家坝、二虎坝、苗寨沟、冯家沟、构树田、梨园沟等15个村庄。全乡14保151甲。

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组制,1952年对三胡区划调整为二区,辖22个乡,即:梨园、金龙、六正、二虎、胡家沟、马柳、漫塘、兴隆、韭菜园、黄柏园、八股、文坪、塘坊、桅杆、上峰寨、太坪、三胡、正南、长白、鼓架。

1975年8月,撤区并社,将三胡区的镇坪、光明、和平、高潮、文坪、太平、鼓架、林场大队划出组成革勒公社,其它区划不变。

1983年,三胡公社有22个生产大队,218个小队(24138人)。

1984年6月2日,三胡区辖胡家、苏家堡、猴栗堡、三堡、八股五个乡,18个村民委员会,218个村民小组。(全乡16个村,218个村民小组,28212人。)

截至2017年,该镇(乡)行政面积125.4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195人。

三胡乡位于 来凤县西北部,东与 翔凤镇香花村、宣恩县李家河乡建筑坪、毛坡村交界,南与 翔凤镇青山村、中华山林场、 旧司乡新田沟、大岩板村、革勤车乡大地坨村相连,西与革勒车乡包子沟、古架山村、土家寨村接壤,北与 咸丰县忠堡镇大捷村毗邻。

地处东径109°51′—109°22′,北纬29°29′—29°46′。南北长19公里,东西宽11公里,地形呈南北狭长,近似梭子形状。

乡政府在胡家沟集镇,东距来凤13公里,北距咸丰县城30公里。

乡域境内群山起伏,溪沟纵横,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254.5米,最低海拔495.2米,平均海拔670米,为老虎洞水系,属低山、二高山地区。

国土总面积125.42平方千米(2017年)。

全乡总人口20195人(2017年)。

境内居住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4.1%。

据1982年人口普查,三胡乡有23624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其中汉族6624人,占28%;苗族11263人,占47.7%;土家族5594人,占23.7%;壮族19人,回族9人,满族5人,侗族2人,瑶族107人,土族1人。主要为苗族、汉族和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在秦、汉之际,苗族先民已在今湘西的五溪一带居住;封建史书中侮称“五溪蛮”、“武陵蛮”。三胡苗族多为清代从黔东、湘西迁入;苗族大姓为吴、杨、廖、石、龙。汉族多于清代“改土归流”后从湖南、江西、贵州等地迁入。还有回族、壮族、土族、满族、瑶族、侗族等民族,所占比例较小。

婚嫁

土家族、苗族男女结婚有严格程序,不懂程序轻则认为男方不懂礼,重则开亲不成。

其程序大致为: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就请媒人去说亲,配备三道聘礼,分三次送到女方家里,女方同意后,男女双方方可走亲往来,再定日子过记(正式订亲)。过记后放炮火,拜访女方亲戚,如果在春节需要拜大年;放炮火后就去女方讨“八字”,女方父母发“八字”后就可择日结婚了。

结婚的前二天,男方家组织人到女方家圆礼,带上米、酒、肉和彩礼。由“客总”带队,询问嫁妆多少,以便结亲时组织人员来抬。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几天就要“哭嫁”,有伴娘相陪“哭嫁”,出嫁时也要“哭嫁”。男方结亲前一天要在家中组织“插花挂红”。

婚日,男方组织人员去接亲,由总管负责,在女方家吃早餐后,举行迎亲仪式,先烧香蜡纸烛敬家先,再拜谢亲朋,讲一轮词令后燃鞭请主人发亲;发亲后请“男、女高亲”动步。新娘穿红衣裤,打红雨伞,由女方家人扶着出门,前面有男方2个未婚女孩子接亲,后有2个女方未婚女孩子送亲,另有新娘的长辈或兄嫂为男女高亲送亲。

新娘出门时要辞别祖先,手拿两束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束,男、女双方各抢一把,将两把长约2米的葵花篙(或竹片捆成)外包红纸的“喜把”,点燃照耀,女方便来抢去一个“喜把”,意为财不带完,各留一半。

在路上,抬嫁妆的人因路途多为山路,路上多弯道,又有树枝拦道,抬的人要会“报靠”,前说:“前有左手”,后面的人报:“后园右手”;前说:“大转湾”,后面报:“慢慢圆”;前说:“上有青蓬扫顶”,后说:“下往弯腰而过”。过桥或翻过垭口时歇息就拦住新娘,不准新娘过去,向“高亲客”讨要红包和烟。

到婿家时,男方陈香烛酒礼和一个雄鸡,雄鸡从新娘头上抛过,意为“堵煞回喜神”。拜天地、家神、父母后,入洞房。

入洞房后新郎新娘洗“和气脸”,喝“和气茶”。接婚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散客,高亲返家(现多为当天下午回家)。婚后三日或择吉日“回门”,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看亲。“回门”必须当天去当天回。据老人们说新婚一个月不空房,否则老鼠要咬蚊帐。

生育(俗称“打十朝”)

生孩子后,男人到岳父母家去报喜,生男孩报公鸡,生的女孩就报一母鸡。娘家得信后,在小孩出生后的第三天,准备雄鸡、腊肉、鸡蛋、醪酒(甜酒)、小孩衣物和一些营养品来婿家吃“三朝”饭,等到第十天邀请娘家亲朋好友来婿家打十朝。一般进出三天,婿家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满三十天后还要吃满月酒,小孩一岁时还要挖周,届时亲朋齐聚,赠以衣物、食品或金钱,以表庆贺。

寿诞

土家人对寿诞非常重视,小孩满一岁时,要大摆宴席迎请亲朋好友来给小孩“挖周”,有的是等小孩满3岁时“挖周”。成人在男进35岁、女进33岁时也要挖周冲喜。老人在其父母不在世上后,每年子女亲朋友都要在其生日那天来祝寿(俗称祝生),年满60、70、80、90岁时要摆宴祝大寿庆贺。

建新房

相生而定,同时要背山面水,左边要青龙山望,且右边白虎山不恶。正中为堂屋,左边修厢房,右边修吊脚楼,要求厢房不得高于正屋。木屋造型美观,结构牢固经久耐用。现百年以上的老房屋在三胡还很多。

建房俗称“起屋”,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它的顺序是:择吉日,选屋场,取木料,发墨,做柱子和枋,砍梁(偷梁),祭鲁班,包梁,起排山,开梁口,上梁,抛梁,盖瓦,送师傅。然后请木匠再来装板壁,装好后进新屋。

起房有大有小,正屋从小到大依次为:“三柱二棋”、“三柱四棋”、“三柱五棋”、“五柱四棋”、“五柱五棋”、“七柱六棋”、“九柱十一棋”、“四合水天井”。厢房是主人的财力和屋场而定,因家族集居性,房子是在正屋的基础上扩建形成厢房和吊脚楼结构的。正屋正中的一间为堂屋,是祭祖、迎宾和办“红白喜事”的地方,神槛上修有香位,板壁上贴有家先。堂屋左边为大边,为长辈人居住。厨房、卧室的安排都有一定的讲究。

1、选屋场和择日期。是土家、苗族人建新房的首要环节。一般按主人的生辰八字,结合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以及二十八星宿,依据天干地支,选择黄道吉日,选择一个好日子,才能使房屋修起后,发家发财。主家会带上厚礼,请地理先生来看屋场,请算命先生来看日期。

2、取木料。又叫“打青山”,主人带备好祭品,请木匠师傅按选好的日子上山取木料,先敬山神,砍第一根树必须向东倒,预示大吉大利。

3、发墨。又叫“开工”,木匠师傅第一天动工叫“发墨”,主人要封一个“红包”,木匠按所造房子的大小,开篙(即把整栋房子的高矮、枋的长短画在一根竹子上作为尺寸)。

4、砍梁木。砍梁木要偷砍别人家的树,选择茂盛的且发有小树在旁的大树(喻示家发人发的意思)。梁木树要向上倒,往 下倒的一般不要。

5、包梁。梁木砍倒后,抬回家时不能中途歇息。木匠师傅做好后,搭上红布,包上铜钱然后搬到新屋的中堂,不允许人从梁上跨过。

6、祭鲁班。立屋的前一天晚上都要祭鲁班,主人要准备一只开叫的雄鸡,新鞋一双,衣服一套,肉、酒、豆腐、糍粑、香、纸、烛一应俱全,木匠师傅祭奠祖师鲁班,祈求明日立屋百事大吉。

7、立屋。立屋这天早上,帮忙的人很多,众人将头天排好的排山移到头天夹好的地脚枋墒上墩边,准备好绳索和钢钎,木工匠让众人准备好,手拿雄鸡和斧头,口中念道:“两脚忙忙走,我给主栋立华居。左手掌把鲜华斧,右手拿只小雄鸡。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掩煞的。一掩天煞归天,二掩地煞归地。年煞、月煞、日煞、时煞、凶神恶习煞,有堂归堂,有店归店。无堂无店,散场天下。斧头一响,惊动四方。斧头一扩,振动四角。各位老少听我说,拉的拉筋带,管的管柱脚,升起-------”。大家一起用力将排山立起来。一般先立正屋的左边排山,后立正屋右边的排山,再立其它的排山。

8、开梁口。四排立起后,木匠开梁口,主人父子各占一头,背对梁木,用衣尾巴接梁木口木渣,师傅开梁时念:“开梁口,开梁口,开个金银满百斗。师傅开东或开西,居园骆马笑嘻嘻。主家打马状元回------。”

9、上梁。梁用绳子系住向上拉,木匠念道:“手拿筋带软绵绵,拿在黄龙背上挽。左挽三圈生贵子,右挽三圈点状元。翻转黄龙背朝天,主家发财万万年。”

10、抛梁。上梁完毕,亲朋好友把送来的粑粑从梁上向四周抛洒,尽量多一点,让围观的人都能捡到,讨别人的吉利话(我有了)。

服饰

土家族传统服饰有一个发展演化过程。大体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土归流前由原始服饰到形成本民族特点的服饰。第二阶段是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使用强制手段寻土家族地区进行的民俗改革,使土家族的服饰逐步趋入汉化。解放前多穿的“家机布”,多为红黑二色。穿着尚俭朴,喜宽松。主体形式是大衣大袖,满襟,后来男人多穿对襟,布扣,男女衣服都短,裤管短,裤腰大。裤子不分老少,皆为青蓝色。中、老年人上穿对襟短衣,外套黑布短褂,以布缠腿。裤子不论何种颜色,另加七寸白布作腰,穿时提着腹前左右折叠,以带系围,男女一式叫“转、腰、裤”。

男女多系头帕,为青丝帕或白帕,长5—10尺,额前裹出人字路。土家妇女很注意头发装饰,结婚前梳两个或一个辫子,结婚后将辫子梳成一个粑粑髻别上一个银簪,套着青丝网子。

土家人十分讲究儿童服饰,尤其注重小帽子与小鞋袜并配有银饰。

饮食

崇尚俭朴,喜渔猎以丰富饮食,豪爽,“山中打猎,见者有份”。注重饮食礼仪,以热情待客,省己待客为中心内容,过去喜欢劝客吃饭,帮客人夹菜。讲究节日饮食,如吃元宵,吃社饭。爱吃油茶汤,爱喝罐罐茶。酒与土家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不解之缘。土家人有事必有酒,有节必有酒,酒是社交工具,土家人淳朴豪爽,热情好客,每宴必用酒。

现代人的衣食住完全汉化,追求时尚,随经济的发展,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性变化。

丧葬

人死后,主家派人到亲友家去赶信,亲友毕集,前来吊唁。

人刚死时要烧“落气钱纸”,然后帮死者洗澡,剔头(男),穿衣入殓。入殓后,棺下点桐油灯,称长明灯,用筛子罩上,昼夜不熄。晚上请人唱孝歌,打夜锣鼓,通宵达旦。对在外死的人不得在屋内设灵堂,在堂屋外面搭喜棚办丧事。请老司念经做法事,道士开路,直到送死者上山。

入殓时棺材不盖严,上山的前一天晚上要辞灵,整理死者衣服,放正死者身体,有多少岁还要放多少根线在死者腰间,在死者的手上放子孙的衣间角,意为在阴间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子孙。再用豆腐等将棺材边缘糊上,再将棺材盖子闭严。

发丧后要将屋里的垃圾向中间扫(不能向外扫),再加柴烤望火,前后都要烤热,特别是背面。出丧时,孝子抱灵牌,在灵前跪拜,谢抬丧之人;全体亲友送葬,意为送死人上山。送葬时,在路上要丢纸钱,意为买路钱。丧家在出葬之前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然后择吉日吉时出殡下葬。坟穴挖好后,道士于井内向外撒米,孝子在井外跪接,叫接“福禄米”。下井后定志向,埋坟时孝子先挖三锄土,每挖一锄叫亡人一声,后由帮忙人的填埋。砌坟做墓门。

复山。葬后三日,丧家老少至墓地叩祭,给亡人添土。回煞,意在亡人在第三天回家挂念在世之人。埋后要扎灵屋,并交地科(买地契)。烧很多纸钱(封包),给亡人在阴间购买东西之用。家庭好的人家还要在亡人上山后做三天上山道场。

崇祀

土家族崇祀自然,万物有灵,敬奉祖先,信鬼沿巫,长期信仰多神,最突出的是崇祀祖先,迷信鬼神。

一是图腾崇拜。以白虎为图腾。造房、埋坟都讲究左青龙,右白虎,有白虎山望,主家不利之说,小孩出门怕遇白虎。

二是鬼魂崇拜。相信人的躯体外存在着能离开肉体而活动的鬼魂。它能变化形态,在暗地对人起作用,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人们就把许多客观事物的善恶好坏与鬼魂庇佑和鬼作怪联系起来。产生了“祭鬼”、“赶鬼”、“捉鬼”、“喊魂”、“招魂”、“送魂”等习俗。

三是崇拜祖先。它是崇拜鬼魂的继续与发展,它既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道德体现,供奉祖先的目的,一是对祖先的眷念,二是祈求保护。崇拜祖先的习俗很多,每户均设祖先神位,认为祖先是关顾子孙,保佑后代的善神,逢年过节要祭祀,除夕要到祖坟边送亮,清明节要去坟边挂亲,婚丧嫁娶都要祭祖,出远门要辞祖,吃饭前要祭祖,将筷子放在碗上,摆一会儿让祖先吃后再吃。

四是崇拜自然。敬山神、水神、河神、井神、火神、灶神、土地神、四关菩萨等都是从自然界衍生的神灵。

禁忌

土家族民间禁忌。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一部分是受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影响。这些禁忌贯穿于土家族的生活中。

嫁娶禁忌有:忌无春之年结婚、忌寡妇、孕妇送亲、忌喜烛不旺、忌新娘占强。

居房忌讳冲犯太岁,建房时忌讳说不吉利话,忌讳晚上在家吹口哨,鹊噪主吉,鸦鸣主凶。忌看动物交合,俗语说“二月不看狗连裆,三月莫看蛇相捂,四月莫看人成双。”看到都不吉利。

正月初一忌吵架、哭、说不吉利话、忌扫地。

其它生活禁忌也很多,脚不准踩三脚架,衣裤鞋袜不准放在灶上,得罪灶神。忌用手指嫩瓜,否则瓜要烂掉。忌在孕妇家动土、敲打、拆门、移动家俱等,以免惊吓孕妇造成坠胎流产。忌女人裤子晒在男人的衣帽上等等。

248”省道横贯腹地,讨橙路(讨火车至橙木园)、胡革路(三胡至革勒)境内纵横。

15个行政村、1个社区全部通公路。集镇有新、老、二街三条街道。老街为长180米,宽16米。1998年新修街道扩大集镇面积;新街。又称“大坝路”,全长320米,宽18米;二街(又名武昌路),2004年由武昌区投资30万元修建,全长180米,宽8米。到2007年年底,三胡集镇形成了“四路一巷”,即:大坝路(新街、杨梅酒厂至任元芝家门口)、武昌路(二街、派出所至水利水产服务中心)、平安路(三胡加油站至谭少前家门口)、友谊路(三胡烟站至国土所)和三叉河巷(陈秀兵家至袁启梅家)。

全乡建立有移动、联通两大移动通讯基站,在三胡全乡范围内各建6个信号塔,开通G网和CDMA网络。两大网络覆盖三胡乡全境。

周边中学

来凤三胡民族中学 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狮子村13组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狮子村13组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石门口乡委员会 地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坝路与武昌路交叉路口往西约170米

进贤村村委会 地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坝路与武昌路交叉路口往西约170米

涪城区新皂镇八庙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坝路与武昌路交叉路口往西约170米

周边乡镇

三胡乡 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

三堡乡 地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

周边村庄

范家沟 地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