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驿镇
干驿镇 干驿 干驿镇干驿概况 干驿镇历史文化 干驿镇经济状况 干驿镇历史沿革 干驿镇基础设施 干驿镇饮食文化 干驿镇民风文化 干驿镇干驿名人 干驿镇下辖村庄
干驿镇古称“ 晴滩”,位于 天门市东南部,东与 汉川市 田二河镇交界,西与 马湾镇接壤,南与天门工业园( 多祥镇)沉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相倚,北连华严湖渔场,东北与净潭乡毗邻,距天门市城区28公里。国土面积82平方千米(2017年),现辖古晴滩和文昌阁2个居委会,30个行政村,2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341人(2017年) 。干驿镇,又称干一,位于 湖北省 天门市东南28公里处,北滨华严湖,南涉至 沉湖离 仙桃市区20公里,东距 汉川市 田二河镇4公里,离武汉100公里;西北到 竟陵28公里, 荷沙公路横贯中部,为天门东大门。全镇国有土地面积82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5.69万亩,水产养殖面积9135亩。共有57341人(2017年)。下辖30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干驿镇历史悠久,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素有“ 鱼米之乡”的美称...
详情干驿镇古称“ 晴滩”,位于 天门市东南部,东与 汉川市 田二河镇交界,西与 马湾镇接壤,南与天门工业园( 多祥镇)沉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相倚,北连华严湖渔场,东北与净潭乡毗邻,距天门市城区28公里。国土面积82平方千米(2017年),现辖古晴滩和文昌阁2个居委会,30个行政村,2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341人(2017年) 。
干驿镇,又称干一,位于 湖北省 天门市东南28公里处,北滨华严湖,南涉至 沉湖离 仙桃市区20公里,东距 汉川市 田二河镇4公里,离武汉100公里;西北到 竟陵28公里, 荷沙公路横贯中部,为天门东大门。全镇国有土地面积82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5.69万亩,水产养殖面积9135亩。共有57341人(2017年)。下辖30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
干驿镇历史悠久,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素有“ 鱼米之乡”的美称。
干驿还是内地著名的 侨乡。
政府驻地: 镇人民政府驻政府大道。
邮编:431714。
行政区划代码:429006。
区号:0728。
拼音:Ganyi Zhen。
干驿,古为干滩,晴滩,明朝时设为驿站,称晴滩驿、干滩驿,清雍正时更名干镇驿。简称干驿,沿用至今,为千年古镇。干驿镇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近万人,分部在印尼、 马来西亚、 新加坡、泰国、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36个,主要聚集在 东南亚。
干驿镇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茶圣 陆羽曾在镇北郊的东冈草堂钻研茶学,其不朽著作《茶经》即源于此。明清时期,人文荟萃。“五里三状元,一巷两尚书,前面一天官,座后一祭酒,挂角一将军,”。干驿镇是天门民间曲艺“碟子、莲湘、三棒鼓”的发源地,民歌、小曲的宝库 。
干驿,工业经过优胜劣汰,优化重组,现已形成以机械为龙头,以冶金、轻纺、化工、建材为龙身的工业体系。繁多的工业产品中,龙以木工带锯机、锯带、塑料管道、喷雾器、麻纱、棉纱、 无铅皮蛋等产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地区级质量奖。木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劲松”牌木工带锯机系列产品,1989年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1995年—1997年连续在三届“湖北省工业精品、名牌消费品展销会”上,荣获省政府颁发的优秀奖、银奖和金奖。1998年4月,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名牌”产品。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畅销。部分产品销往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宇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喷雾器,是“省优”和“部优”产品,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摊广的农业机械,在本省及湖南、河南的部分县市畅销。从国外引进开发的绿色环保产品PP—R和PP—C塑料管道,抗压、抗热、无毒,达到国际质量标准,是替代镀钢管的新产品,成为建材市场的抢手货。麻纺厂生产的优质麻纱,是武钢和汉川钢缆集团生产钢缆的重要材料,十分畅销。
干驿,商品流通领域异常活跃。大街小巷商店遍布,饮食服务摊点随处可见。在中心地带的商业区内,商业门店紧挨。经营服务项目齐全,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小商品市场内,货物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建材市场上,仓满库盈,车来人往。农贸市场里,人头攒动,更加热闹繁华。由晴滩村建造“晴滩农资市场”。市场们楼两重飞檐,四角现爪,蟠龙翘脊,曛瓦琉璃,铁柱钢梁,上铺彩色塑料瓦。市场占地640平方米。水泥地坪。有固定摊位400余个。市场两旁,建有下层营业、上层住人的商住楼。集商品零售、饮食服务、农副产品交易于一体,招引四方客商,连接千家万户。
国有商业仍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油料及农副产品,大多经其牵线搭桥销往外地。干驿食品蛋厂利用本地丰富的鸭蛋资源,生产的“侨乡牌”无铅松花皮蛋和红心咸蛋,色香味型,均属上乘。曾先后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被有关部门定为出口商品。除在国内市场供销外,在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也受到消费者喜爱。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民营工业企业蓬勃发展。九十年代,制线业遍地开花,《湖北日报》以“荆楚制线市场,干驿独领风骚”为题作了详尽报道。私营业主周继云,投资500万元兴建的华中锯条厂,年产值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生产的“华中”牌带锯条,在全国各地畅销。1995年以来,外出经商办厂的农企业家,纷纷回乡投资办厂。河心村的蒋福海、蒋在松等四人,带头把通讯电缆厂从外地迁回干驿,投身家乡建设,成为 天门市最早的回归企业之一。经过重组,现已成为通讯电缆集团。镇区300家私营个体业主的生产项目与产品达35个,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繁多、争奇斗艳的兴盛局面。2000年,完成工业总值3.7238亿元,销售金额3.4207亿元,实现利税2500万元。
农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干驿的农业生产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荷沙公路沿线建立的蔬菜生产基地,塑料大棚,连绵数里。时令蔬菜、瓜果四季常青。八团村村民傅雪生,建有蔬菜大棚30亩,栽植茄子、辣椒、花菜、豆角等反季节蔬菜,深受城乡市场欢迎。社湖岭与小河村之间有果园200多亩,桃、梨、桔等果树,均为引进的新品种,并已挂果,收益喜人。镇区北淤浅现底的松石湖,被改造成精养鱼池连片的渔场,由镇农工商总公司经营,建成了水下养鱼,水面放鸭,堤上建舍养猪,湖沿种粮、植草,四周植树的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了粮食养猪、喂鸭,苏丹草和猪、鸭粪喂鱼,取糖淤泥肥田良性循环的生物链。
北干渠边的沉湖,过去绿苔封水,杂草丛生,现已被开发改造成蓬池、渔塘和珍珠养殖场。由农商总公司投资改造的西湖莲池,引进栽培了生产莲子的优良种藕,经几年时间的繁殖,已发展到200多亩水面。汪河、油榨、月池等村,各自结合水利工程,开挖了2500余亩精养鱼池。盛产青、草、鳊、鲫、鳙、鲢等鱼类,再现了“鱼米之乡”特色。在四野的沟渠与池塘边,散布着众多的鸭棚,引进了产蛋率较高的龙岩鸭。全镇范围内,现有蛋鸭11.4万只,年产鸭蛋503吨。还有八团村村民曾有源的龟鳖养殖场,月池村村民的鳝鱼养殖池等等,均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干驿为天门东乡名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古时期,这里是烟波渺的云梦泽北部边沿的一环水滩地,时有渔民在晴朗天气到此晒风炊烟。久而久之,这块无名滩涂便被人们依其自然特征和作用,称为“晴滩”了。故后人常称“古晴滩”。相传到了商代,已成为汉水北边一块不被水淹的干河滩。渐有人群来此定居,从事渔樵牧耕。引来过往船只到此抛锚避风,停泊过夜,补充食品薪炭,进行商品交换。于是,人们以其他理地貌特征,呼之为“干滩”了。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参与交换的人增多,交换场所逐渐固定,便形成了早期的集市。宋初,集镇发展到相当规模,成为汉水之滨的重要商埠,按镇的建制,称为“干滩镇”,简称“干镇”。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此设置巡检司。成化十七年(1484年)在此设驿站,初称“晴滩驿”,后改称“干滩驿”。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名为“干镇驿”,简称“干驿”(现在为方便又写为"干一"),沿用至今。属天门县官城村(清末改称乡)官四里。巡检署、驿站和村(乡)址均设于此。民国元年(1912年),为干驿区公所驻地。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干驿分区驻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自治区驻地。1930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干驿区干驿镇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属天汉县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天门县第三区干驿乡驻地。1943年春,日伪军将干驿乡改为河北乡联保处,属汉川县二河区日伪政权。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43年春建立了干驿抗日民主政府,属天汉县天沔行政委员会(1944年2月改称天门县行政办事处)第一联乡。1946年5月,建立干驿镇政府,直属县南行政办事处(县级)。1946年7月,为国民党天门县政府干驿乡公所驻地。1948年4月28日,干驿解放。同年6月,建立干驿爱国民主政府,属天汉县第四区。1949年7月,划归天门。1950年10月,属天门县第三区。1951年6月,为县辖镇镇址。1952年7月,为第四区公所驻地。干驿为区辖镇。1956年5月,为干驿指导组驻地。1958年7月,为干驿区公所驻地。同年9月为东方红人民公社社址。1961年4月,为干驿区公所驻地。1975年11月,撤区并社,为干驿公社社址。1984年3月,为干驿(县辖)镇人民政府驻地至今。
镇区形成九街十八巷格局。主要街道顺牛蹄支河一字摆开,西起白马庙,东到文昌阁,蜿蜒三里七分,街心铺设着长约三尺、宽若一尺、厚逾五寸的白麻石板五排,首尾衔接,整齐划一,成为官道的重要标志。街道两旁,商业店铺与手工作坊密布,园林楼阁与祠堂庙宇相邻。房屋建筑别具风格:雕梁画栋,重檐亮脊,昂扬的风火墙错落有育;高楼低厢,长屋深宅,采光透气的天井布局合理。中街“深巷子”东边的“六合当铺”,有12进房屋,11重天井,深度近百米。厅堂杉木梁柱又粗又长,有几根需2人合抱。街道两旁,官家商户的广夏豪宅,都是五、六个天井的结构。上街老财主“李主茂“的后花园,楼阁亭台,假山莲池,古树葱茏,曲径通幽,颇具江南园林风格。可惜,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国民党128师王劲哉所部连续两次纵火焚烧。
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干驿人民重建家园,以“晴滩大道”、“干驿大道”和“东冈大道”,三条平行的东西走向的大街为主干,连接着“干华路”、“巢云寺路”、“隆镇观路”、“馆驿巷”、“干中路”等10余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横盘式格局。镇区比解放前扩展了两倍多。已建成的街道,除“晴滩大道”有一小段白麻石板路作为古迹保留外,全部建成了水泥或沥青路面。全长3.2公里主干路上,花坛里鲜花常开,行道树四季长青,路灯杆整齐排列,下水道安全隐蔽。街道两边的高楼广厦,鳞次栉比。新开发的百岁芳、园丁等居民住宅小区,结构新颖、造型美观、装饰豪华、风格典雅的楼房群,更令人叹为观止。白天,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夜幕降临,华灯初放,灿若白昼,镇中心现已成为不夜城。镇区面积达3.7平方公里。
干驿交通方便。镇区现有东西向交通干线于2013年升级改造完成的新荷沙一级公路,南北向通村公路干华路,干中路两大南北向公路。其中干中路为皂市到仙北国防公路组成部分,北经净坛乡、胡市镇到皂市镇,南跨沉湖示范区至原多祥镇(现为天门工业园)。南距沪汉蓉快速铁路重点车站天门南站20km,东距已经动工的武汉城市圈西外环高速公路,孝仙嘉高速公路约8km。通村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在天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镇西现有由老汽车客运站改造而成的干驿交通综合服务中心,有直达天门的公交车(票价8元),经由天门南站至仙桃的城际公交103路公交车(全程票价10元,至天门南站8元),至武汉、沙市、荆门、宜昌的长途客车。
干驿邮政、电讯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汉口至天门的专用邮车改走荷沙公路,实现了省邮局与干驿邮局直接交换邮件。2000年,邮件进出量为4500件。邮政储蓄年末余额为5500万元。年汇入额为1500万元。1990年11月1日,干驿邮电局在荆州地区同级乡镇中,率先安装的HJD15型程控自动交换机割接开通,1997年,更换了大型设备,兴建了发射塔,扩大了容量,提高了通讯质量。
干驿广播电视站,始建于1958年。1996年,建起的电视差转站,发射塔高98米。1998年投资150万元,兴建7层高广播电视大楼,已经落成。
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1981年,地方政府筹资,在镇东建了一座小型水厂。1988年,又将水厂搬迁到水质好、地下水源丰富的镇西。日供水量为3000吨,可确保镇区生产、生活用水,现已弃用。2008年重新在干驿镇东荷沙公路北侧新建自来水公司。建在镇东的35千伏输变电站,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充足的电源。
干驿地区是有名的“水袋子”。治穷先治水。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较大成就。在镇境与汉川市接壤处,开挖了沉湖改道河;淤塞的牛蹄支河被改造成天南长渠尾水段;配合解放军围垦了沉湖、修筑了北干渠大堤,参与修建了万福闸大型电力排水泵站;人修了干(干驿)华(华湖)渠和南航河等配套工程;铲去高丘低岗和废旧民垸堤,填平了废弃沟涧与繁殖螺的塘堰,营造了宽阔平坦、排灌自如的方块田园。组成了以改道河、北干渠为主体的排水系统,以天南长渠为骨干的灌溉网络。为确保农业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初期,利用巢云寺兴办起来的干驿中心医院,现已成为一级甲等医院。医院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建有高大宽敞的门诊大楼和住院部,设有临床、医技术室15个,拥有B超、心电图、胃镜等先进医疗设备。能做各种大中型手术。入院病人综合治愈率、出院诊断符合率与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均达到先进水平。荣获荆州地区“名老中医”称号的蒋伏云医生及其同事,在治疗急慢性肝、胆、肾病及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方面,医术精湛,远近闻名。中医院及厂、校、村医务室与个体诊所,在治病防疫、救死扶伤方面,发挥了网络防治作用。
镇北郊的鲁家湾等村,过去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解放后,经过多次普查,血防医院收治了大量患者,挽救了不少中晚期病人的生命。由于长期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大规划灭螺工程,孳生钉螺的疫区被彻底根治,“瘟神”被送走。
干驿敬老院是全市最早达标的福利院。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周到,是数十名孤寡老人颐养天年的好地方。镇西北郊还建有一座庙宇式的骨灰存放堂,供后人瞻仰凭吊。
干驿素称文化之乡,历来重文兴教。封建时代,私塾、经馆、义学遍布镇区。清末废止科举后,天门最早的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于镇西张家湾。光绪三十四年,改为天门县官立东路高等小学堂,迁入镇东文昌阁。解放后迁入皇殿(为以前皇帝路过住所),现为干驿镇中心小学。1945年2月,创办的私立晴滩中学现在是干驿高级中学,是天门市的重点高中之一。此外,还有2所初中,7所小学。兴建的占地为2万平方米的干驿镇中心中学,建有一幢6层高的教学大楼,配套设施完善。干驿镇中心中学建成后命名为干驿镇初级中学。原来的文昌阁中学和古晴滩中学合并入干驿镇初级中学。文昌阁中学和古晴滩中学分别改为文昌阁小学和古晴滩小学。原7所小学(除干驿镇中心小学外)分别分到文昌阁小学和古晴滩小学以及干驿镇中心小学。由此干驿镇共有小学3所,初中和高中各1所,教学条件大有改善规模空前。2008年前后,镇政府重新规划干驿镇发展蓝图,决定将干驿小学,干驿中心幼儿园迁入位于干驿镇东的新址。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干驿人,极其讲究饮食文化。千百年来,形成了以鱼类为主、具有浓厚水乡特色的菜肴体系,及滚(烫)、烂(熟)、淡(甜)的地方风味。有客到来干驿,好客的主人往往请客人到“三蒸鱼”的发源地、百年老店“天禧酒楼”,去品尝正宗的“ 天门三蒸”。所谓“三蒸”,系指用馏子制作的泡蒸甲鱼(鳖)、泡蒸鳝鱼、泡蒸才鱼(乌鲷)。在干驿城乡,凡喜庆宴席,头道菜都是“天官赐福”即杂烩。据传,在明朝万历年间,祖居镇中的周嘉谟,因晋升吏部尚书(尊称天官、大冢宰)回乡祭祖,在祭祀吉日,桑梓父老络绎不绝地登门庆贺,为酬谢众乡亲,在事先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周天官临时要家人们将镇上各饭店酒楼制备的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等各式菜肴收集来,用大锅烩于一体,取肉鱼蛋三鲜聚集的形象,及亲友团聚、主客同喜与回警祝福之意,将杂烩取名“全家福”。以开“流水席”的方法,每桌端一盆子以招待。事后,乡民们为纪念周天官赐宴的盛事,便将菜名改为更加吉利的“天官赐福”,并约定俗成,列为正式宴席上的头道菜了。在传统的佳肴之中,还有一道纪念世居东冈岭(今六湾村)的明代两京国子监祭酒鲁铎的“祭酒瓤鳝”,民间简称为“鱼卷”或“鳝鱼卷”。除上述名菜外,还有蒸鲶鱼、酥全鱼、清沌鲫鱼、清煮黄鳝、鳜鱼火锅、肘子肉等著名荤菜和声名远扬的糊茼蒿、芋茸、藕蒸菜等独特风味的素菜。
干驿小吃在传统小吃名单中,深受世人赞赏的酥麻锅奎,用料精细,制作考究。刚出炉的锅奎,有如狮子头,罗汉肚。二面焦黄,中间绵软,酥软相济,香气四溢。在名点中,还有麻糖、麻叶、管子糖、麻枣、酥糖与起酥月饼。
干驿民歌,以其质朴的乡土气息为世人所喜爱,故有“民歌宝库”之称。至今流传的200多首民歌,仍为本地群众哼唱。镇上的民歌爱好者鄢时昌(1940—1988),编创新民歌数十首,其中有18首分别获得省、地、县优秀民歌奖。民间艺人和优秀民歌手周秋成、周壮仙、张凤珠等,先后到北京汇报演唱过《车水情歌》、《望郎花开》、《湖乡好风光》等新民歌,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和首都人民的好评。盛行于干驿地区的“打莲湘”、“调皮碟子”、“打三棒鼓”、“划干龙船”等民间文艺形式,是旧社会干驿人选荒谋生的手段。而今,成了地方舞台保留的传统节目。现在,镇上的中老年人,将“秧歌舞”、“碟子舞”、“腰鼓舞”、“莲湘舞”和舞剑,当作健身项目,早晚汇聚在一起,开展自娱自乐活动。干驿的民间剪纸(俗称雕花样),以其朴素大方,形象生动,层次鲜明的特色,在艺林独树一帜,深受各地群众喜爱,不少妇女用其作绣花样板和装饰品。干驿人制作的纸花拉开,更是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是市场上深受欢迎的工艺美术品。1984年,镇文化站挖掘民间工匠设计制作的“侨乡古镇”大型宫灯,荣获湖北省首届春节花灯调展银奖。镇上还有影院、溜冰城、卡拉OK厅、舞厅、休闲茶馆、工人俱乐部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经常开展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比赛。
干驿是天门的重点侨乡之一。1965年就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系主任的鲁超先生(1915—),朱岭村人。是在世界卫生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第一个华商专家。他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镇区范围内,现在国外的侨胞与外籍华人共有1850户,7371人。分布在印度、印尼、越南、柬埔塞、新加坡、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
干驿人才辈出。明朝就出了不少高官显宦。盛传的“一巷两尚书“,指的是同居陶家巷的明代户部尚书(尊称地官、大司徒)陈所学和礼部魏尚书(尊称春官、大宗伯);“前面一天官”指明代吏部尚书周嘉谟;“座后一祭酒”指明代两京国子监祭酒(尊称大司城)鲁铎。清末(1889年),本镇下街人 周树模(1860—1925年),字少模,号沈观。参加殿试,列一甲五名(即二甲二名)进士,选庶常,曾任黑龙江巡抚兼中俄勘界大臣。北洋政府期间,曾两度充任平政院院长,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与军伐割剧而两度辞职。为世人所尊敬。
在干驿,还出了一批文人名士。清代国画师鲁岱、鄢贞、鄢旭山,书法家李云骧,在画坛书苑独树一帜,享有盛名。清末优贡、著名经馆塾师陈心源(1881—1954,沙嘴村人),著有《陈涉发难论》、《四军铭》诗文,热情讴歌农民运动和新四军的丰功伟绩,曾受到李先念等导人的赞扬。
干驿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元末,民众揭竿而起,纷纷参加陈友谅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为推翻元朝统治作过牺牲。明正德三年,邱仁、杨清起义于干滩、周陂、聚众麻洋湖。明万历年间,月池村胡大巴、胡小巴兄弟以沉湖中的割布港、荷花台为据点,聚众起义,设水寨、训练马踏棉花桩。清初的顺治三年,刘思才义军活动于干驿一带的湖区,除暴安民,大得民心。清末,留日学生宋国珍(鲍夹村人)、徐兰如(1874—1958),干驿中街人,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中秀才。1904年春,考入湖北两湖师范学堂,1905年秋毕业,以名列第二的成绩,选送日本官费留学,先后入国文书院及日本大学法科就读,1910年毕业归国会鄂后,初任川粤汉铁路公司总务长,旋即致力于法政教育事业,任教于省江汉法政、公立法政、私立法政及法官养成所等校。参加同盟会,迫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宋国珍在护国讨袁时,率敢死团占天门,后为讨袁而献身。徐兰如担任夏口(即汉口)厅首任知事后,即刻约集汉口商界领计议,以步兵化装成商团,潜入清军警驻地夺而据之,于一夕之间光复汉口,巩固了辛亥革命成果。解放后,曾任湖北省政府参事会参事。
大革命时期,在武汉读书入党的史光焕(沙嘴村人)受中共武汉地委派遗,于1926年春回干驿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党支部(为天门最早的党组织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展开。1927年初,干驿反英分会组织5000余人,到中和场包围教堂,揪斗了毒打农民的爱尔兰传教士,并将其驱逐出境。土地革命时期,干驿共产党组织领导革命群众,开展了对敌武装斗争,并于1930年春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2年1月,由 鄢洪榜(1903—1932,卢岭村人)任大队长的天汉沔游击大队,将国民党天门县长刘赓(瑶阶)率领的反动武装,诱到汉川县回龙湾朱字洲设伏堤段,予以全歼。苏区第四次反围巢失利后,干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汤成功(小河村人)率游击队编入红军主力。鄢洪榜留下坚持斗争,因奸细告密,被捕入狱,笑对敌人的屠刀,高唱红军歌曲,慷慨就义。抗日战争初期,镇上的曹志坚(1910—1948)、周彬、刘社哲等热血青年,在参加陶铸领导的汤池训练班学习时,先后入党,结业后回天门发动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2月,抗战时期的第一届中共天门县委在干驿镇地下交通员杨超群家正成立,由曹志坚担任县委书记,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抗日战争。干驿地区成了抗日根据地。革命战争年代,干驿地区有数百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幸存者中有老红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周治坤(周口村人),老地下工作者、原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史林峰(史岭村人),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副院长周彬,原北京内燃机总厂党委副书记刘社哲等。
原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辑鲁德馨(1891—1974,朱岭村人),浙江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冀方,原北京文化局副局长周述曾,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庆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刘炳文等,都是博学多才之士,著书立说,名扬宇内。武汉协和医院的魏金元和魏四元教授,兄弟俩同是救死扶伤的医林高手。在欧美和日本的高科技领域,汪文科、汪荣广等著我科学家各有建树。襄樊军分区政委鲁修轼大校、四川省副检察长杨本德、山西省化工局长胡振文、中国广交会秘书刘彩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刘德发、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南办事外主任杨池林、铁道部十八局副局长刘金林、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书记周启新、十堰市副市长杨朝中等均出生于干驿。
在干驿也走出了一批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其中有国防总长参谋处中将参谋 徐声钰,国大代表、胡宗南的少将机要秘书徐先,陕西教导旅少将旅长徐时澄,湖北军管区少将参谋长刘纪律及国防部少将参谋匡樵夫等。
干驿镇包括 八团、汪河、油榨、月池、小河、晴滩、社湖岭、西湾、禾呈、朝门、古老、卢岭、杨台、周口、刘洲、夹洲、苏畈、陈张、鲍夹、刘弹、河心、蒋寨、朱岭、新堰、史岭、沙嘴、六湾、陈岭、杨巷、九岭;干驿镇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驿镇晴滩社区居民委员会。
周边行政单位
天门市干驿镇财政管理所
地址:湖北省天门市乾驿镇财政管理所(干驿大道南)
周边中学
湖北省天门市干驿高级中学
地址:天门市干驿人民大道1号
周边钟惺大道;新城 酒店
影劂迪炀塘酒店
地址:湖北省天门市西寺路3
周边超市
优购超市
地址:天门市S213九真小学八一校区南侧约250米
周边乡镇
干驿镇
地址:湖北省天门市
周边商铺
眼镜连锁店
地址:湖北省天门市创业大道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