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铺镇

五峰铺镇 五丰铺镇 五丰铺 五峰铺 五峰铺镇基本信息 五峰铺镇地理位置 五峰铺镇行政区划 五峰铺镇社会设施 五峰铺镇自然资源 五峰铺镇文化 五峰铺镇相关信息


五峰铺镇位于邵阳、衡阳、永州三市经济走廊交汇处。镇区面积4.8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92084人(2017年),镇区常住人口3.5万。距县城25公里,到邵阳市4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356国道、省道邵永线和邵祁线穿镇而过,县道、乡道、村道四通八达,工业以针棉童装为主,现有童装加工企业30余家,形成了从印染绣花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过2亿元。农业以茶油种植、油用牡丹、金银花为主,为全县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历史文化悠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台戏。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镇区面貌日新月异,现已建成10层以上建筑4栋,最25高层。正在建设中的五峰新城高层建筑多达十多栋。酒店娱乐设施齐全,有三星级酒店宾馆两家。镇内自行车运动非常流行,现有自行车俱乐部一家成员上百人。教育设施完备,师资力量一流,拥有全县唯一一所省示范高中——邵阳县二中。镇内矿产资源...

详情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五峰铺镇介绍

五峰铺镇位于邵阳、衡阳、永州三市经济走廊交汇处。镇区面积4.8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92084人(2017年),镇区常住人口3.5万。距县城25公里,到邵阳市4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356国道、省道邵永线和邵祁线穿镇而过,县道、乡道、村道四通八达,工业以针棉童装为主,现有童装加工企业30余家,形成了从印染绣花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过2亿元。农业以茶油种植、油用牡丹、金银花为主,为全县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历史文化悠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台戏。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镇区面貌日新月异,现已建成10层以上建筑4栋,最25高层。正在建设中的五峰新城高层建筑多达十多栋。酒店娱乐设施齐全,有三星级酒店宾馆两家。镇内自行车运动非常流行,现有自行车俱乐部一家成员上百人。教育设施完备,师资力量一流,拥有全县唯一一所省示范高中——邵阳县二中。镇内矿产资源丰富,锑、锰、铅、锡储量居全市前列。空中俯瞰镇区,一座新型的小城市呼之欲出。

拼音:wǔ fēng pù zhèn 五峰铺镇 (5张)

邮政编码:422115

行政区划:湖南省 邵阳市 邵阳县

五峰铺也称五丰铺,人们习惯用“五丰铺”。

(2012)土地总面积:140平方千米 其中建成区4.8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10万人,城区常住人口3.5万。

户籍人口:10万人

户籍乡村人口: 83520人

GDP:11亿(2013年)

享受自来水人口: 52000人

享受社会基本保障人口:88170人

截至2017年,该镇(乡)行政面积137.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2084人。

五峰铺镇位于 邵阳县南部,为邵阳,衡阳,永州三市五县区二十三乡中心,分别与祁东,祁阳,冷水滩区, 东安县接壤。邵永高速环镇而过,离白仓出口仅10公里。花桥出口20公里。距邵阳县城25公里,邵阳市52公里,永州市60公里,衡阳市100公里。

五峰铺属于半山半丘陵区。有 高霞山,云霞山,破头寨,三角岭,小眉山五峰。

该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五峰铺镇现辖:民胜、中和、兴峰、龙岩4个社区;界牌、仁湾、高霞山、胡桥、驻马、青云、白田、东山、田东、新田、排桥、双河、荷叶塘、东阳、羊古、大户、利群、马草、六里、五星、合兴、白竹、冷水、黄旗、向联、大田、燕塘、东井、留旗、众和、楠木、塘诗、陈保、板桥、长江、刘家氹、白旗、七里、袅旗39个村委会。

省重点中学邵阳县二中坐落在五峰铺镇。五峰铺镇现有邵阳县二中、 青云中学、 六里桥中学、五峰铺镇一完小、五峰铺镇二完小、众和完小等学校。

邵阳县二中,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1939年, 邵阳县籍的吕子哲、蒋希乾等名人志士,顺应时势所需,本着“创办学校,培育人才,救济失学”的宗旨,创办了一所“湖南省应时初级职业学校”。

1940年11月定名为“湖南省私立应时初级中学”。

1944年秋,日军入侵五峰铺,学校被迫停办。

1945年春,为躲避日寇的骚扰,曾三异校址,直到秋季日寇投降,才得以回迁五峰铺原址。

1953年,学校由邵阳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邵阳县立初级中学”。

1958年,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更名为“ 邵阳县第二中学”。

1969年,县办中学下放,由五峰铺公社接管,改名为“五峰铺公社中学”。

1974年,高中由县统筹部署,恢复“邵阳县第二中学”校名,并沿用至今。

该镇镇内每天有发往广州,东莞,深圳,长沙,株洲,衡阳,邵阳,永州, 东安,祁东, 邵东的班车。

邵阳市至永州、 邵阳县至衡阳的两条省道在这里交汇。

清幽的五丰铺檀江水悠悠南来,绕经学校后,迤西北而去。与夫夷河交汇成资江水。

该镇境内资源丰富,锑,锰,铅锡储量居全市之首。

五峰铺拥有“扎台戏”、“蓝印花布”等传统文化。其中“蓝印花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台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000多年前,五峰铺镇人首创了“ 蓝印花布”,2008年4月,“蓝印花布”被正式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 防染印花,又称 靛蓝花布,俗称“药 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据《邵阳县志》 五峰铺蓝印花布 (6张) 、《宝庆胜揽》记载: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两朝,由于水陆交通发达,资江直抵长江,武汉有专用的 宝庆布码头。当时邵阳商贾云集,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 蓝印花布生产、印染、销售中心,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

从民国后期起,由于被机制 洋布和现代印染花布所取代, 邵阳蓝印花布逐渐从现代生活中淡出。解放初,仅邵阳县城就有8家大印染作坊、30多家中小染坊,但到1986年,最后一家蓝印花布印染厂在 邵阳县 五丰铺镇倒闭了。“衣被天下”的邵阳蓝印花布已濒临灭绝,存世的老艺人屈指可数。

自2003年起,五峰铺文化站站长陈克文在五峰铺镇调查、收集流失的蓝印花布。2004年,在一个老艺人家楼顶的天窗里,他找到了一套古老的蓝印花布的印染印版和图案。他们整理材料,拍摄 蓝印花布工作流程,帮助争取恢复印染的作坊,帮助老艺人重操旧艺,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帮带徒弟,传承和保护古老的传统民间文化。随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尘封已久的 邵阳蓝印花布被重新唤醒,走出江湖。

五峰铺镇“扎故事”又称“扎台戏”,是流传于 邵阳县五峰铺镇、 白仓镇、古城邵阳一带的民间艺术,它用“扎“的艺术把某些戏剧故事的主要人物刻画出来,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据《邵阳县志》、《宝庆府志》、《宝庆揽胜》记载:“相传二百多年前,古老繁华的五峰铺镇突遭大火焚烧,这时仁慈的“火神菩萨”显灵,及时搭救黎民,才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人们为感谢“火神”,特修建“三星庙”,内供“ 五峰铺扎台戏 (3张) 火神”尊像,并定每年6月19日火神生日举行扎故事进行祭祀。此活动代代相传,流行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古老艺术重现昔日光芒,在市、县多次重大庆祝活动中深受领导和群众高度赞誉,因此五峰铺也成了扎故事艺术之乡。

扎故事又是一种高空艺术,其主要操作流程是:先选出有胆量、扮相好,而且有一定表演能力和高空应急能力的童男童女。将他的化妆、着装成各种戏剧人物形象,利用力学平衡原理,上下叠起,扎在长4 米、围14厘米的铁杆上,铁杆插在长、宽、高各1米的彩箱上,再由8个壮汉抬着沿街表演。

五峰铺扎故事主要作品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古典文学作品,如《 白蛇传》、《 刘海砍樵》、《西游记》、《杨家将》等。五峰铺扎故事以其“惊”、“奇”、“险”的特点倍受人们青睐。可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加上老艺人大都年岁已高,年轻一代无心学习,五峰铺扎故事面临后继无人,急待我们抢救与保护。

邵阳县五峰铺镇是一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小镇,地理位置优越, 邵阳县二中坐落在南路重镇五峰铺,地处四县三市交界的中心区域。邵阳市至永州、邵阳县至衡阳的两条省道在这里交汇。 高霞山、云霞山、破头寨、三角岭、小眉山 五峰秀出,屏障于学校东南。人们常说“走过天下铺,当不得五丰铺”。五丰铺在有皇帝的时期,曾在这里设了个台;叫烽火台。 三民主义来了的时候设了个大戏台。走了日本是设了个大炮台。解放是设了个民主台,专政台。邓先生在的时候设了个改革台,开放台,教育台。21世纪什么经济台,人本台,官僚台。。。。。无数个。 五丰铺一路走来,饱经沧桑。五丰铺地跨三市,南同永州,北连邵阳,东接衡阳;是战争的要塞,交通的枢纽,腾飞的机场。五丰铺背依 大山,四面环山,群山逶迤,势鼎 五峰。五丰铺人缘广结,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享有蜜蜂朝皇之地!

1949年为仁乡,1952年建镇,1958年为卫星公社,1961年建五峰铺镇。

五峰铺镇棉毛服装生产早,发展快。改革开放前期,依靠政策优势,棉毛服装生产异军突起,遍布全镇千家万户,蜚声于省内外。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核心竞争力不强,再上新台阶力不从心。经过镇政府的指导,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使棉纱服装生产产生了跨越式的发展,现有两个棉纱集团和400多家生产厂家。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日本。投资3000万的棉纱服装加工城以建成。投资两千万的精品童装厂已落地。 各生产厂家还依靠人才、技术优势,在全国各地“安营扎寨”,形成“株洲一条街”、“郑州一条巷”“济南一个市”“北京一个场”的五峰铺镇棉毛服装生产城。他们总资产上亿元的有2家,上千万元的有5家,上百万元的有15家,形成技术共让,信息共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良性循环发展经济。

五峰铺镇人口10万余人, 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建筑业起步较早。该镇党委政府以发展建筑劳务经济为龙头,因势利导,以组织有序流动、务工培训占有市场,基地建设建立品牌,跟踪服务维护权益,在用人、信息、奖金、培训、管理、法制等各方面进行大力支持,通过建立建筑劳务用工信息库,帮助建筑能人组建了以建筑市场为大本营、以专业户为轴心的多方合作联合体,在省内外建立了60个建筑市场信息窗口,千方百计抓市场的培育和开发,抢占省内外建筑市场,打造建筑精品。“出精品,树形象”、“建好一幢房,美名远传扬”,以“诚信+技能+创意”赢得广大顾客青睐。为此,该镇党委政府还创新内外两线培训机制,外线采取社会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方式,内线实行“师带徒,徒变师”的传带式,着力提高建筑劳务工的诚信品格和建筑技能,为建筑劳务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做到输出一批,成功一批,转移一个,带动一片。开展“徒学师、师比师”的建筑技能练兵活动,使一批 乡土建筑“设计师”、“神刀手”脱颖而出。

邵阳县五峰铺镇敬国诚信建筑工程队双喜临门:在海南承建的 德昌电子大楼被评为“优质工程”,造价1000万元的沙井科教楼正式签约,标志着五峰铺建筑大军在海南建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至此,该镇32个建筑工程队已在广州、深圳、海口、武汉、长沙等30多个大中城市站稳了脚跟,从业人员超过1万,年纯收入2亿多元,占全镇GDP的41%。该镇被评为“全省发展建筑劳务经济先进单位”。为了做大建筑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五峰铺镇党委政府实施“离土离乡,向外输出”和“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使全镇建筑大军的足迹遍布全国12个省30多个大中城市。已建基地50个,形成了打桩、砌砖、装修三大建筑产业,许多村庄和农家全靠建筑来支撑经济命脉,全镇涌现了300余个建筑之家、26个建筑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