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洑镇

河洑镇 河洑镇行政区划 河洑镇历史沿革 河洑镇农业经济 河洑镇工业经济 河洑镇社会事业 河洑镇历史文化


常德市武陵区辖镇。地处常德市西郊,沅水下游北岸,东与护城乡毗邻,西与桃源陬市镇接壤,南濒沅水连丹洲,北抵鼎城区灌溪镇。截止下辖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122个村民小组和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4932人(2017年)。全镇占地总面积为19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农田12527亩,旱地1277亩,水面11250亩。社区居委会:犀牛口村民委员会:岩桥、三星、白合、全美、洪流、南湖、朱湖、合兴、雷坛岗因西陲山下有伏流入河,故名河洑。古称河洑关,地当孔道,衢通数邑,为湘西 河洑镇 (3张) 木材主要集散地,曾有天柱、会同、靖州、黔阳等地木商设会馆于此。现有辖区原属河洑镇与河洑乡两个并列的常德县属乡级行政区。河洑镇建于1952年(一说1950年),附近土地分属同合、大同、聚宝、南湖、...

详情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河洑镇所有镇中心区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河洑镇介绍

常德市武陵区辖镇。地处常德市西郊,沅水下游北岸,东与护城乡毗邻,西与桃源陬市镇接壤,南濒沅水连丹洲,北抵鼎城区灌溪镇。截止下辖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122个村民小组和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4932人(2017年)。全镇占地总面积为19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农田12527亩,旱地1277亩,水面11250亩。

社区居委会:犀牛口

村民委员会:岩桥、三星、白合、全美、洪流、南湖、朱湖、合兴、雷坛岗

因西陲山下有伏流入河,故名河洑。古称河洑关,地当孔道,衢通数邑,为湘西 河洑镇 (3张) 木材主要集散地,曾有天柱、会同、靖州、黔阳等地木商设会馆于此。

现有辖区原属河洑镇与河洑乡两个并列的常德县属乡级行政区。河洑镇建于1952年(一说1950年),附近土地分属同合、大同、聚宝、南湖、全美五个小乡。1958年9日,与丹洲、南坪等地全部划归常德县红旗人民公社管辖。1963年(一说1960年),河洑镇单列为正科级行政镇,由常德县直辖。至1995年9月,河洑镇由鼎城区(原常德县)划归武陵区(原常德市)管辖,下设犀牛口、渡口、潭子口三个居委会和一个农业村。

1961年撤销红旗人民公社,成立河洑人民公社,辖岩桥、杨桥、青林、三星、白合、全美、南湖、朱湖、建新、聚宝、合兴、岩坪、林园13个大队。1971年~1981年,岩坪、聚宝先后划归护城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拆社建乡,改为河洑乡。1995年5月,河洑乡由鼎城区(原常德县)划归武陵区(原常德市)管辖,下设岩桥、杨桥、青林、三星、白合、马洪堰、全美、洪流、南湖、朱湖、雷坛岗、合兴12个村。乡政府驻地岩桥寺。

1997年,原河洑镇与原河洑乡合并,成立新的河洑镇,是武陵区唯一的建制镇。

河洑境内历代以水稻种植为主,农副产品有油菜、黄豆、蚕豆、甘蔗、花生、蔬菜等品种,养殖类有牲猪、牛、鸡、鸭及鱼、鳖等各类水产品。

解放以来,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化、试种双季稻、农田机耕、机埠抗旱排涝、生产 河洑镇 (2张) 田园化、化学除草、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运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等一切新生事物,原常德地区行署、常德市(现武陵区)政府均以河洑为工作试点单位,推动了全地区、全市(区)的改革和发展,给予河洑人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不断激发了河洑人民的农业生产热情。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发展至今,农业生产已成为全镇国民经济的根基,全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408亩,总产量13373吨,其中粮食产量8403吨,油料产量7.5吨,蔬菜产量4350吨,水果产量612.5吨。水面养殖2200亩,其中养鱼1900亩,养鳖、龟等经济水产物300亩,牲猪出栏2万头,存栏1.26万头,肉牛出栏197头,存栏210头,鸭出栏4.6万只,存栏3.2万只,鸡出栏14.4万只,存栏7.6万只。

根据中央和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为方向,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核心,于南湖、合兴等村建立了马铃薯、花卉、药材、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120亩及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和开发地势低洼田,精养鱼、鸭、鹅、猪,使杨桥村和岩桥村养鸭养猪形成一定气候,带动全镇养殖业的发展,全镇养殖总面积为2200亩,逐步形成立体化养殖模式;同时,利用养殖弃物发展农村沼气,目前,共建沼气池63座,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猪—沼气—菜”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农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全镇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

河洑镇工业起步于1952年,原属常德县工业发展基地。新湘卷烟厂(现常德卷烟厂前身)、华南光学仪器厂、昌明锅厂、元件厂、机械厂等国营大中型企业集聚在镇区,占据了原常德县(现属武陵 河洑镇 (3张) 区)工业的重要位置, 一度走过曾经辉煌的历程,其中昌明锅厂生产的“昌”字牌营养铁锅荣获国际国内金奖,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华南光学仪器厂生产的军工产品曾参加过国庆35周年、50周年阅兵庆典典礼;新湘卷烟厂(现常德卷烟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本市的利税大户。同时,先后兴建的陶土厂、船厂、藕煤厂、日用玻璃厂、冲压厂、预制件厂、石煤厂、砖厂、农具厂、建筑队、荼厂、建材厂、酱油厂等多家集体企业为河洑镇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河洑镇工业企业经历了管理体制转型、经济体制变革等一系列的政策洗礼,其经营理念日趋成熟,生产规模和技术不断更新。近几年来,经过对企业的全面改制后,镇属企业以股份制、私有制等多种形式生产经营,发展至今,共有私营企业811家,从业人员3496人,其中科技人员106人。企业总产值年均为25426万元,企业营业总收入为24155万元,利润总额725万元,上交税金260万元。企业主要产品有红砖、陶土、大米、铁锅、食油、酱油、酱醋、纸巾、饴糖等,其中白合酱醋厂生产的“白鹤”牌酱醋、南湖锅厂生产的铁锅等产品还远销全国各地。

为了进一步繁荣镇区工业,抓好经济建设,河洑镇始终坚持以工业兴镇,又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利用境内土地优势和自然优势,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投资商来境内投资兴业,解决了镇属部分企业资金不足和厂房、设备闲置等问题。目前,镇招商引资项目13个,引进资金共8470万元。其中资金到位,已投入生产,且成效较为显著的有:引进的江英冷轧钢筋厂总投资为300万元,主要生产冷轧带钢筋,固定资产累计100万元,工业产值已达200多万元,年上缴税金5万元,已拥有两条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其产品质量、性能多次被国家质量监督局认可,属国家推广产品之一,并远销省内外各地。引进的玉兰织巾厂总投资为600万元,主要生产玉兰织巾,已积累固定资产350万元,工业产值达900万元,年上缴税金20多万元。2005年,再次扩大规模,计划投资500万元,建立纱厂。引进的常德市犀牛口矿泉水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饮用水,累计固定资产120万元,工业产值达130万元,年上缴税金4万元。引进的常德贺童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生产酱板鸭系列产品、火锅调料、休闲食品等,工业产值年均达1.5亿元,年上缴税金1500万元。引进的金秋休闲园,总投资为700万元,发展至今,年产值可达700万元,年上缴税金100万元。此外,还陆续引进了武华鲜奶饮品厂、天凤园调味食品厂、瑞通电器有限公司、武陵区外贸湘沅食品配送中心、永兴新型建材厂、岩桥新型轻重墙体材料厂、臣君特种设备厂等多家企业,成为武陵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集镇。

教育卫生、镇乡建设等社会事业在河洑镇历年来的整体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根据全镇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几十年间,境内兴办中小学校、成立镇、乡级中心卫生院和村(居)级卫生室、建自来水厂、扩建硬化乡、镇公路、改造电力、通讯线路和设施、建立商业网点等,使全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确保了河洑镇各项社会事业不落后于形势,得以长足、稳步发展。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和指导下,河洑镇已发展成为常德市总体规划建设中的四大卫星镇之一,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已建成比较完善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排水、供气等现代化设施体系。自来水普及率达89%以上,电话入户率达85%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6%以上。

乡镇公路里程15.4公里,共有杨(杨桥)南(南湖)线、三(三星)马(马洪堰)线、白(白合)朱(朱湖)线、 岩(岩桥)合(合兴)线、岩(岩桥)农(农校)线、刘(刘家桥)洪(洪流)线、合(合兴)南(南湖)线、三(三星)雷(雷坛岗)线,乡村道路硬化率为14%,实现了村组通公路。集镇(现犀牛口社区)道路总长6213米,有书院路、光明路、渡口路、三元路、渐河路、围山路、平山路等8条街道,硬化率100%。 常张高速公路武陵连接工程贯穿全镇,东接常德城区,西连河洑犀牛口社区居委会至华南光学仪器厂,全长6.2公里,途经四个行政村。

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总数3116人,其中中学1243人,教师总数186人,其中中学教师80人,镇办幼儿园6所,全镇儿童入园率、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均达100%,初中生巩固率达98%以上。全镇卫生院2所,医护人员46人,病床20张,儿童免疫率100%,卫生事业硬件建设位居武陵区前列。全镇集贸市场3个,分别为河洑老镇集贸市场、岩桥集贸市场和雷坛岗集贸市场,河洑老镇集贸市场有大小商店、批发部20多家,经营百货、日杂、五金、文化、药品、化工等多类商品,从业人员253人,年销售额 1469万元。岩桥集贸市场有各种商店30多家,经营农资、生活等商品,门类齐全,从业人员189 人,年销售额1851万元。雷坛岗集贸市场有大小商店40多家,经营农资、生活、汽配等各种商品,从业人员128人,年销售额1571万元。

河洑镇是千年古镇,河洑山为六朝名山,文化内涵十分丰厚。地处沅水北岸,历史上曾经是战国时期西南部云贵高原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名副其实的湘西门户。自古以来就有往来军政官员、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三国著名将军关羽,唐代文学家孟浩然、刘禹锡,宋代的张虚白,明代的袁宏道、袁中道、钟惺、谭元春等,或在这里留有遗迹,或写下歌颂这里的人和事及自然风景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明代桃源人文澍曾经做过南京刑部郎中,他死后葬于高吾山(今 河洑山),著名理学家王守仁为他写了墓志铭,现保存在《王阳明集》中。近期在河洑森林公园还出土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侄女婿北宋左议朝大夫张颉及侄女范庆钟的墓志铭,为研究范仲淹与常德的关系以及宋代常德同中原地区的联系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创于唐,兴于明,且雄奇耸立于 河洑山美女峰上的太和观,是湘西北道教圣地之一,每逢庙庆时节,善男信女、香客游人千里迢迢赶来朝拜,络绎不绝,香火极其旺盛。在大革命时期,太和观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曾做出过贡献,1927年5月常德“敬日事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革命处于低潮,党组织基本破坏,10月,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恢复党的基层组织,中共湘西北特别委员会,就成立于太和观内。1943年日寇集结10万之倭,气势汹汹攻占常德,保卫常德城的作战会议曾由七十四军军长王跃武、副军长余程万主持,在太和观召开。8000男儿捐躯抵抗日寇10万,倭寇丢尸4万,以溃逃失败告终, 河洑山首战500名中国守军歼敌1500名。

历代留下来的仙源关、卓刀泉、白云洞、崔婆井、犀牛口、五烟堆、九盏灯、金鹿洞、月亮井、女儿坟等优美的人文传说遗迹,为世世代代河洑人民所自豪,这些景点都有待于开发和利用。

河洑山森林公园是常德城区内难得的绿色宝库。该园与柳叶湖交相辉映,形成一山一湖。山林面积6000多亩,园内共有大小山头56个,纵沟河谷42条,海拨高度38至115.7米,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山上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植物种类达553种,森林覆盖率为96%。森林景观丰富,山上有稀有的杏树群,成片的柏树林,原始次森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十里“绿色画廊”木荷林。山上常年空气新鲜,环境幽静,春天鸟语花香,四季如春,气爽迷人,是人们游玩、休闲、疗养度假的最佳场所,特别是近年来开放的植物园,一派青山、滴翠、茂林修竹、小径通幽之景,使游客回归自然,留连忘返。山下的渐河已成为天然的浴场,河水清澈,混凝土硬化的护坡,是游泳爱好者最舒适的休息场所。

周边门

河洑镇人民政府-东门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G207(常澧路)

周边小学

武陵区河洑镇中心小学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青林1组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青林1组

周边乡镇

河洑镇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

周边村庄

河洑村 地址:常德市武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