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港镇

沧港镇 沧港 沧港镇行政区划 沧港镇地理环境 沧港镇自然资源 沧港镇人口 沧港镇经济 沧港镇屈原故乡 沧港镇沧浪与屈原


沧港镇位于 汉寿县城西郊,距县城仅7公里,北临沅水河,与贺家山农场隔江相望,南接毛家滩乡,西抵新兴乡。全镇国土面积109.21平方千米(2017年),共辖28个行政村、1个渔场、2个居委会,287个村民小组,47732人(2017年)。辖友谊桥、军刘、八鸽山、祝家岗、小凡洲、万福、报国、凰山、北美、菱湖、北拐、青山、风菱13个行政村、新兴、屈原2个社区。友谊桥村位于沧港镇西北部,与德山经济开发区隔河相望,沅澧快速干线6号大道穿境而过。由原铁路村、西林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19个,人口2426人,面积5.86平方公里。报国村位于沧港镇东部,紧临沅水大堤。由原报国村、苏家口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17个,人口3190人,面积9.24平方公里。小凡洲村位于沧港镇东北部,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村,由原杨李村、鲁家河村、乾兴村合并成立,下辖...

详情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沧港镇所有镇中心区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沧港镇介绍

沧港镇位于 汉寿县城西郊,距县城仅7公里,北临沅水河,与贺家山农场隔江相望,南接毛家滩乡,西抵新兴乡。全镇国土面积109.21平方千米(2017年),共辖28个行政村、1个渔场、2个居委会,287个村民小组,47732人(2017年)。

辖友谊桥、军刘、八鸽山、祝家岗、小凡洲、万福、报国、凰山、北美、菱湖、北拐、青山、风菱13个行政村、新兴、屈原2个社区。

友谊桥村位于沧港镇西北部,与德山经济开发区隔河相望,沅澧快速干线6号大道穿境而过。由原铁路村、西林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19个,人口2426人,面积5.86平方公里。

报国村位于沧港镇东部,紧临沅水大堤。由原报国村、苏家口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17个,人口3190人,面积9.24平方公里。

小凡洲村位于沧港镇东北部,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村,由原杨李村、鲁家河村、乾兴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31个,人口4073人,面积11.09平方公里。

军刘村位于沧港镇,由原军刘村、青泥村、五里塘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29个,人口3425人,面积7.63平方公里。

八鸽山村位于沧港镇北部,下辖村民小组16个,人口2152人,面积3.66平方公里。

万福村位于沧港镇东北部,下辖村民小组13个,人口2156人,面积4.88平方公里。

祝家岗村位于沧港镇北部,下辖村民小组16个,人口2249人,面积4.1平方公里。

凰山村位于沧港镇西南部,与沧浪街道老鹳树社区比邻,沅澧快速干线6号大道穿境而过。由原乌珠湖村、谭坪湖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28个,人口3737人,面积8.9平方公里。

青山村位于沧港镇东南部,由原菱东村、张家碈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12个,人口2141人,面积4.34平方公里。

北美村位于沧港镇西部,沅澧快速干线6号大道穿境而过。由原七星村、软纳桥村、高凡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20个,人口2950人,面积9.02平方公里。

菱湖村位于沧港镇东南部,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村。由原金龙村、高卢家村、菱湖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27个,人口4644人,面积8.8平方公里。

北拐村位于沧港镇南部,紧邻沅水大堤、围堤湖大堤。由原金菱村、北拐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17个,人口3263人,面积4.8平方公里。

风菱村位于沧港镇东部,由原笔架嘴村、菱北村合并成立,下辖村民小组21个,人口3110人,面积5.5平方公里。

新兴社区位于沧港镇北部,新兴村成建制并入新兴嘴社区后成立,下辖村民小组10个,居民小组8个,人口3682人,面积4.54平方公里。

屈原社区位于沧港镇南部,沧浪渔场并入原屈原社区后成立,下辖居民小组7个,人口2392人,面积4.76平方公里。

全镇耕地面积 25391 亩,其中水田20892亩。全镇经济作物以粮食、棉花、蔬菜和鲜鱼为主,工业以食品、化工业为龙头。沧港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距长常高速公路、石长铁路和319国道仅咫尺之遥,通村公路已基本硬底化。 地理位置

沧港镇资源丰富,是典型农业大乡,以水稻、蔬菜种植为主,更有报国村稻虾套养、菱湖村南美对虾养殖、龙阳土猪养殖、滨湖水牛养殖等特色农业、养殖业逐渐形成规模。镇属范围内沅水河道砂石资源丰富。

沧港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9365
9989
9376
家庭户户数 4982
家庭户总人口(总) 19317
家庭户男 9946
家庭户女 9371
0-14岁(总) 4030
0-14岁男 2082
0-14岁女 1948
15-64岁(总) 13668
15-64岁男 7145
15-64岁女 6523
65岁及以上(总) 1667
65岁及以上男 762
65岁及以上女 90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9001

47732人(2017年) 。

汉寿县享有全国特产“五乡”的美誉,水产资源丰富。1995年4月6日在北京首批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汉寿被命名为唯一的“中国甲鱼之乡”。汉寿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锦鳞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沧港镇,是专业名贵水产品深加工的合资企业。主要生产特色甲鱼食品、休闲风味鱼系列食品、酱卤食品和腊制品等共计20余个品种。年产值1000万元,年上交税40万元。该公司生产的特色甲鱼荣获2007年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及湖南省第九届农博会金奖。党委、政府计划在近三年内将全镇食品行列组建成一个集团总公司,联手农业种植业,真正做到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做大做强汉寿食品行列。

该镇与汉寿县正阳化工公司签定了招商引资合同,投入资金达1500万元,生产产品有:茄尼醇、净油、烟碱、浸膏、棒状燃料、果胶和蛋白质等,年产值高达2000万元,年交税50万元。2006年获市科技进步奖,2008年已向省科技厅申报:烟草行业烟草因体废弃物环境友好系统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技术,“省科技技术进步奖”。该公司计划在近三年内成为全县第一家上市公司。

一、有众多历史文献记载

汉寿,古称龙阳,,在荆州1域辰阳界,是古时水上交通的枢纽。古楚有七泽,“云梦。"便是一泽。《一统志》载,“常德府,荆州之域,商周时为蛮夷所居”,按晋代郭璞作《雅尔传》谓,“华府东南,龙阳东北",包括“巴丘湖”,此皆 “南沱之云梦”地。由此可见,汉寿地域,在古荆州南沱云梦区即叫“云梦”,屈诗所说:“江南之梦”。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祖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可见长江流域最早为楚人开垦。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武王乃请于周王室尊楚,封其为诸侯,但周王室不许,于是熊通怒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和隋国会盟后离去,楚武王3 7年,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这样把濮地变为了楚国的粮仓,交通中心,军事重地,及可靠后方。这是武王采取的一个重大措施。当时武王有子名瑕,亦随军中屯垦。而屈瑕是在武王“开濮地”之后,以“莫敖’’的身份进入《春秋左传》史册的,说明屈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就是“开濮地”的时候。按楚国的惯例,武王将屈瑕所“开濮地”封给屈瑕,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同时,“屈”与“濮”同韵,也可以视为“屈”与“濮”的叠韵通假,也就是说屈瑕所受“屈”地,就是楚王所“开濮地”。这也进一步说明,楚国的屈地就是指当时的洞庭地区。

古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屈原的祖先屈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这也就是说,屈原的屈氏家族是以屈瑕受封的“屈”地区。我们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还得了解楚国屈地的方位。《左传》中记载了两处“屈”地:一是晋国以产名马著称的屈地,二是楚国的屈地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楚子使远射城州屈,复茄人焉"。这里的“楚子”,是指楚平王,“州屈”显然是指楚国的“屈”地区,即洞庭地区。

乾隆《岳阳府志》载:“临湘县,古如城,按县志,楚子城州屈以居如人,即此。”这里提到的“如人”,就是《左传》中说的“茄人”。这一有关楚国“州屈”方位的记载,是可信的。据《楚世家》载:楚平王在“城州屈”的前两年,受到吴国大举进攻,“楚恐,城郢”。所以,“城州屈”就应在“城郢”不远的防止吴军进攻的战略要地。这里说的“临湘”,正在洞庭地区,也就是屈原说的“州土地区。这一带,是楚国春秋时代重点移民开发的战略地区,已载入史册的就有,楚文王迁罗人于汨罗,楚庄王迁糜人于梅市。楚平王“城州屈”,就是这种移民开发战略方针的继续,当然也应在这一带。还有,屈原晚年“飞鸟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托彭咸之所居”而“自沉汩渊”,就在楚文王迁罗的地区,与楚庄王迁糜的梅市不到5 0公里,与楚平王“城州屈”的临湘不到1 0 0公里,诗人称这一带为“故乡”、“首丘”之地,并在此以身殉国,充分说明这一带是屈原的故乡,是屈氏家族封地“屈”地区。

另据《正义》:“濮在楚西南”,刘伯庄注:“濮地在楚西南”,杜预日:“建宁郡(宜昌、枝江)南有濮夷。”尤其是《辞源》解释“濮地”在今湖南西北部,澧沅二水流域。这已表明是汉寿,因只有汉寿才同时有澧沅二水经过。

二、有不少地下文物证明

在汉寿现至少发现楚墓1 8 0 0多座。如此多的墓葬说明,汉寿是楚国的重要家族聚居地。同时发现和挖掘了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物,其中出土了一把旷世罕见的珍贵铭文“武王之童”青铜戈。上面的“武王”,应是楚武王而不是秦武王,因为楚武王在世就已称“武王”,秦武王是死后的谥号,不可能死者授人。“童”与“重”相通,是“重大”之意,“督”是统帅、监督之意。此戈即为“武王之大督”,意为楚王军队的统督、统帅。可见,这把“武王之童督”是楚武王授予自己军队统帅的“尚方宝剑”,是代表武王在这一带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权柄。楚武王是楚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人物,又是将楚国带进春秋时代的国王。我们将这把青铜戈同它周围1 8 0 0座楚墓,进行综合考察,就发现,汉寿一带封为“武王之童督”的人物,一定是武王的王族重要成员,是武王军队统帅,是武王开疆略地的功臣。春秋战国时代的汉寿一带,就是这位“武王之童督”的封地,居住这里一带的家族,其始祖就是这位“武王之童督”。据黄露生教授考证,这位被封为“武王之童督”的人物,就是屈原的祖先屈瑕。按照先秦王族制度,“武王之童督”的铜戈,是名副其实的“尚方宝剑”,对屈瑕来说,无疑是权力和功勋的凭证和象征;对屈瑕子孙来说,这一 “先王之器”供在祖庙,无疑家族的护身符,是家族在楚国王族中地位的根基,在王族不断进行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中,无疑具有稳定和保证作用。因此,“武王之童督”青铜戈在汉寿出土,既是庄子说的“着封”的又一证据,更是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汉寿一带,是屈氏家庭“受屈”的屈地区中心,是屈原故乡在汉寿的有力证据。

另外,近年来汉寿楚墓中还出土了青铜官印“郢室畏户之玺”(即楚国都城护卫长官之印)。据专家考证,这可能是掌管此印的执政官从楚国郢都失陷后逃出带回家乡的。此人是屈原家族的重要成员,一说为楚怀王的大将军屈丐,一说为上柱国屈署,一说为屈瑕。这一印玺为什么在汉寿出土?这主要是因为汉寿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屈氏家族的封地,今即以汉寿为中心的洞庭平原。无论是谁,他们都是屈氏家族的代表。还有根据“楚之法”,楚军统帅战败,必定“身死”,即不是战死,就是自杀,如屈氏家族的屈瑕自杀,屈丐战死,就是如此;又如项燕、项羽自杀,也是如此等等。据此,在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 7 8年),秦军白起攻破郢都,作为楚国郢城护卫长官屈氏,当时很可能战死,或自杀。所以,“郢室畏户之玺”,应是屈氏死后遗物,在汉寿出土,说明汉寿是屈氏的家乡,更说明以汉寿为中心的“江南”是先秦楚国屈氏家族的封地。因此,这又进一步证实,汉寿既是屈氏的故乡,更是屈原的故乡。

同时在聂家桥乡开掘的3 2座古墓中,还发现过一座特大的战国墓葬,南北向,楠木套棺,棺盖极度豪华,这不是一般官员墓葬。与此同时,又发现了“青钢鹿角纹镜”、 “龙风青铜镜”、“摊尸板”等1 3 7件古文物,这些古文物只有显赫家族才可能享有的。

随后又在汉寿发现了两座珍贵文物“古铙”,即“编钟”,上有“女丁"突出体,编钟是古时宫廷高级官员所享用的乐器,分纽钟(定调用),用钟(演奏用),编钟(加大音量),这正好和屈原诗赋中相同,“叩钟调磬”、“二八接舞”、 “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辨”,“楚商劳只”、“娱人乱只”相符,这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楚国高级乐师在叩着编钟,调着磬,吹起竽,和着箫,奏起郑卫音乐,让那些 “朱唇皓齿”、“丰肉微骨”的美女翩翩起舞。这也只有显赫的屈氏家族才可能享受此等高级待遇。

另外在汉寿还出土了大量的如鹿角纹青铜镜(罕见珍贵文物)等贵族生活用品以及青铜剑、戈等武器。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说:“能够得到多数的地底证据,那是再好也没有的。”因此地下出土的文物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明。

三、有较多的古迹遗存

在汉寿历史上没有大的文武官吏,也不是重要的港口,却有较多楚国和纪念屈原的古迹遗址:

1、三闾大夫祠。汉寿有两座,一座在沧港镇,一座在县城南郊,前者为屈原死后二年,楚将庄辛收复了江南五邑,据记载,三闾大夫祠起始叫屈原庙,是为屈原招魂,曾在沧港立庙,是《史记·封禅书》载,当时秦曾允许民各自奉祠,后又按秦例改为三闾大夫祠。汉寿县郊三闾大夫祠为东汉时刘表将荆州治所置汉寿时期建,系按秦楚郊祀礼改建,二所祠均有记载,可见于《明嘉靖常德府志》,《清代嘉庆常德府志》、《清代同治龙阳县志》。唐代刘禹锡来沧港时曾在《采菱行》中记载见过三闾大夫祠:“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2、东岳庙。汉寿有两座,一座在汉寿城郊屈原祠旁,一座在现今沧水发源地东岳庙乡。明《嘉靖常德府志》、清《嘉庆常德府志》和同治《龙阳县志》都有记载。又据尚属书《尧典》记载“岳为四方诸侯之长”,为避讳和秦始皇的“皇”字相同,本为祭祀东皇的庙改为了东岳庙。东岳庙乡的东岳庙就是秦代和两汉时期承先秦楚国祭祀传统改建,古时有祭坛。汉寿城郊(东岳庙)为东汉时期,刘表将荆州治所置汉寿时按郊祀之礼建。

3、女媭庙。据《湘中记》记载,此庙建于南北朝以前,即公元4 2 0年前所建,常为各界祭祀女媭神灵地方。

4、濯缨桥。为屈原放逐到沧港时期所建,建国初期尚存,1 9 6 4年其桥石被折除后运往修建电排涵闸了,但其基石埋没在原桥址地下。原桥址在现沧港镇血防院围墙外西北侧。

5、屈原庙。修建在唐朝以前,庙内立有屈原诗碑,为唐崔礼山撰。

6、沧溪寺。建于东晋,三进大寺,藏有屈原庙移过来的唐人诗碑,后进有琴台,屋顶有龙凤宝葫芦等装饰,有戏台和舍利塔。民国年间,改寺为庙,后为乡公所占用,还办过国民小学。一尊沧浪娘娘塑像(据传为女媭)被移到天乙宫。

7、天乙宫。是古三苗遗民为成汤天乙而修造的功德祠。后来楚人来屈地中心后,于战国末年在天乙宫内加修一进楚王殿,供奉有楚王和屈原祖先1 7位屈家名人像,屈原自沉汩置后,屈家后人将屈原像也供此殿,共1 8位。

8、屈原巷(又称三闾巷)。据传是屈原的降生地。他的祖先被封为“莫敖",率军赴湘沅辰阳邑屯田积粮,其领万余人在沧港安营扎寨。于是屈氏在此繁衍生息,后人又称此地为“屈家巷”。屈原逝世后,改称“屈原巷”。

9、清斯亭。在屈原巷旁边的沧浪水出口处,传说屈原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洗东西。因屈原遭贬后住在老家沧浪时,曾逆沧水而上,发现此水源于沧山的清斯湖,故名清斯亭。

10、江潭。在沧浪河下游,离沧港镇西约一华里路。屈原在《渔父》中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即指此地。又据《龙阳县志》清人陈一揆在《沧浪记》一文中指出:“江潭之号,咫尺犹存。原之经此与渔父对答,夫何疑之有?”

11、桔洲。离沧港十里许的沅水河中,洲长十里,因满洲植桔树而称桔洲。据研究屈原的“桔颂”就是以桔洲为背景写成的。

此外,还有招屈亭、钓鱼台、七星堆、沧、浪二水等,总共多达十几处。这些文物,史志有载,遗迹有存。沧港这样一个小小的集镇,竟然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屈原纪念文物,诗仙李白曾到汉寿酉港,怎么没有李白纪念建筑?湖北秭归仅有屈原祠、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几处纪念建筑,有的建筑比汉寿沧港的纪念建筑要迟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汉寿沧港这么多纪念文物,修建的时间又那么早,如果屈原的故乡不在汉寿,沧港这个小集镇怎么会修建那么多的纪念建筑?

清《同治龙阳(今汉寿)县志》说:“龙阳为灵均(屈原字)落帆之浦”,屈原经沅澧来到汉寿沧浪之水合流之处沧浪港。沧浪在何处?清代屈学家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把各种说法进行比较后说:“沧浪水,在今常德府龙阳县。本沧浪水发源地,合流为沧浪之水”;又说:“旧解以沧浪为汉水下流,如按今均州沔阳,皆有沧浪。在大江北,原迁江南,固不能覆至其地,且与篇首游于江潭,不相属矣。及观楚省全志,载原渔父问答者多有,皆影响不足凭,唯武陵龙阳,有沧山浪山及沧浪之水,又有沧港市、沧港乡、三闾港、屈原巷,参而覆之,最为有据。”可见龙阳沧浪港(今汉寿沧港)在清代就引起过屈原研究者的重视。

四、有大量屈原诗歌印证

在屈原的诗歌中,还为我们提供很多相关证据。如《招魂》诗,有专家考证是屈原为屈丐招魂。诗中称屈丐为“掌楚",呼唤屈丐“魂兮归来哀江南”。这里的“楚”和“江南”,都是指洞庭湖地区。屈丐是屈氏家族的宗子,诗中称他为“掌楚”,就是执掌楚泽地区,也就是洞庭湖地区的领主。这就更确切地说明屈氏家族的封地“屈”,就在长江南的洞庭湖地区。

一些专家还从屈原笔下描写的特有沅湘地区风土人情、文化氛围发现屈原青少年时代生活,说明屈原故乡很可能在汉寿,否则难以写得这么逼真。屈原作品不少描写与汉寿地名有关,如沧浪港(“沧浪之水清兮”)、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顾南行”)、橘洲(屈原写有《橘颂》)等。有的与汉寿风俗有关,如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常德府志》、《龙阳县志》均载常德府人“信鬼好巫,龙阳更甚”。屈原的作品,对沅湘地带的美景的描写则真实地展示了汉寿的乡土风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汉寿湖区风俗),“榄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娇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汉寿一带用蔬草编绳索),“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汉寿爱种植兰花做药), “折琼枝以继佩”(汉寿妇女常佩戴栀树花),“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沅湘地区),“洞庭波兮木叶下”(写 洞庭),“茺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嫒”(写沅澧之间),“朝 发枉诸兮,夕宿辰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写汉寿),“筑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写洞庭)。在屈诗中到处是“极目千里”的“江南梦乡”和描写沅澧汉寿“泽国水乡、荻荷菱荡”的景象。

屈原在《离骚》中说:“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得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诗人这里说的“初服",王逸在《楚辞章句》注“修吾初始清洁之服也”。可见,“初服”就是诗人青少年时代的 服饰,这里的“芰荷”、“芙蓉”是诗人用来象征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洁”的。这种特殊审美观念,正是当时沅湘地区特有的审美风尚。我们可以看到沅湘地区人民对“芰荷”、“芙蓉”的特有的审美情趣,甚至作为服饰、 房屋、交通工具、环境等生活各方面美化的内容和根据, 她是沅湘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的表现。因此,我们从诗人的“初服”,可以发现诗人青少年时代是在沅湘地区度过的。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 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木 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诗人这里说的“修能”,王逸注:“言已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苜为衣被;纫索秋兰以为佩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王逸这种说法是有见地的。沅湘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正适合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亚热带植物的生长。诗人用这些香木芳草象征高洁,屈原这种特有的审美情趣,正是沅湘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结晶。宋代刘次庄《乐府集》中说:“《离骚》曰:纫秋兰以为佩,又曰: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今沅、澧所生”。同时,诗人这里描写的香木花草,还交待各自生长地的特点,如“江离’’的“江”,“毗之木兰”的“毗”,“洲之宿莽”的“洲”。这也告诉我们,诗人“修能"的地区,有“江”,有“毗",还有“洲”。这一地貌特点,也正是沅湘地区洞庭湖一带广阔冲积平原上,江河纵横,中间杂夹一些长洲、小山的地貌特点。可见,屈原青少年时代的“修能”是在沅湘地区。

《桔颂》开头是:“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诗人称桔树是皇天后土赋予的美好树木。“生南国”,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言桔受天命生于江南,不可移徒。种于北地,则化为枳也。屈原自比志节如桔,迹不可移迁也。”王逸是江北宣城人,应该很熟悉桔树的这种习性,此话是可信的。因此我们从《桔颂》中表达的以生长江南为荣的乡情,也可以看出屈原青少年时代是在江南沅湘地区度过的。

据考证,屈原作品2 6篇中无一处与“秭归”有关,而2 3篇与江南有关。如《离骚》中“济沅湘以南征兮”,《九歌》中“沅有芷兮澧有兰”等都是写的西洞庭湖平原地区,与全为山区的湖北秭归不相符合,与湖北江陵也有所不同。屈原描写的兰、芷、芰荷等各种芳草在汉寿随处可见,具有洞庭湖平原的特色。据专家考证屈原的出生地就在汉寿的沧港,因此屈原对汉寿熟悉,自然会将这些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特别值得反复指出的是,在中国只有汉寿同时才有澧水和沅水经过,因此屈原的故乡在湖南汉寿是很有可能的。当然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文物、史料来证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三千年前的楚辞在今天读起来仍会让人觉得清新而富于韵律。诗中提到的“沧浪之水”究竟在何处?居住在水边的人们又是如何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呢? 汉寿,古称索县, 东汉时期取“汉朝江山、万寿无疆”之意始有汉寿之名。蜀汉大将 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指的就是这里。这是一方被水赋予了无限灵动的土地,是历史上典型的洞庭 鱼米之乡。据说,创立了浪漫主义诗歌体裁——“骚体”的屈原曾经长期生活在这里。而汉寿与诗歌的缘分也就是从他开始的。  在汉寿境内沅江下游有一条由沧水和浪水汇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沧浪水。两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来到这里。形容憔悴的他走在沧浪水边,江水的波澜一如他心情的不平静。一个渔夫摇着小船靠近他,询问起了三闾大夫的苦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的内心自然不是渔夫所能理解的,而他们的对话却化为了《楚辞》中的名篇——《渔父》。据说,当年两人交谈的地方就是沧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义,现在的地名叫做沧港。  千百年来,到汉寿凭吊屈原情怀、欣赏山川美景的人络绎不绝。汉寿水域广袤,河流带来红色的泥沙让这里原本有一个叫做赤沙湖的湖泊。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洞庭湖边碰到了李晔和贾至。三人相约载酒泛舟湖上,不知不觉来到了赤沙湖。“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1],不知霜露入秋衣”。诗人们的应和回荡在深秋的湖面上,夜凉如水,更添几许清愁。从此,人们便把赤沙湖叫做太白湖了。  就是这样,汉寿被诗人们的气质所深深浸润了。今天的汉寿仍以诗词创作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华诗词之乡”。而勤劳的汉寿人也把智慧运用在了湖区的生产上,让带有浓郁洞庭特色的苎麻、 珍珠、 甲鱼、黑杨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声名远扬,成了“诗乡”汉寿的又一品牌,与如诗如画的山水一道构成了新的诗篇。

补充:

最近对湖南汉寿县屈原学会提交的有关“屈原故乡汉寿说”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在仔细阅读所报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绍后,又到汉寿县沧港古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遗迹和出土文物以及与屈原作品相关描述的印证,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乡很有可能在汉寿,起码“屈原故乡在汉寿”可称为有根据的新的一说。

周边

汉寿县沧港镇此刘蚱村军综合服务平台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

周边诊所

汉寿县沧港镇中心卫生院 地址:常德市汉寿县沧港镇036县道沧港派出所附近

周边乡镇

沧港镇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