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口瑶族乡

源口瑶族乡 江永县源口瑶族乡 源口瑶族乡简介 源口瑶族乡历史沿革 源口瑶族乡经济建设 源口瑶族乡民族文化


源口瑶族乡位于 江永县县境西南部,东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西接粗石江镇,北连 桃川镇。全乡总面积203.2平方千米(2017年)。该乡耕地面积4075亩,其中水田3810亩,旱地265亩,林地面积2.8万亩,土地结构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全乡辖上村、八角亭、小河边、公朝、大坪岗、七工岭、富源7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8071人(2017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5%。源口瑶族乡是四大民瑶之一——扶灵瑶聚居地,自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招安下山的扶灵瑶便聚居于此,也是江永县境内成立最早的瑶族乡。至今保存有《扶灵瑶统记》和《盘王书》等极为珍贵的瑶族历史典籍。1950年,设源口乡。1952年,分设源口乡、大坪岗乡、七工岭乡和大田瑶族乡。1956年,又合并为源口乡。1961年...

详情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源口瑶族乡所有镇中心区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源口瑶族乡介绍

源口瑶族乡位于 江永县县境西南部,东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西接粗石江镇,北连 桃川镇。全乡总面积203.2平方千米(2017年)。

该乡耕地面积4075亩,其中水田3810亩,旱地265亩,林地面积2.8万亩,土地结构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全乡辖上村、八角亭、小河边、公朝、大坪岗、七工岭、富源7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8071人(2017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5%。

源口瑶族乡是四大民瑶之一——扶灵瑶聚居地,自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招安下山的扶灵瑶便聚居于此,也是江永县境内成立最早的瑶族乡。至今保存有《扶灵瑶统记》和《盘王书》等极为珍贵的瑶族历史典籍。1950年,设源口乡。1952年,分设源口乡、大坪岗乡、七工岭乡和大田瑶族乡。1956年,又合并为源口乡。1961年,为源口公社。1982年撤源口公社,建立源口瑶族公社。1984年,改称源口瑶族乡。1985年,划出大田村、白俸村、杉木坪村,成立源口自然保护局(现为省级自然保护局)。

乡境南部崇山峻岭,群峰挺拔,山岗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谷母源、石道源、白沙源、俸源、大小溪流纵横交错,出凉亭坳,众水归一,谓之“源口”。

1950年设源口乡,隶属桃川区。

1952年境内设源口、大坪岗、七工岭和大田瑶族乡。

1956年合并成源口乡。

1958年隶属水美公社管辖。

1961年体制调整,成立源口人民公社。

1982年改为源口瑶族人民公社。

1984年撤销源口瑶族人民公社,建立源口瑶族乡。

全乡总面积203.2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271.6公顷,18071人(2017年)。源口水库左右干渠环流全乡,水利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乡经济以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为主。乡政府正确引导农民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稳定了粮食、蔬菜、水果“三三制”种植模式。全乡稳定发展以优质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900多亩,以香芋为主的蔬菜10000余亩,以香柚、椪柑为主的水果2800多亩。特产有香米、香柚、香芋、香菇。唐代武则天始列为“贡米”,至今被誉为“粮中珍品”的江永香米就出自此地。全乡年工农业总产值2611万元,

年财税收入33万元,境内县乡公路与省道S325线相连,交通日渐改善。

源口瑶族乡以四大民瑶的扶灵瑶为主。在很多地方有明显的瑶族特色。

在源口瑶族乡小河边村的首家大院。具有瑶族文化特色。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朝初年源口扶灵瑶13姓瑶民为祭祀先祖共建禅山寺。寺内供奉诸多佛像和各姓祖宗牌位,扶灵瑶供养僧人为其上香诵经,祈祷四时顺利、一方平安。瑶民每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千人会”即是十年一大祭活动的简称,已传承近600多年。每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开始。“千人会”会期一般为三天,古时亦有五天、七天。“千人会”活动包括:(1)进香礼佛、诵经、拜忏;(2)调鼓;(3)耍春牛;(4)放河灯祭河神;(5)划旱地龙船、舞龙、耍狮;(6)迎请诸祖、诸神环村游行。“千人会”是扶灵瑶瑶胞祭祖礼佛、俨寄其思的祖先信仰和俗神信仰,也是扶灵瑶沟通、团结两省三县及周边各村寨各族人民的桥梁和纽带。“千人会” 是瑶族人民原始信仰的精神产品,它将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精神用艺术的形式予以表达,集中体现了瑶族人民传统民俗文化,对研究瑶族文化、瑶族历史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禅山寺“千人会”(十年大祭活动)入选为永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扶灵瑶传统文艺节目。相传远古时代牛神从天宫御田盗来五谷种子和农具于人间,玉帝迁怒牛神,宰牛于人间以示惩罚。人们为纪念神牛舍生取义的壮举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遂以“耍春牛”活动祭祀神牛。源口扶灵瑶保持了这一原始的传统祭祀仪式。“耍春牛”文艺活动在每年的立春举行。表演由2位青年披上牛皮道具扮演春牛,一人耍牛头,一人耍牛尾,模仿牛的行走、犁田、搔痒等姿态。2人扮演夫妇,即犁田的丈夫和送饭的妻子,另2人肩背锄头,作耕田状。如此在公共场所沿街表演。每到一处,先由坐轿的“春牛官”下来朗诵祝词,其意祝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由表演者唱《十二月花》,边歌边舞,当地主人鸣炮迎送。

瑶家饮食文化。唐朝年间,居住于都庞岭山脉瑶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大山茶叶有多种健身功效。于是开始以茶叶煮水药用治病,稍后发展到以茶叶、生姜为主料用铁锅木棰打碎取汁饮用解乏,后又加炒米、葱花、食用油等佐料配以饮用充饥,逐渐演化为山居瑶民日常饮用和招待宾客的地方特色饮食习俗。打油茶使用的厨具为特制“茶锅”、“7”字木锤、竹漏斗、勺等。制作方法:以红茶或绿茶为主要原料,配以生姜,用特质茶锅与木锤捶打,放入食用油少许,滤汁入茶杯,加配葱花、食盐、炒米、油果及时令蔬菜、花生等浸入茶中合饮;每配料一次,可打出3-5锅油茶。油茶有消炎解毒、驱热御寒、提神醒脑、解渴健胃、生津化食、滋补健身之功效。源口扶灵瑶胞长期保持着早餐喝油茶的习俗。

瑶族社会的首部“地方志”。源口瑶族保存的《扶灵瑶统记》,详细记载了扶灵瑶山水图、地界、冲漯、村落、道路、河水、户籍、充役、把隘、辛劳、霸场、田粮则、县志粮、征粮册、田土名图、绘凭、批示、奉则、绘照、开试、庵观、阁庙、祠寺、社坛、津渡、桥亭、文生、贡监、职员、承充、事故、灾祥等内容。其中仅“批示”一栏,就收录了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官府批示计三十件,内容涉及保护瑶族山场田土、免役、办义学,处理盐运、停泊纠纷等,为今天研究封建制度下的民族政策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在瑶族内部长期实行的瑶长自治制度,《统记》也有完整记录,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起至民国三十年(1941)止共287年间,历届瑶长、瑶目的任职名单一一详记。每三年换一届,按姓氏轮流,实行民主选举。如此完备的瑶族史资料,在国内瑶区尚属首例。《扶灵瑶统记》堪称是记录扶灵瑶社会550年的地方志,是一部极为珍贵的瑶族历史典籍。

江永香米又称源口香米,产于源口瑶族乡富源村。属原始性高杆粳稻型本地农家品种,仅产于该村特定的二十余亩稻田中。若将其种于其他田块或在该田块中换植其他水稻品种,则所产稻米芳香特性尽失,因此具有极高的生物学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是“江永五香”(香米、香柚、香芋、香姜、香菇)中最独具地域特色的作物品种。源口香米始于北宋年间,据《湘桥斗聘记》记载“府境有米香不多得,所谓长沙好米其五里香者即此也”历代官府把它作为贡米,黎民百姓也拿它来作请客送礼之佳品。此米营养丰富,气味芳香,况只出在源口一方,据专家考证“它因品种、土质、水源及气候的特殊关系”一年只收割一次,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也。每年秋收时季,历代封建王朝均派官兵监割香稻,除留种外,全部运往朝廷供宫廷食用。民国初期,多为达官贵人占有,少量销往广州和港澳等地。解放后,香米由粮食部门统一收购出售。1989年起,由农民自行销售。煮饭,淘米后放入少许(相当于十分之一)拌和同煮,饭熟开锅,清香扑鼻,柔软可口,室内香味久浓。

周边

江永县源痹獾口瑶族乡锦堂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

源口源瑶娄族口扉岬乡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

周边派出所

江永县源口派出所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一中路05号
营业时间:00:00-24:00

周边政府机构

源口瑶族乡朝阳村退役犸揽军人服务站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

周边生活服务

源口瑶族乡上村服务站 地址:永州市江永县284乡道附近
永州市江永县284乡道附近

周边乡镇

源口瑶族乡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

周边村庄

轿垩口岗狰马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