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鼻嘴村

龙鼻嘴村 龙鼻嘴村村名渊源 龙鼻嘴村建制沿革 龙鼻嘴村行政区划 龙鼻嘴村人口民族 龙鼻嘴村政治 龙鼻嘴村历史文化 龙鼻嘴村风景名胜


龙鼻嘴村隶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地处吉首、保靖、古丈三县(市)交界处,由原龙鼻村、桐木村、潭溪村合并而成。武水支流丹青河上端龙鼻河南北穿寨而过,焦柳铁路、国道G352、吉恩高速纵贯南北。全村辖大寨、老街、猫儿亭、喜鹊坨(新寨)、排己娄、白岩冲、瓦岗寨、桐木寨、张家寨、卖若、上潭溪、中潭溪、下潭溪13个自然寨,17个村民小组,768户3195人,其中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0%,是一个典型的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1993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湖南省苗族花鼓之乡”等荣誉。龙鼻嘴是默戎镇政府驻地所在,“默戎”的是苗语的汉译,意为:龙鼻子。关于“默戎”的来历有一个美...

详情

龙鼻嘴村地名网_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资料简介
  龙鼻嘴村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43312610421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33126。龙鼻嘴村与默戎、牛角山村、中寨村、翁草村、九龙村、夯娄村、李家村、万岩村、盘草村、新窝村相邻。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介绍

龙鼻嘴村隶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地处吉首、保靖、古丈三县(市)交界处,由原龙鼻村、桐木村、潭溪村合并而成。武水支流丹青河上端龙鼻河南北穿寨而过,焦柳铁路、国道G352、吉恩高速纵贯南北。全村辖大寨、老街、猫儿亭、喜鹊坨(新寨)、排己娄、白岩冲、瓦岗寨、桐木寨、张家寨、卖若、上潭溪、中潭溪、下潭溪13个自然寨,17个村民小组,768户3195人,其中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0%,是一个典型的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1993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湖南省苗族花鼓之乡”等荣誉。

龙鼻嘴是默戎镇政府驻地所在,“默戎”的是苗语的汉译,意为:龙鼻子。关于“默戎”的来历有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宫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的内乱,整个宫廷被闹得乌烟瘴气。一些虾兵蟹将本来就受不了宫里的清规戒律,于是趁此内乱机会四处逃跑了。其中有一条蛟龙,早就暗想另立宫殿,立朝称王,便趁着这一片混乱腾出海面,最后降到武陵山中。不久,内乱平息,东海龙王收拾人马,发现蛟龙不见了,马上派出两员大将,四处寻找欲将其捉拿归案,以身正法。这两员大将持刀扬斧,一路威风凛凛。殊不知泄露了机密,被蛟龙知道了。蛟龙马上在山区的一个悬崖间,摇身一变,将身子藏进山中,绝壁上高高凸起一个龙鼻,下面张着一张很大的嘴,龙眼被一片荆棘掩盖,所以没有被龙王派出的两员大将找到。这样,当地人便将蛟龙藏身的地方叫做“默戎”,而龙鼻嘴村就在这条龙的嘴鼻之处,由此得名:龙鼻嘴村。

明朝时期,古丈属永顺宣慰使,设有四旗,龙鼻嘴村为英旗。明王朝经营西南以来,朝廷与当地苗族之间冲突时起时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王朝为防苗变,始修苗疆边墙(现称中国南方长城),南起凤凰与铜仁交界亭子关,北到古丈的喜鹊营(即龙鼻嘴村)。自东汉到清朝年间,古丈为苗蛮地,“改土归流”后属永顺之4保。清道光二年(1822)建置古丈坪厅,设抚民同知,辖6保,共包括228寨,其中苗寨58个,龙鼻嘴为西英保。古丈坪厅因属苗疆要地,曾与凤凰、乾城、永绥(花垣)三厅被称为“苗疆四厅”。由于统治阶级的压榨,苗族人民的反抗交替不绝,被朝廷认为“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95、1796),以默戎为中心的周围苗民奋起响应和参加了湘西苗民起义的斗争,苗民义军进攻古丈坪卡,与清军激战。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古丈抚民同知汪明善听从四品拔贡许炳元主意,向老百姓加征税款,默戎苗民不堪负重、苗弁梁再拔率苗民百余人,杀进城里,砍掉了竖在文庙坡上的拔贡桅杆,抗捐抗税。民国8年(1919),龙鼻嘴村周围共58寨苗民,苦于苛捐杂税,一万多人聚集九龙洞,在苗民首领龙廷九的率领下,喊出“反过朝廷、硬过衙门”的口号,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抗捐罢税斗争。民国11年(1922)湖南废道制,全县行政区划为8个乡,默戎为西英乡。民国32年(1943)古丈县与相邻县调整地域管辖,调整后西英乡改称信义乡。1950年古丈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永顺专区,全县划分4个区,信义乡又改称西英乡属第4区。1956年撤区并乡,古丈设1个镇15个乡,西英乡改为龙鼻乡。1958年,全县实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龙鼻乡又改为默戎公社。1966年默戎公社又再改为龙鼻公社。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设,社称乡、大队称村,取消龙鼻公社,新成立默戎镇,龙鼻嘴村即在默戎镇政府驻地。

龙鼻嘴村自2006年以来经历两次区划调整,2006年原桐木村并入龙鼻村,2016年原潭溪村并入龙鼻村同时沿用此前村名龙鼻嘴村。辖13个自然寨17个村民小组,即:瓦岗寨--1组、老街(林场组)--2组3组、湾里--4组、大寨(白岩冲)--5组6组、猫儿亭--7组、喜鹊坨(新寨)--8组、排己娄--9组10组、桐木寨--11组12组、下潭溪13组、中潭溪14组、张家寨15组、上潭溪16组、卖若17组

龙鼻嘴村位于默戎镇西南部,丹青河流域龙鼻河南北穿村而过。其地域范围为东经109°47′14''~109°53′48'',北纬28°26′21''~28°34′5''之间。东邻镇内李家村、中寨村,南接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村,西连保靖县葫芦镇阿着村,北抵镇内万岩村。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6.4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21.7%。

区域属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 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半年受夏季风控制,降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降水较少,气候较寒冷干燥。既水热同季,暖湿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热偏少;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类型多样, 立体气候明显。

区域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420米。构造与山脉走向一致,呈东北、西南向。坡度陡,山顶较尖,山脊呈锯齿状。河谷大、湾急拐,溪河落差大,滩陡,有跌水,溪流短,地表水发育,形成梳齿状谷地。山脉溪谷走向与断层方向一致。山峰尖而坡陡,上半部较平缓,越近谷底越陡,甚至两岸峭壁,高不可攀。但一般山势下部坡度较平缓,溪河谷地较为开阔。丹青河上游龙鼻河自西向东南穿境而过。

主要有枞树、杉树、椿木树、红豆杉、桂花树、金弹子等树木资源;有毛桃子(野生猕猴桃)、枞菌、八月瓜、三月泡、椪柑、板栗、蜜桔等植物果类。

主要有野猪、麂子、黄鼠狼、松鼠、笼猪、竹鸡、斑鸡、寒鸡、芭茅老鼠(竹鼠)、白面(果子狸)、穿山甲、乌梢蛇、五步蛇、菜花蛇、野鸭子(鸳鸯)、布谷鸟、岩蛙、画眉鸟、麻雀等。

矿藏资源丰富,境内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的矿藏有锰、钒、磷、大理石、辉绿岩、重晶石等34种。其中锰、钒、磷、辉绿岩、重晶石极具开采价值。

2018年人口统计,龙鼻嘴村共768户3195人,有石、龙、张、向、梁、杨、邓、文、施、宋等10多个姓,其中石、龙等姓氏是龙鼻嘴村原住民,占总人口的 %,均属苗族,其他姓氏宗族,经几百年的融合,现均为苗族,少数登记为汉族或其他民族。

苗族的村寨,多半都是以姓氏族群维系,其他姓氏在清代以后因婚嫁、经商等原因迁徙此处定居,各民族生活在一起团结互助。尽管如此,姓氏族群聚居仍然是当前苗族村寨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龙鼻嘴村为默戎镇人民政府驻地。

主要农作物有 水稻、 玉米、 杂粮等,主要养殖的牲畜家禽为黑猪、山羊、湘西黄牛、水鸭、土鸡等。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古丈毛尖、黄金茶作为主要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中茶种植面积近1300多亩,年产量在50吨左右。

主要产业有石材开采、加工,村内有惠闽石材、塞石公司、连旺石材等多家采石加工企业。

龙鼻嘴村的旅游发展紧紧依靠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以“村支两委+旅游公司+合作社+党员+村民”的形式,团结全村党员、干群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组建“湘西墨戎苗寨乡村游有限责任公司”之初,就是龙鼻嘴村、龙鼻社区支部牵头发起,以龙鼻嘴村支部书记石远军为主要倡导者,相关骨干成员都是村、社区的党员干部,正是有了这样的一批中坚力量,墨戎苗寨在发展初期就确定了她红色产业的总基调。2018年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成立湘西墨戎苗寨乡村游公司党支部,做好“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文章,进一步增进党对旅游发展作用。2018年墨戎苗寨接待游客突破102万人,实现旅游创收1.5亿元,为村民群众开拓餐饮、演艺、安保、销售、保洁等服务岗位520余个,发放员工劳动报酬2000万元,新农村合作医疗奖补72万元,苗寨特色民居保护奖补政策120万元。通过产业带动,全村共脱贫了136户55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以下,同时还带动其他村村民脱贫500余人,使群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长江与黄河中下游一带广大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徒,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徒。向西北迁徒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转而向南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迁徒;有的更是穿过平原向南、向西深入云南、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使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融合,后因楚汉争霸战争,楚国灭亡,苗族又一次次的背井离乡,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到达贵州雷山等地。另一部分从洞庭湖西迁的苗族先民,溯沅江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武溪、辰溪)一代,后来形成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古丈属酉溪为五溪之一部。

祭祀祭祖:

巴代文化:属于苗族主流文化,以祭祀为主要文化特质。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为苗族的三大仪式,其主持者被称为“巴代”或者“巴代雄”,是苗族民间信仰、苗族古文化主流的传承者。故也把这种苗族文化称为“巴代文化”。苗族文化丰富多彩,但却无系统文字记载,因而巴代在源远流长的苗族文化中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主要依靠巴代们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传统民俗代代相传。因此,在苗族,巴代是苗族文化上层人士,普遍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

傩堂是巴代世代居住和进行仪式的处所。


   苗族三大仪式:巴代祭词、巴代法器、巴代符箓。

巴代祭词,在祭祀演教口语唱诵的巴代祭词,语言工整对称、平仄谨严、韵脚清晰,词汇古朴、优雅精美、诵吟顺畅、涵盖面广、涉及度深、内容丰富,是古代的话语、原生的表达。

巴代法器,在祭祀演教手诀和使用的“熊”(即为竹柝)、师刀、竹筶、牛角等主要法器,敲击起来能发出细、彻、深、扬、悠、柔、沉、弱,清、亮、碎、昂、啼、鸣、奔、突等音响,听其音、观其势,使人产生悲、愤、哀、伤,兴、激、思、忆、漂、浮、荡、流、飞、旋、怀、舒等感受;

巴代符箓,是一种最原始的符号,代表了苗族人原始的阴阳观。

巫傩绝技:

巴代文化在进行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文”的写功、画功、诵功、唱功、雕功、扎功、剪功等外,还有“武”的绝技绝活——巫傩绝技。其中,上刀梯、踩铧口、秤杆提米、仙人合竹、摸油锅、端犁口、卧钢叉、滚刺床、吃火、咬碗、吞竹签等为代表。

苗族银饰的起源:苗族银饰起源的具体时间,很难考证。但是传说的时间是很久的。最早在5000年前,苗族的祖先-一九黎时代的 兵主蚩尤,头上就佩戴着一-对银角。那是中国最早的记载银饰的时代。从莞族祖先的银饰中看,可见其富有、美观与壮观,而且说明时代是相当久远的。蚩尤所佩戴的银“牛角”也成了苗族银饰古老图腾的象征。到了唐代就有历史资料记载苗族妇女的多种佩戴,但是直接写银饰的当时还不多。可到了明代,就有大量写苗族银饰的文字出现了。从此以后,苗族银饰就压根地在中国占着主导的地位。

苗族银饰的发展:苗族银饰的发展主要靠苗族的男士银匠。银匠的高超技能可以制作各种高超的银饰产品来推广到族内外。而今,苗族的银匠。人办过红苗族村宿,而且走红到各民族的寨子里吃香拿钱,无不闻名于世。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一张文化名片。苗族的手工锻造银饰品的工艺已经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成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以及收藏价值。墨龙鼻嘴村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是重要的苗族银饰的手工锻造技艺传承地。

湘西苗族银饰质地坚硬、纯净无瑕、洁白如玉,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能干、不怕艰苦、智慧精巧的精神品质,也是苗族人最喜欢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从佩戴形式来看,可分为头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脚饰、手饰等不同部位饰品,每一部位的组件有多种形式。苗银色泽洁白明亮,装饰系统全面。通过苗族银匠师根据苗族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精心设计、模具造型、锤炼、打压、拉丝、焊接,而后洗刷而成;融格调、韵味、美意为一体,形成了高度的外观美和形式美,体现了苗族银饰文化价值和美学意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

银饰工艺:银饰品普遍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 在远古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逐步认识到了银子的神奇功效,银子具有物理许性质上的消炎杀菌的作用,慢慢的苗族人就喜爱上了银饰品,认为佩戴它可以除病消灾。具体的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 讲究的人家,还都会用银质的水杯喝水、银碗筷给小孩吃饭、用银制品来刮痧等等方式来达到消毒、保健、养生的目的。苗族女性身着盛装时,头上戴着青丝帕,身上穿着滚边绣花无领满襟,滚边绣花裤;头帕和上衣缀满银饰,有银帽、银凤冠、银项圈、银手镯、银戒子、银牙钎、银挂链、银腰带等,通过精心打扮和合理布局,独具观赏性的银饰服饰,把苗族妇女衬托得更加美丽多姿,风情万种。

苗绣:湘西苗族服饰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一种传达,被誉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是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成如此称赞苗绣、苗服:“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湖南苗族服饰因支系的不同而纷繁多姿,其中湘西苗族服饰最具特色。繁复多变的结构款式、缤纷多彩的装饰纹样、华丽精巧的银器配饰、形态各异的造型风格,足以使世人赞叹不已,是苗族服饰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巫傩绝技在惊悚刺激、奇异纷呈的原始作法和古老方式中,展示的是古老的巴代文化,和湘西苗族民族民俗文化与传统风情。

饮食:酸辣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味。有“辣椒当盐,酸菜当饭”之说。故而,家家种有辣椒地,户户备有酸菜罈。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其酸食可分三大类:蔬菜酸、肉食酸、粮食酸。蔬菜酸:萝卜酸、辣椒酸、豆荚酸、野葫葱酸、大蔸菜酸、藠头酸、青菜酸等等,是酸食中的主体。肉食酸:酸猪肉、酸鱼等,其中尤以酸鱼具有代表性。粮食酸:苞谷酸、糯米酸等。

龙鼻嘴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境内主峰齐天坡海拔833米,林木葱葱。地质结构以石灰石为主,钒、重金石、优质花岗岩、碳质页岩等矿藏量丰富;山峻谷险,坡陡沟窄,大自然鬼斧神工。绝壁、溶洞、奇石、飞瀑星罗棋布。植被保护较好,满山葱茏。龙鼻河由北向南蜿蜒,携连桐木小Ⅱ型水库,水库水质优良,游鱼清澈可见,沿河环境优美。13个自然寨倚河而筑,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一河一库十三寨”风景。

龙鼻嘴村于2013年筹建“湘西墨戎苗寨乡村游有限责任公司”,探索灵活多样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和群众以土地、房屋参股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弘扬和传承特色民俗文化为主题,以“赶秋节”“四方鼓舞”“巫雄绝技”“苗族山歌”“苗族跳鼓”“苗家长龙宴”等神秘苗族民俗表演和民俗文化为载体推进民族文化旅游提质增效。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默戎镇龙鼻村支部委员会 地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229省道东50米

周边公检法机构

交警大队默戎中队 地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木材检查站
营业时间:00:00-24:00

周边村庄

龙鼻嘴村 地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二二九省道

龙鼻村 地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