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益村
集益村 集益村历史沿革 集益村行政区划 集益村地理环境 集益村行政架构 集益村人口 集益村社会 集益村文化 集益村人文习俗
集益(JiYi Village),全称为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村民委员会。集益村隶属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位于赤坭镇东北边部3.3公里处,坐落于广花平原的丘陵山岗地带,四面环山。村西北边有1962年兴建的集益水库、东北边有128米的皇母山。集益村委会距离花都区市区约17公里,杨赤线南北走向贯穿全村,新赤公路直达花都城区,9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出行更加便利,有花88路、花2路、花2B及713路四条公交线路途经集益村。。集益村主以第三产业为主,水果、花生、芋头、番薯种植及四大家鱼养殖为辅的发展模式。以餐饮、体闲乡村游带动种养业发展方式,形成一个独特的市场及人居环境。集益村辖四个经济社7条自然村:石古下、新屋下、糖寮下、塘肚、彭屋庄、烂湴、犁头咀。2019年10月,户籍人口1036人,常住人口19000人,流动人口约150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集益村...
详情集益(JiYi Village),全称为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村民委员会。集益村隶属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位于赤坭镇东北边部3.3公里处,坐落于广花平原的丘陵山岗地带,四面环山。村西北边有1962年兴建的集益水库、东北边有128米的皇母山。集益村委会距离花都区市区约17公里,杨赤线南北走向贯穿全村,新赤公路直达花都城区,9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出行更加便利,有花88路、花2路、花2B及713路四条公交线路途经集益村。。
集益村主以第三产业为主,水果、花生、芋头、番薯种植及四大家鱼养殖为辅的发展模式。以餐饮、体闲乡村游带动种养业发展方式,形成一个独特的市场及人居环境。
集益村辖四个经济社7条自然村:石古下、新屋下、糖寮下、塘肚、彭屋庄、烂湴、犁头咀。2019年10月,户籍人口1036人,常住人口19000人,流动人口约150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集益村最早由刘姓十四世祖刘奇秀于清初,开基石古下,并于清乾隆47年年间(约公元1783年)由各自然村陆续迁入聚集而居,属花县管辖。民国时期,属花县第五区。抗日战争时期属巴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西区;此后花县行政区划分多次调整,1950年取集体受益之意得名,属第五区;1952年7月属第六区;1955年9月属赤坭区;1958年10月为集益大队属巴江人民公社;1959年4月属赤坭人民公社;1963年与锦山、皇母3个大队合并为锦山大队,1974年分开为集益大队;1983年11月与锦山村合并为锦山乡,乡政府设在原锦山村,属赤坭区;1987年1月与锦山村分开属赤坭镇管辖,1993年属花都市赤坭镇管辖,2000年起变更为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集益行政村至今。
传统经济作物花生、甘蔗、木薯;现主要农作物有芋头、姜、葛,主要种植水果荔枝、龙眼、大柿兼养殖猪、鸡、鹅、鸭等。特色传统食品有:炒米饼、发粄、火镰饼、米层、鸡汤粄,艾糍、叶仔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不管谁家杀鸡,都要分一部份给村里老人先吃的习俗,以示敬老,习俗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广东培正学院入驻我村后,这一习俗已经悄然改变成为在春节前,村委与广东培正学院一起宴请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村内原有1座观音庙位于现集益村村委会后山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逢新春佳节,南海附近的村民都前来拜祭观音。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拆除该庙的一部分,强令村民用其青砖修建炮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将观音庙拆毁,用其青砖、杉木建会堂。因有观音庙,以前村民也有过观音诞的民俗,农历二月十九当日,人们蒸煮糖果、糕点,点香烛、烧衣纸,备供品拜观音,祈求观音保佑家宅平安、六畜兴旺、万事如意。村中还有舞狮民俗,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舞狮队到各家各户舞狮拜年。
糖 寮 下,村庄附近多土榨甘蔗糖寮故名糖寮下,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宋姓,另有一户欧姓。糖寮下是入粤始祖宋新恩的第十七世孙宋恒佩,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由程乡迁入(今梅州市梅县区)迁居新屋下后,从新屋下分支到该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2019年10月,户籍人口61人;
糖寮下由于村中土壤并不适合种植水稻,传统经济作物只能以种植甘蔗、花生、木薯、柿子为主,柿子颇负盛名。现耕地绝大部份被征用,只剩下些许供村民种瓜菜。村民大部分以外出务工为主,主要收入来源有土地房屋出租、工资性收入、村集休分红。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5座,大多已闲置或堆放杂物。糖寮下村落较小,与新屋下共用恒佩宋公祠。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强令一些村民到皇母山建炮楼、挖战壕。
石古下,因村背山顶上有块大石,俗称石古,村舍在山脚下,故名石古下(石古为客家话,石头的意思),世居村民主要有刘姓、李姓和顾姓。村民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其中刘姓为第一大姓,现约83人。据《石鼓下村刘底族谱(赤坭集益)》(2004年,刘志海编)记载,刘姓南迁始祖刘开七,生于南宋淳祐年间,迁潮州。清初,十四世祖刘奇秀开基石古下。李姓现约48人,于清未从梅县迁居于此。顾姓是由一户广西行船的人家定居此地,逐渐发展而成,人少较少现有20人。
由于村中土壤并不适合种植水稻,所以没有大面积种植水稻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名至1958年期间,曾大量种植梨树和酸梅。现有村民主要种植荔枝、龙眼,收入来源主要有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
糖寮下与石古下之间原有一间糖寮(制糖作坊),称石古下寮。村民种植竹蔗,集中运到糖寮榨糖。由于技术不足,无法生产片糖和白糖,只能生产颜色偏黄的砂糖。后因各个自然村的甘蔗产量减少,竞争力不足,石古下寮等小糖寮,合并为新大寮,位于旧集益卫生站旁。
石古下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原有刘氏宗祠和李氏宗祠,深两进。两祠位于村中部,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材料用于建造“锦山大队”队址。原有一座门楼、一座集益书舍,1978年被拆除。
糖肚,因村庄建于土榨蔗糖寮中心故名糖肚。世居村民主要宋姓,清代,宋姓族人由赤坭镇剑岭半仙寮迁入建村。村民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2019年10月户籍人口104人,最年长者91岁男性。
糖肚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甘蔗、花生等作物。改革开发后,耕地由外地人承包种植果树,现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房屋出租、工资性收入、村集体分红等。
糖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春节期间村中组织舞狮。元宵节游灯,有玩灯、赏灯、猜灯谜等项目。中秋节村民一起到盘古王公园看大戏的习俗。
彭屋,世居村民为彭姓,彭姓先祖原居住在集益老彭屋,于清代迁该地定居。彭姓村民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2019年10月户籍人口71人。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甘蔗、花生等作物,盛产龙眼、柑橙。现存传统民居3座,大部份村民已迁入楼房居住,传统民居大多已闲置。
彭屋宗族活动有清明祭祖。村民相约在清明节当天一起拜太公山,而自家祖先则自家安排拜祭。20世纪70年代,村属山岭的松树因受虫害几近全毁。村民在接触毛毛虫后,出现手脚水肿、关节疼痛等症状,后需要花县政府出动飞机灭虫,才彻底将虫害消除。
犁头咀,因地形似犁,且土地浅簿,犁田的犁头亦露出来,故名犁头咀。世居村民主要为江、罗、宋三姓,由罗姓祖先罗德全开村。民国时期,罗德全在犁头咀买田置业,并创立了1家制糖厂,在此定居。1962年因集益水库的建设,原祖居在集益江屋脊、凤栖窝的江姓和宋姓村民迁入组成现在的犁头咀。
犁头咀村民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2019年10月户籍人口305人,最年长者92岁女性,祖籍犁头咀的港澳台同胞8人; 华人华侨约30人,主要分布在巴拿马和美国。
犁头咀为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甘蔗、木薯、花生等作物。该自然村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宗祠有1座,为江氏宗祠,三间两进,硬山项,人字山墙,门额阴记刻“江氏宗祠”。
烂湴,东邻崇厚庄,南邻犁头咀,西邻赤坭村茅竹脚及集益水库、北邻彭屋。属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2019年10月户籍人口134人。自然村辖地有柴皮刀、蛇岭、狗仔山、石柱岭等小山岭。因地势底洼,积水多淤泥(俗称烂湴),故名“烂湴”,位于村内一口老水井,位于山塘脚下,水质较好; 2000年通自来水前,村民皆到此井挑水饮用,所以曾称该自然村为“水井口”。
世居村民全部为黄姓,由黄姓先祖黄绍杨在乾隆年间于乌石生迁入该地开榨糖寮发迹,定居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耕地1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成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因人少地多,部分村地划归其他自然村落,耕地减少。20世纪70年代,以种植花生、木薯、甘蔗为主,1984年有耕地约40亩,主要种植柑橘,1994年,由于黄龙病,柑橘连片失收,后改种龙眼。近年来部分村民开始种植绿化苗木。现时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村集体分红等。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约15座,原有1座观音庙位于集益村村委会后山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逢新春佳节,南海附近的村民都前来拜祭观音。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拆除该庙的一部分,强令村民用其青砖修建炮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将观音庙拆毁,用其青砖、杉木建会堂。
烂畔每逢清明节,村民都会相约到乌石村拜祭黄氏太公,再回村到皇母山拜祭开村先祖黄绍杨的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也会到乌石村参加起灯、拜年的活动,并在乌石村黄氏宗祠举行聚宴。
烂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学武练开,但现已失传。村民妇女也会编织“带仔”,织成“头巾”“围巾”,20也纪80年代后期失传。
新屋下,世居村民为宋姓,相邻自然村落石古下,宋姓入粤始祖宋新恩(新恩公)的二十世孙宋乃敦(乃敦公)于清乾隆45年(公元1780年)由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迁入该地立居,由人口迁入而形成立村,因建村相对较迟,故名新屋下(新屋下是本村客语,意思是新的房、新的家)。其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2019年10月户籍人口210人。祖籍该自然村的港澳台同胞13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5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
新屋下传统经济以种植花生和甘蔗为主,现主要种植龙眼、荔枝等果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集体分练级等。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围龙屋,于60年代后逐渐拆除重建消失,现只存一门残缺的围龙屋门楼。现存宗祠1座,为恒佩宋公祠。原有1座金秀书院,现仅留有一残碑,上书“金秀书完”,现存放在恒佩宋公祠旁边。恒佩宋公祠,始建于清末,抗日战争时期被毁,2011年原址重建。三间两进,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恒佩宋公祠”。祠前叠门楼对联“文开花邑 逆守程乡”。祠堂后叠神台对联“祖由梅县迁广府 孙居花邑启狮峰”。祠堂后叠正梁下对面对联“铁石梅花新气象 山川芳草古文章”。
集益村民委员会(北纬23°24',东经113°05')位于赤坭镇东北3.3公里处。集益村在1962年前与竹洞村、丰群村相邻而居,因为兴建集益水库,分隔在集益水库两边。
集益村的总面积约3.3692平方公里(336.92公倾),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1735.8亩,山林面积约1728亩,其他为集体建设用地及水面。
村民聚居最低点为犁头咀,海拔16米。最高点为石古下李屋、海拔21米。全村海拔最高的为集益一社与皇母交界的山峰海拔128米。
集益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总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夏长冬短,无霜期长。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花都夏季长约五个半月,冬季约一个半月,春秋两季约五个月。冬季时间短暂,偶有低温,但持续时间短,回暖较快。夏季虽热,但少酷暑,春秋两季气候温和。夏季盛吹偏南风,冬季盛吹偏北风,年主导风向为北偏东,风力多为1~2级。
集益村民委员会在1999年开始实行民主选举。村领导由村户籍人口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在2014年以前村委会成员为三人,2014年后为4人。村委会成立了一个经济组织集益经济联合社、一个党支部,村委会主管村务,联合社负责村的经济,一切收入开支由联合社负担,经济联合社下辖四个村民经济组织。
村两委组成成员及主管
第一届任期由1999年5月1日起至2002年4月30日止,由宋玉清担任村支部书记;宋锡金担任村委会主任;王玉彩、李伙明任委员。
第二届任期由2002年5月1日起至2005年4月30日止,由江玉球任村支部书记、宋锡金担任村委会主任;王玉彩、李伙明、宋志明、刘伟团任村两委成员。
第三届任期由2005年5月1日起至2008年4月30日止,由江玉球村支部书记、宋锡金担任村委会主任、江伟雄、李伙明、王玉彩任村两委成员。
第四届任期由2008年5月1日起至2011年4月30日止,由江玉球村支部书记、宋桂生担任村委会主任、江伟雄、李伙明、王玉彩任村两委成员。
第五届任期由2011年5月1日起至2014年3月31日止,由江玉球村支部书记、宋崧就担任村委会主任、江伟雄、王玉彩任村两委成员。
第六届任期由2014年4月1日起,由江玉球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崧就担任常务副主任、江伟雄、王玉彩任村两委成员。
概述
集益村人口1036人(2019年10月,集益村委登记数据)。全村人口增长率2.3‰,出生率13.15‰,死亡率3.43%,男女人口比例1:0.99,全村居民平均寿命74.33岁,集益村全村为汉族客家人。
年龄
根据资料,2019年集益居住人口男女比例为1:0.99。在年龄组别方面,为0~14岁139人,15~59岁667人,60岁或以上117人(其中80-89岁的有20人,90岁以上有2人)。全村居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6.3岁,其中男性为34.5岁,女性为38.2岁。
劳动力
在2019年第三季,劳动人口估计为510人,其中 就业人口365人,失业率为1.8%;劳动力参与率为70.5%,男性及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77.2%及64.0%。
根据2019年的统计,村设一所卫生站,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1人,城镇职工医职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8人。
由于集益早期居民多以耕田为生,没有学校,村民一般在剑岭半仙寮的私垫学习,后来锦山乡成立锦山小学,原锦山乡的村民都在锦山小学学习,至1998年锦山小学停办后转入剑岭小学入读。小学毕业后,中学基本上都入读三和庄中学。
高等院校在1993年,私立广东培正商学院入驻,广东培正商学院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高校并更为广东培正学院;2009年3月获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是广东省第一家获得该证的民办高校。
杨赤线南北走向贯穿全村,新赤公路直达花都城区,9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出行更加便利,有花88路、花2路、花2B及713路四条公交线路途经集益村。
集益以前是个小山村,集益这个名字在解放后的公社化时期取集体受益之意得名。1958年为集益大队,1963年与锦山、皇母3个大队合并为锦山大队,1974年分开;1984年与锦山村合并为锦山乡,乡政府设在原锦山村,1986年为集益村委会今。
村民全部使用客家语作为村内日常交流的通用语言(客家语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 涯话、 新民话、是 汉藏语系下 汉语族内一种 声调语言);在村民的日常对外交流、工作,办公,学校教育,文化娱乐中普遍使用粤语及普通话。饮食
集益烹饪吸收了广东地区的烹饪法和食材。客家菜、 广东菜、也会吃其他地区的餐饮。大肠煲几乎已经是集益村美食的代表名词之一。
大肠煲和盐焗鸡已经成为了集益村当地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培正钟楼、培正商业区、新赤线夜景
百年龙眼树、细叶榕、红桂木。
村民在一直以来都非常敬仰一位中国神话人物——观音。广东培正学院所处的位置就原来就建有一座观音庙,当时香火鼎盛行,在抗战时期缺少建筑材料,将观音庙拆除,得来的青砖绿瓦用修筑炮楼。
集益全村都是客家人,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亦是客家人的传编节日。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鸡,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出动,规模很大。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端午:五月初五为端午节,集益村称之为五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鸡杀鸭、做米果过节。
七月节(中元节):也即鬼节。集益村称之为七月十四。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通称八月十五,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客家人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也叫“过冬”。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
说媒:在以前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亲友等要去女家,送去礼饼、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在以前,都是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也叫“转门”。婚后第三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周边餐馆
蜜雪冰城(枞阳店)
地址:赤坭镇集益村二社二巷11号之3
周边经济型
明珠公寓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培正路56号
周边景区,
集益水库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思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