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岗村

钱岗村 钱岗村建制沿革 钱岗村简介 钱岗村特色 钱岗村有关传说 钱岗村历史 钱岗村古村风貌 钱岗村旅游信息 钱岗村建筑布局特点 钱岗村交通美食


钱岗村,在 从化区太平镇东面,距离镇政府约7.5千米。宋末元初建村,因钱氏祖先自南雄珠玑巷迁至这里,故名钱岗村。后来村落逐渐向周边拓展,故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之说。村庄三面环山,流溪河支流沙溪河在村南自东向西流过。距村东约4千米处有沙溪水库,附近有沙溪古道经过。主要姓氏有陆、沈、叶等,其中陆姓先祖于明代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本地落业。2015年末,村里户籍人口4780人。其中,男性2440人,女性2340人。实际在村人口约4000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116人。村民为汉族,属 广府民系,使用粤语从化太平沙溪话。钱岗村明弘治二年(1489年)以前属番禺县宁乐乡,后属从化县马村堡。民国时期从化县第十区、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先后属从化县南区沙溪乡、第三区 钱岗乡、太平区钱岗乡、太平乡、太平 人民公社钱岗大队,1983年11月属太平区公所钱岗乡,1994年...

详情

钱岗村地名网_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资料简介
  钱岗村是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01171112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40117。钱岗村与太平社区、高技术产业园社区、神岗社区、翠荔社区、红石村、共星村、颜村、文阁村、影田村、分水村、高田村、秋枫村、飞鹅村、高埔村、屈洞村、太平村、何家埔村、牛心岭村、水南村、黄溪村、邓村、菜地塱村、元洲岗村、三百洞村、神岗村、佛岗村、湖田村、木棉村、西湖村、莲塘村、格塘村、银林村、钟楼村、井岗村、上塘村、石联村相邻。 还有2个地名与钱岗村同名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介绍

钱岗村,在 从化区太平镇东面,距离镇政府约7.5千米。宋末元初建村,因钱氏祖先自南雄珠玑巷迁至这里,故名钱岗村。后来村落逐渐向周边拓展,故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之说。村庄三面环山,流溪河支流沙溪河在村南自东向西流过。距村东约4千米处有沙溪水库,附近有沙溪古道经过。

主要姓氏有陆、沈、叶等,其中陆姓先祖于明代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本地落业。2015年末,村里户籍人口4780人。其中,男性2440人,女性2340人。实际在村人口约4000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116人。村民为汉族,属 广府民系,使用粤语从化太平沙溪话。

钱岗村明弘治二年(1489年)以前属番禺县宁乐乡,后属从化县马村堡。民国时期从化县第十区、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先后属从化县南区沙溪乡、第三区 钱岗乡、太平区钱岗乡、太平乡、太平 人民公社钱岗大队,1983年11月属太平区公所钱岗乡,1994年3月改属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2014年1月后属从化区太平镇钱岗行政村。

钱岗古村落在 广州 从化市 太平镇钱岗村,宋代开始建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钱岗陆氏是“宋末三杰”名臣陆秀夫之后裔。古村内有广裕祠,在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古村落群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广裕祠与 北京 故宫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钱岗古村西更楼有一木雕封檐板,名叫“江城图”,内容反映了清代康乾盛世时 广州珠江北岸20余公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这件无价之宝被 文物专家称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钱岗古村有四座门楼,九间书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楼。村子外有—条“护村河”。古村内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钱岗古村居民大多姓陆,据考证,是 南宋名臣陆秀夫之后裔。 陆秀夫为南宋抗元名臣,和 文天祥、 张世杰一起被后人称为“ 宋末三杰”。1279年(祥兴二年),宋军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为元军所败,他宁死不降,毅然负帝投海而亡,悲壮献身。

钱岗村在太平镇东南部。村现有人口2300人,农户447户,下辖15个经济社,2个自然联社,村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0亩。

钱岗村委距离市区 27公里,离太平墟镇约7公里, 地处丘陵地带, 钱岗广裕祠修复工程获得了今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钱岗糯米糍荔枝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村委积极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经过多年生产发展探索,形成以种植 “一村一品”荔枝、龙眼,种植水稻、花生的发展模式;发展“农家乐”旅游为辅的经济收入架构。

2014年党(总)支部班子成员情况及分工

2014年村委会(联社常务理事会)组成及分工

钱岗村在 广东省从化市区西南14公里。属 太平镇。始建于 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比从化建县还早200多年。钱氏迁此定居,故名。钱岗古村。占地面积较大,共有九百多间房屋,现有4000多人,村民大部分姓陆,少数姓沈。古村由于在宋代建成,别具韵味,又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布局较为随意,四面朝向。古巷以鹅暖石铺砌,现存的房屋绝大多数为 明代所建。古村现已少人居住,巷子又多又深,迂回曲折,并且错落复杂,但并不凌乱也不拼凑,房舍、祠堂、棚厅、 水池等一应俱全,相反是错落有致的旧民居中夹杂着一两座祠堂,零星的石井,给人一种追溯感。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东面门楼前有个三门 牌坊,经牌坊出入古村,古村共有四个门楼:东叫启廷门,西为镇华门,南为震明门,北为迎龙门,此门最具特色,因为它的阁楼比其他的门楼高。村的外围现在仍存有残缺的旧围墙与四门楼相连。政南巷是贯穿旧村南北的中心巷,主村道外绕整个村庄。  古村周围环境幽美,东、南、西三面有池塘,池塘附近中多种果树,其中的 荔枝有以糯米糍为上品。荔枝成熟时节,树上“飞焰欲横飞”,环境相当优美。

钱岗古村有三宝:狮头石、祠堂井、老榕村。狮头石是横亘在村中一条小道中的石头,传说有镇压全村风沙的作用;祠堂井是在宗祠旁的一口井,曾经是全村人的主要饮用水源;大榕村生长在村西门外,原先是村中集会的主要场所。

古村传说

据说在100多年前, 沙溪河水流经古村南向的震明门的时候,会形成一片宽阔的水面。由于当年沙溪河经常爆发山洪祸扰百姓,村民在震明门右面靠近水边的岩石上立了一个“社公神坛”。逢年过节,妇女们会到神坛前上香、烧 元宝 蜡烛,企求“社公”保佑风调雨顺。那片水面也被称为社公潭。

传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溪水冲击南面“社公神坛”下面的岩石,会发出“钱岗、钱岗”清脆悦耳的声音。不过在60年前,沙溪河沿岸爆发了一次特大山洪,洪水冲开了东向桥下一大片果园和良田。从此,由于河水改道,“社公潭”前很难再听到“钱岗、钱岗”的悦耳水声了。

钱岗地形的传说

钱岗古村有大小屋舍千余间,有名的村巷12条,无名的小巷无从计算。这些大大小小的巷子没有一条是笔直的,最直的也只有一二十米远。初来乍到的人会觉得这样的设计真是有点儿随意,殊不知这种随意也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在钱岗建村之初,村中老者(俗称“猪头公”)请地理先生来看风水。地理先生从东走到西,又从南走到北,用 罗盘开了几十条线,最后确定钱岗属于莲藕形,居屋只能随意而建,否则就住不长久。于是村民建屋就只需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空地就随意延伸出去。村落初具规模之后,地理先生又建议四周再建围墙,每个方向建一座门楼让村民出入,像 藕田那样,让藕节自由地在田中延伸。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围墙内的地全都建满了屋,但是大家却都认为一旦离开了用青砖墙围起来的“藕田”,就像是离开“主茎”。于是村民想尽一切办法,宁可一间房从中间砌起一堵墙,多开一个门,兄弟各住半间将就着,也不愿意搬到围墙外去居住。

而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围墙开始被拆除,80年代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统一规划建房地村民才开始大规模的外迁。

文昌阁的传说

钱岗古村的西南面,原来建有一座 文昌阁(现已拆毁)。文昌阁坐落在“三洲潭”,传说“三洲潭”曾经是沙溪河道,后来河道改了,才留下这么一条烂河滩。滩中有个水潭,深不见底,潭底住着一条 蛟龙,每年夏天蛟龙都会跑出来作祟,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冲毁房屋,搅扰得村民不得安生。后来,村中族老请教一位高明的“地理先生”如何才能锁住蛟龙。先生查看了地形之后,指点族老先把深潭填平,然后在上面建一座塔,这样既可以把蛟龙镇住,又可以截住“血脉”,使其聚于钱岗,可使全村兴旺发达。  于是族老发动全族人捐资建塔,取名为文昌阁。不久,村民开始在文昌阁北面建市场做生意,逐步形成“文阁墟”,“文阁墟”在抗日战争前后达到最兴旺,中间建起两排村坊让邻近的村民摆卖东西,每逢赶墟的日子,前来凑热闹的人多达一两千人。

广州 从化钱岗古村,史书中记载,从化设县在 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意思是“远氓从此归化”。而钱岗村建村的历史早了200年,可谓是“未有从化,先有钱岗”。

钱岗村大部分的村民姓陆,这个人文渊源可追溯到700多年前。据记载,当时南宋与元朝两军在 广东展开最后决战,结果以元军大胜、南宋灭亡而告终。那位背着南宋小皇帝在 新会崖门投海自尽的宰相陆秀夫,其第五代孙后来流落到了钱岗村。 方圆1平方公里的钱岗古村,坐北向南,依山傍水。村内5万多平方米面积的建筑物,主要是保留下来的900多座房屋,绝大多数为 清代所建,有的尚保留着宋明的遗风。村中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在村子的四周,东南西北分别有“启延门”、“震明门”、“镇华门”、“迎龙门”等4个门楼。门楼之间用围墙相连,墙外便是溪水及鱼塘,俨然是个守望相助的 城堡。

探源:忠烈丞相的后人

根据孟春吉《恒祯房宗谱》的记载,钱岗古村最早的居民,是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的后裔。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人,生于端平三年(1236年)、卒于祥光二年(1279年)。他生活在只统治着中国半壁疆土的 南宋,中国历史上最狼狈的朝廷之一。末朝三任小皇帝不是做了亡国君,便是做了终日漂泊海上的亡命者。无力回天之际,左丞相陆秀夫只得在崖山背负幼帝投身碧波万顷的大海。

中国历史上的 大宋王朝,随着这悲情一跳而宣告灭亡。而陆家后人的劫难却只是刚刚开了个头。为了斩草除根,元朝开始对陆氏家族展开追杀。当时陆 秀夫的第四子陆礼成正奉父之命镇守 梅岭,惊闻父亲以身殉国的噩耗,悲痛不已,审时度势之后,知道大宋气数已尽,只得蛰居于民间。  为逃避元兵的追剿,陆礼成最后逃至 广东省 南雄县 珠玑巷侨居。至其第五代,玄孙陆从兴一路辗转,由南雄珠玑巷迁到古 番禺宁乐乡,陆从兴见到这里山清水秀,粮余粟足,便决定迁居至此。后不断“开疆拓野,子孙瓜瓞绵绵,学道流芳”,逐渐形成了钱岗古村。

陆从兴之后传至第六代、第七代的时候,陆广平、及忠、原英、凤鸾、及善等人会众协力同心,于明同乐四年十一月(公元1406年)始建广裕祠。钱岗古村虽然房舍建筑布局随意,但都以广裕祠为中心,就好像是藕田的“主茎”向四周蔓延,而陆氏族人更是繁衍广阔,代代宗支繁盛,文武人才辈出,陆氏后人遍布从化多个镇及省内十多个市县,仅太平镇就有近万人,在 新加坡、 泰国、 美国、 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后人定居繁衍。

直至今日,每逢 清明、 重阳时节,村中族人都会集中在祠堂进行春秋 祭祖。族中之人,无论长幼,都知道自己是陆秀夫的第几代传人,均以太公“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为荣,均牢记着“忠孝传家”的祖训,默默将先祖的气节传承。

钟灵毓秀岭南居

钱岗村从东到西约有1300米,从南到北约1000米,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河环绕在古村落的四周,是钱岗村的“护村河”,一旦发生火灾还可以就地取水灭火,一举两得。村内有4座分为四向的门楼。每个门楼附近又有一座更楼。四个门楼分别是东门“启延门”、南门“震明门”、西门“镇华门”、北门“迎龙门”。每个门楼都有坚固的大门,每晚定时关闭。门楼之间用古老的青砖围墙连接起来,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村落,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守望相助的 城堡。

古村的东门口有一座挺立的 青砖 牌坊,名为“灵秀坊”,约6米高,阳光洒落在牌坊的瓦面上,从远处细细打量,灵秀之气扑面而来。穿过灵秀坊,走过几间明砖古屋,村子的公共场所东门更楼出现在眼前。

东门更楼里如今空无一物,仅有残香习习。当年,每当夜深人静时分,子时报更声便由更楼守夜的男丁送出,遇到外村偷袭,更楼里值班的 更夫就敲响警钟,通知全村人立刻进入戒备,更楼也不总是报警——在平时,村里不论谁家添了男丁,大多会在更楼前的平地摆酒席,宴请全村老小。

穿过更楼,沿石道前行,会看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古老民舍。全村散布着800多年来先后修建的各式民居千余间,现在除了有七八户之外——那都是一些或者顽固、或者孤单的老人家,他们离不开古村——其他都已是人去楼空。这些已经“没法住人”的古老房子,它们的外表却还在持续地散发着一种迷人的美,那是一种只有在久远的时间里才能酝酿出来的醇厚味道。

陆氏广裕宗祠

钱岗古村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安全防卫功能,它是一个防御式的堡垒。村外有围墙(古围墙已经损得差不多了),东南西北各有一门,四个方向各有一更楼。更令人稀奇的是村内的小巷纵横交错,犹如迷宫,没有人带路很难走出来。历史悠久的钱岗古村现在基本可算是弃村了,村内只有几户老人家,其它村民大多迁往新村了。到处都是断垣残壁,杂草丛生,漫步其中,倒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感觉。

令陆氏后人自豪的不仅仅是古村的历史悠久,而人文渊源更是令他们骄傲不已。广裕祠,从化人大多知道,全称陆氏广裕宗祠。这里供奉着两位载入汗青的陆氏名人 陆贾和 陆秀夫。大门上的“诗书开越,忠孝传家”道出了这两位名人的历史,也为后来订立了行为的规范。

汉代著名辨士 陆贾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朝遗臣南越王 赵佗归顺汉室,避免了兵戈讨伐,岭南得以归化。而更令人感慨的是陆秀夫的故事。大家都应该记得宋代 文天祥在潮阳被元军俘获不肯投降,在被押至崖山(今新会)前线经过珠江口 伶仃洋时,写的那道千古绝唱《过伶仃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首诗至今令人感慨。与此同时,元军也将不屈服的宋军全部围困在崖山的海上,在战斗的最后一刻,负责守护皇帝的 左丞相 陆秀夫看到大势已去,不愿投降成为亡国奴,毅然先将自己的妻儿驱赶下海,然后背着9岁的小皇帝投海殉国,此战战死和投海的宋军及家属共10万人。。。。。。宋军最后的少数残部,漂流至阳江的螺岛,遇到台风,全军覆没。后人把螺岛改为了海陵岛,也就是海上的陵墓。 海陵岛,也就是现在的 闸坡。 广裕祠同时又是“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遗址上刻有六个朝代的确切重装时间,可谓“一祠融六朝”,这种确切的时间记载,为该祠堂所久留下来的建筑风格作出了明确的断代,是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标尺。

而祠内红砂岩的柱基石,在岭南一带也是比较少见的。

村里西向更楼檐上悬挂了几百年的木雕檐板“江城图”更是无价之宝,据说是一块用木刻形式反映珠江北岸繁华景象的檐板,被文物专家称为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仿制品了,那么珍贵的文物已经被 博物馆收藏了。

钱岗古村有四座门楼。东向叫“启延门”,南向叫“震明门”,西向叫“镇华门”,北向叫“迎龙门”。门楼之间用古老的青砖围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村落。以前古村东南西北各门前都有一棵大榕树,但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只剩下镇华门旁的这棵古榕树了,至今已有300多岁。现在村里的老人,依然保持了古老的传统,闲时聚集到大榕树下,琴棋书画,传播 新闻,议论村中大事,古榕树见证了古村落的沧桑历史。

村路都是用山崖石、田园石、沙溪河石等不规则的石头有序砌成的,不用水泥,不用石灰,就靠巧手把街巷铺成梅花状,既简朴又美观。每到雨天,街巷上的石头光滑鉴人。村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广裕祠,是南宋陆氏族人的宗祠,与 北京故宫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西向更楼封檐口有一幅清代的木雕刻画《珠江江城图》,清晰的刻画了清代珠江岸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清代中前期广州都市和 珠江河上的繁荣景象,有“广州 清明上河图”的美称。

钱岗村建筑特点: 池塘和外墙环环相卫,四设的更屋日夜守望,阡陌交错路路断头,村庄布处处隐藏 机关的防御体系。

东门,灵秀牌坊。迟暮美人般守望在村口。她已衰颓,容颜憔悴。可她傲然,你由此可以想见她曾经出水 芙蓉般的光鲜与灵秀。牌楼四柱三门,主体由 青砖砌成。顶层四角翘起燕尾,顶部铺瓦,宝珠顶,墙头灰塑三重红底白色莲花托。水塘的倒映和门楣上猩红的楹联,为古老的村口景象提起了几分精神。  灵秀牌坊仅是村东的门楼。在钱岗的南、西、北向,还分别有“震明门”、“镇华门”、“迎龙门”等3个门楼。相应,村子每个方位的门楼以内都匹配有更屋(看更用的房子)。与四个门楼相连的是残破的围墙。围墙之外,村子东、南、西三面环围着池塘和浓密的果林。至今仍能完整地看到钱岗村外廓分明的方位和严谨的格局。可以推想,建村的当初村子就有了完整的规划。

不过这种分明和严谨,在进村之后很快就遁形了。村子不是方位和通路分明的广府梳式布局,整个钱岗古村的布局是较为随意的四面朝向。与惯用 麻石铺路的广府民居不同,钱岗村中阡陌无一例外由 鹅卵石铺就,村民说,石头由祖上们就近在河中取材。卵石路四通八达,可却很难找到方向的主干道,走到哪,都岔道重重,而且每每会遭遇断头路。“有多少房舍,就有多少条路”的传闻,看来真是钱岗的写照。若不是近年村民们在各个关键点处标示出“参观路线”,观者多会在断头路上茫然无措。

迷宫般的村道,它们看似错综复杂,其实不凌乱也不拼凑,我相信它定然内有 乾坤,否则,那些村童怎么可以在村中肆意地奔走和嬉戏?显然,村道的无章可循是专门迷惑外来人的。村中惟一有方向的中心巷,是贯穿南北的政南巷。而钱岗村的主村道则不开入村内,始终外绕着整个村庄。

在 珠江三角洲一带,钱岗村的风貌别样卓异。典型的岭南建筑用材(如 麻石)和建筑形式(如镬耳)在钱岗村甚为鲜见。尽管已经很难在钱岗村内看到一座完完整整的房舍,可仍能很强烈地从残垣破瓦、斜梁塌垛中找到残留的北方民居气质。钱岗,像剪贴画般不合地缘地拼贴在了岭南乡间。

行车路线

A、 深圳市区-- 广深高速(广州方向)--火村站出口--北二环高速-- 太和站出口--钟落潭方向-- 105国道(从化方向)--太和收费站--太平镇十字路--右转直行,沿途有广裕祠指示牌--钱岗古村东门。

B、从广州广园车站乘搭班车至太平镇车站(10元/人),再打的或搭摩托车2-3元即到。

美食

沿途有很多农家菜馆,特色烧鸡、烧排骨、从化五道菜等特色农家菜味道都不错。

周边超市

钱岗生活超市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文阁村北五队172号
广州市从化区文阁村北五队172号

周边景区,古迹

广裕祠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钱岗古村广裕祠
营业时间:09:00-17:00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钱岗古村广裕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