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

梅县区 梅县区历史沿革 梅县区行政区划 梅县区地理环境 梅县区自然资源 梅县区人口 梅县区经济 梅县区交通 梅县区社会事业 梅县区历史文化 梅县区风景名胜 梅县区著名人物 梅县区荣誉称号


梅县区,隶属广东省 梅州市, 中央苏区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于北纬23°55′—24°48′、东经115°47′—116°33′之间,辖区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梅县区辖1个街道、18个镇;另辖1个乡级单位。区政府驻 新城街道。梅县区始建于秦朝,北宋 开宝四年(971年),改 敬州为梅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 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县 撤县设区,与 梅江区同属梅州市辖区并称 梅城。梅县区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 和“足球之乡”之誉。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市)”、“中国旅游强县(区/市)”、“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等。梅县区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1月9...

详情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介绍

梅县区,隶属广东省 梅州市, 中央苏区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于北纬23°55′—24°48′、东经115°47′—116°33′之间,辖区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梅县区辖1个街道、18个镇;另辖1个乡级单位。区政府驻 新城街道。

梅县区始建于秦朝,北宋 开宝四年(971年),改 敬州为梅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 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县 撤县设区,与 梅江区同属梅州市辖区并称 梅城。

梅县区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 和“足球之乡”之誉。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市)”、“中国旅游强县(区/市)”、“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等。梅县区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1月9日,梅县区凭借客家山歌入选2018—2020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2018年,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190.9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7.66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55.57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77.92亿元,下降0.1%。

新中国成立后,从考古工作者在水车、畲江、梅西、松口等22个乡镇先后发掘的数十处新石器遗址一“山岗遗址”表明,距今4000—5000年间,梅县区境内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一前221年),梅县区地为南越地。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派兵攻取南越,统一岭南,置桂林、象、南海3郡。梅县区地属南海郡揭阳戍。

秦末汉初,赵佗割据岭南,建南越国,梅地属南越国揭阳县地。

汉武帝 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重建南海郡,梅县区属交州南海郡揭阳县地。

三国时,为 吴国广州南海郡所属。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从南海郡划出部分地域增设东官郡,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绥安(今漳浦)、海宁(今惠来)4县,梅县区属广州东官郡海阳县地。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郡置义安郡,领海阳、潮阳、绥安、海宁、义招5县,梅县区地方仍属海阳县地。

南齐(479年一502年)时,从海阳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区、蕉岭、平远全部及丰顺之一部分,隶属广州义安郡,是为梅县区建置之始。

梁、陈时(502年一589年),程乡县先后隶属义安郡、东扬州(曾改名瀛州)、广州义安郡(注:《舆地纪胜》云:“齐立程乡县,属义安郡;梁属东扬州,又改属瀛州。陈废瀛州。隋平陈置潮州,而程乡以县属焉。”《方舆纪要》曰:“齐置程乡县,梁陈因之。”而《光绪嘉应州志·沿革》则称《隋书·地理志》云:“南齐所置程乡县,梁陈两代既废。”据查,《隋书》并无此记载)。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废义安郡,撤销程乡县。在义安郡廨置义安县,原程乡县境为其所辖。开皇十一年,置潮州,复立程乡县,隶属潮州。

唐代,程乡县先后为江南道、福建经略史、岭南道领属的潮州或潮阳郡所辖。

南汉刘晟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州、县并置。此为潮梅分治之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因敬州的“敬”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仍领程乡一县,属广南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于潮州。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梅州赐名义安郡,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元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州为路。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隶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司。至元二十三年,复降为州,领程乡县。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

明 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清康熙年间设惠潮道,程乡隶属广东省惠潮道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4县,加上嘉应本属(原程乡),称“嘉应五属”,直隶广东省。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复设程乡县,程乡属嘉应府管辖。嘉庆十七年(1812年),撤销程乡县、嘉应府,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复名梅州。

民国建立后,废除州府制。民国元年(1912年),梅州改称梅县区,隶属广东省辖。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省设置潮循道,梅县区为潮循道所辖。民国九年(1920年),潮循道废,梅县区直属广东省辖。民国十四年(1925年)至民国二十五(1936年)年,先后隶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区、东区绥靖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13日至19日,梅县区建立过梅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东区绥靖公署撤销,梅县区属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至5月,属广东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5月17日,梅县区解放,仍称梅县区,隶属中共梅州地委领导。5月24日,成立梅县区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为人民政府)。7月28日,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梅县区为其辖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梅县区仍属潮梅行政区领导。

1950年1月,成立广东省兴梅专员公署,梅县区隶属兴梅专区管辖。

1952年11月,兴梅专区撤销,梅县区隶属粤东行政公署管辖。

1956年1月,粤东行政区撤销,分设汕头、惠阳两专区,梅县区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1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发文,撤销蕉岭县建制,并入梅县区。12月,蕉岭县正式并入。

1961年3月,蕉岭从梅县区分出。

196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专区划出原兴梅区管辖的兴梅7县,成立梅县区地区专员公署,梅县区隶属梅县区专区(1970年更名为梅县区地区)管辖。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梅县区所辖的梅州镇从梅县区分出,设置县级的梅州市,1979年3月正式挂牌办公。梅县区和梅州市均隶属梅县区地区。

1983年6月,梅县区与梅州市合并,定名梅州市。9月,改称梅县区市(国务院1983年12月22日批准),仍属梅县区地区管辖。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区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梅县区市分为梅县区和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管辖。

1999年9月28日,梅县区人民政府由江南正式搬迁至程江镇新县城办公。

2012年9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梅县区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

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州市梅县区撤县设区,成为梅州市辖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区并称梅城。

2004年7月,梅县区设立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区(扶大)园区管理委员会,撤销扶大镇并入程江镇。

2017年底,梅县区设新城街道、扶大高新区管理委员会2个镇级建制单位和程江、南口、畲江、水车、梅南、梅西、石坑、大坪、城东、石扇、白渡、丙村、雁洋、松口、隆文、桃尧、松源17个镇,下辖355个村委会、32个居委会。

截至2018年,梅县区辖1个街道、18个镇: 新城街道、 城东镇、 石扇镇、 梅西镇、 大坪镇、 石坑镇、 水车镇、 梅南镇、 丙村镇、 白渡镇、 松源镇、 隆文镇、 桃尧镇、 畲江镇、 雁洋镇、 松口镇、 南口镇、 程江镇、 扶大镇;另辖1个乡级单位: 梅西水库。区政府驻新城街道宪梓南路13号。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于北纬23°55′—24°48′、东经115°47′—116°33′之间,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98公里;东邻大埔县,西接 兴宁市,南连 丰顺县,北接 蕉岭县,东北与福建省 上杭县、 永定县毗连,西北与 平远县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 梅江区。辖区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

梅县区

梅县区四周丛山环抱,山峦起伏,两北方向有武夷山系延伸而下的项山山脉,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东南方向则有莲花山系的阴那山脉,使县境与丰顺,大埔分隔。这两列山脉均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梅县区处在这两列山脉之间的断裂凹陷带上,为多山丘陵地区。地面上丘陵谷地相间,并沿梅江水系发育一连串的河谷小盆地。

梅县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可分三个类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有657.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1.8%,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和东南部;海拔在150米至500米之间的低山丘陵有1644.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4.5%,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部的梅西、城东一带;海拔15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有715.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3.7%,主要分布在梅江两岸,如畲江盆地、水车盆地、附城盆地、丙村盆地、雁洋盆地、松口盆地、白渡盆地和松源盆地等。

梅县区山脉有二:一是东南部呈东南走向的阴那山脉,宽度20多公里,向西南延伸200余公里,称莲花山脉;二是西北部呈东西走向的武夷山余脉,西北接平远的项山甑(海拔1530米),西南接兴宁北部的阳天嶂(海拔1017米),西起铁山嶂、箭竹顶至西北部的香炉嶂,东北部的王寿山。

梅县区境四周高逾千米和近千米的山峰共23座。东部有铜锣湖、阴那山、笠麻顶、明山嶂、银窿顶、鬼忽岩顶;东南部有鳄鱼嶂、北山嶂、三丫湖、九龙嶂;西部有铁山嶂、箭竹顶;北部有笔架山、香炉峰、小峰笔、大峰嶂;东北部有王寿山、鸡冠山等。

梅县区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盆地、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22.5%、55.4%和22.1%。

梅县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干冷同期,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因四周高山环绕等复杂的地文因素,构成县境光、温、水分布不均,光照为盆地时间长,山区时间短;热量分布为盆地多,山区少;雨量为四周多,中间少的地域差异。梅县区四季分布不均,春暖迟,夏季长,秋、冬季短。按广东自然季节以平均气温低于14℃为冬季,大于或等于24℃为夏季,介乎两者之间为春、秋季,结合梅县区气候的实际,以累年旬候平均气温划分

春季:始于2月下旬,结束于4月底,气温为14.2℃一23.4℃,季长69天。气候特点是:晴雨暖冷变化很大,气温、雨量逐月增加,常有低温阴雨、倒春寒、春旱和降冰雹天气。

夏季:始于5月初,结束于10月4日,气温为24.5℃-24.6℃,季长157天。其特点是: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天气炎热,是台风较多的季节,常因台风雨造成洪涝灾害。

秋季:始于10月5日,结束于12月上旬,气温为23.9℃一14.2℃,季长67天。入秋后,气温逐步降低,雨量减少,日夜温差大,常有秋旱、寒露风和初霜天气。

冬季:始于12月中旬,结束于次年2月中旬。气温为13.6℃一13.9℃,季长72天,其特点是:晴天多,气温低,雨量少,霜冻时间长,常有“小阳春”天气特点,即入冬后常有冷复暖现象,此“小阳春”天气大致三年一遇。

梅县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干冷同期,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梅县区年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9.5℃(1971年7月25日),最低气温零下7.3℃(1955年1月12日);年平均日照时数1874.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28.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7%;年均无霜期306天。

梅县区境内溪涧多,水系分散较大的河流有43条。梅江是梅县区主要河道,由兴宁县流人县境经畲江、水车、梅南、长沙、梅江、程江、西郊、梅城、东郊、西阳、白宫丙村、雁洋、松北、松口镇、松南、松东等17个乡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条其中一级支流9条,即古屋水(龙岗水)、荷泗水、程江、周溪水、白宫水、石窟河、三乡水、隆文水、松源河;二级支流3条即南口水、龙虎水,高思水;流域面积10-1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有30条,直接汇人梅江的有成江水、松林水、小桑水、大窝水、罗衣水,大密水、小密水、大沙水、古田水、龙坑水、咀头水、长教水、雁洋水梓山水、砾头水、界溪水、蓬辣水共17条。全区各河流均直接或间接汇人梅江构成树状水系。

梅县区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大理石、铁、钨、铅、锑、铜,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锰、铁、稀土等,有储量小种类多的特点,多数已有开采。

梅县区主要河流有 梅江河、 石窟河、程江河和 松源河,梅江为主干流(母亲河),流经该区境内约75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90多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0万千瓦,占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40.13万千瓦的75%。

梅县区境内的植物资源主要有水生植物类:莲子、马荠、禾笋、水浮莲、红萍等;竹类:毛竹(苗竹)、青皮竹、绿竹、黄竹、粉竹等共13种;乔木:松树、杉树、樟树、荷树、楠树、桉树等共30种;灌木:布惊、石攀、胡枝子、鱼栅子、当梨(山稔子)、芙蓉;草类:仙人草、菖蒲、香茅、仙人掌,黏人草等共10种;观赏植物类:杜鹃(有红、紫、黄色)、玫瑰、石榴、菊花(有黄、白、红)、梅花、扶桑(大红花)、杏花等共87种;淀粉类:马甲头、黄狗蕨、土茯苓(硬饭头)、马蹄蕨、石柯等共11种;油料类:山苍子、白背叶子、牛百枫子、山桂子、樟树子等共12种;纤维类:芒秆、木芙蓉麻,山黄麻、波罗麻、磨盘草,葛藤、对叶榕、山野藤;果类:酸枣、棠梨、毛桃、山楂、当梨子、酸早禾、毕久子、金樱子、酸梅、猕猴桃、员子等;野生中草药类:巴戟天、天门冬、茯神、淮山、防杞、板兰根、射干、百部等共50种。

梅县区境内主要动物资源有兽类:野牛、野猪、黄獠、苏门羚(山羊)、大灵猫(五段子)、小灵猫(小段子)、熊豹、金钱豹、虎、猴、猫、狸、狐狸、野兔步(布)狗、豪猪、田螺狗、黄鼠狼、松鼠等;禽类:喜鹊(鸦鹊)、山鹊、五色雀、斑鸠、矢鸡、莺、燕、画眉、麻雀、杜鹃、鹧鸪、百舌、百劳、野鸽、白头翁、竹鸡、啄木鸟、翡翠(青翠)、老鹰(鹞婆)、角鹞、鸲鹆(八角)、乌鸦、鸬鹚、白鹤、白鹇、雁、蝙蝠、猫头鹰等;鱼类:赤眼鳟、河鲶、花鲭、、鳗鲡、班鳢、黄鳝、泥鳅、大剌鳅、麦穗鱼、猪麻锯、虎鱼、斑鱼、白鳝、石坚、米虾等;两栖爬行类:田螺、环棱螺、椎实螺、萝卜螺、无齿蚌、河蚬淡水壳菜、螃蟹、石蟹、鳖鱼、金钱龟、青蛙、蛤蟆、石乱、蝎子、穿山甲、蚂蟥、金环蛇、银环蛇、饭杓蛇、南蛇、草花蛇、三线蛇、泥蛇、水蛇、青竹蛇;虫类:蝴蝶、蜻蜓、蚯蚓、蝉、蟋蟀、蜘蛛、螳螂、蜗牛、壁虎、金龟子、蜈蚣、蝇、跳蚤、臭虫、蚂蚁、稻飞虱、纵卷叶螟、叶蝉、红蜘蛛、红铃虫、蚜虫、菜青虫、介壳虫、瓢虫等。

2018年,梅县区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率为5.9‰,自然增长率为6.1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16296人,同比增长0.48%;其中,城镇人口287197人,农村人口329099人。全区常住人口54.36万人。

梅州市梅县区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语的汉族,占总人口的99.93%以上,此外,还居住有 壮、满、回、蒙古、苗、畲等14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均因工作或婚姻关系来梅县区定居的。固定的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 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 瑶族、白族、土家族、 哈尼族、 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多个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18年,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190.9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4亿元,增长5.0%,拉动GDP增长 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66亿元,增长1.2%,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55.57亿元,增长2.7%,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7.92亿元,下降0.1%,拉动GDP增长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8:35.4:40.8。全区人均GDP为35141元,比增1.3%。

2018年,梅县区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6.38亿元,同比下降16.98 %。税收收入完成31.08亿元,同比下降8.08%;其中,国税税收15.2亿元,下降14.7%;地税税收15.89亿元,下降0.72%。

2018年末,梅县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1.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1.4%。

2018年,梅县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30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34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3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9%,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646人。

2018年,梅县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0.7%。其中,项目投资下降12.7%,在项目投资中,工业投资下降18%,工业技改下降6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167.1%;第二产业下降18%;第三产业增长3.2%。

2018年,梅县区77家房地产企业完成开发投资56.93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住宅投资35.3亿元,同比增长13.8%。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75.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 %,商品房销售额完成52.24亿元,同比下降36.9%;商品房施工面积536.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9%;竣工面积11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8.2%。

2018年,梅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84元,同比增长8.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89元,同比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35元,同比增长7.9% 。

2018年,梅县区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72.62亿元,比增4.9%;其中,农业产值56.07亿元,比增5.4%;林业产值0.94亿元,比增3.9%;牧业产值11.6亿元,比增2.2%;渔业产值3亿元,比增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1亿元,比增12.2%。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5.84亿元,比增5%。

2018年,梅县区粮食产量16.78万吨,同比减少0.9%;其中水稻产量15.64万吨,同比减少1.1%。经济作物产量中,花生同比增长0.1%,烤烟同比减少7.5%,蔬菜同比增长2.3%,甘蔗持平增长。

2018年,梅县区水果总产量68.1万吨,同比增长5.7%;其中,柚子产量49.1万吨,同比增长7.2%。

2018年,梅县区生猪饲养量52.38万头,同比增长2.2%;猪肉产量2.56万吨,同比增长0.7%;水产品产量2.92万吨,同比增长4.3%;三鸟饲养量1228.4万只,同比减少4.6%。

2018年,梅县区完成造林更新3.72万亩(其中碳汇林1.54万亩、社会造林2.18万亩),完成景观林带建设约15公里,完成森林抚育约15万亩;森林覆盖率75.2%,城区绿化覆盖率42.46%。

2018年,梅县区101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3.73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0.24亿元,同比增长1.6%。畲江工业园区3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8.05亿元,同比下降23.5%。

2018年,梅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产值14224万元,同比增长20.5%;集体企业产值5929万元,同比下降12.7%;股份合作企业产值10835万元,同比增长19.5%;股份制企业产值1146433万元,同比增长1.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250427万元,同比下降12.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9494万元,同比下降10.7%。

2018年,梅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七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17.06亿元,持平增长。产值分类具体如下:电力生产业完成产值349864万元,同比增长11.5%;电子产品业完成产值281932万元,同比增长19.1%;机械制造业完成产值187078万元,同比下降13.9%;医药化工业完成产值53867万元,同比增长13%;工艺美术品业完成产值62305万元,同比下降61.3%;建材业完成产值208817万元,同比增长22.2%;矿产品业完成产值26722万元,同比增长14.7%。

2018年,梅县区用电量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1%;工业用电12.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10.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1%。

2018年,梅县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3亿元,同比下降6.4%。全区50家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总产值31.09亿元,同比增长22.7%。

2018年,梅县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7亿元,同比增长2.8%。

2018年,梅县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8890万元,同比增长110.5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826万元,同比增长3.45%;通信业务总量171064万元,同比增长121.05%。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4.7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06万户,互联网用户42.19万户。

2018年,梅县区旅游接待共1978万人次,同比增长10.2 %;实现旅游总收入163.8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1393万人次,同比增长5.3%。年末全区共有5家星级酒店(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共有4个A级景区(其中5A级1个、4A级2个、3A级1个)。

2018年,梅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8.8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14家限上批发业完成1659.3万元,下降65.9%;48家限上零售业完成351370万元,下降6.3%;20家限上住宿业完成15836.1万元,下降18.5%;8家限上餐饮业完成8627.5万元,增长6.3%。

2018年,梅县区按城乡分,城镇完成122.06亿元,比增3.7%;农村完成36.74亿元,比增6.9%。按行业类型分,批发和零售业完成137.95亿元,比增4.5%;住宿和餐饮业完成20.85亿元,比增4.2 %。

2018年,梅县区新签外商投资项目(已批准)372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0474万美元,同比增长318%。实际利用外资1243万美元,同比增长17%。

2018年,梅县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33941万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出口总额26575万美元,同比增长24%;进口总额7366万美元,同比下降16%。

2018年末,梅县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06.01亿元,同比增长19.57%;贷款余额155.18亿元,同比增长31.89%;银行业存贷比为50.7%。

2018年,梅县区中保财产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5341.2万元,同比增长16%;赔款金额2090.1万元,同比增长0.6%。梅县区中保人寿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4931.5万元,同比增长1.8%;赔款金额856.8万元,同比下降7.4%。

2018年,梅县区交通运输能力如下:

指标名称 总 量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量 442万人 6.25%
旅客周转量 57401万人公里 6.13%
货物运输量 2027万吨 5.68%
货物周转量 364879万吨公里 5.69%

铁路: 广梅汕铁路、 梅坎铁路。

高铁:在梅县区南口镇设 梅州西站,有 梅汕高铁、杭广高铁、 广梅高铁、 梅惠高铁。

公路:G 205国道、G 206国道。S333省道、S223省道、S224省道等。

高速公路: 梅河高速公路、 汕梅高速公路、 梅州西环高速公路、 梅大高速公路、 梅州东环高速公路、 梅平高速公路。

航运:梅江可常年通航。

航空:梅州客都机场(市政府拟将梅州市区的飞机场搬迁至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

2018年,梅县区专利申请量592件(其中发明专利87件,实用新型专利367件,外观设计专利138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2.76%;专利授权量397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257件,外观设计专利127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3.22%。年末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567人,人数持平去年。其中,高级职称981人,同比增长1.6%;中级职称3880人,同比增长0.2%;初级职称2706人,同比减少0.8%。

2018年,梅县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2501人,在校学生7996人,毕业生2795人;普通初中招生5227人,在校学生15086人,毕业生4672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633人,在校学生2370人,毕业生715人;普通小学招生9052人,在校学生45294人,毕业生611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792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350人。小学人口入学率100%,初中人口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8%,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8.02%,大学录取率84.31%。

2018年,梅县区共有电影放映单位4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完成下乡演出100多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260场。木偶传习所参赛作品《封箱》在“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中获得非职业组作品金奖、创作金奖、表演金奖三项金奖;山歌剧《春闹》唯一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剧目。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8个,公共图书馆2个,年末图书馆藏书达32.58万册。全区电视卫星接收站8座,有线电视广播站19个,数字电视用户9.9万户。全区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截至2018年末,梅县区414个医疗卫生事业机构拥有床位195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947人,其中医生 1105人,护师(士) 1264人,药剂人员264人。其中镇级卫生院共18间,拥有病床位 508张。粤东医院升级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区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二甲”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正在加快创建“二甲”工作。

2018年,梅县区梅县区华侨中学女子足球队荣获2018年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高中、中职)组冠军;梅县区高级中学队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东南赛区亚军;梅县区男子荣获2018年梅州市“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初中组亚军;业余体校01、02年龄组女子足球队获得“省长杯”冠军;07年龄组女子足球队获得梅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冠军;业余体校分别向省、市体校及富力足球学校合计输送19名运动员。

2018年,梅县区7家民办养老院拥有床位735张,入院人数215人;20家敬老院拥有床位720张,入院人数317人。城镇、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分别从每月460元、210元提高到505元、23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每人每月820元;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水平从每人每月 1450 元提高到1560 元、分散供养水平从每人每月 880 元提高到 950 元。城乡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基本医疗救助比例达到 8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基本医疗救助比例达到80%以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1800元提高至189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至2520元。城乡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有66092人,合计资金11980.38万元。

2018年,梅县区有8.07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4.1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有5.58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有5.1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有5.1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有47.7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有21.1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年社保费征收14.84亿元,完成全年任务7.27亿元的127%。

2018年,梅县区环保审批建设项目77宗,环保投资1.7亿元。全区有环境监测站1个,生活污水处理厂4座,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日。全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7.5%;地表水水质稳中向好,饮用和备用水源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达标率100%;城区环境噪声基本符合城市噪声质量标准。

梅县区 民间歌谣是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练爽口、形式活泼、用词和谐、韵律响亮,具有一定音乐美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它的句式自由,结构奇特,常用比喻手法,声调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语言平白、口语化、顺口成章。梅县区民间歌谣来源于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休闲娱乐中所看所思所悟,吸取诗歌精华用平白上口的口语表达。梅县区民间歌谣题材广泛、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有鲜明的客家地方特色,生活气息强,朴实自然,轻松活泼,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儿童情趣,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如劝人读书的“蟾蜍螺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嘲讽人的“伯劳子,喙哇哇,有喙话别人,么喙话自家”;还有像《月光光》、《排排坐》、《转妹家》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代代相传,影响深远,经常被学校、文艺团体搬上舞台。梅县区民间歌谣有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群众情趣陶冶,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对了解梅县区风土人情有一定的帮助。目前出版有关书刊有《梅水风光》、《梅县区客家方言志》、《客家文学史》、《客家方言》、《梅县区风采集》。

新屋进火

房子砌好后,主人就要搬进新房里去住,俗称搬新屋。按照客家人传统习俗,乔迁新居最讲究的是进火。进火之日,是要择定吉日良辰的。客家人进火的时候十分讲究兆头,所以,进火的时辰也很有讲究,一般都选择在晚上,时辰太早,路上来往的人多,怕碰到不吉利的事情,怕别人说不吉利的话。进火前,除了锅碗飘盆,其它的东西都可以提早搬过去。进火的时候,做饭的锅里要放米,炒菜的锅里要放上肉和鱼,还要从原来的家中生个火带进新家,再要买一对烛,买三支香,还有一叠纸。主人要用木炭在火盆里烧一炉火,用红线捆三把柴,到了进火的时辰,男主人要端起火先进去,女主人拿着柴和装着米的锅头随后,男主人把火放入新屋的火炉后,女主人立即将准备好的木柴(称火财)放在炭火上,让木柴燃起来,叫做进火添柴(财),接着就鸣放鞭炮,这些礼俗做完后,再搬其它物件进屋。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改称汉剧。它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 齐王求将》,现代剧目《 一袋麦种》。

梅县区话属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中国七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之一。客家先民原是居住在中原一带的汉族。自西晋末年始,辗转南徙,大部分定居于闽粤赣三角地带。因地处偏僻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加上 客家人具有强烈的 客家文化意识,基本上保存了固有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人,以居住在广东境内的为多。广东境内又以原嘉应州所属各县最为集中。而梅县区为嘉应州治所在地,历来是嘉应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梅县区话成为客家方言的代表。

中国传统古村落

茶山村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茶山村(首秕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梅县区水车镇西面,县道荷水畲公路贯通全村。村内原有一颗古油茶树,故而得名“茶山村”。该村落源于明代初期,逐渐兴盛,清末达到鼎盛期,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其中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有500多年历史,村中有三百多年历史建筑三座(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二百年以上历史建筑五座(畅云楼、德崇楼、司马第、培元楼、承庆楼),其余大部分历史建筑均在百年以上。

桥溪村始称叩头溪;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明朝万历年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互结秦晋之好,繁衍生息。该村于2002年用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该村对研究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华侨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 (5张)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代表性的有坐落在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富良美村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还有,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华又庐”位于梅县区南口镇,是梅县区最大的客家民居。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龙画风,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

万秋楼

万秋楼位于梅县区新城办事处富贵居委夏屋,建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是世代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夏先生所建,夏先生名以澄,字万秋。当时,夏万秋重生在马来西亚聘请一名专家找到大贮量锡矿而发家后,为荣宗耀祖,在祖家建屋取名万秋楼。该楼是由厚实的墙体和百余根直径1.2尺,长有丈余的花岗石圆柱作骨架,石柱的底座和顶端配有花卉或各种浮雕图案,衬托着用石米批荡的墙体,使整座建筑浑然一体,庄严典雅。楼内的大门,小门,光窗及主楼的骑楼,走廊都设铁拉闸防护,天井上空更有“防盗网”的设施。万秋楼因夏先生无后代在家,一直处于空置状态。

人境庐

人境庐在梅州市区(梅城)东3公里的杨桃墩小溪边。建于清德宗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别墅。因他有诗集《人境庐诗草》而得名。建庐前三年,他任驻日参赞时结识的日本书法家成獭温为他写了“人境庐”三字门匾,字体苍劲有力,深蓝色,衬以赭红底色,典雅庄重。

千佛塔

千佛塔在广东梅州市区(梅城)东山岭上。由生铁铸成,上有千佛浮雕,故名。南汉大宝八年(公元965年)铸造。与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铁塔同为南汉时遗物。塔七层,高约7米,第一层铸有建塔的纪年铭文,上有琉璃瓦亭覆盖,塔旁有清末诗人黄遵宪的南汉修慧寺千佛塔诗等碑刻。山后有红色岩系形成的大东岩、油岩等岩洞。

鳄骨潭

鳄骨潭在广东梅州市区(梅城)东南约15公里的郑均峡内。梅江东流至此,两山矗立,河身变狭,水流湍急,中有深潭。相传宋通判陈尧佐戳鳄鱼后,曾弃骨于此,故名。在潭侧石壁上有巨大的“鳄骨潭”三字石刻。北岸有观澜亭可俯瞰深渊。

松口元魁塔

松口元魁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1629年竣工,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石窗,位于距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四公里处的梅江下游北岸,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主持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此塔为楼阁式八角形塔,共7层,高40余米。塔底正门有李二何亲撰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光。”

阴那山风景名胜区

阴那山位于梅县区雁洋镇,其东南为大埔县英雅镇。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300余里,蜿蜒起伏。由梅雁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阴那山旅游区,于2000年10月开业,从雁洋南福村开始,一条长达9.9公里的水泥公路绕着层层山峦,峰回路转数十旋,一直延伸至阴那山。风景区范围6.6平方公里。山顶五峰并列,海拔均超千米,故有"白云深处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说。阴那山突起于梅江平原之上,山势雄奇,峰峦叠翠,冬季山顶有积雪。具有“神山、群峰、奇石、翠瀑、浮云”的特色。阴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

灵光寺

灵光寺 本名圣寿寺,位于梅县区城东镇南部阴那山半山海拔约500米处。相传在唐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他死后人们在此建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现存殿堂为明清及以后建筑。灵光寺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罗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殿中央有螺旋形斗八藻井,俗称波罗顶。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

王寿山

王寿山位于梅县区 桃尧镇黄沙村境内,离梅州市区70多公里,屹立于广东省交界处,海拔1148米,是梅县区第二高山。该山连绵20平方公里,由多座山峰连结而成,素有“九峰十八景”的美誉。主要的旅游景点有螳螂挂壁、棋盘石、笠麻栋、和尚拜烛。

叶剑英纪念园

叶剑英纪念园位于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规划占地面积482亩,分为纪念景区、人文秀区、生态林区和旅游休闲服务区。纪念景区中,以“少怀壮志”、“泉井情深”、“力挽狂澜”、“翰墨飘香”、“百战归来”五大主题组织序列;人文秀区以叶剑英故居、叶家宗祠为核心,展示叶剑英出生和成长的环境;生态林区中结合山道布置“叶道英亭”、“心系赤子”石刻等,充满诗情画意;旅游休闲服务区内设置模拟军事训练基地、农家乐园、植物园和客家风情街,供游人休闲及购物。

叶剑英

叶剑英,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生于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堡。 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 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后,曾通电反蒋,随即奔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同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南昌起义做了重要工作。随后又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起义队伍副总指挥。1928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等职,参与指挥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役。

罗芳伯

罗芳伯(1738年—1795年),原名芳柏,梅州人称为罗大哥,今梅县区石扇西南村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出生于耕读之家。少年时“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尝于学书习剑之余佐治耕牧,遇事勤奋,乡里称之”,“成年后,由于业儒不就,又不甘老死乡曲。

饶宗颐

饶宗颐(1917-2018),祖籍梅县区,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及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

梅县区先后荣获中国金柚之乡、全国水果百强县、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歌艺术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并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梅县区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