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坊镇

刁坊镇 刁坊 刁坊镇地理环境 刁坊镇历史沿革 刁坊镇文物古迹 刁坊镇历史名人 刁坊镇人口民族 刁坊镇社会事业 刁坊镇经济发展 刁坊镇交通运输 刁坊镇基础设施 刁坊镇科教文卫 刁坊镇特色产品 刁坊镇名字来由


刁坊镇隶属于 广东省 梅州市 兴宁市,位于兴宁市东南部,距兴城7.5公里。 宁江穿过刁坊腹地,把其分为东西两片。东邻坭陂,西接福兴,南连五华县 转水、 水寨两镇,北靠 宁新。地处东经115°44′,北纬24°5′。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公里,总面积67.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28518亩,其中水旱田17487亩。圩镇紧靠宁江,居于中心,集散方便。 现总人口24552人(2017年)。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面属丘陵山岭,山脉走向以西向南倾斜。靠近 宁江两岸,地势稍低,土地肥沃。 刁坊镇位置刁坊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光照充足,气温较高,雨量丰富,植物生长条件优越,一年三熟,四季宜耕。主要灾害性气候是:二、三月低温阴雨和倒春寒或春旱,五、六月间的龙舟水,九月末至十月上、中旬出现的寒露风,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详情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刁坊镇所有乡中心区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刁坊镇介绍

刁坊镇隶属于 广东省 梅州市 兴宁市,位于兴宁市东南部,距兴城7.5公里。 宁江穿过刁坊腹地,把其分为东西两片。东邻坭陂,西接福兴,南连五华县 转水、 水寨两镇,北靠 宁新。地处东经115°44′,北纬24°5′。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公里,总面积67.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28518亩,其中水旱田17487亩。圩镇紧靠宁江,居于中心,集散方便。 现总人口24552人(2017年)。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面属丘陵山岭,山脉走向以西向南倾斜。靠近 宁江两岸,地势稍低,土地肥沃。 刁坊镇位置

刁坊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光照充足,气温较高,雨量丰富,植物生长条件优越,一年三熟,四季宜耕。主要灾害性气候是:二、三月低温阴雨和倒春寒或春旱,五、六月间的龙舟水,九月末至十月上、中旬出现的寒露风,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宁江自西北向东南顺流而下,穿过镇内八个村;城东灌沟和东沟流经大桥片的七个村;西沟和万米截洪沟以西向东连接宁江。

刁坊山区六个村和部份靠近山麓的村是花岗岩赤红土壤,平原主要紫色土壤,丘陵下部坡度平缓,大部份被开垦种植 花生、 黄豆、 木薯、 梅州金柚等经济作物,也有部份经水改后逐步变为泥肉田,坡脚及谷地则被开垦为水稻田,在地势平缓沿河的地区经水改后,逐渐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泥水稻田。

刁坊镇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初步勘查有 铀矿、 铁矿、钴钞等,主要分布在贵峰、黄沙、长段等村。

刁坊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公元1368—1644年)就有厢村和厢保区划。

民国时(公元1922年)建刁坊区,区名亦由刁坊圩而得,先后与城镇、坭陂、大桥分合,疆域几经扩大和缩小,区名亦随之多次变换。区署先后设在刁坊区当铺、兴宁河唇街、东岳宫的竹莲庵、坭陂圩镇、廖鸣欧新屋,终至刁坊圩当铺,后经扩建发展沿用到现在。

建国初,刁坊属坭陂区。1951年10月,刁坊独立成为兴宁县第十四区,有12个乡。1978年,分为刁坊、大桥两个公社,共25个大队。1983年11月,刁坊公社、大桥公社合并成立刁坊区公所。1984年4月,恢复乡村建制,全区16个乡,43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圩镇。1987年1月6日,刁坊区公所更名为刁坊镇人民政府,辖25个村委会和一个圩镇居委会。2004年11月,调整乡镇区域,将向阳、墨池两村并入 福兴街道;12月,撤桐坪村并入郑江村,行政村撤并后,辖22个村和1个居委会。

平安寺坐落在兴宁市刁坊镇联新村与五华县 水寨镇大沙村交接处的分水凹。此地群山环抱,层峦迭翠,素有“来者平安,拜者吉昌”之美誉。

平安寺始建于明朝 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平安寺曾因历史原因一度被毁,后于原址复建。大雄宝殿于2001年十二月初四日奠基,使得平安寺由原来占地200多平方米扩展到20000多平方米。分老址、新区二部分。老址相传是风水结地,放有三宝佛像,是平安寺最早古迹;新区建在名山风水宝地。投资1000多万元,整体规划,平地、筑围墙、建大殿,钟楼、鼓楼、客堂、山门、走廊等设施日趋完善,现正在兴建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

李振

李振将军,1900年生于兴宁刁坊刁潭蚌形李屋,家境贫寒,父母早逝。自幼跟随兄嫂,辛苦劳作。早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历任班长、排长。他爱兵如子,勇敢善战,名声渐起,1929年便被提为连长。后来他结识了新陂同乡李震球师长,李师长早已对李振有所耳闻,非常赏识他,栽培他当了营长。1931年李振带领的部队进驻江西赣州,又得到军长余汉谋的视重,成为主力团的团长。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李振率部队战斗在抗日最前线,英勇顽强,敌胆闻丧,官升为副 师长,后升为副军长、 军长。抗战结束后,任十八兵团司令。1949年李振率部在 成都起义,为西南地区和平解放立下功劳。起义后,中央军委委任他为川东军区副司令员,后来担任四川省副 省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直至退休。1989年,李振将军病逝,党和人民给予他高度评价,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刁坊镇人口全是操 客家语系的汉族。建国前的1947年,改名为宁江乡,总户数5415户,总人口24366人。建国后,人口增长迅速。据2005年末年报统计,总户数9378户,总人口39698人,其中农业人口36588人,占92%。24552人(2017年)。

刁坊镇在外的华侨、 港澳台同胞约有5000多人。华侨主要分布在 泰国、印尼、 越南、 新加坡、 马来西亚、 美国、 法国、 加拿大等国家。他们向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捐资建校、修筑道路桥梁、为各项公益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

电信:解放前没有通讯设备。随着时代前进,科学的发展,成立了刁坊电信支局,现有主机房一座,3个接入网接入机房,圩镇、乡村有电话7013户,宽带网240户。

文化教育:刁坊文化教育事业向来比较发达,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早在清朝时期,刁坊第一间官培小学在圩镇创办,从此各乡村也纷纷创办新学,至1943年,有中小学23间,中小学生2200人,其中中学一间,约有学生300人。建国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至2005年,全镇共有中小学校19间,人数增至4030人,其中中学一间,完小18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以上,现有中小学教师413人,另有幼儿园(含学前班)18班,幼儿教师18人,在学儿童168人。这些学校为“四化”建设培育了很多人才。

建国前,刁坊文化事业有一定的基础。建国后,文化设施逐步增加,建有镇办影剧院、文化站、卡拉OK歌舞厅。省政府拨给镇文化站价值7万元的文化建设器材,充分发挥其功能。《刁坊文艺》刊物年年出版,为培育文化艺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园地,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2个村都办有文化室、老年活动中心。

科技:建国前,科技事业较为落后,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几乎是空白。建国后,科技事业发展较快,镇内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林业站、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科普协会等组织。

卫生:建国前,刁坊卫生医疗事业比较落后,只不过有一些民间医生,私人诊所和药铺。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现有卫生院一间,医务人员71人,分设在农村的医疗站10个,基本医疗设备齐全,各村个体办的医疗站34个,共40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设施齐全,能够治疗常见疾病,保证手术质量,农村人口参加合作医疗保障的人数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体育事业:建国后,体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各学校基本设有中小型足球场和篮球场等体育设施。

广播电视:建国前,有线广播电视是空白。现有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网逐步形成扩大,至2005年止,已发展有线电视2250户。

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14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726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5367万元,农业总产值11893万元;财政预算内收入71.3万元,比预算增长50%;农村年人均收入4043元,上一年增长2.04%;乡镇企业总产值218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6.3%;增加值6570万元,比增5.6%;上交国家税金439万元,比增6.8%;实现利润1867万元,比增5%。为我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2592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862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6135万元,农业总产值12488万元;财政预算内收入60.87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4210元,比增4.13%。粮食种植面积56490亩,总产19334吨;蔬菜种植面积11488亩,总产13500吨;水果种植面积974亩,总产1732吨;水产养殖面积2635亩,总产量918吨;种桑250亩,产蚕茧10吨。

建国前,刁坊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当时水利设施较差,自然灾害频繁,耕作技术粗糙,肥料农药缺乏,农业生产很不稳定,宁江两岸农田经常失收。人们长年累月以耕织为活,从未得到温饱。建国后,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很大成效,在全镇范围有了一江(宁江)三沟(东沟、西沟、万米截洪沟)五库(长段、坪塘、九秦坑、芋坑、打石坑水库),基本上解决了洪涝旱患。耕种的科学水平不断提高,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均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正逐步走上小康之路。

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投入10多万元用于以排水沟清淤、河流疏浚、整修田间生产路、修建桥涵闸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20多万元完成“三面光”工程16000米,清障8500米。全面落实种粮直补政策,补助粮农资金180多万元。做好低保扩面工作,全年扩保290户。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帮助农民建设沼气池41个。积极开展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全年培训学员200多人。

建国前,刁坊有织布、草席、爆石、砖瓦窑厂、小五金、木、铁器等传统手工业,其中,织布业较旺,是老百姓从事的主要副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建国后,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全镇工业发展迅速,到2005年统计,全镇企业有粤兴公司、三金电站、宁江造纸厂、光威造纸厂、齐昌工艺厂、大桥布厂、大桥工艺厂、陶瓷厂、五金工艺厂、刁坊布厂、农械厂、金穗酒厂、皇朝家私厂、兴飞染织厂、罗坝工艺厂、顺德家具厂等。

解放前,交通条件较差。解放后,开通了兴城至刁坊的兴刁公路,从此,刁坊镇告别了没有公路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先后修筑了刁坭公路、 广梅汕铁路、兴将公路、 梅河高速公路、国防公路,加上铺至各村的水泥硬底化村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1973年兴建的横跨宁江东西两岸的刁坊桥,现因年久失修变成危桥,在刁坊镇党委政府的筹划下,2005年12月19日开始动工兴建新的刁坊大桥,预计2006年6月可以建成通车,这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筹资60多万元,于2007年8月建成楼高三层、建筑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的刁坊卫生院红十字爱婴楼,大大改善了我镇的卫生环境。二是投入50多万元,全面清淤清障辖内万米泄洪沟、清理西沟堤、疏通东沟金银村段笃陂涵管,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对长段、长征、红光、三潭等村委会办公楼进行楼房化建设,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四是对新建、 黄沙村卫生医疗服务站址楼房化,方便山区群众。五是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对 建兴村至宁新街道办事处洋里村、瑶岗村楣杆下至 刁潭村道路进行水泥硬底化建设,完善村村通地方公路网络,方便群众出行。六是投入30多万元对圩镇街道及连接圩镇到兴南大道的兴将公路安装160多盏路灯,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各项公共设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圩镇环境,使刁坊圩镇成为环境优美、 宜业宜居的小城镇。

筹资对东沟堤宁新横湖至笃陂6.94公里长路段及横江岭村1000米、金银村700米、刁潭村600米长村道进行水泥硬底化,方面群众出行。投入40多万元,实施改造圩镇老街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圩镇良好形象,努力创建“干净、绿化、明亮、畅通、优美”的新刁坊。

投入80多万元建成计划生育服务大楼,进一步提高计生服务水平。全年开展以落实“四术”措施为主的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2次,落实“四术”措施465例,其中,放环332例,结扎118例,人流引产15例;出生427人,自然增长率3.87‰,完成了年度计划生育控制指标。分别被 梅州、 兴宁两级市委、市政府授予“2008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组织人力出版《刁坊文艺》刊物,《刁坊春秋》一书的编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积极发动乡贤,在全市乡镇卫生院系统中率先引进彩超B超一台。引资30万建成郑江小学“庆平园”教学楼,投入了100多万元新建中心小学一栋教学楼,在市会展中心隆重举办第24个教师节表彰暨建设教育强镇动员大会。中小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中考成绩再获丰收,高分层次人数大幅上升:其中700分以上成绩有14人,631分以上好成绩达92人,中考优秀率达20.3%。刁坊中学先后被评为“市文明学校”、“市先进学校”、“市党廉建设先进单位”等。

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广泛发动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动员1376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动员3234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和农民参保率双双超额完成任务。积极做好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的慰问解困工作,全年低保扩保290户,较好地保障了特困户的生活。落实种粮直补政策,实行公示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补助粮农资金180多万元。

瑶岗毛瓜、刁潭果蔗、黄沙嶂粬,早在建国前就远近闻名畅销各地。沙口陶器厂创建于公元1805年,已有200年的历史,品种多样,远销各地。竹器是刁坊现代工艺产品,花样多,质量好,远销东南亚各国,深受外商欢迎。

当提起刁坊圩镇,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说是“刁高铺”,亦称“刁岗铺”。据说,在明初就设有圩场,六百年前,此地有“刁、高”两姓居住,并设有店铺和染布坊一间,因此称“刁高铺”,又因客家语音“高”与“岗”谐音,故又称“刁岗铺”。后来高姓他迁,就把姓刁的“刁”字与染布坊的“坊”字合并为“刁坊”,因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周边

兴宁市刁坊镇戛村新建犊内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周边医疗

刁坊镇卫生院 地址:梅州市兴宁市刁坊镇圩镇正街18号
梅州市兴宁市刁坊镇圩镇正街18号

周边收费站

兴宁西收费站(G25长深高速出口)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周边乡镇

刁坊镇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