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

紫金县 紫金 紫金县建置沿革 紫金县行政区划 紫金县地理环境 紫金县自然资源 紫金县人口 紫金县交通运输 紫金县经济 紫金县社会事业 紫金县历史文化 紫金县风景名胜


紫金县,隶属于广东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中部、 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介于东经114°40′-115°30′,北纬23°10′-23°45′之间。县境东西长8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全县总面积3627平方千米。 紫金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截至2018年,紫金县辖18个镇、273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4410个村民小组和109个居民小组(含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 县政府驻紫城镇。紫金县境,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秦汉后,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宋至明代成为汉族之一的客家人聚居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省延平府的永安县同名而改为紫金(因县城有紫金山而得名),相沿至今。紫金县内有省道惠水公路、河汕线紫河段、河汕线紫海段、华中线等公路。 县道有中埔、合宝、九乌等公路。...

详情

紫金县地名网_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资料简介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介绍

紫金县,隶属于广东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中部、 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介于东经114°40′-115°30′,北纬23°10′-23°45′之间。县境东西长8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全县总面积3627平方千米。 紫金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截至2018年,紫金县辖18个镇、273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4410个村民小组和109个居民小组(含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 县政府驻紫城镇。

紫金县境,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秦汉后,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宋至明代成为汉族之一的客家人聚居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省延平府的永安县同名而改为紫金(因县城有紫金山而得名),相沿至今。紫金县内有省道惠水公路、河汕线紫河段、河汕线紫海段、华中线等公路。 县道有中埔、合宝、九乌等公路。 紫金县有御临门温泉度假村、孙中山先祖入粤祖籍地、南母寺、紫金观等旅游景点。

2017年,紫金县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5.5%。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紫金县夜景 (3张)

春秋时,属 百越地。

战国,属 楚。

秦代,属 南海郡 博罗县、 龙川县地。

隋唐,为 归善县、 兴宁县地。

宋元,为归善县、 长乐县地。

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 惠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紫金县属广东省都督府。

民国三年(1914年),改 永安县为紫金县,属 潮循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紫金县隶属东江各属 行政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紫金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紫金县改属第二行政 督察区。同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 东江专区。

1952年,紫金县改属粤东行政区。

1956年,紫金县隶属 惠阳专区。

1959年,紫金县改属 汕头专区。

1963年,紫金县复属 惠阳地区。

1988年,紫金县改属 河源市。

2004年,紫金县村民委员会调整,撤并28个村委会。至年底,全县设2 紫金县 (3张) 0个镇,村民委员会273个24个居委会。

2005年,全县村民委员会进行第三次换届选举,至2005年11月完成,增设附城居委会。

2006年,经批准改名的有7个村(乌石上澄村、南岗村,水墩段布村,南岭镇彩头村,蓝塘博雅村,义容西平村、龙腾村)。

2008年,增设瓦溪社区居委会。

2009年7月,经省民政厅批准,紫城镇、附城镇、乌石镇合并设立紫城镇。

2013年,增设苏区社区居委会。

2014年5月20日,河源市江东新区挂牌成立,古竹镇、临江镇划归该区功能区。

2016年,全县设18个镇、273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4410个村民小组和109个居民小组(含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

截至2018年,紫金县辖18个镇、273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4410个村民小组和109个居民小组(含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 县政府驻紫城镇。

紫城镇 中坝镇 敬梓镇 水墩镇 龙窝镇 苏区镇
南岭镇 瓦溪镇 九和镇 蓝塘镇 凤安镇 好义镇
上义镇 古竹镇 义容镇 临江镇 柏埔镇 黄塘镇

紫金县位于 广东省东中部, 河源市东南部、 东江中游东岸。东接 五华县,西与 博罗县隔东江相望,西南与 惠州市 惠城区相接,南与 惠东县相邻,东南与 陆河、 海丰县毗邻,西北与 河源市 源城区相邻,北界 河源市 东源县。地理坐标:东经114°40′~115°30′,北纬23°10′~23°45′。全县境域东西长88.6公里、南北宽64公里,总面积3635.13平方公里(2010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面积)。 紫金县

紫金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面积304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4%(其中山地占79.9%,丘陵占4.1%),河谷、盆地、水域占16%。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面山峦重叠,地势较高;中部较低并向东西两翼倾斜,构成不大对称的马鞍形,归属不同流向的东江和韩江两条水系。全县平均海拔300米,紫金县城海拔为140.8米(县气象局旧址,县城长安大道西海拔高度)。

紫金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1733.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05.7小时,年平均雷暴日为88.9天。2016年平均气温21.5℃,年降水量2373.5毫米,比上年增加632.7毫米,年总日照时数1446.3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3%。

紫金县东部属 韩江水系,中、西部为 东江水系,占全县面积的77.1%。东江经龙川、东源、源城区流入紫金,从紫金县西部的临江、古竹两镇边沿流过,流入惠州市惠城区境,县境内河长54。

秋香江:东江一级支流,县内主要河流,位于紫金县中部。发源于紫城镇与龙窝镇、水墩镇交界的榴墩嶂。自东向西流经紫城、瓦溪、九和、蓝塘、凤安、好义、古竹7个镇,在古竹镇江口村汇入东江。干流长144千米,流域面积1669平方公里,其中紫金县境内1590.5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6%。

义容河(古称义容江,又名古竹水):东江一级支流,县内西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义容镇青溪田心村的大山崠(大岭牯),自东向西流经义容、古竹镇,在古竹镇潮沙村汇入东江。干流长46千米,流域面积40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

柏埔河(古称神江):东江一级支流,县内西北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紫城镇马天寨,自东向西流经紫城、黄塘、柏埔、临江4个镇,至临江镇澄岭村汇入东江。干流长60千米,流域面积44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2.3%。

康禾河(上游):东江一级支流,位于紫金县北部,发源于紫城镇鸡母山。县境内干流长26千米,流域面积135.5平方公里,河道落差大,为县内水电开发的重点河流。

中坝河(古称北琴江):韩江二级支流,位于紫金县东北部。发源于中坝镇与东源县鹿子嶂(雷公坪)。自西向东流经中坝、敬梓2个镇,至敬梓镇洋高村汇合水墩水,后流入五华县。县内干流长28千米,流域面积399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

洋头河(古称南琴江):韩江二级支流,紫金县东南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南岭武顿山(七星崠)。自东南向东北流经南岭、苏区、龙窝等3个镇,流至龙窝镇与五华县交界的七娘滩出县境。县内干流长43千米,流域面积41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

紫金县明清时期未进行过土壤普查,群众按照土性、土色对土壤进行鉴别和命名。命名的水稻土主要有:泥肉田、砂泥田、结泥田、浅脚砂质田、白膳结、黄泥田、湖洋田、油泥田、冷底田等,全县均有分布。

民国后期,紫金县首次进行土壤普查,将全县土壤分为9大类、34种。各种土壤类型的分布,详见1937年绘制的《广东紫金土壤图》(存于华南农业大学土化系)。

建国后,紫金县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1958年进行第一次土壤普查,将土壤分为5个土类。其中黄壤土占总面积3%,分布在南岭、黄花、九树一带海拔800米以上,坡度为35°~42°之间的高山峻岭上;红壤土占总面积的84%,分布在全县海拔100~600米,坡度在15°~35°之间丘陵地带;紫色土占总面积2%,分布在九和西南部,海拔3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石质土占总面积1%,分布在本县南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水稻土占总面积8%,分布在江河两岸,丘陵谷地及坑涧地段。

1981年9月至1983年9月,紫金县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将土壤分为7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115个土种。按其用途,分自然土(山地)、旱地土和水稻土三大类,合计面积497.2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1.4%。

紫金县过境水(东江河)客水总量共93.5亿立方米。自产水为31.76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6.35亿立方米,地表水为25.41亿立方米。全县每人拥有水量583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1985年统计,本节同)的2.16倍,全省平均水平的1.63倍。枯水年地表径流量16.34亿立方米,全县每人拥有水量3000立方米。

1949年紫金县实有耕地面积45.19万亩(约合3.013万公顷)。

1994年紫金县国土局土地详查统计,全县土地面积3621.24平方千米(36.21万公顷)。

2010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统计,全县土地面积3635.13平方公里(36.35万公顷)。

2016年全县林地面积29.2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0.41%;水域面积7768公顷,耕地3.25万公顷,园地10272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253公顷,交通用地3301公顷,未利用土地0.48万公顷。2016年年末,全县实有耕地总资源3.05万公顷,其中水田2.69万公顷。

紫金县主要野生动物有近100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豹、莽蛇、穿山甲、水濑等。

兽类:有 虎、人熊、 狗熊、鹿、猿、 猴、土伦、山羊等。还有 豹、 黄猄、羚羊、 野猪(山猪)、 豺、狼、狐、豪猪、 野兔,扪田野、果子狸(红尾狸、白鼻狸)、 黄鼠狼(臊豺子)、水濑、 穿山甲(连理)、家鼠、田鼠、 鼹鼠(田鼠子)、 天竺鼠、蝙蝠等。其中虎、熊、猿、鹿、猴、土伦等兽类,建国时已绝迹。黄猄、野猪、狐狸、野兔较常见。豹、穿山甲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禽类:有 画眉、八哥、老鹰、 游隼、燕子、百劳、杜鹃、 山雀、夜莺、 白头翁、鹊、屎缸鹊、乌鸦、赤扫、翠鸟、 麻雀、布谷、亚囊括等鸟较常见。 鹧鸪、鹌鹑、斑鸠、凫鸭、竹鸡、 秧鸡、米鸡(白面、花面米鸡)、 雉鸡、猫头鹰、 啄木鸟等,80年代后数量减少。白鹭、鹪鹩偶能见到。

鱼类:有包括 鳙鱼、鲢鱼、鲩鱼、 鲤鱼、鲫鱼、 鲮鱼、青鱼、锦鲤、 塘虱、泥鳅、黄鳝、 白鳝、沼虾、山虾、河蟹、 石蟹、田螺、 石螺、河蚌、河蚬、鰹鱼、红眼鱼、赤眼鱼、黄尾、竿鱼、 鳊鱼、小金鲫、鳜鱼、 斑鱼、猪姆鳝、爬岩鳅等;其中, 白鳝、青鱼、红眼鱼、赤眼鱼、黄尾等鱼种较少见。60年代中期起,江河中鱼类数量大为减少。

爬行类:有 金钱龟、黄竹龟、八卦龟、 大头龟、甲鱼等数量不多。 南蛇(蟒蛇)、 泥蛇、三索锦蛇、水赤链(游蛇)、 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 青竹蛇(竹叶青)、五步蛇(蕲蛇)、 白花蛇(蝮蛇)、壁蛇、甲木蛇(树蜥蜴)、狗姆蛇(石龙子)、草龙子(草蜥)等,较常见.

两栖类:有 蟾蜍、 青蛙(田鸡、虾蟆)、石蚧、青竹蚧、金钱蛙、棘蛙、 沼蛙、浮蛙、 雨蛙等。

环节动物:常见种类有 蚯蚓(地龙)、白线蚓、 山蛭(草蛙)、 水蛭(蚂蝗)等。

节肢动物:多足纲主要有 蜈蚣、 马陆(瓦虫子)、大马陆(山蛩虫)、 蛐蜒(草鞋虫)等;蛛形纲主要有圆网蜘蛛、 水蜘蛛、 壁钱、黑色绳虎、豹虎哥(杂纹绳虎)等;昆虫纲鞘翅目主要有 龙虱、 黄缘龙虱(水尿被)、 金龟子(幼虫俗称白地喷)、 蜣螂(俗称猪屎喷工)、 叩头虫(幼虫叫金针虫)等;鳞翅目主要有有 三化螟(钻心虫)、 二化螟、 玉米螟、 菜螟、大豆螟、稻纵卷叶螟等;半翅目主要有 桂花蝉、 红娘华(草鞋笪)、长刺猎春、淡角猎春、荔枝春象等;同翅目主要有 蚱蝉(知了)、 蟪蛄、 叶蝉(又名浮尘子,包括黑尾叶蝉、电光叶蝉、自翅叶蝉、青叶蝉等)、 稻飞虱(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等)、 梨木虱等;直翅目主要有 飞蝗、 土蝗、 竹蝗、 稻蝗(蚱蜢)、蔗蝗、 蟋蟀、 蝼蛄(土狗子)、 灶马(灶鸡子)等;膜翅目主要有野蜜蜂、 竹蜂(又称乌蜂、俗称乌罂公)、 胡蜂、果赢蜂(俗称燕凤子)、赤眼蜂、蚂蚁等;双翅日主要有 舍蝇、大头金蝇、菜潜叶蝇、稻潜叶蝇、 牛虻、蚊子、 稻瘿蚊、蠓虫等。此外还有 螳螂(俗称豹虎哥)、嫜螂(又叫蜚蠊)、蚁蛉(又叫蚁狮,俗称地牛牯)、蜻蜒、稻蓟马、白蚁等。

紫金县的林木以松、杉及白梨、赤梨、石斑、荷树、榇树、香樟、山苍树和竹为主。常见的有73科、233种。

松科:有 马尾松、湿地松、 黑松、火炬松等;柏科:有 侧柏、桧;罗汉松科:有 罗汉松、 竹柏;杉科:有 油杉、糠杉、 柳杉、落羽杉;南洋杉科:有 南洋杉;壳斗科:有 板栗、赤梨、 白梨、黄椎、红稠等;山茶科:有 荷树、茶、 山茶、 油茶、棱木等;樟科:有 檫树、樟树、 沉水樟、黄樟、 钓樟等;苏木科:有 格木、皂角、 羊蹄甲、紫荆、 洋紫荆等;蝶形花科:有 红豆、黄檀、 牛肋巴、 降香黄檀、南岭黄檀等;杜仲科:有 杜仲;苦木科:有 鸦胆子;楝科:有 苦楝、麻楝、 川楝、香椿、 臭椿等;槭树科:有 枫树、 三角枫、 青榨槭、 岭南槭;大戟科:有 乌臼、山乌臼、 油桐、石栗’、 余柑子等;玄参科:有 泡桐(沙桐冇);胡桃科:有 化香树、山核桃、 枫杨;榆科:有小叶榆、 朴树、粗叶榆、 山黄麻等;金缕牛科:有 马蹄荷;枇木科:有 桤木、香枇、光皮枇;五加科:有 鸭脚木、 通脱木;杨柳科:有 柳树、 毛白杨;桑科:有 细叶榕、牛奶子树、 桑、构、 楮等;漆树科:有 黄连木、 野漆、 芒果、 盐肤木;瑞香科:有 白木香;大风子科:有 柞木;木兰科:有 木兰、 木莲、 白玉兰、 含笑;杜鹃科:有 杜鹃、 羊角、 乌饭树等;芸香科:有 吴茱萸、山桔、 花椒、黄柏、 枸桔等;金缕梅科:有橙木、 枫香树、 檀木、秀花桂;金丝桃科:有黄牛木;桃金娘科: 白干层、红千层、 番石榴、大叶桉、 柠檬桉等;紫金牛科:有容花树、 紫金牛、 杜茎山、风筒子;杨梅科:有 杨梅;马鞭草科:有 黄荆、 牡荆;安息香科:有 安息香、 拟赤杨;鼠李科:有 枳棋、 滨枣、 熊柳;橄榄科:有 乌榄、 白榄;柿树科:有 柿树、 君迁子、 乌木;天料木科:有 天料木;清风藤科:有泥校;忍冬科:有 蝶花荚迷;茜草科:有 枝子、 满天星、 山石榴;紫威科:有 梓、 楸;紫草科:有复序厚壳树;番荔枝科:有细茎凡、 鹰爪;山龙眼科:有小叶山龙眼;无患子科:有 荔枝、 龙眼、油罗果;木棉科: 木棉;酢浆草科:有山杨桃;猕猴科:有 猕猴桃、 第伦桃、 山枇杷;杜英科:有 杜英、 猴欢喜;灰木科;有大叶灰木;木樨科:有 白腊树、 女贞、 木樨、 山指甲;八角枫科:有 八角枫;蓝果木科:有蓝果木;石榴科:有 石榴;荚竹桃科:有红花荚竹桃、黄花荚竹桃;水杨梅科:有 黄棉木;交让木科;有 牛耳枫;五列木科:有黄拔木;蔷薇科;有 石斑木、山楂、 山桃、枇杷、禾梨子等;肉豆蔻科:有风吹南;冬青科;有 冬青;梧桐科:有 梧桐、线木、沙罗木、假棉木;千屈菜科:有 大叶紫薇、小叶紫薇、泡沫花;粘木科:有 粘木;紫茉莉科:刺杜鹃;棕榈科:有 棕榈、蒲葵、 假槟榔、 棕竹;木麻黄科:有木麻黄;黄杨科:有 黄杨木;含羞草科:有 大叶相思、 台湾相思、 合欢;竹科:有 毛竹、描枝竹、 绿竹、泥竹、 苦竹等。

紫金县野生药用植物约有170多种,其中以 金银花(左转藤)、 巴戟(鸡肠风)、 土茯苓、淮山、 地黄、茅根、 水龙、了哥王等较丰富。较常见的有 金银花、地黄、 毛麝香(饼草)、巴戟、 山枝子、山丹、 山大颜、 鸡矢藤、白花蛇舌草、 虎刺等中草药植物。

紫金县草场主要有禾本科牧草,优势草种有纤毛鸭咀草、 野古草和 画眉草,其次为 一箭球、青香茅、 黄茅、裂麸草、 鹧鸪草、蜈蚣草、吊丝草、 雀稗和野茅草等;其它科牧草如豆科、莎草科、菊科、十字花科等科牧草仅占少数。此外,在村边、溪边、路边、田堂、和一些空旷地常见的牧草品种有狗牙根、白茅、马唐、甜根子草、臭根子草、鼠尾草、牛筋草、狗尾草、狼尾草、水蔗草、蟋蟀草、铺地粟、坨尾草、荩草、大叶芒、小叶芒和菅草等。

紫金县矿产资源丰富,其中 铁矿、 钨、 锡、 石灰石等矿,早在明朝时就已开采利用。 县国土资源局2016年上报的统计数据,全县22种矿种,主要矿点(矿区)60多处,其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产52种,优势矿种为铁、钨、锡、瓷土。

铁矿主要分布在义容宝山嶂、黄塘大林輋和义容官田等地。宝山磁铁矿,规模属中型,紫金县城有公路直通宝山矿区。全区分为宝山(即上窖)、下窖两个矿段,铁矿储量8000万余吨。宝山矿段铁矿储量1700余万吨,全铁含量35.47%~36%;2002年7月起,县政府引进广州天高公司对县矿冶总公司实行整体租赁经营。年生产能力铁矿石30万吨,生铁2万吨。2004年下窖村引进河源天鸥公司开采,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67亿元。2016年在产经营。

石灰岩主要产地有黄塘大林輋、古竹汤坑山、上义白水磜、义容宝山等地,计算储量为4.2亿吨。

瓷土分布在县境东部为多,储量丰富。苏区永光、黄布,中坝良庄,紫城新庄、黄花、榕林、士贵,水墩南山凹下,龙窝黄田,好义板子坝等地均有瓷土开采,或生产日用瓷,或向佛山、潮汕等地瓷厂出售原料。2016年全县经批准开采的瓷土场8个。规模较大的有中坝华鹏高岭土厂、苏区黄布万丰瓷土场。

2018年,紫金县户籍总人口(公安局年报数)为858010人,其中男性487892人,女性423663人。人口出生率(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统计数据)为15.41‰,自然增长率为10.01‰。

2018年,紫金县农业人口663570人,占全县户籍总人口的77%,非农业人口194440人,占23%。全县农村劳动力总资源近40万人。2018年,全县16个镇中,紫城镇170235人,龙窝镇85696人,5万至7万人的有蓝塘、义容2个镇,4万至5万人的有中坝、黄塘2个镇,3万至4万人的有敬梓、瓦溪、九和、柏埔4个镇,2万至3万人的有水墩、苏区、凤安、上义4个镇,不足2万人的有南岭、好义2个镇。

省道

惠水公路。原名为惠紫五公路,后称乌水公路,1988年改为现名。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省建设厅投资兴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竣工通车。起于惠阳县乌塘,止于兴宁县水口。途经本县好义、蓝塘、九和、县城、中坝、敬梓等10个乡、镇,县境内长108公里。

河汕线紫河段。起于林田合路口,止于河源市源城区,境内长55公里,于民国21年动工兴建,民国26年路基筑好。
  河汕线紫海段。紫海公路起于乌石三丫角,止于海丰县城。境内乌石三丫角至苏区柏子窝全长49公里。

华中线。原称中长公路,起于中坝水口,止于五华华城。

县道

县道有中埔、合宝、九乌3条公路。

中埔线。原称紫古公路,后称紫埔公路,1988年改为现名。起于紫河公路中洞口,止于河源埔前,全程65.6公里。

合宝线。起于青溪合水,止于宝山铁厂,全长7.5公里。1958年动工,当年建成通车。

九乌线。起于九和光巷,止于九树乌禽嶂,全长21公里。1958年动工,1960年8月建成通车。

高速公路

2016年,汕湛高速公路紫金连接线顺利建成,累计完成投资3.338亿元(2016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

2016年8月31日,汕湛高速揭博项目紫金西站正式开通。汕湛高速紫金西站位于紫金县瓦溪镇蓝坑村境内,紫金连接线在2014年底由一级公路改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2015年动工建设。紫金西站全站共设2个入口车道、5个出口车道,其中包括出入口ETC车道各一个。

2017年8月29日上午,河惠莞高速公路河源紫金至惠州惠阳段项目在紫金县蓝塘镇正式开工建设。紫惠高速公路项目全长77.4公里,为设计车速每小时100公里的双向六车道,项目计划2020年建成通车。届时,市民从紫金县驾车前往惠州市区可绕开省道120线,用时只需1小时。

2016年,紫金县地区生产总值128.5亿元,比2015年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1元(预计),比增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总收入分别为6.5亿元和9.99亿元,比增3.2%(按可比口径增长9.8%)和20.2%;外贸进出口总额7.5亿元,比增70.5%;三大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2.3∶36.2∶41.5调整为22.7∶34.8∶42.5。

2017年,紫金县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5.5%;农业总产值46亿元,比增4.5%;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增加值37亿元,分别比增4.4%和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亿元,比增9%;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比增7%;实际利用外资569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9.5亿元,分别比增13.8%和26.7%。

2016年,紫金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6亿元,比增 4.3 %。新增省级名牌产品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

2017年,紫金县粮食播种面积52万亩,总产18.97万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千亩以上水果、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17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62家、116家、44家,辐射带动农户9985户,户均增收5100元。创建特色种养专业镇3个,成功举办首届“紫金饮茶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企业7家,获评省级名特优新区域公用品牌5个、经营专用品牌15个、名牌产品9个。

2016年,紫金县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62.2亿元、增加值40亿元,分别比增7.1%和9.1%。

2017年,紫金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增加值37亿元,分别比增4.4%和4%;

2016年,紫金县全年接待游客2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1亿元,分别比增10.1 %和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比增 12%。年末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3.2亿元、贷款余额 67.2 亿元,分别比增 12.6 %和18.2 %。

2016年,紫金县举办招商活动9场(次),新洽谈项目43个、合同投资总额153亿元,新签约项目19个、合同投资总额6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 17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2017年,紫金县洽谈项目56个,准入项目23个,新签约项目9个、合同投资总额26亿元,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4个。

2017年,紫金县全年接待游客301.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03亿元,分别比增11%和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亿元,比增9%;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148亿元和74亿元,分别增长9.92%和9.94%,其中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1.7亿元、比增11.6%。

2017年,紫金县投入2.9亿元。新增省级规范化幼儿园9所。各类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高考本科上线率达31.81%。

2017年,紫金县实施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研究开发中心3个。成功承办市第1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县获奖项目51个。

2017年,紫金县“三馆一中心”完成选址,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扎实进行。5个镇文化站实现等级提升,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个。“百姓戏剧广场”入选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年完成公益演出活动192场。“红色苏区”美术作品展成功举办。蒲米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增擂茶制作技艺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

2017年,紫金县人民医院新院(首期)竣工,县第二人民医院动工建设,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完成主体工程,民营精神病医院完成规划选址,县中医院和县疾控中心整体搬迁有序推进,建成规范化村卫生站67间,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加强与上海复旦大学医学团队合作,培训镇村医生630人。

2017年,紫金县城镇就业新增558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125人。城镇职工“五大险种”和城乡养老、医疗保险任务全面完成,城乡特困人员基本医疗费用实现100%报销,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发放各类救济金1.48亿元。投入资金330万元,升级改造5间敬老院,全县首家“公建民营”“医养融合”养老福利院开业运营。

新石器时代遗址

黄牛挨磨遗址:位于紫城镇黄牛挨磨山,1956年7月由广东省文物调查队发现。经试掘出土有石磷、石斧、石破和大量陶片。1985年又出土弦纹、水波纹陶盅,夹砂粗陶和曲折纹、方格纹、长方格纹等几何印纹陶片。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物。文物点有黄牛挨磨、大窝地顶、木窝地顶、李树窝和夏排等处,面积17000平方米。

在光顶遗址:位于紫城镇教场村。遗址由白坟顶、在光顶、教场顶3个相连的小山丘组成,面积4000平方米。1956年,由广东省文物调查队发现。1982年,本县文物普查队采集石器有磨光磷、斧和陶器等。

卧龙岗遗址:位于中坝镇中心村卧龙岗,面积约1500平方米。初由中山中学师生发现,后经县文物普查队复查,省考古队鉴定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有石磷、砍砸器、尖状器和一批方格纹、水波纹硬陶片等。

古城遗址
  
永安城遗址:位于紫城镇紫金山南麓。建于明 隆庆四年(1570年),依山而筑,周长649丈,高1丈9尺5寸。有城门4个,县署、学宫均在城内。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拆城墙铺街道,今仅剩西北部不足100米的一段残垣和城内的古老街道。城基即今环城路和西门路。

通判城遗址:位于南岭乡瑞邱村。明王朝镇压永安矿工起义后,于 万历四年(1576年),在此筑砖城1座,平面布局呈方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置通判和一守备驻守,兼制永安、长乐两县。清 康熙十三年(1674年),李唐宗据城倡乱,永安知县井在与副将邓汝功统兵进剿,剿平后毁通判城。今仅存遗址。

古炮台遗址

亚婆角炮台遗址: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的好义乡双全村亚婆角。清 宣统元年(1909年),清王朝为镇压革命党人陈伟湘起义而建。炮台位于水口山上,居高临下,控制好义通往古竹、惠阳、博罗的水路交通。炮台用石灰、沙、黄泥三合土春成,瓦面已于民国初年被拆除,残墙尚存。

起义遗址

礤头山矿工起义营寨遗址:位于青溪乡联光村礞头山,距县城45公里,是明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矿工起义的大本营。遗址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原总部主寨崖鹰寨(又称大王寨),前哨崖婆寨,寨墙以花岗石为基础,用石灰、黄泥、河沙三合土舂成。现残墙尚有1米多高。

朱戴开起义总部遗址:位于洋头乡洋头村。清 咸丰四年(1854年),永安县天地会首领朱戴开,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秘密在永安、长乐、海丰、陆丰和归善等县发展会党数万人,并在洋头寨聚众祭旗起义,失败后,营寨被毁。现起义总部的遗址尚存残墙断壁,墙高3米,占地约400平方米。

彭日升起义营寨遗址:清咸丰五年(1855年),彭日升奉东江天地会首领翟火姑之命,在上义招元村建筑营房,聚集义军揭竿起义。遗址仍存残墙断壁,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

永安起义遗址: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孙中山衔命陈伟湘为永安起义元帅,在古竹上洞村汤坑山率万余人起义。现仍有点将台、练兵场、炮楼等残迹,面积约500平方米。

紫金讨袁起义指挥部遗址 民国三年(1914年)8月,李荣泰接受孙中山指示,组织讨衰军3000多人,在九和村红花埔结营起义,称“讨袁大元帅”。现起义指挥部遗址尚存,是土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

古窑遗址

白水礤窑址 在乌石乡中澄村白水绦山上,面积约40平方米。出土有破瓷碗、瓷罐、瓷钵、瓷碟和带釉陶器碎片。1956年7月,经广东省文物考古队调查并器集标本,鉴定为宋代窑址。

古冶铁厂遗址

铁炉嶂冶铁厂遗址 在黄塘镇铁嶂村的铁炉嶂山上,是明代冶铁厂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遗存有残墙、铁炉遗迹和铁渣。

宝山矿冶遗址 青溪上窖村宝山铁矿蕴藏丰富,自元代开始开采和冶铁。现存古矿井遍布大小山头,冶铁遗址多处,遗存有大量的铁圹渣。

古道

礤头古道:位于南岭乡礤头村,是明代古道。路面用石块铺成,最宽处2.5米,窄处0.4米,全长20公里。由礤头东经黄拐塘、参天嶂,通往陆丰碣石溪,南达惠东县中洞。清代,在参天蟑路段建有歇脚亭,现存尚好。

摇头岗古道:在南岭乡东溪村,是东溪通往蟑背的明代古道,全长10公里,用石块铺筑路面,宽处2米,窄处0.7米。从东溪山脚至摇头岗山顶一段共有1000多个石级。

古建筑

石城:位于蓝塘镇石城村,建于明代。石城分上、下城。上城已毁;下城只建有东、西、南三门。城墙高5米,用花岗岩石一丁一油砌垒,占地1000平方米。城楼原有两座牌坊,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学宫:又称孔庙。位于县城东门内,紫金山南麓。它与永安县城同时建筑,是由三座不相连的殿宇构成,红墙绿瓦宫殿式的明代古建筑。前面一座是学宫的主殿,称“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门首挂着一面“万世师表”的大匾。殿中央设一神龛,供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的神牌。殿内两旁设4个小神龛,分别放着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神牌。殿门口是大天井,天井两边筑长廊,称“东西庑”,内置72贤牌位。穿心亭与大成殿相对,是进出通道。亭的两侧为“乡贤祠”、“名宦祠”。穿心亭下面是一个广场,四周围以石栏杆。场内树一石牌坊,上书“棂星门一。门内有一半月池。大成殿后面的一座殿宇称“崇圣祠”,再后面一座称文昌楼。这3座殿宇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始,被改建为紫金中学校舍。

庙宇

佛母娘娘庙:位于附城乡中洞村和衙前村的鸡公嶂主峰下面的石壁间。此庙利用岩洞地形凿成,建筑面积12平方米,高4米。右边空地竖1石刻,左侧空地竖1石桅杆,高4.5米,雕有花草图案。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彼岸庵:位于凤安镇觉民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土木结构,占地110平方米,高4米。明末解元钟丁先在此削发为僧,直至终年。清代和民国时期曾数度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县长谢寅曾至此游览,并题写。当仁不让”匾额。建筑物和匾额至今保存完好。

楼、亭、塔

塔凹石楼:原名云庆楼,位于中坝镇塔凹村,是清代康熙年间乡绅张良恭所建。石楼高5层,每层有49个房间,底层有水牢,楼内有地道可通石楼背山顶的炮楼,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建国初期,人民政府设粮仓于此,后为中坝区粮所.1963年粮所迁后,石楼被人毁坏,桁桷被拆,仅剩四周石墙。

桂山围石楼:位于龙窝镇桂山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地富豪廖肇衍所建。主楼6层,面积3000平方米,高20米。一、二层用花岗石条砌筑,三层以上用特制大火砖砌成,墙厚1.5米,主楼前面是三进的正屋,两侧各有两座并联朝向正屋的横屋,与主楼联接,构成一座占地1.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石楼至今保存颇好。

参天亭:位于南岭乡黄拐塘至参天蟑之间.始建于清代,为行人休息之所。亭高5米,建筑面积36平方米。亭外有联云;“参到机关茶有味,天开亭榭客怡情”.亭内联云。“茶有余香,饮之气爽神清,何惧山高路远;亭堪小憩,到此心雄脚健,自然往乐来安。”两联冠首便是“参天茶亭”4字。亭的窗口又一联云:“风月不论价,山水有余情”,今参天亭尚在。

文笔塔:位于瓦溪乡上濑村。始建于清中叶,同治年间重修。塔为砖木结构,平面六角,高3层,共10.5米,占地6平方米。塔内第一层书“文运天开”,第二层书“更上一层”,第三层书。扶播直上”等字。塔内供神,今塔身尚好,各层楼板巳朽。

古牌坊

龙窝石牌坊:位于龙窝镇排楼村。永安县知县为旌表黄成观之妻贞节,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二月十三日,奉旨建成“节孝牌坊”。牌坊为三孔四柱三楼建筑,高5.57米,宽6.47米,花岗石结构,上雕图文。现保存完好。

石刻石雕

状元峰石刻在紫城镇状元峰。距峰顶10米处有巨石,高3.2米,宽2米,刻有“预报传胪”4个大字,是明 隆庆四年(1570年)永安代署首任知县林天赐手书。因年代久远,现字迹模糊。

石狮城南天后宫门前的石狮是明代石雕,一雄一雌.雄狮左前脚滚一绣球,头朝右侧,口含一石珠.可入手滚动石珠而珠不脱狮口,雌狮闭口,头朝左侧,右前脚内侧与一小狮相戏。石狮长0.94米,宽0.60米,高1.37米.垫石长0.9米,高0.47米,宽0.47米。建国后被数度搬迁,1987年移至中山公园门口。

紫金花朝戏

花朝戏,是紫金山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民间戏曲。起源于明清宗教色彩浓 客家花朝戏 (5张) 厚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语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及东北部客家地区。

花朝戏题材多数取自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宣扬忠贞爱国、惩恶扬善、向往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其鲜明特点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紫金除县花朝戏剧团以外,还有10多个民间花朝剧团。

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文艺汇演,每年送戏下乡100场以上。剧团菜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称号。

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线木偶戏

木偶戏主要有提线木偶戏和手擎木偶戏二种。提线木偶戏最早传入永安(紫金)是在清光绪十年(188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由龙窝宝洞村邓木开登人从福建引进,组建了第一个木偶戏班——“荣华堂”,当时戏班以粤语演唱为主,丑角用客家话插白。代表剧目有《白蛇传》、《薛仁贵征东》、《关云长取长沙》、《瓦岗寨起义》、《花子进城》等,龙窝提线木偶戏流行区域主要是紫金、五华、海丰、陆丰、惠东、淡水、揭西、韶关等地。

民国时期,龙窝镇一带有8个提线木偶戏班,分别是荣华堂、崇华堂、瑞长春、聚华堂、新艳华等。上世纪八十年代,龙窝镇仍保留有宝洞村邓氏戏班和慎田村钟氏戏班,2007年这两个剧团合并为龙窝镇木偶戏剧团。

木偶戏传统剧目题材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唱腔音乐是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采用类似花朝戏唱腔。戏中道白、唱词清时以粤语为主,民国以后改用客家话。人物角色分生、旦、净、丑,用器乐伴奏,常用的器乐有木鱼、扬琴、唢呐、二胡、高胡、锣鼓、钹等。龙窝提线木偶戏表演技艺精湛,独具一格。木偶像一般高约50-60里面,其关节部位都有线牵动,每根线集中在顶部一块竹片上。木偶的悬线少则十多条,多则二十条。有的木偶除了手脚活动外,眼睛和嘴都会动。表演时,布置一个小舞台,只露木偶不见人,表演者站在帷幕后高处俗称“天桥”的地方,一边操纵木偶表演,一边念唱,民乐队在旁伴奏。木偶戏适合于节日、庙会以及庆典等活动时,在乡村禾坪、广场演出。

2000年,紫金县举行了元宵民间艺术展演活动,龙窝提线木偶戏参加了演出,获得观众好评。此后多次参加河源市和本县民间艺术巡游演出和春节文化演出活动。

2009年,河源市人民政府把龙窝提线木偶戏列入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紫金县政府印发了《关于龙窝木偶戏保护方案》,成立保护工作机构。文化部门认真做好普查、挖掘工作,整理木偶戏剧目20多个,更新了一批演出道具、设备,整合宝洞、慎田两个木偶戏剧团,成立紫金县龙窝镇木偶戏剧团,

2008年起木偶戏逐步恢复演出,龙窝提线木偶戏剧团不仅在本县演出,而且还被邀请到河源、湖南等地演出,龙窝提线木偶戏在河源市具有唯一性,艺术特点鲜明,深受群众欢迎。

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牛舞

舞春牛旧时为官方举办的春耕春播仪式,县衙举办这个活动,寓意是春耕即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民俗活动演化为春牛舞,每当丰收年景,村民们便与牛共舞,与牛同乐期望开春又有好收成。

春牛舞的表演形式,是双人钻进竹扎的春牛肚子里合舞,由牧童牵牛上场,表演骑牛、逗牛等滑稽动作戏耍春牛,歌词内容以二十四节气和相关农事活动为主,唱腔是紫金特色的春牛调音乐主要是打击乐,由唢呐、笛子伴奏。

春牛舞于2007年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紫金 客家方言属于梅县客家方言体系。它以紫城镇话为代表。由于历史上移民和地域等原因,县内的客家话在语音方面又可分为5种。

一是紫城腔。这是分布较广、使用人数最多的紫金客家方言。它包括紫城、九和、附城、乌石、瓦溪等镇及白溪、龙窝的嶂下、彭坊等地,人口约16万人。

二是中坝腔。它包括中坝、敬梓等镇及水墩镇的群丰、秋溪等村落,使用这种话的大约有6.4万人。

三是南路腔。主要分布在龙窝、苏区、南岭等镇及水墩镇的部分村落,使用这种话的约有5.5万人。这些地区与五华县相邻,村民说话略带有五华话声调。

四是西南路腔。包括蓝塘、凤安、上义、好义等镇,使用这种话的约有11万人。

五是西路(包括西北路)腔。含古竹、临江、黄塘、柏埔、义容等镇,总人口约16万人。

御临门温泉度假村

御临门温泉度假村位于紫金县城以南40公里的九和镇幸福村、热水村,距九和镇11公里。在热水至幸福村近1公里长的河岸,有汤湖7个,每天喷涌量数千吨,可供1500人同时洗浴。据省703地质队1987年实测,温泉水温86℃,水色清莹,有硫黄味;水质经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测试中心化验,属重碳酸硅钠型,并富含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氡、锂、锶、碘化物、硫化物等多种物质,有治疗心血管病、肥胖症、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功效。

1988年、1996年省新闻出版局、九和财政所先后在热水村兴建“九和温泉山庄”和“九和温泉度假村”。

2004年6月,紫金县政府引进企业投资,在幸福村兴建御临门温泉度假村。项目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规划设计,以巴厘岛风情和客家文化相结合为整体建造基调。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931亩,首期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有温泉浴池12个,客房100多间,并设有商场、宴会厅等娱乐休闲设施,总投资1.5亿元,2006年4月开业,是集住宿、餐饮、会务、商务、娱乐、休闲、度假、健身和养生功能于一体的豪华乡村温泉度假村。

2009年,御临门温泉度假村被评为深圳市民喜爱的温泉度假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2009年中国十大温泉养生基地”以及荣获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颁发“天然温泉认证”等称号,同时还先后获得“广东省温泉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自驾游接待基地”等殊荣。

2016年,度假村设有游客接待大堂、温泉接待中心、河滩温泉区、田园温泉区,拥有豪华客房160间、巴厘岛风情别墅套房220间和可容纳400人的大型宴会厅以及大中小会议室、卡拉OK房;建有东南亚风情特色的各式竹楼、垂钓长廊、小桥凉亭、网球场、篮球场、水疗养生馆等休闲和康体美容设施。度假村附近还建有安置村民的商业街。

孙中山先祖入粤祖籍地

孙中山先祖入粤祖籍地位于紫金县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孙中山先祖入粤一世祖屋立放有孙穗芳博士捐献的24K金箔孙中山半身铜像。

2013年,县政府投入资金200多万元重修孙中山先祖入粤一世祖屋,征收拆迁发昌村孙屋排孙中山先祖入粤一世祖屋周围房屋等附属建筑,平整土地近2000平方米。孙中山先祖入粤一世祖屋重建于2013年7月动工,工程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县政府投资120多万元,按文物“修旧如旧”原则,修复木屋构架、砖瓦结构的“上三下三两头横”传统民居。

2014年8月,在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举行孙中山先祖入粤一世祖屋修建工程竣工暨孙中山铜像揭幕仪式,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和县委书记陈荣卓为孙中山铜像揭幕,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鑫致辞,有孙氏后裔代表20多人参加仪式。

孙中山祖籍纪念馆位于紫金县城东北21公里的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距中坝镇1公里。该馆原为孙中山入粤始祖的孙氏宗祠,始建于清代,民国重修,面宽3间,进深3间,砖木构筑,建筑面积782平方米。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纪念馆,198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时恢复陈列。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屈武题写“紫金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馆名。

1995年11月,该馆被河源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列:1944年4月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中山之子孙科书写的“中山中学”校名,1983年5月孙科夫人陈淑英题写的“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的题词,1985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题写的“中山纪念小学”校名,1986年11月,民革中央办公厅发给孙中山祖籍紫金(中坝)孙屋排孙氏筹备小组举行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大会的贺电以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1999年4月,孙中山嫡孙孙治强题写的“孙文先生祖籍纪念馆”和“祖父孙文祖籍在紫金”的亲笔题词以及挂图等一批文物史料。

南母寺

南母寺(庙祖石)位于紫金县城以南42公里的 瓦溪镇洪田(椒坑)村,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南母寺建在海拔800米高处的一块巨大花岗岩石上。始建于宋 淳熙五年(1178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寺内是个大岩洞,供有观音菩萨像,观音像两侧柱子悬挂清光绪年间木制漆金楹联两副:“金像绕金龙,庄严宝座;石钟谐石鼓,觉悟群伦”“鹫岭慈云垂庙祖,祗园甘露润椒乡”。庙侧有“ 光绪十三年丁亥岁(1887年)五月初三午时重建,南母庙宇通乡众信捐题,经理曾殿师”石碑。2001年,寺前又立一鼎铜香炉。

紫金观

紫金观原名天后宫、娘娘庙,原址在紫金县城老城区新紫路与建国路交汇处(现县城好万家电器城)西侧。建于明朝末,迄今400余年。100多年前,紫金县城儒林街人刘开先(法名胜侍郎)与蓝开涛(法名雄侍郎)先后到罗浮山黄龙观拜丘传秀老道长(外号“广东吉灵鬼”)为师修道,学成后与师父同到香港等地区和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设坛开馆授徒。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师徒同回紫金县城主持天后宫。1992年天后宫迁建于紫城镇安良片中山公园西侧,改名为紫金观。

紫金观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香港青松观和社会各界捐资3000多万元建造。造型仿香港天后宫,红墙黄瓦,琉璃翘檐,雕梁画栋。

全观设前、中、后三殿。前殿为“护法殿”,殿前边摆放原址迁来石狮一对;观门匾额为“紫金观”,左右两边镶石刻的门联为“紫气祥光扬众妙,金书玉宇渡众生”;护法殿正中供奉护法大神王灵官像;殿后面,左右两边设有财神殿、大岁殿、功德廊和放生池等。中殿为“天后宫”,地台比护法殿高出二米,是信徒早晚课、信众献香之所;殿前摆设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姓奉造铸铁香炉一座;门柱联为“紫府仙都,水德配天,海国慈航并济;琼楼玉宇,母仪称后,桑榆俎豆重光”。天后宫正中神坛供奉陈、林、李三奶娘行像和坐像。后殿为“三清殿”,高大雄伟,殿内正中供奉元始天尊,左右供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尊神像,神态各异。整座庙宇高大壮观,古色古香,有粤东第一道观之称。

古竹越王山旅游风景区

古竹 越王山旅游风景区位于紫金县城西南74公里的古竹镇留洞村,距古竹镇6公里。方圆两平方公里,相传越王山因西汉南越王赵佗面壁铭志称王而得名。此山全是呈褐红色的大石山,属典型丹霞地貌,由数十个石山组成,险峻而秀美,其山峰千姿百态,风景奇异,独树一帜,名列广东七大石山之一。主峰海拔314米,屹立在东江左岸。明代《 广东通志》、《惠州府志》、《永安县志》均有记载。相传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乘船沿东江至古竹时,见一山高耸独秀,率领壮士攀登游览,卧于一块石榻上。后人称此石为“越王榻”,称此山为“越王山”。越王山四面陡峭,仅有一路盘绕至山顶。山巅有一口相传是赵佗和将士们饮用过的水井,叫“越王井”,水质甘甜,终年不涸。越王山四周有乾坤石、面壁岩、古寨门、打铁场、“马仔洞”、“一线天”、“三线天”、“越王谷”、“风隆洞”、“越王塌”等遗迹;山左侧有“田螺山”,右侧有“狮子岩”等景观。攀顶远眺,浩渺东江若带,百里田畴如织。越王山四面陡峭,仅有一路盘绕至山顶,踏入景区,游客中心、湖上餐厅均系别具一格的休闲建筑,红石小道和木板栈道交映相连。此外,景区借助天然的地形之利,设置有天然岩壁攀岩,特别适合登山爱好者与攀岩爱好者,也是广东少有的天然户外攀岩景点。越王山景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已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2007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创旅游产值2000万元,上交税收12万元。

苏区革命旧(遗)址群

苏区革命旧(遗)址群位于紫金县城东南45公里苏区圩镇(1957年由炮子乡改为苏区公社,1993年10月更名为苏区镇)。2014年4月30日,在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屋)举行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挂牌仪式。

苏区镇主要有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屋)、“血田”遗址、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堂等20处革命旧址及纪念建筑。

1995年,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屋)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列为首批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紫金县确定以苏维埃政府旧址、“血田”纪念碑等18处革命文物景点为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基地,省政府拨款资助景点维修和开发。

2003年完成“红屋”维修和革命斗争史布展,共有5个展室,图片180幅、文物191件,向公众开放。2005年,苏区革命遗址群被省定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河源市主要红色旅游景区。

2008年6月30日起,紫金县致力打造红色苏区,擦亮“客家古邑·红色紫金”文化品牌,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全面修缮苏区20处革命旧(遗)址。

2009年4月,紫金县将苏区镇18处革命旧(遗)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月,先后完成红军亭、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血田”纪念广场等首期工程建设任务,河源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600多名党员代表和领导干部在“血田”纪念广场举行建国60周年祭拜革命先烈活动。

2010年、2011年,紫金县苏区革命旧(遗)址群分别被评定为河源市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2011年,全面完成苏区革命旧址群20处革命旧址及纪念建筑的修缮。是年7月1日,河源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近千名党员代表和领导干部在“血田”纪念广场举行建党90周年祭拜革命先烈活动。

2013年3月,“血田”纪念广场安放革命场景铜雕塑群像。

龙窝桂山围石楼

桂山围石楼位于紫金县城东南33公里的 龙窝镇桂山村,距龙窝圩镇5公里。该楼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2年),历时四五十年建成,主楼平面为长方形,占地约300平方米,高六层、20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一、二层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墙厚1.5米;三至六层用以明朝规格火砖砌成,墙厚50~60厘米。主楼前面是正屋,三进共41间,两侧横屋共70间,门前为石砌池塘,外围加筑斗方、围墙,连成一座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斗方门联:长承天祜,春满吾庐。

1999年1月,被列为紫金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2月,由桂山村民集资16万元,维修石楼主楼,可供观光。

武顿山

武顿山位于紫金县城东南60公里的南岭镇东南面,与陆河县交界,主峰海拔1233米,为紫金县第一高峰,距南岭镇约15公里。武顿山有大、小武顿两峰,大者浑圆雄伟,小者峭耸秀拔。武顿山是韩江上游琴江的发源地,明代曾为“牛牯都”屯兵之所。山上有“摇剑石”“磨子石”“鸡啼石”“狗头石”“蜡烛石”等景观,山腰有“画眉磜”瀑布。天晴日朗,立于山巅可见日出,可远眺陆丰、海丰、惠东县三县(市)风景。

黄塘激流回旋训练基地

黄塘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位于紫金县城西北35公里的黄塘镇锦口村宝胜、吉水自然村双下水库大坝下河段,距河源市38公里。前称中国南方激流回旋训练基地,现为河源市业余体校激流回旋训练基地。该训练基地始建于1999年4月,赛道长340米,赛道总落差6.5米,赛道回旋门21~25个,水流量8~10立方米/秒(激流回旋的水源双下水库库容160万立方米,一天时间可以稳定8立方米/秒),经检查验收符合国际一流赛道,环境优越的训练基地。

2002年广东省十一届运动会激流回旋比赛、2003年全国激流回旋冠军赛在此举行。

2007年,省拨500万元,对训练基地赛道等设施进行规范化改造。

2009年5月28日,举行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激流后备人才河源基地挂牌仪式,是全国国家高水平激流回旋后备人才基地之一。

2009年5月28~31日,举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划艇激流回旋预赛暨2009年全国激流回旋锦标赛。

2012年3月,举行全国激流回旋冠军赛、奥运选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