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

和平县 河源和平 和平 和平县历史沿革 和平县行政区划 和平县人口 和平县地理环境 和平县自然资源 和平县经济 和平县语言 和平县社会事业 和平县历史文化 和平县风情习俗 和平县旅游 和平县城市荣誉


和平县位于 广东省东北部、 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为 河源市所辖。和平县东连 龙川县,南邻 东源县,西毗 连平县,北与江西省 定南县、 龙南县接壤,古称她是“联络闽广,带控龙南、 安远,要害之地”,为当今 京九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广东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的一个窗口。截止2017年末,和平县辖阳明、大坝、长塘、下车、上陵、优胜、贝墩、古寨、彭寨、合水、公白、青州、浰源、热水、东水、礼士、林寨等17个镇245个村(居)及一个市属国营黎明林场,县域总面积2286平方公里,总人口55.79万人。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据《禹贡》记载,上古时中国分为九州,和平属 扬州。春秋时,和平属百越地。战国时,和平境内称扬越地。秦始王三十三年(前214年)设 南海郡,和平属南海郡龙川县。 ...

详情

和平县地名网_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资料简介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介绍

和平县位于 广东省东北部、 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为 河源市所辖。和平县东连 龙川县,南邻 东源县,西毗 连平县,北与江西省 定南县、 龙南县接壤,古称她是“联络闽广,带控龙南、 安远,要害之地”,为当今 京九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广东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的一个窗口。

截止2017年末,和平县辖阳明、大坝、长塘、下车、上陵、优胜、贝墩、古寨、彭寨、合水、公白、青州、浰源、热水、东水、礼士、林寨等17个镇245个村(居)及一个市属国营黎明林场,县域总面积2286平方公里,总人口55.79万人。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据《禹贡》记载,上古时中国分为九州,和平属 扬州。春秋时,和平属百越地。战国时,和平境内称扬越地。

秦始王三十三年(前214年)设 南海郡,和平属南海郡龙川县。 阳明古郡 (6张)

隋高祖(杨坚)开皇11年(591年)设 循州总管府,龙川县并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总管府河源县。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设循州,析河源设石城县,和平属循州石城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石城县并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河源县。

唐中宗嗣圣(周武后天授二年<691年>)循州改称雷乡郡并设雷乡县,和平属雷乡郡雷乡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雷乡郡改称海丰郡,和平属海丰郡雷乡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海丰郡改循州,和平属循州雷乡县。

五代(南汉)乾亨六年(922年)复称龙川县,和平属循州龙川县。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县改称雷江县,和平属循州雷江县。

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复称龙川县,和平属循州龙川县。元代循州升路,和平属循州路龙川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和平属惠州府龙川县。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都御史、南赣巡抚 王守仁( 王阳明)率师平叛,督兵镇平现和平属浰源(浰头)、上陵等处农民起义。遂奏朝廷,添设和平县治,经核准割龙川县属和平、仁义、广三图(都)和河源县属惠化图以及江西龙南县邻界一里以内的地域,设立县治。这是“和平”二字首次出现在行政区域名称上。

明正德15年(1520年)县治所建毕,始立学、择贤设治,并沿用原龙川县和平图的和平峒之“和平”两字为县名,始定为和平县,县城设在原和平图的和平峒(羊子埔),即阳明镇。

明崇祯6年(1633年)析和平县属惠州化图建立连平州。另割河源县辖地忠信图补入和平县,属惠州府辖。

清代及民国期间无变易。

1949年1月1日,在和平县属青州山塘成立连(平)和(平)县人民政府。属九连地委辖。

1949年6月2日,成立和平县人民政府(宋列、水溪、太湖3乡分割给连平),属东江行署(也称专员公署)辖。 和平风光 (9张)

1958年11月与 连平县合并称九连县。

1959年2月县政府迁往 忠信镇后,称连平县。

1960年7月6日,县政府迁回阳明镇改称和平县,属韶关专区辖。

1962年6月与连平县分立,恢复和平县,属惠阳地区辖。

1988年设立 河源市,隶属河源市辖县。

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前夕,“和平广洞,良善数千家”。本县经济是农业自然经济。其时,居民辛勤耕耘,开发了年收获谷物千担的“玉米窝”、“千担坝”,至今留下了陈迹。后因连年天灾人祸,以致田园荒芜,百业凋零。至崇祯十五年(1642),全县有1994人(此为丁徭人口,百人口实数,下同)。

清初,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县令,实行稳定赋税和新增人口不加赋税,以及鼓励居民开山种粮、种豆;筑路架桥,建仓(社仓)赈灾;办公院、兴义学,培育人才等措施,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康熙六十年(1721),全县有丁口2252人;开发田地山塘3.0797万亩;征收赋税额银6359两。

随后,经过 雍正、 乾隆(1723~1795)两代至清代中叶,社会较为安定,大批“ 客家人”因战乱、灾荒或者官职迁调等原因继续从闽、赣南迁至此定居开发。他们运用其科学文化和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 和平全景 (10张) ,兴办商埠、当铺,时土纸、陶瓷、酿酒等行业初具规模,县城食盐年成交量1万担(500吨)。

民国元年(1912),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序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县人利用丰富的陶土、竹木资源,兴办陶瓷、竹木加工等手工业,时有工场、作坊数百家(户),从业人员1000多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大埔、潮汕、兴梅商人纷纷至此开店设铺。惠州、广州等地的盐、鱼、百货、转口洋货等大量涌入;赣南地区的米、豆、土特产品等也流入本县,或就地交换,或转口外销。时每年经和平进出的食盐2.5万担,土纸5万担,大米2~3万担。于是和平成了南北交通要道和货物的集散地。以东江上游的阳明、彭寨、东水、下车4个圩场为中心,全县形成了大小圩镇20个,集市28处,私商店铺2000多间(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至民国24年(1935),全县人口发展到17.6万;开发土地面积19.0934万亩;征收赋税6.1140万银元。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二五”减租和扶持民族工业政策,加之广州失守后和平曾成为本省大后方,经本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修通忠(信)定(南)公路。民国28~31年,在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指导下建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兴办造纸、松香、织染、印刷等60多间合作企业,从业职工800余 抗日往事 (5张) 人。和平竹木、东庄纸、松香、茶叶、香菇等产品远销广州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抗战胜利后,国民县政府执行蒋介石“勘乱”政策,“进剿”游击区;官商勾结,操纵市场,通货膨胀,致使不少工商企业倒闭,农业凋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至民国38年(1949),全县耕地面积24.49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15万亩,总产4.1452万吨,年亩产216.46公斤。全县有16.5785万人口,是个严重缺粮县。

清前,有7名进士(含武进士1人)。民国初期,县人徐傅霖就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著有《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省城部分机关、学校、医院迁来本县,大大推动了本县文化的发展,时县内有中小学230多所,学生万优为粤北地区有名的文化乡之一。但由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设施少,且简陋,文盲仍很多,农村缺医少药,疫病常流行。

和平历史上农民起义不断,较著名的有明正德年间池仲容为首的农民起义,如岭南春雷,威震闽、粤、赣,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封建统治,促成了和平设治建县。民国15年(1926)春,共产党员刘哑佛(时任和平县府秘书)来和平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政纲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支持建立“新和平青年团”,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开展。民国21年(1932),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事中,和籍将士50人为国捐躯。民国28年(1939)5月,建立中共和平县委,方华(罗响)任书记,领导建立农会和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工作成绩卓著,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延安盛会。民国34年(1945)夏,曾源(曾镜湖)率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地区,震惊国民党省政当局。民国35年(1946)冬,吴毅、王彪和林镜秋亮起连和人民自卫总队(九连游击队)的旗帜,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发展了九连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凶险的斗争环境中培育了“理想、坚定、团结、清廉、奉献”的九连精神,于1949年5月解放了和平,接着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解放惠州、广州。 山水之间 (20张)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设和平县。因县内有和平洞而得名。明代镇压本县三浰人民起义后命名县名为和平,寓统治者的希望。
  
  2000年,和平县辖20个镇:阳明镇、大坝镇、下车镇、上陵镇、贝墩镇、礼士镇、公白镇、古寨镇、东水镇、长塘镇、合水镇、优胜镇、安坳镇、附城镇、青州镇、林寨镇、热水镇、彭寨镇、粮溪镇、浰源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0760人,其中:阳明镇 31742人、附城镇 27137人、大坝镇 28868人、长塘镇 15638人、下车镇 14799人、上陵镇 19574人、优胜镇 11261人、贝墩镇 19655人、古寨镇 8798人、安凹镇 8443人、彭寨镇 38899人、粮溪镇 8275人、合水镇 19997人、公自镇 8075人、青州镇 10895人、利源镇 14057人、热水镇 11331人、东水镇 23956人、礼士镇 11890人、林寨镇 17470人。
  2002年,和平县辖20个镇(彭寨、东水、林寨、热水、附城、安凹、阳明、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粮溪、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和平县辖17个镇(阳明、彭寨、东水、林寨、热水、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

2017年,和平县辖 阳明镇、 彭寨镇、 东水镇、 林寨镇、 热水镇、 大坝镇、 上陵镇、 下车镇、 长塘镇、 贝墩镇、 古寨镇、 礼士镇、 公白镇、 合水镇、 青州镇、 浰源镇、 优胜镇等17个镇,管理29个居民委员会,2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0个居民小组,3804个村民小组。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平境内已有人居住。建县之初,人口多少,无从考查。旧志所载,嘉靖年间,全县只有3 000多个丁口,至民国31年(1942)增至16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急剧增加。至1995年一共45年时间,人口增加了近2倍。农村人均占有耕地从1.566亩减至0.56亩。1963年全县开始逐步推行计划生育,1973年以后,人口增长幅度已开始下降,据统计,仅1980~1995年间,全县就少出生6万人。但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计划生育任务仍很艰巨。

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53.94万人,其中县城人口12万。

和平县地处东经114°41′~115°16′,北纬24°5′~24°42′,位于 广东省东北部, 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 九连山地区。东连 龙川县,南邻 东源县,西毗 连平县,北与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接壤。县人民政府驻阳明镇解放路。
  和平县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4.3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60.34公里,总面积228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2248平方公里,占98.3%;水域38平方公里,占1.7%。

和平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略呈“桑叶形”,东西横距53.5公里,南北纵距61公里。县境地形复杂起伏较大, 大致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崇山峻岭,中部和东南部是丘陵地,其中间有峡谷平原,各占全县总面积的比例是47.8:45.8:6.4。西北部最高峰 风吹蝴蝶(浰源镇境内)海拔1272米,东南最低点浰江河峡谷平原海拔75米。境内和平水、鱼潭水汇入浰水,浰水于东水镇汇入东江。

和平县地处北纬24°05′~24°42′之间,东经114°41′~115°16′,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东连龙川县,南邻东源县,西毗连平县,北与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接壤,是京九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境内九连山地势较高,山峦叠翠,属丘陵山区县。西部、中部及西北部属山区,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多丘陵。谷底冲积平原则零星分布于县内各地。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最高峰风吹蝴蝶嶂海拔1272米,位于浰源国营黎明林场与连平县交界处,最低点位于东水镇成村村东江水下游江底,海拔72.2米。北部及西北部山地地势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南部和东南部地势较低,多在海拔500以下的丘陵地带。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

和平县地处粤北九连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较短、生长季长、季风明显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9.7℃,最冷月平均气温10.0℃,最热月平均气温27.5℃,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4.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17.1毫米,降雨集中期为2-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89%;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最小相对湿度10%;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308天;全年日照1666.3小时,日照百分率38%;年平均风速1.9米/秒,最多风向为NNE风;年平均蒸发量1479.8毫米;年雷暴日数73.2天。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阴雨、暴雨洪涝、干旱、寒露风及低温冻害等。

和平县境内河道属珠江大流域,县内流域面积 2284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浰江1条,总长128.26千米;二级河鱼潭江、和平水、定南水3条,共长111千米;三级河2条,总长53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浰江河,从西至东流经境内浰源、热水、合水、阳明、公白、彭寨、林寨、东水等镇,长128.26千米,流域面积167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1.96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和平水、鱼潭江水、油竹坝水、彭寨水、长塘水、定南水等。

和平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齐,经统计,全县矿产分为9类24种。钢铁基本原料矿产有铁矿;有色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镍、钴、金、银、钨;稀土金属矿产有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放射性矿产有铀矿;治金辅助原料矿产有萤石矿、白云岩;化工原料矿产有黄铁矿、磷矿、钾长石;燃料矿产有煤;建筑材料有石灰石、花岗岩、硬砂岩等;其它非金属矿产有水晶、陶瓷土、沸石岩、膨润土、黑曜岩等。具有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主要有离子吸付型稀土矿、陶瓷土、萤石、白云岩、石灰石、彭润土、黑曜岩、地下热水、 铀矿等。
  全县集体林区总面积3299160亩,其中林业用地2703498亩,占81.95%;非林业用地595662亩,占18.05%。有林地2366986.5亩,占87.55%;疏林地2017.5亩,占0.07%;未成林造林地157345.5亩,占5.82%;灌木林地116056.5亩,占4.29%;无林地60931.5亩,占2.25%,专用苗圃地160.5亩(不含临时育苗地)。商品林1721103亩,占63.66%,生态公益林982395亩,占36.34%。全县森林总蓄积量8083775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量>918838立方米,疏林地蓄积量25817立方米;四旁树蓄积量27818立方米;散生木蓄积量134538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74.20%,林木绿化率达76.61%。植物种类达1400多种,其中存留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珍稀植物桫椤,是广东省的林业重点县之一;野生动物140多种。 客家古村落 (14张)

和平县物产丰富,盛产“万家香”优质米、中华 猕猴桃、香菇、反季节蔬菜及茶叶、柿子等,是华南优质稻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南端猕猴生产基地,生产及经销已达到相当规模。工业产品有“聪明人”牌猕猴桃果汁、果奶饮品、和平贝墩米酒、“和平牌”铝活塞、“益尔”药剂系列产品、锆系列产品、"双燕牌"系列饮品及竹木制品等。产品旺销县内外,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县委县政府2002年冬作出决定,加大中草药材、农副产品的开发力度,拟多渠道引资兴办中草药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9亿元,增长79.7%;农业总产值从15.1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2.3亿元增加到45.1亿元,增长1.8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4亿元增加到4.9亿元,增长2.5倍;税收收入从2亿元增加到6.8亿元,增长2.4倍。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89亿元,增长9.6%;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82.6亿元,增长8.3%;全社会工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亿元,增长20.3%;税收总收入6.8亿元,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亿元,增长13.7%。

2016年,和平县地区生产总值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亿元,增长6.2%;税收总收入7.5亿元,增长10.5%;全社会工业增加值46.2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11.5%。实施重点项目50宗,完成投资40.7亿元;列入市“三赛”考核重点项目11个,完成投资19.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增长18.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亿元,增长12.2%。民营经济增加值67亿元,增长11%,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5.4%。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3.7亿元,增长4.5%。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县粮食储备仓库建设一期工程竣工使用。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种粮补贴3101万元,受益农户10.5万户。统筹推进农业“五个示范县”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16人,超额完成任务。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增至1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94家。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林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有序推进。猕猴桃产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纳入省级专项补助。青州镇获评“广东十大茶乡”荣誉称号。

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8.85万亩,总产14.02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1.3亿元,比增7.6%。围绕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调优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质稻、畜牧、油茶、蔬菜、猕猴桃、椪柑、贡柑、桔柚等8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24 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新增省级和市级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4家,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1个。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格保护耕地,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32.8万亩耕地保有量及26.8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下车、大坝、合水、礼士、东水、古寨等6个镇动工实施3.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合法流转2.52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扩大中药材、有机茶、水果等生产基地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龙头农产品销售额、利税分别实现3.4亿元、2832万元。全面实施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发放种粮补贴359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45万元。

2016年,和平县农业总产值26.9亿元,比上年增长4.5%。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省名牌产品2个,市金牌产品2个。申请“和平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施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组织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24个。推进林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工业园区扩容增效。年内投入1.35亿元,重点推进工业园二期2000亩和大坝工业区2200亩土地扩容开发,扩大和优化工业发展平台,大大增强了产业接纳能力。工业园整园环评、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和电镀废水处理中心等项目建设迅速推进,为打造以钟表制造、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创造环境容量。推进城园互动,工业园南园60万平方米土地平整工作基本完成,新城核心区商务大厦、影剧院、顺景花园、文化公园项目建设顺利启动,逐步形成“一商一工、一城一园、产城融合”的格局。深入实施“三个50”和“三个100”工程,努力在全市“三赛”活动中争先进位,为经济稳增长、增后劲提供支撑。全县新签约项目12个,合同投资总额28亿元;新开工项目15个,合同投资总额21.7亿元;新投产项目11个,合同投资总额14.1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个;新发展上限额商贸企业16家;帮促8个工业企业稳产达产;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实现105亿元和27.7亿元,分别比增29.4%和23%。通过项目带动,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园区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分别实现50.8亿元、14亿元、6723万元。

2015年,工业园扩园工程顺利推进,投资3亿元,新增“三通一平”面积1.05平方公里,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四个一批”项目扎实推进,实现在谈项目52个,意向投资额165.6亿元;新签约项目37个,合同投资额91.9亿元;新开工项目28个,合同投资额62.9亿元;新投产项目24个,合同投资额33.3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7家,新增税收超千万企业7家。园区工业增加值完成32.5亿元,增长14.8%,税收入库1.6亿元,增长31.1%。

生态休闲旅游持续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5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4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8%。热龙二期、新世纪酒店基本建成使用;颐和温泉项目主楼建设完工;蝴蝶峰度假村正式开工建设。林寨古村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及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温暖和平》旅游微电影摄制完成并投入宣传;翠山竹海、墩头儒林民俗村完成概念性规划。和平国际商贸城动工建设;电商、微商等“互联网+”迅速发展,农特产品“速递”省内外。第三产业占比40.1%,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新城核心区开发建设进展顺利,福和公园一期、商务中心、顺景花园、影剧院等项目即将竣工使用,阳明二中休闲绿地建成开放;华城国际、亿和城市广场、聚隆三期等商住小区相继建成。老城区提质工程有序开展,稳步推进教育路周边片区整治改造,实施和平河“一河两岸”(一期)升级改造工程,打造亲水休闲滨河公园景观,城市品位逐步提升。

加快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依云温泉、热龙温泉二期、蝴蝶峰景区、世纪酒店升级改造等4个旅游项目加速推进。林寨古村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完成编制并通过专家组评审,二期开发列入省重点扶持项目,为打造4A级景区提供规划和资金保障。组团参加北京中欧城市博览会,林寨古村代表广东省与敦煌、乌镇、凤凰古城等国内知名景区同台参展人文历史展馆,扩大了古村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成功举办“行田园古村·品唯美和平”40公里徒步活动,吸引港澳和珠三角5000多游客参加,成为自助游、自驾游新亮点。以温泉度假和古村观光为主的旅游经济方兴未艾,全县累计接待旅客18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4亿元,分别增长18.7%和17.5%。 淳朴自然 (6张)

途经和平的 赣深高铁、国道G238线、G358线建设项目已列入振兴规划,为和平交通实现“外快内畅”目标奠定项目基础。大环城公路进入规划测设阶段,建成后将进一步拉大县城骨架和优化县城交通路网。重点推进大环市公路、和优公路、旅游公路、矿产大道、 粤赣高速上陵出口路段、茂绿源进园公路、新城客运站等新建改建项目,年内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其中市属重点工程大环市公路完成投资5830万元,占路基总工程量92%。提升公路管养水平,完成公路地灾整治项目3宗、水毁修复项目144宗、公路绿化100公里。完成100公里自然村道硬底化,城乡路网向边远山村延伸。

明正德十三年(1518)和平建县后,县城( 阳明镇)至善街(今解放路城西路段)一带已有居民开铺设档,摆卖土产及小杂货。随后,县属各集圩逐步建立,商业日渐发展。清代中叶,在县城东坝河畔设置官办盐务“和(平)龙(南)总埠”、东水圩设“东水分埠”,四乡百姓纷纷至此置店设铺。商品种类逐渐增多,本县的纸伞、桐油、棕绳、棕笼、草席和竹木制品等自给有余,运销县外。清末,兴宁产的土布和日用小百货等货物不断流入县内市场。

民国时期,赣南一带的商品多由和平集散。如油、盐、糖、煤油,赣南几县均由和平运进;他们的土特产——土纸、粮、豆等运到和平销售。本县商人为了竞争多盈利,还将盐、糖、煤油、火柴等运至龙南行栈展销,这几种商品的营业销售量超过本县市场销售量数倍。本县土特产丰富,品种繁多,大宗商品,如土纸、香菇、木耳、蝉花、蝉壳、茶油、柿饼、茶叶、蜂蜜、松脂、竹木器等,抗战时期均由商人收购,运往老隆、河源、惠州、石龙等地销售,也有运销广州、香港。

民国27年(1938)10月广州沦陷后,各种商品一度奇缺,而大部分商品,如火柴、煤油、白蜡等靠香港进口,经平山、淡水,由民夫挑至惠州,再转运到本县合水。其他主要商品来自惠州等地,京果多数来自北方,通过商贩,几度转卖到和平。布匹、百货多来自兴梅,还有一些绸缎及日用百货,通过难民、商贩逐步从广州转卖到和平。有些商贩收购蝉花、香菇、木耳等运往外地,以货易货,组织回货源供应本县市场。至民国38年,以东江上游的阳明镇、东水、彭寨、下车4个圩镇为中心,全县形成小圩镇20个,集市28处,私商、摊档2000多间(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为主体的商业体系。1952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33万元。1953年商业逐步归口经营,主要商品纳入国家计划,实行统购统销和计划分配。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组织城乡物资交流,开始销售化肥、农药和“五一”步犁、打禾机、喷雾器等。1956年,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占据优势。工业品、农副产品较为丰富,商业部门召开物资交流会,积极组织推销;对库存的棉布上门推销和赊销,甚至分配任务给机关干部购买。

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展“大购大销”,改变经营管理体制,导致生产减退,商品供求失衡,食品、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严重不足,粮食、肉食昂贵,部分生产必需品限量分配供应。国营商店和供销社开设高价专柜,组织自行车、手表、糖果、肉食等高价出售,以调节市场消费。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商业管理体制,开放农贸市场。允许农民经营自留地、开荒地和经营副业,社员完成统购派购任务后的产品可以拿到农贸市场销售,产品上市量逐渐增多,供求矛盾有所缓和。1963~1964年,大多数商品敞开供应。据1965年统计,全县商品零售额达1682万元,比1952年增长288%。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商业机构变更频繁,人员减缩,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取缔个体商贩,致使商业结构单一,给全县商业工作造成严重损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系,扩大商业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允许和鼓励个体商业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统一开放、运行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体系。供求关系也发生较大变化,家用电器、高级家具、床上用品、建筑材料、液化石油气、炉具、名酒、过滤嘴香烟等成为热销商品。至80年代,各种商品敞开销售,自由选购,成交额逐年增加。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850万元,比1978年的3192万元增长了4.6%;199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604亿元,比1985年增长186.2%。

2011年底拥有在册个体工商户6984户,从业人员7956人;在册私营企业630家,从业人员5700人。2011年进出口总额 61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27.6﹪,其中进口10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00﹪,主要产业有机电电子配件等2个产品;出口503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23.5﹪,主要产品有塑胶制品、工艺品、小机电产品等3类5个产品,销往3个国家和地区。按贸易方式划分,一般贸易出口503万美元。

和平县2011年财政总收入15.1725亿元,比上年增加40.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21亿元,比上年增加53.9 %,是1953年的922.83倍,比1978年增长45.56倍;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516万元,增值税2512万元,企业所得税805万元,个人所得税30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9%、83%、28%;人均财政收入374.40元,比上年增加48.28%,是1953年的342.32倍,比1978年增长28.90培。

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5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支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478534万元,比上年增加18.18%,是1953年的9202.58倍,是1978年的568.33倍;人均储蓄8865.02元,是1953年的3413.69倍,比1978年增长364.97倍;各项贷款余额219959万元,比上年增加15.6 %,是1953年的3605.88 倍,是1978年的101.36 倍。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110万元,比上年增加27.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12万元,比上年增加24.4%;人身险保费收入5798万元,比上年增加29.9%。

和平话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分支,但与它的代表方言梅县话有明显的差别。

和平县 客家语方言大体可分为客家语粤台片和 水源音,水源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林寨、东水镇大部分及彭寨、古寨等镇的部分村落。其余地区通行客家话。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本县属贫穷边远山区,民风淳朴勤劳,崇尚“尊师重教”。自建县以来,人民群众为教化自己的儿女知书识礼,乐于出钱出力;历史上大部分县官“以控制镇定,敷施政教,渐次化导”为目的,都重视教育。第一任知县刘炎到任伊始就委任教谕、训导管理全县学务,在开办县学的同时,又在全县发动群众办起社学,开创了和平建县立学先河。

民国时期,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县知事何一銮本着“教育兴邦”的宗旨,于民国8年(1919)创办了县立和平中学,并饬令全县私塾全部关闭,推行国民教育,筹办了170多所国民学校,使和平教育由旧学制迅速地转入新学制,跻入东江地区教育发展较快的县份行列。

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县在外就学和工作的进步学生、人士纷纷返回桑梓创办抗战学校、民校、夜学。并先后创办了四约联立中学、私立浰东中学。他们以学校为据点,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建立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全民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办学育才,促进了本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海、广州、香港先后沦陷后,本县成了较安全的后方,广州国民大学、植祯中学、江村师范学校以及省一些机关迁入本县办学、办公。沦陷区大批知识分子涌入本县学校任职,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国民大学把和平中学第一、二届高中毕业生中的大部分录为该校学生,江村师范、植祯中学也在本县招生,为本县培养了一批中高级人才。这些都为后来和平县成为粤北山区文化之乡之一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50年代初,扫除文盲,兴办幼儿教育,发展中小学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在粤北地区都有和平一席之地。可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后,一连串政治运动的磨难,使和平教育大丧元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教师政策,恢复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各级党政把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1981年全县开展全面扫除文盲运动,1985年实现普及小学教育。接着,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新体制,解决了学校“一无两有”问题,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基本达到上级的要求。 风月无边 (11张)

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前夕,“和平广洞,良善数千家”。本县经济是农业自然经济。其时,居民辛勤耕耘,开发了年收获谷物千担的“玉米窝”、“千担坝”,至今留下了陈迹。后因连年天灾人祸,以致田园荒芜,百业凋零。至崇祯十五年(1642),全县有1994人(此为丁徭人口,百人口实数,下同)。 客家风情 (11张)  清初,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县令,实行稳定赋税和新增人口不加赋税,以及鼓励居民开山种粮、种豆;筑路架桥,建仓(社仓)赈灾;办公院、兴义学,培育人才等措施,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康熙六十年(1721),全县有丁口2252人;开发田地山塘3.0797万亩;征收赋税额银6359两。
  随后,经过雍正、乾隆(1723~1795)两代至清代中叶,社会较为安定,大批“客家人”因战乱、灾荒或者官职迁调等原因继续从闽、赣南迁至此定居开发。他们运用其科学文化和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兴办商埠、当铺,时土纸、陶瓷、酿酒等行业初具规模,县城食盐年成交量1万担(500吨)。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扰外患,落后挨打,社会动乱,县无宁日,经济发展缓慢。
  民国元年(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序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县人利用丰富的陶土、竹木资源,兴办陶瓷、竹木加工等手工业,时有工场、作坊数百家(户),从业人员1000多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大埔、潮汕、兴梅商人纷纷至此开店设铺。惠州、广州等地的盐、鱼、百货、转口洋货等大量涌入;赣南地区的米、豆、土特产品等也流入本县,或就地交换,或转口外销。时每年经和平进出的食盐2.5万担,土纸5万担,大米2~3万担。于是和平成了南北交通要道和货物的集散地。以东江上游的阳明、彭寨、东水、下车4个圩场为中心,全县形成了大小圩镇20个,集市28处,私商店铺2000多间(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至民国24年(1935),全县人口发展到17.6万;开发土地面积19.0934万亩;征收赋税6.1140万银元。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二五”减租和扶持民族工业政策,加之广州失守后和平曾成为本省大后方,经本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修通忠(信)定(南)公路。民国28~31年,在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指导下建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兴办造纸、松香、织染、印刷等60多间合作企业,从业职工800余人。和平竹木、东庄纸、松香、茶叶、香菇等产品远销广州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抗战胜利后,国民县政府执行蒋介石“勘乱”政策,“进剿”游击区;官商勾结,操纵市场,通货膨胀,致使不少工商企业倒闭,农业凋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至民国38年(1949),全县耕地面积24.49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15万亩,总产4.1452万吨,年亩产216.46公斤。全县有16.5785万人口,是个严重缺粮县。
  和平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了文化事业。清前,有7名进士(含武进士1人)。民国初期,县人徐傅霖就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著有《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省城部分机关、学校、医院迁来本县,大大推动了本县文化的发展,时县内有中小学230多所,学生万优为粤北地区有名的文化乡之一。但由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设施少,且简陋,文盲仍很多,农村缺医少药,疫病常流行。
  和平人民淳朴、刚强,具有反压迫、反侵略而英勇斗勇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农民起义不断,较著名的有明正德年间池仲容为首的农民起义,如岭南春雷,威震闽、粤、赣,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封建统治,促成了和平设治建县。民国15年(1926)春,共产党员刘哑佛(时任和平县府秘书)来和平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政纲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支持建立“新和平青年团”,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开展。民国21年(1932),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事中,和籍将士50人为国捐躯。民国28年(1939)5月,建立中共和平县委,方华(罗响)任书记,领导建立农会和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工作成绩卓著,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延安盛会。民国34年(1945)夏,曾源(曾镜湖)率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地区,震惊国民党省政当局。民国35年(1946)冬,吴毅、王彪和林镜秋亮起连和人民自卫总队(九连游击队)的旗帜,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发展了九连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凶险的斗争环境中培育了“理想、坚定、团结、清廉、奉献”的九连精神,于1949年5月解放了和平,接着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解放惠州、广州。和平人民为抗外侮、求解放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将永载史册。 生活 (3张)

和平县地处九连山区东麓,建县之初人口稀少,多为江西、福建等地迁入的客民,为全国客家居县之一。客家原属中原汉民,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 客家美食 (16张)

本县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居民多聚族而居,长期以来多信奉佛教与道教。清末,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信徒不多。居民中不少人的宗族、区域观念较浓,迷信风水、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制度,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普及,宗族、区域观念、丑陋习俗不少已被摒弃,人民立意创新,简化礼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和平像镶嵌在粤东北东江上游九连山脉的一颗明珠,是国家和省生态发展区。省温泉旅游特色县,京九铁路和粤赣高速“入粤第一县”。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秦时为龙川辖地,至明德十五年(1518),心学大师王阳明平定边民之乱后始立县。为纯客家地区,域内农耕文化浓郁,客家风情淳厚,田园风光优美,有“温泉之都”和“阳明古郡”之美誉。
  近年来,和平县按照以温泉开发为龙头,以客家文化和阳明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景区开发为主体的工作思路,致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先后建成热水漂流、热龙温泉、天上人间温泉、林寨古村、阳明公园等旅游景点。目前,和平县“温泉之都”美名逐渐打响,先后获得“广东旅游特色县(温泉)”和“2011年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县)”称号,热龙温泉度假村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林寨古村成功申评“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名村”和“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和平县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和40.2%。 旅游 (12张)

林寨古村:林寨古村为典型客家文化之乡,村内有清代、民国的古民居200多幢,是全国最大的 四角楼古建筑群。以“谦光楼”为代表的古村落,位于林寨镇兴井村。距离省道骆米线仅3公里、县城30公里。“谦光楼”始建于民国6年,正方形,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以四个楼阁为定点,中间以瓦屋连接楼阁。其中楼阁高4层,以石灰墙、火砖、百年木材及硬麻石条为主要材料彻成。天井、走廊道边以长短不一的麻石条镶成,门匾、横梁、窗、护栏等制作手工非常考究,雕刻有文案图画、黄金材料题字。

阳明公园:阳明公园位于和平县城东山岭。公园内建有 和平县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内陈列 王阳明与和平有关史迹、文物资料、民间传说等。阳明公园的石阶梯有666级高,故取名“天梯”,又有“六六大顺”之美誉,登高远眺,和平县城尽收眼底。

热龙温泉度假村:位于和平县粤赣边境西南部风景如画的九连山腹地, 距离粤赣高速和平出口25公里,距离京九铁路和平站30公里的热水镇,象一条热龙坐卧在清澈秀丽的热水河两岸。

和平热水漂流:位于广东省和平县利江上游,距和平县城 20 公里。

天上人间温泉度假村:天上人间温泉度假村集温泉、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健身、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的度假村,地处河源市和平县 大坝镇汤湖村,位于忠定公路和平路段旁,距粤赣高速公路和平县出口处仅十分钟路程,交通便利。度假村占地面积400多亩,功能设施齐全:拥有广东省最大的人工温泉瀑布,汇聚了46个纯温泉水泡池,占地1500多平方米大的大型纯温泉水漂流河,是休闲度假村的理想之地。

高泉寺:位于城区西郊,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佛徒曾道化故址。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为中国仅存的纪念淞沪抗日的2座纪念碑之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田仙岩景区:李田仙岩位于广东省河源市 和平县 俐源镇的 李田村, 距离和平县城35公里。

仙女灵石:位距广东省和平县城东面十五公里处的一座石山,为和平县八景之一。

白面嶂紫微宫:位于 下车镇白面嶂山上,紫云峰北麓,俗称白面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仙嶂:即位于和平县下车镇的紫云嶂,海拔1008米,孤峰兀立,山壁陡峭,翠竹成阴,风景秀丽,冬天可看雪景,被当地人称为紫云仙嶂,站在山顶,可远眺两省三县。古时山上建有紫微圣庙,现在仍有两座保存完好的石雕牌坊。由于紫云嶂的常年风力较多,相关部门拟计划在紫云嶂上建设风力电场。

浰东小筑:位于河源市和平县 下车镇石含村,近代名人 徐傅霖故居,门额上有时任农林总长谷钟秀的题匾“浰东小筑”与对联。

五花毓秀:和平县大坝镇境内的五花嶂,是和平有名的佛教旅游胜地,也是旧时和平八景之一,叫“五花毓秀”。在民间流传着一个远古的传说:宋哲宗元佑年间(1088年),妙庄王之女妙善下凡在大坝半坑尖峰顶修炼,建了一座妙善庵。

石龙寨风景区:位于下车镇石含村,与江西定南交界处。景区内生态保持完好,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桂花、映山红,风景秀丽,河道落差大,清澈见底的河流,生态原始的两岸风光,今人陶醉;特别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河中龙心石、石崖古城堡的神化传说,给人一种神秘的幽想。

翠山竹海:翠山竹海位于上陵镇,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林基地。竹林茂密,山、水、竹交融,郁郁葱葱,深山幽谷,泉水淙淙,清冽甘甜,竹林内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是休闲赏竹的好去处。

2017年12月,入选“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200强”。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