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镇

石龙镇 石龙 东莞市石龙镇 石龙镇历史沿革 石龙镇行政区划 石龙镇地理环境 石龙镇自然资源 石龙镇人口民族 石龙镇经济 石龙镇社会事业 石龙镇交通 石龙镇历史文化 石龙镇风景名胜 石龙镇著名人物 石龙镇所获荣誉


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辖下镇,位于东莞市北部。地处广深经济走廊, 东江下游,北靠广州,南邻深圳,东接惠州,中心位置坐标为北纬23°6'32.03",东经113°51'33.45"。石龙镇总面积13.83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143600人(2017年),辖3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石龙镇有着3500多年的文明史和8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也曾两次设市,成为邻近镇(区)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2010年,石龙镇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52.3亿元,比2009年增长14.1%;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比2009年增长2%;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4.18亿元,比2009年增长13.5%;各项税收收入5.8亿元,比2009年增长14.6%。石龙镇曾先后荣获“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信息化试点镇”、“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等国字...

详情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所有特殊区域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介绍

石龙镇,广东省东莞市辖下镇,位于东莞市北部。地处广深经济走廊, 东江下游,北靠广州,南邻深圳,东接惠州,中心位置坐标为北纬23°6'32.03",东经113°51'33.45"。石龙镇总面积13.83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143600人(2017年),辖3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

石龙镇有着3500多年的文明史和8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也曾两次设市,成为邻近镇(区)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2010年,石龙镇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52.3亿元,比2009年增长14.1%;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比2009年增长2%;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4.18亿元,比2009年增长13.5%;各项税收收入5.8亿元,比2009年增长14.6%。

石龙镇曾先后荣获“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信息化试点镇”、“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等国字号荣誉。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石龙镇 (13张) 岭南地区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为 百越地。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平定岭南,石龙境地属 南海郡 番禺县管辖。

秦汉时期,江左 石排一带,江右园洲整片,直至石龙镇、 中堂镇这东江码头些地方都是 东江下游 冲决 三角洲片区,秦汉后,各处沙洲陆续浮出水面,石龙镇区及纳入石龙建设总体规划的石碣唐洪、水南、黄泗等地均从东江游荡区演变而为沙洲。 东汉时境地属 交州管辖。

唐宋时期,石龙东面、南面、西面一带 沙洲逐渐露出水面。

明代,随着人类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先后筑起东江、三村、西湖三处方水堤,使 石龙与水南沙洲 梁洲会连。形成石龙旧城区。明朝后期,筑黄家山基调,将黄家山与黄屋洲合并。

明代以后聚者日众,渐显 墟市雏形。明末清初以来是广东省著名商埠,并与广州、佛山、 陈村一起被誉为广东“ 四大名镇”。

石龙镇于明朝 嘉靖年间(1522—1566)建圩。

清代 乾隆中期,石龙升级为“石龙镇”。

1927年8月,当时的省政府批准石龙设市,成为省属直辖市。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解放石龙,石龙镇改称石龙市,由 军管会接收建政。

1950年7月,石龙改市为镇,属 东莞县管辖。

2010年,石龙镇3个村(居)委会全部改制为社区居委会。

截至2010年,石龙镇辖中山东社区、中山西社区、 兴龙社区等3个社区及 西湖村、 忠维村、 林屋村、 蒲溪村、 新维村、 王屋洲村、 黄家山村等7个行政村。 石龙镇政府驻地东莞市石龙镇新城区裕兴路1号。

石龙镇位于 东莞市的北部,镇中心位置坐标为北纬23°6'32.03",东经113°51'33.45",全镇总面积13.83平方千米(2017年)。北隔 东江北干流与 博罗县的石湾镇、广州 增城区的龙地村相望;东跨东江北干流与黄家山、王屋洲两村相连,东面便是博罗县 园洲镇白马围村;西与 石碣镇的唐洪、南埔、黄泗围接壤;南边西湖村与 茶山镇的京山、横岗和 石排镇的燕窝村毗连。西南距 莞城市镇府驻地13千米。沿 广深铁路,西距广州市69千米,东南距深圳市78千米。水路西距离 黄埔港54千米,西南距 太平港59千米,东北距 惠州港79千米,处于 珠江三角洲广深经济走廊地段。

石龙镇地处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一年中最冷为1月份,最热为7月份,年平均气温为23℃。

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年平均降雨1651.2毫米。7-9月为后 汛期,台风降水活跃。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

石龙镇作为 东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东江干流自东北角 博罗县、惠阳市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新开河口,至石龙分出南支流后,北干流续流至 石滩,与来自 增城的支流汇流。东江把石龙分成四个部分,镇街三面环水,形成 珠三角独有的城镇风貌。

石龙镇地势北高南低,靠山面海,地貌类型丰富。北部为 山地、 丘陵、 台地,中南部为 冲积平原和 滩涂、海域。山大部分都分布在北部,山体内部以 花岗岩为主,且有较多基岩露出,表面为砂页岩,经风化发育而成 赤红壤。

石龙镇主要物产种类如下:

动物: 哺乳类、 鸟类、 鱼类、 甲壳类和多种 贝类、 两栖、 爬行类、昆虫类等73种。

植物:树类42种,竹类8种,水果类22种。

石龙镇水资源以 东江资源为主,流域内有 新丰江水库和 枫树坝水库两座大型水库。

清末,石龙中心居民万余人,至二十世纪30年代,有两万多人。1938年日军侵占石龙,中心人口只余七千。1945年日军投降,石龙光复,人口回复到两万多人。1949年解放时,石龙居民25551人。

2011年人口普查约14.27万,户籍人口6.81万,其中, 农业人口9252人,外来暂住人口7.4万。

143600人(2017年)。

石龙镇人口多为 汉族,其他民族者很少。在清代,有满族人(大多为随军家属)来石龙,他们聚居于戎厅衙门之后的竹街,后称此为 旗下街,可见当时满族人有一定的数量,但后来逐步为汉族同化。1964年时少数民族有 满族13人, 回族5人, 侗族1人, 瑶族1人,不明族名1人,外国人入中国国籍者2人。1982年,满族10人,回族1人,蒙族8人, 壮族5人,不明族人1人。少数民族中12人居住在面街居委会街区。

2010年,石龙镇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52.3亿元,比2009年增长14.1%;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比2009年增长2%;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4.18亿元,比2009年增长13.5%;各项税收收入5.8亿元,比2009年增长14.6%;外贸出口总额21.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6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4.9亿元,比2009年增长1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40元,比2009年增长7%。

2010年, 农业总产值1.87亿元。2010年,农村集体净资产9.7亿元,比2009年增长12.8%;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16亿元,比20091年增长8%,纯收入达到1.4亿元。

2010年,石龙镇优先发展 光学电子、医药、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全镇有 外资企业182家,已引进日本 京瓷照相机、京瓷美达复印机、 美能达复印机和打印机、台湾EMC显示器、 北大方正电脑等国内外知名产品技术合作,以建立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为发展目标,将石龙镇建成电子信息装备开发制造基地。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8亿元,出口总额4.8亿美元。2010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 2010年,电子 信息业是石龙镇的支柱产业,5年间共完成科研成果和技术攻关超百项。

2010年,石龙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同比1999年增长9.6%。2010年,石龙镇合同外资金额2.62亿美元,出口总额8.56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亿元。

2010年,石龙镇拥有公办幼儿园7所、小学7所、中学4所、成校1所。在校学生将近2万人,在园幼儿达3000多人,形成了幼儿教育、 普通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石龙镇是全国著名乃至享誉世界的“举重之乡”。 石龙镇培育并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举重运动员,例如:新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的 陈镜开;第一个为中国在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举重金牌的 曾国强;四破纪录的 叶浩波、三破纪录的 陈满林、石龙一门“陈氏三杰”等也曾叱咤世界举重舞台。石龙镇的优秀举重健儿共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次,获世界冠军29人次,夺亚洲冠军26人次,获全国赛冠军59人次。

截止2010年,,石龙镇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全国、亚洲乃至国际举重比赛,广东省人民政府为表彰石龙人为举重事业所作的贡献在1984年特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的光荣称号。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 荣高棠为“举重之乡”雕塑亲笔题写了“举重之乡”四个大字。

2009年,石龙镇建成镇村文化活动中心12个, 图书馆(室)1个, 文化广场、公园15个,农家书屋15所。出版了20多本专著,并成立了文学会、书画协会、音乐曲艺协会。

2014年,石龙镇有综合性 二级甲等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6间,民营 门诊部5门,村卫生所26间,村卫生站15间,医务室3间。2014年末,石龙镇共有卫生工作人员865名,卫生技术人员832名,医生287名,乡村医生47名,乡村卫生员28名。

石龙镇距离 莞城13公里左右,北部和东北部与惠州接壤,毗邻香港,距广州69公里,深圳78公里,东与 石排镇为邻,南与 茶山镇相接,西与 石碣镇毗连,北与惠州 石湾镇接壤,再有东莞火车站与东莞地铁2号线,是东莞市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东莞莞龙路始于东莞石龙镇,直达东莞莞城,途经上桥、柏洲边、周屋、狮子岭工业园、石碣路口、周屋路口、榴花公园、上桥市场、帝豪工业区、周屋路北等重要路段,日均车流量大。

广深铁路贯通全镇,交通四通八达,地处珠江口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传统产业走廊交界处,更兼扼守东江中下游咽喉要地,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

新东莞火车站位于石龙镇西湖社区岭南东路,位于广深线中心位置,卫二等站,距广州站71公里、深圳站76公里。原 东莞火车站于2013年6月20日更名为 常平火车站,新建成的东莞石龙新火车站命名为东莞站,东莞火车站是广深线东莞境内功能最完善、办理客车对数最多、旅客发送量最大、能够直接服务于东莞中心城区的车站,是铁路与轨道交通、城市公交接驳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是主要承担东莞往广州、深圳、香港和惠州方向的短途客运,预留长途车始发终到的条件。

原石龙火车站自2014年1月8日起只办理货运业务,现为三等站,业务较为繁忙。

石龙镇地处 珠江口东岸,交通便利。主要航道有 东江北干流与东江南干流。

东莞地铁2号线:北起石龙镇 东莞火车站,向西途经莞龙路、东城中路、 东莞大道、莞太路、连升路止于长安新区东站。

石龙邑会

古有传言:有石如龙,潜于与东江河底,蜿蜒自上而下,至我境而翘首远望,低徊不去,逐成石龙福地。据专家从东江边西湖樊屋贝丘遗址测算,石龙地区约在3500年前便有人类聚居。相传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建圩;至清代乾隆中期,石龙升级为“石龙镇”。 清代著名学者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中写道:“石龙亦邑之一会。”

商业历史

石龙镇地处 东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石龙镇控制着东江流域大米和木材等主要农林产品的流通,对整个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的粮食、木材价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石龙与香港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土纸、 黄麻、大头菜、竹制品等商品大批由石龙运往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而洋货则由香港运入石龙,再转销内地各省。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竹器街、面街、棉花街、弹花街、打石街、打锁街、皮糖街、猪糠街、风炉街、豆腐巷、蒜头街、果栏街、线香街等产品专卖街和作坊、工厂等。“石龙今日市廛开,车马纷纷涌进来,午后酒阑人尽散,白云依旧锁苍苔”,就是石龙在清末民初商业繁华的真实写照。

1926年东莞第一间银行 中央银行在石龙设立,东莞最大规模的 当铺也开在石龙,现仍保存完好。作坊林立,形成了竹器街、面街、棉花街等产品专产专卖街市和民一布厂等私营企业。1911年 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石龙在商业和交通的地位更加显得重要,与广州、佛山、 顺德陈村并称广东四大名镇(旧称“省、佛、陈、龙”),成为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商贸重镇。

金沙湾公园

石龙镇 金沙湾公园位于江面开阔、水势浩荡的东江金沙湾畔,是每年举办 龙舟竞渡的主要场所。

金沙湾公园依江而建,设计新颖,充满亚热带风情,由上而下分成大道、中路、江边长堤三层,每层之间以绿化阶梯相互连结,公园有花廊、花坛、草地。江边长堤建有音乐喷泉和两个小型广场,一个人造沙滩,还设有一排排座椅。“金沙漾月”被评为 东莞新八景之一。

石龙古镇图

金沙湾北岸金沙湾广场右侧有一幅用福建青石雕刻而成的大型石雕——石龙古镇图,浮雕以古镇明清时期“九庙六桥鸣凤里”的繁华景象为背景,再现古镇昔日风采,该作品长100米,高6米,用1100块福建 青石雕刻而成,石块总重量达1700吨。其以《 清明上河图》的风格,刻绘着石龙千年历史,堪称石龙的一部史书。

该图以明末、清代、民初为背景,大量素材来自清代石龙镇与省城(广州)、佛山、陈村齐名。

政府广场

政府广场位于 新城区 东江河畔景观带主景区,北邻裕兴路,南至东江边,是规划中镇行政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用地呈梯形,宽约160米,长197-220米,占地3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园林面积8335平方米、广场面积17136平方米、水域面积2636平方米。基地地形南高北低,高差约3米,南面8.9米的大堤高程是东江5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

主要体现石龙镇的历史文脉,提供 科技展览、娱乐、休闲、集会等综合活动场所,广场设有音乐喷泉供游客观赏,广场中央有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龙”字。通过“龙”、“堂”、“水”、“舟”、“门”五个隐喻,诠释石龙镇的城市文脉、历史民俗、地域特征和 人文精神。

杜鹃长廊

西湖区东江堤岸的杜鹃长廊是仿照 金沙湾公园的模式建设成集堤防、公路、园林绿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化东江工程。堤顶是宽23米,双向4车道的堤岸公路。堤岸至江边的护坡上分几级建设,分别是草地、围栏、 公园椅、散步长廊和 杜鹃花长廊。种植了十万株 杜鹃花树,连绵3公里。

石龙镇是著名的“举重之乡”,石龙镇举重运动员 陈镜开是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举重冠军 曾国强,石龙镇先后为国家输送优秀举重选手如 陈伟强。他们多次荣获世界和亚洲冠军,多次破世界纪录。

陈镜开(1935-2010)

举重男运动员,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 东莞市 石龙镇,是新中国体育开拓者。陈镜开从小喜爱 健身运动,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 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 集训队,成绩提高很快,一年间挺举成绩从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他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美国运动员C·温奇保特的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曾国强

1965年3月18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前国家举重队队员。1976年在镇少体校举重班学练举重,1981年入省队训练,1983年进入国家队,7月29,在第23届 洛杉矶奥运会上以夺得235公斤的总成绩夺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该届奥运会第二枚金牌,也是中国奥运会史上的第二枚金牌,并成为中国第一位摘得奥运会金牌的举重运动员。

陈伟强

1958年6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原国家举重队队员。1977年,陈伟强参加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获52公斤级抓举冠军,挺举和总成绩亚军;1978年,在第8届“亚运会”上获56公斤级抓举第1名;1984年8月,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获得60公斤级的金牌,为中国获得该届“奥运会”举重项目的第3块金牌。

誉满龙城 (17张) 2004年,石龙镇被国家、省市等上级领导部门评定为国家 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信息化试点镇、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 国家卫生镇、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5年,石龙镇被评为全国 文明镇、广东省 中心镇、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广东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专业镇、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镇、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06年,石龙镇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镇、东莞市文明示范镇、东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东莞市环卫绿化工作先进镇区、广东省绿色名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大功率白光LED推广示范镇、全国首届 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59位)、全国妇联先进集体、 东莞市体育工作先进镇等。

石龙镇自2006年以来在产业经济、信息通讯、人居环境等方面发展迅速,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中心镇”、“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镇(E-TOWN)”、“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在 国际花园城市评选决赛中,勇夺本届国际宜居城镇组别的第一名。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石龙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周边动车站

东莞站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西湖社区环湖西路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西湖社区环湖西路

周边乡镇

石龙镇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广东省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