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和平村

东和平村 东和平村乡村概况 东和平村历史由来及地理位置 东和平村基本情况 东和平村社会公共事业 东和平村经济发展状况


帕良一队隶属于打洛镇勐板村委会,属于 山区。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镇政府22公里。国土面积2.22平方公里,海拔780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1,230毫米,适宜种植 茶叶等农作物。二0一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5516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52558万元,同比增长11%;农业总产值2958万元,同比增长24%;经济总收入55516万元,同比增长11%;人均纯收入13231元,同比增长12%;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100%的村民小组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工作;农村劳动力和就业转移充分,就业率达95%以上;新增劳动力100%就业,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培训率超过90%,实现转移就业率为82%,农民自主创业有新进展。随着全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东和平村含东河、西河、下侧和保生。先后有顺德县和本市黄圃...

详情

东和平村地名网_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东和平村资料简介
  东和平村是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200010320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42000。东和平村与东兴社区、东海社区、伯公社区、民乐社区、小沥社区、凤仪社区、同安村、安乐村、和泰村、穗成村、吉昌村、东罟步村、西罟步村、永益村相邻。 还有3个地名与东和平村同名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东和平村介绍

帕良一队隶属于打洛镇勐板村委会,属于 山区。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镇政府22公里。国土面积2.22平方公里,海拔780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1,230毫米,适宜种植 茶叶等农作物。

二0一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5516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52558万元,同比增长11%;农业总产值2958万元,同比增长24%;经济总收入55516万元,同比增长11%;人均纯收入13231元,同比增长12%;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100%的村民小组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工作;农村劳动力和就业转移充分,就业率达95%以上;新增劳动力100%就业,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培训率超过90%,实现转移就业率为82%,农民自主创业有新进展。随着全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东和平村含东河、西河、下侧和保生。先后有顺德县和本市黄圃、小榄等地人迁居于此,筑成天成围、永顺围和保生围,1958年各围与吉昌合并称和平大队,1964年析出称今名。该村位于石岐北偏东19.3公里,镇政府4.7公里处,聚落在鸡鸦水道西南岸,呈线、点状分布,东阜公路西北接广珠公路,鸡鸦水道通横门水道,可航行1000吨位船只。

1950~1958年,称 和平乡,下辖24个生产队;1958~1982年,称和平大队,分四个片:1片和2片属和平村,3片和4片属现吉昌村;1982~1985年,称和平管理区,下辖15个生产队;1985~1997年,称东和平管理区,下辖15个生产队;1998~2005年,称东和平村民委员会,下辖15个村民小组。

解放初,和平与吉昌合并,称和平。总面积3600亩,总耕地面积3117亩。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总户数612户,总人口3123人,其中男1575人,女1548人;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总户数856户,总人口4367人,男2161人,女2206人;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已分出吉昌村),总户数636户,其中农业户600户,总人口2909人,其中 农业人口2879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总户数862户,其中农业户839户,总人口3460人,其中农业人口3424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总户数956户,其中农业户894户,总人口3815人,男1946人,女1869人,外来人口805人。全村共有姓氏48个,其中前十名姓氏户数有:李姓125户,陈姓66户,黄姓52户,周姓49户,梁姓46户,林姓45户,杨姓44户,黎姓42户,谭姓41户,何姓39户。总面积3600亩。2005年全村总户数1007户(其中非农户76户),总人口3983人(其中非农户99人),其中男2017人,女1966人。

①交通道路:

解放后,逐步重视道路建设。60年代前,道路是狭窄的泥路,交通极不方便。

70年代初,开始重视道路建设,发动各生产队社员扩宽小路,铺上石粉,当时主要交通工具是小农艇。随着经济的发展,主要道路逐步铺设水泥路面,购买自行车的农民逐渐增多,1980年,自行车373辆,小农艇剩下280只,当时没有汽车,自行车和小农艇是主要的运输工具。1990年,深入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和市有关指示,确立以开路促开发,开发促经济的方针,兴建和平大道和永和路。据统计,全村拥有自行车2032辆,摩托车15辆,运输机动船24艘,鱼用运输机船6艘,货车7辆,机动艇16艘。1995年,东阜线建成通车,摩托车逐渐增多,船只的运输逐渐被货车取代,自行车的运输被摩托车取代。2000年,全村拥有汽车101辆。公共汽车路经村西南面,村民乘搭汽车往广州,石岐等地都较为方便。2003年“美的”、“铁将军”等大型企业落户本村,更为重视道路建设,扩建和平大道及安装了路灯,并发动各村民小组完善“一河两岸”的建设,村内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5年,全村拥有摩托车850辆,机船10艘,货车40辆,汽车80辆。

②河流:

村边有鸡鸦水道,通往横门水道,通过村堤边长1200米,宽300宽,水深12米,可航行1000吨船只。

村内河道窄、浅、多,九曲十三弯,水潮低时只能小农艇通过。分别有东河:长1500米,宽8米,深2米;西河:长2000米,宽7米,深2米;宝生河:长300米,宽8.5米,深2.5米;下侧河:长2400米,宽7米,深1.8米;永顺河:长900米,宽20米,1.5米。

③桥梁:

全村共有17座大小桥梁,从桥梁性质分:村镇桥5座,农用桥4座,地养公路桥8座;从技术分类:二类桥11座,三类桥3座,四类A桥1座,四类B桥2座。

1937年,天成学校建校,在现在的校址位置,茅草校舍。设有1个班级,学生30人,教师2人。1952年,天成小学改名为和平小学,砖瓦结构。设有3个班级,学生90人,教师5人。1964年,设有1个班级,学生25人,教师2人。1974年,原砖瓦结构的教室改建二层砖混结构,投资8万元。设有6个班级,学生230人,教师9人。1980年,设有10个班级,学生394人,其中初中1个班:学生50人,小学9个班:学生344人,其中毕业班41人。教师17人,其中公办7人,民办10人。1985年,学生305人,其中毕业班38人。教师16人,其中公办5人,民办11人,开始六年制教学。1992年,建设三层混凝土结构教室(中间),投资30万元。设有17个班级,学生759人,其中毕业班98人。教师28人,其中公办18人,民办3人。1997年,建设三层混凝土结构教室(东面),投资60万元。设有22个班级,学生1016人,其中毕业班148人。教师36人,其中公办25人,民办1人。2001年,原二层砖混结构教室改建三层混凝土结构,投资130万元。设有15个班级,学生660人,其中毕业班151人。教师25人,其中公办17人,民办1人。2005年设有15个班级,学生599人,其中毕业班49人。教师31人,其中公办17人,民办8人。和平小学现位于东和平村东河东路30号之一,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港澳同胞捐资助学5.6万元。经过68年的历史,现建有灯光篮球场3个,自然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功能室,并实现单机版教室。1994年被评为市“四优”达标学校;1998年参加五年级奥数赛获省二、三等奖;1999年吴婵英老师在全国第三届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中获三等奖;1992年前已有3名优秀学生考入中山纪念中学。

卫生站位于和平大道村府桥边(自1971年开始),有医务人员3人,医务设备比较简单,一般诊治感冒、发冷发热,肠胃问题等小疾病,严重病例要去小榄、东凤、石岐等高一级医院就医。2000年全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3576人,合作金额8.94万元。2002年村投入60万元整改、创建市卫生村,2004年投入50多万元创建省卫生村,并顺利通过市、省爱卫办验收的工作。

有华侨及港澳同胞30户186人,其中香港23户140人;澳门4户18人,美国2户20人,加拿大1户8人。

美国华侨同乡会主任刘应同捐助人民币1万元,香港同乡会负责人朱汉清、朱明清、朱祥清捐助港币3万元,电视机1台,计算机8台,邓锐江捐助港币5千元,黄华芳女士捐助港币5千元,罗惠芳捐助港币3千元,黄志昌捐助港币3千元。

该村属经济作物区,建国前村民靠农业收入来维持生活,农业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90%,其它则靠小手工业、当小贩或到省、港、澳谋生,不少的家庭靠 外汇帮补家用。

解放后,经过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活动,彻底消灭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工作中的失误、自然灾害的侵袭等种种原因,生活改善的步子不大,特别在国家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村民的生活出现了较大的困难。1963年人均收入112.44元。

1979年,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各项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据统计,共有缝纫机153部、收录两用机8部、收扩音机326部、电视机3台、自行车30辆、砖屋户420户,人均收入827元,是1963年的的7.3倍。 1985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乡、镇企业兴办中外合资、“三来一补”、外资独资、集体、个人等各种形式的工商企业,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据统计,全村只剩下9户住茅房,购置自行车的数量增加到1118辆,摩托车只有1辆,缝纫机520部、电视机112部(其中彩电2部),录音机112部,电饭煲198个,电风扇624台,电冰箱1部。人均收入882元,是1963年的7.8倍。1990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跟着不断提高,提前达到小康水平。农民家庭拥有耐用品有:组合柜45个、照相机14架、石油气175户、电话户16户、缝纫机694部、洗衣机25台、收录机158台、热水器5部、电冰箱1部、电风扇、鸿运扇1650台、电饭煲353个、音响组合8套、钟表1913只、沙发61套、红木家具5套、电视机311台(其中彩电123台)、自行车2032辆、摩托车15辆,农村人均分配1382元,是1963年的12.3倍。1995年,实行承包改投包政策,剩余的劳力向工商企业转移,人均收入2972元,是1990年的2.15倍。2000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工业逢勃发展,中外合资、外资、私营和股份企业引进外来劳工,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电话、手机、摩托车基本普及,小车也逐渐增多,人均收入4608元,是1995年的1.55倍。2005年,人均收入6000元,是2000年1.3倍。

早在50年代,该村已有正式的村篮球队,每逢假日农闲、茶余饭后,村小学的篮球场便聚满了打球看球的人。60年代,村篮球队在村小学老师、教练何作添的调教下,整体实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球队在镇内已名列前茅,在周边镇区的公开赛、邀请赛中,亦屡获佳绩。70年代和80年代是村篮球队的鼎盛时期,这时期镇内的篮球比赛,冠军非东和平队莫属。村篮球队曾代表镇参加中山市“农民杯”篮球赛、代表市银行系统到佛山参加全省银行系统篮球赛,皆获第三名。浓厚的氛围,多年的“征战”使村篮球队高手辈出,涌现出侯全兴、欧华法、侯右兴、侯左兴、李盛昌等优秀的运动员。另外,村大部分村民会打球、会看球、会评球。在文化娱乐比较贫乏的年代,经常出现球队出外比赛,几百村民前往观战助阵的情景。一年一度的公开赛或邀请赛,成为村民最盛大的节日。

村篮球队曾经历过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决定重振篮球雄风,并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乡村的重要工作来抓。除了重新组建新一代的篮球队,聘请教练指导外,还建设了三个灯光球场,添置了电动记分牌,恢复了每年一次的公开赛。目前,村篮球队又进入镇内三甲水平。

该村原属经济作物地区,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甘蔗和塘鱼,次为香大蕉。

解放初时,由于生产成本少,生产技术低,产量不高,特别在集体化时间,很多社员出勤不出力,吃大锅饭的思想严重。1973年,蚕桑种植面积297亩,亩茧108斤;塘鱼962亩,亩产297斤;甘蔗423亩,亩产4.1吨;禾田1117亩,年亩产1141斤。1979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获丰收。据统计,当年蚕桑种植面积297亩,亩产茧208斤,在全社排第13;塘鱼生产962亩,亩产384斤,在全社排第10;禾田1117亩,年亩产1428斤,在全社排第2;甘蔗435亩,亩产2.666吨,在全社排第11;甘蔗历年产量最高年是1965年,亩产6.3吨。1985年,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积极完善延长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连年获丰收。据统计,全村稻谷种植面积1846亩,亩产1506斤,比1973年增长365斤;塘鱼1002亩,亩产799斤,比1973年增加502斤;香大蕉119.1亩,亩产2000公斤,农业总产值248.2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50.6%。1992年,深入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加强对农业的领导,积极推动农业向优质高效益方向发展。当年引进“七黄占”等水稻品种,引进水鱼、罗氏沼虾、桂花鱼、甲鱼等优质品种的养殖。全村塘鱼放养面积962.4亩,亩产1020斤;香大蕉365亩,亩产1500公斤;三鸟3.8万只,上市2.7万只;生猪5025头,上市3120头;稻谷2020亩,亩产1529.8斤,农业总产值887.9万元,是1985年的3.58倍。1994年,深化改革农村土地,推行土地分包改投包政策,农民有了自己种养的自主权,农业朝着 “三高”目标迈进。当年村委决定缩小禾田、甘蔗的种植面积,增加水果地、蔬菜地、饲料地等,禾田面积缩小到420亩,甘蔗面积57亩,水果地面积增加到365亩,蔬菜地面积173亩,饲料地面积增加到829.56亩,塘鱼放养面积保持956.44亩,亩产1020斤,生猪5830头,上市3760头,三鸟总饲养1.98万只,上市1.41万只,水果生产365亩,亩产1810公斤,农业总产值927万元,比1992年增长39.1万元。 2000年,引进新品种,推广科学种养技术。村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实现了水产、畜牧、蔬菜、花卉、水果增产增收。优质养殖方面:稳定桂花鱼的养殖,鼓励发展甲鱼、观赏鱼等品种。畜牧业方面:扩大瘦肉型猪生产。全村发放土地经营许可证,强化农村经营合同管理,农村劳动力2440人,农业占978人,占40%,60%向工商、个人企业和其他行业转移,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多,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总产值1236万元,是1994年的1.33倍。2003年,“美的”、“铁将军”等知名企业征用了部分村民小组的土地,该村由农业逐渐向工业转型。2005年,农业生产总产值659万元。

解放初期,该村没有工厂企业。60年代末,兴办砖厂,1973年,砖厂发展到13间,粮食加工厂1间。

1979年,全社掀起大办砖厂的热潮,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据统计,运输机动船12艘,176吨358匹马力,大船22艘,水泥船22只,企业个数8个,从事企业人数189人,外出合同工6人,企业总收入26万元。 1986年,由于政策开放,个体运输业、个体商业、饮食业同步发展。运输业总产值70.06万元,商业总产值18.46万元,饮食业总产值2.8万元,农村工业总产值182.18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1.6%。1990年,工业发展仍然缓慢,土地开发、道路建筑发展速度慢,村委按实际情况向运输业、个体饮食业、小型商业等发展。据统计,工业劳动力19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9.4%,饮食业总产值4万元,商业总产值56万元,运输业总产值65万元,建筑业总产值61万元,工业总产值213.6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9.4%。1995年,东阜公路通车,道路交通有较大改善。村积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把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作为增强村经济实力的途径。当年,共有企业8家,企业职工133人,工业总产值530.7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26.38%,是1990年的2.5倍。 2000年,镇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实行“走出去,请进来”、“以商引商”的办法。村积极配合,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对企业实施转让、租凭和股份等改革,企业从8家发展到16家,企业职工发展到344人,工业总产值2566.3万元,比1995年增长2032.6万元,增长483.56%。2005年企业间数发展到30家,“美的”、“铁将军”等一批大企业的落户投产,使该村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职工发展到 15000多人,是2000年的43.6倍;工业总产值9246万元,比2000年增长6679.7万元,是2000年的3.6倍。

周边政府机关

东和平村民委员会 地址:中山市

东凤镇政府 地址:中山市东凤镇凤翔大道128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办公时间08:30-12:00,14:30-17:30
中山市东凤镇凤翔大道128号

中国共产党东和平村总支部委员会 地址:和平大道

周边政府机构

东和平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中山市东河东路和平小学西北侧约60米

周边公司

中山市正太电器有限公司 地址:中山市东凤镇和平村东阜三路411号
中山市东凤镇和平村东阜三路411号

周边厂矿

中山市东凤镇协创成塑料制品厂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东和平村和平工业区和平大道1号(和平小学东侧500米路东)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东和平村和平工业区和平大道1号(和平小学东侧500米路东)

周边园区

顺发工业城 地址:中山市东凤镇东和平村东阜路389号

周边文化宫

东和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鸡鸦水道大桥和平小学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鸡鸦水道大桥和平小学

周边乡镇

东凤镇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广东省中山市

周边村庄

东和平村 地址: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