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尾张村

下尾张村 下尾张村简介 下尾张村下辖片区


下尾张(Xiaweizhang)行政村,又名华美。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在普宁市区北25.8公里处。人口0.65万。下尾张,又名华美,隶属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南溪镇辖下行政村,位于 普宁市区流沙北25.8公里处,其北临榕江,西北与下尾王村毗邻,西隔洪阳河与市上、陈畔等村对望,南与大陇、篮兜等村接壤,西为新溪张。全村人口约7000,有张、郑、柳等多个姓氏,村民多出外经商务工,部分留守以农或加工为业。南宋末年,张氏一支从福建省漳浦县迁此定居,原村寨地属黄坑都下社东北角侧之末尾,故名下尾,因姓张,而村北有下尾王氏,为有别,又名下尾张。除了村东北侧为张氏最主要集中聚居的村寨之外,村南及村西南还有郑姓之郑畔、柳姓之新溪柳两个自然村。村中聚落呈点状分布,寨围厝局多临水而筑,建筑以传统贝灰三合土潮式民居为主,有部分现代新建的钢筋水泥楼房。有耕地1780亩,原主产柑橘,次为水稻、甘薯,...

详情

下尾张村地名网_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南溪镇下尾张村资料简介
  下尾张村是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南溪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2811052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45281。下尾张村与南溪、扬美村、下尾王村、典郭村、典詹村、沂湖村、玉滘村、东洋村、潮尾村、金滘村、登峰村、老斗村、新斗村、新兴村、林尚书村、玉竹港村、平定桥村、三福村、玉山头村、平薛村、平苏村、钟堂村、南溪村、宝鸭村、新方村、老方村、新溪村、大陇村、仕林村、加兴村、篮兜村、东一村、东二村、前寨村、后寨村、市上村、陈畔村、郭畔村、北溪村、新桥村相邻。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南溪镇下尾张村介绍

下尾张(Xiaweizhang)行政村,又名华美。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在普宁市区北25.8公里处。人口0.65万。

下尾张,又名华美,隶属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南溪镇辖下行政村,位于 普宁市区流沙北25.8公里处,其北临榕江,西北与下尾王村毗邻,西隔洪阳河与市上、陈畔等村对望,南与大陇、篮兜等村接壤,西为新溪张。全村人口约7000,有张、郑、柳等多个姓氏,村民多出外经商务工,部分留守以农或加工为业。南宋末年,张氏一支从福建省漳浦县迁此定居,原村寨地属黄坑都下社东北角侧之末尾,故名下尾,因姓张,而村北有下尾王氏,为有别,又名下尾张。除了村东北侧为张氏最主要集中聚居的村寨之外,村南及村西南还有郑姓之郑畔、柳姓之新溪柳两个自然村。村中聚落呈点状分布,寨围厝局多临水而筑,建筑以传统贝灰三合土潮式民居为主,有部分现代新建的钢筋水泥楼房。有耕地1780亩,原主产柑橘,次为水稻、甘薯,现多改种苗木花卉。有私人加工企业十余家,主要从事服装及粮食等加工。原有碾米加工厂、砖瓦厂,现已经关闭。有小学1所,老人室1处。是革命老区。 榕江位于村北,洪阳河在村南过,新溪于村西贯穿南北连接洪阳河与榕江,水陆交通方便,木船可达榕城、 汕头及出海。有乡村公路接县道108线即钟堂- 梅云公路。有赛龙舟传统民俗。

从沿着引榕干渠东西走向的县道钟梅公路向西北走,来到下尾张村口,转弯向北,即进入村内,这有一条乡村公路接通全村各个角落,是下尾的主干道。沿着干道走几十米往右,是一个叫下尾山脚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张氏聚落,叫新华里,又叫山脚新寨;沿着干道继续往北去,过了洪阳河上的华美桥,转向西侧路口,走一段土路可抵达柳氏聚落新溪柳自然村;若转向东,则为 郑氏与张氏混居的郑畔自然村,而此间亦有乡村小路通往村北侧的下尾张核心区域;若沿着干道顺行,会经过一大片新建楼房、华美教堂、下尾张学校、三王爷庙、南安里、村委、老祠及多个厝局寨围;再直走到尽头处,路两边是村里的市场所在,末端则有旧寨,其周边小路则可串联多个老寨围,这里四周是下尾张的核心区域;过了这些,北面便是邻村下尾王,及榕江岸边。

南宋年间,张氏一支从福建省漳浦来此定居,原属黄坑都下社之尾,故名下尾,因姓张,而村北有下尾王,故名下尾张。聚落多临水而筑,呈点状分布。有耕地1780亩,主产柑橘,次为水稻、甘薯。有私人加工企业11家,从事服装、粮食等加工。有小学1所,老人室1处。是革命老区。水陆交通方便,三江新河从村南经过,木船可达榕城、汕头。有乡村公路接棉梅公路。有赛龙舟传统。

下尾张以张姓为主要姓氏,是普宁市最主要的张氏村落之一。据载,南宋末年,下尾张氏始祖德峰公偕兄 下尾山脚 (6张) 弟共七人及家眷一行从原籍福建漳浦南下入 潮州避乱,族内史称“七峰下潮”、“闽漳分潮”。七峰兄弟散居潮州府各属开基创业,德峰公择创潮阳院后村,及后,公之配偶吴氏妈又偕第四子添勇公西行另觅佳地开村,经两三代人相继迁徙移居,最后来到今下尾张村。张氏定居下尾之后,经明清两朝,又分衍出十余个村落,据目前计有南溪、北溪、新溪、杜香寮、洪阳百里桥大门张、南径青洋、横山头、麒麟高明、揭西金华上棚、古堂、后溪、新寨仔(金城楼)等,故而下尾张又为普宁张氏的发源地之一。张氏在下尾繁衍生息,各房各派所创寨围极多,最主要且最古老的是旧寨,及周边的龙头、土头、港边、东头、年边、后滘、前埔等处,随后至现代又建有多处新寨,如新后滘、港边新寨、绍基园、米厂后、南安里、山脚新寨新华里等等,更还有与郑畔郑氏共建的山溪桥新座。
  据资料记载,1924年,经张氏族人倡议,于下尾张村东南角上的山脚官路下创建新华里寨,俗称山脚新寨,其面朝旧寨而建,为坐东南朝西北格局,依山临水,有三街四座兼左右双从厝包,前为阳埕及围墙寨门,门前路下是一口大池塘,1979年再建后荫包,使寨围格局完整。寨内主座是五间三进格局,大门楼匾额塑“金鉴流芳”,左右为四点金公室:会本公室、漳浩公室。1983年村人又在新华里东西侧拓建两新寨,均为一街五座兼左右后厝包格局,主座为五间过。

沿着干道直走,很快便抵达华美桥,桥下是洪阳河,是每年端午赛龙舟的地方。 华美桥、华美堂 (2张) 旧的华美桥建于1965年,随之改革开放,因为此处四面环水,而旧桥不足以为下尾及周边共七个村落提供交通上的方便,故而在1991年,由乡贤出资重建,其为南北走向,横跨洪阳河上,桥高8米,桥面宽9面,全长60米,被誉为洪阳河上第一长桥。
  华美桥的另一端有一座 基督教堂,即华美堂,据资料上记载,重建于1980年,始建年代则不详。外来宗教的传播总是沿着大江河流往腹地中去,大概华美堂也是如此?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时期?或至民国?

普宁市南溪镇有一则民间传说:南溪镇外有榕江,内有新溪,素称水乡。相传明朝中叶,新溪柳村人口众多,村中柳员外家资万贯,其女深居简出,博览群书,父视同掌上明珠。其女一夜偶梦龙舟,天亮禀告双亲,请求造龙舟。父听之,遂造出龙舟并广征民工于村旁凿一新河,取名新溪,专为龙舟赛事,至今此溪仍在。新溪柳村还在,可是龙舟没了。(摘自网络资料)
  这大概是关于新溪柳我所能找到的文字资料了,也是一段关于下尾张村西侧新溪来源的历史资料,传说? 及普宁龙舟文化最早所能追溯到的历史传说时间?当然,这一则传说并没有说明年代,大概会是明中后或清初吧。
  新溪柳在下尾的西侧,现在有一老一新两处聚落。老聚落位于新溪东岸边上,中有两处寨围,南北相邻。南侧寨围是新溪柳村中最古老的寨围,其坐北朝南,仅一座五间二进厝,兼左右火巷包,前为阳埕,埕下是一大池塘或新溪支流?并设有踏头(码头)。从功用及建筑样式上看,这应该是一座公室,年代或许为清代中期?据当时在村中所遇村民请教到的信息而知,柳氏曾富甲一方,且来得比张氏早很多;柳氏族中有一员外,柳员外十分富有,曾建有十八座祠堂(应是祠堂及寨围中的房屋,或许即是原柳氏老寨),不过这些当年的建筑在经受清顺治年间的九军之乱后,早已全部毁去,遗迹就在现老寨前的竹林中;而自毁寨之后,新溪柳氏也逐渐没落,不少人丁或外迁;据说,柳氏有外迁或族亲在榕江对岸的揭阳东山亭,关系比较密切。公室后侧是一座五间过,但已经破落不堪。新聚落位于老聚落的东北侧二三百米处,其坐东南朝西北,内仅一街建筑,主座是五间二进式的世美祖厅,祖厅后是一座一落式的五间过,这一街建筑的左右后为二重厝包,前为阳埕,及一重厝包,仅于阳埕东北角上设一寨门。这是新溪柳的新寨。新寨后有一排新建的钢筋楼房。
  《 潮汕柳氏来自山西》:
  柳姓主要来源:(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孝公的玄孙展禽大夫掌管刑狱,封邑在柳下(古地名。一说在今山 新溪柳 (19张) 东新泰柳里;一说即今河南濮阳柳屯),死后谥号惠,史称柳下惠。其子孙以封邑为氏。(2)来自姓。战国时,楚怀王(公元前328-299年)在位,其孙名心,号义帝,建都柳,子孙以柳为氏。其望族居住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宋代列为全国第80位大姓,占全国人口0.22%,约20万余人;当今列为全国第130位大姓,占全国人口0.1%,约130万人。
  发源于山东西部的柳氏,世代子孙在这里生活了四百多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柳氏裔孙才迁徙到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繁衍为当地的望族,后裔向全国各地播迁。
  柳氏入潮开基祖之一柳月溪,山西河东人,于南宋景定5年(1264年)辗转南下,定居潮阳县新兴乡洋内和美(今峡山镇)。传下第14代裔孙柳家德移居海门,有的裔孙迁往陆丰碣石等处另创基业。
  柳惟政,山西河东人,于元末由山西迁徙入闽,初居莆田涵头。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登进士,携家眷出任广西桂林府教授(相当于教育局长),后调任潮阳县河泊所大使,衙署在和平里,是当时潮州最大的河泊所,专管水上户渔税。任满后,他的四子、五子、六子随母回莆田故家;柳惟政与长子云油、次子云洞、三子云川则落籍和平,成为柳氏入潮另一开基祖。
  柳云川之子柳丰畴,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移居黄陇都东沟(今峡山镇);柳丰畴第12代裔孙柳永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迁到县城北门外柳厝园;柳永立有三子:昌睦、钦明、昌隆,又分创县廓都蚝焦村(今河溪镇湖东)。柳惟政的裔孙分布滨海之地,历代以擅海水养殖著称,真可谓一方水养一方人。
  潮汕柳姓人口约1.12万人。其中金平、龙湖、濠江区约1500人;潮阳区2500多人,聚居河溪、海门、棉城;潮南区3600多人,聚居峡山、和平;澄海区150多人,分布东里、澄城等镇;南澳约100人;潮州湘桥区约500人;潮安庵埠、枫溪约400人;揭阳市区约2000人;普宁流沙、南溪等镇约400人。
  柳姓是潮汕人口较少的姓氏,但人物不乏。明代有柳彰,任浙江按察司佥事(正五品),举人柳,任柳州知府(正四品),柳王黄、柳茂、柳国祯,历官邵武府通判(正六品),武举人柳营;清代有进士柳谦泰,任潮州府学,柳德、柳芳,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摘自网络)

郑畔的另一个新寨围,并为完整建成。

在郑畔的正北侧几百米外,是一个叫大草缝的地方,这里有张氏创建的后滘,新老共有四个寨围,这些寨 新老后滘 (10张) 围呈弧形自西北向东南并排而建,
  寨前除了阳埕、耕地,还一口连接内河、洪阳河的大型池塘,对望则是下尾王氏的大草缝新寨。老后滘寨位于西北端,主座是五间三进的懋祖厅,左右后各有厝包,阳埕前建有围墙及寨门;与老后滘寨相邻是一个三壁连,主座是绍承祖厅;往东是一个五间过厝局,一街四座兼左右厝包,其相邻东端寨围是同等格局寨围,不过主座为二进式,上塑懋祖厅匾额。
  去新老后滘的小路,要经过张氏老祠附近几处寨围,如开祥公室、绍联祖厅肇基祖厅等。

之前来下尾张的时候,总要走村里的主干道至老祠前看龙舟或祠堂,所以也记得一路上过去,有村委办公楼、三王爷庙、学校等多个比较有趣的村落组成建筑。在逛完了新老后滘之后,走回主干道上,折返南下,去看看那大路两边的建筑。
  下尾张有两座三山国王庙,其中一座是在旧寨外,为南宋末年建寨初期张、王、黄等诸姓共建以祈神明庇佑的 三王爷庙、下尾张学校、南安里 (10张) 庙宇,另外一座便位于下尾张学校对面,庙宇是近年重建,坐北朝南,一间式格局,内奉三山国王。在三王爷庙后不远处,有南安里寨,主座是二落式五间过光荣祖厅,左右有厝包及不完整的两座四点金,四面有寨墙,设有两门,东南角寨门上塑南安里,正南寨门上塑南峰毓秀。南安里外主干道对面是一个以和安公厅为主座的新寨围。

往下尾张的核心区域去。


  下尾张的地域辽阔,不同年代的新老寨围四面分布,张、郑、柳诸姓聚落的各个自然村相距也较为边远。本篇图志主要记录是所走访村中自西南到东北沿线的各个聚落自然村,而余下另外部分,即北侧部分的聚落,见下一篇图志。

村落的走访中,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是去找那些最古老且经典,即先民来此时候所创置的村寨建筑群,因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姓氏文化相关的宗祠,古民居、书斋,配套的庙宇,及非物质的民俗和民间流传,等等,大多就承载其中。随着如今急速向前推移奔去的现代化节奏,这些,已经没有多少时间,正在慢慢消失殆尽了。尽管可能会有一些维护、修缮、保存或传承,可毕竟停不住,都在变化着,渐行渐远。但说到底,人类社会,以人为本。
  在清乾隆年间普宁县令萧麟趾主修的《普宁县志》中,乡寨一卷有记载:下尾旧、下尾港边、下尾清头、下尾和安、下尾兴东等寨名,其中的下尾旧,即是张氏最早创置的老寨,也就是现在的旧寨;另外,与旧寨紧邻而建的港边、清头、兴东等寨,就是先民在明清两代之间于此繁衍生息,从旧寨内拓展出来的寨围。而这些正是下尾张村落文化及历史沉淀之处!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下尾张以张氏为主要姓氏,是一个始建于宋元之间的古村落。因为是本家张姓,所以有机会,总想多些了解一下这个村落。2011年时候,曾与朋友来此,并借得下尾张氏族谱初稿翻阅了解一二,同时还另外借得在此分衍出去青洋村的张氏家谱,加上近几年所收集到的民间相关资料,综合其他更多,比对整理,连同这一次的村落走访,大概对普宁张氏德峰公这一支派系有了更多一些系统的了解。据此,也对于普宁的村落相关如宗族、姓氏、迁徙、建置、民俗等等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由此有了一个较为具体化较为完整,新的概念典范。


  关于下尾张氏源流的一些资料整合:

下尾张氏始祖德峰公,字建平,原籍 福建省漳浦县,生于南宋绍定二年己丑岁(1229),卒于元元贞元年(1295)。因宋末元初战乱,宋咸淳七年至十年间(1271-1276),公偕家眷南下潮州定居,创潮阳院后村。配偶端庄吴氏。育有四子:长添左(不详),次添才(留居院后),三添作(不详),四添勇。另外,据1923年泥沟张氏手记中所载,德峰公育有五子,一子复归原籍漳浦,一子在港头,一子在赤寮、一子在院后,一子在下尾。

二世添勇公,号刚叟,行四,生于宋景炎元年(1276),卒于元元统二年(1334)。据传,在始祖德峰公谢世之后,一世吴氏妈断言院后难以生息出丁,遂携四子添勇公西行至戎水都,初居马厝宅,及后又移横山寨河(今属大坝镇,现村中尚存有叟祖公室)。育有一子肖刚。

三世肖刚公,字天奇,生于宋大德二年(1298),卒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配偶永胤何氏(1296-?)。据传,何氏妈因觉寨河并非长远生息之地,于元至元二年(1336)倡议并举家北上重觅定居之所,初至洪阳鸣岗,觉水源不足,又移居揭阳曲溪,因地处榕江海口,遇海潮上涌咸水成患,最后定居今下尾。公育有一子,号九万。今下尾、南溪、北溪三张普遍尊肖刚公为一世祖,德峰公则为初代始祖。

四世九万公,字博九,讳鹏,元延祐四年(1317)生于寨河。公幼时随母迁至下尾,及长接承家业,继创辉煌,有传:丞显丞承,乃文乃武,甚得人心,遇变,拒镇一方,人赖以生。配偶卢清郭氏(1319-1416)。育有四子,长学嵩,次学迩,三晚节,四长发;其中三房晚节公(1342-1436)生性孝友,力学不倦,明时补潮州郡学弟子员,洪武十年(1377),于郡学右侧肇修元公书院,捐置四百余亩学田,次年续置官民田四百亩,以资兴学。

肖刚公、九万公最初几代人的艰辛创业财富累积,为下尾张氏一族近七百年繁衍共二十七世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明清之间,张氏后裔于此相继迁创分衍发展,据现今统计共有十二村:南溪、北溪、新溪、杜香寮、洪阳百里桥大门张、南径青洋、横山头、麒麟高明、揭西金华上棚、古堂、后溪、新寨仔(金城楼),合下尾张为十三村。其中下尾、南溪、北溪俗称三张,加上创于民国13年相邻的新溪村,现本处人口总计有二万余。若加上另外九村及侨居海内外的裔孙,人口则难以计数了。

据资料载,张德峰公派下辈序是由肖刚第十五世裔孙南溪张廷用请小扬美铁峰公裔孙张忠贤(一作张志贤)所撰立,辈序自肖刚公第十六世启用: 纪茂绍先铭,漳浦芳泽长。华溪绵毓秀,光裕传永昌。

沿着下尾张的村道进来,进入村里核心区域的地方(老祠及老寨周边),最早看到的就是路西侧边上村委 村委、肇基祖厅、贞文祖厅 (7张) 会办公所。村委对面有一条大路向东转,这路进去可通往三个新老不一的大型寨围前埕,这三个寨均坐西朝东,呈一字型由北往南并列。最南侧寨围以七间一落式的肇基祖厅为主座,仅一街有六座,兼左右厝包,有内埕、围墙,前为内河,是现代新建的寨围。中间的寨围以五间三进式的贞文祖厅为主座,其后有四座一落式的五间过,左右后有厝包,前为大阔埕。最北侧是张氏家庙报本堂,即张氏老祠所在,老祠是三间三进式,左右有厝包,厝包左右又各有一座三进式的五间过,此外在左右后又另有厝包,前有阔埕,埕下是内河。

一个村落中,一个姓氏最核心的地方除了老寨,最主要的便是宗祠,在普宁民间,一般这类宗祠俗称之为老祠。
  下尾张老祠据载是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其坐西朝东,纵深三进计41米,面阔三间计15.5米,为三厅两天井兼抱印拜亭格局,其中第一进库房因建祠时候地皮不足关系而缩减略为偏短。祠外左右有火巷包,前为广场,场下是内河。祠的第一进大门楼仅设一门,门上匾额塑“张氏家庙”,匾额回照塑“世德垂馨”;门框两侧设有石鼓。这是奉祀张氏始祖肖刚公之专祠,同时也为由此分衍出去十二村如南溪、北溪、新溪、青洋等张氏之始祖祠。老祠后厅原悬有报本堂匾额一方,据说该匾额拓描自龙眼城(澄海隆城村)张氏大宗祠;报本堂匾额前原悬有“武德将军”、“文魁”、“武魁”、“举人”、“拔元”、“明经进士”等历代裔孙功名匾额多方;后壁前原三龛并列;除此,祠前原还竖有十三副官旗。这些,全部遭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运动,除了石质的官旗夹在村中随处丢置还可见,其他一无所存。让人欣慰的是,现在老祠还保存有很多不可移动的石木砖瓦构件,且均完好!从这些构件的样式风格上看,老祠在万历年间建成之后,经清代,还进行过大修,至于次数,则无法定论。
  老祠建成之后,张氏族中科举甚为发达,在清代,便有四位裔孙入载清乾隆版《普宁县志》: 张氏家庙报本堂 (8张) 张中札,肖刚第十四世孙,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武举人,封昭信校尉,江南庐州卫运粮千总,加守备职衔,晋封武德将军,因屡建奇功,户部先后授以匾额,及后朝廷封赠其祖张世恺、其父张日辉为昭信校尉,江南庐州卫千总,加守备职衔,晋封武德将军;
  张梦说,下尾张文相之子,清乾隆三年(1738)戊午科举人;
  张法武,南溪德育长子,清乾隆初年生员,后登拔元;
  张绍高,南溪位育嫡孙,清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武举人。
  还有:
  张衍庆,北溪文显裔孙,清乾隆庚午科(1750)武进士;
  张衍照,北溪饶山裔孙,清乾隆丙子岁(1756)武进士;
  张衍正,北溪文显裔孙,清乾隆壬午岁(1762)武进士;
  张荣桂,南溪登进裔孙,清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明经进士;
  张梦葵,下尾宜直裔孙,清代贡生,仕乐昌先学训导;
  除此,有记载清代的生员、监生数不胜数。
  《你有亲人,我无家后》,关于张氏家庙完整建成与下尾王氏打官司传说:
  张氏家庙建造时,根据厝图施工,工程进行至家庙大厅及两侧厢房时,发现张氏土地已不足。根据厢图的合理布局,要建造完整,必占用王氏土地。是时,族长、老大三番五次与王家族长座谈,愿以高昂价格向王家买地,但王氏家族就是不肯,没有商量的余地。无可奈何之下,数位张氏族亲老大不畏200多里之遥往返府城潮州,艰难跋涉,步行上府城,与王家“打官司”。由于恰逢当时府太爷姓王,其为了维护王家的土地业权,依理审判。如此一来,张氏家庙按图建造无望。
  张氏族亲老大每次上府城,迢迢征途皆为徒步,有时适逢夜幕降临,还得寻找客栈栖身,数次府城往返,旅途费用及客栈房租,花费了不少金钱。张氏族亲老大叫苦连天,眼看官司无望,垂头丧气之际,偶然遇到在府衙内打杂活的一位好心老伯,出于对张氏老大的同情心,老伯提醒张氏老大说:府太爷是个孝子,每天都会端水给他老母亲张氏洗脸。你们几位老大何不去找太爷之母相帮?张氏老大闻言,万分高兴,即时找老太太说明原委,求其帮助。
  隔天,府太爷照惯例端水给老母亲洗验,这一次,老太太不愿起来洗脸,且面带怒色。府太爷问母亲:孩儿何事得最您老人家?太爷这一问,其母意蕴深长地说:儿呀,你有亲人。我无家后……府太爷闻之即懂母亲意思。隔天升堂,府太爷搞个拆衷,来个能照顾到张王双方脸面的判决:判张氏可以买建王氏之地,但不可能尽建厝图纸之数,应适当收缩。所以,如今张氏家庙两侧前房狭窄,尺寸不够理想。
  《八角杞的由来》
  张氏家庙墙体建成之后,便聘请技艺高超的木工师傅,着手做前后中厅的铜头载楹角及神龛之事。当时筹建家庙的公共资金并不充裕,所以木工师傅之伙食按房头分配,轮流供应。其中,老二房妈据说出身于诗礼之家,是一个知书达礼贤淑之妇,三从四德之楷范,其有其独特见解,烹调三鸟敬师傅时,总要把鸡、鸭、鹅之肝腱留起来,找个干净地方晒干,候待木工师傅回家时,带给他家里人吃。只是其良苦用心得不到木工师傅的理解,而木工师傅还认为是老二房妈贪食,把肝腱私自吃掉,是对自己之大不敬。在古时,师傅是不能得罪的。木工师傅内心发誓要“做绝”老二房。因此,从做龛、安放龛位高低,都做了“诀术”,旨在使老二房永不超生。龛做成,安放完毕,准备回家之时,老二房妈对木工师傅说:师傅,请等一等,我有点东西要送给你带回家。木工师傅这时看到老二房妈手提四串腊得干干、带着光泽的三鸟肝腱,才恍然大悟,觉得先前吃不到肝腱是错怪了老二房妈。木工师傅深感内疚,几天后,借故回来补做一只八角杞,垫高安放龛前的香炉,作为补救的办法。但“十补九不足”,只是起到一点改善的作用而已,时至今日,老二房出丁总是比其他房头少。

据传,建张氏老祠初时,因地皮部分为下尾王厝所有而致无法完善,后经几番周折,张氏族老去到潮州府中打官司,再由潮州王知州之母张氏出面,始得官方协调,得以祠堂斟酌完建,见上文《你有亲人,我无家后》。由传说,倒是可推测王氏在明代时候实力后相当雄厚,且一窥是时宗族之间互不相让纷争还是较大。现祠中这一方无字巨型石碑,是否为当初置于祠外以作威慑警示的知州判文之勒石?或字在下方?或可能这仅为建祠记?或其他?在老祠时候,曾问过多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这石碑是何物?可惜,老人们回答说,自其幼时就见石碑置于此处,已无人知为何物了!大概是最后一次修祠,将石碑搬入祠内?张氏老祠是一座文化宝库,不论是在建筑学上,还是人文学!当然,因为缺乏记载和流传,老祠留后人的疑惑也甚多!比如,明万历时候,张氏并无出官贵,何以大门塑“家庙”为祠名?是家庙,又为何单开一门?……村落及姓氏文化上的各种疑问和矛盾对立,还待考证。

东头

在老祠的北侧,有一老寨围,俗称东头,也叫兴东里,是《普宁县志·乡寨》中所记的“下尾兴东”!其坐西 东头 (5张) 朝东,内有三路建筑,中路首座是五间二进式的公室,不知名;北路建筑首座是五开间的三厅亘绍联祖厅;南侧为首座四点金;三路建筑后侧的房屋大多因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寨围四面均为厝包,寨内设有大阳埕,埕之东北角设有寨门,门前路下是连接内河的大池塘。
  张氏族谱初稿中记载:学迩公,九万公之次子,族内称其祖派为老二房。公开创东头,先建一书斋,俗称二房书斋,后续建一座五间三进的公厅,规模宏大,一时族中称为大公厅。建厅之后,全座虽未有完成,然先置寨门,名兴东里。大公厅产业不知于何时转让于绍联祖派,但完全部转出,以厅顶瓦槽计,余有三条。这一买卖并无留下契据,现也无可考证,而双方长期认可,且公厅门匾也早已易为“绍联公厅”。

港边

港边,前人称之“凤地”,初时为黄姓居所寨围,后张氏自旧寨中发展出来,逐渐混居于此。张氏勤善祖派下裔孙便于此建有“勤善祖厅”一座。相传,张黄共居期间,族群曾一度兴旺,黄姓相继连出十八秀才。因数百年发 港边 (4张) 展,至1969年,港边全寨仅存民房十一间(包括勤善祖厅),甚为破落,经商议,折价赔偿,全部铲平,改建成现在的港边新寨。

土头

土头寨坐南朝北,左右环水,东南与港边相邻。 张氏族谱初稿记 土头 (11张) 载:土头,又称古豪,约建于明代中后期,为张氏评隐公裔孙所创。原只建一座五间二进公厅、外包巷厝二街,及后苍琬公(张中札)为其孀嫂于厅后建肃友公厅。厅前左侧竖有官旗一座,旗夹及旗墩现完好;东北侧有小书斋,斋旁有马房,是前贤中札公之故居。

某一不知名寨围

在旧寨、土头、港边、东头四寨相邻中间,有一坐南朝北的寨围,不 不知名 (2张) 知其名。内有一座五间二进式大屋,左右后各有厝包,前有阳埕,城外是寨墙及一寨门,门外路下便是池塘。不知这是县志中所记载的“下尾和安”?还是年边寨?抑或港畔?

清乾隆版《普宁县志·乡寨》中有记“下尾旧”,所指便是现下尾张村的老寨,俗称旧寨。
  旧寨,坐北朝南,环水面山,地理风水学上有“出水莲花”之称。寨内有四路建筑,但每一路建筑的样式均不相 旧寨 (24张) 同,西一路是为三开间建筑,或四点金,或下山虎;西二路有五间过,有拆分为四点金及厝包;从旧寨的整体规模上看,东二路实为中路,主座是五间二进的清顺祖厅,其后是五间过;相隔两排厝包,是东一路,这一路建筑规格散乱,无法统计,或原为五间过?旧寨四面均有厝包,主座前有阳埕,埕前是成半弯状厝包,正中设有大门,上塑“华美旧家”,门前路下是月眉状池塘;中门位于东南角,面朝铁山,塑“铁山振秀”;东门临溪,名“通水门”,门前路下是一口连接内河的大池塘,每年端午龙舟联谊时候,本村、南溪、北溪、新溪等龙舟经内河来此,于门前进行三次上香谒拜仪式。旧寨的建置具体年代不详,自明清经民国至现代,其内单元不知经过多少次重修重建改建,也因此内部已无规则可言,然做观察及判断,或原应该是三路五间过兼多从厝包?!在这寨内走上一遭,十分有趣,不过寨中已经没多少人留居了,或者再过过些年,少了人居的打理,将破落更甚。
  下尾张村有民谚:未有张、王、黄,先有柳、郑、唐。柳、郑、唐三姓先民最早抵达下尾张村,创现在的郑畔、新溪柳,张、王、黄三姓则相继而来,其中张、王二姓同居于旧寨,黄姓居相邻的港边,且于新埔(寨外西南角)共建三山国王庙以保境。及后,王姓外迁,另创今相邻的美丰大寨。此外,旧寨西头门内原有一户梁姓人家,后迁于揭阳霖磐镇的西头梁村。

龙头寨

清头,又称为龙头寨,位于旧寨外西北角,坐东朝西,与下尾王之美丰寨相邻,是张氏老四房长发公所创,其内有两街两座,中间有一重厝包,左右各有二重厝包,前后各一重,内埕前设有两个寨门,两门各正对两 龙头寨 (12张) 座建筑大门;其中北侧寨门一旁有帝君古庙。寨内北座是最早创建创之厅,称为老四房厅,门上匾额塑“长发祖厅”,为五间二进,其后建有五间过一座;南座建成略晚,为三间三进式,门上塑“斯经祖厅”。清头同样是在县志有载的古寨围。在龙头寨前,现另建有新寨。
  最有趣的地方,大概是龙头寨后有一株大榕树,榕树下有一副官旗夹,可预约看到其上刻字“同治甲子科明经进士”。而在此处,便可看到邻村下尾王的村寨了。若绕行往龙头寨外北角,还能看到下尾张村的老市场!

一直都在收集关于普宁张氏的资料,结果开始来整理下尾张这村落图志,发觉很是棘手!与下尾张相关的资料较多,也算比较齐全,只是在对诸多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比对时候,发现其中细节上的矛盾疑点并出,若要做一个较为妥善的编整,十分费神。
  下尾张是普宁较早创置的村落之一,从明万历年间阮以临主修的《普宁县志略》,到清乾隆萧麟趾主修的《普宁县志》,甚至清光绪版的《普宁县志》,与之相关的记录频频可见,如张氏肖刚公、九万公的墓茔便有记载于县志之中,且二公均为处士身份;武德将军张中札的落笔在志中甚多!此外还有张梦说、张法武等先贤之文武科举、仕籍,更有列女、旌匾、封赠、尚义等等。下尾张村之人文沉淀尤为深厚!在观族谱资料的记载中,有一则关于五世三房晚节公(1342-1436)的记录:明时补潮州郡学弟子员,又洪武十年(1377)于郡学右侧肇修元公书院,捐置四百余亩学田,次年续置官民田四百亩,以资兴学。这一段事迹,不知如今再翻找潮州府志能否找到?毕竟是非常确切又与官方相关的记载。纵观目前所见的官方或民间资料,下尾张村的记录是十分多的,且可相互印证,在普宁诸多村落中,难得一见。


  揭阳民协徐主席收集写的一本民间民俗书籍,书中有一文《在生姓张,辞世姓李》,内容让人十分费解!文章大致写道:三张,即普邑下尾、南溪、北溪及新溪等张氏村落,原是姓李,是南宋进士潮州府学教谕李涵江长子李龙(号九万)之后,李龙分创下尾及周边诸村,历有声望;后因遭诬陷谋反,遂之朝廷出兵围剿,为避祸事到来,李氏思得一计,即改李字灯笼为张字灯笼,李氏村易姓张氏村,以此逃避官兵核查毁村祸劫,其后果然;为感张姓救命之恩,自此李氏以张为姓,死后放改回李。除此,不久前又借到《普宁仕林李氏族谱》,其开篇就提及李龙分创普邑下尾、南溪、北溪、新溪张!可惜其后则无有任何跟进说明。对于如此族源大事,其中矛盾自相,含混不清,实在不可思议!不过虽有认识三张的朋友,对于此事却难以启齿。后来在翻阅《张氏族谱初稿》中,总算找到了答案——《就李氏涵江祖祠重修纪念册中”龙公创下尾等三张“一语留志》:张李认亲,由来已久,传说诸多,查无着落,不能凭主观愿望,草率定论!上世纪90年代,三张族老及代表就此事登门与李氏交涉,提请更正,避免后世错将为祖源佐证,以此珍重历史。
  在走访村落中,旧寨内所遇一方州司马张梦弼之墓碑,感觉很是有趣,毕竟州司马不算一个小官职了,可惜这并没能找到相关的文字记载。后来问过一些研究这方面的朋友,大概说,或许是捐赠追封?
  下尾张诸多古寨围如今还尚属完好,且大多又有产权转移记录,及姓氏的迁徙等,有一定的村落研究价值。下尾张有赛龙舟民俗,不过始于何时,无法考证!倒是现在村中辖下的新溪柳,有着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且有一定根据,倒也有趣。关于龙舟民俗,见另外图志。除了龙舟之外,下尾张还有游神民俗,不过正月时候的游神,此处是何形式,至今未有见识,就算是存留一些遗憾吧

周边培训机构

下尾张学校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南溪镇下尾张

周边村庄

下尾张村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