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湖镇

里湖镇 里湖 里湖镇历史沿革 里湖镇基本概况 里湖镇民风民俗 里湖镇旅游


里湖镇,位于普宁市西北部,毗邻榕江,地处榕江平原与南阳山区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是 普宁西部门户,也是普宁三大中心镇之一。全镇镇域面积84.9平方公里,共辖23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91316人。是粤东的茶叶集散地,素有“温泉之乡”美誉,有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镇区建成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近3万人。里湖建圩于万历年间(约为公元1600年左右),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地处西门溪、火烧溪汇入榕江处,地势低洼,雨季洪涝成湖,两溪间明代建有龙门桥,取“鲤跃龙门”之义,故得名鲤湖,后简写为里湖。在明、清代属普宁县黄坑都。民国时期先后属普宁县第三区、第三联乡、第二区。1949年10月解放后,曾先后设为里湖市、里湖区、普宁县第十区、里湖乡、里湖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设里湖区,1986年撤区设立里湖镇至今,2003年12月石牌镇行...

详情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里湖镇所有镇中心区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里湖镇介绍

里湖镇,位于普宁市西北部,毗邻榕江,地处榕江平原与南阳山区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是 普宁西部门户,也是普宁三大中心镇之一。

全镇镇域面积84.9平方公里,共辖23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91316人。是粤东的茶叶集散地,素有“温泉之乡”美誉,有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镇区建成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近3万人。

里湖建圩于万历年间(约为公元1600年左右),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地处西门溪、火烧溪汇入榕江处,地势低洼,雨季洪涝成湖,两溪间明代建有龙门桥,取“鲤跃龙门”之义,故得名鲤湖,后简写为里湖。在明、清代属普宁县黄坑都。民国时期先后属普宁县第三区、第三联乡、第二区。1949年10月解放后,曾先后设为里湖市、里湖区、普宁县第十区、里湖乡、里湖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设里湖区,1986年撤区设立里湖镇至今,2003年12月石牌镇行政区域并入里湖镇。

里湖镇位于普宁市西北部,毗邻榕江,地处榕江平原与南阳山区结合部,镇内榕江、火烧溪、西门溪、引榕渠四水环绕,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普宁市西部门户,也是普宁市三个省级中心镇之一,面积84.9平方公里,辖23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91316人(2017年),是著名的果乡、侨乡。现建成镇区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近4万人。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先进镇”、“固本强基工程省级示范点”、“揭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揭阳市文明镇”。

里湖历来商贸活跃,是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素有“百载商埠”的美誉,拥有茶叶、服装、果蔬、杉木、副食品等专业市场,其中里湖茶叶专业市场是粤东地区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较具影响力的茶叶专业市场,商户经营的茶叶涉及长江以南各省的1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形成“买全国茶,卖全国茶”的发展格局。依托地理优势和产业政策,里湖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良种良法,做大做强茶叶、蕉柑、青榄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广蕉柑种植技术,全镇蕉柑种植面积1000多亩;白水石示、宅营等村依靠山地气候环境适宜优势和丰富的茶叶规模种植和茶叶深加工,“白水石示炒茶”、“五峰山绿茶”在粤东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1957年,设立里湖镇。

1958年,改为里湖公社。

1962年,在里湖境内增建石牌公社。

1983年,撤公社改为里湖区、石牌区。

1986年,撤区改为里湖镇、石牌镇。

2003年,撤销石牌镇,并入里湖镇。

截止2016年,里湖共辖23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

行政村:河头村、新池内村、新松村、富美村、竹头村、竹林村、和平村、松溪村、七贤村、庵埔村、蓬和村、田中村、池美村、冷美村、田厝寨村、寨洋村、汤头村、麻园村、古岭村、圆潭村、龙兴村、白水磜村、宅营村。

社区居委会:里湖居委会、石牌居委会。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91316人。

里湖镇地处榕江平原与南阳山区结合部,属南亚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1.5℃,年均降水量2126.9毫米。由于地处半山区,“四水”环绕,水果资源丰富,素有名优特产有:潮州焦柑、荔枝、青榄、龙眼等,里湖凉果、里湖“小米”等小食更是闻名遐迩,洪都胜景、人物史迹众多。

由于地处半山区,“四水”环绕,水果资源丰富,素有名优特产有:潮州焦柑、荔枝、 青榄、 龙眼等,里湖 凉果、里湖“小米”等小食更是闻名遐迩。洪都胜景、人物史迹众多。里湖是普宁三大古镇之一,有饮誉海内外的河头大锣鼓和配套完备的英歌队、醒狮队、潮乐队、游景等,灯谜、书画、“三棋”等声名远扬;民风民俗更是丰富多姿,妙趣横生。

里湖镇连续两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先进镇”和“揭阳市卫生先进镇”。2001年先后被广东省省委定为全省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先行点,被揭阳市定为农村基层开展“双联”责任活动试点,被普宁市定为全市镇村换届选举工作、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行点,被评为“省级中心镇”、“揭阳市村民自治模范镇”。

2008年末,里湖户籍人口1091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494人。里湖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壮大优特稀水果、 反季节蔬菜、现代化禽蓄饲养等“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规模已初具规模。创办“三高”基地6个,面积8000多亩,其中较具规模的有七贤等“四个一千亩”基地(青榄、荔枝、龙眼、蔬菜)。此外,开发了具有高效益和高创汇的 中华绒毛蟹养殖基地等种养项目,引进的长江大闸蟹养殖技术项目,被定为省级科技推广项目。里湖历来商贸活跃,素有“百载商埠”的美誉,拥有服装、水果、杉木、塑料、耕牛、蔬菜、茶叶、副食品、鱼肉菜等10个专业市场,其中里湖茶叶专业市场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管理最先进的茶叶专业市场,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年成交量超3000吨,年成交额近2亿元,并通过茶叶专业市场的商贸龙头作用,进一步推动全镇旅馆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相应崛起 里湖镇 (3张) 和全面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里湖镇共有个体商户2000多家,2003年集市贸易成交量达到5.4亿元,其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近4亿元。拥有宾馆、酒家10家,餐厅、旅店等共30多家,年营业额达到3000万元。里湖历史上是普宁市、揭西县交界及附近地区物资集散中心,商贸发达,轻加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潜力大,是普宁市各项工作的先行点,西部的中心镇。至2003年底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4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3.8亿元,农业产值64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38.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69亿元。

里湖交通发达,国道G238南惠线横贯镇境中部,于池尾街道与国道G324福昆线连接。此外,以里湖为中心,有里钱路、金鲤路、里梅路、里云路等地方公路于此为起点,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水运有榕江航运,全镇现有运输单位3家,陆运线路15条。

里湖镇现有完全中学1所(普宁市里湖中学),初级中学3所(竹林中学、里湖初级中学、石牌初级中学),小学24所,幼儿园12所,在校学生197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 ,年巩固率97.5% 。还有成人职业技术学校10所。

全镇有文化娱乐场所30个,其中影剧院1 座,录相场4 个,文化室20个,运动场1个,老人活动室4个。电视差转台1 座,并传输有线电视19套节目。篮球、乒乓球、自行车等为主的群众体育运动活跃,1992年自行车选手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并获得好成绩。群众文艺有潮乐、英歌舞、舞狮、大锣鼓、游景等,河头大锣鼓远近闻名。

里湖镇中心卫生院

里湖镇作为一个古镇,其婚俗继承了潮州旧俗礼节,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说亲合婚经由亲戚朋友介绍、或媒人“牵成”、或自由恋爱而彼此情投意合的 里湖镇 (4张) 青年男女便可提及婚嫁之事,“父母之命”在今天未必死板遵行,“媒妁之言”却是必不可少的婚姻“序曲”,男方必先备好“赏面红包”到女方相亲。传统认为,一个人的生肖决定着其“嫁娶年”(即结婚年龄),而男女双方能否成为夫妻则还要由其“八字”是否相合而定,这叫做“八字注定”。或许是向来“男尊女卑”的思想作怪吧,在里湖婚嫁中“合八字”的时候,只有女方将“庚贴”交给媒人送给往男方,而绝对没有男方反交“庚贴”到女方之说的。“合八字”一般由男方父母请大家公认“最准”的中老年算命先生测算,确认男女双方生肖合八字不会“相冲”后仍须等待三日,如三日内家里不会出现打破碗之类不祥之兆才可算为吉祥可合之命。

迎亲完婚这是婚嫁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这一天新娘的兄弟是不会到男方家里去的,陪同新娘的是新娘的姐妹和阿姨们( 伴娘和同寅姐妹们),到男方家后大家乐融融地“食丸”,中午男方大摆筵席请亲戚朋友“食桌”。新娘和阿姨们坐一桌,该桌中新娘坐大位,伴娘坐其身旁算坐第二大位),有的新娘脚下还有“椅仔”(小凳子)给她垫脚,谓之“坐得四四正正”;新郎与朋友兄弟或其家人坐在一桌,但也常有忙于招呼接待客人而未食桌的,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因此该日做新郎没有做新娘舒适。

约午后两、三点时,“扛茶”(端茶)仪式开始了:新娘首先低头不语,由男方家内人介绍受茶之人的称谓,再由伴娘介绍给新娘仔,新娘听后马上端茶跪在地的草席上亲切的喊声:“爹,妈,请茶!”大官大家(家公家婆)坐“高椅”,笑着接过来饮下,之后大官在茶盘上放一个红包,大家则将一枝如意别在新娘头上,随即用手轻按其头,意味着“先将你按下,落来(以后)正会听话!”,“扛茶”也是按次序来的,一般是大官大家,接下去是老舅老妗,姑叔伯辈,老叔老伯辈,以此类推,受茶人是一定要给红包的。过后新郎新娘要同拜会司命公(12拜),拜祖宗(4拜)。

里湖是普宁县的古镇。从明代中叶起,每年农历二月(没定日,择吉举行)这里都要举行大型游景活动。

景屏主要是古亭。此外尚有活马、花轿,以及龙凤狮象等吉祥物。活马及马夫,要花重金到北方雇请。古亭雕龙画凤,饰金漆银。动物用竹木作架,铺布糊纸,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坐于景屏上的,均系三、五岁的俊俏儿童。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活像古装戏里的演员。一台景物,由两个壮汉抬动,系儿童家长出资雇用。家长或兄长姐妹,手提果子、茶水,寸步不离,紧紧跟随,细心照料“景”上之人。景屏服装,人才装扮,观众都要细细品评。这是美的竞赛,各家各户,都要倾尽全力。

此地群众,信仰关圣帝君。全镇分为四社:一社河头、二社新地内、三社新松、四社富美。各社轮流,轮到的,负责请人戏,请英歌、请锣鼓。

人戏多至十七、八台。从龙门桥摆至下柴桥,一台紧挨一台。为了脸上有光,大家争着请好戏,如“老赛桃”、 “老玉堂”、“老源正”、“老三正”等。帝爷开路,景屏随后。接着是英歌队、虎狮队、锣鼓队。但见鼓乐喧天,彩旗蔽日,礼炮轰响,人头攒动。红男绿女,绵延数里,穿街过巷,热闹非凡。所到之处,各家都燃放鞭炮,以示欢迎。还在门口,置一红桌,桌上摆着茶水、柑桔、橄榄、米糖枋、凉果,供游景人员,任意食用。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游景活动更是锦上添花。“游老爷”的旧俗已经革除,景屏更加斑斓多彩。如鲤鱼戏水、仙女散花、孔雀开屏等。“景”上之人,改静为动,做着舞蹈、健美操等各种动作。人抬之景,变为电动。还有壮观多姿的仪仗队、管乐队。活动经费由镇福利基金会筹集。海外赤子、港澳商贾,专业户、企业家,争先恐后,慷慨解囊。

“人节”食“七样菜”:农历正月初七,俗称“人日”,也叫“人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有吃“七样菜”的习俗。

初九天地生:农历正月初九俗称天地生,家家户户清早点灯笼在门前,备办果品拜“天公”。这一天城乡不宰生畜,不除秽物,咸感天地好生之德。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元宵节城乡有新婚及生男孙者,须出一屏或数屏灯屏贡献摆设,每层灯多为戏剧故事。有的地方还有“做丁桌”的习俗。(似乎平寨每年都有)

闹元宵旧俗:“闹元宵”的节日,大致如下:正月十五夜走老爷,正月十五下午遣香,正月十五夜送船,正月十六日倒旗法。

伯公生:三月廿九为伯公生。“买面线拜伯公”是这一日特有的现象。伯公,相传是助大禹治水的伯益。 清明“上坟”:清明中,人们必须在家里祭拜祖宗,然后带香烛纸料,“三牲果品”及鞭炮等物去“上坟”。

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端午节。主要习俗有三方面:一是赛龙船,二是吃粽子,三是驱病辟邪。

六月二十四奉财神:里湖商户,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都有奉拜“财神爷”的习俗。

“出花园”:七月初七,不止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那些少男少女举行“成年礼”的日子。这一日,虚岁为十五的孩子,穿新衣,食猪肚,高高兴兴告别童年,迈向成年。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也称“鬼节”,不少地方则叫“七月半”。农村家家户户习惯做白果品,以豆为馅,印制成人、鱼、花等形状,俗称“人仔果”。

中秋节:主要活动有几项:一是祭拜祖先,二是拜月娘,三是落三姑,四是烧大窑。

冬至节:在农历十一月,无定日,阳历则固定为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节前夜,家家户户都做米粉圆,俗称“冬节圆”。俗语云:食了冬节圆,年龄加一岁。可见食圆的象征意义:岁岁平安,一家团圆。

“廿四神上天”:腊月廿四这一天,要拜祭司命公,即灶神。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家里来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要去天上一趟,向玉帝通报这一家的善恶。农历正月初四才回人间。老百姓怕灶神到玉帝面前说自家坏话,对灶神不敢有丝毫得罪。二十四日之前,人们就要把家里清扫一番,女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清扫灶间、擦洗灶台,做豆沙馅饼(软饼)。据说祭品一定要有甜饼和酒,使灶神吃了粘口或成为醉鬼,这样就不会开口在玉帝面前说这家人的短,那么这个家庭在新的一年就有福了。

里湖关帝庙历史悠久,庙址得天独厚,座西北朝东南,行势天然。上有“鲤跃龙门”,中有“飞凤含书”,据清乾隆十年《普宁县志》中“庙祠”记载鲤湖关帝庙是全县4处关帝庙之一。为里湖古八景之一,古称圣地。此庙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四百多年。

上社书院在里湖老爷地,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方耀筹建,它与昆冈书院、三都书院并称为普宁三大书院。方耀(公元1834-1891年)名辉,字照轩,普宁洪阳西村人,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同治七年,他任潮州镇总兵,总督瑞麟派他清办潮州积案。经数年,惩办匪恶三千余名,为清政府搜括税银三百万余元,搜缴炮械数千件,这便是潮人所称的“方大人清”。据传,当年钱坑与富美两乡因发生纠纷,方耀欲率兵清剿,幸提前获知,经当地乡绅翰平息了风波,但两乡都被方耀罚了一笔款项,被用作创建上社书院的费用。

龙门桥在里湖在猪砧脚与富美圩之间,当年有火烧溪、西门溪流经圩内,再注入榕江。每当夏秋水涨,桥下水波荡漾,锦鳞游泳,鱼跃人欢,系里湖之胜地,故“鲤跃龙门”为里湖古八景之一。

在鲤湖新地内,有一古庵寺叫隐陀寺, 清康熙幸亥年(公元1716年),鲤湖隐陀寺住持半夜起床,见一猛虎闯入寺中,聚然间陷入落在寺内水井之中,是夜通知四社众人现在观看,却不见猛虎踪迹。原此井水清,水质干甜,即使天逢大旱,井水仍然清澈水源部竭。即然发生猛虎陷井,遂把此井封闭,并令工匠镌刻一只石虎,盘坐于井盖之上,后来将此事经过情况勒石立于井旁,名为《伏虎井说》,该井便称之“伏虎井”。寺曾名“永陀寺“。

里湖乌石村“百岁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百岁坊,是当年朝廷为旌表百岁老人洪门林氏而兴建的。百岁坊在乌石村东南侧的大路旁。坊西南方向,高六米,宽4.88米,明(中)间宽2.45米,形制为四柱三门三层的花岗岩牌坊。

在里湖镇区南面,沿里坪公路西侧约2公里,也即今松溪村与池美村交汇处,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和兴圩遗址,其西侧有复建的华光大帝庙,毗邻池美宫后村。和兴圩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当年,满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衰竭,以致外夷屡屡入侵,黎民涂炭。

原榕江乌石拦河闸始建于1959年12月,翌年2月竣工,然闸简陋,日久老化,险象环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共普宁县委、县人民政府(今中共普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新闸,并于1992年7月成立工程指挥部,9月13日举行开工典礼,1993年5月落成。

大圣娘妈,据传乃东周列国晋国介子推之母后。母素性忠贞,仁德善举,广施黎庶,教子辅国,功昭日月,后人为纪念其懿范功德,广建庙宇,供奉膜拜之。
  里湖大圣娘妈庙,原座落于码头街火烧地,为萧氏乡亲所创建。娘妈显赫圣明,香火旺盛,万众敬仰。奈何为拓宽街道而拆废。今政通人和,蒙旅泰侨胞乡亲林德会倡议重建,各界人士热心捐助,遂成善举。新庙异建于过路溪紫云阁之侧,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庙前清溪环绕,绿水长流,碧波荡漾;庙后群山环抱,层峦叠翠,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形似一弯新月。新庙建成,再昭圣妈恩典,为里湖添一胜迹也。

封源伯公位于普宁市里湖镇东南方向二公里的长美大肚篮山。封源伯公原名浮桃庵伯公,始建于宋朝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年)。从北宋至今,封源伯公历经九百六十多年,目前,封源伯公修葺一新,天地亭和凉亭等建筑物都是绿色琉璃瓦顶,粉红色大柱,橙黄色雕花窗,莲花柱栏杆,气势非凡。封源伯公宫周围山上,松柏、万年青等树木郁郁苍苍,成为里湖、梅塘附近人民观光的休闲胜地。

“花古岩”历史悠久,香火旺盛,过去曾有不少高僧在此定居。现庙前山坡有“释了凡光公墓(清雍正6年吉日立)”,庙后有“释绍祖德公墓(清乾隆戊申年吉立)”为证,可见其历史渊源。“花古岩”整座庙宇由释迦牟尼殿(称上殿)、王母殿(称中殿)、北极殿(称下殿)三部分组成,各殿内敬奉的神佛栩栩如生。庙侧天生独角石麒麟雄踞,势成伏虎之象,四周有奇石形状各异,传说着神妙故事的“仙公石、面盆石、秦广石、避雨石、眠床石、锣鼓石、仙人下棋石”等。

上庙由一块天然巨石覆盖作顶而成,石下东侧有一小石孔,名叫“出米石 清泉洞 (4张) 洞”。传说古时,有一为富不仁的米商,从榕江上游运米至揭西大溪潭头时,被巨浪卷沉米船,后船虽浮于水面,而大米则颗粒不见。自此后,“花古岩”庙僧及游客每天有多少人,石洞就会出够享用的大米。有一天,有一贪心庙僧嫌其出米慢,执意叫来石匠加大孔口。谁知,石孔被敲大以后,从此便不再出米了。

在上中庙自然生成的夹石通道南侧,二石重叠称之仙人刻石,上石下端有“龙宝寺”,下石前端有“福禄岩”字样,传说为仙人所书刻。在上庙南天门西北侧石壁上“天下太平”四字,是革命前辈许士杰同志所书刻,因这里曾是革命时期,许士杰领导的游击队活动地点。

清泉洞

里湖镇最高峰大冻尾(海拨661米)的东侧,有一个创于明朝末年的村庄——宅营。

周边住宅区 小区 房地产

普宁市里湖镇江景花园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

周边小学

里湖镇第一小学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里湖镇老爷地18号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里湖镇老爷地18号

周边乡镇

里湖镇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