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齐村
七齐村 七齐村行政区划 七齐村历史沿革 七齐村地理环境 七齐村经济 七齐村教育 七齐村民俗文化 七齐村别记
七齐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南面,离那陈镇政府21公里。属于那陈镇的边缘,毗邻西盛村、西宁村、五龙村及大塘镇。七齐村是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的一个行政村,该村下辖有滩上、坛榜、果龙、北皮、那屯、坛更、铁灵、升堂、石排、巴里、百合共11个自然坡,其中村委设在果龙坡。共379户,人口1569人,七齐村共有党员34人。清朝之前未可考。清朝至国民时期:雍正七年(1729年)至光绪年间(1908年),设宣化县(后改邕宁县)那陈乡,隶属钦州市管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那陈乡设下辖11个行政村,其中七齐村含滩上、坛榜、果龙、北皮、那屯、坛更、铁灵、升堂、石排、百合、七齐圩共11个坡(自然村)共九甲。七齐圩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坛榜坡班秀廷及北皮坡陆朝统二人倡导创办,以辰、戊、丑、未日为圩日,民国二十八年(19...
详情七齐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南面,离那陈镇政府21公里。属于那陈镇的边缘,毗邻西盛村、西宁村、五龙村及大塘镇。
七齐村是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的一个行政村,该村下辖有滩上、坛榜、果龙、北皮、那屯、坛更、铁灵、升堂、石排、巴里、百合共11个自然坡,其中村委设在果龙坡。共379户,人口1569人,七齐村共有党员34人。
清朝之前未可考。
清朝至国民时期:雍正七年(1729年)至光绪年间(1908年),设宣化县(后改邕宁县)那陈乡,隶属钦州市管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那陈乡设下辖11个行政村,其中七齐村含滩上、坛榜、果龙、北皮、那屯、坛更、铁灵、升堂、石排、百合、七齐圩共11个坡(自然村)共九甲。七齐圩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坛榜坡班秀廷及北皮坡陆朝统二人倡导创办,以辰、戊、丑、未日为圩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因日军侵略,收附近南州圩被日军轰炸的影响,本无树木遮蔽七齐圩,为防止被轰炸,村民逐渐到附近凤亭圩交易,七齐圩遂告衰落。抗战胜利后曾一度复兴,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七齐圩遭土匪洗劫,居民陈世锦遭杀害,村民害怕,因此纷纷逃散,七齐圩就此衰败。
建国之后:1950年下半年,七齐村设滩上、坛榜、果龙、北皮、那屯、坛更、铁灵、升堂、石排、巴里、百合11个自然村,滩上、坛榜、铁灵、北皮、升堂共5个村公所,后因改革开放,村公所制取消。保留11个自然村设置不变,村委会设于果龙坡。
2005年3月18日,邕宁县撤县设区,七齐村随所在的那陈镇并入为南宁市良庆区。
全村属于丘陵地带,多以山丘及小水流为主。丘陵山多为松软土地结构,山坳间多为湿润泥土及小水流,全村土地大部分均适用于种植。共有耕地面积3022亩,其中水田1750亩。
山脉
天堂山:又名升堂山,也叫东桑岭,高度252米,位于升堂坡背,凤亭水库坝首西三里,为全村第一高山;
果龙山:又名高眼山,高229.5米,位于果龙坡北二里,次山虽不高,但坡岭陡,难以攀登。旧《邕宁县志》有记载:此山为通往上思之要道,登绝悬梯,行者苦之!
河流
全村河流主要以丘陵地带山坳间湿地小溪流、小水流为主过。升堂坡、石排坡、铁灵坡毗邻凤亭河水库,为此该几坡有部分村民以水运渔业为生。
清朝之前,由于地处偏僻,村民鲜少与外界有商贸来往,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为主。生产力低下,村民经济多以山坳间湿地作为水田种植水稻,配合以部分家禽、家畜养殖为主;民国时期,全村经济来源仍是自给自足的种养方式;由于战乱及土匪猖獗,村民与外界的贸易往来都需要行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在此时期村民生活十分疾苦。为改变此现状,村民组织兴办七齐圩,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商贸往来,但又因战乱及土匪猖獗的原因散圩。
建国之后,村民配合国家政策实施土地公有制生产,进行了土地改革,并把部分土地划归成立国有七坡林场。由于战乱停止,土匪被剿除干净,期间社会安定,村民生活开始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后,伴随国家经济的繁荣,对农村资源的需求扩大,七齐村民也因土地肥沃,山林茂盛等资源,通过收割松脂、种植果树等新增产业增加了收入。
1998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兴建了一条由村委所在地果龙坡通往附近五龙村哥章坡的铺沙大马路,途径坛榜、滩上,并与西盛村至那陈镇的碎石大路接驳,并兴建了由北皮通往凤亭圩,与凤亭圩至大塘镇道路接驳的道路,一改了以往全村与外界不相通的情况;在交通得到发展之后,全村出现了山地开荒潮,村民们将原本仍是原始深林的山地全部开荒成可种植使用的土地,通过木材出售、种植甘蔗等几大的改善了生活水平。
如今,由于地形的限制,全村土地不适合机械化生产,加上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全村开始发展林业,种植了大面积的速生桉,经济以水稻、木材、水果、家禽为主。
清朝以前,全村并无学校,为此村民无法普遍接受教育,仅有部分富足的村民或者在有教育地区有亲戚的村民将子女送往村外私塾接受教育,因此当时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人并不识字。
民国时期,民国三十年(1941年)期间成立了七齐村国基校,由于自然村多而分散,并在自然村成立了分校,主要提供基础入门教育。但由于当时村民教育意识、师资力量较差,并没有多少村民将子女送往接受教育。另由于当时旧社会重男轻女观念原因,能接受教育的大都为村民的男孩。后因土匪、战乱等原因,学校一度停摆。
建国初期,1965年国家把完全小学(四·二学制)教育下伸至个行政村,成立了七齐小学,文革时期,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校停学闹革命,取消考试,学生无心向学,导致教育事业收到严重打击。
健康发展时期,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对教育事业的建设,果龙坡重建七齐小学,并在各个自然村开始学前教育,负责学前班、小学一年级、二年级教育。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小学教育集中至果龙坡七齐小学进行。由于义务教育要求及重男轻女思想的逐渐淡化,村民也开始不分男女的将子女送读。村民受教育普及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现状,2000年后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成果的显现,各自然村生源不断减少,在某个自然村甚至出现年级断层的情况。为此,经教育局批准,撤除各自然村学前教育,统一收编至位于果龙的七齐小学本部教学,并由教育局拨款,增设保姆人员,负责年幼生活仍无法自理的学生的生活。
文革后七齐小学历任校长:陈增本、陈孔高、陆文抒、苏耀健、苏江(现任)
语言
七齐村有壮族、苗族两个民族,其中苗族主要集中于升堂坡,固平日主要使用语言为地方壮语(又称土话)及升堂苗语(又称三“指”,指为谐音字)。由于与外村人交流的需要,大部分村民还掌握平话、白话等语言。由于自古鲜少与外人交流,所以改革开放以前,均不常使用汉语,所以掌握汉语的村民不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贸往来的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广播电视的普及,村民们也逐渐掌握了普通话。
传统节日:
七齐村的传统节日大部分遵循汉族传统节日,具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其中春节及丰收节(又称会客节)是为七齐村最隆重的节日。
丰收节,七齐村11个自然村每年选定一天设为本村丰收节,节日当天每家每户杀鸡宰鸭、烹美味佳肴宴请四方亲戚朋友。各家主人皆以来客越多越吉祥喜庆,所以逢丰收节时,各家主人无不是费心费力安排至美菜肴,以招揽客人。
那念村
七齐村在民国时期至解放前后仍有一个自然村(具体成村时间不可考),名为“那念”村(音译),据考,嘉庆《广西通志》、民国《邕宁县志》、1995《邕宁县志》及1990《那陈乡志》等正史中,此村并未出现过。但据年长村民的口传及部分遗迹中考究,此村确实存在过。此村位于现坛榜和那屯交界处。据传当年此村相当富有,佃农多达数百人,金银财宝无数。在民国末期当地土匪猖獗之时,为避灾祸,曾将财富装满棺材,再以殡葬之名埋藏掩人耳目,将财富埋葬。最后该自然村却仍未逃过劫难,据传由于村内奸细与当地流窜土匪相勾结,于民国末期被土匪攻村并灭村,所有财富被洗劫一空,村民被屠戮殆尽。一名当时怀有身孕妇女逃出,成为幸存者,现已离世,当时所怀小孩先生活大塘镇辖区下的凤亭圩。
周边农林园艺
南宁市良庆区瑞显益种植专业合作社
地址: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七齐村堂坡鸡罩岭
周边政府机构
七齐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七齐村
人社社保就业业务服务窗口(七齐村综合服务中心)
地址:那陈镇七齐村委会内
周边村民委员会
七齐村民委员会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
周边小学
那陈镇七齐小学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
周边村庄
七齐村
地址:南宁市良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