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渡镇

中渡镇 中度镇 中渡镇介绍 中渡镇建置沿革 中渡镇行政区划 中渡镇自然环境 中渡镇古镇特色 中渡镇农家旅游 中渡镇农牧业 中渡镇乡镇企业 中渡镇财政金融 中渡镇商 业 中渡镇科 技 中渡镇教 育 中渡镇文 化 中渡镇卫 生 中渡镇人 物 中渡镇民俗文化 中渡镇重要事件


中渡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西北角,方圆374平方公里,境内奇山秀水,民风淳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文化古镇,早在三国时就已建县,有“文化古镇,旅游乡镇”之美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以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为中心的九龙洞、响水瀑布、鹰山、洛江古榕等自然风光,以一方保障、香桥石刻、武庙等为代表的洛江文化,在区内外享有盛名。中渡古榕众多,是夏季避暑纳凉佳地。2016年10月,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产业特色比较明显。在工业方面,以水泥、炼铁、农机、酿酒、选矿为主的英山水泥厂,中渡炼铁厂,马安农机修造厂,阳阳酒业有限公司,响水铁矿、鹿寨金金矿粉厂、中渡厂石墨村酸菜等初步形成规模,产品畅销区内外。在农业方面,全镇形成以桑蚕、甘蔗、西红柿、沙田柚、沙塘蜜桔、芥菜、莲藕、茨菇、水产、畜牧等产业和一大批龙头产品,是桂中有名的“西红柿之乡”。在旅游方面,香桥...

详情

中渡镇地名网_广西壮族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资料简介

广西壮族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介绍

中渡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西北角,方圆374平方公里,境内奇山秀水,民风淳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文化古镇,早在三国时就已建县,有“文化古镇,旅游乡镇”之美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以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为中心的九龙洞、响水瀑布、鹰山、洛江古榕等自然风光,以一方保障、香桥石刻、武庙等为代表的洛江文化,在区内外享有盛名。中渡古榕众多,是夏季避暑纳凉佳地。

2016年10月,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产业特色比较明显。在工业方面,以水泥、炼铁、农机、酿酒、选矿为主的英山水泥厂,中渡炼铁厂,马安农机修造厂,阳阳酒业有限公司,响水铁矿、鹿寨金金矿粉厂、中渡厂石墨村酸菜等初步形成规模,产品畅销区内外。在农业方面,全镇形成以桑蚕、甘蔗、西红柿、沙田柚、沙塘蜜桔、芥菜、莲藕、茨菇、水产、畜牧等产业和一大批龙头产品,是桂中有名的“西红柿之乡”。在旅游方面,香桥岩地质公园,中渡古城,一方保障等一批旅游项目,形成了以生态旅游,文化游,农家乐为重点的发展格局。

这是一块文人辈出的地方,文化名人韦晓萍、 潘文经生于斯,长于斯。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中渡一幅完美的画卷。

秦属桂林郡地。汉为始安、潭中二县地。南朝梁陈为梁化郡和象郡地。隋属纯化和象二县地。唐属恭化和洛容二县地。宋、元为古县和洛容二县地。明、清属古田和洛容二县地。民国属中渡县。1949年12月26日解放,为桂林地区百寿县中渡行政办事处,后改为中渡县。1951年属鹿寨县第三区。1958年成立中渡人民公社。1962年改称英山区。1966年复称中渡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中渡区公所。1987年5月设建制镇至今。

辖: 英山社区居委会;高坡、大兆、朝阳、福龙、长盛、 黄村、石墨、潘圩、马安、贝塘、大门、黄腊、寨上、山尖、英山15个村委会。

境内地处低纬,属南亚热带向中亚带过渡带,受季风环境影响较明显。全年日照时数1531~1672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5%~37.4%。全年太阳辐射总量97.3~103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20.4℃。1957~2001年平均降雨量1607毫米,雨季一般从4月中旬开始,8月下旬结束,共140天。

古遗址

古民居群始于清代中期,位于中渡镇中心,整个群落一律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古朴典型,深入其中,随处可领略到随处的古色古香的韵味。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设东、西、南、北四扇城门,历经沧桑,现仍有很多保存较好的旧商号、客栈遗址,古民居等建筑。中渡武庙、粤东会馆、钟秀杰故居等座落其中,更能较好地反映了古城的历史风貌。

(2)钟秀杰故居:位于中渡南街古民居群落中。钟秀杰(1877--1941),中渡镇南街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秀才时,名列榜首;1899年东渡日本考察维新之道,并入日本警政学校学习警务,常与马君武等人接触,讨论救国之策;1905年钟秀杰加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之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1907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参加同盟会广西支部活动,同时在广西巡警道署任职,兼在广西警察学堂及陆军测量学堂执教。民国5年(1916年)讨袁护国时,钟秀杰南下广州大元帅府任职;1921年,钟秀杰担任中渡知事,为革除以往县政积弊,废除苛捐杂税,深得民心。钟秀杰还担任过马平县(今柳江县)及宜山县(今宜州市)县长,庆远区税捐稽征局长等职。

(3)会馆:明末清初,中渡由抚民厅降为县治,县治设在洛江河畔的中间渡口,(相对于旧县渡口和新县渡口而言)。因此地水路交通方便,到此定居谋生的人逐渐增多,江西籍商人和广东籍商人修建江西会馆(已毁)和粤东会馆,作为商人聚集和旅居、停留场所。

(4)中渡抚民厅:清光年间,两广总督岑春煊,广西巡抚张鸣岐联衔奏请设立抚民厅(厅的行政级别介乎州县之间,比县高半级,比州低半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绪皇帝特准设立中渡抚民厅,抚民厅职能侧重于军事,即剿抚相济,任命陈嵩沣为中渡抚民厅同知(正印官,从六品官阶)掌理中渡抚民厅防务,统辖桂防军正、副2营。中渡抚民厅官署设在中渡镇北街82号。老百姓习惯称之为武衙门。民国25年(公元1936年)为国民党中渡县县党部。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中渡城剿匪,解放军中渡支队司令部设置于此。

(5)中渡县参议会:成立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是中渡县民意机构。参议会评论员名额每乡选出1人,商会、教育会、农会、妇女会等地方职业团体组织各选出1人。参议会设议长1人,秘书1人,2—3名办事员。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中渡县参议会撤销。

(6)罗公馆:为清代光绪年间清军管带罗举之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所建造。其子罗浩忠民国时期曾任浙江省第3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广西柳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亦称罗浩忠官邸。

(7)中渡古炮楼: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天王洪秀全发动了以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波及到全国10多个省。为保卫城防,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清当地政府在中渡城制高点西眉山顶修筑炮楼。该炮楼分两层。一层用山石砌成,基础用混合灰砂夯实;二层为青砖木板楼结构,设有瞭望孔、炮孔、枪孔等,

(8)洛容县城古城墙遗址:为洛容县古城的护城墙。城墙由鹰山背(中渡城隍庙)沿山脊到鹰山山头,尚保存石砌城墙100余米,其中完好的约70米。唐、宋时期,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迁入灵塘(雒容镇)。

(9)中渡武庙:位于中渡古镇上,建于清朝时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庙宇青砖灰瓦,造形和设计充分体现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庙塑有关羽、关平、周仓等神像,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10)中渡城隍庙旧址:旧址位于鹰山背,为洛容古县城的护城庙,约建于宋朝时期,相传在清朝光绪10年,北京城内太和殿失火。中渡城隍前往救火,太和殿上空出现“鹰山城隍”灯笼一对。火灭后,光绪皇帝念其救火有功,遂赐木匾一块挂入中渡城隍庙内,匾上刻有玉玺、龙头。后在民国年间,城隍庙彻底被毁,群众便把城隍塑像移到中渡武庙内。

摩崖石刻

(1)摩崖石刻“一方保障”是记述明朝万历年间,明王朝镇压瑶族起义的文治武功。透过历史的云烟,穿越时光隧道,仿佛看到了瑶族同胞为反抗明王朝的血腥统治,浴血奋战的惨烈情景。

(2)“京观”:此石刻原在中渡西郊山麓,统治者镇压中渡、平山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后,在一块约70吨重的巨石中刻“京观”二字,右刻“平定洛斗下半团叛乱,斩首五百余级”,左刻“万历三年七月书”。下洛斗即现今的平山镇一带。此石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取石修水利而毁。二00五年,我县文化部门重新修复于旧县村鳌鱼山头。

(3)牛角坳石刻:位于中渡城东8公里的三门隘牛角坳路边,在一块高约1米,宽约0.7米的石头上刻下“全州石匠十名为记太平军好行,囗囗年二十七日闰月”的字样。据考证,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回师广西攻打桂林城不下时,弃城南下,一路经永福翻越大华山路过中渡。从不工整的书法与雕刻上看,为当时官兵或在此打石头的10名全州籍工匠所刻。对军事和历史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此外,中渡还有古欲岩化石遗址,拉敢岩摩崖石刻等多处名胜古迹。

2005年12月, 鹿寨县中渡千年古镇旅游区内的大兆村被评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该村下末屯,江洞屯均位于鹿清公路旁,与 香桥岩风景区连线,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民风朴实,社会治安条件好,旅客可以体会到做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休闲情境。

1、里洪水库观光园:位于中渡镇长盛村,为小一型水库,总库容327万立方米,库区风光旖旎,山峰波澜起伏,翠木丛生,小岛坐落有致,湖面波光粼粼,山环水绕,别有韵味,极具水上观光旅游价值。

2、千亩茶叶观光基地:位于中渡镇长盛村,距里洪水库2公里,与里洪水库连线,处于群山之中,是在全生态、无污染的环境下培育而成的。基地连片面积2000亩,规模较大,视角较广,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随着茶叶面积的不断扩张,大路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已经成为游客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3、十里荷塘观光基地:位于中渡镇马安村,中渡至黄腊公路旁,连片面积120亩。春夏之交,荷塘水面上荷花绽放,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尤其是当夜色降临时,更甚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的美景,游人可心情自在地观赏荷塘美景。

4、万亩油菜观光基地:中渡人民有着种植油菜的良好习惯,年均种植面积近万亩,连片规模大。进入春季,油菜遍地开花,万亩油菜花飘香,放眼望去,到处是油菜花的世界,金色的海洋。

全镇耕地面积62163亩,其中水田49899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玉米、甘蔗、花生、黄豆等农作物的种植也具一定规模。1994年,粮食总产量2290万公斤;甘蔗1.25万亩,达到历史的顶峰,成为中渡的一大支柱产业;农业总产值3354.88万元。同时,形成了以甘蔗、桑蚕、水果、蔬菜为主导品种的产业链;青椒、西红柿还成为广西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2001年,农业总产值1266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76万吨;桑园面积4500亩,甘蔗1.1万亩,沙田柚1783亩,秋冬菜3.21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968元。山羊存栏39255只,出栏13374只,建有2个商品羊基地,养羊50只以上的大户达136户,成为鹿寨最大的养羊基地。

1983年,马安农机修造厂成立,为镇第一家乡镇企业。1994年,乡镇企业投入80多万元兴办烧结厂、宝石加工厂和6个新的采矿场,当年实现企业总收入13335万元,总产值12181万元,利润415万元。2001年,全镇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564家,拥有固定资产3150万元,形成了矿产开发、食品加工、交通运输、建材化工、农贸开发、针织成衣,机械铸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行业,总收入46012万元,上缴国家税金811万元,实现利润762万元。

民国时期,境内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捐,同时还有财产收入、事业收入、行政收入、纯益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等8种。解放后,财政收入包括工商税、农业税、企业收入、其他收入4项。1990年财政总收入为158.1万元。2001年,财政总收入为629万元,境内设有农行储蓄所1个,信用社1个,邮政储蓄所1个。 中渡镇

解放前,境内工商业户为私人经营。解放初期,中渡镇尚有英山、白寺二圩市,圩期仍沿用传统习惯,3天为一圩,圩市设有谷米、糖、盐、牛、肉和鸡鸭等专业市场。后来经社会主义改造,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私营个体商业被取消,集体商业并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1978年后,允许多种经营,集市贸易繁荣,日用工业品、农产品、副食品及生产资料的化肥、农药、农机具等摊点成行。1984年,中渡圩市有摊点178摊,其中成衣52摊,百货15摊,杂货41摊,修理24摊,饮食11摊,其他35摊。2001年,镇内商业网点有540个,从业人数61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77.6万元,集市贸易总额25万元。

解放以来,镇党委、政府采用电影、讲座、展览等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指导民众生产、生活。20世纪80年代后,近20年来,共开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00多期,培训人数达2.5万人次。通过培训,全镇家家户户学科学、用科学的水平大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唐贞观(627~649年)年间,洛容县于城北(今中渡镇旧县村附近)创办县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地方人士梁恒义(后任中渡县县长)募捐集资兴办中渡义学。清末民初,该义学改为两级小学堂,设甲、乙、丙、丁4个班,学生约100人。民国10年(1921年)在中渡镇北门建立女子学校。28年,中渡办幼托班1个,入托幼儿20余人。31年,中渡开办私立“鹰山初级中学”。32年,中渡县开办县立国民中学,设4个班,学生180人。1951年6月合并鹿寨县,英山小学(原鹿寨县第三小学)增至15个班,学生700多人。1985年,通过鹿寨县首次普及小学验收。1989年,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完小14所,中学3所,入学人数5158人,入学率达95.6%。1998年,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两基”工作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2001年共投入教育经费40多万元,全镇已基本没有中小学危房。同年,全镇共有中学4所(其中私立中学1所),在校学生2265人;小学32所,在校学生5549人。教师共436人。小学入学率99.68%;中学生巩固率95.7%,毕业率达100%。

舞狮、舞龙、山歌是境内民间传统活动。清乾隆年间,这些活动已极为盛行;民国时期及解放后亦甚活跃。至20世纪60年代舞狮、舞龙逐渐消失。1978年后复兴,这些活动更为活跃。

解放以来,医疗卫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昔日危害人民健康的16种传染病发病率从1950~1960年的1680.34/10万人,下降到1980~1987年的811.23/10万人,天花、霍乱已灭绝。2001年,全镇拥有卫生院、所、站、室等机构45个,形成镇、村医疗防疫、保健网,共有医疗卫生人员70多人,其中西医35人,中医38人,病床64张。

韦韬(1892~1953) 字群六,中渡镇寨上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入保定军官学校骑科一期就读,毕业后回桂供职。曾在武昌起义及讨伐袁世凯的战斗中先后参加攻击上海制造局、吴淞炮台和江湾诸役。11年11月任马平县知事。后被保送入庐山军官训练团深造。28年3月任国民政府军政部荣誉军人第五管理处少将副处长,33年获国民政府颁给海陆空甲种一等功勋奖1枚。35年8月离职。1953年逝于家中。

韦道敏(1892~1969) 字树萱,壮族,中渡镇马安村常安屯人。少年时入本村私塾读书,后考入桂林陆军小学,继升武昌陆军中学。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次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曾在陆荣廷部任排、连、营长,副团长等职。民国18年(1929年)任灵川县长。29年,在国民党蔡廷锴、陈绍柏的粤桂边区司令部任参谋长,后任桂林团管区司令,玉贵师管区副司令、代司令等职。32年,获陆军少将军衔。35年退役,隐居桂林。1969年10月3日病逝。

庙会、“百家宴”

相传在清朝光绪10年,北京城内太和殿失火,中渡城隍前往救火,天空出现“鹰山城隍”灯笼一对。火灭后,光绪皇帝念其救火有功,遂赐木匾一块挂入中渡城隍庙内,匾上刻有玉玺龙头。后来人们将城隍爷视为保吉祥平安之神,为纪念城隍爷,世代中渡人民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都自发起来,举行盛大庆典活动。是日,鞭炮齐鸣,鼓锣喧天,龙狮并舞,腰鼓、秧歌环城游乡,抡花炮、夺奖屏、唱桂戏,各地武馆前来表演武术,活动期长达10日之久,文化娱乐氛围极为浓厚。

场面最为宏大的属“百家宴”,宴席前,大家一起动手,以古城内的东、南、西、北四条街道为场地,在街道上摆起一长串桌子,一张紧挨一张地放在那里,成为一张张长长的餐台。各家各户将每家做的几道最好的菜献上酒桌,全城人一起品尝,款待客人。宴席正式开始前,还要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向在座的人宣讲村规民约。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仪式教育村子里的人团结一心,遵守村规民约,使村子越来越兴旺。在“百家宴”上,不仅能喝到香醇的米酒,还可以品到很有特色的家常菜。由于这个宴席集百家之长,所以就叫“百家宴”。从此,中渡人民每年在举行“五·二八”活动时,都会设“百家宴”,作为街民团聚,款待乡亲、客人的最隆重的仪式。

铜鼓

1985年5月18日,在距中渡镇2公里的石炭弄挖铁矿时发现。鼓面直径66.6厘米,高52.5厘米,周围有4只青蛙,2匹载着勇士的战马,鼓面和四周均有水波纹、回旋纹、草纹图案。初步鉴定为西汉时期铜鼓,今存自治区博物馆。

青狮岩

距中渡镇8公里,岩长约200米,最宽处面积约5000平方米,窄处只有50厘米,岩内石景甚多,各具异状。响水,在中渡镇大兆村附近洛江一滩头,河水奔流而下,异常壮观。其声隆隆,远闻若雷,近闻似鼓,四季如此,因之得名“响水”。香桥岩,位于镇境内,距中渡镇政府12公里,岩洞高4米,长60米,宽22米,岩内石景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洞外为绝壁幽谷,深30余米,谷底沟壑阴森,岩礁遍布;悬崖右侧下,碧水一潭,临潭悬吊一块巨石;百米之外,一座雄奇的天然石桥横空飞架,雄伟壮观,称为香桥。桥下川流滚滚,蜿蜒于山麓之中,岩内壁上刻有不少文人墨客的诗文,人们称为“桃源真境”。

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平乐镇(今中渡镇)石榴江置巡检司。

永乐二年(1404年),都督韦观指挥葛森等镇压理定少数民族起义,杀害1180人。

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太平天国石达开率部由永福进军中渡,初八和初十,赖裕新部分别在六洛岭和马形坳与清军、团练激战,突破防线,十五日离去。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八月十二日,永宁州官李鸿滨和寨上(今中渡镇属)财主韦麟阁率兵到贝塘铲村,使数百农民饥寒无依,激成兵变。覃老发顺势揭竿而起,占据油麻山弄,开展反清斗争,农民纷纷响应,聚众五六千人,四十八山弄皆归控制。次年十二月,柳州知府祖绳武领军至中渡,引诱义军归降,骗覃老发到中渡杀害。义军仍坚持斗争。

民国24年(1935年)春,中渡县推行民团制度,强迫青壮年入伍。9月24日,拂晓,长盛乡长黄裕禧带县、乡警30余人到独宿村逮捕反征兵领导人廖绍光。平山农民获悉,即组织500多农民武装营救。黄裕禧急向中渡县府请兵1连,会同民团共200多人前来镇压,双方激战1昼夜。农民武装退入四十八山弄,后廖绍光等7名反征兵骨干和一批无辜群众被杀害,中渡、平山农民反征兵斗争失败。

民国25年(1936年),洛江涨水,中渡镇损坏民房45间,中渡城东、北两街可摆舟。

1977年2月24日,中渡公社长盛生产大队统一烧牛牧场,酿成火灾,烧毁大村林场松树330余公顷。

1990年,中渡镇遭受龙卷风和冰雹袭击,损失严重。

年底,中渡镇矿产管理站年产值达302万元,列为柳州地区产值最高的乡镇企业。

1998年,中渡镇大门村下大门屯发生山体滑坡,共有39户农产受灾。

周边旅游景点

鹿寨县中渡古镇游客接待中心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中度古镇大庙附近(中渡小学北)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中度古镇大庙附近(中渡小学北)

周边政府机关

鹿寨中渡人民政府 地址: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英山社区城西路1号

周边乡镇

中渡镇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