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坡镇

大坡镇 大坡镇历史沿革 大坡镇地理环境 大坡镇行政区划 大坡镇人口民族 大坡镇交通 大坡镇经济发展 大坡镇产业发展 大坡镇社会事业 大坡镇风景名胜 大坡镇文物 大坡镇名人 大坡镇各村简介


大坡镇位于 龙圩区东南部,是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李济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 李沛瑶先生的故乡。东与广东 郁南县相邻,南与 广平镇相接,西与 新地镇相连,北与 龙圩镇交界。镇政府驻地大坡圩。距龙圩城区18公里,距 梧州市28公里。南宁-广州高速公路、苍梧-广东郁南公路、龙圩-广平公路以及南宁-广州高速铁路过境。全镇总面积261.83平方千米,2016年,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176个自然村,280个村民小组。 常住人口57320人(2017年)。三国吴天纪四年(280年),今镇境内设新宁县,县治大城(今城村),辖今 广平镇、大坡镇。明清至民国时期,今镇内有冠盖、长行、吉阳3个乡。民国22年(1933年)称冠盖区。36年撤区分为胜洲、吉阳、冠盖3个乡。1949年12月隶属广平区,1950年10月称第三区,1955...

详情

广西壮族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所有城乡结合区

广西壮族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介绍

大坡镇位于 龙圩区东南部,是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李济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 李沛瑶先生的故乡。东与广东 郁南县相邻,南与 广平镇相接,西与 新地镇相连,北与 龙圩镇交界。镇政府驻地大坡圩。距龙圩城区18公里,距 梧州市28公里。南宁-广州高速公路、苍梧-广东郁南公路、龙圩-广平公路以及南宁-广州高速铁路过境。全镇总面积261.83平方千米,2016年,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176个自然村,280个村民小组。 常住人口57320人(2017年)。

三国吴天纪四年(280年),今镇境内设新宁县,县治大城(今城村),辖今 广平镇、大坡镇。

明清至民国时期,今镇内有冠盖、长行、吉阳3个乡。

民国22年(1933年)称冠盖区。

36年撤区分为胜洲、吉阳、冠盖3个乡。

1949年12月隶属广平区,1950年10月称第三区,1955年称大坡区。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分为大坡、料神2个大乡,1958年9月称大坡人民公社。

1961年设区建社,分为大坡、河步2个公社,隶属大坡区。

1962年9月撤大区及公社,大坡、河步合并仍称大坡区。

1966年1月改为大坡公社。

1984年9月称大坡乡。

1988年12月, 撤乡设镇,改镇建制。

2006年全镇辖18个 村民委员会1个 社区居委会,176个自然村,280个村民小组,1.464万户55286人。

2013年,调整梧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设立 梧州市 龙圩区。以 苍梧县的 龙圩镇、 新地镇、 广平镇、大坡镇的行政区域为 龙圩区的行政区域。

大坡镇位于 龙圩区东南部,北纬23°16′35.47″ 东经111°17′53.25″,东邻广东省 郁南县,西交 新地镇,南连 广平镇,北接 龙圩镇,距 龙圩区18公里,全镇总面积261.83平方千米。省道苍(梧)郁(南)公路、县道龙(圩)广(平)公路过境,各行政村有公路相通。南广高铁,下小河贯通全镇。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是自治区和县商品粮基地。 南方电网梧州超高压局河步开关站50万伏大容量输送电开关站设在河步村。

大坡镇地处桂粤交界处,属于丘陵地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有4万多亩肥沃的田地。

大坡镇属丘陵地,主要山峰有铜镬大山鸡心顶、吟盘顶,海拔分别为753米和521米。主要河流有下小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土壤以赤红壤、沙质土为主。年平均温度21.3°C,全年无霜期322天,年均降雨量1512毫米。有油料、药用、纤维等400多种野生植物。野生动物100多种。矿产资源有磁铁、钛、沙金、钨、 石英石、 大理石等。

铜镬大山位于县城南面大坡镇境内,与广东省郁南县平台乡相邻,主峰鸡心顶,海拔753.1米。 较大的山峰有26个,东有大冲顶、晒谷头,西有蜈蚣头、古微顶,南有虾山、二 运顶,中部有金紫石顶。山体为泥石结构,种植杉松为主。该山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山上有洞数处,深不可测,栖息有多种鸟、蛇、鼠、兽动物。

大坡镇辖1个社区,18个村: 大坡社区、 新安村、 胜洲村、马王村、 寨村村、 大燕村、 白鹤村、 大坡村、 松柏村、 夜村村、 古元村、 育民村、 交村村、 坡头村、 大城村、 河步村、 天堂村、 新龙村、合垌村。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48422
25957
22465
家庭户户数 11794
家庭户总人口(总) 48390
家庭户男 25934
家庭户女 22456
0-14岁(总) 15528
0-14岁男 8349
0-14岁女 7179
15-64岁(总) 29083
15-64岁男 15924
15-64岁女 13159
65岁及以上(总) 3811
65岁及以上男 1684
65岁及以上女 212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7796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57320人。

解放前,大坡农产品的外销和日用品的内运,主要靠下小河航道,每日来往船只约10艘。1956年5月,由各村抽调8000多名群众,以民工建勤方式修建各村道路。1985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1995年,龙圩—大坡公路铺设沥青路面。2006年,全镇有苍(梧)郁(南)高速公路、省道苍(梧)郁(南)公路、县道龙(圩)广(平)公路过境,有乡道8条,通车里程112.3公里。

大坡镇 (2张) 大坡镇是自治区、 梧州市的农业重镇,全区的农村调查点、 梧州市的现代农业实验区基地(1000亩),实验区种植的现代农业品种繁多,其中以观赏花卉最为引人驻足。当地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让国外、省外的投资商得到了实惠和关注。镇内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5195公倾和宜果的丘陵坡地14320公倾。

大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占地2000亩,园区园田化建设,有标准大棚和喷灌设施,是全区十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在园区的新技术、新物种、新观念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下,发展了以名优 荔枝、 黄榄、大果枇杷、糖桔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3.5万亩;以荷兰豆、包心芥、毛瓜、西瓜、番茄、辣椒为主体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5万亩;以玉兰花、茉莉花和观赏花卉为主的芳香基地5000多亩。杂交稻制种基地3000多亩;还有以屈江冲万头猪场为龙头企业的以母猪和瘦肉型猪为主的养殖基地。基地产品远销粤港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钛铁矿、磁铁矿、水晶石、石英矿,储量约200万吨,且有取之不尽的甲长石和瓷泥。镇内有建材、能源、采矿、竹木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电子配件、保健饮品等大小企业300多家。

1958年,公社在各生产队抽调200多人,兴办了花果山、林场、猪场、陶瓷厂等10多个社队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多数企业亏本。1962年经过整顿,除保留铜镬大山林场外,其余全部解散。1976年,公社办有红砖厂、木器厂、农械厂等12个企业,多数因亏损而停办。1985年,有乡办企业7个,从业人员140人,年总产值30万元。此后经营方式逐渐转为联户或个体。1991年,乡镇企业693个,总产值1.53亿元,总收入2.80亿元。2006年,全镇乡镇企业1035个,从业人员5350人,总产值2.875亿元,总收入3.3513亿元。

2015年,乡镇企业13个,从业人员185人。

解放前,大坡只有1条主要街道,约4米宽,砖石路面。解放后,政府逐年扩建、新建街道、市场及其他基础设施,圩镇规模逐渐扩大。1990年,圩镇建成区面积14.72万平方米,人口1800人,住宅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人均12.44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有街道3条共长1100米。有圩亭3幢约3000平方米。2001年,圩镇人口3312人,住宅建筑面积4.15万平方米,人均12.54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主要街道4条共长2400米,全部水泥路面。农贸市场面积3250平方米。2006年圩镇面积542亩,人口3800人。

主产砂糖桔和稻谷。1949年,全镇耕地面积2240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850公顷,粮食总产量1.49万吨,亩产129公斤。1956年耕地面积2432公顷,播种面积4504公顷,粮食总产量1.77万吨,亩产131公斤。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群众积极开垦、复垦土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1978年耕地面积3268公顷,播种面积5752.2公顷,粮食总产量1.95万吨。亩产226公斤。1982年实行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85年粮食总产量2.27万吨,亩产297公斤。1998年后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镇耕地面积3178公顷,其中,水田2677公顷,旱地501公顷。人均耕地0.9亩。粮食产量3.37万吨。全镇拥有各种农业机械总动力14038千瓦,农业总产值19657万元。2006年耕地面积2402公顷,其中水田2036公顷,旱地366公顷。水稻面积4266.8公顷,产量24482吨。砂糖桔为大坡镇柑橘主栽品种之一,2006年,种植16560亩,产量1000万公斤。

梧州市现代农业大坡示范园位于大坡镇白鹤洞。2000年2月经自治区计委批准立项建设,是全区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占地面积130多公顷,总投资6000多万元。2005年2月,3年免租已到期,由于进园企业大多数亏损交不起田租,于是相继清退了亏损企业,现园区还剩200多亩,由县农业公司承租,并转租给市农科所经营管理。

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6.8万亩,产量2.4万吨,其中超级稻种植4.1万亩。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交村玉兰花叶脉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800多万元,培育了1500亩砂糖橘果园,种植了蜜丝枣1500亩、火龙果500亩、香蕉510亩、百香果285亩, 蔬菜基地发展到1500亩。此外,坡头寨村的油茶、古元的桂花梨、交村的松树盆景、夜村的灵芝等特色种养初具规模。

2016年大坡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交村玉兰花叶脉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800多万元,培育了1500亩砂糖橘果园,种植了蜜丝枣1500亩、火龙果500亩、香蕉510亩、百香果285亩, 蔬菜基地发展到1500亩。此外,坡头寨村的油茶、古元的桂花梨、交村的松树盆景、夜村的灵芝等特色种养初具规模。

1958年,公社在铜镬大山办林场,组织群众上山育林造林。1965~1970年,全社造林1552公顷。1975年,全社掀起造林热潮,在铜镬大山开办万亩林场,当年造林808公顷。1982年,全社有林面积1.34万公顷,林木蓄积量38.57万立方米。2006年全镇山林面积18605.8公顷,其中用材林11172.6公顷,经济林111.6公顷,其他林7321.6公顷。速丰林面积6000亩。林木蓄积量438020立方米。主要林木有马尾松、杉树、阔叶林等。

以养猪、牛及家禽为主。1949年耕牛存栏5496头,生猪存栏5820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禽饲养发展缓慢。1978年后,市场开放,推广和应用科学饲养技术和科学饲料,大力扶持专业养殖户,畜牧业迅速发展。1985年,耕牛存栏4195头,生猪存栏1.97万头。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数村民耕田以拖拉机代替,耕牛饲养减少。2006年,生猪存栏22604头,耕牛存栏850头,家禽存栏48.8万羽。肉类总产量3992吨。

清末,今镇境内有大坡、河步、龙尾岗、胜洲4个圩市,经营布匹、杂货、粮油、牲口等货物。1949年,大坡街有商铺50家,胜洲街29家,河步街22家,龙尾岗街18家。1951年成立第三区(今大坡镇)供销合作社。此后,供销商业在镇内商业经济中一直占主要地位。1990年,供销商业网点42个,农副产品购进总额107万元,商品零售总额600万元。1995年改制实行承包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个体商业,中后期迅速发展,1990年已发展到457家,从业人员680人,总收入130万元。2001年,全镇商业零售网点490个,商品零售总额795万元,其中个体户433个,收入160万元。2006年,全镇社会消费品总额6582万元。

民国时期,大坡乡税收由广平区税务所负责。1952年设立第三区大坡税务所,负责农业税和各税的征收,收入全部上缴县财政,支出由县财政核拨。此种体制一直沿用至1984年。1985年,成立乡财政所。财政实行包干制。1991年全镇财政收入115.81万元,支出164.66万元;1995年收入256.32万元,支出308.60万元;2002年,收入468.7万元,支出490.1万元,其中农业税收入92.3万元。2003年5月份开始,开展税改,将各种农民负担的费用改为税收,当年费改税26万元。2004年,减免了特产税。2005年,免收农业税,当年共免收农业税133.5万元。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2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2元。

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苍梧支行在大坡设立营业所(1979年11月移交农业银行苍梧支行),1953年设立信用社,办理存贷款业务。20世纪70年代,贷款扶持社队企业,80年代中后期扶持个体私营企业。1990年,全镇储蓄存款余额844万元,贷款余额767万元,2006年,信用社存款余额4650万元,贷款余额3909万元;农行存款余额6000万元,贷款余额500万元。

民国22年(1933年),县邮政局在大坡设立电话分站,连接与县、区军政机关的联系。1951年在河步、胜洲、龙尾江设立邮政代办所,办理邮票、平信、汇兑等业务,并在大坡设电话总机,办理电话业务。1956年设大坡邮电支局。此后,增加报刊发行包裹投寄、电报等业务。1978年,电话总机改为载波机,1993年,人工电话改为程控电话,2000年开通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网覆盖全镇。2001年,全镇有电话用户1100户,投递函件3.87万件,汇票6600张,包裹1100件,报刊发行1400份。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2006年,全镇有电话用户4100户,小灵通220台,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

清末,今镇境内办有私塾10多间。民国16年(1927年)有小学校33所。民国31年(1942年),李济深等建成中山中学,至今仍是县属重点中学之一。解放后,教育事业不断。1982年建成大坡初级中学。

1987年全乡有小学校(教学点)40所(处),学生6179人;中学2所,小学附设初中5处,附设职中1处,在校学生1397人。

1990年有县办中学和镇办初中各1所,教职员工110人,学生1500多人;小学15所,教职员工224人, 学生5700余人,儿童入学率达96.2%。

2002年,全镇小学(教学点)37所(处),在校学生8028人;中学2所,小学附设职中1处,在校学生157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2006年,全镇有小学17所,在校生6551人,教师302人,有中学2所,在校生2179人,教师1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4%。

2015年有小学17所,教学点7个,在校学生4155人,教师290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1960人,教师1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

传统民间艺术有鹿儿戏、舞春色等,一般在节日或办喜庆事时演出。1952年成立文化站。1959年成立广播站。1974年建成电影院。1986年建成电视差转台。1993年圩镇开通有线电视,一些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也陆续开通有线电视。2002年,全镇有图书馆1间,藏书1.5万册。9个行政村开通有线电视,有卡拉OK室、录像室、桌球室等娱乐场所。2006年,图书馆藏书1.6万册,18个行政村开通有线电视。

2012年,大坡镇获评广西鹿儿戏之乡,大坡鹿儿戏顺利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镇鹿儿戏剧团和戏队已达7个,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解放前,群众求医多靠民间医生。1951年,民间医生组织成立地方卫生协会,有会员70人。1953年,成立大坡卫生院,有医务人员9人,以及简单的医疗设备。1958年,各大队设立卫生所。1968年实行合作医疗,在各生产队设卫生员、草药室,共有赤脚医生400多人。1972年,大坡卫生院改为大坡中心卫生院。1979年后,合作医疗逐渐停办,卫生所由医生承包。1990年,镇有卫生院1间,村有卫生所18所。 1995年,有中心卫生院1所,病床24张,医护人员24人,村卫生所17间,乡村医生86人。2002年,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病床24张,医护人员62人,村卫生所17间,乡村医生75人。2006年,大坡中心卫生院有医护人员40人,病床20张,主要医疗设备有B超机、X光机、洗胃机、心电机、血液分析仪。有乡村卫生所18间,乡村医生65人。2006年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年共有38474人参加合作医疗,完成53912人任务的71.4%。

全镇2015年全镇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1人,村卫生所(室)18间,村医62人。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1956年,人均口粮321公斤,人均收益分配74.6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民靠劳动工分收入,年人均口粮300公斤左右。1979年,人均口粮315公斤,人均收益分配94.63元。1980年后粮食连年增产,农村出现种养专业户,农民办企业、经商、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不少农民盖起新楼房。1985年,人均纯收入346元,1990年504元,1995年1435元,2001年1723元。1985~2001年全镇新建住房2.24万平方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22元,全镇有电视机1.3万台,音响4200套,摩托车3250辆,汽车236辆,拖拉机76辆。

2016年大坡镇脱贫摘帽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实现预脱贫村和预脱贫户顺利脱贫摘帽。2016年12月19日-20日,自治区核验组到大坡镇大燕村、夜村、古元村和坡头村四个预脱贫村对照自治区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的脱贫摘帽标准进行核验验收,四个村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核验组验收,成功脱贫摘帽。

李济深故居位于广西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料神村,距梧州市区40多公里,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李济深诞生在这里。李济深故居是一处融中西方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大宅院。1995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李济深故居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李济深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济深故居为宏伟巍峨的四合院建筑,既有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也有欧美建筑的格局,总面积3240平方米。主体建筑建于1925年,坐东向西(座卯向西兼乙辛,丙午门,放戍水)。故居四角有炮楼,瓦面有墩式走廊与炮楼连接,可攻可守,有如城堡。 每年到李济深故居参观游览的海内外各界人士不下2.5万人次。

大坡镇历史悠久的 冠盖总庙建筑高雅,是两广三县群众仰慕之景地。传说是为很久以前三位广东籍的勘测学家寻龙追脉至此空穴一致高兴致死而建成的“三相候王”殿。由于建筑特具一格,每年观光的游客数以万计,也是旅游观光的宝地。

冠盖大庙在大坡镇,建筑年代无考。建筑物分山门、正殿和后殿,山门由72支莲花托砌 建,正殿祀欧莫李三相侯王,有八仙过海和十八罗汉等雕塑,工艺精美。庙宇内有铜鼓一面, 解放初期庙宇拆毁,菩萨、石狮子及铜鼓全部丢下河湾。

铜鼓

1973年在大坡镇富华村野田坡地发掘出土铜鼓1个, 鼓面直径71厘米,中心有八齿太阳 纹光芒,4圈3道弦晕,圈内纹饰不清,鼓面周边有4个带角小铜牛;鼓腰高41厘米,25圈3弦 纹, 两边有双耳。1987年广平镇替金村发掘出土铜鼓1个,鼓面直径87厘米,鼓中心有十齿 太阳纹光芒,5圈3道弦晕,圈内雕刻有云雷纹、三角齿纹、羽状纹3种,鼓面周边有4只立体 青蛙;鼓腰部腐蚀破烂。这两面铜鼓造型别致,体壁匀薄,均属“北流型”,经初步鉴定为 汉朝铸造。现存县文物管理所。

李济深(1885.11~1959.10)字任潮,龙圩区大坡镇料神村人。 是我国著名民主人士,是中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历任黄埔军校副校长,广东省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要职,这里是他成长及从事敌后抗日活动的地方。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黄埔陆军中学,后入北京陆军大学学习。民国11年(1922年)后,先后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长等职。13年6月任黄埔军校副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5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7月任北伐军总参谋长兼第四军军长。后任第八路军总指挥、广东省省长。抗战时期,在重庆任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29年调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34年1月,接受周恩来建议,在桂东南及粤西各县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37年,在香港联络爱国人士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被推为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此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等职。

谢鼎新(1898~1937)字仲鸣,号庆椿。龙圩区大坡镇富膳村人。历任国军连长、营长、团长。民国21年(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谢鼎新奉命率领全团官兵在吴淞要塞以南纪家桥一带布防,击退日军发动的三次总攻。26年10月8日,日军向上海大场发动进攻,谢奉命率团增援,连克谈家头等主要阵地。23日,谢鼎新身中3弹,壮烈牺牲。后被追加陆军少将衔。

李沛文(1906~1985)字质生,龙圩区大坡镇料神村人,李济深之长子。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预科、美国普杜大学、爱欧华大学、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民国21年(1932年)获硕士学位回国。24年后,历任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华南农学院副院长;并先后担任或兼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农业厅厅长,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等职。李沛文是全国著名的农业教育家和园艺家,主要著作有《果树之肥料试验》、《果品贮藏加工学》等10多部。

李沛瑶(1933.6~1996.2)龙圩区大坡镇料神村人,李济深之第五子。1957年在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系毕业后到基层工作,由技术员逐渐升至教授高级工程师。1988年当选为政协江西省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委员会江西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一届执委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89年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全国三八红旗手、自治区(省)农业劳动模范何秀芝,自治区(省)林业劳动模范陈英华。

陈之颖(1894—1927)又名陈培全。大坡镇新龙村人。出生于佃农家庭,小学毕业。1924年得族人介绍到戎圩邮电局当邮差(即邮递员)。1925年,他考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宣传员养成所,到广州就读。1926年初,陈之颖毕业后回到苍梧,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梧办事处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4月,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梧办事处派他去南宁开展农运。他带领广西农讲所的学员,在南宁市郊和邕宁农村建立40多个乡农会。同时举办农民夜校,实行减租减息,使邕宁农运深入发展。8月,广西农民部东路办事处成立,林培斌为主任,陈之颖调回东路办事处工作。11月,陈之颖被委任为广西农民部驻容县特派员。同月20日,广西农民部苍梧道办事处在容县成立,办事处下设农民运动委员会,陈之颖是7位委员中之一个。期间,他曾到苍梧的长行、冠盖、吉阳、平乐、须罗和平南的大新等地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建立武装。1927年2月,苍梧道办事处和容县农民协会联合开办容县农民运动讲习所,他担任宣传教育课程。同年4月,陈之颖在平南大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回梧州监禁。1927年10月7日晨,被国民党梧州当局杀害。

马王村系龙圩区大坡镇所辖,在镇境内东南部,东接广东郁南平台镇,西邻大坡松柏村街,北靠育民双元村,南与松柏隔河相望,本辖区村委会驻富华桥头。

马王所辖绿扬一二三四五组、道神、领村、龙眼、榃示、富华一二组、古地、太平一二三四组、马王一二三四组、沙柏一二三四组,共有23个村民小组。

辖区总面积2.2万平方米,2016年全村有1445户共6193人。耕地面积5403亩,其中水田面积4168亩,据传清朝时期属冠盖乡,到民国其时仍属冠盖乡富禄村,富禄当时系以辖区内有一户大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系今绿扬村过去的苏万昌,其拥有的土地是从绿扬村水出一源,逢水架桥都属他所有而起名富禄村。

解放后,一九五零年大坡设第三区人民政府,辖上即今广平、大坡、社学。一九五七年12月设立农业初级社,一九五八年分大队,设绿扬大队、道神大队、马王大队、沙柏大队,分别辖各辖区的生产队,一九六二年合并大队,称马王大队。一九八四年七月设村民委员会,称为马王村民委员会,一九八七年,设村公所,称为马王村公所,又一九九五年,设村民委员会,称马王村民委员会。

解放后,村办公地驻马王该村的大地主屋办公,因该村村大,人口众多,故一直马王村得称。村内主要种植水稻、西瓜、砂糖桔以及松木采脂和其它经济林、木、竹子等。

苍郁油路从村境内贯穿,富城水泥路也同时在村中心通过,到达胜洲、大城、新安、大燕等村,全村23个村民小组,都全部享受硬化水泥路出入,全村交通十分方便。村内有中心小学一间,2011年有在校学生578人。马王地大人多,物产丰富、人勤地生宝加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全村近十年来,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据不完全的统计有100多人,其中某一生产小组就有18人。

大坡村属苍桔县大坡镇辖村,在大坡镇的中心位置,村小组分布于大坡街及街的周边。大坡镇政府、苍梧中山中学、大坡中心小学、大坡街座落于大坡村内,共14个村民小组,2016年全村共897户3699人,总面积1万平方米,有水田2432亩、山林1958亩。种有2000多亩砂糖桔,主要种植水稻、砂糖桔、松脂。大坡村委会位于大坡街开发区,大坡至广平公路、苍郁公路、大坡河经过大坡村。大坡村地势开阔平坦,人杰地灵,是大坡镇的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村内曾出现过秀才及抗日英雄。

松柏村座落于大坡中心圩镇一公里,下辖22个村民小组,十个自然村。有山林面积9000多亩,水田5000多亩,旱地2000多亩,2016年全村共1030户,4385人。东与马王村交界,北与大坡村相邻,南与新龙村相连,西与古元村相接,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村内主要种植水稻、砂糖桔、松脂等。

大坡镇社区居民委员会是龙圩区大坡镇辖区,位于县境西南,与大坡村同处大坡镇中心,北接白鹤村,南邻松柏村,西靠古元村,东与马王村隔河相望。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大坡镇开发区,管辖镇直各机关单位,包括苍梧中山中学、大坡中学、大坡镇中心小学和十六所村小学以及河步、胜洲、龙尾岗、大坡四个圩镇非农户口。总面积0.8平方公里。2016年全社区有769户,1791人。清朝时属冠盖长行乡,民国22年隶属冠盖区管辖。1956年成立大坡街居民委员会,2003年6月起改称大坡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大坡社区因镇驻地而得名,“大坡”指大的山坡延伸而形成,镇的市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都集中于此山坡上,故而得名“大坡”。铜镬大山海拔753米,为社区内最高山峰,下小河为社区主要河流。龙圩至广平县级水泥公路从社区内经过,社区内19间中小学都已通乡村公路。大坡社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明、清、民国时有“上乡好妹仔,下乡好子弟”之称。是原国家领导人李济深、李沛瑶及抗日英雄谢鼎新的家乡。

大燕村是大坡镇的辖村,在镇境南部,东接广东省郁南县桂圩镇木强村、丁村,南接广平镇四化村、胡良村,西接新安村,北是同乐大山分界。村委会座落在大燕村,辖丰春、大一二三四、培南6个小组,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2016年全村有208户、901人口,耕地面积652亩,其中水田521亩。解放初期属胜洲乡,之后分出新安大队,1966年再分出大燕大队,1988年设为村公所,1955年大燕村公所改为大燕村民委员会。村内主要种植水稻、砂糖桔、松脂等农林产品,同乐大山鸡心顶海拔820米为村内最高山峰。大燕村内河主流是流向广东的大河水库,村内有大燕小学,2011年在校学生76人,大燕村山清水秀,是旅游的好地方。

新安村,龙圩区大坡镇辖村,在镇境东南部约九公里处。东接大燕村,西邻天堂村,南与广平镇调村连接,北与大城村交界。村民委员会新安村(水口庙)。辖保安一、二、三、四组、新村一、二、三、四、五组、水尾组、下一组、下二组、冲办组、镇武组、冲担组、牛训组、高岭组、六庆组、冲窝组等1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4平方千米,2016年全村有546户,人口2124人。耕地面积1779亩,其中水田1209.72亩。民国时属广平乡胜洲乡,1950年10月第三区胜洲乡。1952年5月从胜洲乡分出成立新安乡。1957年12月设高级农业社,管理委员会。1958年8月设新安大队管委会,当时新安分为新安、大燕两大队,1962年这两个大队合并为新安大队,1966年正式分出大燕、新安两大队。1984年7月设新安村民委员会,1987年9月设新安村公所,1995年村公所改名为新安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新安村因驻地新村和保安之间,各取一字而得名。村内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砂糖桔、松等农林产品。王光顶海拔570米为村内最高峰,新村河为村内主要河流。村内有龙燕公路和富城公路经过,村内19个村民小组已开通乡村公路。村内有新安小学,2011年在校学生223人。新安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清朝时曾出举人名叫覃朝选。

大城村,龙圩区大坡镇辖村,在镇境东南部,东靠同乐大山,西邻新龙村,北与胜洲村相连,南与新安村相接。村民委员会驻寨景组,辖大伞、付河、大传、横垌、古蚕、路德、路榃、路中、寨景、四涝、顺岭、榃厐、冲沙、榃作、榃吟15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3.4公顷。2016年全村有848户,3137人,耕地面积2875亩,其中水田1875亩。民国时分为上大城、下大城,解放后上大城下大城胜洲新安大燕合并为胜洲乡。1955年设为大城乡,1959年改为大城大队,1994年设村公所,2000年村公所改为大城村民委员会。村内主要种植水稻、砂糖桔、松脂、竹子等农林产品。村内15个自然村已开通乡村公路。村内有大城小学,2011年在校学生370人,大城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富城水泥路已硬化通车,村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钛矿已开采。

胜洲村,属龙圩区大坡镇辖村。座镇境东南部,东接广东郁南县,西邻马王村,北靠马王绿杨,南与大城村相邻,村民委员会驻胜洲街,辖同乐、路聘、路陂、平村一、二、三组、大田组、新一、二组、胜洲一、二、三、四组,胜洲街一、二、三、四组,岭底、石龙一、二组、榃花组共2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总户数1076户,总人口4182人,总耕地面积4000亩,其中水田2200多亩。

清朝时期属上行乡下头堡管辖,民国时期属冠盖区管辖,民国时期胜洲设乡,为乡公所驻胜洲街,辖胜洲、大城、新安、大燕四个大队,1953年分胜洲、新安两个乡。1964年,胜洲分大城两个大队,胜洲大队仍驻胜洲街。

胜洲因为两广相邻,地处同区,又设有小圩市,同乐大山最高海拔为560多米,为全村最高山峰是胜洲小河的发源地,盛产竹木柴炭和药材、蘑菇等土特产,耕地由于水源充足,主要是种水稻为主。由于山地多,木茹种植广。

胜洲由于有小圩是竹木柴炭、药材山货土特产的集散地,在过去肩挑年代,胜洲圩成为广东郁南商贩的中转站。广货日用品在外运入,以满足村民日用需要,山货外运使村民增加收入,使胜洲圩长盛不衰。

胜洲村辖有胜洲中心小学一所,村级卫生所一间。90%村民参加医保。

交通方面:镇至胜洲有水泥硬化路,胜洲村委至平村组有硬化路,至广东有砂石路交通方便。

胜洲地处山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清朝时曾有街组韦朗木杀贼立功,保一方平安,而获清朝嘉奖,平村组钟梧刚曾任永安州(今蒙山县)县令。平村组钟裕魁、钟继荣是清朝举人,钟少珊为秀才。民国时期平村钟氏有县长两人。李济深创办大坡中山中学,平村组钟宝衡出任第一任校长、冠盖区长。解放后:平村组钟克振任去南超通地委政协主席,其子钟鹰任超通地区体校校长。钟佐军、教授,任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钟任军、教授任航空航天部8358所所长,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胜洲村罗琨玉任苍梧县副县长。路碑组聂敏轩任南宁市秘书。

改革开放后,确实是日新月异,大批农村剩余劳力进城务工、经商或其他赚钱行业,使农村村民收入大增,现在整个村委各小组,村貌已经大大改变,80%村民已经建新居,大部分有三四层高平顶房,确实称得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生活水平已经大部分超过温饱线。大部分农户安有有线电视,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伴随着温氏农牧项目的落户,对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有信心。

白鹤村委会在镇政府中北部,东与马王村付华交界,北与育民村相邻,距镇政府1公里,座落开发区处。辖3个自然村产村、白鹤、榃突4个小组,2016年共269户、共1235人。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水亩790亩,1974年前属大坡大队,1974年改为农科所,1988年设村公所,1995年村公所改为村委会。苍郁公路在本辖区经过,村内有小学学校一间,卫生室一间,主要种植砂糖桔为主要产业。

龙圩区大坡镇辖村,在镇境西南部。东接松柏村委,西邻新地镇四落村,北靠古元村,南与合垌村委笔村相连,村民委员会驻夜村。辖鲤鱼、夜一二三、夜双、古城、孔勒、则九、新一二三、古一二、古双1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4.6平方千米。2016年全村有484户,2014人,耕地面积1980亩,其中水田1450亩。1980年以前属古元大队管辖。80年后从古元大队分出夜村村公所,称夜村村。1987年夜村村公所改为夜村村民委员会。夜村村因驻地得名,“夜村”原来是“椰村”,因村民勤劳耕作,早出晚归,而以“夜村”取代。村内主要种植水稻,经济作物以砂糖桔为主,农副产品以松柏、木材、竹子为主。罗鸦顶海拔357米,为村内最高峰。新塘和夜村两条河流流至鲤鱼交汇成一条河流为村内主要河流,村内14个村民小组均已通乡村公路,村内有夜村小学,2011年在校师生200多人,夜村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国民革命军少将万金策的家乡。

龙圩区大坡镇辖村,在镇境西部,东邻大坡村、北邻坡头村、南与夜村相邻、西与新地镇古令村接壤。村民委员会驻地噌咀,辖便村一二、沙江一二三、金子一二三四、木景、上为一二、蛤山、古洲一二共1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8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有617户2535人,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水田面积1802亩。民国时属冠盖乡,解放初期称冠北乡、1958年分为冠元、夜村两个大队,1962年全为古元大队,当时大队部设在古洲村,1973年迁往瓦噌咀,1980年分为古元大队和夜村大队,1988年设村公所,称古元村,1995年古元村公所改为古元村民委员会。村内主要种植水稻、砂糖桔、松脂、速生林、竹等农林产品。金子石顶山高200米,为村内最高山峰。古元河为村内主要河流,乡村公路贯穿古元全境,四通八达。村内有古元小学,2011年在校学生160多人。古元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明清时曾出举人李式韩,官至广西桂林全州知县。

育民村属龙圩区大坡镇辖村之一,位于大坡镇东北部。东与广东郁南县交界,南邻马王村,西与坡头村相邻,北与交村相连。村民委员会坐落于元坦自然村,辖管下山、新村、屈江一二组、狮子岭、路马、元坦一二组、寨上组、峡山、大田头、冲耸、白社、双元一二三组、大冲共17个村民小组。2016年全村共751户,总人口3428人,耕地面积4500亩,其中水田面积2750亩,山林面积20000亩。民国时属吉阳乡管辖,1949-1961年属交村乡,1961年与交村分为育民大队、双元大队,1962年改为育民人民公社,1964年与双元大队合并为育民人民公社,1968年改为育民大队,1988年设为村公所,1995年育民村公所改为育民村民委员会。村内主要种植水稻、砂糖橘等农副产品。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村,梧州市砂糖橘专业村。村里有白社水库,该水库建造于1958年,库容量为6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0多亩。村内有育民小学,在校师生267人。育民村物产丰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交村村,龙圩区大坡镇辖村,在镇的东北部,距镇政府5公里,东边是两广分界的云开大山,与广东省封开县、郁南县为交界,南面是育民村,西接坡头村,北与龙圩镇思念村相接。村委会管辖马峡一二组、突村、新塘、谢村、榃宥一二组、新都、都彀、下彀、龙扶、交村一二三、平山、宕上一二组,共十七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6.8平方公里,耕地5680亩,其中水田2510亩。2016年人口4118人,939户。

交村明清时属吉阳乡,民国没前置,1951年设都宁乡,1985年设新塘、交村两生产大队,不久合并,1962年分置育民、交村生产大队,1995年改为交村村民委员会。交村村因驻地而得名,交村是一个自然村,村中的地形、山势象一张交骑而取名。

全村农业主要是水稻、砂糖桔;林业有松脂、广玉兰树。叶脉加工、松树盆景制作是我村特色产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欧盟地区。交村从1985年起是全国农村经济固定观察点。苍郁公路、广昆高速公路、南广高铁都经村而过,十七个组由两条乡村路分别连接,全长9.5公里,村内有中心小学、榃宥分校两所学生共359名。

交村村人杰地灵,清朝光绪年间有太学士莫乃贤,官至广西承宣布政司布政使,民国时期有校官级林琼才等5人,台湾少将高参李中兴。

寨村,龙圩区大坡镇辖村,位于镇的西南部,东接古元村,西邻新地镇题甫村,南与新地镇交界,北与坡头村相连,村民委员会驻寨村与思旺路段的中间位置,辖孔一二、上村、榄塘、乌石、罗贡、四仂、思一二、寨一二三、罗塘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至2016年会村553户,2412人,耕地面积2470亩,其中水田1900亩,旱地570亩。原与坡头村公所属为寨村大队,1978年乡村管理调整时分出坡头村公所、寨村村公所,由于寨村的自然村较大,且开始成立大队的时候办公地点就选址在寨村,所以沿用至今。村内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2002年起逐步发展成以种植砂糖桔为核心,松脂为辅,由于地处偏僻,经济发展较慢,所以村民还是比较贫穷。1998年村内办起了一所寨村小学,在校学生300多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全村的适龄儿童基本入学就读。

坡头村距离县城18公里,1978年前寨村大队,1978年3月分为寨村大队和坡头大队,由于驻地是坡头小组由此而立为坡头,成为基层组织机构的常驻地。1983年改为村公所,1988年改为村民委员会。

坡头村民委员会至今辖11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马塘、胆村、龙村一二、坡头、料神一二、木棉一二、沙头一二三、佘村、魁村一二、宕王,2016年人口4038人,976户。耕地3500亩,林地37000亩。多年来盛产名优水果荔枝、龙眼、砂糖桔和水稻。11个自然村已开通乡村公路、电话、电视网络等。

坡头村委会是历史名人、开国元勋李济深的家乡,李济深故居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教育基地,李济深小学就设在村委会附近,2011年在校学生650多人,近20名教职员工。名人、贤士、国家栋梁层出不穷,如李沛瑶、李沛金等等。坡头村山清水秀,绿树如荫,一条大河直奔西江,源远流长。令人惊叹曰坡头村“前有狮象迎送,后有旗鼓伴随”。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河步村位于镇府北南约八公里,地处丘陵,东与龙圩镇思念村毗邻,西与新地镇题甫村接壤,南与交村相依,北与龙圩镇念村交界。解放初期属戎城区吉阳乡管辖,1950年10月改为第三区吉阳乡管辖,1952年5月由吉阳分出成立河步乡,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时改称河步大队,1984年改为河步村公所,1995年改为河步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全村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约4374人,1064户,10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均为汉族。

河步村有耕地面积3700多亩,经济以农为主,农业主种砂糖桔、水稻,养殖业以猪、鸡、鸭为主。境内河流有下小河从坡头村流入后经龙圩镇河口汇入西江,流经河步村境内全长约4公里。1959年前可通行船只,后由于沙土流失,沙泥淤积,河床浅无法通行,苍郁高速公路,204县道贯通境内,交通方便。

天堂村龙圩区大坡镇辖村,在大坡镇的南部,东接新安村,西接合洞村,北靠,南隔三丰顶与广平调村相接,村委会驻地在秧地。辖火榃、丰笔、三丰、大石、东方、华堂、上但、天一二1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0.6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有471户,1915人,耕地面积1198亩,林地面积7080亩,水田面积1055亩,1963年前为广平人民公社管辖,1963年后为大坡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为天堂大队,1968年设村公所,1995年由天堂村公所改名天堂村民委员会。天堂村因以前塘多而得名,由“千塘”演变为天堂。村内主要种植水稻、砂糖桔、松脂、玉桂、竹子等农林产品。三丰顶为村内最高山峰,海拔600多米,村内有6个村民小组通水泥公路,村内有天堂小学,2011年在校学生262人。

新龙村属苍梧大坡镇辖村,在镇南部,东接大城、胜洲村,西邻合洞村,北靠夜村,南靠天堂村,村民委员会驻新龙村,管辖新一二、老一二、寨上、四化、和兴、冲元、力元、付元、付观、付民、高地、大楼、榴塘、峡底16个村民小组,全村总30.27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人口有881户3702人。耕地面积2420亩,其中水田2160亩。民国时期属和平乡,1950年属广平乡管辖,1972年转大坡公社管,1968年改为大队,1988年设村公所,1995年新龙村公所改为新龙村民委员会。村内主要种植水稻、砂糖桔、桉树、松脂、竹子等农林产品。下小河为村内主要河流,苍梧至广平县道从边经过,村内有3个村民小组已开通村通公路,村内有新龙小学,2011年在校学生480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陈柱深的家乡。

合洞村受龙圩区大坡镇辖,在镇的南部,东同新龙村连接,西接新地镇四落村,南与广平镇平地村相连,北与新龙村付观组交界。村民委员会驻龙尾岗街,辖笔一二三、古蒙、古榄一二、合垌、下令、榃灯、峡山、上垌、念村、乾眉一二、平沙一二、大宕一二共1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12.33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人口1040户,共4194人。耕地面积2490亩,其中水田2018亩。民国时属和平乡,1951年爱广平公社管辖,1958年,改合洞大队,属平地公社(广平分社)管辖,1962年,合洞大队分三个大队(合洞、峡山、平沙三个大队),1964年重新合并为合洞大队,1988年设村公所,1995年改为合洞村民委员会。村内主要以种植水稻、砂糖桔、经商、劳务输出、养猪等收入。四耳顶山海拔486.5米,是村内最高的山峰。下小河是村内主要河流,起点从广平镇平乐村、终点到龙圩小河口止。县道公路大广线从村而过,全长26公里,是村及广大民众方便的运输纽带,村内有17个村小组开通乡村道路,村内有合洞小学,2011年在校生486人。合洞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旱涝保收,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清朝曾出秀才,2000年代曾出正处1人,副处2人。

周边中学

龙圩区大坡镇初级中学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X185大坡供电营业所附近

周边政府机关

大坡镇人民政府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苍梧中山中学西
营业时间:08:30-17:30

周边小学

大坡中心小学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大坡中心小学附近)

周边乡镇

大坡镇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

周边村庄

大坡 地址:梧州市龙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