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埇镇

石埇镇 石埇镇历史沿革 石埇镇行政区划 石埇镇地理环境 石埇镇自然资源 石埇镇人口民族 石埇镇经济概况 石埇镇社会事业 石埇镇交通运输 石埇镇文化古迹 石埇镇著名人物


石埇镇隶属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地处 浦北县东南部,东接博白县 菱角镇,南连合浦县曲樟镇,西与 泉水镇相邻,北靠 安石镇,北距浦北县城62公里、首府 南宁城区252公里。截至2012年,石埇镇下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总人口21323人(2017年);全镇总面积45.5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44.59平方千米,占98.2%;水域1平方千米,占1.8% 。2015年,该镇实现生产总值2.4亿元。石埇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盛产甘蔗、香蕉、菠萝、花生等农产品;境内有越州古城遗址、香翰屏故居等名胜古迹。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设立越州置临漳郡,州治、郡治即在今石埇镇坡子坪村的仰天窝。清道光八年(1828年),石埇是合浦县16个团局中石州团的一部分。民国初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埇是原合浦县石...

详情

石埇镇地名网_广西壮族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资料简介

广西壮族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介绍

石埇镇隶属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地处 浦北县东南部,东接博白县 菱角镇,南连合浦县曲樟镇,西与 泉水镇相邻,北靠 安石镇,北距浦北县城62公里、首府 南宁城区252公里。

截至2012年,石埇镇下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总人口21323人(2017年);全镇总面积45.5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44.59平方千米,占98.2%;水域1平方千米,占1.8% 。2015年,该镇实现生产总值2.4亿元。

石埇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盛产甘蔗、香蕉、菠萝、花生等农产品;境内有越州古城遗址、香翰屏故居等名胜古迹。

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设立越州置临漳郡,州治、郡治即在今石埇镇坡子坪村的仰天窝。

清道光八年(1828年),石埇是合浦县16个团局中石州团的一部分。

民国初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埇是原合浦县石州区下的公局。

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废区改公局为乡,石埇是乡治地。

1961年,石埇是张黄区下的一个公社。

1963年,石埇社区合并泉水公社。

1987年8月,复设石埇乡。

1993年,石埇乡改为石埇镇。

截至2012年,石埇镇下辖南流社区1个社区,石埇村、 长山村、旺盛江村、 文昌村、坡子坪村、八东村、油滩村等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南流社区。

石埇镇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东南部,东接博白县 菱角镇,南连合浦县曲樟镇,西与 泉水镇相邻,北靠 安石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8千米,总面积45.59平方千米;镇中心大致位于东经109°35′12″,北纬21°57′01″。

石埇镇地处 丘陵地带,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辖区被南流江一分为二,存在一定区域的 流水侵蚀地貌。

石埇镇地处低纬地区,太阳辐射强,日光充足,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短夏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石埇镇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水灾、雷击、风灾等。水灾主要发生在每年春夏两季。风灾一年四季均有。

石埇镇境内属 南流江水系,南流江自菱角镇马口入境,由旺盛江村委独石角队至油滩村委山排队,至泉水镇,境内河道长13.5公里,有大型水库2座。

土地资源

截至2012年,石埇镇有耕地面积12021亩,人均0.61亩;林地面积共计26344亩。 、

矿藏资源

石埇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为建筑用沙,集中分布在南流江一带;此外还发现有 玉、 牛筋石、 玛瑙等宝石。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21323人。

截至2012年,石埇镇辖区总人口1987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13人,外来人口约1147人。

性别构成:总人口中,男性10555人,占53.1%;女性9323人,占46.9%。

年龄构成:总人口中,16岁以下4837人,占24.3%;17至59岁12316人,占61.9%;60岁以上人2725人,占13.8%。

民族构成:总人口中,民族以 汉族为主,占99.37%;壮族120人,占总人口0.6%; 瑶族6人,占总人口0.03%。2012年人口出生率为1.1%,死亡率为0.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3%。

2012年,石埇镇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6亿元,农业总产值1.2亿元,年财政收入764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5万元,增值税286万元,企业所得税2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328元。

石埇镇在解放前,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缺少水利设施,粮食产量较低,亩产不到100公斤。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兴修水利,一方面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水稻杂交良种和水稻抛秧。1987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154.3公顷,总产量313万公斤。1990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111.33公顷,总产量391.5万公斤,人均有粮290.5公斤。1995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017.73公顷,总产量365万公斤。2002年开始,该镇形成以甘蔗为支柱,以水稻、水果、花生、香蕉种植为辅的农业生产结构,当年全镇香蕉种植面积333.33多公顷。2005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093.53公顷,总产量4593吨。2008年,新增甘蔗种植面积290公顷,全镇种植面积达600公顷,占全 农业生产 (2张) 镇耕地面积的65%以上,总产量为3.6万吨,比2007年增长322%。农林渔业总产值、总产量与2007年持平。

2012年,石埇镇农业以种植 甘蔗、 水稻、 香蕉、 荔枝、 龙眼、 玉米、 马铃薯、 菠萝为主,全年农业总产值1.2亿元;甘蔗种植面积1.1万亩,总产量首超5万吨,总收入达1600万元;香蕉种植面积达5800亩,总产量3万吨;桉树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重点发展养蜂、养猪、养羊、养佛鳄龟等养殖业。

石埇镇在解放前只有陶器小手工业。解放后,以陶器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90年有陶器厂15间,产值225万元,还有烟花爆竹厂、土纸厂、草帽厂、油坊、糕点加工厂等企业。1994年,石埇陶器总厂投资2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建造39孔推板窑,年产值600多万元。1995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38亿元。2000年扶持地方经济能人投资200多万元创建一家烟花有限公司。2004年6月,引进200多万元创建一个竹片加工厂,同年9月引进500多万元创建一家木制品有限公司。2008年,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26家,比1995年增加11家,从业人员450人,企业总产值达9800万元。

2012年。石埇镇工业以烟花、造纸、木材加工、建筑材料为主,全年工业生产总值3.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家,职工25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4亿元,比2011年增长30.7%。

石埇镇在清代中期成圩,在当时是博白、合浦、浦北三县交界的唯一集市。外地客商云集,稻米、禽畜、花生、豆类、蔬菜、工艺品、日用铁器、农具、合浦的海鲜干货、本地的药材等都在圩市集散交易,圩日有5000~8000人赶集。解放后,随着合浦水库大坝的修筑,南流江的航运基本中断,交通相对落后,圩日由3天一圩改为7~10天一圩,石埇圩市逐渐失去昔日的繁华。1991年,当时的石埇乡建成集镇区18.6公顷。2008年,石埇镇集市上的主要商品有时新衣服、家用电器、家具、传统农贸产品等,圩期恢复为3天一圩,约3000人赶集,商品年交易额4000万元。

2012年末,石埇镇境内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009亿元。

解放后,石埇镇的赛龙舟等文化传统得到传承,该镇组建了石埇龙舟队,先后组队参加由县举办的4届龙舟赛。1987年石埇设乡后,当年建立乡文化站,有文化活动室1间24平方米,配备文化专干1人。随后陆续增添灯光球场、广播室、录像放映室、桌球室、乡电影院、乡村图书阅览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墙报宣传、文艺广播、录像放映、科技培训等文化活动。1991年,经评估乡文化站达到市级标准。1993年11月开通有线广播电视。2004年5月开通网络宽带。2008年,全镇共有乡村图书室1个,藏书2000册。

截至2012年,石埇镇建有镇文化、广播电视站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处,图书馆1个,各类图书室7个,藏书21000册;有文艺团队3个,共45人,有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

石埇军乐队曾代表石埇镇在2011年钦州市第二届群众艺术节比赛中获二等奖;在2012年参加第二届欢乐田园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在2012年参加的全区基层群众文艺汇演获优秀奖。伟业文艺队代表该镇在2013、2014年浦北县山歌大赛中连续两年获二等奖。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石埇乡设有中心校1所,保国民校7所。1981年,建立乡级联办初中石埇中学。1988年,共集资34万元,新建校舍940平方米,维修危房2840平方米,全部实现课室硬底化。1990年,全乡有中小学9所,教师162人,学生2702人。小学升学率为97.3%,巩固率99.81%,毕业率99.6%,普及率98.3%,超过部颁标准。1991~1995年,共集资172.1万元改造和建设各中小学教学楼,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任务。小学入学率为99.95%,升学率为100%。2008年,石埇镇镇有中学1所,学生628人;小学7所,学生1869人。

截至2012年,石埇镇有正规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10人,专任教师5人;小学7所,在校学生1518人,专任教师10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515人,专任教师32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1988年8月,石埇镇成立石埇卫生院(之前属泉水卫生院下属卫生所),占地面积2534平方米,有职工3人。1997年,全院职工8人,其中卫技人员6人(中医师2人,西医士3人,其他1人),工勤2人。1990年,有乡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10个,经抽查,儿童防疫接种合格率为97%,全乡人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前的50岁增加到70岁。1991年,新建门诊楼占地面积1667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1997年全院门诊量7689人次。2004年,投资70多万元建设镇卫生院综合大楼,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96平方米,设有病床30张,有医务人员26人;同时购进一批先进医疗设备,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08年,镇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防保科等科室和住院部,有卫生技术人员22人,年门诊量11234人次,住院1600人次。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105人,参合率85%。

截至2012年,石埇镇有镇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7处,专业卫生人员33名,其中执业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2人。村民绝大部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

2012年,石埇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4户,89人,发放保障金22万元,月人均2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14户,1187人,发放保障金129万元,月人均91元。五保供养214人,有敬老院1家,五保新村3个,集中供养35人,发放五保供养费43万元。大病救助110人,共计40万元,临时救济40人,共计0.8万元。发放棉被、棉衣等衣物1200多件,发放荒粮2.8万公斤,受惠群众1100多户。

解放前,石埇镇交通闭塞,没有车辆,只靠南流江的水运交通;旧街道狭窄,楼房稀少,只有一个小圩场。解放后,兴修了公路,有可直达浦北、北海、合浦、南宁的班车。1993年投入资金20多万元修建了越州大道。2007年1月,投资460万元,建设长256米、宽8.5米的石埇大桥;同年11月,又投资460万元建设长338米、宽8.5米的八东大桥。2008年,投资910.2万元续建石埇大桥、八东大桥;同时,筹资修建石埇至旺盛江6公里长的四级公路和3条总长6公里的村道;投资15万元,硬底化长300多米的石埇老街。

截至2012年,石埇镇境内有省道S313线贯穿,另有县道X316公路穿越。2016年8月,石埇镇至钦州的二级公路进入施工图勘察设计招标阶段,该二级公路属省道S313线,终点与国道G242钦州至陆屋一级公路相接。路线总里程约112.3公里,项目估算总投资98620万元。

越州故城遗址

越州故城遗址位于石埇镇坡子坪村的仰天窝。据《 南齐书》记载,为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建立,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城周长2028米。北城墙依山建筑,地势高耸险要,南城墙比较平缓。残墙最高处达14米,其余平均高3米,城基最宽处达16米,一般宽8~9米,四周每百步筑一马面。古城分内外城,外城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城内有城(俗称官厅地),城外有沟。内城亦称子城(指官厅地),依山坡筑于城内西北区,地势较高,可俯视全城,并有墙与外城相隔,其北面又有壕沟险阻。1981年,越州故城遗址被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 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翰屏故居

香翰屏故居座落在石埇镇坡子坪村,分为增城子 香翰屏将军故居 (2张) 、嘉李园两个部分,分别始建于1936年、1929年,由于部分建材来源于广州等地,筹建时间较长。它是一座集西方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古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别墅式、庄园式的将军府邸,共有大小房屋116间,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5044平方米。

香翰屏(1890~1978),别名桂珍,别号墨林,石埇镇坡子坪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赴广州学法政,加入 国民党,曾任闽粤赣边区上将总司令。1946年7月27日退役,1949年秋迁居 香港。

香翰屏是1931年、1935年、1945年、1947年的全国国民大会代表,并被连选连任四届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78年8月7日,病逝于香港。1966年4月于 台湾出版了《香翰屏将军草书初集》。

周边行政单位

浦北县石埇镇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人民政府内

周边派出所

石埇派出所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南环路
营业时间:00:00-24:00

周边政府机关

石埇镇人民政府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

周边中学

浦北县石埇中学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南环路浦北县石埇中心小学西南侧约50米
钦州市浦北县南环路浦北县石埇中心小学西南侧约50米

周边小学

浦北县石埇中心小学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浦北县石埇镇文昌小学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文昌村

周边乡镇

石埇镇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石塘镇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

周边村庄

石埇村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

石角 地址:钦州市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