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 武陵镇乡镇概况 武陵镇经济社会发展 武陵镇人文故事


武陵镇是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环境优美镇、三峡库区全淹全迁移民一类重点集镇、 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示范中心镇、重庆市中心镇、重庆市卫生镇。武陵地处 万州区西南部,位于万州、 忠县、 石柱三区(县)交界处。东与 新乡镇隔江相望,南连忠县 石宝镇,西接郭村镇、龙沙镇,北邻瀼渡镇。距离万州主城(双河口)58公里,水路37公里。全镇幅员80.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4.6万。城镇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235人(2017年)。武陵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为郡县治所。北周时期(公元557年)设南都郡和源阳县,建德四年(公元575年)改为怀德郡和武宁县,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并入万州,设武陵巡检司。“武陵”一词沿用至今,历史上享有“小万县”的美誉。境内遗址众多,“武陵遗址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出土文物达2万余...

详情

重庆市市辖区万州区武陵镇所有镇乡结合区

重庆市市辖区万州区武陵镇介绍

武陵镇是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环境优美镇、三峡库区全淹全迁移民一类重点集镇、 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示范中心镇、重庆市中心镇、重庆市卫生镇。

武陵地处 万州区西南部,位于万州、 忠县、 石柱三区(县)交界处。东与 新乡镇隔江相望,南连忠县 石宝镇,西接郭村镇、龙沙镇,北邻瀼渡镇。距离万州主城(双河口)58公里,水路37公里。全镇幅员80.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4.6万。城镇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235人(2017年)。

武陵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为郡县治所。北周时期(公元557年)设南都郡和源阳县,建德四年(公元575年)改为怀德郡和武宁县,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并入万州,设武陵巡检司。“武陵”一词沿用至今,历史上享有“小万县”的美誉。境内遗址众多,“武陵遗址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出土文物达2万余件,其中汉阙、虎钮錞于王等为国宝级文物。 苏洵、 苏轼、 黄庭坚、 王周等名家均在武陵作诗留赋。

2016年10月,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武陵镇位于万州区西南部,地处万州、忠县、石柱三区(县)交界处,是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环境优美镇、市级卫生镇,三峡库区全淹全迁移民一类集镇,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统筹城乡改革示范镇和市级中心镇,距离万州主城陆路73公里,水路37公里。

武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遗存丰富。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居住(据最新考古发掘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春秋时期(约2500年前)曾为巴国都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为晋武陵郡驻地,太康元年(公元280)迁并于临沅所置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北周时期(公元557年)设置南都郡和阳源县,后(公元575年)改为怀德郡和武宁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怀德郡,武宁县隶属南州(后改名万州)。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省武宁县入万州,设武宁巡检司;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万州降为万县。清乾隆时期,武宁更名为武陵,延续至今。武陵在近代历史上 武陵镇 (3张) 享有“小万县”的美誉。境内遗址众多,“武陵遗址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出土文物达2万余件,其中武陵汉阙为国宝级文物。宋代诗人苏洵、苏轼、黄庭坚、王周等均在武陵作诗留赋。

全镇幅员80.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4.6万人。城镇建成区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235人(2017年)。建有中小学4所、中心卫生院1所、市级示范敬老院1个。森林覆盖率达56%,城镇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完善,街道宽敞明亮,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源阳社区、椅城社区、鹿井社区、石桥社区、石桥村、乐安村、复龙村、八羊村、朝阳村、鹿井村、和平村、 长塝村、红谷村、禹安村、下中村、黄金村、客群村。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为山地丘陵,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75米~700米,最高点鹿井村四方山,海拔1000米,最低点长江沿线海拔175米。

气候 处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霜雪稀少,全年无霜期27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7.5C。1月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5℃(2009年1月);7月平均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31℃(2010年7月)。年平均降水量1250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1500毫米(2008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900毫米(2011年)。

水文 濒临长江主干道,长江自禹安村南入境,由南而北,境内沿江水域16公里。境内有石桥河,长13公里。

自然资源 武陵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区域内有荷叶铁线蕨、中华蚊母、水杉、楠木、樟木、疏花水柏枝和小灵猫、班灵狸、水獭、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雀鹰、普通鵟、红隼、领头鸮、斑头鸺鹠、猫头鹰、中华秋沙鸭、鸳鸯、大鲵等大量的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植物。

涪溪口遗址 位于武陵镇禹安村,海拔高程130~145米。下层遗迹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为万州较早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发现有用作贮藏的竖穴式烧土坑,出土遗物则较为丰富,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均以河滩上的砾石打制或磨制而成,有石斧、锛、网坠等。陶器大致分为炊器、盛器两类,为装饰有粗绳纹的陶片和灰陶片,器形为釜、罐、三足器、缸、盆、杯、豆等。

麻柳沱遗址 位于万州区武陵镇东北约4公里处,海拔高程148米。主要为新石器时代至战国遗存。石器分打制和磨制,有斧、网坠、球、磨盘、矛等。陶器有炊器鬲、甑、釜等,盛器有罐、杯、盏、盂、钵、缸等,陶制品还有器盖、网坠、纺轮、弹丸等。

武陵遗址群 武陵遗址群是武陵长江沿线,上游从禹安村起至下游河溪口止这一段上考古发掘的古城遗址、墓群等历史遗存和遗物的总称,目前发现的有庙梁墓群、下中遗址、武陵墓群、大丘坪墓群、麻柳沱遗址等,历史跨度为旧石器至明清。1994年厦门大学考古队首次遗址群中的墓群进行了复查和试探性发掘。2001年至2007年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发掘。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该遗址群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三峡工程蓄水,下中和禹安两处由于江水上涨而形成了两个景色别致的江湾,俯瞰两湾,碧水荡漾景色绝佳。

木枥观遗址 木枥观属于武陵的地面文物遗址。位于武陵禹安村木枥山。此山的东南面是临江拔起一壁陡峭的悬岩,绝壁凌空,山势宏伟险峻。远观其山,整个山形是一个高高隆起犹如罐状的大山垉,山上地形奇特,气候宜人,环境古幽。

木枥观历史悠久。据新编《万县志》记载:“相传‘昔大禹治水过此,见众山漂没,唯木枥不动’故为木枥山。”据当地许多老人讲:远古时期,在大禹疏通九河之前,长江大河受巫山阻堵使四川成为一个很大的泽国,此地也是一片汪洋,在那洪水朝天泛滥之中,忽然从上游冲下来一个罐,搁置在这里不再走动,后又经过多少年土石堆积成了一座很大很高的山,形状如罐后人们又称它叫“流来罐”。

木枥观为“四大天师”( 张道陵、许逊、邱弘济、 葛洪) 之一的许旌阳修道成仙之所。许旌阳,名许逊,又名许真君、许迈(239—374年)。宋代著名诗人苏洵,苏轼父子途径武陵时同以《过木枥观》为名分别作诗。

多部《万县志》对木枥观都有记载。如清朝《同治志》载“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木枥山,许旌阳得道之所......苏轼有诗载艺文。”《民国志》载“故址在县西木枥山,旧传为许旌阳得道之所”,1994年12月出版新编《万县志》载:“木枥观在武陵镇禹安村,位于长江北岸木枥山顶。相传‘昔大禹治水过此,见众山飘没,唯此山木枥不动。’故名。”。

在木枥山上有量大奇特的现象,一是山上布满众多的鹅卵石,二是木枥山顶上有一口大水井,终年井水不干涸,是当时乃至后来山上人们的饮用水源。

遗憾的是在1958年木枥观被彻底毁掉,山上只剩下一口孤零零的古井。木枥观内未毁的几尊有价值的菩萨运往了丰都,晚清进士刘贞安所书苏轼的《过木枥观》石刻也先存放到了奉节县白帝城内。

河溪口 位于武陵镇与瀼渡镇交界处。河溪口上游为石桥河,发源于西南响水青木村,途径郭村、石桥等地,从此汇入长江。河溪口原落差较大,水流湍急,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漫上行近10公里,水势平缓,水质清澈。是目前万州境内唯一一条上游无任何污染、且入江口最为宽阔的长江支流。河溪口自然风光独特,生态环境良好,内有荷叶铁线蕨、中华蚊母、水杉、楠木、樟木、疏花水柏枝和小灵猫、班灵狸、水獭、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雀鹰、普通鵟、红隼、领头鸮、斑头鸺鹠、猫头鹰、中华秋沙鸭、鸳鸯、大鲵等20多种珍稀保护动植物。现正在申报国家级湿地保护资源。

二面岩 二面岩地处武陵镇下中村,是一条长约4公里的幽长溪谷。谷中溪水自大林水库流出,婉转盘旋,最后从位于下中村二组的小浪口处流入长江中。谷中植被丰富,多生灌木,也有野鸡、斑鸠穿梭其间,偶有野猪出没。二面岩谷中石壁上有一清代崖墓,现在还清晰可见。二面岩平均海拔高度约300米,发源地与入江口落差达100余米。在二面岩溪谷的上段,有一条千年以上的茶马古道,古道崎岖绵延,被一横跨在溪谷两岸的石拱桥连接,这里曾是武陵商贸、交通的主要通道,身临其中,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仿佛依稀可闻。在二面岩溪谷中段有一个叫梭口滩的地方,有一个落差10余米的瀑布,每当溪水上涨,溪水飞流而下,景象甚为壮观。

四方山 四方山地处万州武陵、郭村与忠县野鹤、石宝四镇交界处,远观山形呈较为规则的四方形而得名,最高处海拔高度约1000米。四方山全年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霜雪稀少,四季分明。山中水体丰富,有若干大小溪流,溪流落差较大。山涧溪水潺潺,草木茂盛;山上层林叠嶂,古木参天。四方山四面均有小径直通山顶。登至山顶,极目四望,众山皆收眼底。向东,可见浩渺的长江。置身林间,鸟语花香,美不胜收。

汉文化古镇 武陵镇历史悠久,汉代文化特征显著。根据万州区2011年规划修编,在镇区风貌控制规划方面,明确提出了“武陵城镇特色以汉文化为底蕴,建筑风格以巴渝风格为主,打造武陵镇独特风貌景象”的控制原则,确定了武陵镇城镇建设风貌的主格调。近年来,在实施的重点设项目和建筑风貌中,武陵镇着重凸显汉文化的元素与符号。在近年实施的武陵镇道路综合整治、武陵镇移民广场、武陵中心卫生院、武陵片区敬老院、下中(黄金)集中居住示范点和丽苑小区等建设项目中,均将汉代建筑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通过模数化设计,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勾勒出汉文化的艺术内涵。汉文化特色古镇的打造已初具规模。目前,武陵板凳龙已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武陵龙舟已列入区级非遗项目。现正在积极申报三峡后续规化瀼渡—甘宁—武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项目,充分体现汉文化特色的传统美食街,以汉文化、传统特色小吃和地方名特产品为吸引点,拓宽武陵镇旅游业的发展渠道,彰显武陵古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底蕴。

2014年完成镇乡生产总值57948万元,同比增长15.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71.8万元,同比增长1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996元,同比增长13.6%。筹集3亿余元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安全饮用水、集镇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公路硬化里程达156公里,新造林1.2万亩,3.5万人实现了安全饮用水;武郭公路油化、片区敬老院建设、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示范点建设等29个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沿江公路升级改造工程、生态龙眼产业园、集镇移民安置小区帮扶等8个项目纳入了三峡后续规划。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200亩,增加村集体收入3050万元。先后引进重庆雁谷、重庆如美、重庆万俱、重庆权科等8家农业企业,流转土地10000亩,栽植桂圆5000亩,血橙、花卉、中药材5000亩,引导群众栽植蜜柚8000亩,积极打造“万州桂圆”和“万州蜜柚”品牌。解决长达17年涉及500移民群众的征地遗留、垃圾填埋场建成后长达6年未启用等历史遗留问题56个,盘活国有存量土地300余亩,消化历年债务3000万元,率先信访三级终结2件;板凳龙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完善镇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村级便民服务大厅16个;采取“三推两考两公示”办法选拔村级后备干部205名,按照“两推一选”办法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转化后进党支部3个、新建“两新”党组织5个,基层班子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特色产业

下中如美龙眼生态农业园 园区位于武陵镇下中村,由重庆如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于2013年在下中村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而成。近两年时间,先后从福建、广西引进龙眼(桂圆)砧木苗和实生苗3.5万株,打造中国“最北端、最晚熟、矮化、高产”的龙眼生产基地。

目前,园区已完成12公里泥结碎石路,其中,硬化了2公路的彩色混凝土路面;新修山坪塘17口,整修2口,蓄水总容量约70000m,新建灌溉渠2公里,安装喷灌系统2公里,整修基地用房2000平方米。

公司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结成对口支援合作伙伴,从国家龙眼资源圃引进12种高端品种,同时园区组建了三峡库区龙眼产业技术研究团队,聘请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专家5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果树园艺研究室专家5名,万州区果树站专家1名,广西多年从事龙眼生产的技术员1名;选聘了科技部、重庆市、万州区科技特派员3名,形成了龙眼生产基地的强大科技支撑。

园区将以山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以园地设施建设为基础,依靠先进的品种技术,栽培技术、土肥技术、病虫防治技术、立体利用技术,保护生态环境,获取优质高产。同时以乐山水、化人文、促发展的理念,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鲜果采摘等议题的新型农业基地。

★8000 亩蜜柚基地 2003年起,在福建省农科院和万州区果树站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引进福建平和县优质蜜柚品种,分别在鹿井、和平、长塝、八羊、复龙、朝阳、客群、黄金和下中等村进行大规模蜜柚栽种。吸引了万州及周边地区不少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并亲身入园采摘鲜果,对带动农户增收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金雁谷龙眼生态农业园 园区位于武陵镇黄金村,由重庆雁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于2011年投资。园区整村流转土地5853亩(其中含林地),涉及黄金村群众550户1780人。目前已修建产业道6公里、人行道12公里、蓄水池和山坪塘64口。在海拔 350米以下种植优质龙眼树3500亩,在海拔350以上种植琯溪蜜柚1500亩。2014年新栽植10~15公分的桂圆大树30000株,预计2016年挂果。目前园区已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该园直接带动农民户年均增收近5000元。

武陵种植龙眼历史悠久,因三峡移民搬迁而砍伐。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种植在晚清1870年,由大绅士陈气生,从合川购回荔枝、桂圆,办起了容家坝龙眼及荔枝园各400亩。现武陵仅存100年以上古龙眼树4株,其中最大的一株年摘果1000斤。

石桥水乡湿地公园 位于武陵镇石桥村石桥河畔,距万州双河口40分钟车程。2014年10月,重庆万俱农业有限公司,在台湾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开工建设,拟在今年10月开园迎客。该园利用石桥河畔丰富的自然湿地风光,以“水韵石桥·四季花海”为主题,按“亲水游乐、观花采果、运动体验、智会休闲、生态涵养”等功能分区,打造集山、水、楼、亭、阁、湖、河、花、果、农耕文化、科普拓展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地, 串起万州大瀑布—四方山温泉漂流、武陵古镇、木枥山历史文化、十里桂圆长廊—瀼渡新月湾等景点的环线旅游。

该园占地2500亩,现已修建产业道路5公里、人行道路路2里、水渠 2公里、蓄水池7口,栽植波斯菊、薰衣草、知音、四季野花、太空荷花等800亩,观花果园800亩,培育休闲湿地900亩。土地流转涉及石桥村群众约200户720人,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万元,建成后可极大地带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许旌阳 许逊,又名许真君、许迈(239—374年)河南汝南人,晋时期的道士、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的修炼法术。他二十岁举为孝廉,喜好结伴遍访群山胜地,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得乡人尊敬,直到西晋太康元年(280)四十三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实行许多利回济民的措施,救灾、治瘟疫,颇得人们爱戴。邻县民众敬之如父母,纷纷前来归附。大熙元年(290)鉴于晋室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毅然辞去县令,周游江湖,寻求一修炼之地而来到武陵。最初住在武陵白鹤寺附近,后觅上木枥观这个仙境圣地,以旧宅作“观”,潜心修道,经过若干年的修炼,于374年,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终成正果,扬名天下。此后引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朝山,瞻仰道观圣地,因而“人与山附,山因人名”“木枥观”就大名于天下。

人称锦帆侠,万州武宁县人,东吴著名战将、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年轻时好游侠,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甘宁生长于甘宁镇,其“游侠”范围以武陵、瀼渡、新乡、长坪、石宝寨一带为中心活动区域,陆上以家乡甘宁镇一带为主要活动区域。其部如果离临江县城太近,则容易受到官兵的围剿,故其水寨建在武陵至瀼渡一带。甘宁的船只以锦绣装饰,人称“锦帆船”;其人穿戴华丽,官兵称其“锦帆贼”,民众称其“锦帆侠”。

临江县人(杨姓为临江县豪强大姓)。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吴国派派抚军将军步协率大军进攻永安。原蜀汉(蜀国已于公元263年降魏)巴东太守罗宪坚守永安城,因兵力薄弱,形势危急,即派参军杨宗突围北上,向魏求援,司马昭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不直接救援永安,而趁虚袭击吴军后方西陵,迫使吴军退兵,为实现废魏立晋和结束分裂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吴国大将步阐攻永安城,唐咨西侵至朐忍,被罗宪击退。吴国武陵太守孙恢寇南浦,复立羊渠县,晋安蛮护军杨宗讨之,退走。罗宪因表以杨宗为武陵太守,驻今武陵镇。

禹安沱的由来 禹安沱在武陵场上游三四公里处,它北起观音岩脚,南至木枥山麓,东南临长江,西北依斗石盘、长岺岗及青山脚下的老鹰岩、猫鼻梁、鹿子岩、彭家岩等一片山岗,南北长约两公里,东西宽近一公里。它被鸭子塘沟、蛟巴癞沟及凉水井沟三条横着的小溪蜿蜒所隔而形成了黄岺咀、钟咀(“两咀”)和荣家坝、陈家坝(“两坝”)四大板块。

公元前2000多年,大禹治水途径武陵,疲劳之至便在此安稳地睡了一个好觉,后人为纪念他,就将此地命名为禹安沱。后人将这个“安”字引申为百姓安康的意思。

新编《万县志》载道:“相传‘昔大禹治水过此,见众山漂没,唯木枥不动’故为木枥山。”木枥山是禹安沱上的一座小山,原万县多部志书上均有记载。

武陵八景 武陵场上紫荆街,白鹤展翅飞仙台;前有长江飘玉带,后有群猪奔陡岩。上有金鸡来嬉斗,下有鲤鱼上滩来;仙女乘凉进士洞,茅坝现出狮子来。

注解:

武陵场上紫荆街,指武陵场镇二段(派出所)一条街,长一百多米的街道两旁长满了紫色的荆条藤蔓,春天一到,两旁的荆条藤蔓便开出鲜艳的花朵,姹紫嫣经红,艳丽夺目,芳香沁脾,成为场镇居民休闲最佳去处,紫荆街也因此而得名。

白鹤展翅飞仙台,指原武陵卫生院所在之处,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后来本地的一位官宦出资修建了一座庙,当庙修建好后,刚好飞来一群白鹤驻足庙顶,久久不愿飞走,于是有人们就将此庙取名为白鹤寺。

前有长江飘玉带,指武陵镇前的浩浩长江,一条长江环绕武陵镇,在微风吹动下,波光粼粼,点点闪光,恰似一条银白色的玉带在飘动。

后有群猪奔陡岩,武陵镇后面有一个大岩洞,在岩洞左边的陡岩上,有一堆乱石极似一群小猪在陡峭的岩壁上倒置往下奔跑,形象十分逼真,而更令人称奇是,小猪的奔跑只有在阴雨连绵的季节才能出现。平常日子根本看不出一点形似小猪的迹象。

上有金鸡来嬉斗,指原河坝香炉石外边有一对石头,恰似一对鸡公,在涨水的时候,一对鸡公飘浮在水面上,在波浪的助推下,你来我往,好似一对雄鸡在水中嬉戏、争斗。

下有鲤鱼上滩来,指武陵镇与燕山乡的接壤处,在江中有一处突起的石头,恰似一条鲤鱼,在它的周围形成一处险滩,而水往下奔流,鱼往上争游,故名鲤鱼上滩来。

仙女乘凉进仕洞,指原武陵小学背后有一岩洞,相传有一个穷苦人家的的孩子,家里父母双亡,这个苦命的孩子只有与年老体弱的奶奶相依为命,后来一场大火,将他家仅有的一间房屋也烧毁了,他奶奶为此悲痛欲绝,从此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也撒手而去,这个苦命的孩子就寄居在这个岩洞里,并捡来一些书籍,白天他一边打柴,空时便跑到私塾学校外偷听老师上课,晚上回来洞里自习苦读,终于有一天,这个长大的孩子考上了进士,一天,有一个天上的仙女到人间走访,听到了这个故事,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就到洞里乘凉,一直等到进士回来,后来进士回来了,与仙女成婚,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

茅坝现出狮子来,指原老河坝的石坝林,长出很多茅草,宁静的夜晚,月亮高挂,而江的对面有一狮子岩,其形恰似一头雄狮在怒吼,每当夜晚,在皎洁的月光的照映下,雄狮倒影在茅坝的江边,仿佛是从茅草丛中钻出来的一样,威风八面。

红谷田的由来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反清浪潮此起彼伏。云南地区出现了由兰朝柱(又名兰大顺)、兰朝鼎(又名兰二顺)组织的反清义军。

同治元年(1862)三月十八日,兰朝鼎(兰二顺)率兵数万由忠县汝溪进军武陵,这天,官府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派马定国(人称马大人)将军驻扎武陵进行抵御。

红谷田是二兰到武陵的必经之地。马大人带领三千余兵马,经白岩嘴、王家湾途中,他骑的马的马蹄不料被一树根卡住,马大人在马背上一使劲,将这株大碗粗的松树拔了起来,马蹄没事了,马大人一行来到谭家冲口(红谷村)石盘,马大人的马见石盘坡陡,害怕打滑,就停着不走了,马大人就下马步行,他下马时,脚一跺,石盘上就踩出有九寸长三寸深的一个脚印,这脚印现在尚存。接着,马大人在一个山包上安营扎寨(后来这里取名为营盘包),他认为这里山高坡陡,居高临下,稳操胜券。接着马大人开始布防,一是派人布暗哨,二是点兵去书房岭设伏,三是派几名军士去王家湾一带侦察敌情。可是这几个军士却不执行军令,不但没去侦察敌情,还擅离职守跑到王家湾庙里打牌赌博到深夜,回营时又谎报军情说二兰率军只有百余兵,没啥可怕。马大人信以为真,不以为然地回帐下喝酒去了。

夜近子时,突然传来几声炮响,接着喊杀声四起,军营一片大乱。这时,一个声音传来:“马大人,快跑哇,二兰的人杀来了,他们足有几万之众啊……”。

不一会儿,二兰数万兵力直奔红谷田,很快将马大人的驻地团团围了起来,马大人匆忙中挥刀上马,呼地就冲杀出去,怎奈天高夜黑,人慌马乱,马大人骑的马奔入红谷田的水田中,马蹄深陷泥中,奔跑不得,二兰的部队一下认准了他,于是乱箭齐射,马大人身中数箭,急呼:“遭了!老命休矣……”话音未落,兰军刀一挥,马大人的头就滚到了水田之中。刹那间,鲜血染红了水田,到处遍布着清军的尸体,后来人们就将这里取名为“红谷田”(红谷村)。

鲁班溪与鲁班桥 从武陵场镇北岸第一条小溪叫鲁班溪。长约十多里,溪上架有两座鲁班桥,在茶地界的那座叫上鲁班桥,界子大石林与瓦屋村之间的桥叫下鲁班桥。

早年前,下鲁班桥原是一座小石桥,被大水冲垮后,人们请来石工重新修桥。在动工的时候,工匠们事先烧钱化纸,祭拜天地,岂料这时,忽有一只白鹤由东向西在天空掠过,石工们竟不约而同地欢呼:“鲁班师祖来了,鲁班师祖来了。”

接着,那只白鹤不见了,竟变一张纸从空中落下,正好落在一位掌脉师傅眼前,这位师傅正好也姓鲁,师出木枥观洪道长门下,他年轻好学,天生聪慧,自幼父母双亡,八岁那年,一日讨口叫化经过木枥观时,突遇倾盆大雨,加上又冻又饿,毅然晕倒在木枥观山门前,就这样,他被洪道长收留下来。之后,洪道长又传授他石、木、砖、瓦工匠技艺,很快他就有了成就。传说有一年,木枥观的一个道长患病,须用板凳龙化解,这首创的板凳龙就是他的杰作。

这阵,他亲眼到天空飞落的黄色纸张,立即展开一看,只见纸上绘着一座石桥图样,外观精美,尺寸完整,立体感强……。他惊喜万分,马上吩咐工匠开工,并夜以继日忘我忙碌,仅半月时间,就将石桥修好。竣工那天,他专门请来吹手锣鼓,又请来鲁班雕像,供奉在桥上,焚香祭拜,并将此桥起名“鲁班桥”。再后来,乡民们又在小溪上游兴建了一座石桥,大家就把这座桥取名为“上鲁班桥”。把这条溪流命名为“鲁班溪”,把鲁班送图的那座桥改为“下鲁班桥”。

多少年过去了,鲁班桥却风采依旧,坚不可摧,仍一如既住地为黎明百姓带来福音和出行的方便。

龙王头水井的传说 龙王头水井和水月寺水井和油坊沱水井是原武陵场人们的主要饮水源。据传很早以前,有一老者早早来到井边取水,可打水的桶总是落不到水中去,似乎有一龙头抵着,老者弃桶而回。龙王头水井便由此得名。

龙王头水井的源头在梁平县蟠龙山上。相传,古时武陵场一商贩外出做生意,来到梁山县(现在的梁平县)的蟠龙桥上,看见一农夫挑着一担谷糠走在桥上,恰巧遇见一钦差大人出巡,鸣锣开道,于是农夫慌忙让道,惊恐中不慎将谷糠泼洒到沟里,谷糠顺水而下,被不远前一漩孔吸入。不几日,商贩做完买卖回到武陵,发现龙王头水井流出的水中居然有谷糠,联想起几天前看到的一幕,便知龙王头水井泉源来自海拔八百米高地的梁平县蟠龙山。

龙王头水井水质甘纯,冬暖夏凉。古时,人们常在夏季取水作凉饮,冬季,井水水面还有阵阵热气溢出。据说龙头井的井水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因此,即便现在,仍有部分居民坚持食用龙王头水井的井水。

武陵场上,与龙王头水井水齐名的还有水月寺水井和油坊沱水井。

水月寺水井在场西头,是全场三大井中水源最近的一口,水质纯净。水月寺井位于一棵大黄桷树下,夏季是人们纳凉的好处所。由于水源充足,常常井水淙淙外流,顺石崖而下,流入深谷。油坊沱水井位于场西头郊外,距场稍远,水质很好,也为当地老百姓的重要生活水源之一。此井水源尤为奇特:水源出口自然分两支,一股流入水井,另一股流入井旁的天然石盆中。

武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①武陵板凳龙(市级) 起源于北宋,兴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板凳龙,顾名思义,是一种主要用板凳作为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艺术。板凳龙主要有两种玩法,一是一条板凳供三人表演,二是多条板凳供多人表演。板凳龙以其形式独特、节奏明快、灵活多变、形象鲜明的特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②武陵龙舟(区级) 武陵划龙舟的习俗早起清朝同治年间,是一项在武陵流传时间较长的体育运动。划龙舟讲求的是手臂和腰腹力量的结合。全体划手在鼓手的号令下,整齐划一地挥舞手中的划桨用力滑行。武陵龙舟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历年代表万州区参加重庆市的龙舟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③武陵浑水粑(区级) 武陵浑水粑是一项传统名小吃。制作时,首先将大米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再用石磨手工研磨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入大铁锅中用旺火烧煮并不停地搅拌,待五成熟后加入食用碱再搅拌,待到搅成糊状后起锅倒入木制模具中冷却定型。最后将冷却成型的米豆腐切成小方块,半阴干后入油锅炸至金黄即成,吃的时候,可根据个人口味加拌不同的佐料。

周边行政单位

黄陵县农机技术服务中心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源阳路武陵镇政府武陵镇委
重庆市万州区源阳路武陵镇政府武陵镇委

周边政府机关

冯家岭村委会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源阳路武陵镇政府武陵镇委
营业时间:09:00-17:00

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委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椅城路131号

周边乡镇

武陵镇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