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垭乡

庙垭乡 庙垭乡人口民族 庙垭乡名称来历 庙垭乡政区划分 庙垭乡政区沿革 庙垭乡自然条件 庙垭乡经济概况 庙垭乡内设机构 庙垭乡社会发展 庙垭乡基础设施 庙垭乡名胜旅游 庙垭乡重大事件 庙垭乡风味特产 庙垭乡风土习俗 庙垭乡典故传说


庙垭乡位于东经107度,北纬29度,地处 武隆区西部,距 武隆城区75公里,距重庆市主城区122公里。东与鸭江镇送月显灵村接壤,南靠鸭江保禾村和狮岭村,西面与凤来乡高楼村毗邻,北面与涪陵太和乡、同乐乡相连。该乡面积为35.9平方千米,是全县幅员面积最小的乡。现有耕地面积12420亩。庙垭乡现有总人口8191人(2017),多分布在海拔300-800米之间,蒲坪村平均每平方公里人超过400人,而海拔居于800-1200米的桂花湾、大麦土、白岩湾三社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00人。该乡主要是汉族,另有壮族2人,回族2人,苗族7人,土家族3人,布衣族3人,少数民族多系婚姻关系带入。但风俗习惯与当地基本相同。唐朝以来,此地因为寺庙林立,庙宇甚多,组成了庙宇群,同时又是去凤来,到鸭江,到铜锣,到送月,到涪陵等地的交通要道,置地于垭口,故而得名于“庙垭”。由于“文革”期间...

详情

重庆市市辖区武隆区庙垭乡所有镇中心区

重庆市市辖区武隆区庙垭乡介绍

庙垭乡位于东经107度,北纬29度,地处 武隆区西部,距 武隆城区75公里,距重庆市主城区122公里。东与鸭江镇送月显灵村接壤,南靠鸭江保禾村和狮岭村,西面与凤来乡高楼村毗邻,北面与涪陵太和乡、同乐乡相连。该乡面积为35.9平方千米,是全县幅员面积最小的乡。现有耕地面积12420亩。

庙垭乡现有总人口8191人(2017),多分布在海拔300-800米之间,蒲坪村平均每平方公里人超过400人,而海拔居于800-1200米的桂花湾、大麦土、白岩湾三社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00人。该乡主要是汉族,另有壮族2人,回族2人,苗族7人,土家族3人,布衣族3人,少数民族多系婚姻关系带入。但风俗习惯与当地基本相同。

唐朝以来,此地因为寺庙林立,庙宇甚多,组成了庙宇群,同时又是去凤来,到鸭江,到铜锣,到送月,到涪陵等地的交通要道,置地于垭口,故而得名于“庙垭”。由于“文革”期间清理“四旧”,已损毁,但各个庙宇名字犹存。如:长虹庙、龙湾庙、庙堡、红庙、凤凰庙、王家祠(现庙垭乡中学所在地)、白云佛寺,还有凤来乡高楼村大石箐农业社的石林寺等寺庙都刻在了人民心中。

庙垭乡政府所在地庙垭场位于现和平村叶家湾农业社。该乡辖5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农村基层党总支5个,基层支部12个,机关,中心校等系直属支部,有党员454名。

唐代是武隆建县开始,在唐代也就有了庙垭。1950年,四川省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四个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机构),直接属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前,庙垭属川东行政公署涪陵地区专员公署所辖的涪陵县管辖。1953年,国家政务院决定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四个行政公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建立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涪陵地区专员公署仍然成立,庙垭仍然属涪陵县管辖,属于涪陵第八区(鸭江片)。1953年至1956间进行了管辖区域调整。1956年,鸭江、庙垭、凤来、送月划入武隆县管辖。武隆县人民政府1949年12月7日成立以来设立有7个区,1956年,因为鸭江、庙垭、凤来、送月划入武隆县,所以设立了八个区,鸭江、庙垭、凤来、送月属于第八区(鸭江区)。1979年撤销了平桥区,合并于鸭江区。1986年,庙垭仍属鸭江区所辖的乡,当时9个村,76个村民小组。1988年1月,平桥又从鸭江划出,恢复了平桥区,至此,全县设置了八区两镇(包括巷口镇,白马镇)52乡的建制。随着形势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武隆县按照省、地关于撤区并乡的指示精神,1992年7月29日正式行文,建立了“撤区并乡”领导小组,将全乡52乡合并为10个镇20个乡。1993年4月,庙垭乡划属平桥区管辖,同年12月又划归鸭江区管辖。1995年,自全县乡镇建制调整后,属县直接管辖,乡内仍然设9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经乡人大主席团和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于2004年对村组进行了调整,乡内设蒲坪、和平、双桥、凤油、云从五个社,42个村民小组。

庙垭乡幅员辽阔,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中低山地貌,地势由西向东走向,海拔在300——1200米之间,政府所在地海拔高度为800米。庙垭乡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为全乡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条件。

庙垭乡立体型气候明显,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冬季一月平均气温在6ºC -8ºC之间。年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无霜期300天,年平均光照1075.1小时,四季分明,气候条件适应农作物生长。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庙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种养殖的好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可用作木材的树种就有10多种,主要用材有杉树、柏树、松树、枫树、杨树,马尾松等。银杏是著名的珍惜树种;北部的白杨湾则盛产天麻、黄连等药材;除野生植物外,全乡还有柑橘、桑、茶、蔬菜等栽培植物。页岩分布也极广。

由于受盆地地形和季风的综合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它的主要特征是: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分配不均、温度高、云雾多。温暖如春,霜雪少见。冬末春初受寒潮的影响,气候多变,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这种天气被称作“倒春寒”,对水稻的播种不利。夏季长达40多天,7-8月平均气温达27ºC-29ºC,晴天多,可谓赤日炎炎。庙垭乡降水丰富,但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夏季降水集中在五、六两个月,七、八月份因受下沉气流影响,经常是烈日当空,万里无云,气温高,蒸发快的干旱天气,人们称为“伏旱”。伏旱对水稻、红薯等大春作物的生长不利。春季若晴天多,降水少,又会产生“春旱”。秋季降水占3%,夜雨多,雨日约45天,是各季之冠。

庙垭乡从古至今都是种养业模式的纯农业乡,粮食生产、生猪发展、蚕桑、劳务输出是庙垭乡的四大主导产业。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乡党委、政府拓宽思路,抢抓机遇,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在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从“人”和“地”这两个方面做文章,在确保全乡人口基本口粮的前提下,调整产业布局。一是充分合理调动劳动力的积极因素,政府采取政策引导,着力培训农民素质,现有300余劳动力走向二、三产业,使全乡经济收入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加大力度调整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和商品化的格局。

农业全乡以优质粮食、蚕桑、生猪、油菜为主导产业,全乡有耕地12735亩,年产优质粮食8757吨,全部实现“双杂”良种;现有优质桑园5500亩,年养蚕3500张,实现产值168万元;全乡建有优质肉猪生产基地2个,以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带动优质肉猪养殖业,年出栏生猪达4万头,实现产值2000万元。发展油菜1万亩,实现产值12500万元。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榨菜头,进行传统加工,打造“庙垭老咸菜”品牌,而今“庙垭老咸菜”已小有名气。二是发展西瓜,面积1500亩,产量4500吨,获产值270万元,三是发展中药材,主要有金银花、黄姜,倒钩藤、半夏、天麻等药材,试种面积1000亩以上。

多年来庙垭乡没有工业,2006以来,庙垭乡利用页岩丰富的优势招商引资,在庙垭乡和平村红庙农业社石桥坡开办了页岩砖厂,打破了工业零突破。砖厂于2007年动工,2008年完工,2009年正式投入生产。年产值在600万元以上。该厂现有规模1500万匹,工人40余人。庙垭乡除页岩砖厂外,正积极发展微型企业。

庙垭乡现有个体工商户80户,从事商业交易人员150人。政府所在地餐饮业5家,乡村农家乐10家,正规旅店2所,从事交通运输行业5户,为流动人口、顾客、游客带领了便利。每年各种销售额达300万元左右。

政办公室编制:主要承担党的组织建设、纪检监察、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统战、武装、编制、人事、民宗侨台、工青妇、老龄、目标管理、文秘等方面职责,负责承办人大、政协工作方面的具体事务。负责人:罗敏;
  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经济发展规划与指导服务、社会经济统计、扶贫开发等方面职责。办公室主任范帮进,
  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承担民政、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救济、残疾人事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场镇环境卫生、社区管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方面职责。办公室主任汪建峰,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要承担法制建设、人民调解、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应急事件、救灾抢险、交通建设、运输市场管理、车辆、船舶、矿山、食品卫生安全、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方面职责。办公室主任曾凡贵、
  财政所办公室(编制4人):主要承担财政收支、预决算、财务管理、各项农民补贴兑付和耕地占用税、契税征收管理等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倪代权、
  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编制2人):主要承担辖区规划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市容环境管理、环保等方面职责,办公室负责人文荣斌,
  农业服务中心办公室(编制13人):主要承担农技、农机、水利水保、水产等方面的重大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资源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罗军,

庙垭的教育事业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大明朝1515年就有明朝命官刘秋佩办学白云书院的历史。而今教育仍然是庙垭乡树立的一面旗帜,也是庙垭乡一万多人的希望,她是武隆县西部教育事业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全县小有名气,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总位列全县同类乡镇的前茅。现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乡级中学。这里人才辈出,武隆县各大单位和部门都有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在县内说起庙垭的教育,无人不晓。1990年前庙垭乡中心校和庙垭乡中学合为一校,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1990年秋,由于规模的扩大,中小学分开办学。

〈庙垭乡小学校〉原名涪陵县鸭江乡公立高初两级小学校,建于1924年。校址凤凰寨。1927年迁“庙垭王家宗祠”,后来更名为智能小学。解放前,它是党组织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庙垭乡中心小学校几经更名变化,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大规模达18个教学班,近900名学生。辖区小学生最高峰达1400人。由于受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居民城镇化的影响,2009年以来,学校规模有所减小。庙垭乡所辖区现有3所小学校,中心校面积有6015平方米,有12个教学班(400人),庙堡村校有2个教学班(28人),云从村校有5个教学班(79人)。辖区小学累计有教师51人,学生507人。

〈庙垭乡中学校〉庙垭乡初级中等教育历史悠久,1958年至1960年建立了庙垭红砖农业技术学校,校址在蒲坪村韩家坝,主要是为当地农村培养基层干部。1960年特大自然灾害来临时红砖农业技术学校撤除。1963年又建立了庙垭农业中学校,校址在现庙垭中心校,当时有3个教学班,学生约160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教育体制调整,1969年庙垭农业中学校撤除合并在庙垭学校,成立了庙垭九年制学校,包括中学和小学。1990年8月单设了庙垭乡中学。单设以来,条件极差,但庙垭乡中学全体教师发扬了艰苦创业、不甘落后的精神,大家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加强管理,狠抓科研,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历年来庙垭中学的教学质量远近闻名,在全县单设中学排名前列,迎来了南川、涪陵等地的大批学生来校就读。自1978年恢复文考以来,庙垭中学为中师、中专和普高输出了优生近500余人。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庙垭乡中学学生高峰期达十四个教学班, 850人。由于受农村居民城镇化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影响,2009年以来,学校规模有所减小。庙垭乡中学面积有8952平方米,有教学班九个,学生累计391人,教师累计41人。

〈其它教育学校〉庙垭乡中心幼儿园,于1993年建于庙垭场附近大皂角树下,现有四个班,206多名幼儿学生。庙垭乡还有成人技术学校,建在乡政府大楼内,是农民种养殖技术培训中心。乡所辖5个村还有5个村成人技术学校,为农民提高素质创造了条件。

庙垭乡是文化大乡,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庙垭乡文化站多次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单位,文化宣传工作屡次受到县及以上政府表彰。2008年,庙垭乡文化站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群众文化源远流长,五彩缤纷,乡土文艺淳朴可人,2011年开始举办的“油菜花乡村文化旅游节”受到县及以上部门的赞许,“师生艺术节”和各种周年庆祝晚会频频上演,受到好评。庙垭乡现有地方文艺宣传队5个,电影放映队1个,腰鼓队1个,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庙垭乡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多次在县及以上部门获奖。主要有庙垭乡小学选送的《凤凰村的故事》、《桑林里的笑声》、《新扁鹊》和庙垭乡选送的《情牵百姓》等。2011年在武隆县举办的乡村文化艺术节春姑大赛上,获得第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晚会《打糍粑》获得第二名。

庙垭乡医疗卫生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能够医治常见性疾病,还能够控制一般性病疫。庙垭乡成立于1956年,当时叫农村合作医疗站,后来改为庙垭乡人民医院。医院现有面积14431平方米,医生4名,能够做B超,X光透视,心电图等检查。医生技术精湛,能够完成下腹部各种手术,改变了过去动手术必须出乡的惯例。庙垭乡除和平村(政府所在村)外,其余四个村均有合作医疗站,百姓一般小病可以就地医治。

2012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11714人,参合率为97.2%,2012年参加社保人数为6965,参合率为54%。参加意外伤害险600人,参合率为4.60%,其它保险2000人,参合率15%。还有有敬老院一所,保证了全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庙垭乡有广播电视站一个,广播线路56杆公里,广播电视入户3558户,广播电视入户率100%,电视累计4734台,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和广播“村村通”、“村村响”工程。

庙垭乡重视科技科研和科普工作,庙垭乡有科普工作站一个,有农村专业合作社13个,庙垭乡小学县级教学科研课题《发展型德育学校、班级、学生三级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结构的研究》已结题;正在研究的教学科研课题有《运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提升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庙垭乡中学有4个教学县级科研课题,其中两个课题已经结题。

过去,庙垭乡的交通运输十分落后,交通工具破旧,主要依靠人力进行运输。而今庙垭乡的交通运输发生了巨大性的变化,公路四通八达。迄今为止,全乡已做到了社社通公路,多数农民已经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庙垭乡地处山区,公路运输对促进乡村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庙垭乡的公路干线有鸭凤公路、庙复公路、庙河公路、新庙公路、石庙公路、沙河公路、庙四公路。每天公路上客车、货车,摩托车窜至如梭。鸭凤公路(鸭江——凤来)修于1974年,属于四级公路,全长13公里,横穿庙垭乡全境。这条公路为庙垭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庙垭人民走出庙垭的通道,正是这条“黄金路”,使庙垭的几大经济产业蒸蒸日上。

电信通信发生了巨大变化,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数为1078户,95%的家庭都有移动电话。光纤网通到每个村,实现了国际互联网村村全覆盖,改变了过去信息闭塞的状况。同时,还开通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

庙垭辖区有红岩水库、新湾水库、六角水库、东风大堰四大水利工程。红岩水库灌溉面积1650亩,新湾水库灌溉面积2030亩,六角水库灌溉面积2500亩。六角水在灌溉庙垭的同时也负责凤来辖区灌溉。庙垭乡东风大堰除了成为引水排灌工程外,还是连接各大水库的连接带,它是新湾水库、六角水库的进水堰,同时又把凤来堰沟湾和双乌龟水库连成了一片,形成了强大的水利枢纽,保证了庙垭乡的农田灌溉。为了庙垭乡的未来发展,2011年以来,庙垭乡加速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在原有890个立方米的旧水池基础上,新建了一个400个立方米的现代化新蓄水池,并新建了一个人畜饮水厂,保证了庙垭乡人畜饮水和人畜饮水健康。庙垭乡人畜饮水厂可供3000余人全年饮水供应。

庙垭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留下了许多值得饱览的景点,主要有凤凰寨、白云书院、抗日英雄王超奎故居、天宝寨遗址及林海。

凤凰寨孤峰兀立,林深葱郁,千姿百态,景色宜人。登山远眺,众山皆小,心旷神怡。山脚神龛佛像壁立,山顶庙宇,气宇轩昂,规模浩大。庙宇里碑文石刻,楹联纪辞,比比皆是,可惜只见遣风胜迹。

白云书院位于庙垭乡的西北面,坐落在和平村红庙小组的白云湾,白云湾坐北朝南,因此地常升白云而得名。明代重臣刘秋佩因杖疮复发,辞官回乡,振家乡教育之落后,建学堂于白云佛寺旁闲置禅院,故名“白云书院”。刘秋佩在白云书院从事教书育人,前后共8年有余,在其影响之下,其后各地大兴学堂,培养了不少学识渊博之人,白云书院开办之后之后,据说前后竟出了四位举人。白云书院灵气袭人,其址虽迁移庙垭王氏宗祠,但而今这里走出的人才遍地。白云书院旧貌难寻,残墙断瓦,让人留恋难离。

王超奎故居是一个诞生抗日英雄的故里。抗日英雄王超奎——字守海,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十日(1907年6月19日)生于庙垭乡和平村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对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无限崇敬。民国17年(1928)夏,王超奎投军于当时驻涪的国民革命军杨森部当兵。国共合作抗日时期,他奉命守卫湖南长沙向公岭,当时担任国民党少校营营长。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与全体将士浴血奋战,由于敌人的疯狂进攻,王超奎不幸殉难。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湖南长沙向公岭改为王公岭。

天宝寨是庙垭乡的最高地,海拔1200米,这里夏季凉爽,树林茂密。驻足天宝寨,1500亩林海尽收眼底。这里可以看无涯林海,听万里松涛。

1941年9月庙垭乡进步青年王育光(抗日战争后改名李一平)受党组织委派和爱人彭克静一道回武隆,在家乡庙垭乡举办夜校文化补习班,秘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李一平和共产党员唐世昌在庙垭、鸭江一带组织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活动。李一平利用王家宗祠举办校庆20周年之机,成立了“白云球队”,有球队队员20多人。这些队员先后到平桥、凤来、鸭江、弹子山等地,以打球为掩护,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45年1月,中共南方局再次派李一平、彭克静、潘向等,回到武隆庙垭、鸭江一带开辟南、涪边区农村工作。1946年,在李一平、高枫等的领导下,庙垭、鸭江掀起了反暴政、兴“三抗”(抗丁、抗粮、抗捐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民主运动。

和平村土墙院村民小组的花土沟,长眠着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就是王超魁。1941年12月26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笫20军133师399旅798团2营营长的王超奎,这位庙垭籍青年抗日勇士,在反击日寇第三次进攻长沙的阻击战中,率领全营500名官兵与日军决战,最后壮烈牺牲,时年34岁。王超奎牺牲后,国共两党高级领导人宋庆龄、周恩来、冯玉祥、于佑仁,分别为王超奎烈士题词纪念。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重庆向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中说:“中国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守长沙的王超奎就是例子。”1942年3月1日,涪陵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举行“王营长超奎纪念碑”立碑仪式和追悼大会。1988年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王超奎为革命烈士。

从2010年开始,庙垭乡每年3月都将举办充满地方文化气息的油菜花乡村文化旅游节,推动和调整农村产业的发展。以油菜花为媒,让更多的游客走进庙垭,为庙垭乡的油菜花而陶醉,为庙垭乡美丽的凤凰而驻足,为庙垭乡底蕴丰厚的地方文化而欣赏。

庙垭油菜花具有花期早、地形美等特点,其花期较平地油菜花早两至三周,其他地方油菜花还未大面积开花的时候,庙垭的油菜花已经盛放。而其独具的坡岭地理特点,更使这种梯田式的成片油菜花,具有平地油菜花无法比拟的层次美感,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游客到庙垭,可以再油菜花簇拥之中绕山而建的公路上,沿公路车行观花,踏着缓缓的坡地梯田,可以轻松爬山至高出观景台一览菜花盛开的壮观景象。

风干传统手工制作,味道色泽鲜艳,味美,清香飘逸

纯天然手工食品,洁白清嫩,味道清淡纯正,余味无穷。

蜜蜂天然酿造,色黄,细腻甜美,有补脾肾、润肠、润肺,利便、消炎、祛痰、止咳之功效。

庙垭人热情好客,勤劳质朴,民风纯正,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庙垭乡历经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凤凰寨祈福、中秋舂糍粑;过年送灶神、挑银水、春节走人户;杀过年猪,请三亲六戚、三朋好友及周围的乡亲吃刨汤肉,处处皆是浓浓的乡情……

二月十九是传说中菩萨的生日,善男信女总要到菩萨面前烧两炷香,求菩萨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全家身体健康。

六月十九赶香会,四面八方的人都到大石磬、凤凰寨去烧香许愿。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则更为热闹,女儿女婿带上外孙回娘家,背上丰富的礼物,娘家则早就包好了粽子在等待。临走还得包一些送给女儿女婿带回家,送给亲家。

解放前,年轻人婚姻由父母包办,听信媒人之言。早婚普遍,十二三岁结婚,十四五岁生子。近亲婚配视为理所当然,同姓开亲则是大逆不道。男女抗婚往往酿成悲剧。寡妇再婚倍遭歧视。

旧式一场婚姻,名目繁多,媒人三回九转撮合,一经双方同意,男方备大礼“烧香”(订婚)此为赤绳系足,一二年后择日结婚。婚时男方由两小青年送梳妆用品至女方“关寄”(即报信打前站)。随后由媒人带路,“押礼先生”(男方的领队)带队,一行三五十人携彩礼、抬花轿、吹唢呐迎娶(新郎不去)。女方在婚日头晚,新嫁娘“哭嫁”,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及离情别意。出嫁日,押礼先生交礼后,嫁娘顶红巾,着红装,由长者搀扶跪拜祖宗、父母之后上轿。轿至男方,有“回车马”、“拜堂”、“交杯坐床”、“叩拜族戚长辈”、“回门”等礼仪。完婚后,男方以“媒腿”(猪脚腿肉)、烧酒、食糖等重礼谢媒。

解放后,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实行一夫一妻,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禁止干涉婚姻自由。婚姻建立在了解与互相爱慕基础上,结婚不送彩礼,不坐花轿,不办酒席。70年代,旧规矩在农村变相出现,“烧香”改为送小礼,叩拜祖宗、父母改为行鞠躬礼。到80年代,随温饱解放又刮起攀比风,普通农户嫁女陪奁,动辄是大橱中橱碗橱,大柜小柜,大桌小凳和十床八床被子;男方花三千两千元的彩礼,办三五十桌筵席已不是少数。城镇有识青年结婚抵制繁琐礼仪,开茶话会,组织舞会,或毫不声张旅游结婚,甚至结婚手续办后不作任何标志性的活动。

人死后,邻里族戚闻讯赶赴丧家吊丧,协助料理丧事。入棺之时,丧家对其子孙及其他晚辈施以1、5、7、9尺不等白布作“孝帕”。殡葬时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入墓穴后盖棺定位,垒石砌坟。民国时期稍宽裕的丧家要给死者做三五天道场,超度亡魂。解放后丧事从简,不做道场,不烧纸。“文化大革命”后,道士先生以政策放宽为护身符,以受人之请为遁辞,重操旧业,从悄悄小干到放肆大干,丧家不惜钱财邀道士对死者超度,几天几夜法事,闹得四邻不安。

〈祝寿〉人进入中年后,逢“满十”生日,远亲近戚、左领右舍携礼前往祝贺,至亲好友常以寿彩、衣、鞋相赠,燃放鞭炮,晚辈向寿者作揖拜寿。主人设宴招待,俗称“生期酒”。解放后,50、60年代,此俗一度收敛,主要既不声张,他人也无趣凑兴。70年代以后复兴此俗。

〈建屋〉旧时,建房开工、上梁、竣工几个日子,亲朋要送礼相帮。上梁时,掌墨师丢抛梁粑给人们,主人向掌墨师封“利市钱”。有时人们还送以“乔迁大红喜对”,主人客人在兴旺发达的氛围中接待、道贺。解放后,建房中的那几个工日仍比较庄重,但一般不搞外排场。

〈分娩〉妇女生孩子,叫“坐月”。视其男女,丈夫则分别以公、母鸡去丈母娘家报喜。岳母带准备好的婴儿衣服、帽子、襁褓和鸡蛋、挂面、大米等来到女儿家“送饭”,侍候产妇。近亲者也有“送饭”的。产后三日,叫“打三朝”,家中要找一些草药熬水给婴儿洗澡,剃去头上的胎发,并向来客或邻居分送红蛋。80年代,妇女坐月,亲朋都以礼品相送,满月时,主家设宴酬谢,人们称之为“满月酒”。

【张果老打凤凰】

张果老久隐中条山上,武则天登基后曾数次召见,可他佯死不见。但唐玄宗即位后,知道他倒骑毛驴,日行数万里,休息时即将驴折叠藏于巾箱之中的武艺,下令召见。张果老闻之大喜,旋即赴京。至京后,他演出种种法术,玄宗帝见他名不虚传,便授以"银青交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果老秉性笃厚,疾恶如仇。谁要使庶民百姓遭殃,他得知就要干预,甚至予以处罚。

据说在女床山上有一只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的鸟国之王凤凰,一日带领随员来到东有弹子山,西有雷霹石,南有望龙岩,北有焦石之间的一个米粮川地带。它东瞧瞧,西望望,高兴得长叫一声。这凤鸣之声回荡四山,大家打听方知道是九天之外来的神鸟凤凰,就互相奔走相告:"我们这地方有凤来了,有凤来了!"日久天长,人们把这地方叫凤来。

这凤凰来后,与东西南北山石结为姊妹,还相约要去填平东海,让海水漫到山脚任其游玩,并邀请黄桷树和棕树前往。可那棕树心想,要是填东海,那不是百姓遭殃,自身也难保吗?嗯,干不得。于是它悄悄告知张果老,张果老听后好不生气,不定期要处罚这些不安分的家伙。他驾着祥云来到弹子山头举目一望,那凤凰真有欲动之势,他就地拾起一方巨石朝猝不及防的凤凰打去,恰好,那凤凰的一只翅膀被打掉半边,石头落在三圣堂的水田中,至今巨石还在。凤凰飞不动了,可张果老还余怒未息,又降五雷把雷霹石霹死。这下那焦石见伙伴们言而无信,心都焦碎了。而那位积极想填东海的望龙石,见有蹊跷

,也只好乖乖地守在那里不敢一动。黄桷树也在青青的岩石上等着,等得在青石上生出许多根来。他们谁也不敢谈去东海的事,只是一同咒骂棕树去搬"大山",该千刀万剐。可棕树因为做了一件兴事,心里很实在,乐呵呵地说:"剐就剐,剐了我一身,能富千家人,我是在所不惜的"。

那张果老在弹子山上,由于气冲头牛,拾石打凤凰的时候用力过猛,向后一坐,在弹子山口坐了两个凼凼,他起身向弹子山说,也好,算我在这里留个纪念,你就永远监视着凤凰吧。

周边乡镇

庙垭乡 地址:重庆市武隆区

周边村庄

庙垭村 地址:重庆市武隆区二零三省道

庙坝 地址:重庆市武隆区

和平村 地址:重庆市武隆区

云丛村 地址:重庆市武隆区

红庙 地址:重庆市武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