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乡
赵家乡 赵家乡简介 赵家乡历史沿革 赵家乡经济发展状况 赵家乡旅游资源 赵家乡领导班子 赵家乡特色产业
赵家乡是重庆市 武隆区下辖乡,位于东经 107°北纬 29°,地处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的白马山山腰, 武隆区西南,距武隆城区50公里,东与白马镇的车盘村接壤,南与贵州省道真县三桥镇相连,西面与铁矿乡的红宝村、长坝镇的东山、茶园两村相接,北面与白马镇豹岩村相邻。赵家乡有 耕地9245亩,其中田2294亩,土 6951亩。辖2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47人(2017)。全乡建卡贫困户324户,1133人,其中绝对贫困户53户,183人。集镇占地面积为10公顷。赵家乡原属凉水所辖, 1952年分置何家乡, 1953年又以何家乡为主扩大规模,将附近凉水的堰塘村划属。 1954年撤何家乡为赵家乡,政府驻地赵家场。传说早年该地为苗族聚居地,以姓赵者居多,其中一些赵土司霸占了肖家沟中游两岸良田,遂以姓氏去名为赵家乡,并在附近设立了一个小场,叫赵家场,以此场作...
详情赵家乡是重庆市 武隆区下辖乡,位于东经 107°北纬 29°,地处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的白马山山腰, 武隆区西南,距武隆城区50公里,东与白马镇的车盘村接壤,南与贵州省道真县三桥镇相连,西面与铁矿乡的红宝村、长坝镇的东山、茶园两村相接,北面与白马镇豹岩村相邻。
赵家乡有 耕地9245亩,其中田2294亩,土 6951亩。辖2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47人(2017)。全乡建卡贫困户324户,1133人,其中绝对贫困户53户,183人。集镇占地面积为10公顷。
赵家乡原属凉水所辖, 1952年分置何家乡, 1953年又以何家乡为主扩大规模,将附近凉水的堰塘村划属。 1954年撤何家乡为赵家乡,政府驻地赵家场。传说早年该地为苗族聚居地,以姓赵者居多,其中一些赵土司霸占了肖家沟中游两岸良田,遂以姓氏去名为赵家乡,并在附近设立了一个小场,叫赵家场,以此场作为老百姓赶白马场的店子。 1980年政府驻地因山虎关水库的修建完工迁与现驻地高岩。 1984年后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仍保留为赵家乡。
1.农业产业稳步推进
我乡本着以生态农业为支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规范和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社,推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逐步走品牌特色之路。目前,全乡共建9个专业合作社(其中烤烟4个,蔬菜2个,中药材1个,魔芋1个,家禽养殖1个),全乡80%的农户入社。主要产业建设规模如下:
(1)烤烟生产。2008年烤烟生产草签合同面积已落实1785亩,占计划的105%。
(2)生猪饲养。2007年生猪存栏4800头,出栏5000头,实现产值750万元。
(3)中药材发展。2007年在地面积4000亩,价值850万元。
(4)蔬菜产业。2007年种植无公害蔬菜2250亩,实现产值 375 万元。主要品种为马铃薯、辣椒、萝卜。已成功申报马铃薯、萝卜、魔芋3个品种的无公害蔬菜产地。
(5)劳动力转移。2007年劳务输出1632人,已占全乡劳动力的58%,全年带回务工收入已达900万元。
(6)土鸡养殖。已经成立向天歌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社员23户,建成种苗场1个。
2.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共修建人行便桥1座,社道路650米,初步通车;院坝硬化1388平方米。农房风貌建设和房屋新建改建、人行便道、沼气池建设顺利推进。完成总投资15万余元,兑现补助2万元。
3.扶贫攻坚工作有序进行。2007年底,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695元增加到了1172元,增加了477元,其中绝对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557元增加到了1065元,增加了508元,相对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751元增加到了1215元,增加了464元,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17%,比2006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4.工业经济运行良好。我乡坚持招商引资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的原则。一是山虎关水库水面养殖与环境保护并重;二是两个小型水电站运行良好;三是赵家酒厂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基本形成“赵家花酒”地方特色品牌。
我乡海拔位置适中,环境优美,水质良好,空气新鲜,加之山虎关水库气势磅礴的大坝、青山绿水的景致,使我乡成为避暑纳凉胜地,在周边乃至涪陵、重庆已有一定名气,常年接待外地游客在3000人次左右。
陈 斌:党委书记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武装。
邓维敏: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财政税收。
蔡国华:人大主席、纪委书记 负责人大、纪检监察工作,分管扶贫项目、政法、综治、信访、司法、法建、计生、民政、红十字协会、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创新工作、金融、城建、国土。
袁光荣:党委委员、副乡长分管农、林、水利、畜牧、交通、安全、通讯、邮政、工业、沼气池、商贸流通、旅游、统计、烤烟、万元增收工程、新农村建设。
冉云权:组织委员 负责组织人事、武装、宣传、统战、办公室工作,分管机关、社保、档案、保密、电子政务、信息调研、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会、科普、劳动力转移、精神文明建设。
中药材发展: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之年,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的最先脱贫、率先致富的精神,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2007年在地面积4000亩,价值850万元。